控制式二口閥的製作方法
2023-04-25 03:09:41
專利名稱:控制式二口閥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安裝在水、油等的液體流路中而對該流路進行開閉的(液壓)控制(パィロット,pilot)式二口閥,更詳細地,涉及使用在冷卻劑等的液體流路中來防止閉閥時的水衝擊的控制式二口閥。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作為在液體流路中設置的控制式二口閥,已知有如日本特開2001-193846號公報中記述的那樣,通過向活塞一側的壓力作用室供給控制流體,使在液體流路中與閥座接合分離而開閉該流路的閥部件向開閥方向移動,通過所述控制流體的排出以螺旋彈簧的作用力使其向閉閥方向移動。
在這種控制式二口閥中,因為閉閥的速度較快,所以,如果在較高壓力的液體流路中採用該閥的話,則在閉閥時會發生水衝擊現象,希望以簡單的機構可靠地防止這樣的水衝擊現象。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技術課題在於,在進行液體流路的開閉的上述控制式二口閥中,能夠以簡單的機構可靠地防止閉閥時的水衝擊。
本發明的其他技術課題在於,提供一種這樣的控制式二口閥,即,通過與開閥用控制流體的供給速度相比,將閉閥用控制流體的排出速度限制得較小,從而有效地防止水衝擊。
本發明的其他技術課題在於,提供一種這樣的控制式二口閥,即,通過可調整控制流體的排出量,也可進行由閥部件對液體流路的關閉速度的調整。
為了解決所述課題,本發明的控制式二口閥,備有主閥機構部和閥驅動機構部;所述主閥機構部,具有構成液體的出入口的第一口及第二口、形成在連接這兩個口的主流路的途中的閥座以及開閉該閥座的閥部件;所述閥驅動機構部,具有經由杆與所述閥部件連接的活塞、和形成在該活塞的兩側的第一、第二活塞驅動室,通過至少向一方的活塞驅動室給排控制流體而使所述活塞動作,經由該活塞對所述閥部件進行開閉操作,同時,該二口閥具有防止在所述閥部件關閉閥座時的水衝擊的水衝擊防止機構。並且,該水衝擊防止機構,在所述活塞向關閉方向驅動閥部件時成為流體排出側的第一活塞驅動室中,具有用於限制排出流體的流量的節流孔,在所述閥部件接近閥座時,所述排出流體的流量被節流為僅流過該節流孔的流量地構成。
在本發明中,希望是所述水衝擊防止機構具有安裝在所述活塞上的單方向性的密封部件,在該活塞移動至使閥部件接近閥座的位置時,所述密封部件在排出方向遮斷排出流體的流路的一部分,由此,所述排出流體一邊受到所述節流孔的流量限制一邊被排出。
該場合,也可以這樣構成,即,所述活塞具有經由所述密封部件和節流孔與所述第一活塞驅動室連通的阻尼室,在所述活塞移動至使閥部件接近閥座的位置時,該阻尼室由所述密封部件從所述第一活塞驅動室遮斷,經由所述節流孔與該第一活塞驅動室連通。
更具體的是這樣的構成,即,所述活塞具有經由所述密封部件和節流孔而與所述第一活塞驅動室連通的阻尼室,同時,在該阻尼室的內周具有呈環狀的所述密封部件,另外,區分所述第一活塞驅動室的一端的板具有能夠與所述密封部件嵌合的柱狀部,通過所述活塞移動至使閥部件接近閥座的位置,該柱狀部與所述密封部件嵌合,從而所述阻尼室被所述密封部件從所述第一活塞驅動室遮斷,通過所述節流孔與該第一活塞驅動室連通。
在該場合,所述節流孔,可以以迂迴所述密封部件而使阻尼室和第一活塞驅動室相連通的方式形成在所述活塞中,也可以以迂迴所述密封部件而使阻尼室和第一活塞驅動室相連通的方式形成於所述柱狀部。
另外,根據本發明的其他實施方式,所述單方向性的密封部件安裝在活塞的外周,另外,在該第一活塞驅動室的側壁的多個部位開口設置有用於使來自所述第一活塞驅動室的排出流體向外部流出的通孔,其中的一個是所述節流孔,在所述活塞移動至使閥部件接近閥座的位置時,所述密封部件在排出方向上遮斷除所述節流孔以外的通孔。
在本發明的二口閥的具體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活塞驅動室是用於通過供給控制流體而向開閥方向驅動所述活塞的壓力室,另外,在所述第二活塞驅動室中,設有用於使所述活塞向閉閥位置復位的彈性部件。
這樣,根據本發明,可由簡單的機構可靠地防止閉閥時的水衝擊,更具體地,在所述控制式二口閥中,與開閥用控制流體的供給速度相比,將閉閥用控制流體的排出速度限制得較小,由此,有效地防止水衝擊,另外,由於能夠調整控制流體的排出量,也可進行由閥部件對液體流路的關閉速度的調整。
圖1為示出本發明的控制式二口閥的第一實施例的閥關閉狀態的縱剖視圖。
圖2為圖1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視圖。
圖3為示出該第一實施例的液體流路開放狀態的縱剖視圖。
圖4為代替第一實施例的控制閥而採用流路板的場合的縱剖視圖。
圖5為模式示出圖4中的流路板的構成的剖視圖。
圖6為本發明的控制式二口閥的第二實施例的主要部分縱剖視圖。
圖7為本發明的控制式二口閥的第三實施例的縱剖視圖。
圖8為示出改變了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一部分的構成例的主要部分剖視圖。
圖9為示出與圖8不同的第三實施例的一部分構成例的主要部分剖視圖。
圖10為圖9的構成例的正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示出了本發明的控制式二口閥的第一實施例的整體構成(閉閥狀態),圖2將圖1的主要部分放大而示出,圖3示出了所述第一實施例的開閥狀態。
該控制式二口閥1由主閥機構部2、閥驅動機構部3和控制閥6構成;所述主閥機構部2,具有液體流入用的第一口21及液體流出用的第二口22、閥座24以及閥部件25,該液體流入用的第一口21在閥體20的一側面開口,該液體流出用的第二口22在另一側面開口,該閥座24在連接這兩個口的主流路23的中間位置形成,該閥部件25與該閥座24接合分離而開閉所述主流路23;所述閥驅動機構部3,通過以控制流體壓力來驅動經由杆31而連結於所述閥部件25的活塞32,從而開閉操作所述閥部件25;該控制閥6,向該閥驅動機構部3給排控制流體;另外,控制式二口閥1具有用於防止在關閉所述閥部件25時產生的水衝擊的水衝擊防止機構。
所述閥驅動機構部3,具有俯視觀看時大致呈矩形的殼體30,在該殼體30的內部具有圓形孔狀的缸部30A,所述活塞32滑動自由地收容於該缸部30A。在該缸部30A的一端,連接設置彈性部件收容部30B,該彈性部件收容部30B收納由兩個螺旋彈簧34a、34b製成的彈性部件34,另外,在該缸部30A內的所述活塞32的第一面側(下面側),形成有作為用於給排控制流體的壓力作用室的第一活塞驅動室33A。該第一活塞驅動室33A是這樣的室,即,通過控制流體壓力的作用朝向閥部件25從閥座24離開的方向、也就是開放該閥座24的方向驅動所述活塞32,因此,在所述活塞32使閥部件25與閥座24抵接、向關閉該閥座的方向位移時,是排出內部的流體、容積變小一側的室。
而且,為了對所述殼體30中的第一活塞驅動室33A和主閥機構部2中的閥體20內的主流路23之間進行區分,以經由密封部件37而嵌裝在該殼體30中的板36閉塞所述第一活塞驅動室33A側的端部,另外,該板36經由密封部件26呈密封狀安裝在所述主閥機構部2的閥體20上。
另一方面,在所述活塞32的第二面側(上面側),形成有第二活塞驅動室33B,在作為該第二活塞驅動室33B一部分的所述彈性部件收容部30B中,在該活塞32和所述彈性部件收容部30B的端壁之間設置有所述彈性部件34,該彈性部件34對所述活塞32施加閉閥用的作用力。
所述活塞32,在其中央設有在所述第一活塞驅動室33A內開口的凹部32a,所述杆31,在該凹部32a內固定於活塞32的中心。
另外,所述板36,在經由所述第一活塞驅動室33A與所述活塞32對置的面上,具有在所述活塞32進行閉閥動作時嵌合在該活塞32的凹部32a內的柱狀部36a,在其中心部貫穿有供所述杆31插通的插通孔36b,由導向襯套40以及密封部件41賦予杆31以滑動性和相對於主流路23的液密性。在所述杆31中的閥部件25的安裝部中,以在開閥時將板36的密封部件41從主流路23隔離開的方式設置著的帽27,用於在開閥時保護所述密封部件41免受閥部件25的二次側的急劇的壓力上升的影響。
另外,也可在活塞32設置與所述柱狀部36a相當的部件,在板36設置與凹部32a相當的部件。
所述第一活塞驅動室33A,由活塞壓力室33a和阻尼室33b構成,該活塞壓力室33a位於板36的柱狀部36a的基部周圍,該阻尼室33b在所述凹部32a和板36的柱狀部36a前端側之間形成。而且,所述活塞壓力室33a,通過控制流路44與該控制通孔43直接連通,該控制流路44從在殼體30的上面開口的控制通孔43通過該殼體30內在缸部30A的內周面開口。另外,所述阻尼室33b,通過在所述凹部32a的內周壁和板36的柱狀部36a的外周壁之間形成的導通流路38(參照圖2),與所述活塞壓力室33a連通。
在所述導通流路38中,如圖2中示出的那樣,在活塞32的凹部32a的開口端設有向該活塞的中心側突出的環狀凸緣部32c,在該環狀凸緣部32c上,在凹部32a的內周壁呈環狀地形成槽部32b,在該槽部32b配設單方向性的密封部件39。
所述密封部件39,由橡膠彈性材料呈環狀地形成,位於所述凹部32a和柱狀部36a之間地設置著,在其本體部39a具有可撓性的唇部39b,該唇部39b通過與所述板36的柱狀部36a的外周抵接,從而具有容許活塞壓力室33a的流體向阻尼室33b的流入,但阻止從阻尼室33b的排出的止回功能。該唇部39b,在所述活塞32移動至使閥部件25接近閥座24的位置時,朝向阻尼室33b側地與所述柱狀部36a的周壁接觸。
另外,在該本體部39a的周圍,形成迂迴該密封部件39的迂迴流路38a,通過該迂迴流路38a和在環狀凸緣部32c形成的流量限制用的節流孔35,所述阻尼室33b和活塞壓力室33a相互連通。
即,在所述本體部39a中的與環狀凸緣部32c接觸的一側設有凸條部39c,從與該凸條部39c相反側的本體部39a的端面至該本體部39a的外側部,在其一部分設有連通部39d,該連通部39d由用於通過所述環狀凸緣部32c的節流孔35使該阻尼室33b和活塞壓力室33a連通的通槽製成。該連通部39d,也可以是從本體部39a的所述端面貫穿至與凸條部39c鄰接的下端面的通孔。
而且,在控制流體通過所述控制流路44向活塞壓力室33a流入時,唇部39b因控制流體的壓力而變形,如圖2中以箭頭a示出的那樣,控制流體從在密封部件39和柱狀部36a之間產生的間隙流入至阻尼室33b,同時,密封部件39被推壓在槽部32b的上面,在其凸條部39c和環狀凸緣部32c之間形成間隙,通過包含以所述通槽39d形成的流路的本體部39a的外側部的間隙,向阻尼室33b導入控制流體。
因此,控制流體的壓力在活塞壓力室33a以及阻尼室33b中作用於活塞32,使活塞32向開閥方向移動。另外,在控制流體自第一活塞驅動室33A排出時,由阻尼室33b內的流體壓力,將唇部39b壓接在板36的柱狀部36a的周壁,同時,所述密封部件39的凸條部39c與環狀凸緣部32c抵接。因此,如圖2中以箭頭b、c示出的那樣,通過所述密封部件39的周圍的迂迴流路38a,阻尼室33b與節流孔35連通,形成由該節流孔35從阻尼室33b緩緩地排出控制流體的流路。
因此,在控制流體排出時,阻尼室33b的控制流體壓力通過流量限制用的所述節流孔35緩緩地被排出,對活塞32的動作賦予緩衝作用,形成了防止閥部件25關閉時的水衝擊的水衝擊防止機構。
如上述那樣,所述第一活塞驅動室33A,可以從殼體30上面的控制通孔43通過該殼體30內的控制流路44給排控制流體,但是,在所述殼體30的上面,如圖1及圖3中由符號標記示出的那樣,載置有用於給排該控制流體的控制閥6,使所述控制通孔43可與該控制閥6的輸出口Pa連接而開口。
另一方面,在所述殼體30的上部,設有控制輸入口45和控制排出口46,該控制輸入口45與控制流體供給源連接,該控制排出口46用於向外部排出控制流體,該控制輸入口45為了與控制閥6的輸入口Ps導通而與在殼體30的上面開口的輸入通孔47連通。另外,所述排出口46,與在上面開口並與控制閥6的排氣口Pe連通的排氣通孔48連通。該排出口46,也與彈性部件收容部30B的呼吸孔49連通,兼作該彈性部件收容部30B的呼吸口。
下面,對所述第一實施例的作用進行說明。
如圖1中示出的那樣,從閥部件25與閥座24抵接的閉閥狀態起,在開放主流路23時,對控制閥6通電,使輸入口Ps與輸出口Pa連通。由此,控制流體通過控制流路44流入第一活塞驅動室33A的活塞壓力室33a之後,推開密封部件39的唇部39b而流入阻尼室33b。同時,也通過迂迴流路38a從節流孔35流入阻尼室33b。而且,流入該活塞壓力室33a以及阻尼室33b的控制流體壓力,抵抗彈性部件34的彈性力地驅動活塞32,所以,通過杆31閥部件25從閥座24離開,主流路23開放。其結果,控制式二口閥1的各部件,變成如圖3中示出的位置關係。
在從圖3的開閥狀態關閉所述主流路23的場合,通過解除對控制閥6的通電,如圖1所示那樣關閉輸入口Ps,同時,使輸出口Pa和排氣口Pe導通。這樣,控制流路44通過排氣通孔48與排出口46導通,第一活塞驅動室33A內的控制流體排出,壓力降低,所以,由彈性部件34的作用力向閉閥方向驅動活塞32,閥部件25與閥座24壓接從而關閉主流路23。
在所述活塞32閉閥的動作過程中,在彈性部件34的伸長初期,阻尼室33b和活塞壓力室33a一體地相連,所以,直接排出這兩室內的控制流體,快速地驅動活塞32。而且,當該活塞32按一定程度前進而使閥部件25接近閥座24時,由於所述柱狀部36a嵌合在所述密封部件39的唇部39b的內部,所以,由該密封部件39在排出方向上遮斷連接所述阻尼室33b和活塞壓力室33a的導通流路38的一部分,該阻尼室33b內的控制流體從迂迴流路38a僅通過節流孔35向活塞壓力室33a緩緩地被排出。因此,該阻尼室33b內的控制流體成為阻力,活塞速度降低,隨之,閥部件25關閉閥座24的速度也在該閥座的近旁降低,緩緩地接近閥座24,所以,慢慢地關閉主流路23。結果,可通過具有慣性地流動的液體來防止水衝擊現象發生。
下面,參照圖4以及圖5,作為所述第一實施例的變型例,對代替所述控制閥6而採用流路板7的場合進行說明。
在該變型例中,與所述圖1~圖3的實施例相比較,在殼體30上沒有設置控制閥6,在該殼體30上固定有流路板7,該流路板7設定在該殼體30上面開放的輸入通孔47和控制通孔43間的流路,由於在其他方面與先前說明的實施例的主閥機構部2以及閥驅動機構部3沒有變化,所以,僅對該不同點進行說明,對於相同部分的構成標註以與所述實施例相同的符號而省略其說明。
在該二口閥1A中,由設在外部的控制流體的給排機構,通過在閥驅動機構部3中的控制輸入口45,給排控制流體。因此,在固定在殼體30的上面的流路板7中,如圖5中示出的那樣,以迂迴排氣通孔48的方式設置有連通流路7a,該連通流路7a使在該殼體30的上面開口的輸入通孔47和控制通孔43連通。另外,所述排氣通孔48,以在周圍設置密封件的密封部7b密封。因此,排出口46由與其連通的呼吸孔49作為彈性部件收容部30B的呼吸口起作用。
在具有所述構成的二口閥1A中,通過控制輸入口45從外部流入的控制流體,經過輸入通孔47、連通流路7a、控制通孔43而流入控制流路44,最後流入第一活塞驅動室33A,另外,在排出控制流體的場合,由與上述情況相反的流動將控制流體排出。伴隨控制流體的給排的閥驅動機構部3的動作,與先前參照圖1~圖3說明的情況沒有變化。
如從上述的情況顯而易見的那樣,在所述第一實施例中的閥驅動機構部3中,可選擇地安裝控制閥6或者流路板7地構成控制式二口閥。
圖6僅關於與上述第一實施例不同的構成部分,由與第一實施例的圖2對應的剖視圖示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該第二實施例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相比較,僅有活塞壓力室33a以及阻尼室33b的一部分和使這些室導通的導通流路不同,所以,說明該不同部分的構成,關於相同部分的構成標註以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符號而省略其說明。
在該第二實施例中的導通流路58,由開閉流路58a和迂迴流路58b構成,該開閉流路58a設有單方向性的密封部件59,該迂迴流路58b以迂迴該流路58a的方式形成在板36的柱狀部36a,在該迂迴流路58b的出口設有流量限制用的節流孔55。所述密封部件59,由橡膠彈性材料形成為截面呈V字形的環狀,具有外壁59a、基部59b和唇部59c,該外壁59a與活塞32的槽部32b的內周壁緊密接合,該基部59b與活塞32的環狀凸緣部32c緊密接合,該唇部59c從該基部59b朝向板36的柱狀部36a的周面傾斜地延長。
具有所述節流孔55的迂迴流路58b,以迂迴密封部件59的方式設置在所述柱狀部36a的任意位置,經由節流孔55使阻尼室33b和活塞壓力室33a導通。
而且,在所述導通流路58中,使控制流體流入阻尼室33b的場合,由控制流體的壓力使密封部件59的唇部59c變形,如圖6中以箭頭d示出的那樣,控制流體流動通過在與柱狀部36a之間形成的流路,同時,控制流體流動通過節流孔55,另一方面,在從阻尼室33b排出控制流體的場合,密封部件59的唇部59c在排出方向關閉與柱狀部36a之間的流路,所以,由僅在所述節流孔55內的流動緩緩地排出控制流體。
該第二實施例的控制式二口閥的作用,除上述方面之外,與第一實施例的作用沒有實質性的改變,故省略其說明。
下面,參照圖7~圖10對本發明的控制式二口閥的第三實施例進行說明。
該第三實施例的二口閥,在閥驅動機構部3中,用於與開閥用的控制流體的供給速度相比較地限制閉閥用的控制流體的排出速度的機構,與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實施例不同,但在其他的構成方面沒有差異,所以,僅對上述的不同部分進行說明,關於相同部分的構成標註以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符號而省略其說明。
另外,雖然可以選擇地利用控制閥6和流路板7,但是,對於這些也省略說明以及圖示。
圖7中示出的第三實施例的二口閥11的主閥機構部2,與第一實施例相比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對此,閥驅動機構部3,在殼體60的缸部60A滑動自由地嵌插有活塞62,但是,並不像前述第一實施例那樣將給排用於驅動活塞的控制流體的第一活塞驅動室63A區分為活塞壓力室和阻尼室,從而具有單一的室結構地形成,在其內部給排控制流體地驅動活塞62。在第二活塞驅動室63B中配設有彈性部件34。
所述第一活塞驅動室63A,由從在殼體60的上面開口的控制通孔73通過該殼體60內而在缸部60A的周面開口的控制流路74,給排控制流體,但所述控制流路74和缸部60A的內部,如以下所說明的那樣,經由在與活塞62的移動方向不同的位置開口的多個通孔64以及65而連通,這些通孔中的一個是流量限制用的節流孔65。因此,在以下的說明中,「節流孔65」是與上述「通孔65」相同的部件。
所述活塞62,在其周壁設有可在氣密狀態下滑動的密封部件67,由在彈性部件收容部60B內配設的彈性部件34向閉閥方向施力。另外,在接近活塞62的周壁的第一活塞驅動室63A的部位設有環狀的槽,在該槽安裝有由V形密封件構成的單方向性的密封部件68,以便密封來自第一活塞驅動室63A側的流體,但容許來自其相反方向的流體流過。
所述通孔64開口的位置,在活塞62處於閥全開位置時,即在閥部件25將閥座24全開時,與第一活塞驅動室63A直接連通,從該狀態向閉閥方向驅動活塞62,閥部件25與閥座24接近到一定程度時,所述密封部件68越過該通孔64而使其處於該密封部件68和所述密封部件67之間的位置。此時,由所述密封部件68在流體的排出方向上遮斷該通孔64和第一活塞驅動室63A。即,容許經由該密封部件68向第一活塞驅動室63A的控制流體的流入,阻止排出。
另外,所述節流孔65,與所述活塞62的位置無關地設置在與所述第一活塞驅動室63A時常連通的位置。這些構成形成水衝擊防止機構。
在該第三實施例的二口閥11中,開放在圖7中示出的關閉狀態的主流路23的場合,與第一實施例同樣地,從在殼體60的上面開口的控制通孔73通過控制流路74供給控制流體。該控制流體,經由通孔64流入缸部60A,推開密封部件68流入第一活塞驅動室63A。同時,來自控制通孔74的控制流體,經由節流孔65直接流入第一活塞驅動室63A。由此,活塞62抵抗彈性部件34的作用力被向開閥方向驅動,開放主流路23。在活塞62的最大驅動時,密封部件68處於越過通孔64的位置。
在關閉開放狀態的主流路23的場合,停止控制流體的供給,使第一活塞驅動室63A內的控制流體排出。因此,藉助第二活塞驅動室63B內的彈性部件34的作用力,活塞62開始向閉閥方向驅動。第一活塞驅動室63A內的控制流體,在初期從通孔64以及節流孔65向控制流路74排出,快速地驅動活塞62,但是,伴隨該驅動,當活塞62的密封部件68越過通孔64時,以該密封部件68密封朝向該通孔64的控制流體,停止從通孔64的排出。之後,殘留在第一活塞驅動室63A內的控制流體,從節流孔65向控制流路74限制性地排出,所以,活塞62減速,閥部件25緩緩地與閥座24壓接。結果,不會伴隨關閉而產生水衝擊地關閉主流路23。
在所述第三實施例中,雖然所述節流孔65的開口面積是一定的,不能調整排出流量,但通過設置針閥70也可以調整節流孔的開口面積,即排出流量。
圖8示出了附加這樣的流量調整機構的第一變型例。具體地,在與所述第三實施例的節流孔65對應的位置上設有節流孔71,同時,與該節流孔71的位置對應地在殼體60的外面突出設置閥保持部60a,相對於所述節流孔71的周圍的閥座72,可進行位置調整地對置配置針70a,該針70a螺紋式插入在所述閥保持部60a中的螺紋部70b中。
另外,圖9以及圖10是示出所述流量調整機構的第二變型例的圖,雖然在所述圖8的第一變型例中是與殼體60一體地形成螺紋式插入有針70a的閥保持部60b,但是,在第二構成例中,在與殼體60分開的閥保持部件75,在螺紋部70b可進行位置調整地螺紋式插入有針70a,以螺紋76在殼體60固定該閥保持部件75。
在所述第一至第三實施例的任意一個實施例中,都在第二活塞驅動室設有用於使活塞回復至閉閥位置的彈性部件,但也可代替該彈性部件地或者在其基礎上,通過向該第活塞驅動室中給排控制流體,從而驅動活塞。
另外,所述第一至第三實施例,任意一個實施例都是在常態下由彈性部件的作用力將閥部件25關閉的、所謂的NC(常閉)閥,但本發明並不限於NC閥,也可以適用在常態下開放閥部件25的、所謂的NO(常開)閥。
所述NO閥,可以通過在所述第一至第三實施例中添加若干改變而得到。即,使第二活塞驅動室33B、63B作為壓力作用室與控制流路44、74連通,在第一活塞驅動室33A、63A配設回復用的彈性部件34,同時,使呼吸用流路向外部開放,該呼吸用流路用於伴隨活塞32、62的驅動向該第一活塞驅動室33A、63A吸入排出外部空氣。
另一方面,水衝擊防止機構,在所述第一活塞驅動室33A、63A設有與所述第一至第三實施例的機構同樣的機構,由節流孔限制通過所述呼吸用流路被排出的排出流體的流量。
權利要求
1.一種控制式二口閥,備有主閥機構部和閥驅動機構部;所述主閥機構部,具有構成液體的出入口的第一口及第二口、形成在連接這兩個口的主流路的途中的閥座,以及開閉該閥座的閥部件;所述閥驅動機構部,具有經由杆與所述閥部件連接的活塞,和形成在該活塞的兩側的第一、第二活塞驅動室,通過至少向一方的活塞驅動室給排控制流體而使所述活塞動作,經由該活塞對所述閥部件進行開閉操作,其特徵在於,該二口閥具有防止在所述閥部件關閉閥座時的水衝擊的水衝擊防止機構,該水衝擊防止機構,在所述活塞向關閉方向驅動閥部件時成為流體排出側的第一活塞驅動室中,具有用於限制排出流體的流量的節流孔,在所述閥部件接近閥座時,所述排出流體的流量被節流為僅流過該節流孔的流量。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二口閥,其特徵在於,所述水衝擊防止機構具有安裝在所述活塞上的單方向性的密封部件,在該活塞移動至使閥部件接近閥座的位置時,所述密封部件在排出方向遮斷排出流體的流路的一部分,由此,所述排出流體一邊受到所述節流孔的流量限制一邊被排出。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二口閥,其特徵在於,所述活塞具有阻尼室,該阻尼室經由所述密封部件和節流孔而與所述第一活塞驅動室連通,在所述活塞移動至使閥部件接近閥座的位置時,該阻尼室被所述密封部件從所述第一活塞驅動室遮斷,通過所述節流孔與該第一活塞驅動室連通。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二口閥,其特徵在於,所述活塞具有經由所述密封部件和節流孔而與所述第一活塞驅動室連通的阻尼室,同時,在該阻尼室的內周具有呈環狀的所述密封部件,另外,區分所述第一活塞驅動室的一端的板具有能夠與所述密封部件嵌合的柱狀部,所述活塞移動至使閥部件接近閥座的位置,該柱狀部與所述密封部件嵌合,從而所述阻尼室被所述密封部件從所述第一活塞驅動室遮斷,通過所述節流孔與該第一活塞驅動室連通。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二口閥,其特徵在於,所述節流孔,以迂迴所述密封部件而使阻尼室和第一活塞驅動室連通的方式形成於所述活塞。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二口閥,其特徵在於,所述節流孔,以迂迴所述密封部件而使阻尼室和第一活塞驅動室連通的方式形成於所述柱狀部。
7.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二口閥,其特徵在於,所述密封部件安裝在活塞的外周,另外,在該第一活塞驅動室的側壁的多個部位開口設置有用於使來自所述第一活塞驅動室的排出流體向外部流出的通孔,其中的一個是所述節流孔,在所述活塞移動至使閥部件接近閥座的位置時,所述密封部件在排出方向上遮斷除所述節流孔以外的通孔。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二口閥,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活塞驅動室是用於通過供給控制流體而向開閥方向驅動所述活塞的壓力室,另外,在所述第二活塞驅動室中,設有用於使所述活塞向閉閥位置復位的彈性部件。
9.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二口閥,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活塞驅動室是用於通過供給控制流體而向開閥方向驅動所述活塞的壓力室,另外,在所述第二活塞驅動室中,設有用於使所述活塞向閉閥位置復位的彈性部件。
10.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二口閥,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活塞驅動室,是藉助通過所述通孔而被供給的控制流體向開閥方向驅動所述活塞的壓力室,另外,在所述第二活塞驅動室中,設有用於使所述活塞向閉閥位置復位的彈性部件。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控制式二口閥,由以控制流體驅動的活塞對開閉閥座用的閥部件進行開閉操作,其中,設有防止閉閥時的水衝擊的水衝擊防止機構,該水衝擊防止機構在閉閥時成為流體排出側的活塞驅動室中設有用於限制排出流體的流量的節流孔,在所述活塞驅動至使閥部件接近閥座的位置時,所述活塞驅動室中的排出流路的一部分被關閉,所述排出流體的流量被節流為僅流過所述節流孔的流量。
文檔編號F16K31/122GK1896572SQ20061010154
公開日2007年1月17日 申請日期2006年7月10日 優先權日2005年7月11日
發明者林文也, 宮添真司, 芳村親一 申請人:Smc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