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碳纖維複合材料電池箱及其設計方法與流程
2023-04-24 18:03:37 1

本申請涉及一種碳纖維複合材料電池箱及其設計方法,屬於新能源汽車領域。
背景技術:
動力電池作為電動汽車的唯一動力來源,是影響電動汽車性能的重要指標;而作為電池組的載體,電池箱則起著保護電池組正常、安全工作的關鍵作用,因此電池箱的結構性能十分重要。
碳纖維複合材料是目前最先進的材料之一,因其具有輕質高強、耐高溫、抗腐蝕、熱力學性能優良等特點,被廣泛用作結構材料及其他各種特殊用途性能材料;以前電池箱多以鐵或鋁合金材料為主。鐵包裝箱笨重、使用不方便、易鏽蝕;鋁合金包裝箱雖較為輕便,但造價高,在沿海地區不耐鹽霧等原因,正逐步被具有優良力學性能和環境適應性能的纖維增強材料所取代。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電池箱設計需求,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碳纖維複合材料電池箱及其設計方法;電池箱箱體由碳纖維複合材料以及PVC泡沫夾層組成,夾層採用PVC泡沫,能有效提高箱體的剛度,減小箱體的變形;吊耳採用鋁合金材料;碳纖維複合材料鋪層由Optistruct結構優化求得的鋪層塊組成;鋪層厚度以及鋪層次序均按優化後的結果的進行排布;電池箱設計的約束條件為,顛簸急剎車、顛簸急轉彎、正面碰撞、側面碰撞工況下箱體的剛度需求。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上述電池箱其特徵在於:該電池箱由碳纖維複合材料以及PVC泡沫組成,夾層採用PVC泡沫,能有效提高箱體剛度,降低箱體的變形。
上述電池箱其特徵在於:碳纖維複合材料鋪層由Optistruct結構優化求得的鋪層塊組成;鋪層厚度以及鋪層次序均按優化後的結果的進行排布。
上述電池箱其特徵在於:電池箱設計的約束條件為,顛簸急剎車、顛簸急轉彎、正面碰撞、側面碰撞工況下箱體的剛度需求。
上述電池箱其特徵在於:電池箱箱體的碳纖維鋪層角度為0°、±45°、90°。
上述電池箱其特徵在於:電池箱的優化設計流程依次為,自由尺寸優化,確定鋪層形狀;尺寸優化,確定鋪層數;鋪層次序優化,確定電池箱鋪層次序。
上述電池箱其特徵在於:各層之間由粘結劑粘結為一體,粘結劑選用熱固性樹脂,即不飽和聚酯樹脂或環氧樹脂。
上述電池箱其特徵在於:箱體與吊耳之間通過螺栓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在於:電池箱由碳纖維複合材料以及PVC泡沫夾層組成,夾層採用PVC泡沫,能有效提高箱體的剛度,減小箱體的變形;由於使用碳纖維複合材料和PVC泡沫,電池箱質量大幅降低;碳纖維複合材料鋪層塊的形狀、鋪層次序、鋪層厚度,均按Optistruct優化求得的結果進行排布,使得碳纖維複合材料達到最合理的分布;電池箱採用一體化成型,工藝簡單,適合大規模生產。
附圖說明
圖1是電池箱設計的載荷工況。
圖2是自由尺寸優化設計後0°鋪層的厚度分布雲圖。
圖3是自由尺寸優化設計後±45°鋪層的厚度分布雲圖。
圖4是自由尺寸優化設計後90°鋪層的厚度分布雲圖。
圖5是經過自由尺寸優化、尺寸優化、鋪層次序優化設計後電池箱最終的厚度分布雲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示意圖對本發明具體進行說明。
在電池箱設計初期,根據電池箱在汽車行駛中所受到的載荷,對模型施加邊界條件和載荷,電池箱所受慣性力方向如圖1所示,其中1代表正面碰撞過程電池箱所受衝擊載荷,2代表急剎車時電池對電池箱前擋板的衝擊載荷,3代表急轉彎時電池對電池箱側擋板的衝擊載荷,4代表電池對箱體底面的衝擊載荷,5代表側面碰撞時電池箱受到的衝擊載荷。
電池箱G-Load分析載荷工況如表1所示。
表1G-Load分析載荷工況
電池箱碳纖維複合材料的鋪層角度為0°、±45°、90°。
在上述載荷工況下,經過Optistruct自由尺寸優化後,0°碳纖維鋪層厚度分布如圖2所示;±45°碳纖維鋪層厚度分布如圖3所示;90°碳纖維鋪層厚度分布如圖4所示。
在上述載荷工況下,經過Optistruct尺寸優化和鋪層次序優化後,電池箱的最終鋪層順序如表2所示,電池箱最終厚度分布如圖5所示。
表2電池箱的最終鋪層順序
電池箱各層之間由粘結劑粘結為一體,粘結劑選用熱固性樹脂,即不飽和聚酯樹脂或環氧樹脂。
該電池箱的箱體與吊耳之間通過螺栓連接。
以上所述僅是本申請的較佳實施方式,並非以此限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範圍,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申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