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柱-板柱組合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4-24 09:55:31 1
專利名稱:梁柱-板柱組合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建築物用組合結構,尤其是一種梁柱-板柱組合結構。
由於經濟發展的需要,住宅樓的底部通常供商業使用或者停車使用,因此,這種建築往往是商場或車庫與住宅混合樓,由於這種商住樓的特殊要求,使這種建築通常採用底框磚混結構,重量巨大的磚混結構給建築物的抗震性能帶來了很大影響,由此給建築物的抗震性能帶來了很大限制,只能用於至多不超過六層的建築,此外,由於底框部分必須加設一定數量的抗震牆,抗震牆給店面的使用、分割和改造設置了巨大的障礙,而作為承重牆的磚牆將住宅分隔得零亂、狹小,所以,底框磚混結構必然會影響底層商店或車庫功能,使得住宅空間狹小,不能靈活隔斷,不能任意分隔或改造。
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適用於多、高層建築使用、能夠提高建築物的抗震性能且靈活性強的梁柱-板柱組合結構。
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來實現其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即在建築物中使用的梁柱-板柱組合結構,由梁柱結構1、板柱結構2及轉換構件3組成,梁柱結構1由柱11及梁12組成,板柱結構2由主柱21及板22組成,梁柱結構1與板柱結構2通過轉換構件3組合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①由於本實用新型將梁柱、板柱結構組合在一起並由轉換構件將其結合為一整體,這一組合結構以梁或板承重代替了過去的磚牆承重,從而使牆體可以採用輕質板,降低了建築物的重量,減小了1/2~1/3荷載,使得本實用新型適用於多層或高層建築,尤其是適用於商住樓,並可以使得商住樓由多層擴至高層。
②由於本實用新型的這種梁柱-板柱的組合,使牆體不再起承重作用,因此,牆體既可以採用輕質板,又可以根據需要安排隔牆的位置,形成一些大開間,滿足了不同的需要,同時也可以除去建築物下部的抗震牆,在保證抗震性能的基礎上,適應商店的多變要求,具有靈活性強的優點。
③正如上述,本實用新型可以降低建築的重量,減輕1/2~1/3荷載,由此提高了建築物的穩定性能和抗震性能。
④本實用新型的梁柱、板柱組合,不僅解決了單純採用梁柱結構所導致的住宅部分空間狹心,層高低的缺點,使其具有大空間、樓層高的優點,而且解決了單純採用板柱結構所導致的成本高、施工難度大等缺點,本實用新型是在保持梁柱結構、板柱結構的各自優點的基礎上將長期不能組合在一起的梁柱結構與板柱結構結合起來。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縱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縱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下層平面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上層平面圖。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案作一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即一種在建築物中使用的梁柱-板柱組合結構,由梁柱結構1、板柱結構2及轉換構件3組成,梁柱結構1由柱11及梁12組成,板柱結構2由主柱21及板22組成,梁柱結構1與板柱結構2通過轉換構件3組合連接,上述柱11可以是圓柱、方柱或異形柱,立柱21可以是方柱;圓柱;L形柱、T形柱、十字形柱或其他異形柱,轉換構件可以根據需要採用轉換梁31或轉換厚板32,為滿足降低成本,減小施工難度等需要,轉換厚板32為高強鋼筋混凝土板,本實用新型就是通過上述轉換構件實現梁柱結構與板柱結構的組合,具體來說,轉換梁31或轉換厚板32設在柱11上,立柱21設在轉換梁31或轉換厚板32上,荷載通過板22作用於立柱21,由立柱21傳遞給轉換梁31或轉換厚板32,最後由轉換梁31或轉換厚板32將荷載傳遞給柱11,為解決板的衝力問題,在立柱21與板22之間設有託板23。
權利要求1.一種在建築物中使用的梁柱-板柱組合結構,其特徵在於上述組合結構由梁柱結構(1)、板柱結構(2)及轉換構件(3)組成,梁柱結構(1)由柱(11)及梁(12)組成,柱(11)與梁(12)固定,板柱結構(2)由主柱(21)及板(22)組成,主柱(21)與板(22)固定,轉換構件(3)設在柱(11)上,立柱(21)設在轉換構件(3)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梁柱-板柱組合結構,其特徵在於轉換構件(3)為轉換梁(31)。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梁柱-板柱組合結構,其特徵在於轉換構件(3)為轉換厚板(32)。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梁柱-板柱組合結構,其特徵在於轉換厚板(32)為高強鋼筋混凝土板。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梁柱-板柱組合結構,其特徵在於在立柱(21)與板(22)之間設有託板(23)。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一種在建築物中使用的梁柱-板柱組合結構,由梁柱結構、板柱結構及轉換構件組成,梁柱結構由柱及梁組成,板柱結構由主柱及板組成,梁柱結構與板柱結構通過轉換構件組合連接,轉換構件為轉換梁,也可以為轉換厚板,轉換厚板為高強鋼筋混凝土板,本實用新型將梁柱結構、板柱結構通過轉換構件合為一個整體,以梁承重取代了過去磚牆承重,從而減小了荷載,適用於多層或高層商住樓,具有靈活性強的優點。
文檔編號E04C3/20GK2337229SQ9822678
公開日1999年9月8日 申請日期1998年5月15日 優先權日1998年5月15日
發明者陳德文, 李進, 蔣永生, 梁書亭 申請人:南京市民用建築設計研究院, 東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