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無線電監測站點覆蓋範圍評估分析系統及方法與流程
2023-05-23 02:14:41 3

本發明涉及無線通信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無線電監測站點覆蓋範圍評估分析系統及方法。
背景技術:
無線電監測站點是無線電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術手段,在頻率的規劃指配、電磁環境監測、無線電幹擾查處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持,其監測覆蓋範圍決定監測站建設規模的關鍵因素。同時工業和信息化部出臺的相關規劃文件明確要求各類無線電監測站點應具備的監測覆蓋能力,因此需建立一套科學、客觀的監測覆蓋情況預測評估方法系統,以確保無線電監測管理工作的良性發展,規劃和完善各類無線電監測站點建設驗收標準、以及統一監測覆蓋評估體系方法,從而提高無線電監測網的覆蓋效率。
影響無線電監測站覆蓋範圍的因素:監測系統參數、電波傳播損耗和無線電發射源參數。監測系統參數主要包括固定參數監測系統靈敏度和變化參數、天線高度以及天線增益等;影響監測站覆蓋區域的無線電發射源參數包括發射源的發射功率、天線增益和天線高度等。可以認為估算監測範圍是估算無線電發射覆蓋半徑的一個逆過程,預測無線電固定監測站的監測範圍,需要對無線電波的傳播損耗進行計算。目前,電磁波傳播模型大致分為基於解析方程的理論模型、基於數值計算的數值模型和基於實測數據的統計模型三種。理論模型一般是根據經典的電磁波傳播方程maxwell方程組或經典的幾何傳播反射、漫反射和繞射等建立的模型,描述了電磁波傳播的基本物理規律,距離實際應用還有一定差距。基於數值計算的數值模型是將解析模型進行數值化解算,便於計算機處理,其結果與解析模型相比並無實質性差別。基於實測數據的統計模型是在大量電磁信號實測的基礎上,經過統計分析和處理,給出傳播特性的計算公式而建立的電磁波傳播模型。但無線傳播環境各異,單靠模型預測和評估覆蓋範圍,其效果和準確度相對較差,故需要引入標準發射系統對路測,結合路測數據進行模型的修正,最終獲得符合當前區域的實際無線傳播環境模型,可較準備的預測結果。
目前國內開展無線電監測站點的覆蓋範圍評估工作較少,新建站點驗收方式亦不統一,同時在電波傳播預測模型、路測方案以及最終的數據修正方面各家差異較大,導致覆蓋範圍結果參差不齊。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無線電監測站點覆蓋範圍評估分析系統及方法,本申請解決了無線電監測站點的監測覆蓋範圍分析問題,用於對已建站點或擬建站點的覆蓋評估,有利於基於數據的方式進行站點維護和科學建站。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無線電監測站點覆蓋範圍評估分析系統,包括:
覆蓋分析子系統,所述覆蓋分析子系統用於獲取監測系統參數、電波傳播損耗和無線電發射源參數,並根據獲取的參數進行建模和分析;
gis地理信息管理子系統,所述gis地理信息管理子系統包括二維/三維電子地圖模塊和地圖信息調用模塊該gis地理信息管理子系統用於傳播模塊建立、路測路線規劃、發射點確定、場強區域分布顯示、監測站點管理、無線電臺站管理、查詢功能和gps軌跡數據管理;
標準發射子系統,所述標準發射子系統包括信號源、功率放大器、全向發射天線和gps定位裝置,該標準發射子系統通過覆蓋20mhz-6ghz任一頻點信號,並通過功放放大後產生1w/3w/5w/10w功率等級的eirp功率,為路測子系統提供標準的發射源;
路測子系統,所述路測子系統包括標準發射模塊、無線電檢測模塊、rmtp監測網協議模塊、專用監測傳輸網絡和gis三維電子地圖模塊,該路測子系統通過無線電監測系統的監測功能獲取標準發射子系統信號場強,結合地圖信息和gps軌跡最終得到監測站點的實際覆蓋信息;
臺站管理子系統,所述臺站管理子系統包括無線電監測站點管理模塊、無線電臺站管理模塊、臺站資料庫調用模塊和虛擬站點管理模塊,該臺站管理子系統用於確定發生幹擾時快速排查和去除合法臺站位置,減少確定幹擾位置的時間;
數據管理子系統,所述數據管理子系統用於進行數據存儲、數據調用、數據壓縮、數據加密和數據屬性定義。
進一步的,在本發明最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覆蓋分析子系統還包括itu-r.p1546傳播模型計算模塊、虛擬建站功能模塊、等值線場強預測計算模塊、場強覆蓋計算功能模塊、基於路測數據的覆蓋模型修正模塊、監測組網區域覆蓋分析模塊、典型業務管理模塊;
所述itu-r.p1546傳播模型計算模塊用於提供30mhz-3000mhz頻段地面業務的場強預測建議書,建議書包括在不同發射功率、頻率、天線高度、傳輸距離下對場強進行內插/外推法的修正公式,利用修正公式以獲得不能從已提供的曲線直接讀出的發射頻率在30mhz-3000mhz、傳播距離為1km~1000km範圍的任意場強值;
所述虛擬建站功能模塊用於多種電波傳播模型和三維電子地圖實現任一頻率的自動計算,並繪製不同功率等級下的場強覆蓋態勢圖;
所述等值線場強預測計算模塊用於自動計算和繪製不同業務頻率在不同發射功率等級下的等值線,形成邊界區域;
所述場強覆蓋計算功能模塊用於結合二維電子地圖將模型繪製的場強覆蓋圖顯示在地圖中,並實現特定無線電臺的監測網監測覆蓋能力顯示、計算監測站點/監測網的覆蓋面積及地域覆蓋率、任意顯示或隱藏監測站點覆蓋圖、同時增加或刪除監測站點數量、不同參數下的覆蓋圖自動對比、調用本地臺站資料庫、查看某類無線電臺監測情況、統計對各類臺站的監測覆蓋率、利用地圖建立重點監測區域、地圖上任意位置的定點場強計算的功能;
所述基於路測數據的覆蓋模型修正模塊用於採用網絡規劃中普遍應用的標準宏小區模型進行優化;
所述監測組網區域覆蓋分析模塊利用各無線電監測站點的覆蓋分析圖獲得當前整個區域的組網覆蓋情況,並利用二維電子地圖的無線電監測站點管理功能,獲取此區域最大場強對應的監測站點,得到監測網的覆蓋深度指標;
所訴典型業務管理模塊等功能模塊用於重點監測應用以提供快速監測覆蓋統計。
一種無線電監測站點覆蓋範圍評估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在加載的三維電子地圖上標記需模擬建站的站點,包括站點名稱、站點高度、站點位置信息、天線類型及增益和標稱監測靈敏度;
s2:設置要模擬的站點業務參數,所述站點業務參數包括業務頻段/頻點、發射端高度信息、地理信息、eirp功率等級和發射帶寬;
s3:在三維地圖中以監測站點為中心按照預設角度繪製射線,在每條射線上虛擬建立多個發射源;
s4:利用itu-r.p1546算法計算此發射源在監測站點位置的監測值,同時不斷在該條射線上向外側計算;
s5:直到計算值小於監測接收靈敏度時,結合上一個值找到靈敏度等值線的終點,即此條射線計算完成;
s6:重複s3至s6,完成所有射線的等值線點,並連接所有的點形成功率等值線曲線;
s7:調整其它業務參數,所述其他業務參數包括頻率和eirp功率,繪製出不同業務條件下的其它功率等值線曲線;
s8:將各條功率等值線內的其它射線細分點,將監測值近似相等的點相連形成多個邊界區域,並通過顏色漸變區分場強強弱,形成場強覆蓋圖;
s9:基於二維電子地圖展示模擬的監測站點場強覆蓋範圍。
進一步的,在本發明最優選的實施例中,在以實際的路測數據進行場強覆蓋範圍評估時,則使用路測系統功能,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s101:路測前準備:發射子系統參數規劃設置、gps天線、網絡傳輸工具、rmtp監測網協議、監測站點信息;
s102:行車路線規劃:依據三維電子地圖選擇至少一條主幹道道路,按照李氏定律制定行車速度和行車路程,依據發射系統eirp功率及監測系統靈敏度反推,並確定靈敏度功率等值線區域;
s103:實測數據採集:啟動路測車上的發射系統,開啟gps定位裝置,按照預設的車速在規劃的道路上行進,同時控制發射系統和監測系統按照一定的時間間隔記錄監測數據、發射時間和獲取時間,直到採集完成所有的道路;
s104:同步完成數據採集:選擇控制發射系統發射不同業務的信號要求,一次路測完成多個業務要求的數據,亦可單獨重複路測其它業務;
s105:路測數據處理:在路測數據裡去除重複的數據,去除沒有經緯度或經緯度出現漂移的數據,將路測數據和gps數據結合併導入系統,形成可以在地圖上展現的數據格式;
s106:實測數據展示:處理後的數據可以按照預設的規則展現在地圖上,將每個路測點的數據都繪製在地圖上;
s107:利用實測數據繪製監測站點覆蓋範圍,設置門限,按照路測數據推測出多個接近或等於接收靈敏度的點,把這些點連接起來,繪製一個實測覆蓋範圍,並將這個實測覆蓋範圍與計算的覆蓋範圍作對比。
進一步的,在本發明最優選的實施例中,若需基於路測數據修正itu-r.p1546預測計算模型,則使用預測模型修正的方法,其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s201:將gps數據和監測站數據進行分析,得到監測站每一時刻的接收信號平均場強值prx、發射機的有效輻射功率ptx、發射系統與監測站的距離d、發射系統所在地面上的高度hms、監測站天線的有效高度heff、衍射損耗diffn、地物損耗因子clutter_loss;
s202:讀取步驟s201所述測試數據:接收信號平均場強值prx、發射機的有效輻射功率ptx、發射系統與監測站的距離d、發射系統所在地面上的高度hms、監測站天線的有效高度heff、衍射損耗diffn、地物損耗因子clutter_loss,並進行校正計算。
進一步的,在本發明最優選的實施例中,itu-r.p1546-5場強預測具體實施方法包括:
s301:確定第一傳播類型、第二傳播類型和第三傳播類型分別為陸地、冷海或暖海傳播路徑的類型,如果是混合路徑,則確定可認為是第一傳播類型和第二傳播類型的兩種路徑類型的結合,如果路徑可由單獨一種類型表示,則可將它看做第一傳播類型;
s302:確定兩種標稱時間百分比;
s303:確定兩種標稱頻率;
s304:確定低端和高端標稱距離;
s305:對於第一傳播類型,按s306至s311進行;
s306:對於低端標稱時間百分比,按s307至s310進行;
s307:對於低端標稱頻率,按s308和s309進行;
s308:對於所需距離d和發射/基站天線高度h1,對大地上方代表性散布物高度r處的接收/移動臺天線得到超出50%位置點的場強:
s309:若所需頻率與低端標稱頻率不相符,則對高頻標稱頻率重複s308,並對兩個場強進行內插或外推;
s310:若所需時間百分比與低端標稱時間百分比不相符,則對高端標稱時間百分比重複s307至s309,並對兩個場強進行內插;
s311:若對混合路徑做預測,對於每一傳播類型的路徑要求採用s306至s310;
s312:若果可得到鄰近陸地的接收/移動臺天線上地形淨空角方面的信息,則在接收機/移動裝置上校正地形淨空角的場強;
s313:計算由散射引起的場強的估計值,並取e和ets的最大值;
s314:校正接收/移動臺天線高度h2的場強;
s315:若發射/基站終端周圍存在雜波,則修正其效應;
s316:對斜徑進行修正;
s317:若給出了小於1公裡路徑,則需要遵循用於d=1km的s301至s316;
s318:若對鄰近陸地的接收/移動臺天線要求得到不是50%位置百分比的場強,則校正所需位置百分比的場強;
s319:將得到的場強限制於預設的最大值上,若對小於50%時間百分比已做出混合路徑的場強計算,則需要通過在所有陸地場強值與所有海面場強值之間進行線性內插以計算最大場強值,這由下面的公式給出:
emax=efs+dsese/dtotaldb(v/m)
s320:將場強轉換成路徑的等效基本傳輸損耗。
進一步的,在本發明最優選的實施例中,在s302中包括:
所需的時間百分比>1和10和<50,此時低端和高端的標稱時間百分比分別為10%和50%;
若所需時間百分比等於1%、10%或50%,則該值可看做是低端標稱時間百分比,而不需要s310的內插處理。
進一步的,在本發明最優選的實施例中,在s303中還包括:
所需頻率<600mhz時,低端和高端頻率分別為100mhz和600mhz;
所需頻率<600mhz時,低端和高端頻率分別為600mhz和2000mhz;
如果所需頻率等於100或600或2000mhz,則該值可看做是低端標稱頻率,而不需要s309內的內插/外推處理。
進一步的,在本發明最優選的實施例中,在s308中包括:
對於小於10m的發射/基站天線高度h1,則確定所需高度和距離處的場強。
進一步的,在本發明最優選的實施例中,其具體還包括:
s381:確定低端和高端標稱高度h1的值,如果h1值與標稱值10、20、37.5、75、150、300、600或1200m中任意一個值相符,則該值應看做是低端標稱高度值h1,而不需要內插處理;
s382:對於低端標稱值h1,按s383至s385進行;
s383:對於低端標稱距離值,按s384進行;
s384:對於所需距離d和發射/基站天線高度h1,對代表性散布物高度r處的接收/移動臺天線得到超出50%位置點的場強;
s385:如果所需距離與低端標稱距離不相符,則對高端標稱距離重複s384,並對該距離上的兩個場強進行內插;
s386:如果所需發射/基站天線高度h1不符合任一個標稱值,則重複s383至s385,並對h1進行內插/外推。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能對已建站點或擬建站點進行覆蓋評估,以實現基於數據的方式進行站點維護和科學建站;
(2)本申請能給出不同地形的典型障礙物高度,對接收天線高度給出更加準確的修正方法,並能利用內插、外推的方法得到任意路徑下的電波傳播損耗;
(3)本申請具備在60ghz頻率範圍內滿足多個功率等級的eirp功率輸出,且本申請還包括gps功能,能確保任何輸出信息與gps時間進行標記;
(4)能基於三維電子地圖的無線電監測應用,更加真實地反映電磁頻譜態勢顯示;
(5)能基於gps時間信息同步發射子系統和監測系統的數據,支持同步和異步的數據處理,能運用數學模型獲取各種等級下的場強區域。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方式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範圍的限定,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無線電監測站點覆蓋範圍評估分析系統的結構框圖;
圖2為本發明無線電監測站點覆蓋範圍虛擬建站的流程圖;
圖3為本發明同步數據獲取流程圖;
圖4為本發明異步數據獲取流程圖;
圖5為本發明基於路測數據的模型優化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特定的具體實例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發明的其他優點與功效。本發明還可以通過另外不同的具體實施方式加以實施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也可以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沒有背離本發明的精神下進行各種修飾或改變。需說明的是,在不衝突的情況下,以下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徵可以相互組合。
需要說明的是,以下實施例中所提供的圖示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發明的基本構想,遂圖式中僅顯示與本發明中有關的組件而非按照實際實施時的組件數目、形狀及尺寸繪製,其實際實施時各組件的型態、數量及比例可為一種隨意的改變,且其組件布局型態也可能更為複雜。
實施例,請參閱圖1所述,一種無線電監測站點覆蓋範圍評估分析系統,包括:覆蓋分析子系統10、gis地理信息管理子系統20、標準發射子系統30、路測子系統40、臺站管理子系統50和數據管理子系統60。
具體地,所述覆蓋分析子系統10包括:itu-r.p1546傳播模型計算模塊、虛擬建站功能模塊、等值線場強預測計算模塊、場強覆蓋計算功能模塊、基於路測數據的覆蓋模型修正模塊、監測組網區域覆蓋分析模塊、典型業務管理模塊等功能模塊。
所述itu-r.p1546傳播模型計算模塊包括itu-rp.1546建議書,itu-rp.1546建議書給出了30mhz-3000mhz頻段地面業務的場強預測方法,該建議書在實測數據的基礎上給出了在100mhz、600mhz和2000mhz頻點有效發射功率為1kw的發射源在某些發射天線高度、接收天線高度、傳播路徑類型、時間概率以及地點概率條件下的電波傳播曲線,共計24張曲線圖。該建議書還給出了在不同發射功率、頻率、天線高度、傳輸距離下對場強進行內插/外推法的修正公式,利用修正公式可以獲得不能從已提供的曲線直接讀出的發射頻率在30mhz-3000mhz、傳播距離為1km~1000km範圍的任意場強值。該預測方法應用的附加信息和方法主要包括最大場強值、決定發射天線高度h1、在距離軸上基於內插法計算場強、在頻率域上基於內插/外插法計算場強、在時間域上基本內插法計算場強、混合路徑場強計算、參考接收天線高度及其他高度修訂、地面間隙角修訂、陸地區域預測點分布以及建議使用的操作步驟等內容;
所述虛擬建站功能模塊主要針對基於各種電波傳播模型和三維電子地圖實現任一頻率的自動計算並繪製不同功率等級下的場強覆蓋態勢圖,利用此功能可實現無線電監測站點建站前期的基本評估,指導實際建站。所建立的虛擬站能夠實現所有已建站相同的覆蓋分析,利用位置信息或通過滑鼠點擊的方式在地圖上隨意規劃建立、刪除和修改任意新的監測站;所建立的虛擬站可以使用某一現有監測站的設備信息作為模板,可以利用傳播模型計算虛擬站對某種無線電臺的覆蓋;支持圓形建站模擬,自動計算合適數量的臺站進行填充;支持多邊形建站模擬,可以實現對任意多邊形區域的覆蓋進行建站模擬,能夠統計增加新的監測站後整個監測網的地域覆蓋率、臺站覆蓋率及對重點區域的覆蓋率;對於針對虛擬站生成的覆蓋圖,可以在繪製後移動虛擬站,幫助確定虛擬站的最佳建立位置;
所述等值線場強預測計算模塊可自動計算和繪製不同業務頻率在不同發射功率等級下的等值線,形成邊界區域,具體操作如下:第一步,以無線電監測站為中心,按角度向四周畫無數條射線;第二步,取出其中一條射線,然後從監測站開始,每隔一個固定距離建立一個典型業務的發射源,使用itu-rp.1546算法計算此發射源在監測站位置的監測值,並記錄此值;第三步,不斷向外側進行計算,當計算值小於接收靈敏度的時候,結合上一個值,找到等於接收靈敏度所在的點,記錄此點,此條射線的計算完畢;第四步,將所有射線按照此方法都計算出等於接收靈敏度所在的點,把這些點連接起來就形成了發射功率等值線;第五步,按照等值線計算的射線細分點,將相鄰射線的點相連,形成一個個小多邊形,依據場強值進行顏色填充,形成場強覆蓋圖;
所述場強覆蓋計算功能模塊用於結合二維電子地圖將模型繪製的場強覆蓋圖顯示在地圖中,可進一步實現如下功能:特定無線電臺的監測網監測覆蓋能力顯示;計算監測站點/監測網的覆蓋面積及地域覆蓋率;任意顯示或隱藏監測站點覆蓋圖,同時增加或刪除監測站點數量;不同參數下的覆蓋圖自動對比;調用本地臺站資料庫,查看某類無線電臺監測情況,同時統計對各類臺站的監測覆蓋率;利用地圖建立重點監測區域,比如機場、邊境;地圖上任意位置的定點場強計算;
所述基於路測數據的覆蓋模型修正模塊採用網絡規劃中普遍應用的標準宏小區模型進行優化,請參閱附圖5所示,模型公式如下:prx=ptx-ploss;
其中:
ploss=k1+k2×log(d)+k3×hms+k4×log(hms)+k5×log(heff)+k6×log(heff)×log(d)+k7×diffn+clutter_loss
prx:接收機的接收信號場強(dbm);
ptx:發射機的有效輻射功率(dbm);
ploss:路徑損耗(db);
d:基站與移動臺之間的距離(km);
hms:移動臺所在地面上的高度(m);
heff:基站天線的有效高度(m);
diffn:使用epsteinpeterson、deygout或bullington等效刃形衍射方法計算的衍射損耗;
k1&k2:截距和斜率,這些因子對應於一個固定偏移量和基站與移動臺之間距離的對數值的multiplyingfactor;
k3:移動天線的高度因子,該參數通常應該為移動臺天線的有效高度;
k4:hms的okumura-hata的multiplyingfactor;
k5:有效天線高度增益因子,這是有效天線高度log值的multiplyfactor;
k6:log(heff)×log(d)因子,這是log(heff)×log(d)值的okumura-hata類型的multiplyingfactor;
k7:衍射係數,這是衍射計算的multiplyingfactor值;
clutter_loss:地物損耗因子;
詳細的修正校準方法如下:首先是數據分析,將gps數據和監測站數據進行分析,得到監測站每一時刻的接收信號平均場強值prx、發射機的有效輻射功率ptx、發射系統與監測站的距離d、發射系統所在地面上的高度hms、監測站天線的有效高度heff、衍射損耗diffn、地物損耗因子clutter_loss等信息。然後開始進行校正計算,具體算法如下:
步驟一:讀取一組測試數據:ptx、prx、d、hms、heff、diffn、clutter_loss;
步驟二:令yn=ptx-prx;xn=[log(d),hms,log(hms),log(heff)],log(heff)×log(d),diffn,clutter_loss;
步驟三:將xn、yn,代入公式,進行遞推計算,得到βn;
步驟四:讀取下一組測試數據,若無測試數據則轉步驟五,否則轉步驟二;
步驟五:用模型公式,係數為遞推計算得到的βn=(k1,k2,k3,k4,k5,k6,k7),結合實際測試數據計算均方差;若均方差1和10和<50,此時低端和高端的標稱時間百分比分別為10%和50%;
若所需時間百分比等於1%、10%或50%,則該值可看做是低端標稱時間百分比,而不需要s310的內插處理。
進一步的,在本發明最優選的實施例中,在s303中還包括:
所需頻率<600mhz時,低端和高端頻率分別為100mhz和600mhz;
所需頻率<600mhz時,低端和高端頻率分別為600mhz和2000mhz;
如果所需頻率等於100或600或2000mhz,則該值可看做是低端標稱頻率,而不需要s309內的內插/外推處理。
進一步的,在本發明最優選的實施例中,在s308中包括:
對於小於10m的發射/基站天線高度h1,則確定所需高度和距離處的場強。
進一步的,在本發明最優選的實施例中,其具體還包括:
s381:確定低端和高端標稱高度h1的值,如果h1值與標稱值10、20、37.5、75、150、300、600或1200m中任意一個值相符,則該值應看做是低端標稱高度值h1,而不需要內插處理;
s382:對於低端標稱值h1,按s383至s385進行;
s383:對於低端標稱距離值,按s384進行;
s384:對於所需距離d和發射/基站天線高度h1,對代表性散布物高度r處的接收/移動臺天線得到超出50%位置點的場強;
s385:如果所需距離與低端標稱距離不相符,則對高端標稱距離重複s384,並對該距離上的兩個場強進行內插;
s386:如果所需發射/基站天線高度h1不符合任一個標稱值,則重複s383至s385,並對h1進行內插/外推。
本實施例在電波傳播模型選擇方面:諸如廣播電視覆蓋網絡規劃、基站覆蓋網絡規劃的評估時均採用比較常見的okumura-hata奧村模型、cost-231hata模型進行模型的建立,但上述模型在頻率100mhz-2ghz、應用環境為城區、郊區或開闊區都相對較束縛,不能適應全部的地理環境和監測系統頻率要求。而本實施例採用itu-r.p1546模型進行建模,itu-rp.1546建議書給出了30mhz~3000mhz頻段內點到面的電波傳播場強預測方法,該方法是在100mhz、600mhz、2000mhz的實測數據的基礎上,進行內插、外推,得到電波傳播過程中的場強曲線,該曲線是距離、天線高度、頻率和時間百分比的函數。該方法還給出了不同地形的典型障礙物高度,對接收天線高度也給出了更加準確的修正方法。建議書還給出了場強值作為特定頻率、特定距離和特定收發天線高度的函數曲線關係,並且利用內插、外推的方法得到任意路徑下的電波傳播損耗。此模型在okumura-hata奧村模型要求的條件下可得出完全一致的預測結果,因此相對於傳統的傳播模型,此模型考慮的地理因數、頻率範圍等方面表現更優。
進一步地,本實施例在路測所用的標準發射模塊方面:傳統的標準發射模塊基本忽略自身溯源校準功能,且輸出的eirp功率固定,本實施例具備發射系統自校準功能,可修正至發射天線連接端。同時本實施例配置的50w寬帶功率放大器,確保在6ghz頻率範圍內滿足多個功率等級的eirp功率輸出。另外本標準發射模塊還增加有gps功能,可確保任何輸出信息與gps時間進行一一標記。
本實施例還能相比於基站覆蓋評估,採用模型評估後僅進行路測驗證,根據路測結果調整基站天線高度或下傾角,改善覆蓋要求。本實施例則包含三種覆蓋評估功能,分別是基於itu-r.p1546傳播模型的覆蓋評估、基於路測的覆蓋評估、基於路測數據的修正傳播模型,在完成模型修正後可基於模型數據再次進行模型覆蓋評估,減少重複路測的複雜工作量。
本實施例首次將三維電子地圖應用於無線電監測領域,更加真實的反映電磁頻譜態勢顯示。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發明,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