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口鉗的製作方法
2023-05-12 11:52:1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封裝設備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封口鉗。
背景技術:
在塗料生產行業,需要將生產完畢的塗料裝入開口的鐵桶中,然後用蓋板壓緊密封鐵桶的開口,避免塗料從鐵桶的開口處漏出。由於蓋板也是鐵製品,較為堅硬,因此光靠人力無法實現將蓋板和鐵桶壓緊。
公開號為CN204623898U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封口鉗。在使用該封口鉗時,使兩個把手遠離轉軸的一端相互遠離,則鉸節驅動第一拉杆下壓,第一拉杆驅動拉盤下壓,拉盤驅動第二拉杆下壓,第二拉杆驅動拉爪與第二拉杆連接的一端往外轉動,帶動拉爪遠離第二拉杆的一端往裡轉動,從而可以將蓋板往裡翻。在彈簧的作用下,拉盤被彈回,第二拉杆向上拉,拉爪與第二拉杆連接的一端往裡轉動,帶動拉爪遠離第二拉杆的一端往外轉動,拉爪脫離蓋板。
但是,由於人的體質差異導致不同的人氣力大小不同,因此使用同一個封口鉗時,有些人只能勉強完成對蓋板的壓蓋,有待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封口鉗,該封口鉗能夠根據不同的人的氣力大小進行調節,使氣力較小的人也能夠輕鬆完成對蓋板的壓蓋。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封口鉗,包括兩根操作杆,每根所述操作杆一端固接有傳動杆,所述傳動杆的中部與操作杆固接,兩根所述傳動杆的一端鉸接有同一根定位軸,所述定位軸遠離傳動杆的一端固定連接有同一定位環,所述定位環鉸接有多個扣合爪,所述扣合爪的中部與定位環鉸接,所述扣合爪的一端鉸接有驅動杆,所述驅動杆遠離扣合爪的一端與傳動杆鉸接,所述扣合爪的另一端為自由端,每根所述操作杆套設有平行於操作杆的調節杆,所述調節杆設置有容納操作杆的滑槽,所述調節杆沿著調節杆的長度方向設置有多個與滑槽連通且貫穿調節杆的側面的卡位槽,所述操作杆設置有活動卡入卡位槽以限制調節杆沿著操作杆移動的卡位塊。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當調節杆沿著操作杆滑動至卡位塊和卡位槽對齊時,操作杆的卡位塊能夠卡入卡位槽,從而起到限制調節杆沿著操作杆移動的作用。由於卡位槽設置有多個,因此當卡位塊卡入不同的卡位槽中時,調節杆相對操作杆的位置不同,導致調節杆和操作杆的總長發生改變。而當使兩根操作杆相互遠離時,傳動杆和定位軸的鉸接點為支點,而調節杆遠離傳動杆的一端與定位軸連接線為動力臂,驅動杆和傳動杆的鉸接點到傳動杆和定位軸的鉸接點的距離為阻力臂。而傳動杆和調節杆的總長變化影響動力臂的長短,因此當阻力、阻力臂不變的情況下,傳動杆和調節杆的總長改變,施加到調節杆上的力也得以改變。因此,不同體質的人在使用該封口鉗對蓋板進行壓蓋時,可以調節傳動杆和調節杆的總長,以對動力的需要符合個人的氣力狀況,特別是使氣力較小的人也能夠輕鬆完成對蓋板的壓蓋。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調節杆沿著調節杆的長度方向設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兩端分別與卡位槽和滑槽連通,所述操作杆與滑槽的槽壁抵接,所述卡位塊抵接於限位槽的槽壁並可沿著限位槽滑動。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卡位塊卡入限位槽中且卡位塊抵接於限位槽的槽壁,從而能夠使卡位塊只能夠位於限位槽中。由於卡位塊設置在操作杆上,所以能夠限制操作杆相對調節杆發生周向移動。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卡位塊設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中設置有卡位彈簧,所述卡位彈簧一端與凹槽的槽底連接,另一端連接有可在凹槽中移動的活動塊,當活動塊沿著凹槽移動至部分卡入卡位槽中時,操作杆和調節杆軸向固定。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當活動塊和卡位槽對齊時,活動塊能夠在卡位彈簧作用下沿著凹槽移動至部分卡入卡位槽中,此時活動塊仍然有部分位於凹槽中,從而實現操作杆和調節杆的軸向固定。當驅動活動塊沿著凹槽滑動至離開卡位槽時,操作杆能夠相對調節杆發生移動。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活動塊與卡位彈簧連接的一端設置有第一限位板,所述卡位塊在凹槽的槽口處設置有與第一限位板配合以限制活動塊移動幅度的第二限位板。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相互配合,起到限制活動塊在卡位彈簧的作用下完全脫離凹槽的作用。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二限位板與活動塊套接並相互抵接。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二限位板與活動塊套接,從而能夠起到避免第二限位板移動過程中發生偏移的作用。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卡位槽沿著調節杆的長度方向等距離分布。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卡位槽的等距離分布,便於人們等間距調整操作杆和調節杆的總長,使人們更容易將操作杆和調節杆的總長調節到合適的長度。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調節杆遠離傳動杆的一端設置有用於操作調節杆的把手。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把手的設置便於人們驅動調節杆沿著操作杆移動。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每根所述傳動杆遠離定位軸的一端鉸接有拉杆,兩根所述拉杆遠離傳動杆的一端鉸接有同一壓盤,所述壓盤與定位軸套接並可沿著定位軸軸向移動,所述驅動杆遠離扣合爪的一端與壓盤鉸接。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操作杆帶動傳動杆繞著傳動杆和定位軸的鉸接處轉動,帶動傳動杆和拉杆鉸接處繞著傳動杆和定位軸的鉸接處轉動,從而進一步驅動壓盤沿著定位軸移動,從而帶動驅動杆運動,進而帶動扣合爪轉動。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定位軸套接有復位彈簧,所述復位彈簧的一端與壓盤固接,另一端與定位塊固接,所述定位塊固套於定位軸遠離壓塊的一端。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當驅使兩根操作杆相互分離後,壓盤和定位塊之間的距離的減小,復位彈簧發生壓縮。當失去對兩根操作杆的作用力時,復位彈簧產生作用,使壓盤和定位塊之間的距離復原。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卡位塊的設置一方面與限位槽配合以限制操作杆相對調節杆發生周向移動,另一方面也能夠安裝卡位彈簧和活動塊,起到實現對調節杆和操作杆總長活動調節的作用。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操作杆和調節杆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的俯視圖;
圖4為圖3中A-A方向的剖視圖;
圖5為圖4中B區域的放大圖。
附圖標記:1、定位軸;2、加強杆;3、定位環;4、扣合爪;5、驅動杆;6、壓盤;7、安裝板;8、定位塊;9、復位彈簧;10、傳動杆;11、操作杆;12、拉杆;13、卡位塊;14、凹槽;15、卡位彈簧;16、活動塊;17、第一限位板;18、第二限位板;19、調節杆;20、滑槽;21、限位槽;22、卡位槽;23、把手。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並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後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範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
參照圖1,一種封口鉗,包括定位軸1。定位軸1的一端沿著定位軸1的圓周外側固接有加強杆2,加強杆2遠離定位軸1的一端固接有定位環3。定位環3鉸接沿著定位環3的圓周等間距鉸接有多個扣合爪4。每個扣合爪4的中部與定位環3鉸接,每個扣合爪4的一端為自由端,扣合爪4的另一端鉸接有驅動杆5。多根驅動杆5遠離扣合爪4的一端鉸接於同一壓盤6。多根驅動杆5沿著壓盤6的圓周等距離分布。定位軸1遠離加強杆2的一端穿過壓盤6的中心。壓盤6設置有相互平行且垂直於壓盤6的兩塊安裝板7,兩塊安裝板7分別位於壓盤6圓心的兩側。位於加強杆2和壓盤6之間的定位軸1固套有定位塊8,但定位塊8更靠近加強杆2。定位軸1套接有復位彈簧9,復位彈簧9的一端與定位塊8固接,另一端與壓盤6固接。位於定位軸1穿過壓盤6中心的一端鉸接有兩根傳動杆10。兩根傳動杆10的中部均固接有操作杆11。兩根傳動杆10遠離定位軸1的一端鉸接有拉杆12。每根拉杆12遠離傳動杆10的一端與兩塊安裝板7鉸接。
參照圖2、3、4和5,每根操作杆11的側面設置有卡位塊13,卡位塊13背離操作杆11的一面設置有凹槽14。凹槽14中設置有卡位彈簧15,卡位彈簧15一端與凹槽14的槽底連接,另一端連接有活動塊16。活動塊16與卡位彈簧15連接的一端設置有第一限位板17,凹槽14的槽口設置有第二限位板18。第一限位板17因第二限位板18的阻擋作用而只能在凹槽14中移動。而第二限位板18與活動塊16套接並抵接於活動塊16的側面。
參照圖2、3和4,操作杆11套接有調節杆19,調節杆19設置有用於容納操作杆11的滑槽20。操作杆11的側面與滑槽20的槽壁抵接。調節杆19沿著調節杆19的長度方向設置有限位槽21,限位槽21和滑槽20相連通。卡位塊13卡入限位槽21中,卡位塊13與限位槽21的槽壁抵接並可沿著限位槽21滑動。調節杆19平行於操作杆11的長度方向設置有多個卡位槽22。卡位槽22與限位槽21連通並貫穿調節杆19的側面。多個卡位槽22沿著調節杆19的長度方向等距離分布。調節杆19遠離傳動杆10的一端設置有用於調節操作杆11的把手23。
工作過程:當調節杆19沿著操作杆11滑動時,卡位塊13沿著限位槽21滑動。當卡位塊13滑動至與卡位槽22對齊時,卡位彈簧15驅動活動塊16沿著凹槽14移動至卡入卡位槽22中,第一限位板17和第二限位板18抵接,從而起到限制調節杆19沿著操作杆11移動的作用。當驅動活動塊16沿著凹槽14移動至退出卡位槽22時,第一限位板17和第二限位板18分離,此時可以驅動調節杆19沿著操作杆11滑動,則活動塊16受到調節杆19的限制而位於凹槽14中。由於卡位槽22設置有多個,因此當卡位塊13卡入不同的卡位槽22中時,調節杆19相對操作杆11的位置不同,導致調節杆19和操作杆11的總長發生改變。
當操作把手23以使兩根操作杆11相互遠離時,操作杆11帶動傳動杆10繞著傳動杆10和定位軸1的鉸接處轉動,帶動傳動杆10和拉杆12鉸接處繞著傳動杆10和定位軸1的鉸接處轉動,從而進一步驅動壓盤6沿著定位軸1朝向加強杆2移動,復位彈簧9發生壓縮,從而帶動驅動杆5向外運動,進而帶動扣合爪4遠離驅動杆5的一端向內轉動,完成壓蓋。隨後,在復位彈簧9的作用下,壓盤6沿著定位軸1背離加強杆2移動,帶動驅動杆5向內運動,進而帶動扣合爪4遠離驅動杆5的一端向外轉動,完成扣合爪4和蓋板的分離。而壓盤6沿著定位軸1移動同時帶動傳動杆10和拉杆12鉸接處繞著傳動杆10和定位軸1的鉸接處轉動,帶動傳動杆10繞著傳動杆10和定位軸1的鉸接處轉動,從而使兩根操作杆11相互靠近。
而當操作把手23以使兩根操作杆11相互遠離時,傳動杆10和定位軸1的鉸接點為支點,而調節杆19遠離傳動杆10的一端與定位軸1連接線為動力臂,驅動杆5和傳動杆10的鉸接點到傳動杆10和定位軸1的鉸接點的距離為阻力臂。而傳動杆10和調節杆19的總長變化影響動力臂的長短,因此當阻力、阻力臂不變的情況下,傳動杆10和調節杆19的總長改變,施加到調節杆19上的力也得以改變。因此,不同體質的人在使用該封口鉗對蓋板進行壓蓋時,可以調節傳動杆10和調節杆19的總長,以對動力的需要符合個人的氣力狀況,特別是使氣力較小的人也能夠輕鬆完成對蓋板的壓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