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黑木耳棚室立體栽培方法
2023-05-12 17:49:31 2
一種黑木耳棚室立體栽培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黑木耳棚室立體栽培方法。涉及一種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它解決了吊袋栽培技術存在菌種選擇不當、擺放密度大、通風難、制菌要求高、耳片不開片、棚室溫溼度不易控制的問題。該栽培方法包括菌種選擇、大棚搭建、棚內消毒、菌袋生產、滅菌、接菌、發菌、開口及出耳管理、掛袋、催芽管理、耳片生長期管理、採收及轉潮管理及菌袋落地採頂耳。本發明具有子實體經濟性狀好、無汙染、綠色有機、水分及採摘簡單易行及管理效率高的優點。
【專利說明】一種黑木耳棚室立體栽培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食用菌的栽培方法,特別是一種黑木耳棚室立體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0002]黑木耳是一種黑色、膠質、味美的食用菌,主要產於我國的東北和湖北等地的山區,年產量1.5萬噸(幹耳)左右。木耳菌狀如耳朵,寄生於枯木上,含糖類、蛋白質、脂肪、胺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木耳質地柔軟,口感細嫩,味道鮮美,風味特殊,是一種營養豐富的著名食用菌;可素可葷,不但為菜餚大添風採,而且能養血駐顏,祛病延年。現代營養學家盛讚黑木耳為「素中之葷」,其營養價值可與動物性食物相媲美。
[0003]目前,黑木耳的栽培方式為棚室立體吊袋栽培法,因採取懸掛擺放的方式,在相同面積下,其擺放數量是傳統地栽木耳的5?6倍。同時,由於棚室生產黑木耳生長過程受天氣影響小,品質純淨、不打任何農藥、無汙染、綠色有機,一個生產周期下來,可省水和節能60?70%,並可實現提前一個月採摘,搶早上市,每袋吊袋耳純利潤比地栽木耳要高出
0.5?1.0元,經濟效益可觀。但該技術在生產中存在菌種選擇不當、擺放密度大、通風難、制菌要求高、耳片不開片、棚室溫溼度不易控制等技術難關。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背景技術】中存在的問題,而提供一種黑木耳棚室立體栽培方法,該黑木耳棚室立體栽培方法,具有保溫保溼性好、對空間的利用率高、子實體經濟性狀好、管理效率高、抗極端天氣能力強等特徵。
[0005]本發明解決其問題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達到:該黑木耳棚室立體栽培方法包括具體步驟如下:`
(O菌種選擇:選擇中早熟品種;
(2)大棚搭建:立體吊袋大棚用鋼架結構或木結構搭建,大棚長度不超過35米採用東西走向,大棚長度超過35米採用南北走向;棚內框架上放置若干橫杆,每兩個橫杆為一組,組內橫杆間距30cm左右,每組橫杆之間距離為50?60cm ;
(3)棚內消毒;
(4)菌袋生產、滅菌、接菌、發菌;
(5)開口及出耳管理:將培養好的菌袋運進棚內,進行開口,開口後將菌袋碼跺放在大棚內,持續5?7天,大棚內空氣相對溼度保持在80?85% ;
(6)掛袋:菌袋耳口的耳線形成後,將菌袋用2根或3根尼龍繩上下依次吊起,每組繩上相鄰兩菌袋之間的距離不少於20cm,菌袋在水平方向上以「品」字形排列,相鄰兩組繩上的菌袋之間的橫向距離不少於25 cm,最下方的菌袋離地面30?50cm ;
(7)催芽管理:吊袋初的2?3天內禁止澆水,棚內溫度控制在20?25°C,相對溼度保持在80?85%,待菌袋菌絲恢復後每天往菌袋上間歇噴水,相對溼度保持在85?90%,期間禁止澆重水,保持通風,持續7?10天;到子實體邊緣分化出耳片;(8)耳片生長期管理:當子實體邊緣分化出耳片後,進行間歇式灌水和通風,使棚內溫度保持在20-28 °C,相對溼度保持在90-95% ;
(9)採收及轉潮管理:木耳耳邊下垂時開始採收,每採收完一潮木耳後,曬袋5-7天,然後進行澆水,使棚內的相對溼度保持在80-85%,溫度控制在28°C以下;
(10)菌袋落地採頂耳:採完3-4潮耳後,將菌袋落地,在菌袋頂端開口,使棚內溼度保持在80-85%,待頂耳成熟後進行採耳。
[0006]所述的步驟(I)中的中早熟品種為黑威15、牡耳1號、新世紀4號、牡2008-4或黑A ;步驟(2)中所述的大棚的跨度為8-10米,頂高2.8-3.5米,肩高1.8-2.0米,大棚頂部及四周覆蓋有塑料膜及遮陽網;步驟(3)中所述的消毒步驟為:先將棚內地面澆透水,再在地面上撒一層生石灰,然後在地面上墊一層草簾、遮蔭網或5cm厚細河沙,最後將大棚密閉用菇寶燻蒸消毒;步驟(5)中菌袋的開口的形狀為「I」形、「Y」形或「O」形,開口直徑為
0.3-0.4cm,開口數量180-220個,開口後菌袋採用碼跺的方法進行封口管理;步驟(6)吊袋的方式為:以廣3根繩子為一組,繩子上端固定在棚架橫杆上,繩子下端系在一起,然後將菌袋夾在該組繩子中間,最後將位於各菌袋之間的繩子紮緊;步驟(10)中所述的菌袋頂端開口的形狀為「 + 」形或「#」形;步驟(10)中菌袋落地後將菌袋完全脫袋。
[0007]本發明與上述【背景技術】相比較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該黑木耳棚室立體栽培方法通過上述工藝步驟,與棚室吊袋相比,改「串袋」為「託袋」,降低了汙染率;改開大「V」形口為開小「1」、「Y」、「0」形口,改善了品質;開口數量由10-12個增加到180-220個,保證了產量;大棚高度也增加到180-320m,有利於通風換氣;品種也相應的從大朵、菊花形、多筋脈的品種向出耳齊、厚、黑、單片、無根、少筋脈或無筋脈的中早熟品種轉變;科學利用草帘子、遮陽網、塑料薄膜、噴灌設施對棚內溫度、溼度、通風進行有效調節,避免了「燒菌」、綠黴等病害的發生;利用「曬袋」、及時採收等措施防止了 「流耳」、「爛耳」、「黃耳」、「薄耳」的產生。黑木耳棚室立體栽培保溫保溼性好,在相同面積下,其擺放數量是傳統地栽木耳的5-6倍,對空間的利用率高;子實體經濟性狀好,不打任何農藥、無汙染、綠色有機;水分及採摘簡單易行,管理效率高;在連續陰雨天的時候將塑料薄膜蓋上,避免極端天氣造成的流耳、爛耳的現象發生,抗極端天氣能力強。
【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
[0008](1)菌種選擇
棚室立體栽培黑木耳的菌種一般選擇中早熟品種,早生快發、出耳齊,品質優,厚、黑、單片、無根、少筋脈。
[0009]適宜棚室立體吊袋栽培的黑木耳品種為:吉雜1號、黑威15、牡耳1號、新世紀4號、豐收2號、牡2008-4、黑山、黑A或延特5。
[0010](2)場地選擇及棚架結構
栽培場地選擇在通風良好、向陽、水源潔淨、充足、周圍汙染源少、不存水、不下沉、地面平整的地塊。立體吊袋大棚可用鋼架結構(又分鍍鋅鋼管和鋼筋材料)或木結構搭建。大棚跨度8-1Om,長度依據栽培場地和栽培數量而定,大棚長度不超過35米,多為東西走向,當在經常刮東南風的地區,棚室較小時,可以採用棚室東西兩側開門通風,「穿堂風」通風效果較好。但大棚長度超過35米,一般要求為南北走向,排風口設在東西兩側,利於通風和降低棚內的溼度,南北走向的大棚,菌袋受光較好;一般Im2的大棚可掛80?100袋。大棚頂高2.8?3.5m,肩高1.8?2.0m左右。早春栽培應在大棚的頂部及四周全部覆蓋一層塑料膜,塑料膜上再蓋上一層遮陽網(遮陽度85?95%),用於保溫、保溼、遮陰和防止降雨過量。鋼架結構大棚又分為棚架一體式與棚架分體式,棚架一體式是吊繩就栓在大棚主體框架上。棚架分體式是大棚與栓繩的框架分開,棚是棚,架是架。採用棚架分體式的大棚進行吊袋生產更穩固。棚式立體吊袋鋼筋一體式結構框架,每萬袋需投資I?1.5萬元。鍍鋅鋼管分體式結構框架,每萬袋需投資2?2.5萬元。
[0011](3)棚內消毒
根據大棚的寬度,棚內框架上放置若干橫杆,用於栓綁吊繩。每兩個橫杆為一組,組內橫杆間距30cm左右,每組橫杆之間留出「過道」的距離,一般50?60cm。每組橫杆長度依大棚的長度而定。在「過道」上方鋪上噴水管線一條,並在主管上方每隔60cm處按「品」字形扎眼按上噴頭。噴頭可覆蓋半徑Im?2m的範圍,水經過噴頭,在一定壓力下呈霧狀扇形嗔出。
[0012]待立體吊袋大棚框架搭建完畢後,將棚內地面澆透水。再在地面上撒一層生石灰,防止雜菌發生。可在地面上墊一層草簾、遮蔭網或5cm厚細河沙,防止澆水時泥沙濺到子實體上影響產品質量。處理完地面後,將大棚密閉,用菇寶燻蒸消毒。
[0013](4)菌袋生產的配料、滅菌、接菌、發菌等工藝流程同地栽黑木耳完全一致。
[0014]配料春耳:78%硬雜木屑、18%稻糠、2%豆粉、1%石膏、1%石灰(pH:7.5)、含水量65%左右。秋耳:86%硬雜木屑、10%稻糠、2%豆粉、1%石膏、1%石灰(pH:7.5)、含水量60%左右。
`[0015]滅菌常壓滅菌:1.1 kg/cm2 (IO(TC)恆溫8-10小時;高壓滅菌:1.2-1.5 kg/cm2 (121-126°C)恆溫 90-120 分鐘。
[0016]接菌嚴格按照無菌操作進行接菌。
[0017]發菌避光培養30-40天,當黑木耳栽培袋菌絲長滿菌袋,後熟約20天,菌絲生長達到生理成熟。
[0018](5)開口封口管理
將培養好的菌袋運進棚後,用開口機開口,開「 I」、「Y」或「 O 」形小口,開口直徑0.3?
0.4cm,開口數量180?220個。開「 I」形口,單片率高、出耳齊。開口後將菌袋碼跺放在大棚內,4?5層菌袋高最好,避免堆溫過高。大棚覆蓋遮蔭網遮蔭,要求散光照射,加大棚內空氣相對溼度,達到80-85%,持續5?7天,使菌袋菌絲封住出耳口,即耳線形成,可掛袋進行出耳管理。
[0019](6)掛袋
耳線形成後,在棚內框架橫杆上,每隔25?30cm處,按品字形繫緊兩根(或三根)尼龍繩,並底部打結。然後把已割口的菌袋袋口朝下夾在尼龍繩上,然後在兩根尼龍繩上扣上兩頭帶鉤的細鐵鉤(長度以5cm為宜),將菌袋夾在尼龍繩間,即可吊完一袋,第二袋按同樣步驟將菌袋託在細鐵鉤上,以此類推一直吊完為止。一般每根尼龍繩可立體吊袋8?10袋。吊袋時每行之間應按「品」字形進行,袋與袋之間距離不宜少於20釐米,行與行之間距離不能少於25釐米。菌袋離地面30?50cm左右,利於通風,防止產生畸形木耳,提高產量。為了防止通風時菌袋隨風搖晃,相互碰撞使耳芽脫落,吊繩底部用繩連結在一起,這樣風再大,菌袋可以隨風共同擺動,不相互碰撞。
[0020](7)催芽管理
菌袋掛袋2?3天內,不可以澆水,溫度要靠遮蔭網和塑料薄膜調節,使溫度控制在20?25°C。往地面上澆水,使棚內空氣相對溼度始終保持在80%左右,待2?3天菌袋菌絲恢復後可以往菌袋上澆水,每天進行間歇噴水,使溼度達到90%,這階段切忌澆重水,以保溼為主,每天通風,持續7?10天,耳芽成綠豆大小。
[0021](8)耳片生長期管理
子實體邊緣分化出耳片,並逐漸向外伸展,這階段應逐漸加大澆水量,加大通風,噴水儘量噴霧狀水,為保證耳片黑、厚,適當要控制耳片生長速度,棚內溫度超過25°C不澆水,早春一般在午後3點至次日9點之前這段時間進行間歇噴水,5月份後一般在午後5點至次日7點之前這段時間澆水,使空氣相對溼度始終保持在90?95%。採取間歇式澆水,澆水30分鐘,停水20分鐘,重複3?4次。根據氣溫情況,一般澆水時放下棚膜,不澆水時將棚膜及遮陽網卷到棚頂進行通風和曬袋。噴水後通風,每天通風3?4次,天熱時早晚通風,氣溫低時在中午通風。溫度高溼度大時還可通過蓋遮蔭網、掀開棚四周塑料膜進行通風調節,嚴防高溫高溼。
[002 2](9)採收及轉潮管理
當黑木耳耳片長到3?5cm,耳邊下垂時就可以採收(5?6分熟),大棚內吊袋栽培黑木耳在4月中、下旬即可採收第一潮黑木耳,5月上旬採收第二潮黑木耳,比全光地擺栽培提前25?30天。採收木耳後,將大棚的塑料薄膜和遮陽網卷至棚頂,曬袋5?7天,然後再澆水管理,即「乾乾溼溼」水分管理。「曬袋」管理是避免耳片發黃的關鍵措施。不見光、溫度高、耳片生長速度過快是耳片黃、薄的主要原因。一般第一潮黑木耳每袋可採幹耳20?25g,耳片圓整、正反面明顯、耳片厚、子實體經濟性狀好。第二潮耳管理方法同第一潮耳大致相同,大溼度大通風是關鍵技術。一般可採收3?4潮耳,產幹耳0.8-1.2兩/袋。
[0023](10)菌袋落地採頂耳
採完3?4潮耳後,菌袋內培養基營養物質仍然不能轉化完,可以將吊繩上的菌袋落地,在頂端用刀片開「 + 」或「#」形口,然後在棚內密集擺放,早晚澆水4-5次,每次澆水I小時,停30分鐘。這樣額外可以採幹耳0.3-0.4兩/袋。落地的菌袋也可以進行脫袋管理,但需要進行蓋遮陽網等進行保溼,採幹耳大約每袋0.5兩左右。
【權利要求】
1.一種黑木耳棚室立體栽培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具體步驟如下: (1)菌種選擇:選擇中早熟品種; (2)大棚搭建:立體吊袋大棚用鋼架結構或木結構搭建,大棚長度不超過35米採用東西走向,大棚長度超過35米採用南北走向;棚內框架上放置若干橫杆,每兩個橫杆為一組,組內橫杆間距30cm左右,每組橫杆之間距離為50-60cm ; (3)棚內消毒; (4)菌袋生產、滅菌、接菌、發菌; (5)開口及出耳管理:將培養好的菌袋運進棚內,進行開口,開口後將菌袋碼跺放在大棚內,持續5-7天,大棚內空氣相對溼度保持在80-85% ; (6)掛袋:菌袋耳口的耳線形成後,將菌袋用2根或3根尼龍繩上下依次吊起,每組繩上相鄰兩菌袋之間的距離不少於20cm,菌袋在水平方向上以「品」字形排列,相鄰兩組繩上的菌袋之間的橫向距離不少於25 cm,最下方的菌袋離地面30-50cm ; (7)催芽管理:吊袋初的2-3天內禁止澆水,棚內溫度控制在20-25°C,相對溼度保持在80-85%,待菌袋菌絲恢復後每天往菌袋上間歇噴水,相對溼度保持在85-90%,期間禁止澆重水,保持通風,持續7-10天;到子實體邊緣分化出耳片; (8)耳片生長期管理:當子實體邊緣分化出耳片後,進行間歇式灌水和通風,使棚內溫度保持在20-28 °C,相對溼 度保持在9(-95% ; (9)採收及轉潮管理:木耳耳邊下垂時開始採收,每採收完一潮木耳後,曬袋5-7天,然後進行澆水,使棚內的相對溼 度保持在80-85%,溫度控制在28°C以下; (10)菌袋落地採頂耳:採完3-4潮耳後,將菌袋落地,在菌袋頂端開口,使棚內溼度保持在80-85%,待頂耳成熟後進行採耳。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黑木耳棚室立體栽培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I)中所述的中早熟品種為黑威15、牡耳I號、新世紀4號、牡2008-4或黑A。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黑木耳棚室立體栽培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2)中所述的大棚的跨度為8-10米,頂高2.8-3.5米,肩高1.8-2.0米,大棚頂部及四周覆蓋有塑料膜及遮陽網。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黑木耳棚室立體栽培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3)中所述的消毒步驟為:先將棚內地面澆透水,再在地面上撒一層生石灰,然後在地面上墊一層草簾、遮蔭網或5cm厚細河沙,最後將大棚密閉用菇寶燻蒸消毒。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黑木耳棚室立體栽培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5)中菌袋的開口的形狀為「 I 」形、「Y」形或「O」形,開口直徑為0.3-0.4cm,開口數量180-220個,開口後菌袋採用碼跺的方法進行封口管理。
6.根據權 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黑木耳棚室立體栽培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6)吊袋的方式為:以廣3根繩子為一組,繩子上端固定在棚架橫杆上,繩子下端系在一起,然後將菌袋夾在該組繩子中間,最後將位於各菌袋之間的繩子紮緊。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黑木耳棚室立體栽培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10)中所述的菌袋頂端開口的形狀為「 + 」形或「#」形。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黑木耳棚室立體栽培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10)中菌袋落地後將菌袋完全脫袋。
【文檔編號】A01G1/04GK103430770SQ201310364560
【公開日】2013年12月11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21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21日
【發明者】王延鋒, 柴永山, 史磊, 王金賀, 劉姿彤, 倪淑君, 黃文 , 潘春磊, 盛春鴿, 張鵬, 孫靖軒, 董雪梅, 張海峰, 趙鶴, 張帥 申請人: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牡丹江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