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葫蘆聯合打撈處置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12 19:51:16 1
專利名稱:水葫蘆聯合打撈處置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機械打撈處置裝置,具體是一種應用於水面上的水葫蘆聯合打撈處置裝置。
背景技術:
水葫蘆是一種喜溫型多年生水生植物,漂浮於水面生長,生長速度快、繁殖力極 強。在河流、湖泊中大量生長,造成河道堵塞、湖面淤積。不僅造成了嚴重的水質汙染,也影 響了城市景觀,對農業灌溉、交通運輸、阻礙洩洪,而且因水質汙染而破壞水體生態系統平 衡,其負面影響極其深遠廣泛。目前治理水葫蘆的方法一般有人工打撈、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等,人工打撈勞動 強度大、見效慢,大面積發生時根本來不及清理;化學防治對水體生態系統造成很大破壞, 腐爛掉的水葫蘆會對水環境造成再次汙染;生物防治法對引進的外來物種的副作用不可預 見。為解決這個問題,如公開號為CN2605196的實用新型專利公開的一種水葫蘆打撈 船,但該船隻是將水葫蘆打撈上來,後續的處理需要運送到其他地方進行,處置不連續、增 加運輸成本、勞動強度大;公開號為CN2763350、CN201305844的實用新型專利公開的打撈 處理裝置,可完成對水葫蘆的打撈、粉碎或切割,但仍然存在處理不完全的缺點;公開號為 CN1522932的發明專利公開的水葫蘆打撈船流水線裝置,工作時首先使用三把高壓水槍將 船體前方的大片水葫蘆撕扯成小片,噪音較大;打撈後沒有粉碎步驟,仍然需要進行後續的 粉碎處理過程;船體為雙體船,造價、成本較高。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水葫蘆聯合打撈處置裝置,該 裝置具有成本低、打撈速度快、打撈數量大、減少打撈的工作盲區、處置速度快、勞動強度較 小、增加打撈船的一次性出船的工作周期、減少陸上運輸的直接成本的優點。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下述的技術方案來實現的。—種水葫蘆聯合打撈處置裝置,包括固定有動力推進裝置的移動式水面工作平臺 和電力裝置,與現有技術不同的是工作平臺上順序設有打撈裝置、脫水裝置、粉碎裝置和 壓縮打包裝置,打撈裝置設置在工作平臺的前端,打撈裝置的出料端與脫水裝置中的脫水 入料口相對應,脫水裝置中的脫水出料口與粉碎裝置中的進料口相對應,粉碎裝置中的粉 碎出料口與壓縮打包裝置中的壓縮入料口相對應,電力裝置分別與打撈裝置、脫水裝置、粉 碎裝置和壓縮打包裝置連接。所述的粉碎出料口的下方與壓縮入料口的上方通過傳送帶連接。所述的打撈裝置包括殼體、設有挖齒的打撈輥筒及傳送輥筒、柵欄I和柵欄II,打 撈輥筒設置在工作平臺的前端接近於水面處,傳送輥筒設置在打撈輥筒與脫水裝置中的脫 水入料口之間,傳送輥筒前端的挖齒與打撈輥筒的挖齒相對應,傳送輥筒的後端為出料端,後端上的挖齒與脫水入料口相對應,打撈輥筒的上方豎直的設置與殼體連接的柵欄I,下方 設置與工作平臺連接的柵欄II。所述的打撈輥筒設置在工作平臺上,並可調節高度。所述的脫水裝置為碾壓輥筒。所述的粉碎裝置為粉碎機,該粉碎機的刀片分為三層,每層兩把刀片,刀片的刀口 朝下,按照從頂層到底層的順序,刀片的長度依次增大。所述的壓縮打包裝置包括箱壁、設置在箱壁頂部的頂部液壓缸和設置在箱壁側面 的側部液壓缸,頂部液壓缸的輸出端與壓縮板連接,側部液壓缸的輸出端與推板連接,與推 板相對應的箱壁處設有接料平臺。採用上述的技術方案,工作時,打撈輥筒的前端向下旋轉,打撈輥筒的挖齒把接觸 到的水葫蘆帶到傳送輥筒的挖齒上,傳送輥筒的旋轉方向與打撈輥筒相反,傳送輥筒的挖 齒將水葫蘆帶到脫水裝置中,通過脫水裝置中的碾壓輥筒進行碾壓脫水,脫水後進入粉碎 裝置中進行粉碎,粉碎後的水葫蘆通過傳送帶進入壓縮打包裝置,先由頂部液壓缸通過壓 縮板進行壓縮,然後由側部液壓缸通過推板將壓縮後的水葫蘆推送到接料平臺,進入立體 包裝袋中進行打包。通過以上的處置過程可使水葫蘆纖維渣的體積縮小約20倍,重量減少 約80%,工作船出船一次可裝載更多的水葫蘆,相對也可減少船體的吃水量;打撈輥筒可 上下移動調節吃水的深度,適應在各種不同深度的水裡進行打撈工作,減少打撈的工作盲 區。本發明在一個工作平臺上完成了水葫蘆從打撈到脫水、粉碎、壓縮、包裝的全套處 置過程,具有成本低、打撈、處置速度快、打撈數量大、減少打撈的工作盲區、人工勞動強度 較小、增加打撈船的一次性出船的工作周期、減少陸上運輸的直接成本的優點。
圖1為本發明結構示意圖。圖中,1.打撈輥筒2.殼體3.柵欄I 4.傳送輥筒5.脫水入料口 6.碾壓輥筒7.脫 水出料口 8.刀片9.粉碎出料口 10.頂部液壓缸11.壓縮板12.箱壁13.接料平臺14.電力 裝置15.工作平臺16.推板17.側部液壓缸18.壓縮入料口 19.傳送帶20.粉碎機21.柵 欄II。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內容作進一步的說明,但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定。實施例參照圖1,本發明一種水葫蘆聯合打撈處置裝置,包括固定有動力推進裝置的移動 式水面工作平臺15和電力裝置14,工作平臺15上順序設有打撈裝置、脫水裝置、粉碎裝置 和壓縮打包裝置,打撈裝置設置在工作平臺15的前端,打撈裝置的出料端與脫水裝置中的 脫水入料口 5相對應,脫水裝置中的脫水出料口 7與粉碎裝置中的進料口相對應,粉碎裝置 中的粉碎出料口 9與壓縮打包裝置中的壓縮入料口 18相對應,電力裝置14分別與打撈裝 置、脫水裝置、粉碎裝置和壓縮打包裝置連接,電力裝置14採用柴油發電設備。粉碎出料口 9的下方與壓縮入料口 18的上方通過傳送帶19連接,水葫蘆通過傳送帶19輸送,可降低粉碎裝置的高度,從而降低整套處置裝置的高度,使打撈船能穿過橋 洞,適應性更高。打撈裝置包括殼體2、設有挖齒的打撈輥筒1及傳送輥筒4、柵欄I 3和柵欄II 21,打撈輥筒1設置在工作平臺15的前端接近於水面處,傳送輥筒4設置在打撈輥筒1與 脫水裝置中的脫水入料口 5之間,傳送輥筒4前端的挖齒與打撈輥筒1的挖齒相對應,傳送 輥筒4的後端為出料端,後端上的挖齒與脫水入料口 5相對應,打撈輥筒1的上方豎直的設 置與殼體2連接的柵欄I 3,下方設置與工作平臺15連接的柵欄II 21。打撈輥筒1設置在移動式水面工作平臺15上,並可調節高度,以使水面工作平臺 吃水深度改變時能調節打撈輥筒1的入水深度,能更好地適應水面環境。移動式水面工作平臺15可採用單體船。脫水裝置為碾壓輥筒6,本例中碾壓輥筒6的數量為三個,三個碾壓輥筒在電機的 帶動下旋轉時相互配合,對水葫蘆進行碾壓脫水,與脫水入料口 5相對應的兩個碾壓輥筒 形成碾壓入口,與脫水出料口 7相對應的兩個碾壓輥筒形成碾壓出口。粉碎裝置為現有粉碎機20,不同的是,該粉碎機20的刀片8分為三層,每層兩把刀 片,刀片8的刀口朝下,按照從頂層到底層的順序,刀片8的長度依次增大,刀片8的這種排 布方式具有較好的粉碎效果。壓縮打包裝置包括箱壁12、設置在箱壁12頂部的頂部液壓缸10和設置在箱壁12 側面的側部液壓缸17,頂部液壓缸10的輸出端與壓縮板11連接,側部液壓缸17的輸出端 與推板16連接,與推板16相對應的箱壁12處設有接料平臺13,處置後的水葫蘆被壓縮板 11壓縮後,被推板16推送到接料平臺13,進入立體包裝袋中進行打包,完成了水葫蘆從打 撈到脫水、粉碎、壓縮、包裝的全套處置過程。
權利要求
一種水葫蘆聯合打撈處置裝置,包括固定有動力推進裝置的移動式水面工作平臺和電力裝置,其特徵在於工作平臺上順序設有打撈裝置、脫水裝置、粉碎裝置和壓縮打包裝置,打撈裝置設置在工作平臺的前端,它的出料端與脫水裝置中的脫水入料口相對應,脫水裝置中的脫水出料口與粉碎裝置中的進料口相對應,粉碎裝置中的粉碎出料口與壓縮打包裝置中的壓縮入料口相對應,電力裝置分別與打撈裝置、脫水裝置、粉碎裝置和壓縮打包裝置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葫蘆聯合打撈處置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粉碎出料口 的下方與壓縮入料口的上方通過傳送帶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葫蘆聯合打撈處置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打撈裝置包 括殼體、設有挖齒的打撈輥筒及傳送輥筒、柵欄I和柵欄II,打撈輥筒設置在工作平臺的前 端接近於水面處,傳送輥筒設置在打撈輥筒與脫水裝置中的脫水入料口之間,傳送輥筒前 端的挖齒與打撈輥筒的挖齒相對應,傳送輥筒的後端為出料端,後端上的挖齒與脫水入料 口相對應,打撈輥筒的上方豎直的設有與殼體連接的柵欄I,下方設有與工作平臺連接的柵 欄II。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葫蘆聯合打撈處置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脫水裝置為 碾壓輥筒。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葫蘆聯合打撈處置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粉碎裝置為 粉碎機,該粉碎機的刀片分為三層,每層兩把刀片,刀片的刀口朝下,按照從頂層到底層的 順序,刀片的長度依次增大。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葫蘆聯合打撈處置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壓縮打包裝 置包括箱壁、設置在箱壁頂部的頂部液壓缸和設置在箱壁側面的側部液壓缸,頂部液壓缸 的輸出端與壓縮板連接,側部液壓缸的輸出端與推板連接,與推板相對應的箱壁處設有接 料平臺。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水葫蘆聯合打撈處置裝置,包括固定有動力推進裝置的移動式水面工作平臺和電力裝置,工作平臺上順序設置有打撈裝置、脫水裝置、粉碎裝置和壓縮打包裝置,打撈裝置設置在工作平臺的前端,打撈裝置的出料端與脫水裝置中的脫水入料口相對應,脫水裝置中的脫水出料口與粉碎裝置中的進料口相對應,粉碎裝置中的粉碎出料口與壓縮打包裝置中的壓縮入料口相對應,電力裝置與打撈裝置、脫水裝置、粉碎裝置和壓縮打包裝置連接。本發明在一個工作平臺上完成了從打撈到脫水、粉碎、壓縮、包裝的處置過程,具有成本低、打撈、處置速度快、數量大、減少工作盲區、勞動強度小、增加打撈船的一次性出船工作周期、減少陸上運輸直接成本的優點。
文檔編號B63B35/32GK101905739SQ20101023547
公開日2010年12月8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22日 優先權日2010年7月22日
發明者李學麒 申請人:李學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