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方法、定影裝置和圖像形成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14 06:58:21 8
專利名稱:定影方法、定影裝置和圖像形成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在被稱為例如複印機和印表機的電子照相裝置中使用的定影方法、定影裝置和圖像形成裝置。
背景技術:
在採用電子照相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以定影裝置為主的乾燥裝置、消除裝置或印刷裝置中,在輥狀或帶狀定影部件和加壓構件之間,夾持並輸送記錄材料,該記錄材料上承載著由調色劑等顯影劑構成的未定影圖像或列印圖像,通過加熱使顯影劑熔融和乾燥,對記錄材料上的顯影劑圖像進行定影等。
例如採用電子照相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如說明本實施例的圖3所示,具有由感光體鼓22和其周圍各種裝置構成的圖像形成部,在設置於記錄材料流路中的圖像形成部下遊側,具有定影部,該定影部具有定影裝置(定影裝置23)。在圖像形成部處,在感光體鼓22上形成有調色劑像,該調色劑像被轉印至記錄材料上。在定影部處,定影部件(定影輥231)和加壓構件(加壓輥232)之間的擠壓部夾入記錄材料,在輸送該記錄材料的同時,使調色劑圖像被加熱熔融,定影在記錄材料上。
在此,在所述的擠壓部處,由於定影部件和加壓構件之間的摩擦,以及記錄材料和定影部件、記錄材料和加壓構件之間的摩擦,使得定影部件或加壓構件帶電,由於該帶電造成的靜電作用,使得調色劑附著在定影部件上,即發生所謂的靜電偏移(offset)現象。由於該靜電偏移使得向定影部件上調色劑附著量較多的情況下,在定影部件旋轉一周後,由於調色劑從定影部件再次附著在記錄材料上,使得輸出的圖像表面被汙染,或者調色劑作為調色劑汙染物堆積在溫度傳感器和剝離爪上後,該調色劑在任何條件下都會附著在記錄材料上,產生汙染記錄材料的情況。
另一方面,在現有技術中,對於上述靜電偏移現象,例如在日本專利公報「專利第2734146號公報(
公開日平成3年8月19日)」(第1現有技術)中所記載的,通過向定影部件施加與調色劑具有相同極性的偏壓,對調色劑施加靜電斥力,可降低由於靜電偏移造成的調色劑汙染。此外,在日本公開專利公報「特開平11-305580號公報(
公開日平成11年11月5日)」(第2現有技術)中所記載的,通過使加壓構件具有導電性,並且接地,抑制定影部件和加壓構件的帶電,降低由於靜電偏移造成的調色劑汙染。
但是,如第1現有技術所述,在定影部件上施加偏壓的情況下,為防止該偏壓洩漏,需要加壓構件使用絕緣性構件或高電阻構件。在此,作為加壓構件表面的覆蓋層一般採用氟樹脂管,該非導電性氟樹脂管在帶電情況下一般為負極帶電。如圖16所示,定影速度越快,該帶電電位將變得越高,在例如列印速度是大於或等於50張(定影速度是大於或等於250mm/s)的高速機的情況下,達到-3到-5kV。另一方面,作為可施加在定影部件上的偏壓,由於定影部件覆蓋層(通常為氟樹脂)的耐壓程度,將-2kV作為界限。其結果,使得通常帶負電的記錄材料上的調色劑受到向定影部件方向上的庫侖力的作用,如圖16所示,依然產生靜電偏移現象。
此外,在例如與剝離爪相接觸的部位處容易發生的、在加壓構件表面上產生部分擦傷的情況下,該部分的阻抗(表面電阻)發生改變。結果,施加在定影部件上的偏壓傳導至該該部分時發生洩漏,產生與加壓構件表面擦傷位置相對應的條紋狀靜電偏移現象。
另一方面,如第2現有技術所述,在使加壓構件具有導電性並且接地的情況下,加壓構件不帶電,可有效地降低記錄材料表面(圖像面)側上調色劑的靜電偏移現象。但是,附著在記錄材料內面側上的調色劑偏移至加壓構件上,與加壓構件接觸的除電裝置由於受到調色劑和紙粉等的長期汙染,除電作用降低,存在產生靜電偏移現象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定影方法、定影裝置和圖像形成裝置,即使在各種使用條件下均能夠可靠地抑制靜電偏移現象,維持正常的圖像形成動作,即使在長期使用時,也可確保良好的畫質以及各種裝置的壽命。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定影裝置具有記錄材料、與例如由記錄紙構成的記錄紙張的一側的面上的顯影劑,例如與由調色劑構成的未定影圖像相接觸的定影部件、壓接在例如定影輥和該定影部件上的加壓構件和加壓輥,通過使帶有與所述顯影劑相同極性的電的所述記錄材料通過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壓構件之間,使得記錄材料上的未定影圖像定影在記錄材料上的定影裝置中,其結構是使得在所述記錄材料通過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壓構件之間時,流入定影部件上的電流Ih為0。
此外,本發明的定影方法使用記錄材料、與例如由記錄紙形成的記錄紙張的一側的面上的顯影劑,例如與由調色劑形成的未定影圖像相接觸的定影部件、壓接在例如定影輥和該定影部件上的加壓構件以及加壓輥,通過使帶有與所述顯影劑極性相同極性的電的所述記錄材料通過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壓構件之間,使得記錄材料上的未定影圖像定影在記錄材料上的定影方法中,其結構是使得在所述記錄材料通過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壓構件之間時,流入定影部件上的電流Ih為0。
根據上述構成,在記錄材料帶有與顯影劑相同極性的電的情況下,由該記錄材料具有的電荷起到的靜電感應作用,在定影部件表面附近處產生與顯影劑相反極性的電荷。但是,如果流入定影部件中的電流為0時,由於在定影部件內還殘留與顯影劑相同極性的電荷,因此由於與顯影劑的帶電極性相反的極性的電荷,使顯影劑向定影部件的靜電吸附作用極小,由上述靜電感應作用,可防止記錄材料上顯影劑向定影部件的靜電偏移現象。
本發明的定影裝置具有與記錄材料一側的面上由顯影劑構成的與未定影圖像接觸的定影部件和與該定影部件壓接的加壓構件,通過使帶有與所述顯影劑相同極性的電的所述記錄材料通過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壓構件之間,使得記錄材料上的未定影圖像定影在記錄材料上的定影裝置中,在所述記錄材料通過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壓構件之間時,設流入定影部件上的電流為Ih,流入加壓構件的電流為Ip時,則Ih<Ip。
本發明的定影方法使用與記錄材料的一側的面上與顯影劑構成的未定影圖像相接觸的定影部件和壓接在該定影部件上的加壓構件,通過使帶有與所述顯影劑極性相同極性的電的所述記錄材料通過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壓構件之間,使得記錄材料上的未定影圖像定影在記錄材料上,其中,在所述記錄材料通過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壓構件之間時,流入定影部件上的電流為Ih,流入加壓構件的電流為Ip時,則Ih<Ip。
根據上述構成,即使產生流入定影部件中的電流的情況下,如果流入定影部件中的電流比流入到加壓構件中的電流大,則由於記錄材料具有的電荷大部分逃逸到加壓構件一側,在定影部件上不發生靜電感應作用,可防止記錄材料上的顯影劑靜電偏移到定影部件上。
本發明的定影裝置具有與記錄材料一側的面上由顯影劑構成的未定影圖像接觸的定影部件和與該定影部件壓接的加壓構件,通過使帶有與所述顯影劑相同極性的電的所述記錄材料通過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壓構件之間,使得記錄材料上的未定影圖像定影在記錄材料上,其中,使得所述定影部件與接觸該定影部件的其它構件電絕緣。
根據上述構成,通過使定影部件絕緣形成浮動狀態,因此由記錄材料保持的電荷對定影部件產生的靜電感應作用極小,可防止顯影劑偏移到定影部件上。此外,如果定影部件為浮動狀態,由於與加壓構件側的電狀態(接地狀態或浮動狀態)無關,對定影部件的靜電感應作用極小,因此無需在加壓構件側設置刷、刮刀等的接地構件,使裝置簡單化。
圖1為顯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中的定影裝置的縱向截面圖。
圖2為顯示具有圖1所示定影裝置的圖像形成裝置結構的縱向截面圖。
圖3為顯示圖2所示圖像形成裝置中包含的圖像記錄裝置結構的縱向截面圖。
圖4為顯示圖2所示圖像形成裝置具有的記錄材料供給裝置結構的縱向截面圖。
圖5為顯示圖2所示圖像形成裝置具有的外部記錄材料供給裝置結構的縱向截面圖。
圖6為顯示圖2所示圖像形成裝置具有的後處理裝置結構的縱向截面圖。
圖7為顯示圖2所示圖像形成裝置具有的原稿圖像讀取裝置結構的縱向截面圖。
圖8為顯示圖2所示圖像形成裝置具有的兩面印刷用輸送裝置結構的縱向截面圖。
圖9為顯示圖1所示定影輥支承結構的正面圖。
圖10為顯示圖1所示定影輥支承結構的立體圖。
圖11為與本發明定影裝置實施例相對應的比較例中靜電偏移的說明圖。
圖12為本發明一定影裝置實施例中靜電偏移的說明圖。
圖13為本發明另一定影裝置實施例中靜電偏移的說明圖。
圖14為本發明又一定影裝置實施例中靜電偏移的說明圖。
圖15為顯示加壓輥的表面電阻和與除電組件不接觸狀態下加壓輥的帶電電位、以及與接觸除電組件的情況下向加壓輥流入的電流之間關係的圖。
圖16為顯示加壓構件(加壓輥)中定影速度和帶電電位之間關係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基於附圖對本發明的一實施例進行說明。
圖2為顯示本發明定影裝置適用的圖像形成裝置1結構的縱向截面圖。圖像形成裝置1具有原稿圖像讀取裝置11、圖像記錄裝置12、記錄材料供給裝置13、後處理裝置14和外部記錄材料供給裝置15。
作為圖像形成部的圖像記錄裝置12、作為記錄材料供給部的記錄材料供給裝置13和將記錄材料從記錄材料供給裝置13經圖像記錄裝置12輸送至記錄材料排出部16的輸送部17構成數字印表機等的圖像形成裝置本體20。該圖像形成裝置本體20通過還具有作為圖像讀取裝置的原稿圖像讀取裝置11,也可構成數字複印機和傳真裝置等。
在此對圖像形成裝置本體20的操作進行說明。首先,原稿圖像讀取裝置11讀取原稿,獲得圖像數據,並將該圖像數據輸出至圖像記錄裝置12。圖像記錄裝置12對輸入的圖像數據進行合適的圖像處理。
印刷用紙和OHP(Over Head Projector投影儀)等的片狀記錄材料從記錄材料供給裝置13每次分離1張輸出,該記錄材料由輸送部17的第1輸送通路輸送至圖像記錄裝置12。圖像記錄裝置12通過印刷等,基於圖像數據在記錄材料上形成圖像。印刷有圖像的記錄材料通過輸送部17的第2輸送通路被輸送至記錄材料排出部16,並排出到裝置外部。
在原稿圖像讀取裝置11上,連接有作為原稿供給部和原稿收取部的原稿盤18。在原稿盤18作為原稿供給部工作的情況下,可將由多張紙形成的一疊原稿載置在原稿盤18上,通過將載置的原稿每次分離1張,連續地供給至讀取部。在原稿盤18作為原稿收取部工作的情況下,連續排出的已讀取原稿由原稿盤18接受並保持。此外,在將已讀取的一疊原稿印刷多次的情況下,在印刷的記錄材料排出至記錄材料排出部16時,還混合有相同紙張被印刷的記錄材料連續排出等操作,因此印刷後用戶需要對記錄材料進行分離。因此,可在圖像形成裝置本體20連接後處理裝置14,可通過例如分別排出至多個排出盤中,使多份不混合。此外,通過將圖像形成裝置本體20和後處理裝置14以預定距離分隔設置,在圖像形成裝置本體20和後處理裝置14之間形成空間S。此外,圖像形成裝置本體20和後處理裝置14通過外部輸送部19連接,被印刷圖像的記錄材料從輸送部17經過外部輸送部19輸送至後處理裝置14。
此外,從省能量和降低成本等觀點看,需要在印刷用紙等的記錄材料的兩個表面上印刷圖像的功能。該功能通過兩面印刷用輸送裝置21,將單面上已經印刷圖像的記錄材料的表面和內面進行反轉,再次輸送至圖像形成裝置12實現。單面已印刷了的記錄材料並不通過記錄材料排出部16輸送到後處理裝置14,由兩面印刷用輸送裝置21進行表面和內面反轉,再次輸送至圖像記錄裝置12。圖像記錄裝置12通過在未印刷圖像的面上印刷圖像,可進行兩面印刷。
另外,在要提供超過記錄材料供給裝置13可保持的種類或數量的記錄材料的情況下,將作為功能擴張用周邊裝置的外部記錄材料供給裝置15與圖像形成裝置本體20連接,可將所希望種類和數量的記錄材料收納在外部記錄材料供給裝置15中。
以下對構成圖像形成裝置1的各裝置和部位進行詳細說明。圖3為顯示圖像記錄裝置12構成的縱向截面圖。在圖像記錄裝置12的大致中央左側,配置以感光體鼓22為中心的電子照相處理部。在以感光體鼓22為中心的周圍處,依次配置使感光體鼓22表面均勻帶電的帶電組件31、通過對均勻帶電的感光體鼓22上掃描光圖像,以寫入靜電潛影的光掃描組件24、由顯影劑對由光掃描組件24寫入的靜電潛影進行顯影的顯影組件25、對感光體鼓22表面上記錄顯影的圖像轉印至記錄材料上的轉印組件26、通過將感光體鼓22表面上殘留的顯影劑除去,以在感光體鼓22上可記錄新圖像的清潔組件27等。而在本實施例中,轉印組件26採用的是使用轉印帶的接觸轉印方式。
在電子照相處理部的上方配置定影裝置23,其依次接受由轉印組件26轉印有圖像的記錄材料,對轉印在記錄材料上的顯影劑進行加熱定影。印刷有圖像的記錄材料在印刷面向下的狀態下(face down面朝下)從圖像記錄裝置12上部的記錄材料排出部16排出。而由清潔組件27除去的殘留顯影劑被回收,返回至顯影組件25的顯影劑供給部25a中,進行再利用。
在圖像記錄裝置12的下部配置著內裝於裝置內的收納記錄材料用的記錄材料供給部13a。記錄材料供給部13a每次分離1張記錄材料,將其供給電子照相處理部。輸送部17由多個輥28和導軌29形成,記錄材料從記錄材料供給部13a通過輥間、導軌間和感光體鼓22與轉印組件26之間等規定的第1輸送通路,在印刷圖像後,通過輥間、導軌間和定影裝置23間等規定的第2輸送通路排出至記錄材料排出部16中。而在該記錄材料供給部13a上設置有記錄材料的情況下,通過在與圖像記錄裝置12的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即在圖3中作為與紙面垂直的方向的前面側方向上拉出記錄材料收納盤30,進行記錄材料的補給或者記錄材料的交換等操作。
此外,在圖像記錄裝置12的下面設置記錄材料接受部32,用於接受從增設組件的記錄材料供給裝置13b送出的記錄材料,並依次提供至感光體鼓22和轉印組件26之間。
另外,在光掃描組件24周邊的空隙部配置控制電子照相處理部的處理控制組件(PCU)基板、接受從裝置外部輸入的圖像數據的接口基板、對於從接口基板接受的圖像數據和原稿圖像讀取裝置11讀取的圖像數據實施規定的圖像處理,由光掃描組件進行圖像掃描記錄用的成像控制組件(ICU)基板,以及對這些各種基板和組件進行供電的電源組件等。
將單個圖像記錄裝置12通過接口基板與個人電腦等的外部機器連接,可作為將外部機器發出的圖像數據形成在記錄材料上的印表機進行操作。此外,在上述說明中,對在圖像記錄裝置12內內裝的記錄材料供給部13a為1個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在裝置內內裝是大於或等於1個的記錄材料供給部。
圖4為表示增設單元的記錄材料供給裝置13b結構的縱向截面圖。記錄材料供給裝置13b僅在記錄材料供給部13a中記錄材料數量不足的情況等下,可作為圖像記錄裝置12的一部分進行增設。記錄材料供給裝置13b也可以收納比記錄材料供給部13a中收納的記錄材料尺寸更大的記錄材料,通過每次僅分離1張收納的記錄材料,將其輸出到設置在記錄材料供給裝置13b上面的記錄材料排出部33上。
記錄材料收納盤34被層疊為3層,通過從層疊的記錄材料收納盤34中對收納有所需記錄材料的記錄材料收納盤用PCU等進行控制並選擇性操作,將收納的記錄材料分離輸出。輸出的記錄材料從記錄材料排出部33通過設置在圖像記錄裝置12下部處的記錄材料接受部32到達電子照相處理部。
在記錄材料供給裝置13b中設置記錄材料的情況下,在記錄材料供給裝置13b的前面側方向上進行將記錄材料收納盤34引出,而進行記錄材料的補給,或者記錄材料的交換等操作。以上對層疊3個記錄材料收納盤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是也可以由至少1個或者大於或等於3個記錄材料收納盤和記錄材料排出部構成。
在記錄材料供給裝置13b的下面設置多個車輪35,在增設時等,使得包含記錄材料供給裝置13b的圖像形成裝置本體20可容易地移動。此外,也可以由閉鎖裝置36固定在設置場所處。
圖6為表示外部記錄材料供給裝置15的結構的截面圖。外部記錄材料供給裝置15可收納超過圖像記錄裝置12具有的記錄材料供給裝置13a、13b中可收納種類和數量的記錄材料,同時將收納的記錄材料一張一張的分離,向設置在裝置右側面上部處的記錄材料排出部37輸出。從記錄材料排出部37輸出的記錄材料遞交至圖像記錄裝置12的左側面下部處設置的外部記錄材料接受部38(參照圖2)。
記錄材料設置在外部記錄材料供給裝置15上時,從外部記錄材料供給裝置15上部形成的補給口151進行記錄材料的補給,或者記錄材料的交換等。此外,在補給口151設置可開關的蓋152,其構成為可在實施補給或交換等以外的情況下,關閉補給口。
在外部記錄材料供給裝置15的下面設置多個車輪39,增設時等可容易地移動。此外,也可以由閉鎖裝置固定在設置場所處。
圖6為顯示後處理裝置14結構的截面圖。後處理裝置14與圖像形成裝置本體20間隔一定距離設置。後處理裝置14和圖像形成裝置本體20由外部輸送部19連接,由圖像形成裝置本體20印刷圖像的記錄材料經過外部輸送部19,輸送至後處理裝置14。外部輸送部19的一個端部與圖像記錄裝置12的外部排出部40相連,而另一個端部與後處理裝置14的記錄材料接受部41相連。
後處理裝置14具有分類輸送部44,其可將輸送的記錄材料選擇性地排出到排出盤42、43上。分類輸送部44由多個輥45、導軌46和輸送方向切換導軌47形成,通過控制輸送方向切換導軌47,可對排出端部進行切換。用戶可對作為記錄材料的排出目的的排出盤42、43中的任意一個進行選擇,可區分印刷有圖像的記錄材料進行排出。
作為後處理,除了上述分類處理以外,還可以進行對規定張數的記錄材料實施裝訂處理,對B4、A3尺寸等的印刷用紙進行摺疊、在記錄材料上開設歸檔用空穴的後處理等。
在後處理裝置14的下面設置車輪48、49,可使其容易地移動。此外,外部輸送部19也可以配備在後處理裝置14上,外部輸送部19和圖像記錄裝置12形成可裝卸的結構,外部輸送部19、後處理裝置14和圖像形成裝置本體20也可以構成可裝卸的結構。
圖7為表示原稿圖像讀取裝置11結構的截面圖。原稿圖像讀取裝置11可用自動讀取模式進行操作和手動讀取模式進行操作,自動讀取模式進行操作是由自動原稿供給裝置(ADF)自動供給片狀原稿,對每一張依次曝光掃描,讀取原稿的模式,手動讀取模式進行操作是對書狀原稿,或者由ADF不能進行自動供給的片狀原稿由手動操作設置。由自動或手動在作為讀取部的透明的原稿讀取臺49上設置的原稿圖像通過曝光掃描在光電變換元件上成像,變換為電信號,取得圖像數據。取得的圖像數據通過與圖像記錄裝置12的連接部輸出。
此外,在對雙面原稿進行讀取的情況下,可在沿著原稿輸送通路輸送原稿的過程中,從原稿雙面同時掃描原稿圖像進行讀取。對於進行原稿下面的讀取工作的,掃描原稿臺下面的移動掃描曝光光學系統的構成,是在原稿輸送通路的規定位置處停止的狀態下將光像導至CCD,對原稿圖像進行讀取。而對於進行原稿上面的讀取工作的,其被配置為密接傳感器(CIS),其由位於原稿輸送通路上方的、對原稿進行曝光的光源,將光像導至光電變換元件的光學透鏡,將光像變換為圖像數據的光電變換元件等一體化構成。在選擇為雙面原稿讀取時,設置在原稿供給部處的原稿被依次輸送,隨著輸送雙面圖像幾乎同時被讀取。
在原稿圖像讀取裝置11上設置原稿盤18。原稿盤18在供給讀取前的原稿時,或者接受讀取完畢的原稿的情況下使用。在供給原稿的情況下,將讀取前的原稿載置於原稿盤18上,在ADF的獲取部獲取原稿,輸送至原稿讀取臺49。被讀取的原稿由原稿排出部排出至裝置外。在接受原稿的情況下,同樣作為原稿供給部的原稿盤18上載置原稿,在ADF的獲取部獲取原稿,輸送至原稿讀取臺49。被讀取的原稿由原稿排出部排出至原稿盤18上。
圖8為顯示雙面印刷用輸送裝置21結構的縱向截面圖。雙面印刷用輸送裝置21具有雙面印刷用輸送部21a,安裝在圖3所示圖像記錄裝置12的外部排出部40側的面上。雙面印刷用輸送部21a採用圖像記錄裝置上部的排出部16,將從定影裝置23排出的記錄材料進行之字形路線輸送。即,將記錄材料的表面和內面反轉,可再次向圖像記錄裝置12的電子照相處理部的感光體鼓22和轉印裝置26之間供給記錄材料。在圖像形成裝置12中,向裝置上部的排出部16排出記錄材料的輸送通路中,通過將已印刷的記錄材料進行之字形路線輸送,可將記錄材料導至圖6所示的後處理裝置14、雙面印刷用輸送部21a。
以下基於圖1、圖9和圖10對定影裝置23的結構進行詳細說明。
定影裝置23如圖1所示,具有作為定影部件的定影輥231、作為下加壓構件的加壓輥232、作為外部加熱裝置的外部加熱輥233、作為定影輥和外部加熱輥用熱源的加熱燈234、235、236、構成檢測定影輥23 1和外部加熱輥233各自的溫度用的溫度檢測裝置的溫度傳感器237、238、239,清潔構件247、作為溫度控制裝置的控制電路(圖中未示出)。
加熱燈234、235、236由例如滷素加熱器構成,配置在定影輥231和外部加熱輥233的內部。通過從上述控制電路向加熱燈234、235、236通電,使得加熱燈234、235、236以預定發熱分布發光,發射出紅外線,對定影輥23 1和外部加熱輥233的內周面進行加熱。
定影輥23 1由加熱燈234、235加熱至規定溫度(在此為200℃),對通過定影裝置23的定影輥隙的形成未定影調色劑圖像T的記錄紙P加熱。定影輥231具有作為其本體的芯部金屬231a,用於防止記錄紙P上的調色劑T偏移的、形成在芯部金屬231a外圍表面上的脫模層231b。
芯部金屬231a採用例如鐵、不鏽銅、鋁、銅等的金屬,或者這些金屬的合金等。在本實施例中,作為芯部金屬231a,其直徑為40mm,為了低熱容量化,使用壁厚為1.3mm的鐵(STKM)制芯部金屬。
脫模層231b適用PFA(四氟乙烯和全氟烷基乙烯醚的共聚物)或PTFE(聚四氟乙烯)等的氟樹脂、矽橡膠、氟橡膠等。作為本實施例的脫模層231b,是通過塗布厚度為25微米的PFA和PTFE的混合物並燒結形成。
圖9為顯示定影輥231支持結構的正面圖,圖10為分解立體圖。定影輥231如圖9和圖10所示,由安裝在定影裝置23框架82上的滾珠軸承81支持例如軸部。框架82是對鐵系冷軋鋼衝壓成形的。滾珠軸承81具有外輪部、轉動體和內輪部,嵌合在定影輥231兩個端部處擠壓部分的軸頸部處。
嵌合在定影輥231上的滾珠軸承81如圖9和圖10所示,在其與框架82之間,通過由PPS(聚苯硫醚)和PPO樹脂(聚亞苯基氧化物)等的耐熱、絕緣材料形成的軸承支架83使其具有電絕緣性,並且支承其負重。由該軸承支架83使得定影輥231與圖像形成裝置1的框架和定影裝置23的框架82電絕緣。
加壓輥232是在鋼鐵、不鏽鋼、鋁等的芯部金屬232a的外圍表面上具有矽橡膠等耐熱彈性材料層232b構成。在加壓輥232的耐熱彈性材料層232b的表面上,也可以由與定影輥231的情況一樣的氟樹脂形成脫模層232c。在本實施例中,作為加壓輥232,其直徑為40mm,在不鏽鋼製的芯部金屬232a上設置厚度為6mm的矽橡膠(橡膠硬度JIS-A 31°)構成的耐熱彈性體層232b,以及在其表面上還設置厚度為70μm的PFA管形成的脫模層232c,由未圖示的彈簧等的加壓組件對定影輥231以76kgf(745N)的力進行壓接,由此在定影輥之間形成寬度為約6mm的定影輥擠壓部Y。
作為用於脫模層232c的PFA管,使用含有碳等導電化劑的導電性PFA管。作為其理由,在使用絕緣性PFA管的情況下,通過使記錄紙和定影輥之間摩擦帶電,加壓輥232帶有大致-3到-5kV的電,其結果,在定影輥擠壓部處具有相同負極性電的調色劑受到向定影輥231側的相斥電場的作用,成為相對定影輥231發生靜電偏移(調色劑靜電附著在定影輥231上的現象)的原因。此外,通過在PFA管中添加導電化劑等的不純物,相對PFA管自身的調色劑可降低一些脫模性,結果由於產生使附著在定影輥231上的調色劑和紙粉轉移至加壓輥232側的作用,可獲得對定影輥231的清潔效果,因此無需在定影輥231側上設置清潔裝置。
作為防止加壓輥232摩擦帶電所需的PFA管的電阻值(表面電阻),為如下所述的是小於或等於107Ω/□,在本實施例中,採用表面電阻為105Ω/□的PFA管。
外部加熱輥233的直徑為15mm,具有作為內部加熱源的加熱燈236,該外部加熱輥233相對加壓輥232,設置在定影輥擠壓部的上流側處並以規定的壓力壓接。在加壓輥232之間形成加熱間擠壓部Z。作為外部加熱輥233的結構,是在鋁或和鐵類材料等構成的中空圓筒狀金屬制芯部材料233a上採用耐熱性和脫模性優異的合成樹脂材料,例如矽橡膠和氟橡膠等的彈性體、或PFA、PTFE等的氟樹脂作為耐熱脫模層233b。
作為構成耐熱脫模層233b的耐熱脫模材料,採用PFA和PTFE混合而成的物質塗布至25μm厚,並燒結而成。
清潔構件247是除去附著在加壓輥232上的調色劑、紙紛等,用於清掃加壓輥232的汙染物的構件,在本實施例中,使用平板狀的刮板型構件。作為清潔構件247,可適宜地使用聚醯亞胺等耐熱性樹脂片,和由不鏽鋼、磷青銅等製成的金屬制薄板,並還在其上進行氟塗布等,在本實施例中使用厚度為0.1mm的磷青銅板。
作為這種對清潔構件247採用刮板型構件的目的是,如果清潔構件247為刮板狀,則由刮板對調色劑和紙粉進行刮取,從加壓輥232脫離,由此不會殘留在如清潔輥的清潔構件和加壓輥的壓接部處,結果可不用擔心調色劑和紙紛從清潔構件噴出至加壓輥上。
此外,清潔構件247與加壓輥的接觸位置更優選在外部加熱輥233的上流側。作為其理由,第一是由於在外部加熱輥233的上流側(在加壓輥232的旋轉方向上,從擠壓部Y至外部加熱輥233的之間)處對調色劑和紙粉進行清潔,因此減輕了調色劑和紙粉對外部加熱輥233的汙染程度。第二理由是在外部加熱輥233的下流側(加壓輥232的旋轉方向上,從外部加熱輥233至擠壓部Y之間)處設置清潔構件247的情況下,需要該部分相對加壓輥232的旋轉方向,從定影輥擠壓部遠離外部加熱輥233,並且由設置在外部加熱輥233下流側處的清潔構件247奪取加壓輥232表面的熱,因此降低了外部加熱輥233對加壓輥232表面的加熱效果。因此,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在外部加熱輥233的上流側處設置作為清潔構件247的刮板。
在定影輥232、各外部加熱輥233的周圍設置作為溫度檢測裝置的傳感器234、235、236,以檢測各輥的表面溫度。基於各傳感器234、235、236檢測出的溫度數據,由溫度控制裝置(圖中未示出)向加熱燈234、235、236控制通電,以使各輥的溫度達到規定溫度。
在定影輥擠壓部以規定的定影速度和列印速度(在本實施例中,定影速度為335mm/s,列印速度為62張/分鐘)輸送形成有未定影調色劑像的記錄紙,利用熱和壓力進行定影。
此後,採用上述圖像形成裝置1和定影裝置23,對定影輥231和加壓輥232的電狀態(接地GND或浮動FLOT)與靜電偏移現象的關係進行研究,結果用表1、圖11-圖14進行詳細說明。
在此,作為靜電偏移的試驗方法,是在取下定影裝置的清潔構件的狀態下,在記錄紙(LT尺寸的錘碎機(ハンマ一ミル)紙)的前端部形成寬度290mm×20mm的半色調圖像(ID0.75)和滿圖像(大於或等於ID 1.3),並進行定影,在定影裝置23旋轉1周後(約125mm後),目測評價是否出現調色劑圖像。同時,採用電流計對通過紙中從地極流入到定影輥231和加壓輥232中的電流值進行測量。具體地,對於定影輥231,是將電流計串聯插入到與定影輥電導通的滾珠軸承81和接地連接的框架82之間,對流入到定影輥231的電流進行測定的。此外,對於加壓輥232,是在其表面接觸導電性刷,在導電性刷和框架82之間串聯電流計,測定流入到加壓輥232的電流。
表1是在調色劑帶電極性為負,記錄材料的帶電特性也為負的情況下,對靜電偏移進行研究的結果。
使調色劑和記錄材料形成上述帶電條件的原因是,例如通過在帶負電的OPC(有機光導體)感光體上反轉顯影,可對負性調色劑進行顯影,其與採用轉印裝置將該調色劑像轉印在記錄材料上的情況相當,其中該轉印裝置由具有剝離充電器的電暈轉印方式和轉印帶方式構成。
在此,作為轉印裝置採用轉印帶方式,作為記錄紙的帶電電位,由表面電位計測定的結果,在表面側(圖像面)為-300V,在內面側為-500V。
表1如表1所示,在比較例(定影輥接地,加壓輥浮動)中,相對定影輥231發生靜電偏移。與此相對,在實施例1(定影輥浮動,加壓輥浮動)、實施例2(定影輥浮動,加壓輥接地)和實施例3(定影輥接地,加壓輥接地)中,相對定影輥231,未發生靜電偏移。
此外,相對加壓輥232發生靜電偏移的現象,與比較例中發生該情況相對的是,在實施例1中完全不發生,在實施例2和實施例3中發生若干該現象,但是在圖像上為無問題的水平。
對於該原因,以下採用圖11-圖14所示的模式圖進行說明。圖中箭頭R表示輥旋轉方向(=記錄紙的輸送方向)。
(比較例)在比較例(圖11)中,如表1所示,定影輥231處於接地狀態,加壓輥232處於浮動狀態。該情況下,由於記錄紙P帶電,為-300到-500V,因此由該記錄紙P保持的負電荷-Qp的作用,在定影輥擠壓部入口附近,受到向定影輥231的靜電感應作用,在定影輥231芯部金屬231a內感應出正電荷+Qr和負電荷-Qr。
由此,負電荷-Qr由記錄紙P保持的負電荷-Qp的反作用,逃離至地面(電流Ia),因此僅在定影輥231上殘留正電荷+Qr。
因此,記錄紙P圖像面側的調色劑f(帶負電)受到定影輥231芯部金屬231a內的正電荷+Qr間的靜電引力,其一部分偏移至定影輥231。
在定影輥擠壓部處,在定影輥231的芯部金屬231a內的正電荷+Qr向記錄紙P的方向移動,將記錄紙P的電荷-Qp消除,產生流向定影輥231的電流(Ib=Ia)。
另一方面,在記錄紙P的內面以附著一些從轉印帶帶正電的調色劑Tb的狀態進行輸送。該調色劑Tb直至定影輥擠壓部由其與記錄紙P的電荷-Qp的靜電引力,強烈地附著在記錄紙P上。但是,調色劑Tb如上所述,在受到定影輥23 1感應的正電荷+Qr的靜電斥力的同時,使得定影輥擠壓部處記錄紙P的電荷-Qp消失,由此失去了與記錄紙P的靜電引力。因此,由機械附著力等,其一部分偏移至加壓輥232上。
(實施例1)在實施例1(圖12)中,如表1所示,定影輥231、加壓輥232都處於浮動狀態。該情況與比較例一樣,由記錄紙P的電荷-Qp的作用,在定影輥擠壓部入口附近,對定影輥231發生靜電感應作用,在定影輥231的芯部金屬231內感應出正電荷+Qr和負電荷-Qr。
但是,與比較例不同,由於定影輥231處於浮動狀態,因此感應出的負電荷-Qr不會逃逸至地面,而留在定影輥231的芯部金屬231a內。
因此,在記錄紙P圖像面側的調色劑Tf(帶負電)上施加了定影輥231的芯部金屬231a內的正電荷+Qr之間的靜電引力,並且也受到負電荷-Qr之間的靜電斥力的作用,因此作為總和,施加在定影輥231上的靜電附著力(引力)與比較例相比極小,調色劑不發生向定影輥231的偏移。
此外,即使在定影輥擠壓部處,定影輥231的芯部金屬231a內的正電荷+Qr由於與電荷-Qr的靜電引力的作用,所以不向記錄紙方向移動。結果,不產生流入定影輥231的電流,記錄紙電荷-Qp也不被消除而被保持。
因此,在記錄紙P內面的調色劑Tb(帶正電)上使來自定影輥231的靜電斥力不發生作用,並且即使在定影輥擠壓部處,也維持著與記錄紙P的電荷-Qp之間的靜電引力。因此,與比較例不同,記錄紙內面的調色劑Tb不發生向加壓輥232的偏移。
(實施例2)在實施例2(圖13)中,如表1所示,定影輥231是浮動的,加壓輥232與其表面接地的帶電刷接觸,形成接地狀態。在該情形下,由於定影輥231處於浮動狀態,因此與實施例1一樣,通過記錄紙P的電荷-Qr的作用,並且也對定影輥231發生靜電感應作用,使得感應的負電荷-Qr不逃逸到地面,而留在定影輥231內。因此,記錄紙P圖像面側的調色劑-Tf(帶負電)上的對定影輥231的靜電附著力(引力)極小。
此外,加壓輥232的表面電阻與定影輥231的表面電阻相比極小(105Ω/□),並且接地,因此記錄紙P保持的電荷-Qp通過加壓輥232瞬時逃逸至地面(Ic)。因此,不對定影輥231發生靜電感應作用。因此,不發生調色劑向定影輥231的偏移。
另一方面,記錄紙P內面側的調色劑Tb(帶正電)直到定影輥擠壓部由記錄紙P的電荷-Qp的靜電引力,強烈附著在記錄紙上,但是由於在定影輥擠壓部處記錄紙P的電荷-Qp消失,失去了與記錄紙的靜電吸力,因此與實施例1相比,發生若干向加壓輥232的偏移。但是,由於不受到如比較例那樣的由定影輥231感應的正電荷+Qr的靜電斥力,因此該偏移程度與比較例相比輕微,在圖像方面為不產生特別問題的級別。
(實施例3)
在實施例3(圖14)中,如表1所示,定影輥231和加壓輥232都接地。該情況由於定影輥231為接地狀態,與比較例一樣,通過記錄紙P的電荷-Qp的作用,存在對定影輥231發生靜電感應作用的可能性。
但是,加壓輥232的表面電阻與定影輥231的表面電阻相比極小(105Ω/□),並且接地,因此記錄紙P的保持電荷-Qp通過加壓輥232瞬時逃逸至地面(Ic)。因此,不對定影輥231發生靜電感應作用,不發生調色劑向定影輥231的偏移。
另一方面,記錄紙P內面側的調色劑Tb(帶正電)直到定影輥擠壓部由與記錄紙P的電荷-Qp的靜電引力,強烈附著在記錄紙上,但是由於在定影輥擠壓部處記錄紙P的電荷-Qp消失,失去了與記錄紙的靜電吸力,因此與實施例1相比,發生若干偏移現象。但是,由於不受到如比較例那樣的由定影輥231感應的正電荷+Qr的靜電斥力,因此該偏移程度與比較例相比輕微,在圖像方面為不產生特別問題的水平。
調色劑帶電極性為正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除了流入到輥的電流方向相反(即,從輥向接地的方向)以外,與上述說明全部相同,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對應。
從以上的說明可知,在所採用的結構為發生流入定影輥231的電流的情況下(比較例),由靜電感應作用,使得發生向定影輥231的靜電偏移。另一方面,在所採用的結構為不發生流入定影輥231的電流的情況下(實施例1、實施例2),降低了靜電感應作用,可防止向定影輥231的靜電偏移的產生。
此外,即使產生流向定影輥231的電流,如果使該電流值比流入到加壓輥232的電流小(實施例3),則同樣可抑制靜電感應作用,可防止向定影輥231的靜電偏移的產生。
此外,在流入到定影輥231的電流為0或者非常小的情況下,與流向定影輥231的電流較大的情況相比,還可抑制記錄紙內面的調色劑向加壓輥232的偏移。
特別是當定影輥231和加壓輥232同時處於浮動狀態時,可完全防止在加壓輥232側處的偏移。而且,無需設置導電性除電刷等,也無需加壓輥232側的除電裝置,可使得結構簡單化,因此更加優選。
此外,圖15為研究在加壓輥232的表面電阻和除電組件處於非接觸狀態下的加壓輥232的帶電電位和接觸除電組件的情況下的流向加壓輥232的電流的關係的圖。
由此可知,在加壓輥232的表面電阻是小於或等於107Ω/□,帶電電位為0,並且在接觸除電組件的情況下,產生從加壓輥232流向記錄紙的足夠電流。相反,如果加壓輥232的表面電阻是大於或等於108Ω/□,由摩擦帶電使得帶電電位是大於或等於-3kV,即使與除電組件接觸,也幾乎不發生流入的電流。因此,在本實施例中,作為加壓輥232的表面電阻優選設定在是小於或等於107Ω/□。該表面電阻值的下限值從不使材料易壞的製造上的界限看,為105Ω/□。
此外,為對加壓輥232進行除電,在使加壓輥232與除電刷等接觸的情況下,除電裝置經過一段時間被調色劑或紙粉汙染,不能穩定地維持除電性能。在此,在本實施例中,如以上所述,採用導電性刮板作為加壓輥232的清潔組件,並且通過使該刮板接地,可兼用作除電組件。結果由於刮板刮取加壓輥232上附著的調色劑或紙紛,可穩定地維持刮板和加壓輥232的電接觸,不損壞除電效果。
本發明的定影裝置可在被稱作複印機和印表機的電子照相裝置的定影裝置中使用。
如上所述,本發明的定影裝置的所述加壓構件具有導電性,並且可還具有用於使該加壓構件接地的接地構件。
如果採用上述結構,由於加壓構件接地,因此記錄材料的大部分電荷通過加壓構件逃逸至地面。因此,不發生由記錄材料的電荷對定影部件的靜電感應作用,能夠可靠地防止顯影劑向定影部件的靜電偏移。
上述定影裝置的結構也可以使得上述加壓構件的表面電阻為是小於或等於107Ω/□。
根據上述結構,由於加壓構件的表面電阻在是小於或等於107Ω/□,因此記錄材料的電荷的大部分容易通過接地的加壓構件逃逸至地面。因此,可還可靠地防止顯影劑向定影部件發生靜電偏移。
在上述定影裝置中,所述接地構件也可以具有與所述加壓部件表面接觸的導電性構件,形成兼作為所述加壓構件的清潔部件的結構。
根據上述結構,由於接地構件具有與加壓構件表面接觸的導電性構件,兼作為加壓構件的清潔構件,因此可簡化結構。
在上述定影裝置中,所述接地構件也可以構成為具有導電性的刮板。
根據上述結構,由於接地構件為導電性刮板,因此附著在加壓構件上的顯影劑由刮板刮取例如調色劑和紙粉,因此可穩定地維持刮板與加壓構件的電連接。由此,不損壞對加壓構件的除電效果,並且由於兼作為接地構件和清潔構件,因此可簡化裝置。
在上述定影裝置中,所述加壓構件也可以形成為與該加壓構件接觸的其他構件電絕緣的結構。
根據上述結構,由於定影部件和加壓構件共同形成為浮動狀態,因此為了保持記錄材料的電荷,可阻止附著在記錄材料內面側上的、與記錄材料具有相反極性的顯影劑附著在加壓構件側上。因此。在加壓構件側上設置清潔構件的情況下,可減輕該清潔構件的負擔,維持長期穩定的定影性能。
上述定影裝置的結構也可使得定影速度在是大於或等於250mm/s。
定影速度為250mm/s時,由於摩擦帶電,使得加壓構件的帶電電位達到-3到-5kV。另一方面,如現有技術那樣,通過在定影部件上施加偏壓來防止靜電偏移的方法中,來自定影部件的覆蓋層(通常為氟樹脂)的耐壓,作為可施加在定影部件上的偏壓,其界限為-2kV左右。結果,通常帶負電的記錄材料上的調色劑受到向定影部件方向的庫侖力的作用,依然發生靜電偏移。
與此相對,本發明的上述各定影裝置不受定影速度的限制,即使在這種高速機用定影裝置中,也可有效地防止靜電偏移現象。
本發明的圖像形成裝置的結構中可具有上述任何一種定影裝置。
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可在權利要求所示的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即,在權利要求所示範圍內,通過將適當變更的技術手段組合得到的實施例也包含在本發明的技術範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定影裝置,其具有與記錄材料的一側的面上的顯影劑構成的未定影圖像相接觸的定影部件和壓接在該定影部件上的加壓構件,通過使帶有與所述顯影劑相同極性的電的所述記錄材料通過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壓構件之間,使得記錄材料上的未定影圖像定影在記錄材料上,其特徵在於,在所述記錄材料通過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壓構件之間時,流入定影部件的電流Ih為0。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加壓構件具有導電性,並且還具有用於使該加壓構件接地的接地構件。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加壓構件的表面電阻是小於或等於107Ω/□。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接地構件具有與所述加壓構件表面接觸的導電性構件,併兼用為所述加壓構件的清潔構件。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接地構件為具有導電性的刮板。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徵在於,在相對所述記錄材料定影的動作中,保持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壓構件處於電浮動狀態。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徵在於,在相對所述記錄材料定影的動作中,保持所述定影部件處於電浮動狀態,使所述加壓構件處於接地狀態。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徵在於,定影速度是大於或等於250mm/s。
9.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徵在於,具有權利要求1記載的定影裝置。
10.一種定影裝置,其具有與記錄材料一側的面上由顯影劑構成的未定影圖像接觸的定影部件和與該定影部件壓接的加壓構件,通過使帶有與所述顯影劑相同極性的電的所述記錄材料通過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壓構件之間,使得記錄材料上的未定影圖像定影在記錄材料上,其特徵在於,在所述記錄材料通過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壓構件之間時,設流入定影部件的電流為Ih,流入加壓構件的電流為Ip時,則Ih<Ip。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加壓構件具有導電性,並且還具有用於使該加壓構件接地的接地構件。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加壓構件的表面電阻是小於或等於107Ω/□。
13.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接地構件具有與所述加壓構件表面接觸的導電性構件,併兼用為所述加壓構件的清潔構件。
14.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接地構件為具有導電性的刮板。
15.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加壓構件的表面電阻比所述定影部件的表面電阻小,在相對所述記錄材料定影的動作中,保持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壓構件處於接地狀態。
16.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徵在於,定影速度是大於或等於250mm/s。
17.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徵在於,具有權利要求10記載的定影裝置。
18.一種定影裝置,其具有與記錄材料一側的面上由顯影劑構成的未定影圖像接觸的定影部件和與該定影部件壓接的加壓構件,通過使帶有與所述顯影劑相同極性的電的所述記錄材料通過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壓構件之間,使得記錄材料上的未定影圖像定影在記錄材料上,其特徵在於,所述定影部件與接觸該定影部件的其它構件電絕緣。
19.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加壓構件具有導電性,並且還具有用於使該加壓構件接地的接地構件。
20.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加壓構件的表面電阻是小於或等於107Ω/□。
21.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接地構件具有與所述加壓構件表面接觸的導電性構件,併兼用為所述加壓構件的清潔構件。
22.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接地構件為具有導電性的刮板。
23.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加壓構件與接觸該加壓構件的其他構件電絕緣。
24.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加壓構件形成為輥狀,安裝在該軸部的軸承通過絕緣構件安裝在定影裝置的框架上。
25.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徵在於,定影速度是大於或等於250mm/s。
26.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徵在於,具有權利要求18記載的定影裝置。
27.一種定影方法,其使用與記錄材料一側的面上的由調色劑構成的未定影圖像相接觸的定影部件和壓接在該定影部件上的加壓構件,通過使帶有與所述顯影劑極性相同的電的所述記錄材料通過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壓構件之間,使得記錄材料上的未定影圖像定影在記錄材料上,其特徵在於,在所述記錄材料通過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壓構件之間時,流入定影部件上的電流Ih為0。
28.一種定影方法,其使用與記錄材料一側的面上的、由調色劑形成的未定影圖像相接觸的定影部件和壓接在該定影部件上的加壓構件,通過使帶有與所述顯影劑極性相同的電的所述記錄材料通過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壓構件之間,使得記錄材料上的未定影圖像定影在記錄材料上,其特徵在於,在所述記錄材料通過所述定影部件和所述加壓構件之間時,設流入定影部件上的電流為Ih,流入加壓構件的電流為Ip時,則Ih<Ip。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定影裝置,其具有與記錄材料P一側的面上的、由顯影劑T構成的未定影圖像相接觸的定影輥和壓接在該定影輥上的加壓輥;通過使帶有與所述顯影劑T極性相同的電的記錄材料P通過所述定影輥和加壓輥之間,使得未定影圖像定影在記錄材料P上。在定影裝置中,在記錄材料P通過定影輥和加壓輥之間時,流入到定影輥上的電流Ih為0。由此,能夠可靠地抑制記錄材料上的顯影劑向定影裝置側的靜電偏移,可維持形成良好品質的圖像。
文檔編號G03G15/00GK1648784SQ200410103740
公開日2005年8月3日 申請日期2004年12月19日 優先權日2003年12月19日
發明者香川敏章, 木田裕士, 難波豐明, 山地康路, 新川達也 申請人:夏普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