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25種相思詞(辛棄疾中秋思念妻子)
2023-05-14 13:55:27 1
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中秋節,愛國詞人辛棄疾曾為友人呂叔潛寫下了一首名為《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的中秋詞。
在這首詞中,辛棄疾運用了超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借中秋賞月之名,寄託了自身愛憎分明的家國情懷。
看上去,這位大詞作家,似乎三句話不離政治。就連在中秋團圓之夜裡面,想到的也是拿斧子「斫去桂婆娑」,給人間帶來光明。
掃清朝中敵黨,收復失土的志向,幾乎已經融入了辛棄疾的全部創作生涯,成為他一生裡永遠也繞不開的主題。
如果說《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展現了辛棄疾熱血、剛毅的一面的話,那差不多同一時期的《江滿紅·中秋寄遠》,則展現出了他樂觀、柔情的另一面。
葉嘉瑩先生的話來說,讀完這首詞我們會發現「這位湖海豪士內心也隱藏著無限的痴情」。下面就讓我們穿越八百年歷史時空,共同聆聽這位南宋詞宗吟誦的《滿江紅·中秋寄遠》吧。
《滿江紅·中秋寄遠 》賞析《滿江紅·中秋寄遠》——南宋·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誰做冰壺涼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華發。
雲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白話翻譯:
快步登上西樓,去遲了,只怕天公會放出浮雲,遮住明月。此時只想喚來樂師,以纖纖玉指按奏長笛,一聲清音吹裂天空,放出那明月。
是誰打造了冰壺一般清涼的世界?最惹人喜愛的,是月亮剛剛被修葺一新的時節。問廣寒宮裡的嫦娥,你孤獨清冷地呆在那裡,內心感到憂愁嗎?想必此刻,你早已愁出了滿頭白髮。
斟滿了美酒,玉杯滑不留手。仙姬們甩動長袖,翩翩起舞,清亮的歌聲中帶著哽咽。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就像這天上的月亮一樣,年復一年地將它磨圓,轉瞬又把它變缺。
如果明月能一直像今夜這樣圓,人情也不會總是別離。把酒再說從前,離別的遺恨終成團圓的歡樂。心中有許多話,還是等你歸來時,我們再一起訴說。
詞中的「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三句,用到了一個關於晏殊的典故。《石林詩話》中說,晏殊任南都留守時,中秋節賞月遇到了陰天,月亮躲在雲層裡不出來。
有一個叫君玉的人寫詩說,「只在浮雲最深處,試憑紋管一吹開」。意思是說,明月躲在雲背後,只要用笛子吹開浮雲就可以看見。
辛棄疾詞中的主人公,快步登樓去賞月,就是擔心明月被浮雲遮住了。不過在作者想像的世界裡,對於「浮雲遮月」,他早已經有了一套解決方案。
那就是按君玉的辦法,用長笛子把浮雲吹開。從這幾句詞的意思來看,作者在面對困局的時候,表現得胸有成竹,且十分樂觀。
「誰做冰壺涼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這兩句,用到了《酉陽雜俎·天咫》中八萬二千月工修月的傳說。
在讚美廣寒宮是清涼世界的同時,作者又聯想到了這樣的「清涼」並不是天然的,而是可以通過「人為」的方式換得的,這是中國古人「人定勝天」思想的體現。
明月被浮雲遮蔽了,沒有關係,我們拿長笛把浮雲吹散就好了;天宮裡變得炎熱了,沒有關係,我們發動八萬二千月工,把它再修葺一下就好了。
對於這兩件事情解決方案的思考,同樣也反映出了辛棄疾作為南宋抗戰派精神領袖,「積極用世」的樂觀主義精神與思想觀念。
寫到這裡,辛棄疾忽然宕開一筆,提起了廣寒宮中的嫦娥。她在天界呆了這麼多年,孤獨清冷地度過了不知多少歲月,心中有沒有憂愁。
嫦娥的孤寂與憂愁是不問自明的,她應該早就生滿了白髮吧。這一段體現出了辛棄疾對嫦娥的同情,也是對其自身的憐憫。
既選了一條別人都沒走過的路,自然要承受比旁人更多的苦難與煎熬。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此時的辛棄疾並不後悔「盜靈藥」,但他對「離人」的那份思念,也同嫦娥一致。
上闋寫賞月時產生的一系列神話與聯想,下闋則回到自身的感受。在廣寒宮中飲瓊漿,玉杯滑不留手。仙姬翩翩起舞,聲音如泣如訴,這些全都是想像。
這樣的好時光,可遇而不可求,就像天上的月亮,不會一直是圓的一樣。於是辛棄疾就開始感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辛棄疾期望天上的月亮,能夠永遠都是圓的。那麼地面上的人情,也會始於離別,終於歡樂了。
短暫的分離,只是為了將來的團圓,這是多麼理想的一件事啊。如果一早就知道「分離必將帶來下一次的團圓」,那我們還有什麼好憂愁的呢?
辛棄疾在整首詞中,都表現得非常的樂觀。他在中秋夜裡期待著和「離人」團圓,並且自我安慰,告訴自己和「離人」,過去每一次分離的痛苦,最終都會變成重逢的歡樂。
所以辛棄疾堅信這一次彼此也會團圓,並且已經打算好,在「離人」歸來後,再把心裡的話一股腦兒對他去訴說。
烏雲遮月,自有長笛來吹散;明月圓缺,自有月工來把握。事在人為,沒有什麼困難是克服不了的。這首詞名為《滿江紅·中秋寄遠》,顧名思義,自然是寫得遠方的「離人」的。
在團圓之夜想到這個人,並且提到,「把從前、離恨總成歡」。說明這個人是辛棄疾身邊很熟悉,很親近的人,他們之間曾經歷過多次的分分合合,那麼這個人究竟是誰呢?
這首詞最早收錄於淳熙十五年(公元1181年),其學生範開編訂的《稼軒詞甲集》當中,因此可以肯定它創作於辛棄疾49歲以前,但是具體的時間不明。
假如把「離人」看作是辛棄疾的妻子,那麼它肯定是寫於夫妻二人聚少離多的日子,所以有人推測本詞創作於作者二十九歲,任建康通判時。
因為彼時辛棄疾在軍中為官,而他的妻子則是留在江陰老家,所以他在中秋節填詞表達思念之情。這麼來看,也是說得通的。
結語初讀這首詞,很容易因為辛棄疾愛國詞人的身份「走偏」。把詞中涉及吹開浮雲、修葺月亮的事件與他在朝中的行動聯想起來。
不過細讀這首詞,你就會發現辛棄疾在這首詞裡,儘管以「嫦娥」自喻,但是敘事的重點卻不在「掃清之志」,而在於對「人情未必看承別」的看法。
「看承別」的意思,是「別樣看待」。用到這裡的意思是指,作者對於「離別」,自有一番與別人不同的看法。
短暫的離別,是為了下一次的重逢。人說「久別勝新婚」,過去他們夫妻二人每一次分別,最後團圓時都分外高興。
「圓月」在詞中象徵著「團圓」,「浮雲」與「月缺」都象徵著對團圓的阻撓。但是面對這些阻撓,辛棄疾早就有了一套解決方案。
浮雲可以被吹散,月亮的圓缺卻不可控。然而只要大家學會以平常心去看待它,以過往的經驗告訴自己,下一次重逢一定會很快樂,那麼「團圓」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看起來,辛棄疾寫這首詞,主要是為了安慰在分居異地的妻子。
整首詞從頭到尾都表現出一種簡單、樂觀的浪漫主義精神,充滿各種安慰「離人」的話語,難怪葉嘉瑩先生要說它體現了辛棄疾內心隱藏的「無限痴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