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尾礦庫的填築方法
2023-05-14 22:54:41 2
專利名稱::一種尾礦庫的填築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尾礦庫的填築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尾礦壩的堆築方法主要有上遊法、中線法、下遊法。我國90%以上尾礦庫採用上遊法壩前堆積尾礦壩,目前對上遊法築壩有兩種改進方式,一種是通過雙初期壩改變放礦方式增強壩體安全,另一種是為延長尾礦庫服務年限,採取上遊法改中線法、庫中庫等方式對現有尾礦庫進行加高擴容。採用上遊法堆壩放礦方式普遍存在壩體上升速度快,尾礦子壩固結時間短、壩體浸潤線高,對尾礦壩的安全造成一定影響;並且由於壩體上升速度快,從而造成尾礦揚送高度增加快、尾礦輸送能耗高等問題。另外,壩前放礦方式也使得尾礦庫後大量水體體積不能充分利用,造成尾礦庫充填係數和回水利用率較低。而上遊法改中線法、庫中庫等方式則存在運行費用高、管理複雜、新舊尾礦庫管理銜接及庫容利用率低等缺點。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早期建設的上遊式尾礦庫基本處於服務中後期,急需後續尾礦庫堆存尾礦。同時由於國家對土地資源的重視,而新建尾礦庫佔用土地資源大,存在徵地、搬遷、審批難、建設費用巨大等問題。因此,尋求一種提高尾礦庫充填係數,保持持續生產,充分節約土地資源,實現延長尾礦庫服務年限的填築方法,已成為現有和將要新建尾礦庫迫在眉睫的重大技術問題。另外,對於中線法、下遊法尾礦庫同樣也存在著尾礦庫充填係數低的問題,因此用一種新型的尾礦充填技術發展目前的壩前尾礦充填方式也成為尾礦庫的必然選擇。
發明內容本發明的目的就是針對上述已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能有效提高尾礦庫充填係數和回水利用率、降低壩體上升速度、提高安全係數、節約土地資源,延長尾礦庫服務年限的尾礦填築的方法。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尾礦庫的填築方法,其特徵在於將輸送的尾礦按一定比例一分為二,分別輸送至尾礦壩前和尾礦庫後水體下放礦。本發明的一種尾礦庫的填築方法,在壩前架設的放礦主管上布設放礦支管,沿壩面實現分段分散放礦,達到最優化放礦,降低滲水,減緩壩體上升速度,合理控制壩前放礦時間、放礦強度,合理延長放礦管支管長度,增加充填體積,減少子壩堆積量。同時充分利用庫後水體體積,採用浮橋上敷設管道的方式輸送尾礦,在庫內較大範圍內移動放礦;在浮橋與陸面接觸處設置特製軟管,以滿足尾礦庫一定範圍內水位的變化。這種壩前和庫後均衡聯合的放礦方法,既能保證尾礦均勻充填於水下,又能保證尾礦庫的洩洪安全,從而實現庫後水面上的移動均衡放礦;並且能有效提高尾礦庫回水率,控制回水水質,保證安全乾灘距離600m以上。採用本發明的方法,可實現尾礦庫移動均衡安全放礦,可以有效提高尾礦庫充填係數,降低壩體上升速度,減少壩體滲漏量,延長尾礦固結時間,提高回水利用率。操作時按照一定比例(主要是根據尾礦庫幹灘長度和水位上升情況進行確定),將尾礦分別輸送至壩前和庫內水面下進行均衡放礦。本發明的方法,在壩前對原放礦工藝改進後,有控制的進行分段分散放礦(即架設放礦管及放礦支管來實現);在庫後充分利用庫後水體體積,採用浮船上敷設管道的方式實現庫後水面下的自由分段分散放礦,並且根據水體內尾礦堆積情況,及時調節放礦位置,避免在庫內形成幹灘,使堆積的尾礦始終處於水下而不擠佔尾礦庫排洪容積。同時根據尾礦庫水位上升情況,及時調整壩前庫後尾礦輸送量,保證尾礦庫幹灘長度,以實現庫後水體內移動均衡放礦,從而實現在壩前和庫後均採用分段分散放礦,達到最優化放礦,既能降低滲水,減緩壩體上升速度,又能合理控制壩前放礦時間、放礦強度,合理延長放礦管支管長度,增加充填體積,減少子壩堆積量。具體實施例方式一種尾礦庫的填築方法,其方法是將輸送的尾礦按一定比例一分為二,分別輸送至尾礦壩前和尾礦庫後水體下放礦。壩前採用架設放礦主管及放礦支管實現分段分散放礦。在庫後充分利用庫後水體體積,採用浮橋上敷設管道的方式實現了庫後水面上的自由分段分散放礦。放礦時根據尾礦庫水位上升情況,及時調整壩前庫後尾礦輸送量,以保證尾礦庫幹灘長度。實施例以上遊法築壩為主的尾礦庫,在壩前釆用放礦主管設有連接軟管的支管進行放礦;庫後放礦終端管敷設在浮橋上,浮橋移動位於尾礦庫水體水面上;在尾礦庫年總尾礦量660萬噸/年輸送至壩前放礦,年總尾礦量330萬噸/年輸送至庫後水下,二者均衡放礦,可滿足尾礦庫洩洪及幹灘長度要求。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從工業試驗可以看出,採用移動均衡安全放礦法後各項指標均優於單純壩前放礦法,發展了尾礦充填技術。權利要求1.一種尾礦庫的填築方法,其特徵是將輸送的尾礦一分為二,分別輸送至尾礦壩前和尾礦庫後水體下進行放礦,實現壩前分段分散放礦和庫後水下移動分段分散放礦協作下的均衡聯合放礦,即壩前採用架設放礦主管及放礦支管實現分段分散放礦;在庫後充分利用庫後水體體積,採用浮橋上敷設管道的方式實現了庫後水面下的均衡分段分散放礦。全文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尾礦庫的填築方法,其特徵在於將尾礦一分為二,分別輸送至尾礦壩前和尾礦庫後水體下進行放礦,實現壩前分段分散放礦和庫後水下移動分段分散放礦協作的均衡聯合放礦。本發明的方法,即在壩前對原放礦工藝改進後,有控制的進行分段分散放礦;在庫後充分利用庫後水體體積,根據水體內尾礦堆積情況,及時調節放礦位置,避免在庫內形成幹灘,使堆積的尾礦始終處於水下而不擠佔尾礦庫排洪容積。同時根據尾礦庫水位上升情況,及時調整壩前、庫後尾礦輸送量,以保證尾礦庫幹灘長度,以實現庫後水體內移動均衡放礦,從而實現在壩前和庫後均採用分段分散放礦。文檔編號B09B1/00GK101353885SQ200810146528公開日2009年1月28日申請日期2008年9月2日優先權日2008年9月2日發明者張繼祥,柳曉峰,沈昌賢,賀金剛,郭振世申請人:金堆城鉬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