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星月夜作品感受(梵谷星月夜之美)
2023-05-14 22:24:33 2
【畫作鑑賞】:《星月夜》(或星空)(1889)
【作者】:文森特·威廉·梵谷(1853-1890)
【風格】:後印象派、表現主義
【鑑賞】:
-癲狂的邊界,信仰的天邊,夢的盡頭,滲入寧靜的湧動。
-『背景』1888年時梵谷邀同是印象派代表的高更加入他的「南方畫室」。遺憾的是,儘管兩人都對當時的學院派繪畫不屑,打破了傳統印象派風,但梵谷走的表現主義,對事物的抽象化,與高更的綜合主義終究有所出入,雙方的性格、愛好、追求也截然不同。在感情的坎坷,生活的困擾和社交的恐懼等多重壓力下,精神疾病(較多說法是雙相障礙,既有暴躁又有抑鬱)漸漸浮現,最終在平安夜前夕割掉自己的左耳。這裡有爭議說是高更所為,我個人認為是梵谷發病自殘可能性比較大,因為之前梵谷就有試圖拿剃刀攻擊高更的衝動行為。最終是精神疾病困擾住進聖保羅修道院,並在此期間創作了這幅作品。後來他在發病時曾吞下藍色與黃色顏料。
-『內容』
色彩上:以梵谷最愛的黃色與藍色為主色調。天空,天藍鈷藍等藍色的揉雜,以線條的方式表現出天空的清冷和流動感,卻又用鉛白鈷綠深棕等色彩衝破天空的單調,體現畫家精神狀態的豐富。鉻黃勾出上弦月,用金黃等烘託光感。對於具象事物光感的抽象表現則是後印象派的一個顯著特點啦。山的層次右由近到遠漸深的藍體現出,畫出山被深色天空籠罩下的光感。柏樹用粗線條畫出其生命感和動感。整體看,天空的動感和村落的靜感呼應,襯託。
構圖上:柏樹佔了畫面不少比例,居畫面左中,並未搶奪天空的中心地位。將近側,低側的安靜居落與遠處,高處的流動天空溝通在一起的正是這流動的柏樹,使畫面和諧。
內容上:畫家描述出自己幻想中,與內心中的星空。星空的流動表現畫家內心與疾病鬥爭的激動,放眼屋舍的寧靜又是理智的體現。靜態與動態,現實與幻想,理智與癲亂,仿佛波瀾起伏。柏樹的構圖極似右手,梵谷有著基督教信仰。正如泰戈爾說:上帝的右手是慈愛的,但是他的左手卻是可怕的。這隻手像是作者對信仰的寄託,也是人類對現實生活的掙扎。畫面中央的教堂似乎也佐證這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