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產品外殼開啟裝置製造方法
2023-05-11 16:39:36
電子產品外殼開啟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電子產品外殼開啟裝置,其具有一抓握主體,所述外殼開啟裝置還包括第一開啟部與第二開啟部,所述第一開啟部用於初步開啟處於閉合狀態的電子產品殼體;所述第二開啟部為滾輪式結構,其與抓握主體活動連接且圍繞與抓握主體的結合點做圓周運動,用於連續開啟已經初步開啟的電子產品殼體。通過滾輪式外殼開啟裝置能幫助連續順暢地開啟電子產品的外殼,降低了電子產品外殼開啟的難度同時也提高專業維修人員與DIY人士開啟的工作效率。另外該外殼開啟裝置作用力均衡,能避免現有的開啟方式因用力過大而損害電子產品的外殼,文明開啟電子產品的外殼。
【專利說明】電子產品外殼開啟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開啟裝置,具體地涉及一種電子產品的外殼開啟裝置。
【背景技術】
[0002] 如今可謂是電子產品的時代,人們幾乎每天電子產品不離身,它們已成為了我們 生活不可或缺的日用品。頻繁地使用電子產品必然會有其修理,對於一些追新立異的人也 少不了機器重組,這樣就需要一種好的外殼開啟工具。舊式的拆機工具因效率低下或不好 用力被大多人所摒棄,因舊工具大多採用槓桿原理,作用力都在某一個點上,拆開外殼一個 點之後再去拆另外一個位置,原本拆好的點已經重新閉合上只能重頭再來,這樣既大大浪 費時間,又不能連續順暢的進行拆卸操作,讓電子產品的外殼開啟變得十分艱難,即使請專 業維修人士來開啟外殼也是需要一定時間,效率不是很高。 實用新型內容
[0003]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以上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滾輪式外殼開啟裝置,該開 啟裝置能幫助連續順暢地開啟電子產品的外殼。
[0004] 為了達到上述技術目的,採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5] 本實用新型的外殼開啟裝置,其具有一抓握主體,所述外殼開啟裝置還包括第一 開啟部與第二開啟部,所述第一開啟部用於初步開啟處於閉合狀態的電子產品殼體;所述 第二開啟部為滾輪式結構,其與抓握主體活動連接且圍繞與抓握主體的結合點做圓周運 動,用於連續開啟已經初步開啟的電子產品殼體。
[0006] 具體地,所述第二開啟部為一錐形圓盤。
[0007] 更為具體地,所述第一開啟部為一具有先端部的片狀結構,其先端部的厚度從與 抓握主體相連接處逐漸變小。
[0008] 優選地,所述第一開啟部為防滑第一開啟部;所述第二開啟部為防滑第二開啟部。
[0009] 更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開啟部具有防滑條紋。
[0010] 作為一種實施例,所述第一開啟部與第二開啟部分別設置於所述抓握主體的兩端 部。
[0011] 優選地,所述抓握主體的寬度從第一開啟部端部向第二開啟部端部逐漸變寬。
[0012]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3] 1.本實用新型的滾輪式外殼開啟裝置能幫助連續順暢地開啟電子產品的外殼,降 低了電子產品外殼開啟的難度同時也提高專業維修人員與WY人士開啟的工作效率。
[0014] 2.本實用新型的滾輪式的外殼開啟裝置作用力均衡,能避免現有的開啟方式因用 力過大而損害電子產品的外殼,文明開啟電子產品的外殼。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 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外殼開啟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6] 圖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外殼開啟裝置反面結構示意圖。
[0017] 圖3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外殼開啟裝置的第一開啟部使用的示意圖。
[0018] 圖4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外殼開啟裝置的第二開啟部使用的示意圖。
[0019] 圖中標號:1-電子產品殼體;2-第一開啟裝置;21-先端部;22-防滑紋;3-第 二開啟裝置;31-滾輪式結構;4 一抓握主體;41 一結合點。
【具體實施方式】
[0020] 下面通過具體的,較佳實施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表述,但本 實用新型並不僅限於以下實施例。
[0021] 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電子產品外殼開啟裝置,其具有一抓握主體4,還包 括第一開啟部2與第二開啟部3,所述第一開啟部2用於初步開啟處於閉合狀態的電子產品 殼體1 ;所述第二開啟部3採用滾輪式結構31,用於連續開啟已經初步開啟的電子產品殼體 1。該第二開啟部3與所述抓握主體4活動連接,並具有一結合點41,該第二開啟部3圍繞 此結合點41做圓周運動。具體地,所述第一開啟部2與第二開啟部3分別設置於所述抓握 主體4的兩端部位置,這樣抓握主體4也同時為一連接部。
[0022] 作為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述第二開啟部3為一錐形圓盤,即滾輪式結構通過錐 形圓盤來實現,該錐形圓盤的直徑從與抓握主體4的連接處開始逐漸變大。所述第二開啟 部3適合採用非堅硬的材質,例如塑料,要避免因開啟電子產品外殼1而將其損傷。只要稍 加用力便會沿著待開啟的電子產品外殼1的縫隙滾動起來,即所謂的連續開啟。該滾輪式 結構31是實現連續開啟的關鍵結構,而不會像現有技術中那樣只能利用槓桿原理作用某 個點來開啟,這種開啟模式用力均衡,不會出現使用力度過大而破壞電子產品殼體的現象。
[0023] 具體地,所述第一開啟部2為一具有先端部21的片狀結構,其厚度從與抓握主體4 相連接處逐漸變小。較為薄而尖的先端部21更加利於撬開已拆卸螺母的電子產品外殼1, 但是不能一味追求薄尖,該先端部21要有足夠的韌勁以保證用力時不斷掉。在開啟電子產 品外殼1時,必然會有打滑的現象或者因為抓握部位摩擦力太小,所述第一開啟部2與第二 開啟部3均採用摩擦力較大的材質,作為一種優選,所述第一開啟部2具有防滑條紋22,該 防滑條紋22可以同時分布在所述第一開啟部2的上端面與下端面,這樣便於操作者均衡使 力而不因打滑而中斷開啟操作。
[0024] 優選地,所述抓握主體3的寬度從第一開啟部2端部向第二開啟部3端部逐漸變 寬。從人體工學角度出發,這樣的設計更加適合抓握,也更加利於抓穩該開啟裝置。並且第 一開啟部2的主要功能之一便是為連續開啟做個基礎工作,初步開啟即為電子產品外殼1 開啟一個適合第二開啟部3伸入的縫隙,從這個角度來說,第二開啟部3的作用力要大於使 用第一開啟部2的作用力,因此抓握主體4的寬度在與第一開啟部2的寬度要小於第二開 啟部3與所述抓握主體4的寬度。
[0025] 具體使用過程請參見圖3-4所示,首先將電子產品外殼1的連接螺釘、螺母類的固 定件拆卸下來,然後利用該外殼開啟裝置的第一開啟部2的先端部21伸入該電子產品外殼 1中,使其閉合的外殼初步開啟,只要出現一條縫隙即可。然後換用第二開啟部3的滾輪式 結構,從初步開啟的縫隙處沿著電子產品1的需開啟的位置連續用力推行,便將其電子產 品外殼1完全開啟。如果需要開啟電子產品外殼1的其他邊緣則重複以上步驟即可。
[0026] 本實用新型的外殼開啟裝置適用電子產品的範圍較廣泛,例如電腦、手機、音頻設 備、電子閱讀器等等其他可能用到,此處不再一一例舉。
[0027] 本說明書實施例所述的內容僅僅是對實用新型構思的實現形式的列舉,本實用新 型的保護範圍不應當被視為僅限於實施例所陳述的具體形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也涉 及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本實用新型構思所能夠想到的等同技術手段。
【權利要求】
1. 一種電子產品外殼開啟裝置,其具有一抓握主體,其特徵在於,所述外殼開啟裝置還 包括第一開啟部與第二開啟部,所述第一開啟部用於初步開啟處於閉合狀態的電子產品殼 體; 所述第二開啟部為滾輪式結構,其與抓握主體活動連接且圍繞與抓握主體的結合點做 圓周運動,用於連續開啟已經初步開啟的電子產品殼體。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外殼開啟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開啟部為一錐形圓盤。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外殼開啟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開啟部為一具有先端部 的片狀結構,其先端部的厚度從與抓握主體連接處逐漸變小。
4. 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意一項所述殼開開啟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開啟部為 防滑第一開啟部;所述第二開啟部為防滑第二開啟部。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外殼開開啟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開啟部具有防滑條紋。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外殼開開啟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開啟部與第二開啟 部分別設置於所述抓握主體的兩端部。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外殼開開啟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抓握主體的寬度從第一 開啟部端部向第二開啟部端部逐漸變寬。
【文檔編號】H05K5/02GK203896621SQ201420249997
【公開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15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15日
【發明者】趙劍鋒 申請人:廣州市溢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