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抗瘧新藥—複方蒿甲醚及其製備方法

2023-05-11 21:43:26

專利名稱:抗瘧新藥—複方蒿甲醚及其製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抗瘧新藥複方蒿甲醚及其製備方法。
全世界抗藥性瘧疾日漸增多,已有70%以上的惡性瘧疾原蟲對現有抗瘧藥如氯喹、氯酚喹、氯胍、乙胺嘧啶和甲氯喹及其複方等,在使用中均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藥性。此外,氨酚喹、甲氯喹及其複方等毒副反應也較為嚴重,直接影響到全世界每年1.03億瘧疾患者和2.64億瘧原蟲攜帶者的治療。
蒿甲醚(C18H28O5)和本芴醇(C30H32CI3NO)是近年來研製成功的兩種結構和作用不同的新型抗瘧藥。此兩藥通常都用單藥治療。蒿甲醚的作用特點是殺瘧原蟲快速,但殺蟲不徹底,治療後病人血中殘留的原蟲復燃率高。本芴醇恰恰相反,殺蟲較徹底,治癒率高,卻奏效緩慢,但是兩者的共同點是對抗藥性惡性瘧疾療效顯著。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抗瘧藥複方蒿甲醚,是基於運用藥物間的增效作用和互補作用原理,通過動物實驗研究,確定藥物間的作用類型,尋找複方的最佳組成,藉以達到揚長避短的目的,既發揮蒿甲醚速效作用的優勢,又充分利用本芴醇殺蟲徹底,治癒率高的特點。迄至目前,國內外尚無與此同類的抗瘧藥複方製品。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一、通過動物試驗研究確定蒿甲醚和本芴醇的劑量系列配比關係以及達到最佳配比條件下的增效作用。以伯氏屬原蟲(Plasmodium berghei)感染小白鼠為試驗模型,採用正交性設計,用「4天抑制試驗」法對兩藥物的不同劑量系列配比進行抗瘧效價的平行對比試驗,以直線回歸方程計算法求出ED50或ED90及其增效指數。
增效指數= (單藥ED5D或ED90)/(複方中相應藥ED50或ED90)
按此公式求出本複方抗鼠瘧最佳配比為2∶0.75(ED90的增效指數>6)。
在鼠瘧實驗基礎上,進行猴瘧原蟲(Plasmodium Knowlesi)/恆河猴試驗,結果表明複方抗瘧的最佳配比為1∶3~6。
二、本複方藥物間作用類型的評定是按照peters(1969)的相加線圖示法測定的,凡是複方ED90的坐標點位於相加線附近者,判為藥物間有相加作用,坐標點位於相加線下方,且遠離該線者,判為藥物間有增效作用,若坐標點位於相加線上方,且遠離該線者,判為藥物間有拮抗作用,本複方呈藥效學增效作用。
三、對複方殺蟲速度的判定是用人工感染瘧疾的模型動物血中原蟲密度增長到高密度時,用大劑量(等效量)即20×ED90/ig給藥法,給藥後連續觀察動物血中原蟲的下降速度,按原蟲下降90%的時間計算,複方為49.7小時,本芴醇單藥為64.3小時,因蒿甲醚未能使原蟲密度下降至90%即回升了。可見複方的殺蟲速度完全符合設計要求。
四、蒿甲醚和本芴醇組方最佳配比的臨床探索。根據動物試驗結果,參照蒿甲醚和本芴醇單藥臨床有效劑量推算西藥的最佳配比為1∶4~1∶6,因此按1∶4計量,每片含蒿甲醚25mg,本芴醇100mg,按1∶5計量,每片含蒿甲醚20mg,本芴醇100mg以及按1∶6計量每片含蒿甲醚20mg,本芴醇120mg,三種配比,選1∶5及1∶6設兩個組,進行臨床平行對比試驗,兩組均用3天4次療法,即首次口服4片,間隔8、24、48小時各服4片,成人總量16片。選擇惡性瘧疾患者40例,隨機分為兩組,試驗結果顯示兩者藥後4小時,原蟲下降率分別為96.3%和94.2%;平均原蟲消失時間為34.8小時和36.0小時,平均退熱時間為23.2小時和22.4小時。但28天原蟲復燃率1∶5組為20%,1∶6組則無一復燃,全部治癒。證明在該試驗中複方中的蒿甲醚和本芴醇對人瘧的最佳配比為1∶6。
五、複方延緩原蟲產生抗藥性作用的判定。通過小劑量遞增連續血傳法培育原蟲抗藥株,以此抗藥株對複方蒿甲醚和本芴醇單藥分別進行抗藥性產生速度的平行對比試驗,歷時560天,連續培育80代,結果證明兩藥伍用,具有延緩原蟲產生抗藥性和降低原蟲抗性程度的作用。例如培育20代的瘧原蟲對藥物耐受劑量計算,對本芴醇單藥的耐受劑量比其對原劑量的耐受力增加100倍,對蒿甲醚則增加20倍,但是對本複方僅增加2.9倍。按第30代抗性指數(Ⅰ90)計算,本芴醇>410,複方>19.3,說明此試驗方法能較確切地評定本複方有延緩原蟲產生抗藥性的作用,在實際使用中不易產生抗藥性。
六、按藥理學方法測定複方在臨床上的副作用。以小鼠、大鼠和貓為試驗模型,複方兩藥按1∶6配製,總用量為112mg/kg(相當於人用一次劑量的10倍),按等容量灌胃,小鼠、大鼠均為10ml/kg,貓2ml/kg,觀察期間,對動物的神經系、心血管系及呼吸系等進行檢查。但結果均無任何藥理活性變化。
七、按毒理學方法對複方進行安全性評價,其中蒿甲醚和本芴醇之比為1∶6配製。急性毒性試驗用小白鼠半數致死量(LD50),灌胃給藥為4455mg/kg,腹腔注射為1554mg/kg。按化學毒力分級標準,該複方屬於低毒級。大白鼠和Bea-gle狗14天毒性試驗,各設大、中、小三個劑量組,每天口服一次,連續14天,觀察並檢查動物的飲食、體重、血液學、生化等指標以及主要臟器和藥物靶器官的病理學檢查。結果顯示大白鼠的基本安全劑量為448MKD,相當於臨床劑量的40倍;狗的安全劑量為556MKD,相當於人用劑量的50倍。在大劑量組,靶器官的肝腎,雖有異常變化,但停藥後28天檢查均恢復正常。說明該複方毒性低,安全範圍大,無不可逆性毒性反應。
八、複方和單藥對人惡性瘧療效比較。設兩個試驗組,口服給藥,採用3天4次療法,各組惡性瘧患者20例,比較觀察複方及其相應劑量的蒿甲醚和本芴醇單藥三者的療效。
給藥後24小時原蟲的下降率複方為97%,蒿甲醚為95.1%,本芴醇為74.5%;平均原蟲消失時間複方為35.6小時,蒿甲醚為38.7小時,本芴醇為68.4小時;平均退熱時間複方為23.8小時,蒿甲醚為19.7小時,本芴醇為40小時,28天治癒率,分別為95%,45%和65%,該實驗性治療方案能比較清晰地說明複方和單藥在療效上的差別,複方優於單藥。
九、複方的臨床擴大試驗及氧喹療效對比試驗,複方蒿甲醚口服給藥,3天4次療法,共收治惡性瘧疾400例。臨床觀察的主要指標(1)平均原蟲消失時間(試驗結果為23.2~41.0小時);(2)平均退熱時間(結果為20.4~25.7小時);(3)給藥後28天治癒率(結果平均為95~100%),表明複方療效比蒿甲醚單藥(45%)提高1.3倍以上。
複方與氯喹療效對比試驗。複方按3天4次療法給藥,氯喹採用國際標準給藥,即首次4片,8、24和49小時各服2片,成人總量10片。複方組患者35例,氯喹組患者22例。觀察內容(1)平均原蟲消失時間(結果分別為37.8和87.3小時);(2)平均退熱時間(結果分別為24.2和58.5小時);(3)28天治癒率(結果分別為97.1%和40.9%)。證明複方對於抗氯喹瘧疾有顯著療效,明顯優於氯喹1.4倍以上。
對患者血、尿及心電圖檢查均無異常發現。
根據本發明複方蒿甲醚提出的技術方案給出的實施例如下實施例1通過動物試驗研究,確定複方中蒿甲醚和本芴醇的劑量系列關係,以及兩藥混合後的增效作用。以伯氏瘧疾原蟲(Plasmodium berghei)感染的小白鼠為試驗模型,採用正交性設計,「4天抑制試驗」法對兩藥的不同劑量系列配比進行抗瘧效價平行對比試驗,以直線回歸方程計算法求出ED或ED及其增效指數。
增效指數= (單藥ED50或ED90)/(複方中相應藥ED50或ED90)此公式求出複方抗鼠瘧的最佳配比。
在鼠瘧試驗基礎上,以諾氏猴瘧原蟲(Plasmodium Knowlesi)/恆河猴為模型進行試驗。每隻猴靜脈接種5×10寄生瘧原蟲的紅細胞。當動物血液中原蟲寄生率達3~5%時,按設計方案開始給藥(灌胃)。首次給藥後每12小時塗片鏡檢一次,原蟲轉陰後改為每日一次,15天後隔日一次,連續觀測105天,根據藥效學標準判定試驗結果。
實施例2本複方藥物間作用類型的評定是按照Peters(1969)的相加線圖示法測定,凡是複方ED的坐標點位於相加線附近者,判為藥物間有相加作用,坐標點位於相加線下方,且遠離該線者,判為藥物間有增效作用,若坐標點位於相加線上方,且遠離該線者,判為藥物間有拮抗作用。本複方呈藥效學增效作用。
實施例3複方殺蟲速度的判定。用人工感染瘧疾的模型動物血中原蟲密度增長到高密度時,用大劑量(等效量)即20×ED90/ig給藥法,給藥後連續觀察動物血中原蟲的下降速度,按原蟲下降90%的時間計算其下降的時間、速度所得出的數據為複方的殺蟲速度。
實施例4蒿甲醚和本芴醇組方最佳配比的臨床探索。根據動物試驗結果,參照蒿甲醚和本芴醇單藥的臨床有效劑量推算兩藥的最適配比為1∶4、1∶5和1∶6(例如按1∶6計算蒿甲醚為20mg,本芴醇為120mg),按1∶5和1∶6兩個配比分組,進行臨床平行對比試驗,均用3天4次療法,即首次口服4片,間隔8、24及48小時各服4片,成人總量16片。選擇惡性瘧疾患者40例,隨機分為兩組。要求此項試驗結果能揭示兩組給藥後(1)24小時原蟲最大下降率;(2)平行原蟲最短消失時間和(3)平行最快退熱時間,以此闡明複方最佳劑量配比的臨床療效。
實施例5複方延緩原蟲產生抗藥性作用的判定。用小劑量遞增連續血傳培育瘧原蟲抗藥株,以此抗藥株對複方和蒿甲醚、本芴醇單藥分別進行抗藥性產生速度的平行對比試驗,連續培育80代,歷時560天,比較觀察瘧原蟲對複方和單藥的耐受性,其耐受性越大,抗藥性越強,例如培育20代的瘧原蟲對藥物耐受劑量計算結果,對本芴醇單藥的耐受力比其對原劑量的耐受力增加100倍,但對複方的耐受力僅增加2.9倍。此項試驗能比較確切地說明複方有延緩原蟲產生抗藥性的作用。
實施例6按藥理學方法測定複方在臨床上的副作用,以小鼠、大鼠和貓為試驗模型,複方中的兩藥按1∶6配製,總用量為112mg/kg,(相當於人用一次劑量的10倍)。按等容量灌胃,小鼠和大鼠為10ml/kg,貓2ml/kg,觀察期間,對動物的神經系、心血管及呼吸系進行檢查,但均無藥理學活性變化。
實施例7按毒理學方法對複方進行安全性評價,其中蒿甲醚和本芴醇之比為1∶6配製。急性毒性試驗用的小白鼠半數致死量(LD50)灌胃給藥為4455mg/kg,腹腔注射為1554mg/kg。按化學毒力分級標準,該複方屬於低毒級。大白鼠和Beagle狗14天毒性試驗,各設大、中、小三個劑量,每天口服一次,連續14天,觀察並檢查動物及飲食、體重、血液學、生化等指標以及主要臟器和藥物的靶器官的病理學檢查。結果顯示,大白鼠的基本安全劑量為448MKD,相當於臨床劑量的40倍,狗的安全劑量為556MKD,相當於人用劑量的50倍。但均無不可逆性毒性反應。
實施例8複方和單藥對人惡性瘧疾的療效比較。設兩個試驗組,口服給藥,採用3天4次療法;各組惡性瘧疾患者20例,分別比較觀察複方及其相應劑量的蒿甲醚和本芴醇單藥三者的療效,包括(1)給藥24小時的原蟲下降率;(2)平行原蟲消失時間和(3)28天治癒率。此試驗性治療方案能進一步指出複方與單藥在療效上的差別。
實施例9複方的臨床擴大試驗及與氯喹療效對比試驗。採用3天4次療法,口服給藥。共收治惡性瘧疾400例,主要觀察指標(1)平均原蟲消失時間(結果為23.2~41.0小時);(2)平均退熱時間(結果為20.4~25.7小時);(3)28天治癒率(結果平均治癒率為96.8%)。
複方與氯喹療效對比試驗。複方以3天4次療法給藥,氯喹採用國際標準法給藥,即首次4片,8、24和48小時各服2片,成人總量10片,複方設患者35例,氧喹為22例,觀察內容為(1)平均原蟲消失時間(結果為37.8和87.3小時);(2)平均退熱時間(結果97.1%和40.9%)。證明複方對於抗氯喹瘧疾治療有顯著效果。
實施例10為了適應不同情況的患者服用需要,本複方除製成口服片劑外,同樣可製成其他劑型如膠囊、膠丸、栓劑、脂質體和透皮劑型等。
實施例11(1)實驗動物(一)雌性瑞士種昆明遠交品系小白鼠,體重20(±2)克;
(二)恆河猴,雌雄均可,體重2~3kg。
(2)實驗瘧原蟲伯氏瘧原蟲敏感株(P.berghei K.173);諾氏瘧原蟲(P.Konwlesi),人惡性瘧原蟲(P.faleiparum)(得自中國海南島抗氯喹惡性瘧流行區)。
(3)鼠瘧「4天抑制試驗)和「4天治療試驗」法是取感染5天的供血小白鼠含瘧原蟲血液,肝素抗凝,生理鹽水稀釋至每0.2ml含10個寄生瘧原蟲的紅血球,每隻小白鼠以0.2ml/腹腔接種。接種日為D、次日為D,依次類推。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感染當天即開始給藥,後者是感染後陽性反應鼠瘧原蟲密度達5~15%時開始給藥。猴瘧105天觀察法是每隻猴靜脈接種5×10個寄生瘧原蟲的紅血球、待原蟲寄生率達5%左右開始灌胃給藥,每天1次,連續7天,首次給藥後每12小時塗血片查瘧原蟲至原蟲轉陰後,每日1次,2周後每3天1次,至105天為止。
(4)藥物及其配製蒿甲醚和本芴醇於實驗前兩天按設計劑量加吐溫(Twe-en30),研磨成水乳狀懸液,小白鼠灌胃溶劑為每次每隻0.2ml,猴灌胃每次為1ml/kg。
權利要求
1.一種抗瘧新藥複方蒿甲醚,其特徵在於(1)將蒿甲醚和本芴醇單藥配成複方;(2)通過試驗確定了複方中兩藥的最佳劑量配比關係;(3)為適應不同使用條件需要;複方可以配製成不同劑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複方蒿甲醚,其特徵在於運用藥物間的增效作用和互補作用原理,經試驗,在確定蒿甲醚、本芴醇兩藥的最佳劑量配比條件下,製成療效比蒿甲醚單藥高1.3倍以上,而且不產生抗藥性的複方蒿甲醚製劑。
3.如權利要求1所述複方蒿甲醚,其特徵在於其劑量的最佳配比是通過「4天抑制試驗」法,以及用直線回歸方程計算法求出的ED90及其增效指數而確定複方抗鼠瘧的最佳劑量配比為2∶0.75(ED90的增效指數>6)。
4.如權利要求1所述複方蒿甲醚,其特徵在於複方對於抗猴瘧的最佳配比為1∶3-6。
5.如權利要求1所述複方蒿甲醚,其特徵在於通過臨床擴大試驗確定複方,對於抗人類惡性瘧疾的最佳配比為1∶4-7。
6.如權利要求1所述複方蒿甲醚,其特徵在於其劑型,為適應成人患者服用需要製成複方蒿甲醚口服片劑。
7.如權利要求1所述複方蒿甲醚,其特徵在於其劑型,為適應兒童患者服用需要,製成複方蒿甲醚口服糖漿。
8.如權利要求1所述複方蒿甲醚,其特徵在於其劑型,為適應胃腸病患服用需要,可製成複方蒿甲醚膠囊丸。
9.如權利要求1所述複方蒿甲醚,其特徵在於其劑型為適應口服有困難病人需要,製成複方蒿甲醚栓劑。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複方蒿甲醚,其特徵在於其劑型,為適應要求藥物迅速吸收的患者需要,可製成複方蒿甲醚脂質類型的製劑。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複方蒿甲醚,其特徵在於其劑型,為適應非經口的用藥要求,也可製成透皮劑方式的外用複方蒿甲醚製劑。
全文摘要
一種抗瘧新藥複方蒿甲醚及其製備方法是由化學結構和作用不同的蒿甲醚和本芴醇兩種單藥,經過研究改進位成複方,複方對於抗氯喹惡性瘧疾有顯著療效,而且不易產生抗藥性,為適應不同患者需要,複方蒿甲醚可製成多種劑型。
文檔編號A61K31/35GK1058717SQ9010672
公開日1992年2月19日 申請日期1990年8月8日 優先權日1990年8月8日
發明者周羲清, 寧殿璽, 李國富, 王淑芬, 單承啟, 丁德本, 劉光裕 申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同类文章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包括敞開式箱體和前攝影蓋,在箱體頂部設有移動式光源盒,在箱體底部設有LED脫影板,LED脫影板放置在底板上;移動式光源盒包括上蓋,上蓋內設有光源,上蓋部設有磨沙透光片,磨沙透光片將光源封閉在上蓋內;所述LED脫影

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與流程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背景技術:在寬帶碼分多址(WCDMA,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系統頻分復用(FDD,FrequencyDivisionDuplex)模式下,為了進行異頻硬切換、FDD到時分復用(TDD,Ti

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檯曆,尤其涉及一種既顯示月曆、又能插入照片的個性化檯曆,屬於生活文化藝術用品領域。背景技術::公知的立式檯曆每頁皆由月曆和畫面兩部分構成,這兩部分都是事先印刷好,固定而不能更換的。畫面或為風景,或為模特、明星。功能單一局限性較大。特別是畫

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視頻信號處理領域,特別是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背景技術: Mpeg標準是由運動圖像專家組(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MPEG)開發的用於視頻和音頻壓縮的一系列演進的標準。按照Mpeg標準,視頻圖像壓縮編碼後包

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背景技術:熱塑性複合材料與傳統熱固性複合材料相比其具有較好的韌性和抗衝擊性能,此外其還具有可回收利用等優點。熱塑性塑料在液態時流動能力差,使得其與纖維結合浸潤困難。環狀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bt)是一種環狀預聚物,該材料力學性能差不適合做纖

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一種PE滾塑儲槽一、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PE滾塑儲槽,主要用於化工、染料、醫藥、農藥、冶金、稀土、機械、電子、電力、環保、紡織、釀造、釀造、食品、給水、排水等行業儲存液體使用。二、 背景技術 目前,化工液體耐腐蝕貯運設備,普遍使用傳統的玻璃鋼容

釘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釘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釘,尤其涉及一種可提供方便拔除的鐵(鋼)釘。背景技術:考慮到廢木材回收後再加工利用作業的方便性與安全性,根據環保規定,廢木材的回收是必須將釘於廢木材上的鐵(鋼)釘拔除。如圖1、圖2所示,目前用以釘入木材的鐵(鋼)釘10主要是在一釘體11的一端形成一尖

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醫療器械,具體地說是ー種直流氧噴裝置。背景技術:臨床上的放療過程極易造成患者的局部皮膚損傷和炎症,被稱為「放射性皮炎」。目前對於放射性皮炎的主要治療措施是塗抹藥膏,而放射性皮炎患者多伴有局部疼痛,對於止痛,多是通過ロ服或靜脈注射進行止痛治療

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屬於機械領域。背景技術::閥門作為流體控制裝置應用廣泛,手輪傳動的閥門使用比例佔90%以上。國家標準中提及手輪所起作用為傳動功能,不作為閥門的運輸、起吊裝置,不承受軸向力。現有閥門

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背景技術:1-本發明所屬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其中的管狀容器被放在循環於配送鏈上的文檔匣或託架裝置中。本發明特別適用於,然而並非僅僅專用於,對引入自動分析系統的血液樣本試管之類的自動識別。本發明還涉及專為實現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