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共生載體的製作方法
2023-05-12 05:17:41 2
專利名稱:微生物共生載體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一種水處理裝置,尤其是一種用於汙水處理的微生物共生載體。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微生物共生載體,它由支撐體和纏繞帶構成,所述支撐體呈螺旋體狀,所述纏繞帶緊密纏繞並覆蓋在上述支撐體上。
所述支撐體所形成螺旋體狀的旋轉內徑為20mm~35mm;所述支撐體由直徑為3mm~5mm的有保護層的金屬線螺旋繞制而成,其螺旋線垂直間距為為10mm~30mm;所述纏繞帶由塑料纖維絲製成,它包括有與支撐體相連的底帶和設在底帶上且呈外凸狀的聚集束,所述聚集束由20~50根且外徑為0.05mm~0.3mm塑料纖維構成。
由於採取了上述的方案,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所具有的優點是1、由於本微生物共生載體的螺旋結構狀結構及設有聚集束,使附著在該載體上的微生物會形成一個安定的微生物膜,對負載及水溫的變動能力強,無論是高濃度還是低濃度的汙水都能安定,不會發生結團現象,並且微生物的種類很多,從低級到高級包括有好氣性細菌、嫌氣性細菌、原生動物、微小後世動物藻類等,比現有產品具有更長的食物鏈和微生物自身消化的結果,能處理從超高BOD濃度100000ppm到超低濃度5ppm範圍的汙水;2、由於本微生物共生載體的螺旋狀結構適合於消化菌及去除氮化物菌的生長,可以容易地除去氮化物,還有助於去除磷;3、採用本微生物共生載體進行汙水處理,汙水處理水槽中只需要通入少量的氧氣,不需要進行攪拌,且汙水處理後幾乎不需要去除的剩餘汙泥,能降低設備的運行成本和設置費用。
所述支撐體1所形成螺旋體狀的旋轉內徑可以是等大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內徑範圍為20mm~35mm;該支撐體1由有保護層的金屬線螺旋繞制而成,該金屬線直徑為3mm~5mm,其螺旋線垂直間距可為等間距,也可以是不同間距的,間距一般為10mm~30mm,該金屬絲可以是銅絲或鋁合金絲。
所述纏繞帶2由塑料纖維絲製成,它包括底帶和設在底帶上聚集束,底帶用於與支撐體1相連接,可以纏繞密閉粘接在支撐體1上,而聚集束是由20~50根且外徑為0.05mm~0.3mm塑料纖維扎結而成,形狀向外凸出,類似為單紐線或蝶翅狀。
如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微生物共生載體的工作方式和使用過程是在汙水處理水槽3中設有框架5,將本微生物共生載體4固定在該框架5,當汙水經過該水槽時,水中的微生物會附著在本微生物共生載體上,通過吸收汙水中的有機物生長,並還可以不斷吞噬周圍的比自己更小的微生物促使生長,由此附著在該載體上的微生物會形成一個安定的微生物膜,用於處理汙水。
該微生物膜對負載及水溫的變動能力強,無論是高濃度還是低濃度的汙水都能安定,不會發生結團現象,並且由於設有聚集束,附著在載體上的微生物種類很多,從低級到高級包括有好氣性細菌、嫌氣性細菌、原生動物、微小後世動物藻類等,比現有產品具有更長的食物鏈和微生物自身消化的結果,能處理從超高BOD(生化耗氧量)濃度100000ppm到超低濃度5ppm範圍的汙水,BOD去除率高於90%;另外,本微生物共生載體的螺旋狀結構適合於消化菌及去除氮化物菌的生長,可以容易地除去氮化物,還有助於去除磷;採用本微生物共生載體進行汙水處理,水槽中只需要通入少量的氧氣,不需要進行攪拌,且汙水處理後幾乎不需要去除的剩餘汙泥,這樣能降低設備的運行成本和設置費用。
權利要求1.一種微生物共生載體,其特徵在於所述微生物載體由支撐體(1)和纏繞帶(2)構成,所述支撐體(1)呈螺旋體狀,所述纏繞帶(2)緊密纏繞並覆蓋在上述支撐體(1)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共生載體,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撐體(1)所形成螺旋體狀的旋轉內徑為20mm~35m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共生載體,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撐體(1)由有保護層的金屬線螺旋繞制而成,該金屬線直徑為3mm~5mm。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共生載體,其特徵在於所述纏繞帶由塑料纖維絲製成,它包括有與支撐體相連的底帶和設在底帶上且呈外凸狀的聚集束。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微生物共生載體,其特徵在於所述聚集束由20~50根且外徑為0.05mm~0.3mm塑料纖維構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微生物共生載體,它由支撐體(1)和纏繞帶(2)構成,支撐體(1)呈螺旋體狀,纏繞帶(2)緊密纏繞並覆蓋在支撐體(1)上;支撐體(1)所形成螺旋體狀的旋轉內徑為20mm~35mm;該支撐體(1)由直徑為3mm~5mm的有保護層的金屬線螺旋繞制而成;纏繞帶(2)由塑料纖維絲製成,它包括有與支撐體相連的底帶和設在底帶上且呈外凸狀的聚集束。本實用新型微生物共生載體,將其設置汙水處理水槽中,該載體能適合於多種微生物吸附在其上繁殖生長,能去除大量的氮化物和磷,且只生成極少量的汙垢,無結團現象,具有良好的沉澱性,設置費用少,運行成本低。
文檔編號C02F3/10GK2573485SQ0225949
公開日2003年9月17日 申請日期2002年10月15日 優先權日2002年10月15日
發明者菊池隆重, 石原和美 申請人:菊池隆重, 石原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