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門窗玻璃可調密封鑲條的製作方法
2023-05-05 02:31:11 1
專利名稱:鋼門窗玻璃可調密封鑲條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鋼門窗玻璃可調密封鑲條,特別是採用單槽塑料鑲條和塑料壓條用螺絲調整玻璃鑲條的鬆緊的鬆緊,且木門窗改用塑料壓條,而安全可靠,密封度好,並能安裝方便,使用耐久,外表美觀等特點,特提出本方案以供採納推廣使用。
現有的建築上,為了以鋼代木,節省木材,大、中小建築大多使用鋼門窗,此種方案實施中,不但大量節省木材,而且耐固美觀不易變形等特點,這是在建築上的一大變革,可是在安裝鋼門窗玻璃上大多採用油灰塗模和正反雙槽塑料鑲條來解決固定和密封問題,一時可以得到解決,時間稍長之後,經過風吹日曬雨打,油灰乾脆乾裂,門窗時常衝動,勢必造成脫落,玻璃的響動,影響了密封和固定玻璃的作用。前些時間裡曾在市面出現過正反雙槽塑料的密封鑲條,但又由於安裝不便,風吹也會脫落玻璃傷人和易被小偷鑽孔子,未能被大量採納。為了克服以上兩種之弊病,特提出鋼門窗玻璃可調密封鑲條和壓條及木窗玻璃塑料壓條,以供使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一種鋼門窗玻璃可調密封鑲條和塑料壓條,取代了已有的油灰和正反雙槽式塑料的密封鑲條,因此採用單槽塑料和塑料壓條用螺絲調整玻璃密封鑲條的鬆緊度,木窗玻璃可改用塑料壓條使其達到安全可靠,密封度好,安裝方便,使用耐久,外表美觀等特點。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採用彩色塑料或橡膠作為原材料,壓製成單槽形的鑲條,此槽為鑲玻璃之用,該鑲條為U型,槽除靠鋼門窗架一邊為垂直線,另一邊弧線,也就是此鑲條可適應玻璃厚度2-5毫米通用,主要此鑲條有伸縮性,當鑲條裝在玻璃上時會收攏密封之特性,除此玻璃厚度的另作訂貨即可。而塑料玻璃壓條又可代替單槽塑料鑲條,同樣可以調整鬆緊,密封效果也好。木門窗玻璃亦可採用塑料壓條能耐久不易損壞之作用。
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由以下的實施例及其附圖
給出。
圖A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鋼門窗玻璃可調密封鑲條剖面示意圖。
圖B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鋼門窗玻璃可調密封壓條剖面示意圖。
圖C是木門窗玻璃塑料密封壓條剖面示意圖。
下面結合圖A、圖B、圖C詳細說明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具體裝置的細節情況。
圖A,該裝置包括一個單槽塑料鑲條(1)將玻璃(4)裝在鑲條(1)槽內,此塑料鑲條(1)可鑲玻璃(4)厚度2-5毫米通用,為使鑲條(1)安裝得密封,美觀在直角交接處應切成45°對接,直線交接處可切成平口的。當玻璃(4)四周鑲好鑲條(1)後,一併安靠在鋼門窗框架(5)上,然後再裝塑料調整固定壓塊(2),此調整固定壓塊(2)縱向中心線上開有5×10毫米之長孔,以便調整鬆緊之用,調整固定壓塊(2)每一塊玻璃框架(5)應安裝8個,離框架(5)各角50毫米處各裝一個調整固定壓塊(2)也就是說在玻璃(4)上一邊兩頭各裝一個。當然應該注意的是,在沒有安裝玻璃(4)以前就應當在框架(5)上,安裝調整固定壓塊(2)處先鑽孔攻絲為M4。作為調整螺絲(3)用,以作調整固定點。
圖B,該裝置包括一個塑料壓條(1)和調整固定壓塊(2)及調整固定螺絲(3)所組成,與圖A所示有不同之處則單槽塑料鑲條(1)改為塑料壓條(1),其餘則無其他變動。
圖C,該裝置包括一個木門窗塑料壓條(1)和小園釘(2)釘在木門窗骨架(3)上的,將玻璃(4)壓住,過去的木門窗玻璃壓條(1)都採用木質的,時間長久之後容易腐爛,脫落,改用塑料壓條(1),可以長時間使用下去不致損壞。
塑料鑲條和壓條均有一定彈性,當玻璃安裝完妥後,玻璃與鑲條和壓條之間會貼合得更緊,絕對保持了密封度。
為適應弧形門窗玻璃的安裝使用,可製作部份常用大小半徑不一的鑲條,亦可製作部份軟塑和軟橡膠鑲條和壓條,以滿足各種不同半徑弧形大小之需求。
鑲條和壓條均可採用彩色的,為使房屋美觀起見,每棟房子鑲條和壓條應使用一種顏色,可顯示出線條上的美感。
權利要求1.一個由單槽塑料鑲壓條(1)(I)和用螺絲固定調整塊(2)組成的鋼門窗可調玻璃鑲壓條,其特徵在於單槽型塑料鑲壓條(1)(I)和硬塑螺絲(3)固定調整塊(2),可調整鬆緊和密封。
2.按權利要求1規定的鋼門窗玻璃可調密封鑲壓條(1)(7),其特徵在於內槽為U型,靠鋼門窗架一邊為垂直線,另一邊為弧線。
3.按權利要求1規定的鋼門窗玻璃可調密封鑲壓條,其特徵在於固定調整塊(2)用模型硬塑壓制而成,縱向中心線上開有5×10毫米之長孔,帶有與鑲壓條(1)(7)配合外弧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鋼門窗玻璃可調密封鑲條和壓條並將木門窗壓條改用塑料,該鑲壓條總結了其他優缺點之後提出本方案的,此方案特別是採用單槽塑料鑲壓條和用硬塑螺絲調整玻璃鑲壓條的鬆緊,而安全可靠、密封度好,並能安裝方便、使用耐久、外表美觀等特點,以供採納推廣使用。
文檔編號E06B7/16GK2097896SQ9120110
公開日1992年3月4日 申請日期1991年1月17日 優先權日1991年1月17日
發明者董國信 申請人:董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