髕骨標準固定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05 02:23:56 2
專利名稱:髕骨標準固定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髕骨標準固定裝置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骨折固定裝置,尤其是涉及一種髕骨標準固定裝置。
背景技術[0002]目前在醫學領域的骨科手術中,髕骨骨折多採用內固定術式。而常用的術式為骨 科界公認的通行的雙克氏針鋼絲張力帶的方法。該術式的特點是簡單易行,固定符合骨折 固定生物力學原理。因為目前還沒有比較理想的操作該手術的醫療器械,再加上有些操作 者的經驗不足,導致常常需要多次反覆試針才能尋求到比較理想的克氏針進針點。這樣反 復在髕骨內穿針,會給髕骨及其周圍組織帶來很大的損傷,有時會造成髕骨折塊復位欠佳, 髕骨關節面不平等問題,嚴重影響術式的治療效果。實用新型內容[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能夠確保置針準確的髕骨標準固定裝置。[0004]為了達到上述技術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技術方案[0005]一種髕骨標準固定裝置,包括鉗型部,所述鉗型部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鉗臂和第 二鉗臂,所述第一鉗臂與第二鉗臂的交叉處設有銷軸,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鉗臂前端固定 有第一夾持部,所述第二鉗臂前端固定有第二夾持部,所述第一夾持部的向下延伸出兩個 第一延伸部,所述兩個第一延伸部的前端均設有第一鉗頭,所述第二夾持部對應於第一夾 持部的位置也延伸出兩個第二延伸部及第二鉗頭,所述兩個第一延伸部分別設有數量相等 的至少兩個固定孔,所述每個第二延伸部在與第一延伸部對應的位置設有相同的固定孔, 所述第一延伸部與第二延伸部上互相對應的兩個固定孔組成一組固定孔。[0006]上述的髕骨標準固定裝置,其中,所述至少兩個固定孔部分共型。[0007]上述的髕骨標準固定裝置,其中,所述固定孔內固定有圓筒形導向套。[0008]上述的髕骨標準固定裝置,其中,所述一組固定孔內穿設有兩端帶尾帽的空心固 定套筒。[0009]上述的髕骨標準固定裝置,其中,所述空心固定套筒的筒體兩端分別穿設有齒形 墊片,所述齒形墊片向空心固定套筒的軸向延伸出鋸齒。[0010]上述的髕骨標準固定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夾持部上設有插銷,所述第二夾持部的 對應位置設有插孔,所述插銷插入插孔固定第一夾持部與第二夾持部。[0011]上述的髕骨標準固定裝置,其中,所述空心固定套筒包括內套筒與套在內套筒上 的外套筒,所述外套筒包括尾帽及固定於尾帽上的圓筒,所述內套筒包括尾帽、固定於尾帽 上的第一筒體、內接於第一筒體的第二筒體。[0012]上述的髕骨標準固定裝置,其中,所述第一鉗頭與第二鉗頭的形狀不同。[0013]上述的髕骨標準固定裝置,其中,所述兩個第二鉗頭的形狀不同。[0014]上述的髕骨標準固定裝置,其中,所述第一鉗頭為梯形,所述梯形相互平行的兩個平面平行於水平面,所述梯形的斜面與水平面呈20-45°。[0015]由於採用了上述結構,本實用新型相比現有技術具有以下優點[0016]1、本實用新型髕骨標準固定裝置,由於延伸部上設有固定孔,該固定孔可以導向, 使入針標準、規範。[0017]2、本實用新型髕骨標準固定裝置,由於延伸部上設有至少兩組固定孔,能夠針對 不同大小的髕骨確定入針點,使入針更加準確、入針效果更佳。
[0018]圖1是本實用新型髕骨標準固定裝置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0019]圖2是圖1中C-C線的剖視圖。[0020]圖3是第一夾持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0021]圖4是第一夾持部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0023]實施例一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髕骨標準固定裝置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鉗臂1 和第二鉗臂2,所述第一鉗臂1和第二鉗臂2的尾端設有指套,所述第一鉗臂1與第二鉗臂 2的交叉處設有銷軸,所述第一鉗臂1的前端設有第一夾持部,所述第二鉗臂2的前端設有 第二夾持部,該第一夾持部平行於第一鉗臂1設有一平面,該平面遠離第二夾持部的一端 連接有一個垂直向下延伸的倒U形,該倒U形的兩條臂為兩個第一延伸部,每條臂上均設有 兩個固定孔11,設於同一條臂上的兩個固定孔11較佳部分共型,呈8字形;該第二夾持部 上對應於第一夾持部的位置也設有固定孔11,該第一夾持部與第二夾持部上位置相對應的 兩個固定孔11的連線平行於水平面,該兩個相互對應的固定孔11組成一組固定孔11,每組 固定孔11確定入針路徑;該兩個第一延伸部的端部固定連接有第一鉗頭10,該兩個第二延 伸部的端部固定連接有第二鉗頭,該第一鉗頭10為一個梯形,該梯形的兩條相互平行的面 平行於水平面,該梯形的斜面與水平面呈20-45°,該第二鉗頭與第一鉗頭10對稱設置。[0024]該梯形斜面與水平面的夾角較佳呈30-45°。[0025]同一條臂上設有兩個固定孔11,能夠使入針點根據需要固定的髕骨大小選取較佳 的入針點。為了選擇更佳的入針點,可以在U形臂長度的允許範圍內,設置更多的固定孔 11。固定孔11共型的設計能夠節省固定孔11所佔用的U形臂的空間。[0026]實施例二 如圖1所示,其與實施例一的不同之處在於,還包括帶外螺紋的導向套 4,第一夾持部的固定孔11內設有內螺紋,導向套4通過自帶的外螺紋旋進帶內螺紋的固定 孔11。[0027]該導向套4較佳為金屬材料,例如為銅。該導向套4能夠更好地導引入針,提高入 針效率。[0028]實施例三如圖1所示,其與實施例二的不同之處在於,所述第一夾持部相對於第 一夾持部的側面設有兩個插銷,該兩個插銷平行於水平面,該第二夾持部相對於第一夾持 部的側面對應於兩個插銷的位置,設有兩個插孔5。[0029]當第一夾持部與第二夾持部相互靠近時,第一夾持部上的兩個插銷插入第二夾持部上的插孔5,固定住第一夾持部與第二夾持部,使第一夾持部與第二夾持部之間不會產生 左右相對位移。在第一夾持部與第二夾持部的空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設置更多的插銷與 插孔5,強化固定效果。也可以採用卡扣與卡槽的方式固定第二夾持部與第二夾持部。[0030]實施例四其與實施例一的不同之處在於,該兩個第一延伸部的端部固定連接有 一個水平方向向第二夾持部延伸的長方體,該長方體的端部連接有一個斜四稜錐,該斜四 稜錐的底面連接於長方體的端面,一個側面平行於水平面,與之相對的一個側面與水平面 呈30-60°的夾角,與平行於水平面的側面相鄰的兩個側面之間呈50-90°的夾角。[0031]與水平面呈夾角的側面較佳呈40-50° ;兩個側面之間的夾角較佳呈70-90°。[0032]實施例五如圖3、4所示,其與上述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於,該第一鉗頭10的底面 與垂直面之間通過一個斜面相連接,該斜面與地面的夾角為20-45°。該斜面與地面的夾 角較佳為30-45°。[0033]實施例六其與實施例四的不同之處在於,該第二鉗頭6結構如圖1、2所示,該兩 個第二延伸部的端部固定連接有一個水平方向向第一夾持部延伸的長方體,該長方體的端 部連接有一個斜四稜錐,該斜四稜錐的底面連接於長方體的端面,一個側面平行於水平面, 與之相對的一個側面與水平面呈10-25°的夾角,與平行於水平面的側面相鄰的兩個側面 之間呈30-50°的夾角。與水平面呈夾角的側面較佳呈15-20° ;兩個側面之間的夾角較佳 呈 40-50° 。[0034]實施例七其與實施例四的不同之處在於,該第二鉗頭3結構如圖1、2所示,該兩 個第二延伸部的端部固定連接有一個水平方向向第一夾持部延伸的長方體,該長方體的端 部連接有一個斜四稜錐,該斜四稜錐的底面連接於長方體的端面,一個側面平行於水平面, 與之相對的一個側面與水平面呈25-45°的夾角,與平行於水平面的側面相鄰的兩個側面 之間呈60-80°的夾角。與水平面呈夾角的側面較佳呈30-40°,兩個側面之間的夾角較佳 呈60-70°的夾角。[0035]實施例八如圖1、2所示,其與實施例四的不同之處在於,該兩個第二延伸部的端 部固定連接有一個水平方向向第一夾持部延伸的長方體,該長方體的端部連接有一個斜四 稜錐,該第二鉗頭6端部的斜四稜錐的底面連接於長方體的端面,一個側面平行於水平面, 與之相對的一個側面與水平面呈10-25°的夾角,較佳為15-20° ;與平行於水平面的側面 相鄰的兩個側面之間呈30-50°的夾角,較佳為40-50° ;該第二鉗頭3端部的斜四稜錐底 面連接於長方體的端面,一個側面平行於水平面,與之相對的一個側面與水平面呈25-45° 的夾角,較佳為30-40° ;與平行於水平面的側面相鄰的兩個側面之間呈60-80°的夾角,較 佳為 60-70°。[0036]實施例九其與上述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於,採用帶尾帽的空心固定套筒,該空心 固定套筒包括一個內套筒9及一個外套筒8,該內套筒9包括一個圓環形的尾帽,固定於該 尾帽平面上的圓柱形的第一筒體,一端內接於該第一筒體的第二筒體,該第二筒體的外徑 等於該第一筒體的內徑,外套筒8包括一個圓環形的尾帽及固定於該尾帽平面上的圓柱形 第一筒體,外套筒8上的第一筒體套於內套筒9的第二筒體,使外套筒8與內套筒9固定, 形成空心固定套筒。[0037]實施例十其與實施例九的不同之處在於,外套筒8及內套筒9的第一筒體上均 穿設有一個鋸齒墊片7,該外套筒8的鋸齒墊片7包括一個圓環形底座,該圓環形底座朝向內套筒9的一面沿著筒體的軸線方向延伸出鋸齒,該鋸齒較佳為環形排列於底座的外環邊 沿,該內套筒9的鋸齒墊片7與外套筒8的鋸齒墊片7對稱設置。[0038]使用較佳結構的髕骨標準固定裝置對髕骨進行固定,採用以下幾個步驟[0039](1)握住指套,轉動第一鉗臂1、第二鉗臂2,使第一鉗頭10與第二鉗頭將需要固定 的髕骨夾持住,此時,第一夾持部的插銷插入第二夾持部的插孔5。[0040](2)根據需要固定的髕骨的大小,選擇位於第一延伸部上的固定孔11,並將導向 套4旋進該固定孔11,確定入針點。[0041](3)將帶鑽頭的鑽杆插入導向套4,在需要固定的髕骨上鑽孔,鑽頭從第二延伸部 上對應的固定孔11鑽出。[0042](4)取下鑽頭,將外套筒8穿過第二延伸部的固定孔11,伸入髕骨孔內,套在鑽杆 上。[0043](5)從外套筒8的尾帽的孔中插入鋼絲,從第一延伸部的固定孔11中穿出,並取出 導向套4及鑽杆。[0044](6)將內套筒9從第一延伸部的固定孔11伸入至髕骨孔內,外套筒8的第一筒體 完全套在內套筒9的第二筒體上,完成安裝。[0045](7)在另一個第一延伸部上重複上述步驟,完成另一個空心固定套筒及鋼絲的安裝。[0046](8)將兩條鋼絲交叉固定。[0047]採用上述方法固定骨折的髕骨,能夠根據對象髕骨的大小靈活的選擇最佳入針 點,並且固定孔11及導向套4能夠有效地對鑽頭及空心固定套筒導向,使入針位置準確;並 且,置入套筒後,固定物上下端暴露於軟組織內金屬部分極少,更加利於功能鍛鍊,減少異 物造成的疼痛;因鋼絲從套筒中間穿過,無鋼絲鬆動的可能;更由於套筒之間的滑動更加 穩定流暢,突出了髕骨張力帶的特點,可促進骨折癒合。[0048]而如果需要處理的髕骨是粉碎性骨折等特殊骨折時,可以在插入內、外套筒8的 時,在其筒體上加入鋸齒墊片7,固定後,該鋸齒墊片7上的鋸齒能夠很好地抓住需要固定 的髕骨,使骨折固定效果更穩定。
權利要求1.一種髕骨標準固定裝置,包括鉗型部,所述鉗型部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鉗臂和第二 鉗臂,所述第一鉗臂與第二鉗臂的交叉處設有銷軸,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鉗臂前端固定有 第一夾持部,所述第二鉗臂前端固定有第二夾持部,所述第一夾持部的向下延伸出兩個第 一延伸部,所述兩個第一延伸部的前端均設有第一鉗頭,所述第二夾持部對應於第一夾持 部的位置也延伸出兩個第二延伸部及第二鉗頭,所述兩個第一延伸部分別設有數量相等的 至少兩個固定孔,所述每個第二延伸部在與第一延伸部對應的位置設有相同的固定孔,所 述第一延伸部與第二延伸部上互相對應的兩個固定孔組成一組固定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髕骨標準固定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至少兩個固定孔部分 共型。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髕骨標準固定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固定孔內固定有 圓筒形導向套。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髕骨標準固定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一組固定孔內穿 設有兩端帶尾帽的空心固定套筒。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髕骨標準固定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空心固定套筒的筒體 兩端分別穿設有一個齒形墊片,所述兩個齒形墊片相對的一面向空心固定套筒的軸向延伸 出鋸齒。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髕骨標準固定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夾持部上設 有插銷,所述第二夾持部的對應位置設有插孔,所述插銷插入插孔固定第一夾持部與第二 夾持部。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髕骨標準固定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空心固定套筒包括內 套筒與套在內套筒上的外套筒,所述外套筒包括尾帽及固定於尾帽上的圓筒,所述內套筒 包括尾帽、固定於尾帽上的第一筒體、內接於第一筒體的第二筒體。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髕骨標準固定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鉗頭與第二 鉗頭的形狀不同。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髕骨標準固定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兩個第二鉗頭彼此的 形狀不同。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髕骨標準固定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鉗頭為梯形,所 述梯形相互平行的兩個面平行於水平面,所述梯形的斜面與水平面呈20-45°。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髕骨標準固定裝置,包括鉗型部,所述鉗型部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鉗臂和第二鉗臂,所述第一鉗臂與第二鉗臂的交叉處設有銷軸,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鉗臂前端固定有第一夾持部,所述第二鉗臂前端固定有第二夾持部,所述第一夾持部的向下延伸出兩個第一延伸部,所述兩個第一延伸部的前端均設有第一鉗頭,所述第二夾持部對應於第一夾持部的位置也延伸出兩個第二延伸部及第二鉗頭,所述兩個第一延伸部分別設有數量相等的至少兩個固定孔,所述每個第二延伸部在與第一延伸部對應的位置設有相同的固定孔,所述第一延伸部與第二延伸部上互相對應的兩個固定孔組成一組固定孔;該結構的髕骨標準固定裝置能夠確保準確的進針點。
文檔編號A61B17/82GK201814648SQ20102057598
公開日2011年5月4日 申請日期2010年10月26日 優先權日2010年10月26日
發明者申慶民, 趙文 申請人:申慶民, 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