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來水廢水雙用水箱的製作方法
2023-04-23 15:41:06 4
專利名稱:自來水廢水雙用水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蹬便器水箱,尤其涉及一種自來水廢水雙用水箱。
背景技術:
目前,蹬便器水箱由以下主要部分組成:水箱體以及設置在水箱體內的進水管、出水管、溢水管、水塞(進水和出水)、浮塊、放水按鈕和槓桿。其工作原理為:放水時,按下放水按鈕,按鈕通過槓桿將出水塞拉起。這樣水箱內的水就會放出。水被放出後,出水塞落下,堵住出水口。此時,浮塊也因水面下降,處在浮塊箱的底部。而浮塊的下落,帶動槓桿將進水塞拉起,使水進入水箱體內。隨著水面的上升,浮塊也會因浮力逐漸升高,直至通過槓桿將進水塞壓下,堵住進水口,這樣水箱內又盛滿水。但上述結構的水箱只具有一進水管,一般與自來水水管連接,因此用於衝洗蹬便器的水均為自來水,導致自來水用水量大,自來水水費過高。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可優先利用廢水,降低自來水用水量的自來水廢水雙用水箱。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了如下技術方案:自來水廢水雙用水箱,包括水箱體以及設置在水箱體內的自來水進水管1、出水管、溢水管、放水按鈕、浮塊1、槓桿1、頂部敞口的浮塊箱1、廢水進水管、浮塊I1、槓桿II和頂部敞口的浮塊箱II ;所述自來水進水管I的出水口上設有一進水塞I,所述槓桿I的一端與進水塞I連接,另一端與浮塊I連接,浮塊I位於浮塊箱I內;所述廢水進水管的出水口通過軟管I與自來水進水管I上的浮塊箱I內連通,廢水進水管的出水口上設有一進水塞II,所述槓桿II的一端與進水塞II連接,另一端與浮塊II連接,浮塊II位於廢水進水管上的浮塊箱II內。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案,該水箱還包括設置在水箱體內的自來水進水管
I1、浮塊II1、槓桿III和頂部敞口的浮塊箱III,所述自來水進水管II的出水口通過軟管II與溢水管內連通,自來水進水管II的出水口上設有一進水塞III,所述槓桿III的一端與進水塞III連接,另一端與浮塊III連接,浮塊III位於自來水進水管II上的浮塊箱III內;所述浮塊箱I和浮塊箱II的位置高度高於浮塊箱III。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水箱衝水後,自來水進水管I和廢水進水管上的進水閥均打開。若廢水充足,廢水經廢水進水管和軟管流入自來水進水管I上的浮塊箱內,浮塊I上升,直至通過槓桿I將進水塞I壓下,堵住自來水進水管I,停止進自來水,廢水繼續注入水箱體內,直至水箱體內的蓄水達到水位線,浮塊II上升,通過槓桿II將進水塞II壓下,堵住廢水進水管,停止進廢水,充水完畢。若廢水不足或沒有廢水,通過自來水進水管I向水箱體內進水,則回到傳統水箱模式。該水箱結構可優先利用廢水,從而降低自來水用水量,有效實現節約能源。
圖1為自來水廢水雙用水箱的結構示意圖。附圖中,I一水箱體;2—自來水進水管;3—出水管;4一溢水管;5—放水按鈕;6—浮塊I ; 7—槓桿I ; 8一浮塊箱I ; 9一廢水進水管;10—浮塊II ; 11一槓桿II; 12—軟管I ; 13 —自來水進水管II; 14一浮塊III; 15—槓桿III ; 16—軟管II;17—浮塊箱II ; 18—浮塊箱III。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地描述。如圖1所示,自來水廢水雙用水箱包括水箱體I以及設置在水箱體I內的自來水進水管I 2、出水管3、溢水管4、放水按鈕5、浮塊I 6、槓桿I 7、頂部敞口的浮塊箱I 8、廢水進水管9、浮塊II 10、槓桿II 11、頂部敞口的浮塊箱II 17、自來水進水管II 13、浮塊III14、槓桿III15和頂部敞口的浮塊箱III18。自來水進水管I 2的出水口上設有一進水塞I,槓桿
I7的一端與進水塞I連接,槓桿I 7的另一端與浮塊I 6連接,浮塊I 6位於浮塊箱I 8內。廢水進水管9的出水口通過軟管I 12與自來水進水管I 2上的浮塊箱I 8內連通,廢水進水管9的出水口上設有一進水塞II。槓桿II 11的一端與進水塞II連接,另一端與浮塊
II10連接,浮塊II 10位於廢水進水管9上的浮塊箱II 17內。自來水進水管II 13的出水口通過軟管II 16與溢水管4內連通,溢水管4的底部與出水管3的底部連通。自來水進水管II 13的出水口上設有一進水塞III,槓桿III15的一端與進水塞III連接,槓桿III 15的另一端與浮塊III 14連接,浮塊III 14位於自來水進水管II 13上的浮塊箱III 18內。浮塊箱I 8和浮塊箱II 17的位置高度高於浮塊箱III 18的位置。水箱衝水後,自來水進水管I 2、自來水進水管II 13和廢水進水管9上的進水閥均打開,水箱的運行情況可分為兩種情況:A、若廢水充足時,廢水經廢水進水管9和軟管I 12流入自來水進水管I 2上的浮塊箱I 8內,浮塊I 6上升,直至通過槓桿I 7將進水塞I壓下,堵住自來水進水管I 2,停止自來水進水管I 2進自來水,廢水通過廢水進水管9、自來水通過自來水水管II 13繼續注入水箱體內。自來水水管II 13所進的自來水經軟管II 16接入溢流管4,用於便池二次清洗。當水位到達浮塊III14的高度時,浮塊III14上升,直至通過槓桿III15將進水塞III壓下,堵住自來水進水管II 13,停止自來水進水管II 13進自來水。廢水繼續注入,當水箱體I內的蓄水達到水位線,浮塊II10上升,通過槓桿II 11將進水塞II壓下,堵住廢水進水管,停止進廢水,充水完畢。B、若廢水不足或沒有廢水時,通過自來水進水管向水箱體內進水,則回到傳統水
箱模式。最後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儘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宗旨和範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範圍當中。
權利要求1.自來水廢水雙用水箱,包括水箱體(I)以及設置在水箱體(I)內的自來水進水管I(2)、出水管(3)、溢水管(4)、放水按鈕(5)、浮塊I (6)、槓桿I (7)和頂部敞口的浮塊箱I(8);所述自來水進水管I (2)的出水口上設有一進水塞I,所述槓桿I (7)的一端與進水塞I連接,另一端與浮塊I (6)連接,浮塊I (6)位於浮塊箱I (8)內;其特徵在於:還包括設置在水箱體(I)內的廢水進水管(9)、浮塊II (10)、槓桿II (11)和頂部敞口的浮塊箱II(17),所述廢水進水管(9)的出水口通過軟管I (12)與自來水進水管I (2)上的浮塊箱I(8)內連通,廢水進水管(9)的出水口上設有一進水塞II,所述槓桿II (11)的一端與進水塞II連接,另一端與浮塊II (10)連接,浮塊II (10)位於廢水進水管(9)上的浮塊箱II (17)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來水廢水雙用水箱,其特徵在於:還包括設置在水箱體(I)內的自來水進水管II (13)、浮塊III(14)、槓桿III(15)和頂部敞口的浮塊箱III(18),所述自來水進水管II (13)的出水口通過軟管II (16)與溢水管(4)內連通,自來水進水管II (13)的出水口上設有一進水塞III,所述槓桿III(15)的一端與進水塞III連接,另一端與浮塊III(14)連接,浮塊111(14)位於自來水進水管II (13)上的浮塊箱111(18)內;所述浮塊箱I (8)和浮塊箱II (17)的位置高度高於浮塊箱III(18)的位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自來水廢水雙用水箱,包括水箱體、自來水進水管Ⅰ、出水管、浮塊Ⅰ、槓桿Ⅰ、浮塊箱Ⅰ、廢水進水管、浮塊Ⅱ、槓桿Ⅱ和浮塊箱Ⅱ;自來水進水管Ⅰ的出水口上設有一進水塞Ⅰ,浮塊Ⅰ位於浮塊箱Ⅰ內;廢水進水管的出水口與浮塊箱Ⅰ內連通,廢水進水管的出水口上設有一進水塞Ⅱ,槓桿Ⅱ的一端與進水塞Ⅱ連接,另一端與浮塊Ⅱ連接,浮塊Ⅱ位於浮塊箱Ⅱ內。廢水充足時,廢水經廢水進水管和軟管流入自來水進水管Ⅰ上的浮塊箱內,進而停止進自來水,廢水繼續注入,直至水箱體內的蓄水達到水位線,才停止進廢水。若廢水不足或沒有廢水時,則回到傳統水箱模式。該水箱結構可優先利用廢水,從而降低自來水用水量。
文檔編號E03D1/33GK202945667SQ201220723039
公開日2013年5月22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5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5日
發明者羅康, 王志勇, 江如芸, 劉鑫, 宋猛利, 龍建, 崔軍, 胡靜飛, 吳志遠 申請人:重慶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