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器的冷媒配管支撐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4-23 23:07:46
專利名稱:空調器的冷媒配管支撐結構的製作方法
現有技術本發明涉及一種空調器的冷媒配管支撐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用戶對舒適生活的需求也逐漸增大,為了給用戶提供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而使用有空調器。上述空調器是根據用戶的目的,將需要進行空氣調節的空間的空氣保持最佳狀態的裝置。
一般來說,空調器是安裝於車輛、辦公室或家庭等室內的一個空間或牆面上,並對室內進行冷房或暖房操作的冷/暖房裝置,它構成壓縮—冷凝—膨脹—蒸發的一系列循環。
特別是,空調器可劃分為主要安裝於室外的室外機(也稱為『室外側』或『放熱側』)中形成的2次流路;主要安裝於室內的室內機(也稱為『室內側』或『吸熱側』)中形成的1次流路。其中,在上述1次流路中安裝蒸發器;在上述2次流路中安裝冷凝器和壓縮機。
眾所周知,上述空調器大體上可以分為1次流路和2次流路分開安裝的分體式空調器;1次流路及2次流路一體形成的一體式空調器。
最近的空調器,除了上述冷/暖房功能以外,還附加設置有以下多種增值功能將吸入室內被汙染的空氣進行過濾,然後將得到淨化的空氣再排出到室內的空氣淨化功能;將潮溼的空氣轉化為乾燥空氣,然後再排出到室內的除溼功能等。
下面,將參照附圖,以一體式空調器為例進行說明。
如圖1、2、3所示,空調器中設置有形成外觀的外殼10,上述外殼中包含有形成前面外觀的前面板(圖中未示);形成上面外觀的上面板12;形成左側面外觀的左側面板(圖中未示);形成右側面外觀的右側面板14;形成後面外觀的後面板16。
上述上面板12的後半部設置有上面排出口20,上述上面排出口20使上述外殼10的內部進行熱交換的空氣向上方排出。上述上面排出口20設置有多個,並將外殼10的內部空氣向外部排出。
上述左側面板(未圖示)和右側面板14的後半部形成有柵網形狀的側面格柵14』,上述側面格柵14』使外部的空氣流入到上述外殼10的後半部內部。上述後面板16中形成有柵網形狀的後面格柵16』,上述後面格柵16』使後方的空氣流入到外殼10的後半部內部。
上述外殼10的內部空間通過隔板30劃分為前方和後方。通過上述隔板30劃分的前方空間中將形成1次流路(圖中未示),上述1次流路中設置有起到蒸發器作用的室內熱交換器(圖中未示),以及使空氣強制流動的室內風扇(圖中未示)。
並且,通過上述隔板30劃分的後方空間中將形成2次流路40,上述2次流路40中設置有以下部件用於將冷媒壓縮為高溫高壓狀態的壓縮機42;起到冷凝器作用的室外熱交換器50;用於引導冷媒的流動的多個配管。
上述2次流路40的上面設置有上面板12,上述上面板12上穿孔形成有蓋有格網22的上面排出口20。上述上面排出口20設置有多個,並作為2次流路40的內部形成有將得到調節的空氣向上方排出的通路。
從側方觀察,上述室外熱交換器50大致以「V」形狀進行安裝,其整體上構成橫向較長的矩形板形狀。上述室外熱交換器50中包含有從上述隔板30的後面向後方具有向下傾斜度安裝的第1熱交換器52;從上述後面板16的前面向前方具有向下傾斜度安裝的第2熱交換器54。
上述第2熱交換器54的下方安裝有多個壓縮機42,上述壓縮機用於將冷媒壓縮為高溫高壓的狀態。上述壓縮機42的一側還設置有儲液器44,上述儲液器44用於回收液體狀態的冷媒,並只允許氣體狀態的冷媒流入到上述壓縮機42的內部。
上述壓縮機42和儲液器44及室外熱交換器50通過多個配管進行連接,上述配管用於引導上述壓縮機42中壓縮為高溫高壓狀態的冷媒的流動,同時引導上述室外熱交換器50中流動並與流入到上述2次流路40的內部的外部空氣進行熱交換的冷媒。
因此,上述配管由流動有高壓狀態壓縮的冷媒的高壓管,以及流動有與外部空氣進行熱交換後處於低壓狀態的冷媒的低壓管構成。上述配管具有多次彎曲並複雜成型的結構,並連接上述壓縮機42和儲液器44及室外熱交換器50。
但是,如上所述結構的現有的空調器存在如下問題
連接上述壓縮機42和儲液器44及室外熱交換器50的配管由高壓管和低壓管構成,上述配管將以從上述外殼10的底面懸空的狀態進行連接。
由此,上述配管將以不很穩定的狀態連接於上述壓縮機42和儲液器44及室外熱交換器50。
在搬運空調器的過程中受到衝擊時,上述以不穩定狀態形成的配管將可能發生配管破裂的現象。
並且,在空調器進行操作的過程中,由於受到冷媒流動引起的振動,將可能使上述配管發生破裂。
在上述配管發生破裂的情況下,需要更換整個配管或其一部分,從而導致增加服務費用。
並且,上述配管的破裂狀態將導致冷媒發生洩漏並降低空調器的空氣調節效率,從而導致增加產品的維修費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在於,克服現有的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種可預先防止冷媒配管破裂的空調器的冷媒配管支撐結構。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空調器的冷媒配管支撐結構,其特徵在於,它包含有如下幾個部分內部流動有冷媒的冷媒配管;用於支撐上述冷媒配管的配管支撐裝置;用於防止上述配管支撐裝置和冷媒配管的相互幹擾的防幹擾構件。
前述的空調器的冷媒配管支撐結構,其中配管支撐裝置中包含有設置於上述冷媒配管的上側,並在上側進行支撐的配管上側構件;設置於上述冷媒配管的下側,並在下側進行支撐的配管下側構件;用於結合上述配管上側構件和配管下側構件的結合構件。
前述的空調器的冷媒配管支撐結構,其中配管支撐裝置固定設置於形成外觀的本體的內部一側。
前述的空調器的冷媒配管支撐結構,其中配管上側構件和配管下側構件中形成有固定孔。
前述的空調器的冷媒配管支撐結構,其中配管上側構件中還設置有卡塊部,上述卡塊部用於支撐配管下側構件的下面。
本發明可防止冷媒配管發生破裂的現象。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現有一般空調器的後視立體圖;圖2是現有一般空調器的2次流路內部的立體圖;圖3是現有一般空調器的室外熱交換器下側部分的示意圖;圖4是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空調器外形的立體圖;圖5是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空調器內部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圖6是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空調器2次流路的內部的立體圖;圖7是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配管支撐裝置的立體圖。
圖中標號說明100本體 110前面板112前面吸入口 114吸入風道連接部116前面排出口 118排出風道連接部120左側面板 122左側前方面板124左側後方面板 126左側格柵126』左側前方格柵 126」左側後方格柵130右側面板 132右側前方面板134右側後方面板 136右側格柵136』右側前方格柵 136」右側後方格柵140後面板 142後面格柵150上面板 152上面排出口154排出格柵 160下面板200隔板 3001次流路310室內熱交換器 320室內風扇330風扇外殼 332支撐構件334排出孔 340室內電機(原文為室外電機)342電機支架 350風扇皮帶輪352風扇皮帶輪支架 360排出引導裝置370控制箱 372主電路板374電容器 376變壓器4002次流路410室外熱交換器412第1熱交換器414第2熱交換器
420壓縮機422儲液器430室外風扇 440節流孔450室外電機 452室外電機支架500配管支撐裝置 510配管上側構件520上面部530卡塊部532左側面部 534支撐部540右側面部 542固定孔550配管下側構件 560下面部570固定部580彎曲面590防幹擾構件P冷媒配管S結合構件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參照附圖4、5,對本發明中的空調器進行說明。空調器中形成有本體100,上述本體構成空調器外觀。上述本體100由以下部分相互結合而成形成前面外觀的前面板110;形成左側面外觀的左側面板120;形成右側面外觀的右側面板130;形成後面外觀的後面板140;形成上面外觀的上面板150;形成下面外觀的下面板160。
上述前面板110上設置有前面吸入口112,上述前面吸入口112作為上述本體100前方的空氣吸入到本體100內部的通路。上述前面吸入口112以縱向長度較長的矩形穿孔形成於上述前面板110,並且,沿著上述前面吸入口112的邊緣向前方凸出形成有吸入風道連接部114。
上述前面吸入口112中安裝有前面過濾器(圖中未示),上述前面過濾器用於過濾從外部吸入的空氣中含有的異物質,從而使得到淨化的空氣吸入到上述本體100的內部。
上述前面吸入口112的左側方設置有前面排出口116,它使通過上述前面吸入112吸入的外部空氣在上述本體100的內部進行調節後向外部排出。上述前面排出口116以縱向長度較長的矩形穿孔形成於上述前面板110上,並且沿著上述前面排出口116的邊緣向前方凸出形成有排出風道連接部118。
上述左側面板120形成上述本體100的左側面外觀,其包含有形成以下將要說明的1次流路(圖5中的300)的左側面外觀的左側前方面板122;形成以下將要說明的2次流路(圖5中的400)的左側面外觀的左側後方面板124。
上述左側後方面板124中形成有柵網形狀的左側格柵126,上述左側格柵126作為外部的空氣向上述本體100的後半部內部流入的通路。從左側方觀察,上述左側格柵126由兩個三角形形狀的結構相互面對而成。
即,上述左側後方面板124由兩個面板構成,在上述兩個面板中,設置於前方的面板的左側前方格柵126』越向後方越向下傾斜形成,設置於後方的面板的左側後方格柵126」則越向後方越向上傾斜形成。
上述上面板150的後半部上形成有多個上面排出口152,上述上面排出口152使上述本體100的內部進行調節的空氣向上方排出,上述上面排出口152的上面安裝有排出格柵154。
下面,將參照圖5,對空調器進行更為詳細的說明。上述本體100的內部通過隔板200劃分為前方和後方,上述隔板200大致以矩形板材形狀形成,並從上述左側面板120到右側面板130橫跨形成。
通過上述隔板200劃分的上述本體100的前方空間中形成有1次流路300,而後方空間中則形成有2次流路400。上述1次流路300中設置有起到蒸發器作用的室內熱交換器310。
上述室內熱交換器310在上述1次流路300的內部右側空間向右側方具有向上的傾斜度進行安裝,並且,整體上大致以矩形板形狀形成。通過上述前面吸入口112流入到上述1次流路300的內部的空氣,將通過上述室內熱交換器310並進行熱交換。
即,通過上述前面吸入口112流入到1次流路300的內部的空氣,將通過上述室內熱交換器310,並與上述室內熱交換器310的內部流動的冷媒進行熱交換。為此,上述室內熱交換器310的上端部與上述右側面板130的內周面進行接觸,下端部則安裝於形成上述本體100的下面外觀的下面板160的上面。
並且,上述室內熱交換器310的前端部安裝於上述前面板110的後面,後端部則安裝於上述隔板200的前面。由此,當上述室內熱交換器310在上述1次流路300的右側空間傾斜安裝時,將可防止外部的空氣不通過上述室內熱交換器310而直接吸入到上述1次流路300的內部。
上述室內熱交換器310的左側方設置有室內風扇320,上述室內風扇320使上述1次流路300的內部空氣強制流動。上述室內風扇320進行旋轉運動,並使上述1次流路300的內部空氣強制流動,其主要使用橫流式風扇。上述橫流式風扇是廣泛應用於換氣或空氣的強制流動的送風機的一種,其具有較多的翼片,因此也稱為多葉片式風扇。
上述室內風扇320的外周面設置有風扇外殼330,上述風扇外殼330以圍住上述室內風扇320的外周面的形狀形成。上述風扇外殼330的左側面中央部和右側面中央部開口形成,從而可吸入空氣,上述風扇外殼330的下面可排出空氣。上述風扇外殼330用於保護室內風扇320,同時用於引導通過上述室內風扇320強制流動的空氣。
上述風扇外殼330大致以橫臥的圓筒形狀形成,其左右側面的中央部開口形成,並使空氣向下側排出,從而引導通過上述室內風扇320強制流動的空氣。即,上述風扇外殼330用於將從側方吸入的空氣向下方引導。
上述風扇外殼330的下側設置有用於支撐上述風扇外殼330的支撐構件332,從前方觀察,上述支撐構件332大致以「∩」形狀形成。上述支撐構件332的下端部安裝於上述下面板160的上面,而上述支撐構件332的上面將支撐上述風扇外殼330的下面。
上述支撐構件332具有既定的高度,從而使上述風扇外殼330的下端部與上述下面板160的上面具有既定的間距離隔。此外,上述支撐構件332的上面穿孔形成有排出孔334,從而使通過上述風扇外殼330引導的空氣向下方排出。
上述風扇外殼330的前方設置有室內電機340,接通外部電源後,上述室內電機340將產生旋轉動力。通過上述室內電機340的旋轉動力,將使上述室內風扇320進行旋轉。此外,上述室內電機340的下側形成有電機支架342,上述電機支架342向前方以具有向下的傾斜度形成,上述電機支架342的上面將支撐上述室內電機340的下端部。
上述室內風扇320的左側安裝有風扇皮帶輪350,上述風扇皮帶輪350用於將上述室內電機340產生的旋轉動力傳遞給上述室內風扇320。上述風扇皮帶輪350以具有既定的直徑的圓形狀形成。上述風扇皮帶輪350上形成有風扇皮帶輪支架352,上述風扇皮帶輪支架352從中心部向外側方以放射狀形成,通過上述風扇皮帶輪支架352可加強上述風扇皮帶輪350的強度。
上述室內電機340的旋轉動力將通過連接皮帶(圖中未示)傳遞給上述室內風扇320。也就是說,當接通外部電源時,將通過上述室內電機340產生旋轉動力,上述室內電機340產生的旋轉動力將通過連接皮帶(未圖示)傳遞給上述風扇皮帶輪350,上述風扇皮帶輪350中傳遞的動力將傳遞到與上述風扇皮帶輪350結合的室內風扇320,從而使上述室內風扇320進行旋轉。
上述支撐構件332的前端部上結合有排出引導裝置360,上述排出引導裝置360的後端部與上述支撐構件332的前端部結合,並向前方延長形成,上述排出引導裝置360將作為通過上述風扇外殼330引導的空氣向上述前面排出口116流動的通路。
上述排出引導裝置360的後端部與上述支撐構件332的前端部進行接觸,其前端部與上述前面排出口116的後端部進行接觸,從而使上述排出引導裝置360的上面向前方具有向上的傾斜度。
由此,當上述室內風扇320接到上述室內電機340的旋轉動力進行旋轉時,吸入到上述1次流路300的內部的空氣將通過上述風扇外殼330的引導,並經由上述支撐構件332通過上述排出引導裝置360,通過上述排出引導裝置360的空氣將通過上述前面排出口116排出到需要進行空氣調節的空間中。
上述排出引導裝置360中還可安裝有加熱器(圖中未示),上述加熱器用於加熱上述排出引導裝置360中通過的進行調節的空氣,並使排出空氣的溫度上升,上述加熱器最好在上述排出引導裝置360的內部橫跨設置。
上述排出引導裝置360的左側設置有控制箱370,上述控制箱370以矩形箱形狀形成,並具有既定的內部空間。上述控制箱370的內部設置有矩形板材形狀的主電路板372,上述主電路板372上將安裝電容器374和變壓器376等多個電子部件。
此外,上述隔板200的後方形成有2次流路400。在形成上述2次流路400的外觀的各面板,即,在上述左側後方面板124和右側面板130的右側後方面板134及後面板140中,形成有作為外部空氣吸入的通路的柵網。
也就是說,上述左側後方面板124中形成有左側格柵126,上述右側後方面板134中形成有與上述左側格柵126具有相同的形狀的右側格柵136,並且,上述後面板140中形成有後面格柵142。
上述2次流路400中設置有起到冷凝器作用的室外熱交換器410,上述室外熱交換器410整體上大致以矩形板材形狀形成,並由第1熱交換器412和第2熱交換器414構成。
上述第1熱交換器412的上端部安裝於上述隔板200的後面,其下端部安裝於上述下面板160的上面,並且越向後方越向下傾斜安裝。另外,上述第2熱交換器414的上端部安裝於上述後面板140的前面,其下端部安裝於上述下面板160的上面,並且越向後方越向上傾斜安裝。由此,從側方觀察,上述室外熱交換器410大致以「V」形狀安裝。
上述第2熱交換器414的下側安裝有壓縮機420,上述壓縮機420用於將冷媒壓縮為高溫高壓的狀態,上述壓縮機420使用較為大型的渦旋式(scroll)壓縮機。上述壓縮機420的一側設置有儲液器422,上述儲液器422用於過濾上述壓縮機420的內部流入的液體狀態的冷媒,並且只允許氣體狀態的冷媒供給到上述壓縮機420的內部。
上述2次流路400中設置有室外風扇430,通過上述室外風扇430的旋轉運動,將使2次流路400的空氣強制流動。上述室外風扇430為多葉片式風扇的一種,其形成有多個翼片,並安裝於上述上面排出口152的下側。在上述室外風扇430的外側方的外周面,節流孔440安裝於上述上面排出口152的下面。在這裡,上述節流孔440用於引導通過上述室外風扇430的旋轉而流動的空氣。
上述室外風扇430的下側設置有室外電機450,上述室外電機450通過接通外部電源而產生旋轉動力。上述室外電機450通過軸結合方式與上述室外風扇430進行結合,上述室外電機450的下側設置有室外電機支架452,上述室外電機支架452用於支撐上述室外電機450。
上述室外電機支架452的中央部由具有既定面積的圓環形狀構成。從上述室外電機支架452的中央部的外周面向外側方延長,並向上方彎曲形成有多個柱腿,上述向上方彎曲形成的柱腿的上端部構成凸緣形狀,它與上述上面板150的下面結合固定,並支撐上述室外電機450。
即,上述室外電機450的下端面支撐於上述室外電機支架452的中央部,通過上述室外電機支架452結合固定於上述上面板150的下面,將通過上述室外電機支架452支撐上述室外電機450。
此外,在設置於上述第2熱交換器414的下側的上述壓縮機420和儲液器422及上述室外熱交換器410之間,用於引導冷媒的流動的多個冷媒配管以多次彎曲並複雜纏繞的狀態形成。
下面,將參照圖6、圖7進行更為詳細的說明。
在上述壓縮機420的內部壓縮為高溫高壓的狀態的冷媒,將流動到上述室外熱交換器410的內部,此時上述冷媒將通過多個冷媒配管P引導流動,其中上述冷媒配管P具有2米以上的長度形成。並且在上述後面板140的前面結合有用於支撐上述冷媒配管P的配管支撐裝置500。
上述配管支撐裝置500中包含有設置於上述冷媒配管P的上側,並在上述冷媒配管P的上側進行支撐的配管上側構件510設置於上述冷媒配管P的下側,並在上述冷媒配管P的下側進行支撐的配管下側構件550;用於結合上述配管上側構件510和配管下側構件550的結合構件S。
上述配管上側構件510具有既定的厚度,並多次彎曲形成。從前方觀察,上述配管上側構件510大致以 形狀形成。即,上述配管上側構件510的中央部上形成的上面部520具有既定的厚度,並以橫向長度較長的矩形板材形狀形成。
上述上面部520的左側端部一體形成有卡塊部530,上述卡塊部530從上述上面部520的左側端部向下方彎曲延長,並再向右側方彎曲延長形成。由此,從前方觀察,上述卡塊部530大致以「」形狀形成,並與上述上面部520一體形成。
上述上面部520的右側端部形成有右側面部540,上述右側面部540從上述上面部520的右側端部向下方彎曲並延長形成。上述右側面部540上穿孔形成有固定孔542,上述固定孔542用於與以下將要說明的配管下側構件550進行結合,上述固定孔542在縱方向上形成有多個。
由於上述固定孔542呈在縱方向上形成多個的結構,因此可以根據上述冷媒配管P的直徑,而調節上述上面部520和上述配管下側構件550之間的間距。
並且,上述卡塊部530由以下部分構成形成上述配管支撐裝置500的左側面的左側面部532;用於支撐上述配管下側構件550的前端部的支撐部534。其中,最好可對上述支撐部534的高度進行調節。從前方觀察,上述配管下側構件550整體上大致以 形狀形成。即,上述配管下側構件550由以下部分構成設置於上述冷媒配管P的下側的下面部560;形成於上述下面部560的右側端部的固定部570。
上述下面部560具有與上述上面部520對應的形狀,其左側端部與上述左側面部532的內側面進行接觸,上述固定部570的右側面與上述右側面部540的內側面進行接觸。
上述固定部570穿孔形成有下側固定孔(圖中未示),上述下側固定孔形成為與上述固定孔542相對應的數量,並與上述固定孔542處在同心位置上。並且,從上述固定部570的下端部向右側方彎曲並延長形成有彎曲面580。上述彎曲面580與上述固定部570一體形成。上述右側面部540的下端部將與上述彎曲面580的上面進行接觸。
在如上所述結構的上述配管支撐裝置500的配管上側構件510和配管下側構件550之間安裝有上述冷媒配管P。即,冷媒配管P將通過上述配管上側構件510的下面和上述配管下側構件550的上面之間的空間。
此外,通過上述配管支撐裝置500的冷媒配管P的外周面上纏繞設置有防幹擾構件590,作為上述防幹擾構件590使用丁基膠帶(butyl tape),上述丁基膠帶是以丁基橡膠(butyl rubber)為原料製造的黑色膠帶,是一種具有自我粘性的封閉構件,上述丁基膠帶是主要在汽車的縫隙等中作為封閉構件使用的丁基橡膠系膠帶。
上述丁基膠帶使用高分子中緩衝效率最佳的丁基系橡膠,使其具有自身將面板的振動能轉換為熱能的除振功能。上述丁基膠帶具有半永久性的物理特性,是一種具有極高的儲藏穩定性的膠帶。
由於上述丁基膠帶具有自我粘性,因此在使用時無需另外的粘結劑,並且在使用後無需進行另外的硬化工序。上述丁基膠帶具有穩定的熱性能,即使是在通過電烤箱的情況下,也能夠保持其原有的性能。並且上述丁基膠帶通過極強的粘結作用力設置於緊貼面,從而具有優良的除振效果和隔音效果。
在本發明中,將上述具有優良特性的丁基膠帶作為防幹擾構件590使用,並將其設置於上述冷媒配管P的外周面,即設置於上述配管支撐裝置500之間安裝的冷媒配管P的外周面,從而通過上述防幹擾構件590,可防止上述冷媒配管P和配管支撐裝置500相互發生幹擾。
下面,將對如上所述構成的空調器的作用進行說明。
當用戶為了使用空調器而接通外部電源時,上述本體100的內部設置的多個電子部件將接通電源。並且當上述主電路板372中接通電源時,上述電容器374及變壓器376中也將接通電源並使空調器進行驅動。
當接通外部電源時,上述壓縮機420將進行驅動,並將冷媒壓縮為高溫高壓的狀態。在上述壓縮機420的內部壓縮為高溫高壓狀態的冷媒,將沿著作為上述多個冷媒配管P中一個的高壓管的內部流動,並在上述室內熱交換器310和室外熱交換器410的內部流動。
上述流動到室內熱交換310的內部的冷媒,將與通過安裝於上述前面板110的吸入風道連接部114的風道(圖中未示)流入到上述1次流路300內部的空氣進行熱交換。
即,當接通外部電源時,上述室內電機340將產生旋轉動力,上述室內風扇320將通過上述室內電機340的旋轉動力而進行旋轉,從而在上述1次流路300的內部產生吸入力。在上述吸入力的作用下,需要進行空氣調節的空間中的空氣將通過與上述前面吸入口112連接安裝的風道(未圖示)吸入到上述1次流路300的內部。
吸入到上述1次流路300的空氣將通過上述室內熱交換器310,並與上述室內熱交換器310的內部流動的冷媒進行熱交換,上述進行熱交換的空氣將流入到上述風扇外殼330的內部。流入到上述風扇外殼330內部的空氣,將通過上述室內風扇320的旋轉而向圓周方向排出,並通過上述支撐構件332,由上述排出引導裝置360引導,隨後將通過上述前面排出口116,並經由風道(圖中未示)排出到需要進行空氣調節的空間中。
此時,在上述室內熱交換器310的內部流動並與外部空氣進行熱交換的冷媒,將由作為上述多個冷媒配管P中的一個的低壓管引導,經由上述儲液器422,再次流入到上述壓縮機420的內部,並反覆進行循環操作。
並且,通過上述壓縮機420壓縮為高溫高壓狀態的冷媒,將通過作為上述多個冷媒配管P中的一個的高壓管引導,並流入到上述室外熱交換器410的內部,流入到上述室外熱交換器410的內部的冷媒,將與流入到上述2次流路400的內部的外部空氣進行熱交換。
即,當接通外部電源時,上述室外電機450將產生旋轉動力,上述室外風扇430將通過上述室外電機450的旋轉動力而進行旋轉運動,並通過上述室外風扇430的旋轉運動而產生吸入力。在上述吸入力的作用下,外部的空氣將通過上述左側格柵126和右側格柵136及後面格柵142流入到上述2次流路400的內部。
流入到上述2次流路400的內部的外部空氣,將通過上述室外熱交換器410並與上述室外熱交換器410的內部流動的冷媒進行熱交換,然後將流入到上述節流孔440的內部,並通過上述上面排出口152排出到外部。
也就是說,在上述室外風扇430的旋轉運動而引起的吸入力的作用下,外部的空氣將流入到上述2次流路400的內部。
此時,通過上述後面格柵142和上述左側後方格柵126」及右側後方格柵136」流入的外部空氣,將通過上述第2熱交換器414,並與上述第2熱交換器414的內部流動的冷媒進行熱交換;通過左側前方格柵126』和右側前方格柵136』流入的外部空氣,則通過上述第1熱交換器412,並與上述第1熱交換器412的內部流動的冷媒進行熱交換。
上述冷媒配管P將通過上述配管支撐裝置500得到支撐,從而可防止由於上述冷媒的流動而引起的上述冷媒配管P發生移動的現象。上述冷媒配管P的外周面上纏繞設置有由丁基膠帶形成的防幹擾構件590,從而可防止上述冷媒配管P和上述配管支撐裝置500相互發生幹擾。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發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例如,在上述實施例中,將丁基膠帶作為防幹擾構件使用,但也可以將其它構件作為防幹擾構件使用。
此外,在上述實施例中,上述冷媒配管由一個配管多次彎曲形成,但也可以在上述配管支撐裝置中形成連接管,並在左側和右側分別結合冷媒配管。
發明的效果本發明通過上述支撐託架穩定支撐冷媒配管的狀態下,將可預防由於冷媒配管受到搬運過程中產生的衝擊而發生破裂的現象。並可防止空調器進行操作時冷媒的流動而引起的振動,從而可預防由于振動而引起的冷媒配管發生破裂的現象,並可減少由於冷媒的流動而引起的噪音,可預防冷媒的洩漏,並可整體上提高空氣調節效率。
權利要求
1.一種空調器的冷媒配管支撐結構,其特徵在於,它包含有如下幾個部分內部流動有冷媒的冷媒配管;用於支撐上述冷媒配管的配管支撐裝置;用於防止上述配管支撐裝置和冷媒配管的相互幹擾的防幹擾構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器的冷媒配管支撐結構,其特徵在於,上述配管支撐裝置中包含有設置於上述冷媒配管的上側,並在上側進行支撐的配管上側構件;設置於上述冷媒配管的下側,並在下側進行支撐的配管下側構件;用於結合上述配管上側構件和配管下側構件的結合構件。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器的冷媒配管支撐結構,其特徵在於上述配管支撐裝置固定設置於形成外觀的本體的內部一側。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空調器的冷媒配管支撐結構,其特徵在於上述配管上側構件和配管下側構件中形成有固定孔。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空調器的冷媒配管支撐結構,其特徵在於上述配管上側構件中還設置有卡塊部,上述卡塊部用於支撐配管下側構件的下面。
全文摘要
一種空調器的冷媒配管支撐結構,包含內部流動有冷媒的冷媒配管;用於支撐冷媒配管的配管支撐裝置;用於防止配管支撐裝置和冷媒配管的相互幹擾的防幹擾構件;其中配管支撐裝置中包含設置於冷媒配管的上側,並在上側進行支撐的配管上側構件;設置於冷媒配管的下側,並在下側進行支撐的配管下側構件;用於結合配管上側構件和配管下側構件的結合構件;配管支撐裝置固定設置於形成外觀的本體的內部一側。本發明可預防由於冷媒配管受到搬運過程中產生的衝擊而發生破裂現象,可防止空調器進行操作時冷媒流動而引起的振動,預防由于振動而引起的冷媒配管發生破裂的現象,減少冷媒的流動而引起的噪音,預防冷媒的洩漏,整體上提高空氣調節效率。
文檔編號F25B41/00GK101078584SQ20061001385
公開日2007年11月28日 申請日期2006年5月25日 優先權日2006年5月25日
發明者柳弘坤 申請人:樂金電子(天津)電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