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適用於組合型人工溼地的非動力自動進排水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4-23 23:35:16 3
專利名稱:一種適用於組合型人工溼地的非動力自動進排水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進排水裝置,尤其涉及一種適用於組合型人工溼地的非動力自動進排水裝置,屬於汙水處理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人口的增長,汙水排放量也不斷增加,特別是我國沿江流域村鎮和小城市生活汙水無組織排放是造成地表水體汙染和富營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我國水體汙染治理的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隨著城鎮規模的不斷擴大,城鎮的用水量和排水量都在不斷增加,進一步加劇了用水的緊張和水質的汙染,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水危機已經成為設計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因此,解決廣大村鎮及小城市水汙染的根本出路是開發設計一種成本低、高效率的汙水處理技術。人工溼地汙水處理技術是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通過模擬自然溼地而人為設計和建造的具有可控性和工程化特點的生態汙水淨化技術,通過人為地在有一定長寬比和底面坡度的窪地上用土壤和填料(如礫石等)混合組成填料床,使汙水在床體的填料縫隙中流動或在床體表面流動,並在床體表面種植具有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強,生長周期長,美觀及具有經濟價值的水生植物(如蘆葦,蒲草等)形成一個獨特的動植物生態體系。汙水在人工溼地系統中的淨化主要以基質、植物和微生物通過物理、化學劑生物作用協同完成,對不同種類的汙染無其主要的淨化途徑不同。一般需要經過好氧與厭氧環境共同完成,現有人工溼地一般為水平流-潛流組合型人工溼地,其進水方式一般採用自流式,溼地床體中的氧溶解水平一般均依靠水面與空氣的接觸,氧溶解水平較低且復氧能力較差,無法提供良好的好氧環境,從而導致溼地汙水處理能力下降
實用新型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中組合型人工溼地汙水處理系統中存在的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適用於組合型人工溼地的非動力自動進排水裝置,提高人工溼地的汙水處理能力。為此,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的技術方案:一種適用於組合型人工溼地的非動力自動進排水裝置,依次包括進水渠、預處理池、潮汐流溼地床、水平潛流溼地床和排水渠,其特徵在於:所述進水渠與預處理池之間設置第一虹吸管,預處理池鄰近且高於潮汐流溼地床,複數根布水管鋪設於潮汐流溼地床的頂部,布水管的一端開口於預處理池的底部,另一端為盲端,布水管上開設有若干排水孔,在潮汐流溼地床與水平潛流溼地床之間還設置有緩衝池、碳源強化池,緩衝池的進水口位於潮汐流溼地床的底部,緩衝池與碳源強化池之間通過第二虹吸管連接,碳源強化池與水平潛流溼地床之間設置有連接管,該連接管的一端位於碳源強化池的底部,另一端連接水平潛流溼地床的進水管,在水平潛流溼地床的底部設置有出水管,出水管連接排水渠。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虹吸管及第二虹吸管均為一倒「U」形管,各具有進水口、頂部和出水口。[0008]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第二虹吸管的進水口均高於出水口。進一步地,所述水平潛流溼地床的進水管為雙向進水管,出水管為雙向出水管,雙向進水管與雙向出水管交叉分布,所述進水管與連接管通過三通閥連接,所述雙向出水管各連接一排水渠。本實用新型的適用於組合型人工溼地的非動力自動進排水裝置,汙水首先進入進水渠,經第一虹吸管流入預處理池;再經布水管流入潮汐流溼地床,汙水在重力作用下自上而下非飽和滲流入潮汐流溼地床的各層結構,潮汐流溼地床體浸潤面逐漸上升,此過程中,汙水充分與基質、基質表面附著的微生物膜及溼地植物的根系接觸,強化了基質、微生物及溼地植物對汙染物的吸收去除;隨後,汙水進入緩衝池內並經第二虹吸管流入碳源強化池,為下一步的汙水處理過程提供碳源基礎;之後,汙水經連接管進入水平潛流溼地床,水平潛流溼地床的水平位置低於連接管,因此,水平潛流溼地床基本處於穩定的淹水狀態下,大氣擴散復氧能力差,為汙水處理提供良好的厭氧環境條件。虹吸管的倒「U」形設計可實現水流在無外力條件下的自動進排水,並起到初步除汙的作用。水平潛流溼地床的雙向進水管和雙向出水管的設置可交替使用,防止水流方向單一而導致水流不均衡,提高了溼地的汙水處理效率。因此,本實用新型可實現組合型人工溼地的非動力自動進排水,並可提高組合型人工溼地床汙水處理能力,且維護成本低。此外,它結構簡單,對地形結構的要求也低,適合在中小城鎮推廣使用。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水平潛流溼地床的雙向進水管與雙向出水管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圖1-2與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本實用新型中與現有技術相同的部分將參考現有技術。如圖1所示,一種適用於組合型人工溼地的非動力自動進排水裝置,依次包括進水渠1、預處理池2、潮汐流溼地床3、水平潛流溼地床4和排水渠5,所述進水渠I與預處理池2之間設置第一虹吸管6,預處理池2鄰近且高於潮汐流溼地床3,複數根布水管7鋪設於潮汐流溼地床3的頂部,布水管7的一端開口於預處理池2的底部,另一端各為盲端,布水管7上開設有若干排水孔,在潮汐流溼地床3與水平潛流溼地床4之間還設置有緩衝池8、碳源強化池9,緩衝池8與碳源強化池9之間通過第二虹吸管10連接,碳源強化池9與水平潛流溼地床4之間設置有連接管11,該連接管11的一端位於碳源強化池9的底部,另一端連接水平潛流溼地床4的進水管12,在水平潛流溼地床4的底部設置有出水管13,出水管13連接排水渠5。第一虹吸管6及第二虹吸管10均為一倒「U」形管,各具有進水口、頂部和出水口。第一、第二虹吸管的進水口均高於出水口。如圖2所示,水平潛流溼地床4的進水管12為雙向進水管,出水管13為雙向出水管,雙向進水管與雙向出水管交叉分布,所述進水管12與連接管11通過三通閥14連接,所述雙向出水管各連接一排水渠5。水平潛流溼地床4的水流方向如圖中箭頭所示,交替使用。當然,本實用新型還可以採用其他實施方式,上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並非用來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範圍,凡依本申請專利範圍的內容所作的等效變化與修飾,都應為本實用新 型的技術範疇。
權利要求1.一種適用於組合型人工溼地的非動力自動進排水裝置,依次包括進水渠、預處理池、潮汐流溼地床、水平潛流溼地床和排水渠,其特徵在於:所述進水渠與預處理池之間設置第一虹吸管,預處理池鄰近且高於潮汐流溼地床,複數根布水管鋪設於潮汐流溼地床的頂部,布水管的一端開口於預處理池的底部,另一端為盲端,布水管上開設有若干排水孔,在潮汐流溼地床與水平潛流溼地床之間還設置有緩衝池、碳源強化池,緩衝池的進水口位於潮汐流溼地床的底部,緩衝池與碳源強化池之間通過第二虹吸管連接,碳源強化池與水平潛流溼地床之間設置有連接管,該連接管的一端位於碳源強化池的底部,另一端連接水平潛流溼地床的進水管,在水平潛流溼地床的底部設置有出水管,出水管連接排水渠。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非動力自動進排水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虹吸管及第二虹吸管均為一倒「U」形管,各具有進水口、頂部和出水口。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非動力自動進排水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第二虹吸管的進水口均高於出水口。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非動力自動進排水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水平潛流溼地床的進水管為雙向進水管,出水管為雙向出水管,雙向進水管與雙向出水管交叉分布,所述進水管與連接管通過三通閥連·接,所述雙向出水管各連接一排水渠。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進排水裝置,尤其涉及一種適用於組合型人工溼地的非動力自動進排水裝置,屬於汙水處理技術領域,依次包括進水渠、預處理池、潮汐流溼地床、水平潛流溼地床和排水渠,其特徵在於所述進水渠與預處理池之間設置第一虹吸管,預處理池鄰近且高於潮汐流溼地床,複數根布水管鋪設於潮汐流溼地床的頂部,布水管的一端開口於預處理池的底部,另一端各為盲端,布水管上開設有若干排水孔,在潮汐流溼地床與水平潛流溼地床之間還設置有緩衝池、碳源強化池等。本實用新型可實現組合型人工溼地的非動力自動進排水,並可提高組合型人工溼地床汙水處理能力,適合在中小城鎮推廣使用。
文檔編號C02F3/32GK203144181SQ20132015665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9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29日
發明者葛韓亮, 鍾江波, 盛國祥 申請人:杭州中藝園林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