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機器的轉向架框架的製作方法
2023-05-20 12:06:51 3
專利名稱:建築機器的轉向架框架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適用於比如液壓挖掘機、液壓起重機等下部運行體的建築機器的轉向架框架。
背景技術:
液壓挖掘機等建築機器一般具備履帶式的下部運行體,通過驅動左、右的履帶,能夠穩定地在山嶽地、泥濘地等不平整地帶行走。
並且,採用這種原有技術的履帶式下部運行體具備安裝有上部轉動體的中心框架;位於中心框架左側、向前後方向伸展的左側側框架;位於中心框架右側、向前後方向伸展的右側側框架;由將左、右側框架和中心框架之間連結起來的前後腿部構成的轉向架框架(例如參照日本專利特開平9-142337號公報)。
在這裡,在中心框架上設有圓筒,在中心框架和左、右側框架之間,由以圓筒為中心伸展成大致X形的左前腿部、右前腿部、左後腿部、右後腿部構成的總計4根腿部連結。這種情況下,左前腿部成為從中心框架向左側框架伸展並在上下方向面對面的上板和下板、通過焊接接合在這些上板和下板上並在前後方向面對面的前側板和後側板所圍成的箱體結構。而且,右前腿部、左後腿部、右後腿部也與左前腿部一樣,成為由上板、下板、前側板、後側板圍成的箱體結構。
然而,在採用原有技術的轉向架框架上,4根腿部是由各自不同的構件組成的上板、下板、前側板、後側板所構成的。因此,在形成腿部時,需要進行使上板、下板、前側板、後側板符合腿部的形狀的切斷鋼板的切斷作業,以及把前側板和後側板焊接在上板和下板上的焊接作業。從而出現了因為要在4根腿部上分別進行這種切斷作業和焊接作業而使轉向架框架的製造成本增大的問題。
另外,如上所述,當把一體設置於中心框架上的4根腿部焊接在中心框架上時,作為這之前的作業,需要通過切斷腿部的前端一側,在該腿部的前端一側,形成無縫隙地對接側框架的接合面的接合部。
但是,當通過切斷作業在腿部的前端一側形成接合部時,由於加工誤差等,很容易在腿部的接合部和側框架的對接部產生縫隙,存在腿部和側框架之間的接合強度降低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鑑於上述的原有技術問題而提出的方案,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降低製造成本,同時能夠提高腿部與側框架等接合部分的強度的建築機器的轉向架框架。
為了解決上述的課題,本發明被應用於由安裝有上部轉動體的中心框架、位於該中心框架左右兩側的前後方向伸展的左右側框架;連結該左右側框架和中心框架之間的前後腿部構成的建築機器的轉向架框架。
並且,本發明採用的結構特徵在於腿部是由通過焊接接合在中心框架上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通過焊接接合在側框架上的側框架側接合部、位於中心框架側接合部和側框架接合部之間的中間筒部所構成;中心框架側接合部和側框架側接合部之中至少一方的接合部是由從中間筒部向接合端逐漸擴徑的筒體組成的擴徑筒體所構成;而且,接合部的接合端大致形成長方形狀。
通過這種結構,使構成腿部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和側框架側接合部之中的至少一方的接合部形成擴徑的筒體,而且,能夠使這個接合部的接合端大致形成長方形狀。因此,能夠確保形成於該接合部周圍的焊道的長度變長,從而能夠提高其接合強度。
本發明在於擴徑筒體設置於中心框架側接合部,該中心框架側接合部的接合端大致形成為長方形狀。通過這種結構,能確保形成於中心框架側接合部的接合端周圍的焊道的長度變長,從而能夠提高腿部和中心框架之間的接合強度。
本發明在於擴徑筒體設置於側框架側接合部,該側框架側接合部的接合端大致形成長方形狀。通過這種結構,能夠確保形成於側框架側接合部的接合端周圍的焊道的長度變長,從而能夠提高腿部和側框架之間的接合強度。
本發明在於擴徑筒體設置於中心框架側接合部和側框架側接合部兩方,各接合部的接合端各自大致形成長方形狀。
通過這種結構,能夠確保形成於中心框架側接合部的接合端周圍、以及側框架側接合部的接合端周圍的焊道的長度變長,從而能夠提高腿部和中心框架之間的接合強度、以及腿部和側框架之間的接合強度。
本發明在於腿部是利用鍛造方法使中心框架側接合部、側框架側接合部、中間筒部一體形成單獨的筒體。
通過這種結構,即使是利用鍛造方法使中心框架側接合部、側框架側接合部、由中間筒部組成的腿部一體成形時,中心框架側接合部和側框架側接合部之中的至少一方的接合部的接合端也能夠大致形成長方形狀。因此,能夠確保形成於該接合端周圍的焊道的長度變長,從而能夠提高其接合強度。而且,由於能夠利用鍛造方法使腿部一體成形,所以能降低轉向架框架的製造成本。
本發明在於腿部是通過接合構成中心框架側接合部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構成側框架側接合部的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構成中間筒部的中間筒部構件這3個構件,形成一體筒體。
通過這種結構,即使是使用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中間筒部構件這3個構件來形成腿部時,也能夠使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和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之中至少一方的接合部構件的接合端大致形成長方形狀。因此,能夠確保形成於該接合端周圍的焊道的長度變長,從而能夠提高其接合強度。
本發明在於腿部是通過接合構成中心框架側接合部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構成側框架側接合部的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這2個構件,來形成長度方向的中間部位成為中間筒部的一體筒體。
通過這種結構,即使是使用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和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這2個構件形成腿部時,也能夠使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和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之中的至少一方的接合構件的接合端大致形成長方形狀,從而能夠確保形成於該接合端周圍的焊道的長度變長。
本發明在於,中心框架具備設有用於安裝支撐上部轉動體的轉動輪的圓筒的上板;與該上板在上下方向上面對面的下板;夾住圓筒接合在上板和下板的左右兩側的左右側板,該各側板是由與側框架平行向前後方向伸展、前腿部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被接合的前腿部接合面;從該前腿部接合朝向後方向離開側框架方向彎曲、後腿部中心框架側接合部被接合的後腿部接合面所構成。
通過這種結構,由於使構成中心框架的左右的側板的後腿部接合面從前腿部接合面朝向後方向離開側框架的方向彎曲,所以,能夠使該後腿部接合面在圓筒的附近位置上與上板和下板接合,從而能夠提高中心框架的強度。
本發明在於,前腿部是從構成中心框架的側板的前腿部接合面朝向側框架向斜前方伸展;後腿部是從構成中心框架的側板的後腿部接合面朝向側框架向斜後方伸展;設定前腿部的軸中心線與前腿部接合面相交的角度和後腿部的軸中心線與後腿部接合面相交的角度相等。
通過這種結構,能夠確保前腿部的側框架側接合部與後腿部的側框架的側接合部的間隔變大,由於能夠將這些前後腿部側框架側接合部接合在側框架的長度方向的兩端,所以,能夠提高對於中心框架的側框架的安裝強度。
圖1是展示應用了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轉向架框架的液壓挖掘機的正視圖。
圖2是放大展示轉向架框架的立體圖。
圖3是從上方看轉向架框架的俯視圖。
圖4是從圖3中的箭頭所示IV-IV方向看轉向架框架的正視圖。
圖5是從圖3中的箭頭所示V-V方向看左前腿部及左後腿部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的接合端的後視圖。
圖6是從圖3中的箭頭指示VI-VI方向看左前腿部及左後腿部的側框架側接合部的接合端的正視圖。
圖7是把圖3中的中心框架、左右側框架、左前腿部、左後腿部、右前腿部、右後腿部等省略了一部分展示的橫向截面圖。
圖8是放大展示圖7中的中心框架、左側的側框架、左前腿部、左後腿部等的放大橫向剖視圖。
圖9是單獨展示圖8中的左前腿部的截面圖。
圖10是單獨展示圖8中的左後腿部的截面圖。
圖11是與單獨展示第1變型例的左前腿部的圖9相同的截面圖。
圖12是與單獨展示第2變型例的左前腿部的圖9相同的截面圖。
圖13是與展示第2實施方式的中心框架、左·右側框架、左前腿部、左後腿部、右前腿部、右後腿部等的圖7相同的橫向截面圖。
圖14是放大展示圖13中的中心框架、左側側框架、左前腿部、左後腿部等的放大橫向截面圖。
圖15是單獨展示圖14中的左前腿部的截面圖。
圖16是單獨展示圖14中的左後腿部的截面圖。
圖17是與展示第3實施方式的中心框架、左右側框架、左前腿部、左後腿部、右前腿部、右後腿部等的圖7相同的橫向截面圖。
圖18是放大展示圖17中的中心框架、左側側框架、左前腿部、左後腿部等的擴大橫向截面圖。
圖19是單獨展示圖18中的左前腿部的截面圖。
圖20是單獨展示圖18中的左後腿部的截面圖。
圖21是單獨展示第3變形例的左前腿部的截面圖。
圖22是放大展示第4實施方式的中心框架、左側的側框架、左前腿部、左後腿部等的放大橫向截面圖。
圖23是單獨展示第4變型例的左前腿部的截面圖。
圖24是放大展示第5實施方式的中心框架、左側的側框架、左前腿部、左後腿部等的放大橫向截面圖。
圖25是與展示左前腿部以及左後腿部的各接合端的變型例的圖6相同的正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以將與本發明有關的建築機器轉向架框架的實施方式應用於液壓挖掘機的下部運行體的場合為例,參照圖1至圖25進行詳細說明。
首先,圖1至圖10展示了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液壓挖掘機的轉向架框架。
圖中,1是液壓挖掘機的下部運行體,該下部運行體1大致是由後面敘述的轉向架框架11;分別設置於構成該轉向架框架11的後面敘述的側框架22、28的長度方向兩側的遊動輪2及驅動輪3;環繞在這些驅動輪3和遊動輪2上安裝的履帶4所構成。
而且,下部運行體1是通過由驅動輪3驅動履帶4來穩定地走行於山嶽地、泥濘地等不平整地帶。另外,在運行體1的前部一側,設有可以上下轉動的進行土砂等推土作業、平整地面作業等的推土板5。
6是可以轉動地裝配在下部運行體上的上部轉動體,該上部轉動體6具備介助轉動輪7設置於轉向架框架11上的轉動框架8;設於該轉動框架8上、區劃出運轉室的駕駛室9。另外,在上部轉動體6的前部一側,設有比如擺動支柱式的作業裝置10,該作業裝置10是進行土砂等的挖掘作業的裝置。
11是下部運行體1的轉向架框架,如圖2至圖4所示,該轉向架框架11由後面敘述的中心框架12、左側的側框架22、右側的側框架28、左前腿部31、左後腿部32、右前腿部33、右後腿部34等構成。
12是中心框架,該中心框架12是構成轉向架框架11的中央部分的部件。在這裡,中心框架12是由用於安裝轉動輪7的圓筒13被固定在上面一側中央的六邊形狀的上板14;具有與上板14大致相同的六邊形狀並且與該上板14在上下方向面對面的下板15;夾住圓筒13配置在上板14和下板15的左端一側的左側板16;夾住圓筒13配置在上板14和下板15的右端一側的右側板17;配置在左側板16和右側板17的前端一側並且向左右方向伸展的前板18;配置在左側板16和右側板17的後端一側並且比前板18更狹窄、並向左右方向伸展的後板19所構成。
在這種情況下,如圖7和圖8等所示,左側板16由從前後方向的中間部朝向前端部(與前板18的接合部)與後面敘述的側框架22大致平行向前後方向伸展的前腿部接合面16A;從該前腿部接合面16A朝向後端部(與後板19的接合部),向離開側框架22的方向僅以角度θ彎曲的後腿部接合面16B構成。而且,前腿部接合面16A是後面敘述的左前腿部31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1A被接合的部分;後腿部接合面16B是後面敘述的左後腿部32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2A被接合的部分。
另一方面,右側板17也與左側板16一樣,是由從前後方向的中間部面向前端部,與後面敘述的側框架28大致平行向前後方向伸展的前腿部接合面17A;從該前腿部接合面17A朝向後端部向離開側框架28的方向僅以角度θ彎曲的後腿部接合面17B構成。而且,前腿部接合面17A是後面敘述的右前腿部33的中心框架一側接合部33A被接合的部分;後腿部接合面17B是後述的右後腿部34的中心框架一側接合部34A被接合的部分。
而且,左側板16通過被焊接在上板14和下板15的左端一側而使該上板14和下板15之間從左側閉塞。右側板17通過被焊接在上板14和下板15的右端一側而使該上板14和下板15之間從右側閉塞。還有,前板18通過被焊接在上板14、下板15和左右的側板16、17的前端部而使上板14和下板15之間從前側閉塞。再有,後板19通過被焊接在上板14、下板15和左右的側板16、17的後端一側而使上板14和下板15之間從後側閉塞。由此,中心框架12形成被上板14、下板15、左側板16、右側板17、前板18、後板19圍住的扁平的箱體結構。
這樣,中心框架12的結構成為使左側板16的後腿部接合面16B從前腿部接合面16A朝向後方向離開側框架22的方向彎曲,同時,使右側板17的後腿部接合面17B從前腿部接合面17A朝向後方向離開側框架28的方向彎曲。由此,左側板16的後腿部接合面16B沿著圓筒13的外周向後方伸展;右側板17的後腿部接合面17B沿著圓筒13的外周向後方伸展。因此,能夠使左側板16的後腿部接合面16B和右側板17的後腿部接合面17B在來自上部轉動體6等的負重作用下的圓筒13附近位置上與上板14和下板15接合,能夠成為提高中心框架12的強度的構成。
20是通過焊接被接合在構成中心框架12的前板18的中央部的安裝託架,該安裝託架20從中心框架12朝向前側突出來。而且,安裝託架20是使圖1展示的推土板5上下升降的液壓汽缸(未圖示出)能轉動地連結的部件。
21、21位於安裝託架20的左、右兩側,是通過焊接被接合在中心框架12的前板18上的一對支撐託架,各支撐託架21從中心框架12朝前側向斜下方突出。而且,各支撐託架21是使設置在圖1所示的推土板5上的左、右支撐臂(未圖示出)分別可以轉動地連結的部件。
22設置在中心框架12左側,是向前、後方向伸展的左側的側框架,該側框架22由後面敘述的中間框架部23、前側連接突緣24、後側連接突緣25、遊動輪託架部26、馬達託架部27等構成。
23是構成側框架22的本體部的中間框架部,該中間框架部23是通過在比如對鋼板等施加彎曲加工、焊接加工,形成被上板23A、下板23B、左側板23C、右側板23D圍住的四邊形截面形狀的稜柱體並向前、後方向伸展。
24是堵塞中間框架部23的前端一側的前側連接突緣,該前側連接突緣24由鋼板等的平板材料構成,通過焊接被接合在中間框架部23的前端一側。
25是堵塞中間框架部23的後端一側閉塞的後側連接突緣,該後側連接突緣25也由鋼板等平板材料構成,通過焊接被接合在中間框架部23的後端一側。在這裡,後側連接突緣25為了接合後面敘述的馬達託架部27、左後腿部32等,與前側連接突緣24相比以左右方向較寬來形成,從中間框架部23向內側(中心框架12一側)伸出。
26是安裝遊動輪2的遊動輪託架部,該遊動輪託架部26介助前側連接突緣24被安裝在中間框架部23的前端一側。在這裡,遊動輪託架部26比如通過對鋼板等施加曲折加工,形成具有上板26A、左、右側板26B等的框狀,在其內側設有支撐圖1所示的遊動輪2可以向前、後方向移動的遊動輪嚮導26C。另外,為了補償遊動輪2沿著遊動輪嚮導26C向前後方向移動,在遊動輪託架部26的上板26A上形成向前後方向延伸成大致U字狀的缺口。
27是為安裝驅動驅動輪3的運行馬達(未圖示出)的馬達託架部,該馬達託架部27介助後側連接突緣25被安裝在中間框架部23的後端一側。在這裡,馬達託架部27是由被固定在後側連接突緣25的後面並向後方以圓弧狀突出的安裝板27A;在該安裝板27A上形成的馬達安裝孔27B;被固定在安裝板27A的外周邊緣的大致U字狀的突緣板27C構成。並且成為在馬達託架部27的安裝板27A上安裝有運行馬達(未圖示出)、在該運行馬達上介助減速機構等安裝有驅動輪3的結構。
28設置於中心框架12的右側,是向前後方向伸展的右側的側框架,該側框架28與左側的側框架22一樣,由中間框架部23、前側連接突緣24、後側連接突緣25、遊動輪託架部26、馬達託架部27等構成。
31是左前腿部,該左前腿部31與後面敘述的左後腿部32都是連接左側的側框架22和中心框架12之間的部件。該左前腿部31的一端被接合在中心框架12(左側板16)的前部一側;另一端被接合在向左斜前方伸展而構成側框架22的中間框架23的右側板23D上。
在這裡,如圖7至圖9所示,左前腿部31是由通過焊接被接合在構成中心框架12的左側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上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1A;通過焊接被接合在側框架22(中間框架部23)的右側板23D上的側框架側接合部31B;位於這些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1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31B之間的中間筒部31C構成。並且,這些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1A、側框架側接合部31B、中間筒部31C是通過用比如熔融鑄鋼材料,或者可以焊接的鑄鐵(如脫炭鑄鐵)材料等的鐵類金屬的鍛造方法,作為單一的筒體被一體成形(鑄造)。
這種情況下,如圖7和圖8所示,左前腿部31從左側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朝向側框架22向左斜前方伸展。另一方面,左側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則與側框架22平行。因此,如果把左前腿部31的軸中心線作為A-A的話,那麼該軸中心線A-A和左側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相交的後側的角度α、與軸中心線A-A和側框架22的右側板23D相交的前側的角度α相等。
另外,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1A形成從大致呈圓筒狀的中間筒部31C向接合端31A1(中心框架12一側的開口端)逐漸擴徑的喇叭狀的擴徑筒體。這種情況下,如圖5及圖8所示,接合端31A1形成沿著左側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向前後方向伸展的長方形狀的開口端,無縫隙地對接在該前腿部接合面16A上。並且,接合端31A1的上端部被配置在上板14的附近,下端部被配置在下板15的附近,前端部被配置在前板18的附近。
這樣,當把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1A的接合端31A1與左側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對接焊接時,如圖8所示,能夠確保形成於接合端31A1周圍的焊道W的長度變長,從而能夠提高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1A和中心框架12之間的接合強度。另外,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1A的截面形狀從中間筒部31C朝向接合端31A1平緩地變化。由此,當中心框架12和左前腿部31接合時,成為能降低作用於該接合部分的應力的構成。
另一方面,側框架側接合部31B也形成從中間筒部31C向接合端31B1(側框架22一側的開口端)逐漸擴徑的喇叭狀擴徑筒體。在這種情況下,如圖6及圖8所示,接合端31B1形成沿著中間框架部23的右側板23D向前、後方向伸展的長方形狀的開口端,與該右側板23D無縫隙地對接。
這樣,在將側框架側接合部31B的接合端31B1對接焊接在側框架22的右側板23D上時,能夠確保形成於接合端31B1周圍的焊道W的長度變長,從而能夠提高側框架側接合部31B和側框架22之間的接合強度。另外,側框架側接合部31B的截面形狀從中間筒部31C朝向接合端31B1平緩地變化。因此,當側框架22和左前腿部31接合時,成為能降低作用於這個接合部分的應力的構成。
32是左後腿部,該左後腿部32與左前腿部31都是連接左側的側框架22和中心框架12之間的部件。該左後腿部32一端側被接合在中心框架12(左側板16)的後部一側,另一端側向左斜後方伸展,被接合在構成側框架22的中間框架部23的右側板23D和後側連接突緣25上。
在這裡,如圖8及圖10所示,左後腿部32由通過焊接被接合在構成12的左側板16的後腿部接合面16B上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2A;通過焊接被接合在中心框架側框架22(中間框架23)的右側板23D和後側連接突緣25上的側框架側接合部32B;位於這些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2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32B之間的中間筒部32C構成。而且,這些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2A、側框架側接合部32B、中間筒部32C是通過用熔融鑄鋼材料、鑄鐵材料等的鐵類金屬的鍛造方法,作為單獨的筒體一體成形的。
這種情況下,如圖7及圖8所示,左後腿部32從左側板16的後腿部接合面16B朝向側框架22向左斜後方伸展。另一方面,左側板16的後腿部接合面16B以相對於前腿部接合面16A僅以角度θ向離開側框架22的方向彎曲。在這裡,如果把左後腿部32的軸中心線作為B-B的話,該軸中心線B-B和左側板16的後腿部接合面16B相交的前側的角度可設定為α。因此,該角度α與上述的左前腿部31的軸中心線A-A和左側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相交的後側的角度α相等。
另外,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2A形成從大致呈圓筒狀的中間筒部32C向接合端32A1(中心框架12一側的開口端)逐漸擴徑的擴徑筒體。這種情況下,如圖5及圖8所示,接合端32A1形成沿著左側板16的後腿部接合面16B向前後方向伸展的長方形狀的開口端,無縫隙地對接在後腿部接合面16B上。並且,接合端32A1的上端部被配置在上板14的附近,下端部被配置在下板15的附近,後端部被配置在後板19的附近。另外,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2A的截面形狀從中間筒部32C向接合端32A1平緩地變化。
另一方面,側框架側接合部32B也形成從中間筒部32C向接合端32B1(側框架22一側的開後端)以及接合端32B2(後側連接突緣25一側的開口端)逐漸擴徑的擴徑筒體。這種情況下,如圖6及圖8所示,接合端32B1沿著中間框架部23的右側板23D向前後方向伸展;接合端32B2沿著後側連接突緣25向左右方向伸展。由此,接合端32B1和接合端32B2形成彎曲成直角的長方形狀的開口端。並且,接合端32B1無縫隙地對接接合在右側板23D上;接合端32B2無縫隙地對接接合在後側連接突緣25上。另外,側框架側接合部32B的截面形狀從中間筒部32C朝向接合端32B1、32B2平緩地變化。
33是右前腿部,該右前腿部33與後述的右後腿部34都是連結右側的側框架28和中心框架12之間的部件。該右前腿部33和左前腿部31一樣,是由被接合在構成中心框架12的右側板17的前腿部接合面17A上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3A;被接合在側框架28(中間框架部23)的左側板23C上的側框架側接合部33B;位於中心側接合部33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33B之間的中間筒部33C構成的。並且,右前腿部33也和左前腿部31一樣,是利用鍛造方法作為單獨的筒體一體成形的。
在這種情況下,如圖7所示,右前腿部33從右側板17的前腿部接合面17A朝向側框架28向右斜前方伸展。並且,如果把右前腿部33的軸中心線作為A-A的話,該軸中心線A-A和右側板17的前腿部接合面17A相交的後側的角度α與軸中心線A-A和側框架28的左側板23C相交的前側的角度α相等。
在這裡,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3A形成從中間筒部33C向接合端33A1(中心框架12一側的開口端)逐漸擴徑的擴徑筒體。並且,接合端33A1形成沿著右側板17的前腿部接合面17A向前後方向伸展的長方形狀的開口端,無縫隙地對接在該前腿部接合面17A上。
另一方面,側框架側接合部33B也形成從中間筒部33C向接合端33B1(側框架28一側的開口端)逐漸擴徑的擴徑筒體。並且,接合端33B1形成沿著中間框架部23的左側板23C向前後方向伸展的長方形狀的開口端,無縫隙地對接在該左側板23C上。
34是右後腿部,該右後腿部34與右前腿部33都是連結右側的側框架28和中心框架12之間的部件。該右後腿部34與左後腿部32一樣,是由被接合在構成中心框架12的右側板17的後腿部接合面17B上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4A;被接合在側框架28(中間框架部23)的左側板23C和後側連接突緣25上的側框架側接合部34B;位於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4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34B之間的中間筒部34C構成的。並且,右後腿部34也和左後腿部32一樣,是通過鑄造方法作為單獨的筒體一體成形。
這種情況下,如圖7所示,右後腿部34從右側板17的後腿部接合面17B朝向側框架28向右斜後方伸展。另一方面,右側板17的後腿部接合面17B,相對於前腿部接合面17僅以角度θ向離開側框架28的方向彎曲。在這裡,如果把右後腿部34的軸中心線作為B-B的話,該軸中心線B-B和右側板17的後腿部接合面17B相交的前側的角度可設定為α。
在這裡,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4A形成從中間筒部34C向接合端34A1(中心框架12一側的開口端)逐漸擴徑的擴徑筒體。並且,接合端34A1形成沿著右側板17的後腿部接合面17B向前後方向伸展的長方形狀的開口端,無縫隙地對接在該右側板17上。
另一方面,側框架側接合部34B也形成從中間筒部34C向接合端34B1(側框架28一側的開口端)和接合端34B2(後側連接突緣25一側的開口端)逐漸擴徑的擴徑筒體。並且,接合端34B1和接合端34B2形成彎曲成直角的長方形狀的開口端,無縫隙地對接在左側板23C和後側連接突緣25上。
第1實施方式的液壓挖掘機轉向架框架11是具有如上所述的構成的一種裝置,下面,對其作用效果進行說明。
首先,從左側的側框架22來看,將該側框架22連結在中心框架12上的左前腿部31、左後腿部32是通過使用了鑄鋼材料、鑄鐵材料等的鍛造方法而作為單獨的筒體一體成形的。
因此,與例如原有技術的轉向架框架那樣,使用由相互不同材料構成上板、下板、前側板、後側板等構成腿部的情況比較,能夠不需要各板體的切斷作業和焊接作業,從而能降低轉向架框架11的製造成本。
在這裡,從左前腿部31來看,由於是通過鑄造使這個左前腿部31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1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31B成形的,所以,能夠高精度形成這些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1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31B。由此,能使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1A以無縫隙的對接狀態堅固地接合在中心框架12的左側板16(前腿部接合面16A)上,同時,能夠使側框架側接合部31B以無縫隙的對接狀態堅固地接合在側框架22的中間框架部23上。
還有,左前腿部31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1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31B形成從中間筒部31C逐漸擴徑的擴徑筒體。另外,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1A的接合端31A1和側框架側接合部31B的接合端31B1分別形成長方形狀。由此,在進行焊接作業時,能夠確保在接合端31A1的周圍形成的焊道W和在側框架側接合部31B的接合端31B1的周圍形成的焊道W的長度變長。從而能夠提高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1A和中心框架12之間、以及側框架側接合部31B和側框架22之間的接合強度。
再有,由於左前腿部31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1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31B具有從中間筒部31C平緩地變化的截面形狀,所以,能夠降低作用於中心框架12和左前腿部31的接合部分的應力、以及作用於側框架22和左前腿部31的接合部分的應力。
而且,由於使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1A的接合端31A1和側框架側接合部31B的接合端31B1分別形成了長方形狀,所以,在進行焊接作業時,能夠使焊接棒、焊接燈等沿著這些接合端31A1、31B1的周圍以直線平緩地(P20)移動,從而能提高焊接時的作業效率。
另外,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1A的接合端31A1是以將其上端部配置在上板14的附近、下端部配置在下板15的附近、前端部配置在前板18的附近的狀態,被接合在中心框架12的左側板16上的。因此,能夠將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1A接合在中心框架12的左側板16之中、被接合了上板14、下板15、前板18的高強度部位,能夠提高其接合強度。
接下來,從左後腿部32來看,由於是通過鑄造使這個左後腿部32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2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32B成形的,所以,能夠高精度地形成這些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2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32B。因此,能夠使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2A以無縫隙的對接狀態堅固地接合在中心框架12的左側板16(後腿部接合面16B)上,同時,能夠使側框架側接合部32B以無縫隙的對接狀態堅固地接合在側框架22的中間框架部23和後側連接突緣25上。
還有,左後腿部32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2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32B形成從中間筒部32C逐漸擴徑的擴徑筒體。另外,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2A的接合端32A1和側框架側接合部32B的接合端32B1分別形成長方形狀。這樣,在進行焊接作業時,能夠確保在中心框架接合部32A的接合端32A1的周圍,以及在側框架側接合部32B的接合端32B1、32B2的周圍形成的焊道W的長度變長。因此,能夠提高中心框架接合部32A和中心框架12之間、以及側框架側接合部32B和側框架22及後側連接突緣25之間的接合強度。
再有,由於左後腿部32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2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32B具有從中間筒部31C平緩地變化的截面形狀,所以,能夠降低作用於中心框架12和左後腿部32的接合部分的應力、以及作用於側框架22和左後腿部32的接合部分的應力。
而且,由於使中心框架接合部32A的接合端32A1和側框架側接合部32B的接合端32B1、32B2分別形成長方形狀,所以,在進行焊接作業時,能夠使焊接棒、焊接燈等沿著這些接合端32A1、32B1、32B2的周圍以直線平緩地移動,從而能夠提高焊接時的作業效率。
還有,中心框架接合部32A的接合端32A1以將其上端部配置在上板14的附近、下端部配置在下板15的附近、後端部配置在後板19的附近的狀態,被接合在中心框架12的左側板16上。因此,能夠將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2A接合在中心框架12的左側板16之中、被接合了上板14、下板15、後板19的高強度部位,能夠提高其接合強度。
再有,本實施方式的中心框架12採用的結構是使左側板16的後腿部接合面16B從前腿部接合面16A朝向後方向離開側框架22的方向彎曲,同時,使右側板17的後腿部接合面17B從前腿部接合面17A朝向後方向離開側框架28的方向彎曲。即左側板16的後腿部接合面16B和右側板17的後腿部接合面17B是沿著圓筒13的外周彎曲的。
因此,能夠使左側板16的後腿部接合面16B和右側板17的後腿部接合面17B,在來自於上部轉動體6等的負重作用下的圓筒13的附近位置接合在上板14和下板15上,從而能夠提高中心框架12的強度。
還有,通過使左後腿部32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2A接合在貼近圓筒13的左側板16的後腿部接合面16B上,能夠使從上部轉動體6通過圓筒13作用於中心框架12的負重,通過左後腿部32,順利地向側框架22轉移,所以,能夠提高負重的轉向架框架11整體的強度。
另外,採用了使左前腿部31從左側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朝向側框架22向左斜前方伸展、使左後腿部32從左側板16的後腿部接合面16B朝向側框架22向左斜後方伸展的構成。其結果,能夠確保左前腿部31的側框架側接合部31和左後腿部32的側框架側接合部32B之間間隔變大。
這樣,由於將左前腿部31的側框架側接合部31B接合在側框架22(中間框架部23)的前端一側的同時,能夠將左後腿部32的側框架側接合部32B接合在中間框架部23的後端一側,所以,能夠提高側框架22對中心框架12的安裝強度。
並且,關於上述的作用效果,對連結右側的側框架28和中心框架12之間的右前腿部33和右後腿部34也一樣。
另外,在上述的第1實施方式中,列舉了使構成左前腿部31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1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31B兩方形成從中間筒部31C逐漸擴徑的擴徑筒體的例子(參照圖9)。
但是,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也可以像圖11所示的第1變型例的左前腿部31′那樣,僅使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1A形成接合端31A1為長方形狀的擴徑筒體;使側框架側接合部31B′成形為具有與中間筒部31C大致相等的直徑尺寸的圓筒狀。這樣的情況在左後腿部32、右前腿部33、右後腿部34上也一樣。
另外,也可以像圖12所示的第2變型例的左前腿部31″那樣,僅使側框架側接合部31B形成接合端31B1為長方形狀的擴徑筒體,使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1A″成形為具有與中間筒部31C大致相等的直徑尺寸的圓筒狀。這樣的情況在左後腿部32、右前腿部33、右後腿部34上也一樣。
下面,圖13至圖16是展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特徵在於通過接合中心框架側接合部件、側框架側接合部件、中間筒部件這3個部件,構成由一體的筒體組成的腿部。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對於與上述的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要件付與同一符號而省略其說明。
圖中,41是表示取代第1實施方式的轉向架框架11而用於第2實施方式中的轉向架框架,該轉向架框架41與第1實施方式的情況相同,是由中心框架12、左側的側框架22、右側的側框架28、後面敘述的左前腿部51、左後腿部52、右前腿部53、右後腿部54等構成的。不過,第2實施方式的轉向架框架41的各腿部51~54的結構與第1實施方式的各腿部31~34不同。
51是用於第2實施方式中的左前腿部,如圖14和圖15所示,該左前腿部51由被接合在構成中心框架12的左側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上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1A;被接合在側框架22(中間框架部23)的右側板23D上的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1B;位於中心框架側接合部件51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1B之間的中間筒部構件51C所組成的不同的3個構件所構成。並且,左前腿部51是通過焊接來接合由這些不同構件組成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1A、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1B、中間筒部構件51C而構成一體筒體的。
在這裡,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1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1B是通過用鑄鋼材料、鑄鐵材料等的鑄造方法成形的。另外,中間筒部構件51C是通過切斷圓筒狀的鋼管材料做成的。
並且,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1A形成從中間筒部構件51C向接合端51A1(中心框架12一側的開口端)逐漸擴徑的擴徑筒體。另外,接合端51A形成沿著左側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向前後方向伸展的長方形狀的開口端,無縫隙地對接在該前腿部接合面16A上。
另一方面,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1B也形成從中間筒部構件51C向向接合端51B1(側框架22一側的開口端)逐漸擴徑的擴徑筒體。另外,接合端51B1形成沿著側框架22的中間框架部23向前後方向伸展的長方形狀的開口端,無縫隙地對接在該中間框架部23的右側板23D上。
52是用於第2實施方式中的左後腿部,該左後腿部52如圖14及圖16所示,是由被接合在構成中框架12的左側板16的後腿部接合面16B上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2A;接合在側框架22(中間框架部23)的右側板23D和後側連接突緣25上的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2B;位於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2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2B之間的中間筒部構件52C組成的不同的3個構件所構成。並且,左後腿部52是通過焊接接合這些由不同構件組成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2A;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2B;中間筒部構件52C而構成一體筒體的。
在這裡,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2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2B是通過使用鑄鋼材料、鑄鐵材料等的鑄造方法成形的。另外,中間筒部構件52C是通過切斷圓筒狀的鋼管構件形成的。
然後,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2A形成從中間筒部構件52C向接合端52A1(中心框架12一側的開口端)逐漸擴徑的擴徑筒體。另外,接合端52A1形成沿著左側板16的後腿部接合面16B向前後方向伸展的長方形狀的開口端,無縫隙地對接在該後腿部接合面16B上。
另一方面,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2B也形成從中間筒部構件52C向接合端52B1(側框架22一側的開口端)及接合端52B2(後側連接突緣25一側的開口端)逐漸擴徑的擴徑筒體。在這裡,接合端52B1沿著中間框架部23的右側板23D向前後方向伸展,接合端52B2沿著後側連接突緣25向左右方向伸展。並且,接合端52B1和接合端52B2形成彎曲成直角的長方形狀的開口端。並且,接合端52B1無縫隙地對接在接合右側板23D上,接合端52B2無縫隙地對接接合在後側連接突緣25上。
53是用於第2實施方式中的右前腿部,該右前腿部53與左前腿部51一樣,是通過焊接接合由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3A、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3B、中間筒部構件53C組成的不同的3個構件來構成一體筒體的。並且,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3A的接合端53A1被接合在中心框架12的右側板17(前腿部接合面17A)上;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3B的接合端53B1被接合在側框架28的左側板23C上。
54是用於第2實施方式中的右後腿部,該右後腿部54與左後腿部52相同,是通過焊接接合由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4A、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4B、中間筒部構件54C組成的不同的3個構件,來構成一體筒體的。並且,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4A的接合端54A1被接合在中心框架12的右側板17(後腿部接合面17B)上。另外,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4B的接合端54B1被接合在側框架28的左側板23C上,接合端54B2被接合在後側連接突緣25上。
第2實施方式的轉向架框架41具有如上所述的結構,在本實施方式中,也能夠得到與上述的第1實施方式的轉向架框架11幾乎相同的作用效果。
而且,在第2實施方式中,通過鑄造方法使左前腿部51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1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1B成形的同時,使用市場銷售的鋼管材料做成中間筒部構件51C,通過焊接來接合這3個構件,使左前腿部51構成一體筒體。
這樣,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1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1B能夠各自作為小部件鑄造。因此,用於鑄造這些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1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51B的鑄模能夠廉價做成,能夠降低左前腿部51的製造成本。這樣的情況在左後腿部52、右前腿部53、右後腿部54上也一樣。
下面,圖17至圖21展示了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特徵在於通過使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和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這2個構件接合,來構成由一體筒體組成的腿部,使中間筒部與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一體成形。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對與上述的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要件付與同一符號而省略其說明。
圖中,61是表示取代第1實施方式的轉向架框架11而用於第3實施方式的轉向架框架,該轉向架框架61與第1實施方式的結構相同,是由中心框架12、左側的側框架22、右側的側框架28、後面敘述的左前腿部71、左後腿部72、右前腿部73、右後腿部74等構成。不過,第3實施方式的轉向架框架61的各腿部71~74的結構與第1實施方式的各腿部31~34不同。
71是用於第3實施方式中的左前腿部,如圖18及圖19所示,該左前腿部71是由被接合在構成中心框架12的左側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上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1A、被接合在側框架22的右側板23D上的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1B所組成的不同的2個構件所構成的。並且,左前腿部71通過焊接接合由這些不同的構件組成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1A、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1B,來構成長度方向的中間部位為中間筒體71C的一體筒體。
在這裡,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1A通過使用鑄鋼材料、鑄鐵材料等的鑄造方法,形成從中間筒部71C向接合端71A1逐漸擴徑的擴徑筒體。另外,接合端71A1形成沿著左側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向前後方向伸展的長方形狀的開口端。
另一方面,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1B通過使用鑄鋼材料、鑄鐵材料等的鑄造方法,一體形成圓筒狀的中間筒部71C的同時,形成從該中間筒部71C向接合端71B1逐漸擴徑的擴徑筒體。另外,接合端71B1形成沿著側框架22的中間框架部23向前後方向伸展的長方形狀的開口端。並且,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1B的中間筒部71C被接合在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1A上。
72是用於第3實施方式中的左後腿部,如圖18及圖20所示,該左後腿部72是由被接合在構成中心框架12的左側板16的後腿部接合面16B上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2A;被接合在側框架22的右側板23D和後側連接突緣25上的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2B組成的不同的2個構件所構成的。並且,左後腿部72是通過焊接接合由這些不同的構件組成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2A、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2B,來構成長度方向的中間部位為中間筒部72C的一體筒體。
在這裡,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2A通過使用鑄鋼材料、鑄鐵材料等的鑄造方法,形成從中間筒部72向接合端72A1逐漸擴徑的擴徑筒體。另外,接合端72A1形成沿著左側板16的後腿部接合面16B向前後方向伸展的長方形狀的開口端。
另一方面,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2B通過使用鑄鋼材料、鑄鐵材料等的鑄造方法,一體形成圓筒狀的中間筒部72C的同時,形成從該中間筒部72C向接合端72B1、72B2逐漸擴徑的擴徑筒體。在這裡,接合端72B1沿著中間框架部23的右側板23D向前後方向伸展;接合端72B2沿著後側連接突緣25向左右方向伸展。並且,接合端72B1和接合端72B2形成彎曲成直角的長方形狀的開口端。
73是用於第3實施方式的右前腿部,該右前腿部73與左前腿部71一樣,是通過接合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3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3B這2個構件,來構成長度方向的中間部位為中間筒體73C的一體筒體。並且,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3A的接合端73A1被接合在中心框架12的右側板17(前腿部接合面17A)上,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3B的接合端73B1被接合在側框架28的左側板23C上。
74是用於第3實施方式的右後腿部,該右後腿部74與左後腿部72相同,是通過接合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4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4B這2個構件,來構成長度方向的中間部位為中間筒部74C的一體筒體。並且,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4A的接合端74A1被接合在中心框架12的右側板17(後腿部接合面17B)上。另外,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4B的接合端74B1被接合在側框架28的左側板23C上,接合端74B2被接合在後側連接突緣25上。
第3實施方式的轉向架框架61具有上述的結構,即使在本實施方式中,也能夠得到與上述的第1實施方式的轉向架框架11幾乎相同的作用效果。
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利用鑄造方法使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1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1B分別作為不同的構件成形,通過接合這些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1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1B,使左前腿部71構成一體筒體。
這樣,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1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1B能夠各自作為小部件鑄造。因此,用於鑄造這些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1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1B的鑄模能夠廉價做成,能夠降低左前腿部71的製造成本。這樣的情況在左後腿部72、右前腿部73、右後腿部74上也一樣。
另外,在上述的第3實施方式,列舉了使構成左前腿部71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1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1B這兩方形成從中間筒部71C逐漸擴徑的擴徑筒體的情況的例子(參照圖19)。
但是,本發明並非僅限定於此,比如也可以像圖21所示的第3變型例的左前腿部71′那樣,僅使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1A形成接合端71A1為長方形狀的擴徑筒體,使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71B′成形為有與中間筒部71C大致相等的直徑尺寸的圓筒狀。這樣的情況在左後腿部72、右前腿部73、右後腿部74也一樣。
下面,圖22展示的是本發明第4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特徵在於通過接合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和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這2個構件,來構成由一體筒體組成的腿部,在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上一體形成中間筒部。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對與上述的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要件付與同一符號而省略其說明。
圖中,81表示第4實施方式的轉向架框架,該轉向架框架81是由中心框架12、左側的側框架22、右側的側框架(未圖示出)、後面敘述的左前腿部91、左後腿部92、右前腿部、右後腿部(均未圖示出)等構成。
91是用於第4實施方式中的左前腿部,該左前腿部91是由被接合在構成中心框架12的左側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上的中心側接合部構件91A;被接合在側框架22的右側板23D上的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91B所組成的不同的2個構件所構成的。並且,左前腿部91是通過焊接接合由這些不同構件組成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91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91B,來構成長度方向的中間部位為中間筒部91C的一體筒體。
在這裡,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91A利用鍛造方法使圓筒狀的中間筒部91C一體形成的同時,形成從該中間筒部91C向接合端91A1逐漸擴徑的擴徑筒體。另外,接合端91A1形成沿著左側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向前後方向伸展的長方形狀的開口端。
另一方面,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91B利用鍛造方法形成從中間筒部91C向接合端91B1逐漸擴徑的擴徑筒體。另外,接合端91B1形成沿著側框架22的中間框架部23向前後方向伸展的長方形狀的開口端。
92是用於第4實施方式的左後腿部,該左後腿部92是由被接合在構成中心框架12的左側板16的後腿部接合面16B上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92A;接合在側框架22的右側板23D上的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92B所組成的不同的2個構件所構成的。並且,左後腿部92是通過焊接接合這些由不同構件組成的中心側接合部構件92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92B,來構成長度方向的中間部位為中間筒部92C的一體筒體。
在這裡,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92A利用鍛造方法使圓筒狀的中間筒部92C一體形成的同時,形成從該中間筒部92C向接合端92A1逐漸擴徑的擴徑筒體。另外,接合端92A1形成沿著左側板16的後腿部接合面16B向前後方向伸展的長方形狀的開口端。
另一方面,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92B利用鍛造方法形成從中間筒部92C向接合端92B1、92B2逐漸擴徑的擴徑筒體。在這裡,接合端92B1沿著中間框架部23的右側板23D向前後方向伸展;接合端92B2沿著後側連接突緣25向左右方向伸展。並且,接合端92B1和接合端92B2形成彎曲成直角的長方形狀的開口端。
另外,連接右側側框架和中心框架12的右前腿部、右後腿部是與上述的左前腿部91、左後腿部92相同的結構。
第4實施方式的轉向架框架81具有如上所述的結構,在本實施方式中,也能夠得到與上述的第3實施方式的轉向架框架61幾乎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上述的第4實施方式中,列舉了使構成左前腿部91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91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91B這兩方形成從中間筒部91C逐漸擴徑的擴徑筒體的情況的的例子。
但是,本發明並非僅限定於此,比如也可以像圖23所示的第4變型例的左前腿部91′那樣,僅使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91B形成接合端91B1是長方形狀的擴徑筒體,使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91A′形成有與中間筒部91C大致相等的直徑尺寸的圓筒狀。這種情況在左後腿部92、右前腿部、右後腿部也一樣。
下面,圖24展示的是本發明的第5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特徵在於通過接合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和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這2個構件,來構成由一體筒體組成的腿部,並在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上一體形成構成中間筒部的一部分的中心框架側筒部;在側框架側接合部結構上一體形成構成中間筒部的一部分的側框架側筒部。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對與上述的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要件付與同一符號而省略其說明。
圖中,101表示第5實施方式的轉向架框架,該轉向架框架101是由中心框架12、左側的側框架22、右側的側框架(未圖示出)、後面敘述的左前腿部111、左後腿部112、右前腿部、右後腿部(均未圖示出)等構成。
111是用於第5實施方式中的左前腿部,該左前腿部111是由被接合在構成中心框架12的左側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上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111A;被接合在側框架22的右側板23D上的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111B所組成的不同的2個構件所構成的。並且,左前腿部111通過焊接接合由這些不同構件組成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111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111B,來構成長度方向的中間部位為中間筒部111C的一體筒體。
在這裡,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111A利用鍛造方法使形成中間筒部111C的一部分的圓筒狀的中心框架側筒部111A一體形成的同時,形成從中間筒部111C向接合端111A2逐漸擴徑的擴徑筒體。另外,接合端111A2形成沿著左側板16的前腿部接合面16A向前後方伸展的長方形狀的開口端。
另一方面,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111B是利用鍛造方法使形成中間筒部111C的一部分的圓筒狀的側框架側筒部111B1一體形成的同時,形成從中間筒部111C向接合端111B2逐漸擴徑的擴徑筒體。另外,接合端111B2形成沿著側框架22的中間框架部23向前後方向伸展的長方形狀的開口端。
然後,通過接合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111A的中心框架側筒部111A1和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111B的側框架側筒部111B1,來構成長度方向的中間部位為中間筒部111C的左前腿部111。
112是用於第5實施方式中的左後腿部,該左後腿部112是由被接合在中心框架12的左側板16上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112A;被接合在側框架22的右側板23D上的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112B所組成的不同的2個構件所構成的。並且,左後腿部112是通過焊接接合這些由不同的構件組成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112A和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112B,來構成長度方向的中間部位為中間筒部112C的一體筒體。
在這裡,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112A是利用鍛造方法使形成中間筒部112C的一部分的圓筒狀的中心框架側筒部112A一體形成的同時,形成從中間筒部112C向接合端112A2逐漸擴徑的擴徑筒體。另外,接合端112A2形成沿著左側板16的後腿部接合面16B向前後方向伸展的長方形狀的開口端。
另一方面,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112B利用鍛造方法使形成中間筒部112C的一部分的圓筒狀的側框架側筒部112B1一體形成的同時,形成從中間筒部112C向接合端112B2、112B3逐漸擴徑的擴徑筒體。在這裡,接合端112B2沿著中間框架部23的右側板23D向前後方向伸展;接合端112B3沿著後側連接突緣25向左右方向伸展。並且,接合端112B2和接合端112B3形成彎曲成直角的長方形狀的開口端。
然後,通過接合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112A的中心框架側筒部112A1和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112B的側框架側筒部112B1,來構成長度方向的中間部位為中間筒部112C的左後腿部112。
另外,連接右側的側框架和中心框架12之間的右前腿部、右後腿部是與上述的左前腿部111、左後腿部112相同的構成。
第5實施方式的轉向架框架101具有如上所述的結構,在本實施方式中也能夠得到與上述第3實施方式的轉向架框架61幾乎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上述的第1實施方式中,例示出了使構成左前腿部31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1A的接合端31A1和側框架側接合部31B的接合端31B1形成長方形狀,使構成左後腿部32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2A的接合端32A1和側框架側接合部32B的接合端32B1、32B2形成長方形狀的情況的例子(參照圖6)。
但是,本發明並非僅限定於此,比如也可以像圖25所示的變型例那樣,使左前腿部31的各接合端31A1′、32B1′和左後腿部32的各接合端32A1′、32B1′、32B2′分別形成長方形狀。這樣的情況在右前腿部33、右後腿部34也一樣。同樣,對於第2實施方式的各腿部51~54;第3實施方式的各腿部71~74;第4實施方式的各腿部91、92;第5實施方式的各腿部111、112也一樣。
另外,在上述的各實施方式中,雖然是以在上部轉動體6上具備駕駛室9的駕駛室式的液壓挖掘機為例來進行說明的,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比如,當然還可以應用於部分覆蓋駕駛座的上方的頂蓋式的液壓挖掘機。
再有,本發明並非僅限定於適用於液壓挖掘機的下部運行體上的轉向架框架,也能夠廣泛地應用於例如油壓起重機等其他建築機器的下部運行體。
權利要求
1.一種建築機器的轉向架框架,其特徵在於在由安裝有上部轉動體的中心框架、位於該中心框架的左右兩側向前後方向伸展的左右側框架、連結該左右側框架和上述中心框架之間的前後腿部構成的建築機器的轉向架框架中,上述腿部是由通過焊接接合在上述中心框架上的側接合部、通過焊接接合在上述側框架上的側框架側接合部、位於上述中心框架側接合部和側框架側接合部之間的中間筒部構成,上述中心框架側接合部和側框架側接合部之中至少一方的接合部是由從上述中間筒部向接合端逐漸擴徑的筒體構成的擴徑筒體所構成;而且,上述接合部的接合端大致形成長方形狀。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築機器的轉向架框架,其特徵在於上述擴徑筒體設置在上述中心框架側接合部,該中心框架側接合部的接合端大致形成長方形狀。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築機器的轉向架框架,其特徵在於上述擴徑筒體設置在上述側框架側接合部,該側框架側接合部的接合端大致形成長方形狀。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築機器的轉向架框架,其特徵在於上述擴徑筒體設置在上述中心框架側接合部和側框架側接合部兩方,上述各接合部的接合端分別大致形成長方形狀。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築機器的轉向架框架,其特徵在於上述腿部是利用鍛造方法使上述中心框架側接合部、上述側框架側接合部、上述中間筒部作為單獨的筒體一體形成的。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築機器的轉向架框架,其特徵在於上述腿部通過接合以下3個構件,即,構成上述中心框架側接合部的中心側接合部構件、構成上述側框架側接合部的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構成上述中間筒部的中間筒部構件,來形成作為一體的筒體。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築機器的轉向架框架,其特徵在於上述腿部通過接合構成上述中心框架側接合部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構件、構成上述側框架側接合部的側框架側接合部構件這2個構件,形成長度方向的中間部位為上述中間筒部的一體筒體。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築機器的轉向架框架,其特徵在於上述中心框架具備設有用於安裝支撐上述上部轉動體的轉動輪的圓筒的上板、與該上板在上下方向上面對面的下板、夾住上述圓筒被接合在上述上板以及下板的左右兩側的左右側板,該各側板是由接合了與上述側框架平行並向前後方向伸展的上述前腿部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的前腿部接合面、接合了從該前腿部接合面朝向後方向離開上述側框架的方向彎曲的上述後腿部的中心框架側接合部的後腿部接合面所構成。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建築機器的轉向架框架,其特徵在於上述前腿部從構成上述中心框架的側板的前腿部接合面朝向上述側框架向斜前方伸展;上述後腿部從構成上述中心框架的側板的後腿部接合面朝向上述側框架向斜後方伸展;上述前腿部的軸中心線與上述前腿部接合面相交的角度設定為和上述後腿部的軸中心線與後腿部接合面相交的角度相等。
全文摘要
左前腿部(31)利用鍛造方法使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1A)、側框架側接合部(31B)、中間筒部(31C)一體成形。這種情況下,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1A)的接合端(31A1)、側框架側接合部(31B)的接合端(31B1)形成長方形狀的開口端。因此,能夠降低轉向架框架(11)的製造成本,同時,能夠確保形成於各接合端(31A1)、(31B1)的周圍的焊道的長度變長;能夠提高中心框架側接合部(31A)與中心框架(12)的接合強度以及側框架側接合部(31B)與側框架(22)的接合強度。
文檔編號B62D21/18GK1692053SQ20038010050
公開日2005年11月2日 申請日期2003年11月21日 優先權日2002年11月28日
發明者浦瀨廣平, 石川裕直, 澤井佐織 申請人:日立建機株式會社, 株式會社小松製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