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導流散熱鰭片的製作方法
2023-05-19 18:58:46 4
專利名稱:可導流散熱鰭片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散熱鰭片,尤涉及一種可導流散熱鰭片。
技術背景現有鰭片式散熱器是由多個散熱鰭片以適當間距堆棧而成,相鄰散熱鰭片間形成氣流信道;其中散熱鰭片呈平直片體,並為 至少一條熱管所共同穿設,當熱能通過熱管傳導至各散熱鰭片, 可利用該散熱鰭片增加散熱面積,以加速散去來自熱管的熱量。使用前述散熱器時,多配合一風扇使用,將風扇設置於平行 排列的散熱鰭片的側面,使風扇送出氣流通過各散熱鰭片與相鄰 散熱鰭片之間,以加速散熱效果。然而,由於風扇所送出的氣流呈螺旋狀行進,而現有散熱鰭 片形成為平直片體,彼此間又平行排列,並未配合該螺旋狀行進 的氣流做最佳化或調整,可知現有散熱鰭片尚有可資改善的空間, 以達到更理想的散熱效果。實用新型內容為改善前述現有散熱鰭片的散熱效果,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 於提供一可導流散熱鰭片,其形成為配合風扇螺旋氣流的形狀, 使風扇的氣流可以更順利的流經所述散熱鰭片以改善散熱效果。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採取的技術手段令該散熱鰭 片具有一本體,該本體是一片體,其至少具有二側邊,該二側邊 位於互相相對的位置;並進一步包括有一波浪邊,形成於上述本體的一側邊上,該波浪邊形成為折 線狀,其兩端分別朝向外側延伸,形成其中一端較高而另外一端 較低的形狀;一平緩邊,形成於上述本體的另一側邊上,也即相對於該波 浪邊,且其兩端分別朝向外側延伸;多個穿孔,形成於該本體上,供熱管插設的穿孔。藉助於上述結構,在配合使用一風扇,自前述波浪邊送風進 入本體時,可藉助于波浪邊的形狀發生導流效果,另藉助於該平緩端整流使氣流平順,減少擾流的形成以增強散熱效果,其確可 提供一符合本實用新型目的的可導流散熱鰭片。
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透視圖。 圖2是將多個散熱鰭片裝設於熱管的透視圖。 圖3是將多個散熱鰭片裝設於熱管的正視圖。 圖4是將多個散熱鰭片裝設於熱管的右側視圖。 圖5是將多個散熱鰭片裝設於熱管的透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l,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透視圖。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是一可導流散熱鰭片,具有一本體(1 0 ),該本體(10)是一呈波浪狀的方形片體,且於對角處裁剪
為圓弧狀,其具有上下二平面及四側邊,四側邊分別是一波浪邊(II) 、 一平緩邊(12)、 一左側邊(13)及一右側邊(1 4 ),其中該波浪邊(11)與該平緩邊(12)互成對側,該左 側邊(13)及該右側邊(14)還互成對側。前述波浪邊(11)形成為左高右低、轉折較大的折線,其 一端連接於左側邊(13)而另端連接於右側邊(14),在兩端 之間從左至右依序在適當位置形成有第一轉折點(1 1 1 )、第二 轉折點(112)及第三轉折點(113),其中一第一轉折點(11 1 )高於第二轉折點(112),第三轉折點(113)稍高於 第二轉折點(112),但第三轉折點(113)低於第一轉折點C 1 1 1 );前述平緩邊(12)則形成為平緩起伏的折線,其一端連接 於左側邊(13)而另端連接於右側邊(14),在兩端間自左至 右依序在適當位置形成有第一起伏點(12 1)、第二起伏點(12 2 )及第三起伏點(12 3);在其它可選的實施例中,該平緩 邊(1 2 )還可以形成為平直形狀,此時該平緩邊(12)上則 不形成起伏點C121)(122)(123 );前述第一轉折點(111)與第一起伏點(12 1)、第二轉 折點(112)與第二起伏點(122)、以及第三轉折點(1 13 )與第三起伏點(12 3)之間,分別相連形成一折線,而這 些折線則使得本實施例形成其波浪形狀;在該平緩邊(1 2)形 成為平直形狀的實施形式中,前述波浪邊(11)的第一轉折點(III) 、第二轉折點(112)及第三轉折點(1 1 3 )則分 別連接至該平緩邊(12)上的相對位置而形成折線;在該散熱鰭片之本體(10)上形成有多個穿孔供固定於熱 管,在本實施例中,該本體(10)上形成有二列共八個穿孔(15 )以供設置該散熱鰭片的本體(10)於多個熱管上。請參閱圖2及3,是將多個散熱鰭片裝設於熱管的透視圖及正 視圖。在本實施例中,多個散熱鰭片本體(10)設置於彎成U形 的熱管(2 0 )上;該多個本體(10)平行排列且讓四熱管(20 )插設於前述穿孔(15),使熱管(20)將所述散熱鰭片的 本體(1 0 )串起,形成一鰭片式散熱器。所述熱管(2 0 )兩 端向上彎曲,其中段位於下方,並以其中段接觸產生熱量的熱源(圖中未示)。來自熱源的熱量經過該熱管(20)的傳遞到達所 述散熱鰭片的本體(10),進而藉助於其表面積進行散熱。請參閱圖4及5,是將多個散熱鰭片裝設於熱管的右側視圖及 透視圖。如前所述,所述散熱鰭片裝設於熱管(20)而構成鰭片式 散熱器,使用該散熱器時,在大多數情況下配合一風扇(3 0) 使用。該風扇(30)設置於所述散熱鰭片的波浪邊(1 1 )上, 使氣流可自該波浪邊(11)吹過所述散熱鰭片的本體(10) 之間。其中該風扇(3 0)所送出的氣流呈螺旋狀行進,因此該 氣流將受到該波浪邊(11)形狀的導流,使風扇(3 0 )的氣 流可以更順遂的進入所述本體(1 0 )之間,不易在該波浪邊(11 )上形成擾流;另外,由於所述散熱鰭片的波浪邊(1 1 )曲 折的轉折角度較大,而位於其對側的平緩邊(12)的曲折角度 較為平緩,所以進入到所述本體(10)之間的氣流在流出平緩 邊(1 2 )時,會被整流成較平順的方式排出,不易在該平緩邊(12)處形成擾流而破壞氣流順暢的流動方式。相較之下,現有散熱鰭片在氣流進入時即容易於側邊上形成
擾流而使得氣流的流動不順,該氣流在現有散熱鰭片之間也未被 另行整流,因此總體的氣流流動均未臻理想,使散熱效果差強人 意,或是需要使用更加耗費能源的高功率風扇來彌補其不足之處。由上述可知本實用新型配合風扇的螺旋氣流,使風扇的氣流 可以更順利的進入與排出散熱鰭片,確可改善散熱效果。主要附圖標記說明(10)本體C 11 )波浪邊(111)第一轉折點C 112)第二轉折點(113)第三轉折點(12 )平緩邊(12 1)第一起伏點(12 2)第二起伏點(12 3)第三起伏點C 13 )左側邊(14)右側邊C 15 )穿孔(2 0)熱管(30 )風扇
權利要求1 . 一種可導流散熱鰭片,具有一本體,該本體是一片體, 其至少具有二側邊,該二側邊位於互相相對的位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一波浪邊,形成於上述本體的一側邊上,該波浪邊形成為折 線狀,其兩端分別朝向外側延伸,形成其中一端較高而另外一端較低的形狀;一平緩邊,形成於上述本體的另一側邊上,也即相對於該波 浪邊,且其兩端分別朝向外側延伸;多個穿孔,於該本體上形成有多個供熱管插設的穿孔。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可導流散熱鰭片,其特徵在於,該 波浪邊朝向左方的一端較高而朝向右方的一端較低。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導流散熱鰭片,其特徵在於,該 波浪邊朝向右方的一端較高而朝向左方的一端較低。
4. 如權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可導流散熱鰭片,其特徵 在於,該波浪邊形成為起伏較該波浪邊平緩的折線狀。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可導流散熱鰭片,其特徵在於,該 波浪邊上配合其折線狀形成有多個轉折點,該平緩邊上配合其較 平緩的折線狀形成有多個起伏點,且各轉折點與相對應的起伏點 相連形成折線。
6. 如權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可導流散熱鰭片,其特徵 在於,該波浪邊形成為平直形狀。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可導流散熱鰭片,其特徵在於,該 波浪邊上配合其折線狀形成有多個轉折點,各轉折點分別連接於 該平緩邊上的相對位置而形成折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導流散熱鰭片,使用於一般具有散熱風扇的鰭片式散熱器,其具有一本體,藉助于于該本體上形成波浪形狀而轉折較大的波浪邊,與相對於該波浪邊平緩或呈直線的平緩邊,發揮導流與整流的效果,使風扇所送出的氣流能順利自波浪邊流入,且平順的自平緩邊排出,以幫助散熱,而不易形成擾流,更有助於散熱效率提升。
文檔編號H05K7/20GK201021880SQ20072000229
公開日2008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07年2月28日 優先權日2007年2月28日
發明者林信州, 遊翔麟, 王弋青 申請人: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