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置音箱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20 11:08:51 1
專利名稱:反置音箱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ー種音箱結構,特別是ー種反置音箱結構。
背景技術:
請參考圖1,其為現有技術的音箱結構的剖面示意圖。現有技術的音箱結構100中,其喇叭單體120 —般均以底部的電極122直接與電路板130接觸或者通過焊線方式與電路板130連結。但在空間高度限制下,喇叭單體120的底部若直接配置在電路板130上,其出音面120必須朝上配置而無法正對於出音孔(圖未示),造成音箱殼體110的出音孔位置將無法符合設計的要求。此外,若將喇叭単體120的底部朝上配置,又會造成底部的電極122與電路板130之間無法電性導通的問題。為了解決電性導通的問題,現有技術的做法是採用焊線方式,焊接於喇叭単體的 底部的電極上,再通過連接器或手焊方式與電路板導通,但其缺點為組裝成本高且步驟複雜,不利於大量生產。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反置音箱結構,用以解決現有技術電性導通的問題,以利於組裝及節省成本。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反置音箱結構,其包括一音箱殼體、一喇叭單體以及ー扣件。音箱殼體設有一前音箱於音箱殼體的一第一側。喇叭単體包括一電極以及ー揚聲器,電極位於揚聲器的一底面,且揚聲器的一出音面配置於音箱殼體上,以發出一振動音至前音箱中。扣件用以固定喇叭單體於音箱殼體的一第二側,扣件的一端彈性扣持於揚聲器的底面,並與電極電性連接。本發明的技術效果在於本發明將喇叭単體及音箱殼體反置於電路板上,以使底面的電極朝上,而揚聲器的出音面朝下。故前音箱的出音孔位置可符合設計的要求,進而達到側向出音孔的外觀設計要求。此外,反置後的喇叭単體可通過ー組扣件固定在音箱殼體的ー側,且各個扣件的一端彈性扣持於揚聲器的底面,並與底面的電極電性連接。由於扣件具有彈性扣持的功能,還可電性連接於喇叭単體與電路板之間。相對於現有技術採用焊線方式來解決電性導通的問題,本實施例的扣件為一體成型的金屬片,在組裝上只需將扣件卡置於穿孔內即可作為電性導通的組件,不需焊接其它的導線或使用連接器。因此,步驟簡單且組裝成本低,適合於大量生產。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
圖I為現有技術的音箱結構的剖面示意圖;圖2A及2B分別為依照本發明ー實施例的反置音箱結構的組裝示意圖及分解示意圖3為依照一實施例的反置音箱結構的底視圖;圖4為反置音箱結構的剖面示意圖;圖5A及5B分別為依照一實施例的反置音箱結構的配置圖及側面分解圖;圖6及7分別為ー實施例的扣件結構的立體示意圖;圖8為依照一實施例的扣件結構於穿孔內的剖面示意圖。其中,附圖標記100音箱結構 110音箱殼體120喇叭單體 122電極
130電路板200反置音箱結構210音箱殼體 210a第一側210b 第二側 211 出口212前音箱212a側向出音孔213穿孔213a第一孔壁213b第二孔壁 220喇叭單體222電極222a陽極彈片222b陰極彈片 224揚聲器224a底面224b出音面230扣件230a第一扣件230b第二扣件230c彈性接點231彈片232板體233第一彎折部234第二彎折部235彈性凸肋236舌片236a 前端237 開槽238凹陷部239膠體240第一密封材料 250第二密封材料260外殼體260a空腔262隔牆264隔音板270電路板A箭頭B 箭頭W1、W2、W3、W4 厚度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結構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體的描述本實施例的反置音箱結構及扣件結構,將喇叭單體及音箱殼體反置於電路板上,以使底面的電極朝上,而揚聲器的出音面朝下。反置後的喇叭単體可通過ー組扣件固定在音箱殼體的ー側,且各個扣件的一端彈性扣持於揚聲器的底面,並與底面的電極電性連接。因此,在組裝上,本實施例的反置音箱結構具有最小化的體積,以提高空間利用率,且前音箱的出音孔位置將可符合設計的要求,進而達到側向出音孔的外觀設計要求。圖2A及2B分別為依照本發明ー實施例的反置音箱結構的組裝示意圖及分解示意圖。圖3為依照一實施例的反置音箱結構的底視圖。
請先參考圖2A及2B,反置音箱結構200包括一音箱殼體210、一喇叭單體220以及ー扣件230。音箱殼體210設有一前音箱212於音箱殼體210的一第一側210a。喇叭單體220包括一電極222以及一揚聲器224。電極222位於揚聲器224的一底面224a,且揚聲器224的一出音面224b配置於音箱殼體210上,以發出一振動音至前音箱212中。扣件230用以固定喇叭單體220於音箱殼體210的一第二側210b,扣件230的一端彈性扣持於揚聲器224的底面224a,並與電極222電性連接。在圖2A及2B中,由於喇叭單體220的電極222朝上,而揚聲器224的出音面224b朝下,使得揚聲器224發出的振動音由下方的前音 箱212的側向出音孔212a發出。如此,出音孔的位置將可符合側向出音孔212a的外觀設計要求。此外,喇叭單體220的電極222包括ー陽極彈片222a以及一明極彈片222b。陽極彈片222a位於揚聲器224的ー側。陰極彈片222b位於揚聲器224的另ー側。陽極彈片222a與陰極弾片222b分別電性連接揚聲器224的陽極與陰極,以輸入一工作電壓。如此,揚聲器224內部的薄膜可經由輸入工作電壓而振動,以發出振動音。另外,扣件230的數量例如為兩個,其包括第一扣件230a以及第ニ扣件230b。第一扣件230a位於揚聲器224的ー側,並朝揚聲器224的底面224a彎折而形成ー彎折部,以扣持陽極弾片222a。第二扣件230b位於揚聲器224的另ー側,並朝揚聲器224的底面224a彎折而形成ー彎折部,以扣持陰極彈片222b。如此,第一扣件230a與第二扣件230b將可彈性扣持於揚聲器224的底面224a,並分別與陽極彈片222a與陰極彈片222b電性連接。在一實施例中,反置音箱結構200還可包括一第一密封材料240,其材質可為海棉或其它多孔性材質。第一密封材質可為條狀薄片,其貼附在音箱殼體210的周圍,以形成一隔音牆。此外,反置音箱結構還可包括一第二密封材料250,其材質可為海棉或其它多孔性材質。第二密封材料250可為條狀薄片,其貼附在前音箱212的側向出音孔212a的周圍,以形成另ー隔音牆。請參考圖3,前音箱212例如為ー U形蓋體,其具有ー側向出音孔212a。U形蓋體的底部固定於音箱殼體210的第一側210a,以使側向出音孔212a朝向音箱殼體210的一出音方向(如圖2B的箭頭B)。接著,請參考圖2B,音箱殼體210相對於前音箱212的底部設有一出ロ 211,其為振動音的出ロ。因此,當揚聲器224的出音面224b發出振動音吋,音波可經由出口 211正向地傳遞至前音箱212,如圖2B所示的箭頭A,再經由前音箱212反射並產生共振之後,由側向出音孔212a傳遞出去,如圖2B所示的箭頭B。此外,如圖2B及圖3所示,音箱殼體210設有ー穿孔213,其由第一側210a貫穿至第二側210b。扣件230位於穿孔213內,並顯露其另一端於音箱殼體210的第一側210a,以形成一彈性接點230c。接著,圖4為反置音箱結構的剖面示意圖。圖5A及5B分別為依照一實施例的反置音箱結構的配置圖及側面分解圖。請先參考圖4,反置音箱結構200還可包括一外殼體260。此外殼體260內設有一隔牆262,隔牆262接合於音箱殼體210的周圍,以使外殼體260與音箱殼體210之間形成一空腔260a。在一實施例中,空腔260a的體積大於喇叭單體220的體積,用以容納喇叭單體220於空腔260a中。在圖4中,由於空腔260a位於喇叭單體220的後方,因此空腔260a可作為喇叭単體220的後音箱。當喇叭単體220的出音面224b發出振動音時,部分音波可在後音箱內產生共振而改變音波的特性,也因此喇叭単體220可根據前/後音箱的共振效果來調整首質或首色。此外,在圖4中,音箱殼體210覆蓋於隔牆262的頂面上,而第一密封材料240密合於隔牆262與音箱殼體210之間,以形成ー隔音牆。另外,前音箱212與外殼體260的一隔音板264貼合,且第二密封材料250密合於前音箱212與隔音板264之間,以形成另ー隔音牆。因此,前/後音箱內所振動的音波可與外界隔離,以增加共振的效果,並由側向出音孔212a將振動音傳遞至外殼體260之外。此外,反置音箱結構200還可包括一電路板270,其 配置於音箱殼體210的第一側210a,以使反置後的喇叭単體220及音箱殼體210被包覆於外殼體260與電路板270之間,且反置後的喇叭單體220可通過扣件230與電路板270電性連接。扣件230用以傳輸由電路板270所輸入的信號至喇叭單體220,以驅動揚聲器224發出振動音。圖6及7分別為ー實施例的扣件結構的立體示意圖。圖8為依照一實施例的扣件結構於穿孔內的剖面示意圖。為了進一步說明卡置於穿孔213內的扣件230,將扣件230的細部結構獨立表示於圖6及7中,圖未示音箱殼體210的穿孔213,以方便說明。請參考圖6、7及8,扣件230包括ー彈片231以及ー彈性凸肋235。彈片231包括一板體232、一第一彎折部233以及ー第二彎折部234。板體232位於音箱殼體210的一穿孔213內,如圖8所不。第一彎折部233位於板體232的一端,用以扣持喇ロ入單體220於音箱殼體210的ー側(即第二側210b),如圖2A所示。第二彎折部234位於板體232的另一端,並顯露於音箱殼體210的相反側(即第一側210a),以形成一彈性接點230c,如圖3所示。彈性凸肋235設置於穿孔213內,且彈性凸肋235抵接於板體232與穿孔213之間,以使板體232卡置於穿孔213內。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彎折部233與第二彎折部234例如為L形彎折部,其與板體232 —體成型以形成一 U形結構,以使弾片231兼具有彈性扣持與電性導通的功能。此外,音箱殼體210的穿孔213內可填入ー膠體239,例如是熱固型的膠體239,彈片231的板體232可通過點膠於穿孔213內的膠體239而固定於穿孔213內。此外,彈性凸肋235為一可形變的金屬片,其凸出於板體232的ー側。如圖7所示,彈性凸肋235例如以衝壓的方式一體成型於板體232的ー開槽237中,以形成一舌片236。舌片236的末端未衝斷,而是固定在板體232上,如此舌片236的前端236a可向外凸出。在本實施例中,舌片236經彈性彎折之後,其前端236a傾斜地延伸出開槽237之外至少ー厚度W2。當舌片236位於穿孔213內時,舌片236的前端236a受到擠壓而向內縮回至開槽237中,其形變量大約為舌片236前端236a的位移量。因此,本實施例可通過彈性凸肋235的形變量,以使板體232卡置於穿孔213內。如此,在圖2A中位於板體232的一端的第一彎折部233可扣持喇叭単體220於音箱殼體210的ー側(即第一側210a),而位於板體232的另一端的第二彎折部234可顯露於音箱殼體210的一相反側(即第二側210b),以形成一彈性接點230c。彈性接點230c與電路板270 (見圖4)電性連接,因此彈片231電性連接於電路板270與喇叭單體220之間,用以傳輸由電路板270所輸入的信號至喇叭單體220,以驅動揚聲器224發出振動音。接著,請參考圖7及8,板體232於穿孔213內設有至少ー凹陷部238,凹陷部238朝板體232的另ー側凸出ー厚度W3,以使凹陷部238抵接於板體232與穿孔213之間。在一實施例中,凹陷部238的數量為兩個,例如以衝壓方式一體成型於板體232的一底側。經過加工後的板體232,其底側加上凹陷部238的總厚度W1+W3大於板體232原有的厚度W1,使得板體232的下方總厚度實際上變厚,但板體232的上方厚度仍保持不變,以方便板體232的上方穿過穿孔213,並使板體232的下方卡置於穿孔213內。在一實施例中,彈性凸肋235抵接於穿孔213的第一孔壁213a上,而凹陷部238抵接於穿孔213的第二孔壁213b上。第一孔壁213a與第二孔壁213b之間的距離為穿孔213的孔徑W4。由圖8所示的尺寸匹配來看,當穿孔213與板體232下方之間存有公差間隙(松配合)吋,也就是說,穿孔213的孔徑大於板體232下方的總厚度吋,W4 > W1+W3,彈性凸肋235將會凸出於板體232的一側至少一厚度,以填補此公差間隙。然而在另ー實施例中,穿孔213與板體232下方之間不存有公差間隙(緊配合)時,也就是說,穿孔213的孔徑W4大約等於板體232下方的總厚度時,W4たW1+W3,彈性凸肋235將不會凸出於板體232的ー側而是內縮於開槽237中。因此,穿孔213與板體232之間無論是緊配合或松配合,均可通過彈性凸肋235的形變量來調整鬆緊度,以使板體232能卡置於穿孔213內。本發明上述實施例所揭露的反置音箱結構及扣件結構,將喇叭単體及音箱殼體反 置於電路板上,以使底面的電極朝上,而揚聲器的出音面朝下。如此,前音箱的出音孔位置將可符合設計的要求,進而達到側向出音孔的外觀設計要求。此外,反置後的喇叭単體可通過ー組扣件固定在音箱殼體的ー側,且各個扣件的一端彈性扣持於揚聲器的底面,並與底面的電極電性連接。由於扣件具有彈性扣持的功能,還可電性連接於喇叭單體與電路板之間。相對於現有技術採用焊線方式來解決電性導通的問題,本實施例的扣件為一體成型的金屬片,在組裝上只需將扣件卡置於穿孔內即可作為電性導通的組件,不需焊接其它的導線或使用連接器。因此,步驟簡單且組裝成本低,適合於大量生產。當然,本發明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發明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本發明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於本發明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反置音箱結構,其特徵在於,包括 一音箱殼體,設有一前音箱於該音箱殼體的一第一側; ー喇機單體,包括一電極以及ー揚聲器,該電極位於該揚聲器的一底面,且該揚聲器的一出音面配置於該音箱殼體上,以發出一振動音至該前音箱中;以及 ー扣件,用以固定該喇叭単體於該音箱殼體的一第二側,該扣件的一端彈性扣持於該揚聲器的該底面,並與該電極電性連接。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反置音箱結構,其特徵在於,還包括一外殼體,該外殼體內設有一隔牆,該隔牆接合於該音箱殼體的周圍,以使該外殼體與該音箱殼體之間形成一空腔,用以容納該喇叭単體。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反置音箱結構,其特徵在於,還包括一第一密封材料,密合於該隔牆與該音箱殼體之間,以形成一第一隔音牆。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反置音箱結構,其特徵在於,該前音箱具有ー側向出音孔,朝向該音箱殼體的一出音方向。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反置音箱結構,其特徵在於,還包括一第二密封材料,配置於該側向出音孔的周圍,且該第二密封材料密合於該外殼體與該前音箱之間,以形成一第二隔Vz2.-f-5fe曰I回。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反置音箱結構,其特徵在幹,該電極包括一陽極彈片以及一明極彈片,分別電性連接該揚聲器的陽極與陰極。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反置音箱結構,其特徵在於,該扣件包括一第一扣件以及一第ニ扣件,該第一扣件與該第二扣件彈性扣持於該揚聲器的該底面,並分別與該陽極彈片與該陰極弾片電性連接。
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反置音箱結構,其特徵在於,該音箱殼體設有一穿孔,該扣件位於該穿孔內,並顯露其另一端於該音箱殼體的該第一側,以形成ー彈性接點。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反置音箱結構,其特徵在於,還包括ー電路板,配置於該音箱殼體的該第一側,且該電路板與該彈性接點電性連接。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反置音箱結構,其特徵在於,該音箱殼體配置於該電路板與該喇叭単體之間,且該扣件卡置於該穿孔內,並電性連接於該電路板與該喇叭単體之間。
全文摘要
一種反置音箱結構,包括一音箱殼體、一喇叭單體以及一扣件。音箱殼體設有一前音箱於音箱殼體的一第一側。喇叭單體包括一電極以及一揚聲器。電極位於揚聲器的一底面。揚聲器的一出音面配置於音箱殼體上,以發出一振動音至前音箱中。扣件用以固定喇叭單體於音箱殼體的一第二側,扣件的一端彈性扣持於揚聲器的底面,並與電極電性連接。
文檔編號H04R1/02GK102761797SQ20111011257
公開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26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26日
發明者廖建中 申請人: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