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工作12小時制合理嗎(體制內的作息時間調整)
2023-05-20 04:11:58 1
五一剛過,很多地方,特別是北方的城市,都發布了調整作息時間的通知。
如開封市下發通知,調整時間為上午8:30-12:00,下午15:00-18:30
天門市將作息時間調整為上午08:30至12:00,下午14:30-18:00。
三門峽市調整為上午08:00-12:00,下午15:00-18:00。
這本來是一件極其普通的事情,從冬季作息時間調整為夏季作息時間,一方面可以方便幹部職工生活,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方便群眾到各個部門辦理業務。
而且調整作息時間的城市大多是北方城市,南方城市絕大多數不會調整。
要說為什麼要調整作息時間?這主要是由於日出、日落時間發生變化。相比較於冬季,夏季早上天亮得更早,晚上天黑得更晚,大家的生活、工作的時間也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
冬季日出日落時間
夏季日出日落時間
然而,作息時間當中引起熱議的是每天的上班時間都是不足八小時。
仔細一算,在可以查詢到的作息時間調整當中,
天門市工作時長為7小時,中午休息2.5小時;
長春市工作時長為7.5小時,中午休息1.5小時;
三門峽市工作時長為7小時,中午休息3小時;
開封市工作時長為7小時,中午休息3小時;
延邊州工作時長為7小時,中午休息1.5小時;
信陽市工作時長為7小時,中午休息3小時;
......
這些地方公開的信息顯示均是不足8小時,很多人覺得公務員有編制、有食堂、旱澇保收,每天還只上7個小時的班,簡直不要太爽了。
有的人覺得,這樣的工作實在太羨慕了,下午要是晚到一點,都可以不用去上班了。
也有人覺得,這也是政府人性化考慮幹部職工,很多縣級單位的職工中午還需要回家做飯。
還有人說,是酸別人的工作,只要考得上自己考就是了。
其實,在體制內,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做到到點上班、按時下班。
更多的是寫材料、做臺帳、搞調研,參加疫情防控、志願服務、集體學習等等,很多單位也是在下班後一兩個小時才離開。
同時,節假日還需要24小時值班,遇到特殊情況周末也無法保障。
就拿前些年的脫貧攻堅來說,單位裡面基本上只留兩三個人保持正常運轉,其他的人全部到村、到戶,做臺帳、對資料、統表格,特別是鄉鎮,加班加點是常態。
又如現在的疫情防控來說,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都是就地轉化為志願者,守卡點、搬物資、做登記,睡覺很多也是簡單的打個地鋪穿著防護服睡。
現在,各地的經濟下行壓力都非常大,就連一些以前看著很清閒的部門現在也是非常忙的,這點最近幾年進入到體制內的人也會深有感觸。
就拿我認識的一個人,他所在的工會來說,這本來是相對清閒的一個單位。但是,他本人去年被抽調到邊境地區參與到固邊防邊工作,一年內都不能離開所在的地方,家人根本無法照顧。
其單位現在晚上也是燈火通明,各個口的工會幹部白天都沉到基層、企業,開展調研、走訪活動,體驗「快遞員的一天」「外賣員的一天」「農民工的一天」等等。晚上還要回單位,寫調研報告,整理臺帳資料。
這些搞完以後,還要參加每周一次的集中學習,輪到自己還得準備講課稿。
這就更不要說組織、紀檢等部門了,這種部門基本上是通宵達旦。
要知道,公務員加班基本上是不會有加班費的,甚至連調休都不會有。
其實,調整作息時間,只要用平常心看待就行了,這也就是一個框框而已,有幾個人能按照這個時間下班?
至於什麼時候能夠下班?
那也只有做完手上的活之後,領導說下班才能下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