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容觸控螢幕傳感器雙膜自動定位壓緊貼合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21 00:00:21 1

本發明屬於電子產品生產領域,具體為一種電容觸控螢幕傳感器雙膜自動定位壓緊貼合裝置。
背景技術:
終端(包括但不限於手機、電腦、電視、平板等)顯示屏是一種將一定的電子文件通過特定的傳輸設備儀器顯示到屏幕上再反射到人眼的的一種顯示設備,現主要有TFT液晶顯示屏、UFB液晶顯示屏、STN屏幕、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面板(AMOLED)等。
目前大多數顯示屏採用多層疊加來實現功能,例如:玻璃蓋板(COVER)與光學膠(OCA)、LCD顯示模組(LCM)的貼合組裝。
LCM(LCD Module)即LCD顯示模組、液晶模塊,是指將液晶顯示器件,連接件,控制與驅動等外圍電路,PCB電路板,背光源,結構件等裝配在一起的組件。
OCA光學膠是重要觸控螢幕的原材料之一。是將光學壓克力膠做成無基材,然後在上下底層,再各貼合一層離型薄膜,是一種無基體材料的雙面貼合膠帶。它是觸控屏之最佳膠粘劑。其優點是清澈度、高透光性(全光穿透率>99%)、高黏著力、高耐候、耐水性、耐高溫、抗紫外線,受控制的厚度,提供均勻的間距,長時間使用不會產生黃化 ( 黃變 )、剝離及變質的問題。
在顯示屏多層疊加的組裝過程中,由於每一層的功能以及布線方式都是固定唯一設定,對貼合的精準度要求較高;而且貼合時不能產生氣泡。傳統做法是人工對四周十字角標,然後進行穿孔貼合,然後再人工用滾輪進行貼合排氣泡,如此操作繁瑣,生產效率低下,而且精度不高,次品率高,嚴重製約著生產的進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以上問題,提供一種電容觸控螢幕傳感器雙膜自動定位壓緊貼合裝置,自動實現雙膜找準定位,自動實現雙膜貼合操作,操作簡單可靠,貼合對準精度高,次品率低,大大提高了顯示屏膜的自動化生產。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電容觸控螢幕傳感器雙膜自動定位壓緊貼合裝置,它包括底座(1)以及設置在底座(1)上方形成密閉空間的保護殼(2),所述底座(1)的工作檯上分別設置有上層膜貼合組件(6)和下層膜貼合組件(7);上層膜貼合組件(6)處在水平下側且可水平橫向移動到下層膜貼合組件(7)的下方;下層膜貼合組件(7)可實現繞水平軸自由翻轉;所述上層膜貼合組件(6)上設置有用於固定顯示屏膜的上層膜吸附板(61)以及配套設置的氣壓負壓供給設備;所述下層膜貼合組件(7)上設置有用於固定顯示屏膜的下層膜吸附板(71)以及配套設置的氣壓負壓供給設備;
所述上層膜吸附板(61)表面設置有氣孔,且吸附板中空並連接到氣壓負壓供給設備;下方設置有支撐板(62),支撐板(62)的右側設置有輥輪支架(63)且輥輪支架(63)上設置有輥輪(64),輥輪支架(63)的下方設置有用於撐起輥輪支架(63)的伸縮杆(65);支撐板(62)和輥輪支架(63)均設置在下方的上層膜貼合底座(66)上;
所述下層膜吸附板(71)表面設置有氣孔,且吸附板中空並連接到氣壓負壓供給設備;下層膜吸附板(71)兩側通過下層支架(72)固定,且下層支架(72)上設置有水平縱向吸附板導軌(73),且吸附板導軌(73)上方配合設置有水平驅動(74),水平驅動(74)與下層支架(72)上設置的翻轉電機(75)相連,翻轉電機(75)設置在下層支架(72)的連接軸末端;
所述底座(1)的前方設置有啟停按鍵(10),保護殼(2)的側壁上設置有控制面板(9)。
進一步的,所述保護殼(3)的上方設置有用於校準上層膜(1001)和下層膜(1002)上十字角標的抓標探頭(4),且抓標探頭(4)通過探頭支架(3)固定在保護殼(3)的頂部。
進一步的,保護殼(3)的上方設置的抓標探頭(4)分為兩組,第一抓標探頭(41)、第二抓標探頭(42)用於校準上層膜吸附板(61)上吸附的上層膜(1001);第三抓標探頭(43)、第四抓標探頭(44)用於校準下層膜吸附板(71)上吸附的下層膜(1002)。
進一步的,第一抓標探頭(41)設置在靠近上層膜(1001)的前端左側;第二抓標探頭(42)與第一抓標探頭(41)形成對角,設置在靠近上層膜(1001)的後端右側;且第三抓標探頭(43)設置在靠近下層膜(1002)翻轉前的後端左側;第四抓標探頭(44)與第三抓標探頭(43)形成對角,設置在靠近下層膜(1002)的前端右側;同時,當下層膜(1002)隨著下層膜吸附板(71)翻轉180度後,第三抓標探頭(43)的位置數據與第一抓標探頭(41)的位置數據對應,第四抓標探頭(44)的位置數據與第二抓標探頭(42)的位置數據對應。
進一步的,在所述保護殼(2)的後側內壁上設置有用於顯示抓標探頭(4)位置數據的探頭顯示屏(5)。
進一步的,探頭顯示屏(5)設置有多個,分別為第一探頭顯示屏(51)、第一探頭顯示屏(52)、第三探頭顯示屏(53)、第四探頭顯示屏(54)。
進一步的,上層膜貼合底座(66)通過下側設置的上層組件驅動絲杆(8)以及絲杆驅動實現水平橫向移動到下層膜貼合組件(7)的下方。
進一步的,上層膜貼合底座(66)底側兩邊與所述上層組件驅動絲杆(8)平行設置有兩組導軌(81);上層組件驅動絲杆(8)處在上層膜貼合底座(66)的底側中間位置,且上層膜貼合底座(66)活動設置在導軌(81)上。
進一步的,在所述保護殼(2)的後側內壁上設置有用於控制顯示抓標探頭(4)位置數據的上膜抓標監控器(21)和下膜抓標監控器(22)。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電容觸控螢幕傳感器雙膜自動定位壓緊貼合裝置,自動實現雙膜找準定位,自動實現雙膜貼合操作,操作簡單可靠,貼合對準精度高,次品率低,大大提高了顯示屏膜的自動化生產。
1、通過抓標探頭分別對吸附板上的顯示屏膜進行位置校準,並使下層膜與上層膜在水平位置平齊,通過下層膜貼合組件上的吸附板導軌、水平驅動實現與下層膜貼合組件上的上層膜對準平齊。
2、通過水平驅動與下層支架上設置的翻轉電機相連,翻轉電機設置在下層支架的連接軸末端,從而實現下層膜翻轉後與上側膜位置的對準貼合,位置完全貼合。
3、上層膜吸附板、和下層膜吸附板表面設置有氣孔,內部中空,採用完全負壓的方式對其上放置的上層膜、下層膜進行固定,固定效果顯著;柔性固定不會損傷上層膜和下層膜,而且控制方便。
4、通過輥輪支架、輥輪,以及輥輪支架下方設置的用於撐起輥輪支架的伸縮杆,實現貼合後的上下膜壓緊以及排氣泡操作,簡單實用,而且不損傷膜表面,貼合牢靠。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本發明主視示意圖。
圖3為圖1中A處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4為圖1中B處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工作示意圖。
圖6為圖5中主視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驅動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8為圖7中主視示意圖。
圖9為驅動組件實現雙膜貼合操作時結構狀態圖。
圖10為圖8中C處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11為圖9中D處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中所述文字標註表示為:1、底座;2、保護殼;21、上膜抓標監控器;22、下膜抓標監控器;3、探頭支架;4、抓標探頭;41、第一抓標探頭;42、第二抓標探頭;43、第三抓標探頭;44、第四抓標探頭;5、探頭顯示屏;51、第一探頭顯示屏;52、第二探頭顯示屏;53、第三探頭顯示屏;54、第四探頭顯示屏;
6、上層膜貼合組件;61、上層膜吸附板;62、支撐板;63、輥輪支架;64、輥輪;65、伸縮杆;66、上層膜貼合底座;
7、下層膜貼合組件;71、下層膜吸附板;72、下層支架;73、吸附板導軌;74、水平驅動;75、翻轉電機;8、上層組件驅動絲杆;81、導軌;9、控制面板;10、啟停按鍵;1001、上層膜;1011、側邊;1002、下層膜。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本部分的描述僅是示範性和解釋性,不應對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圖1-圖11所示,本發明的具體結構為:一種電容觸控螢幕傳感器雙膜自動定位壓緊貼合裝置,它包括底座1以及設置在底座1上方形成密閉空間的保護殼2,所述底座1的工作檯上分別設置有上層膜貼合組件6和下層膜貼合組件7;上層膜貼合組件6處在水平下側且可水平橫向移動到下層膜貼合組件7的下方;下層膜貼合組件7可實現繞水平軸自由翻轉;所述上層膜貼合組件6上設置有用於固定顯示屏膜的上層膜吸附板61以及配套設置的氣壓負壓供給設備;所述下層膜貼合組件7上設置有用於固定顯示屏膜的下層膜吸附板71以及配套設置的氣壓負壓供給設備;
所述上層膜吸附板61表面設置有氣孔,且吸附板中空並連接到氣壓負壓供給設備;下方設置有支撐板62,支撐板62的右側設置有輥輪支架63且輥輪支架63上設置有輥輪64,輥輪支架63的下方設置有用於撐起輥輪支架63的伸縮杆65;支撐板62和輥輪支架63均設置在下方的上層膜貼合底座66上;
所述下層膜吸附板71表面設置有氣孔,且吸附板中空並連接到氣壓負壓供給設備;下層膜吸附板71兩側通過下層支架72固定,且下層支架72上設置有水平縱向吸附板導軌73,且吸附板導軌73上方配合設置有水平驅動74,水平驅動74與下層支架72上設置的翻轉電機75相連,翻轉電機75設置在下層支架72的連接軸末端;
所述底座1的前方設置有啟停按鍵10,保護殼2的側壁上設置有控制面板9。
優選的,所述保護殼3的上方設置有用於校準上層膜1001和下層膜1002上十字角標的抓標探頭4,且抓標探頭4通過探頭支架3固定在保護殼3的頂部。
優選的,保護殼3的上方設置的抓標探頭4分為兩組,第一抓標探頭41、第二抓標探頭42用於校準上層膜吸附板61上吸附的上層膜1001;第三抓標探頭43、第四抓標探頭44用於校準下層膜吸附板71上吸附的下層膜1002。
優選的,第一抓標探頭41設置在靠近上層膜1001的前端左側;第二抓標探頭42與第一抓標探頭41形成對角,設置在靠近上層膜1001的後端右側;且第三抓標探頭43設置在靠近下層膜1002翻轉前的後端左側;第四抓標探頭44與第三抓標探頭43形成對角,設置在靠近下層膜1002的前端右側;同時,當下層膜1002隨著下層膜吸附板71翻轉180度後,第三抓標探頭43的位置數據與第一抓標探頭41的位置數據對應,第四抓標探頭44的位置數據與第二抓標探頭42的位置數據對應。
優選的,在所述保護殼2的後側內壁上設置有用於顯示抓標探頭4位置數據的探頭顯示屏5。
優選的,探頭顯示屏5設置有多個,分別為第一探頭顯示屏51、第一探頭顯示屏52、第三探頭顯示屏53、第四探頭顯示屏54。
優選的,上層膜貼合底座66通過下側設置的上層組件驅動絲杆8以及絲杆驅動實現水平橫向移動到下層膜貼合組件7的下方。
優選的,上層膜貼合底座66底側兩邊與所述上層組件驅動絲杆8平行設置有兩組導軌81;上層組件驅動絲杆8處在上層膜貼合底座66的底側中間位置,且上層膜貼合底座66活動設置在導軌81上。
優選的,在所述保護殼2的後側內壁上設置有用於控制顯示抓標探頭4位置數據的上膜抓標監控器21和下膜抓標監控器22。其用於控制抓標探頭的具體抓標操作運算。
具體使用時,如圖5-圖7所示,第一抓標探頭41、第二抓標探頭42用於校準上層膜吸附板61上吸附的上層膜1001;第三抓標探頭43、第四抓標探頭44用於校準下層膜吸附板71上吸附的下層膜1002;第一抓標探頭41設置在靠近上層膜1001的前端左側;第二抓標探頭42與第一抓標探頭41形成對角,設置在靠近上層膜1001的後端右側;且第三抓標探頭43設置在靠近下層膜1002翻轉前的後端左側;第四抓標探頭44與第三抓標探頭43形成對角,設置在靠近下層膜1002的前端右側。
如圖8-圖11,當下層膜1002隨著下層膜吸附板71翻轉180度後,第三抓標探頭43的位置數據與第一抓標探頭41的位置數據對應,第四抓標探頭44的位置數據與第二抓標探頭42的位置數據對應;如此在當上層膜貼合組件6水平橫向移動到下層膜貼合組件7的下方時,下層膜1002與上層膜1001的位置是對齊的。
即滿足:第一抓標探頭41檢測的上層膜1001上的十字角標與第三抓標探頭43檢測的下層膜1002上的十字角標位置對齊,第二抓標探頭42檢測的上層膜1001上的十字角標與第四抓標探頭44檢測的下層膜1002上的十字角標位置對齊。如此即實現了上下兩層膜的精準對齊操作。
第一探頭顯示屏51、第一探頭顯示屏52、第三探頭顯示屏53和第四探頭顯示屏54,用於分別顯示第一抓標探頭41、第二抓標探頭42、第三抓標探頭43和第四抓標探頭44的十字角標對準情況,供操作者檢測。
並且,上層膜1001在放置在上層膜吸附板61上時,上層膜1001右側的側邊1011蓋在了輥輪64上,具體見圖8、圖10所示。
以上對準操作均是由系統自動完成,人工只需按要求擺放上下兩層膜即可。
完成抓標、對標操作後,如圖8-圖11,下層膜1002隨著下層膜吸附板71翻轉180度,上層膜貼合組件6水平橫向移動到下層膜貼合組件7的下方後,下層膜1002與上層膜1001的位置對齊後停止。
然後,啟動伸縮杆65頂起輥輪支架63,使輥輪64滾動接觸頂住上層膜1001的側邊1011;隨後驅動上層膜貼合組件6向左復位移動,如此輥輪64即實現在上層膜1001的底側進行了類似於刮壓的操作,如圖11所示,將吸附在上層膜吸附板61上的上層膜1001從上層膜吸附板61上刮掉,同時將上層膜1001與對齊的下層膜1002壓緊貼合。
完成以上操作後,上層膜貼合組件6退出下層膜貼合組件7的下方並復位,待下一次操作;下層膜貼合組件7的下層膜吸附板71翻轉180度進行復位,將完成膜貼合的上下兩層膜帶到正上方,停掉氣壓負壓,取下完成膜貼合的顯示屏膜即可。
連續生產過程中,重複以上操作。
文中關於氣壓負壓的供給以及連接系統關係作了省略,其存在多種解決方式,不一一列出,只要能實現本發明點即可;而且如何實現是本領域技術員能夠實現的。關於電控以及驅動等,也作了省略描述,其非本發明的技術點所在。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發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例的說明只是用於幫助理解本發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由於文字表達的有限性,而客觀上存在無限的具體結構,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潤飾或變化,也可以將上述技術特徵以適當的方式進行組合;這些改進潤飾、變化或組合,或未經改進將發明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於其它場合的,均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