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車窗玻璃的升降運動引導線的生成方法及裝置與流程
2023-04-29 04:10:51 1

本發明涉及升降系統設計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於車窗玻璃的升降運動引導線的生成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車門玻璃升降運動引導線,是校核車門玻璃升降運動是否滿足要求的基準線,也是窗框、車門玻璃、車門導槽密封條、玻璃升降器和車門玻璃總裝導軌設計時的基礎參考曲線。
目前車門玻璃升降運動引導線的生成方法為:首先確定汽車側門A面的中心線,然後以車門玻璃在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為起點,設置螺旋線的螺距、高度和方向,以使其可以通過車門玻璃在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最後將所述螺旋線投影到所述汽車側門A面上所形成的曲線,即為車門玻璃升降運動引導線。
但是,對於現在主流的為雙曲面的汽車側門A面,採用上述方法設計出的車門玻璃升降運動引導線為基準去製造玻璃時,會存在在玻璃升降運動過程中近B柱玻璃側邊與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在X方向偏差很大的問題,導致玻璃升降運動過程中出現異響或周邊零件功能失效。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減小近B柱玻璃側邊與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在X方向的偏差,避免玻璃升降過程中出現異響或周邊零件功能失效。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車窗玻璃的升降運動引導線的生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當確定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且確定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時,計算出從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運動至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Q時近B柱的上頂點所需繞車輛側門A面的橫軸和縱軸的旋轉角度,分別作為第一角度及第二角度;
將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運動至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的過程分解為預設次數n的運動位移,將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作為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下頂點,並以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下頂點Q為起點繼續n次所述分解運動操作,所運動至的點作為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下頂點R,得到第一曲線;
將所述第一曲線投影至所述車輛側門A面得到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
可選地,所述將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運動至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的過程分解為預設次數的運動位移,將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作為所述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下頂點,並以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下頂點Q為起點繼續n次所述分解運動操作所運動至的點作為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下頂點R,得到第一曲線,包括:
求取所述第一角度及所述第二角度的商,得到第一比值;
將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橫軸旋轉第三角度得到點P1』,將所述點P1』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縱軸旋轉第四角度得到P1,其中:所述第三角度為所述第一角度與所述預設次數n的商值,所述第四角度為所述第一比值與所述第三角度的乘積;
將所述P1點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橫軸旋轉第三角度得到點P2』,將所述點P2』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縱軸旋轉所述第四角度得到P2;
依次以上一次得到的點Px為基準,重複執行將所述Px點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橫軸旋轉第三角度得到點Px』,將所述點Px』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縱軸旋轉所述第四角度得到Px+1的操作,直至所述x+1=n,Pn與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重合;
以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下頂點Q為起點繼續執行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橫軸旋轉第三角度得到點Px』,將所述點Px』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縱軸旋轉所述第四角度得到Px+1的操作,直至所述x+1=2n,得到P2n,以P2n作為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下頂點R;
將得到的點P1、P2、P3……P2n相連得到第一曲線。
可選地,所述方法還包括:
對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進行校核,當確認在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運動至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的過程中,所述近B柱玻璃側邊與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在X方向偏差的最大值滿足預設的條件時,則相應地調整所述預設次數n。
可選地,所述對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進行校核,當確認在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運動至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的過程中,所述近B柱玻璃側邊與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在X方向偏差的最大值滿足預設的條件時,則相應地調整所述預設次數,包括:
判斷在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運動至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的過程中,所述近B柱玻璃側邊與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在X方向偏差的最大值是否大於預設閾值;
當確認所述近B柱玻璃側邊與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在X方向偏差的最大值大於預設閾值時,增加所述預設次數n。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用於車窗玻璃的升降運動引導線的生成裝置,所述裝置包括:
定位單元,適於確定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及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
計算單元,適於當所述定位單元確定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及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時,計算出從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運動至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所需繞車輛側門A面的橫軸和縱軸的旋轉角度,分別作為第一角度及第二角度;
分解單元,適於將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運動至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的過程分解為預設次數n的運動位移,將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作為所述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 下頂點,並以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下頂點Q為起點繼續n次所述分解運動操作所運動至的點作為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下頂點,得到第一曲線;
投影單元,適於將所述分解單元得到的第一曲線投影至所述車輛側門A面得到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
可選地,所述分解單元,包括:
求取比值子單元,適於求取所述第一角度及所述第二角度的比值,得到第一比值;
第一旋轉子單元,適於將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橫軸旋轉第三角度得到點P1』,將所述點P1』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縱軸旋轉第四角度得到P1,然後將所述P1點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橫軸旋轉第三角度得到點P2』,將所述點P2』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縱軸旋轉所述第四角度得到P2;依次以上一次得到的點Px為基準,重複執行將所述Px點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橫軸旋轉第三角度得到點Px』,將所述點Px』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縱軸旋轉所述第四角度得到Px+1的操作,直至所述x+1=n,其中:所述第三角度為所述第一角度與所述預設次數n的商值,所述第四角度為所述第一比值與所述第三角度的乘積;
第二旋轉子單元,適於以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下頂點Q為起點繼續執行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橫軸旋轉第三角度得到點Px』,將所述點Px』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縱軸旋轉所述第四角度得到Px+1的操作,直至所述x+1=2n,得到P2n,以P2n作為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下頂點R;
第一連線子單元,適於將所述第一旋轉子單元得到的點P1、P2、P3……P2n相連得到第一曲線。
可選地,所述裝置還包括:校核單元,所述校核單元適於對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進行校核,當確認在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運動至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的過程中,所述近B柱玻璃側邊與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在X方向偏差的最大值滿足預設的條件時,則相應地調整所述預設次數n。
可選地,所述校核單元,包括:
判斷子單元,適於判斷在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運動至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的過程中,所述近B柱玻璃側邊與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在X方向偏差的最大值是否大於預設閾值;
調整子單元,適於當所述判斷子單元確認所述近B柱玻璃側邊與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在X方向偏差的最大值大於預設閾值時,增加所述預設次數n。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具有以下優點:
通過將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運動至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的過程分解為預設次數n的運動位移,並將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作為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下頂點,並以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下頂點Q為起點繼續n次所述分解運動操作,所運動至的點作為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下頂點R,得到第一曲線;將所述第一曲線投影至所述車輛側門A面得到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即相當於把玻璃下降過程中,玻璃近B柱的上頂點P的運動,以及玻璃近B柱的下頂點Q的運動分別分解為n個小運動位移,因而使用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方法生成得到的升降運動引導線相對於現有技術的方法得到的升降運動引導線更精確,可以減小近B柱玻璃側邊與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在X方向的偏差,從而可以避免玻璃升降過程中功能異響或周邊零件失效。
進一步,通過對生成的升降運動引導線進行校核,並且當確認在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運動至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的過程中,所述近B柱玻璃側邊與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在X方向偏差的最大值滿足預設的條件時,則相應地調整所述預設次數n,從而可以提高升降運動引導線生成方法的可靠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升降運動引導線的生成方法;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升降運動引導線的生成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目前使用以下步驟生成車門玻璃升降運動引導線:首先確定汽車側門A面的中心線,然後以車門玻璃在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為起點,設置螺旋線的螺距、高度和方向,以使其可以通過車門玻璃在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最後將所述螺旋線投影到所述汽車側門A面上所形成的曲線,即為車門玻璃升降運動引導線。
這種車門玻璃升降運動引導線的生成方法簡單,但是僅僅適用於汽車側門A面為圓柱面的車型,對於現在主流的為雙曲面的汽車側門A面,使用這種方法生成的近B柱玻璃側邊與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在X方向偏差很大,主要原因為:車門玻璃側邊是通過升降運動引導線剪切汽車側門A面形成,當車門玻璃在上止位時,側邊與升降運動引導線上端的有一部分重合。而因螺旋線上各點到汽車側門A面的距離較大且不盡相同,投影到所述汽車側門A面後形成的車門玻璃升降運動引導線會出現變形,則當車門玻璃運動到下止位時,玻璃側邊與升降運動引導線對應的區段不完全重合,從而導致近B柱玻璃側邊與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在X方向出現很大的偏差。
針對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用於車窗玻璃的升降運動引導線的生成方法和裝置,所述方法通過將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運動至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的過程分解為預設次數n的運動位移,並將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作為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下頂點,並以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下頂點Q為起點繼續n次所述分解運動操作,所運動至的點作為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下頂點R,得到第一曲線;將所述第一曲線投影至所述車輛側門A面得到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即相當於把玻璃下降過程中,玻璃近B柱的上頂點P的運動,以及玻璃近B柱的下頂點Q的運動分別分解為n個小運動位移。因而使用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方法生成得到的升降運動引導線相對於現有技術的方法得到的升降運動引導線更精確,可以減小近B柱玻璃側邊與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在X方向的偏差,從而可以避免玻璃升降過程中出現異響或周邊零件失效。
為使本發明的上述目的、特徵和優點能夠更為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做詳細的說明。
圖1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中的一種用於車窗玻璃的升降運動引導線的生成方法的流程圖,以下參考圖1對升降運動引導線的生成方法的步驟進行詳細說明。
S11:確定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
在具體實施中,可以在車門玻璃位於上止位時,修剪出玻璃的形狀,並確定所述玻璃在近B柱的上頂點P。
S12:確定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
在具體實施中,可以將所述玻璃繞著橫軸和縱軸不斷旋轉直至到達下止位,然後可以確定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實際上所述P點與所述Q點是指所述車門玻璃的同一個位置,只是車門玻璃所處的位置狀態不同而已。
S13:計算出從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運動至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所需繞車輛側門A面的橫軸和縱軸的旋轉角度。
在具體實施中,為了明確知曉所述玻璃如何從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運動到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可以計算出從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運動至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所需繞車輛側門A面的橫軸和縱軸的旋轉角度,並分別將繞橫軸的旋轉角度作為第一角度,將繞著縱軸的旋轉角度作為第二角度。
S14:將所述上頂點P運動至所述上頂點Q的過程分解為預設次數n的運動位移,將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作為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下頂點,並以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下頂點Q為起點繼續n次所述分解運動操作,所運動至的點作為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下頂點R,得到第一曲線。
在具體實施中,為了精確地得到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運動至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的運動軌跡,可以利用取極限的方法,即把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運動至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的過程分解為預設次數n的運動位移;而為 了模擬玻璃處於上止位時的下頂點在玻璃下降過程中的運動,並以所述上頂點Q為起點繼續n次所述分解運動操作,即將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作為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下頂點,並以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下頂點Q為起點繼續n次所述分解運動操作,所運動至的點作為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下頂點R,得到第一曲線。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可以通過以下步驟得到所述第一曲線:
首先求取所述第一角度及所述第二角度的商,得到第一比值,其實所述第一比值就表示所述P點運動到Q點的過程中,每繞著車輛側門A面的縱軸旋轉1度時,繞著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橫軸旋轉的度數。
接著可以將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橫軸旋轉第三角度得到點P1』。
由於要把從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運動到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的過程分解為n次小運動位移,從而所述第三角度即為所述第一角度與所述預設次數n的商值,即是把從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運動到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的過程整個需要繞著車輛側門A面的旋轉的第一角度分解為n次進行旋轉。
然後將所述點P1』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縱軸旋轉第四角度得到P1,其中:所述第四角度為所述第一比值與所述第三角度的乘積。
由於第一比值代表著所述P點運動到Q點的過程中,每繞著車輛側門A面的縱軸旋轉1度時,繞著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橫軸旋轉的度數,故作為所述第一比值與所述第三角度的乘積的第四角度就表示每次P點繞著車輛側門A面的橫軸旋轉第三角度時,相應地應該繞著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縱軸旋轉的角度值。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繞著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橫軸旋轉一定角度後,再接著繞著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縱軸旋轉對應於所述一定角度值的另一個角度,就代表了所述點P朝著所述Q點運動了一次,這是從P點運動到所述Q點的運動過程中的第1/n步,所以可以得到P1點。
然後可以將所述P1點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橫軸旋轉第三角度得到點P2』,將所述點P2』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縱軸旋轉所述第四角度得到P2。
和上一步驟類似,這一步也是所述P朝著所述Q點運動了一次,這代表從P點運動到所述Q點的運動過程中的第2/n步,所以可以得到P2點
再然後可以依次以上一次得到的點Px為基準,重複執行將所述Px點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橫軸旋轉第三角度得到點Px』,將所述點Px』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縱軸旋轉所述第四角度得到Px+1的操作,直至所述x+1=n,Pn與所述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重合。
通過這種方法,就把從所述P運動到所述Q點這一過程分解為了n次進行,每次到達的終點分別為P1、P2、P3……Pn,如果所述第三角度選取的合適使得所述n為一個整數,則Pn點應該與Q點重合。
同理,由於玻璃位於下止位時從第二上止點Q至最低點的距離與從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運動至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的距離相同,所以將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作為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下頂點,可以玻璃位於上止位時的下止點Q為起點繼續重複執行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橫軸旋轉第三角度得到點Px』,將所述點Px』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縱軸旋轉所述第四角度得到Px+1的操作,直至所述x+1=2n,得到P2n,所述點P2n即為所述玻璃處於下止位時的下頂點Q。
這一步驟就是把玻璃在升降過程中下頂點從Q運動至R的運動過程分解成n次小運動位移。
這樣,結合上面對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的運動過程的分解,這兩個步驟就是模擬在玻璃下降過程中,玻璃近B柱最高點及最低點的運動過程。
最後可以將得到的P1、P2、P3……P2n相連得到第一曲線,這就是玻璃近B柱最高點至最低點的運動過程的軌跡曲線。所以採用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這種升降運動引導線的生成方法生成的升降運動引導線可以更加精確,可以減少玻璃在上升和下降過程中與導軌的摩擦,從而可以避免玻璃遲滯或者周邊零件失效。
需要說明的是,所述預設次數n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設置。當然n越 大,得到的升降運動引導線越接近於玻璃近B柱最高點運動至最低點所經過的實際路徑。但是由於要綜合考慮計算量的因素,一般可以將n設置為60次。
S15:將所述第一曲線投影至所述車輛側門A面得到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
在具體實施中,由於升降運動引導線是車門玻璃以及車門玻璃總裝導軌設計時的基礎參考曲線,而車門玻璃的設計是在所述車輛側門A面上進行的,所以可以將所述第一曲線投影至所述車輛側門A面得到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
在具體實施中,為了進一步地提升車門引導線的生成方法的可靠性,可以對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進行校核。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對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進行校核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驟:
判斷在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運動至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的過程中,所述近B柱玻璃側邊與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在X方向偏差的最大值是否大於預設閾值;
當確認所述近B柱玻璃側邊與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在X方向偏差的最大值大於預設閾值時,增加所述預設次數n。
需要說明的是,所述預設閾值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設置,比如可以綜合考慮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的準確性和計算量,可以把所述預設閾值設置為0.25mm。
為使得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和實現本發明,以下對上述升降運動引導線生成方法所對應的裝置進行詳細介紹。
圖2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用於車窗玻璃的升降運動引導線生成裝置,所述裝置可以包括:定位單元1、計算單元2、分解單元3及投影單元4,其中:
所述定位單元1,適於確定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及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
所述計算單元2,適於當所述定位單元1確定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及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時,計算出從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運動至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所需繞車輛側門A面的橫軸和縱軸的旋轉角度,分別作為第一角度及第二角度;
所述分解單元3,適於將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運動至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的過程分解為預設次數n的運動位移,並將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作為所述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下頂點,並以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下頂點Q為起點繼續n次所述分解運動操作所運動至的點作為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下頂點R,得到第一曲線;
所述投影單元4,適於將所述分解單元3得到的第一曲線投影至所述車輛側門A面得到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
在本發明具體實施中,所述分解單元3,可以包括:求取比值子單元31、第一旋轉子單元32、第二旋轉子單元33及第一連線子單元34,其中:
所述求取比值子單元31,適於求取所述第一角度及所述第二角度的比值,得到第一比值;
第一旋轉子單元32,適於將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橫軸旋轉第三角度得到點P1』,將所述點P1』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縱軸旋轉第四角度得到P1,然後將所述P1點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橫軸旋轉第三角度得到點P2』,將所述點P2』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縱軸旋轉所述第四角度得到P2;依次以上一次得到的點Px為基準,重複執行將所述Px點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橫軸旋轉第三角度得到點Px』,將所述點Px』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縱軸旋轉所述第四角度得到Px+1的操作,直至所述x+1=n。
其中:所述第三角度為所述第一角度與所述預設次數n的商值,所述第四角度為所述第一比值與所述第三角度的乘積。
第二旋轉子單元33,適於以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為起點繼續重複執行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橫軸旋轉第三角度得到點Px』,將所 述點Px』繞所述車輛側門A面的縱軸旋轉所述第四角度得到Px+1的操作,直至所述x+1=2n,得到P2n,以P2n作為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下頂點R。
第一連線子單元34,適於將所述第一旋轉子單元得到的P1、P2、P3……P2n相連得到第一曲線。
不僅如此,在具體實施中,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的生成裝置還可以包括:校核單元5,所述校核單元5適於對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進行校核,當確認在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運動至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的過程中,所述近B柱玻璃側邊與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在X方向偏差的最大值滿足預設的條件時,則相應地調整所述預設次數n。。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所述校核單元5包括:判斷子單元51及調整子單元52,其中:
所述判斷子單元51,適於判斷在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運動至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的過程中,所述近B柱玻璃側邊與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在X方向偏差的最大值是否大於預設閾值;
所述調整子單元52,適於當所述判斷子單元確認所述近B柱玻璃側邊與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在X方向偏差的最大值大於預設閾值時,增加所述預設次數n。
通過所述分解單元將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運動至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的過程分解為預設次數n的運動位移,並以所述Q為起點重複n次所述分解運動操作,得到第一曲線,接著所述投影單元將所述第一曲線投影至所述車輛側門A面得到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即相當於模擬從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P運動到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上頂點Q的運動過程,及從所述玻璃位於上止位時近B柱的下頂點Q至所述玻璃位於下止位時近B柱的下頂點R的運動過程,因而使用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方法生成得到的升降運動引導線相對於現有技術的方法得到的升降運動引導線更精確,可以減小近B柱玻璃側邊與所述升降運動引導線在X方向偏差,從而可以避免玻璃升降過程中出現異響或周邊零件失效。
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上述實施例的各種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驟是可以通過程序來指令相關的硬體來完成,該程序可以存儲於以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中,存儲介質可以包括:ROM、RAM、磁碟或光碟等。
雖然本發明披露如上,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均可作各種更動與修改,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應當以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範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