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品染色印花加工用防沾汙淨洗劑的製作方法
2023-04-28 22:11:51 2
專利名稱:紡織品染色印花加工用防沾汙淨洗劑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紡織品染色印花用助劑,特別涉及一種用於紡織品染色印 花加工後皂洗過程中防沾汙的淨洗劑,屬於紡織染整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紡織印染工業中,織物印花加工主要包括以下工序花版製作、色漿調 制、印製、烘乾、水洗、後處理等工序,其中水洗工序的目的是洗去織物上未 固著的染料和用畢的漿料及其他印染助劑,以提髙色牢度,恢復手感,得到圖 案鮮豔清晰的印花織物。對所用的淨洗劑一般要求是能有效地洗去未固著染料 和槳料,並且不再回沾到纖維表面,又不產生過分的剝色;對織物無損傷,用 量少,用水省。
纖維素纖維等織物採用活性染料染色時,由於活性染料在上染固著的同時, 在鹼性固著條件下會發生水解,而水解染料吸附在纖維上形成浮色並未與纖維 結合,嚴重影響染色產品的色牢度。因此,活性染料染色後必須進行皂洗,以 去除織物上沾附的浮色染料,提髙染色織物的牢度。在皂洗處理過程中,淨洗 劑對皂洗效果的好壞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一般,淨洗劑通過與染料發生化學作 用,洗去與纖維結合不牢的水解活性染料,同時使脫除的染料不回沾到布面上, 達到提髙牢度的目的。
有相同之處, 一是洗滌功能,必須能把織物上的浮色洗下來,這主要由表面活 性劑的復配物組成;另一方面防止再沾汙功能,是由髙分子表面活性劑的雜環 化合物組成,這類化合物分子中具有極性基因,對染料具有很強的親和力,能 吸附染料,有利於去除織物表面的浮色,同時,還能與被洗下來的染料結合, 穩定存在於洗滌浴中,防止染料的回沾。
早期的淨洗劑主要以陰/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為原料進行復配,這類淨洗劑的 不足主要是僅有常規的洗滌作用,而與染料沒有相互的作用,能將水解染料從織物表面洗下來,但當淨洗液中的染料濃度達到一定量時,浮色染料將重新被 纖維吸附而回沾到織物的表面,產生再沾汙,無法完全洗淨織物表面的浮色。 另外,以表面活性劑為主體的皂洗劑具有泡沫較多的缺點,不利於洗淨,洗滌 工序多,浪費水資源。
為了提髙染色印花織物的水洗牢度,必須開發既有洗滌功能又有防沾色功 能的防沾色淨洗劑。近年來,以丙烯酸、馬來酸等為原料,通過聚合反應製備 了合成高聚物淨洗劑,利用髙聚物優異的吸附和分散性能,使洗滌下來的浮色 染料分散在水中,防止水解染料的回沾,提髙洗滌效果。文獻"酸性皂洗劑的 合成與應用"(南通工學院學報,2001, 17(4):51-54)中,公開了一種以馬來 酸和丙烯酸為原料,用過硫酸鹽引發合成共聚物作為皂洗劑。但到目前為止, 用於復配皂洗劑的髙聚物主要是陰離子性的,對染料的作用主要依靠髙分子化 合物吸附和分散作用,作用力還不夠強,去除浮色的能力不足,影響染色織物 的牢度和品質。中國發明專利"紡織品白地防沾汙洗滌劑"(CN 1302174C)中, 所採用的化學品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烷基苯磺酸鹽等,隨著生態紡織品法規 和環境保護要求的提髙,已被限制使用,同時,所採用的甲基吡咯垸酮和乙烯 基吡咯垸酮為低分子化合物,對染料的親合力較低,防沾色效果較差。在文獻 "印花防沾汙劑S-2的合成及應用研究"(印染,1995, 21 (4) : 21-23)中,
介紹了以髙分子的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為主要原料與其他助劑復配後的印花防 沾色劑,伹未說明具體的結構組成。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可提髙染色織物上 未固著染料的去除率和防止染料再沾汙能力,減少浮色在纖維上的殘留,從而 提髙染色印花織物的摩擦牢度和水洗牢度的紡織品染色印花加工用防沾汙淨洗 劑,用於紡織品染色印花後的水洗工序。
本發明採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紡織品染色印花加工用防沾汙淨洗劑 的製備方法,它的組成成分及各組分的質量百分比為N-乙烯基吡咯烷酮/丙烯 醯胺/乙烯醇三元共聚物2 15%,馬來酸/丙烯酸共聚物2 15%,聚丙烯酸鈉0 10%,脂肪胺聚氧乙烯醚2 1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 15%,其餘為水;所述的N-乙烯基吡咯烷酮/丙烯醯胺/乙烯醇三元共聚物的分子量為10000' 100000,具有以下的結構
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5其中,a: b為l: 2 5: 1; a: c為l: 2 10: 1。 所述的馬來酸/丙烯酸共聚物的分子量為800 4000。 所述的聚丙烯酸鈉的分子量為500 2000。 所述的脂肪胺聚氧乙烯醚結構如下
/(CH2CH20、H
CH3(CH2)mCH廠N
、(CH2CH20)nH
其中m為10 16, n為5 25。 所述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結構如下
CH3(CH2^CH20(CH2CH20)nH
其中m為10~16, n為5 25。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 (1)本發明採用了分子中含有環內醯胺和伯醯胺的N-乙烯基吡咯烷酮/丙 烯醯胺/乙烯醇三元共聚物,具有一定的陽荷性,對常規染色印花用陰離子染料 具有良好的親合力,有利於未固著染料從織物上洗除,同時具有保護膠體特性, 能使洗下來的染料穩定地存在於洗滌浴中,防止再沾汙。所用的脂肪胺聚氧乙 烯醚也可通過分子中的胺基、羥基或聚氧乙烯鏈與染料進行結合,提髙染料在 洗滌浴中的穩定性,減少染料的回沾。
(2) 本發明的組成中,採用馬來酸/丙烯酸共聚物和聚丙烯酸鈉作為助洗 劑,對金屬離子具有螯合能力,能把金屬離子螯合封閉,軟化水質,增強洗滌 效果,同時具有分散作用,能將洗下來的汙垢迅速分散在水中,防止再沾汙。
(3) 本發明所用組分採用符合生態紡織品標準和環境保護要求的原料,符 合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1:
紡織品染色印花加工用防沾汙淨洗劑按重量份計組成如下 N-乙烯基吡咯烷酮/丙烯醯胺/乙烯醇三元共聚物 5% 馬來酸/丙烯酸共聚物 8% 脂肪胺聚氧乙烯醚1815 6%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09 10% 其餘為水
所用的N-乙烯基吡咯烷酮/丙烯醯胺/乙烯醇三元共聚物結構式為
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6
其中,a: b: C為5: 1: 2,分子量為40000;所用的馬來酸/丙烯酸共聚物 為常規工業品分子量為1200;所用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09、脂肪胺聚氧乙 烯醚1815為常規工業品。
實施例2:
紡織品染色印花加工用防沾汙淨洗劑按重量份計組成如下 N-乙烯基吡咯烷酮/丙烯醯胺/乙烯醇三元共聚物 8% 馬來酸/丙烯酸共聚物 3% 聚丙烯酸鈉 5% 脂肪胺聚氧乙烯醚T15 5% 異構十三醇聚氧乙烯醚MO-7 8% 其餘為水
所用的N-乙烯基吡咯烷酮/丙烯醯胺/乙烯醉三元共聚物結構式為其中,a: b: c為4: 2: 1,分子量為33000:所用的馬來酸/丙烯酸共聚 物為常規工業品分子量為1500:所用聚丙烯酸鈉為常規工業品,分子量為800; 所用的異構十三醇聚氧乙烯醚MO-7、脂肪胺聚氧乙烯醚T15為常規工業品。
實施例3:
紡織品染色印花加工用防沾汙淨洗劑按重量份計組成如下 N-乙烯基吡咯烷酮/丙烯醯胺/乙烯醇三元共聚物 3% 馬來酸/丙烯酸共聚物 10% 脂肪胺聚氧乙烯醚1820 8% 異構十三醇聚氧乙烯醚M0-9 8% 其餘為水
所用的N-乙烯基吡咯烷酮/丙烯醯胺/乙烯醇三元共聚物結構式為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7
其中,a: b: c為8: 1: 2,分子量為63000;所用的馬來酸/丙烯酸共聚 物為常規工業品分子量為1800;所用的異構十三醇聚氧乙烯醚MO-9、脂肪胺 聚氧乙烯醚1820為常規工業品。
權利要求
1.一種紡織品染色印花加工用防沾汙淨洗劑,其特徵在於它的組成成分及各組分的質量百分比為N-乙烯基吡咯烷酮/丙烯醯胺/乙烯醇三元共聚物2~15%,馬來酸/丙烯酸共聚物2~15%,聚丙烯酸鈉0~10%,脂肪胺聚氧乙烯醚2~1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15%,其餘為水;所述的N-乙烯基吡咯烷酮/丙烯醯胺/乙烯醇三元共聚物的分子量為10000~100000,具有以下的結構其中,a∶b為1∶2~5∶1;a∶c為1∶2~10∶1。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紡織品染色印花加工用防沾汙淨洗劑,其特 徵在於所述的馬來酸/丙烯酸共聚物的分子量為800 4000。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紡織品染色印花加工用防沾汙淨洗劑,其特 徵在於所述的聚丙烯酸鈉的分子量為500 2000。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紡織品染色印花加工用防沾汙淨洗劑,其特 徵在於所述的脂肪胺聚氧乙烯醚結構如下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2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紡織品染色印花加工用防沾汙淨洗劑,其特 徵在於所述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結構如下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2其中m為10 16, n為5 25。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紡織品染色印花用助劑,特別涉及一種用於紡織品染色印花加工後皂洗過程中防沾汙的淨洗劑,屬於紡織染整技術領域。它的組成成分及質量百分比為N-乙烯基吡咯烷酮/丙烯醯胺/乙烯醇三元共聚物2~15%,馬來酸/丙烯酸共聚物2~15%,聚丙烯酸鈉0~10%,脂肪胺聚氧乙烯醚2~1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15%,其餘為水。原料符合生態紡織品標準和環境保護要求,並具有一定的陽荷性,對常規染色印花用陰離子染料具有良好的親合力,有利於未固著染料從織物上洗除,同時,具有保護膠體特性,能使洗下來的染料穩定地存在於洗滌浴中,防止再沾汙。
文檔編號D06P5/08GK101314922SQ20081002211
公開日2008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08年6月24日 優先權日2008年6月24日
發明者王祥榮 申請人:蘇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