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腸炎、闌尾炎的中藥及其製備方法
2023-05-25 12:08:26 2
專利名稱:一種治療腸炎、闌尾炎的中藥及其製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及其製備方法,具體涉及一種治療腸炎、闌尾炎的中藥及其製備方法。
背景技術:
「腸癰」為中醫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腸炎和急、慢性闌尾炎均屬中醫「腸癰」範圍,多由飲食不節、寒溼不適、勞倦過度、情志不暢、腸道寄生蟲等病因所致,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急腹症之一,約有85%的患者發生於10-40歲之間。雖然對於急性闌尾炎在臨床上一般採用手術切除闌尾進行治療,但是手術治療會給病人帶來創傷和痛苦,且康復較慢,還需較高的費用。慢性闌尾炎臨床上有使用口服或者注射消炎類藥物進行治療,但是有時仍不能控制慢性炎症,得不到根治。目前臨床上有以中醫中藥進行非手術治療腸癰,但因其組份配方的原因治療效果還不盡人意。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針對目前臨床上治療腸炎、闌尾炎不足之處,提供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功效,口服安全性高,治療效果好,方法簡單,不用手術,病人治療無痛苦,治療費用低,適用於廣泛人群的治療腸炎、闌尾炎的中藥及其製備方法。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治療腸炎、闌尾炎的中藥,其特徵在於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製成金銀花30~70 黃 芪30~70 赤芍30~70連翹20~50黨 參30~70 當 歸30~70 丹參30~70白芍30~70牡丹皮20~50 穿山甲5~25 桂枝5~30 川芎5~30皂角刺5~30 甘 草5~25。
所述的治療腸炎、闌尾炎的中藥,其特徵在於其各組分的重量配比為
金銀花40~60黃 芪40~60赤芍40~60連翹30~40黨 參40~60當 歸40~60丹參40~60白芍40~60牡丹皮30~40穿 甲12~22桂枝10~20川芎10~20皂角刺10~20甘 草10~15。
所述的治療腸炎、闌尾炎的中藥,其特徵在於其各組分的重量配比為金銀花50黃 芪50 赤芍50連翹37.5黨 參50當 歸50 丹參50白芍50牡丹皮37.5 穿山甲16.7 桂枝15川芎15皂角刺15甘 草13.3。
所述的治療腸炎、闌尾炎的中藥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取黃芪、黨參、金銀花、赤芍、白芍、連翹、穿山甲、皂角刺、甘草中藥加水煎煮,提取濃縮液;再取煎煮後的當歸、桂枝、川芎、丹參、牡丹皮加乙醇回流提取,收集濾液,與濃縮液合併,加苯甲酸鈉,加蒸餾水調成口服液狀態;或與濃縮液合併,繼續濃縮至清膏或噴霧乾燥,製成顆粒狀態。
所述的治療腸炎、闌尾炎的中藥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取黃芪、黨參、金銀花、赤芍、白芍、連翹、穿山甲、皂角刺、甘草加水煎煮2~4次,每次0.5~1.5小時,濾過,濾液合併,濃縮至相對密度0.9~1.15,加入乙醇使含醇量達60~80%,攪勻,靜置20~26小時,濾過,濾液回收乙醇,濃縮液相對密度1.15~1.20;另取當歸、桂枝、川芎、丹參、牡丹皮加70~80%乙醇回流提取2~4次,每次0.5~1.5小時,濾過,濾液合併,回收乙醇,與上述濃縮液合併,加苯甲酸鈉2.5~3.5g,加蒸餾水調至1000ml成口服液。
所述的治療腸炎、闌尾炎的中藥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取黃芪、黨參、金銀花、赤芍、白芍、連翹、穿山甲、皂角刺、甘草加水煎煮2~4次,每次0.5~1.5小時,濾過,濾液合併,濃縮至相對密度0.9~1.15,加入乙醇使含醇量達60~80%,攪勻,靜置20~26小時,濾過,濾液回收乙醇,濃縮液相對密度1.15~1.20;另取當歸、桂枝、川芎、丹參、牡丹皮加70~80%乙醇回流提取2~4次,每次0.5~1.5小時,濾過,濾液合併,回收乙醇,與上述濃縮液合併,繼續濃縮至清膏(相對密度1.25~1.35,60℃熱測),取清膏1份,糊精2.5份、甜菊苷1%,製成顆粒;或取清膏1份、可溶性澱粉2.5份、甜菊苷1%製成顆粒;或繼續濃縮至相對密度1.10~1.18(50~80℃熱測),噴霧乾燥,取幹浸膏粉1份、乳糖1~3份製成顆粒。
本發明所選藥物按君、臣、佐、使組方原則進行配伍。以金銀花、赤芍、生黃芪為君藥金銀花味甘性寒,功能為清熱解毒,散癰消腫,為治一切癰腫疔瘡陽症之要藥,單用即有效;赤芍味苦性微寒,功能清熱涼血,散瘀止痛,善走血分,活血作用較強,用治癰腫瘡毒,常與銀花、連翹同用;黃芪味甘性微溫,功能補氣昇陽,託毒排膿,生肌斂瘡。以上三藥均針對主症,起主導作用。連翹味苦性微寒,功能清熱解毒,消癰散結,能協助君藥金銀花,有「瘡家聖藥」之稱;當歸、丹參、丹皮,均能活血化瘀,其中當歸尚有補血之功,丹參味苦性微寒,能活血化瘀,涼血消癰,治療腸癰腫,常配銀花、連翹等同用;丹皮功用與赤芍十分相似,既能活血又能涼血,善治腸癰腹痛;黨參味甘性平,能補中益氣,協助黃芪益氣扶正。以上五味均可協助君藥針對主證,為本發明之臣藥。白芍味苦、酸、甘,性微寒,能養血斂陰、柔肝止痛。桂枝辛溫,能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川芎為血中氣藥,能行氣活血,祛風止痛;皂角刺與穿山甲均為中醫常用的活血消癰,消腫排膿之品。以上五味均從不同方面協助君藥與臣藥,並針對多種兼證,起佐藥作用。甘草味甘,善於調合諸藥,生用能瀉火解毒,起使藥作用。
為證實療效並結合其臨床上用於治療腸炎、闌尾炎急性發作者,進行了以抗炎、解熱、止痛、抑菌及免疫為主的藥效學試驗利用小鼠和家兔進行了以抗炎、解熱止痛、抑菌及免疫為主的藥效學試驗,結果如下小鼠劑量按本發明最大耐受量的1/20、1/40及1/80計算,分別為10g/kg、5g/kg、2.5g/kg;按體表面積折算為大鼠的劑量分別為7g/kg、3.5g/kg及1.75g/kg;兔的劑量按LD50的1/40及1/80,分別為3.7g/kg及1.85g/kg。實驗表明本發明能明顯地抑制出角叉菜引起大鼠足蹠腫及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腫,表現出明顯的抗炎作用;提高非特異性免疫及體液免疫功能,對遲髮型免疫反應無影響;提高化學和物理法致痛的痛閾,具止痛功效;還抑制脫脂奶粉引起的家兔發熱反應,延長凝血時間及降低正常大鼠的血粘度,證明其活血功效。結果表明本發明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功效本發明對小鼠的急性毒性試驗取18-22g小鼠20隻,雌雄各半,用本發明藥液於上午8時一次性灌胃給藥,給藥容量為0.4ml/10g(相當於200g/kg),連續觀察7天,記錄逐日的小鼠毒性反應及死亡數,實驗結果表明,給小鼠灌藥後,首先出現運動減少,很快恢復正常,無動物死亡現象。給小鼠灌胃給藥200g/kg,按公斤體重計算,相當於成人每日用量(100g,相當於1.43g/kg)的140倍,按動物係數折算,相當於70kg成人每日用量的15倍以上,則動物於一周內死亡,表明其LD50必大於200g/kg。其結果顯示小鼠給藥的最大耐受量在200g/kg以上,口服給藥很安全。證明本發明口服安全性很大。
本發明對大白鼠的長期毒性試驗取wistar大白鼠選用兩個劑量組,分別為75g/kg和22.5g/kg(相當於成人臨床用量的45倍和13.5倍),同時選用蒸餾水用空白對照組。由於本發明臨床用藥量比較大,濃縮後(5g生藥/ml)給大白鼠灌胃給藥的體積仍然較大,毒性試驗的倍數很難提高,根據《中藥新藥臨床前研究指南》中的有關規定,以最高濃度、最大灌胃體積給大白鼠進行灌胃,每周灌胃給藥7天,連續4周,同條件飼養後,各大白鼠生長良好,活動自如,毛色有光澤,飲食及小便均正常,大便呈柏油色(可能系藥物顏色所致),體重自然增長,未發現明顯的毒性反應,亦未出現動物死亡。各大白鼠的血液常規、血液生化指標均在正常範圍,重要臟器病理組織學檢查未發現明顯的中毒性損害。
綜上所述,本發明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功效,口服安全性高,用於治療腸炎、闌尾炎治療效果好,方法簡單,不用手術,病人治療無痛苦,治療費用低,易於廣泛適用。
具體實施例方式
按下列組方稱取中藥(單位g)金銀花50 黃 芪50 赤芍50 連翹37.5黨 參50 當 歸50 丹參50 白芍50牡丹皮37.5 穿山甲16.7桂枝15 川芎15皂角刺15 甘 草13.3。
製備方法一選黃芪、黨參、金銀花、赤芍、白芍、連翹、穿山甲、皂角刺、甘草加水煎煮3次,每次1小時,濾過,濾液合併,濃縮至相對密度1.10~1.15,60℃熱測,加入乙醇使含醇量達70%,攪勻,靜置24小時,濾過,濾液回收乙醇,濃縮液備月(相對密度1.15-1.20,60℃熱測),另取當歸、桂枝、川芎、丹參、牡丹皮加7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小時,濾過,濾液合併,回收乙醇,與上述濃液合併,加苯甲酸鈉3g,加蒸餾水調至1000ml成口服液。
製備方法二選黃芪、黨參、金銀花、赤芍、白芍、連翹、穿山甲、皂角刺、甘草加水煎煮3次,每次1小時,濾過,濾液合併,濃縮至相對密度1.10~1.15,60℃熱測,加入乙醇使含醇量達70%,攪勻,靜置24小時,濾過,濾液回收乙醇,濃縮液備用(相對密度1.15-1.20,60℃熱測),另取當歸、桂枝、川芎、丹參、牡丹皮加7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小時,濾過,濾液合併,回收乙醇,與上述濃液合併,繼續濃縮至清膏(相對密度1.25~1.35,60℃熱測),取清膏1份,糊精2.5份、甜菊苷1%,製成顆粒;或取清膏1份、可溶性澱粉2.5份、甜菊苷1%製成顆粒;或繼續濃縮至相對密度1.10~1.18(50~80℃熱測),噴霧乾燥,取幹浸膏粉1份、乳糖1~3份製成顆粒。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腸炎、闌尾炎的中藥,其特徵在於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製成金銀花30~70黃 芪30~70赤 芍30~70連 翹20~50黨 參30~70當 歸30~70丹 參30~70白 芍30~70牡丹皮20~50穿山甲5~25 桂 枝5~30 川 芎5~30皂角刺5~30 甘 草5~2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腸炎、闌尾炎的中藥,其特徵在於其各組分的重量配比為金銀花40~60黃 芪40~60赤 芍40~60連 翹30~40黨 參40~60當 歸40~60丹 參40~60白 芍40~60牡丹皮30~40穿山甲12~22桂 枝10~20川 芎10~20皂角刺10~20甘 草10~15。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腸炎、闌尾炎的中藥,其特徵在於其各組分的重量配比為金銀花50黃 芪50 赤 芍50 連 翹37.5黨 參50當 歸50 丹 參50 白 芍50牡丹皮37.5 穿山甲16.7 桂 枝15 川 芎15皂角刺15甘 草13.3。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腸炎、闌尾炎的中藥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取黃芪、黨參、金銀花、赤芍、白芍、連翹、穿山甲、皂角刺、甘草中藥加水煎煮,提取濃縮液;再取煎煮後的當歸、桂枝、川芎、丹參、牡丹皮加乙醇回流提取,收集濾液,與濃縮液合併,加苯甲酸鈉,加蒸餾水調成口服液狀態;或與濃縮液合併,繼續濃縮至清膏或噴霧乾燥,製成顆粒狀態。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腸炎、闌尾炎的中藥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取黃芪、黨參、金銀花、赤芍、白芍、連翹、穿山甲、皂角刺、甘草加水煎煮2~4次,每次0.5~1.5小時,濾過,濾液合併,濃縮至相對密度0.9~1.15,加入乙醇使含醇量達60~80%,攪勻,靜置20~26小時,濾過,濾液回收乙醇,濃縮液相對密度1.15~1.20;另取當歸、桂枝、川芎、丹參、牡丹皮加70~80%乙醇回流提取2~4次,每次0.5~1.5小時,濾過,濾液合併,回收乙醇,與上述濃縮液合併,加苯甲酸鈉2.5~3.5g,加蒸餾水調至1000ml成口服液。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腸炎、闌尾炎的中藥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取黃芪、黨參、金銀花、赤芍、白芍、連翹、穿山甲、皂角刺、甘草加水煎煮2~4次,每次0.5~1.5小時,濾過,濾液合併,濃縮至相對密度0.9~1.15,加入乙醇使含醇量達60~80%,攪勻,靜置20~26小時,濾過,濾液回收乙醇,濃縮液相對密度1.15~1.20;另取當歸、桂枝、川芎、丹參、牡丹皮加70~80%乙醇回流提取2~4次,每次0.5~1.5小時,濾過,濾液合併,回收乙醇,與上述濃縮液合併,繼續濃縮至清膏(相對密度1.25~1.35,60℃熱測),取清膏1份,糊精2.5份、甜菊苷1%,製成顆粒;或取清膏1份、可溶性澱粉2.5份、甜菊苷1%製成顆粒;或繼續濃縮至相對密度1.10~1.18(50~80℃熱測),噴霧乾燥,取幹浸膏粉1份、乳糖1~3份製成顆粒。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腸炎、闌尾炎的中藥及其製備方法,由黃芪、黨參、金銀花、赤芍等十四味中藥配製而成,其製備方法是取黃芪、黨參、金銀花、赤芍、白芍、連翹、穿山甲、皂角刺、甘草加水煎煮,提取濃縮液,另取當歸、桂枝、川芎、丹參、牡丹皮加乙醇回流提取,濾過,濾液合併,回收乙醇,與上述濃縮液合併,加苯甲酸鈉,加蒸餾水並調勻。本發明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功效,口服安全性高,用於治療腸炎、闌尾炎治療效果好,方法簡單,不用手術,病人治療無痛苦,治療費用低,易於廣泛適用。
文檔編號A61P1/00GK1669571SQ200410014389
公開日2005年9月21日 申請日期2004年3月17日 優先權日2004年3月17日
發明者餘世春 申請人:餘世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