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二十四節氣小寒的詩(二十四節氣之小寒五首)
2023-05-25 07:39:21 1
小寒節氣詩詞五首:春冬正月交,寒向小寒時
農曆歲時運行到晚冬,迎來晚冬的第一個節氣,小寒,也是一年中最後的兩個節氣之一。
這裡的寒,是冷之至的意思,是一年最冷的感受。小寒,不是小小輕寒,是至冷天氣中的寒冷程度,因為還有一個節氣在十五天之後,,稱為大寒。
冬天走進了深冬,時間是傳統數九的二九和三九之間,天寒地凍,可謂極冷的時段。
那麼這個時段為什麼極冷呢?這是地球表面熱量散失最多的階段,而此時往往還有從北方南下的雨雪,更加拉低了氣溫。而雪後的融化也會帶走空氣中的熱量,北方冰天雪地,南方寒冷料峭。
然而在另外一方面,太陽冬至之後從南回歸線已經緩慢回歸,在晴朗的時段,天空更藍,陽光清麗明媚,敏感於陽光的動植物紛紛在嚴寒裡紛紛萌動,這是一段冬春轉換,寒冷中卻醞釀無盡生意的月份和時光,讓人歡喜,也讓人在歡喜中寒冷忍耐。
「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
拾食尋河曲,銜紫繞樹梢。
霜鷹近北首,雊雉隱叢茅。
莫怪嚴凝切,春冬正月交。」 中唐 · 元稹《詠廿四氣詩 小寒十二月節》
二十四節氣在秦漢時就已經確立,但是真正在民間普及節氣知識的,還是唐朝。唐朝丞相元稹的二十四節氣詩是通過詩的形式向國民普及節氣知識。
他的詩看似平易,卻濃縮了唐朝和唐朝之前關於節氣的主要知識點。
比如這首小寒節氣詩。
小寒應對十二音律中的大呂,這是告訴人們節氣劃分的由來,古代用音樂的二十四律,應對二十四節氣,那低音深沉的大呂,就應對小寒,仿佛天地之間都是如此沉肅渾厚的低音。
但是自然界在這樣寒冷低沉的底色上,卻另外有著萌動清新。
因為喜鵲最能感受春天的即將到來,它們這個時候開始在冰凍的河邊尋找枯枝和食物,在樹上開始壘巢。它們要將小寶貝生在春暖花開裡。因為做窩需要幾個月時間。所以喜鵲們一定是確定了冬至的太陽無可動搖的回歸後,才安心冒著嚴寒冰雪開工。
此時也正是臘月梅花開始盛開之時,喜鵲此時活動量大,為房子建設常常穿梭鳴叫,喜鵲登梅,是春天要來的物候徵兆,也會讓人感覺莫大的欣喜。
在山林北方,老鷹在冬天裡也熬不住了,這種嚴寒的天氣,獵物很難捕捉,它們開始接近腐食。
而山中的野雞,身上的羽毛也不夠保暖,躲進乾草叢或者茅草堆裡。此時若是想找到它們,估計它們連撲騰的力氣都沒有,被人乖乖一鍋端。
這說明天氣嚴寒,尤其這首詩是寫的以長安為中心的黃河流域的小寒節氣,可謂霜天雪地,嚴寒深重。
但是元稹卻用了一個有哲理性的收尾,不要責怪此時特別寒冷,因為這是冬春轉換的月份,天地間的陰陽氣息在消長搏殺,你肯定會感覺冷,但冷中有春天即將到來的歡喜明麗。
實際這句詩,也是古人用有限卻是當時極限的知識來解讀小寒節氣的冷,實際當代氣象氣候知識也和他的說法近似,只不過更科學,這是北方冷氣流和南方暖氣團開始在大陸進退拉鋸的時候,自然是大風降雪降雨,氣候多變,人的體感在風霜雨雪當中,肯定會覺得寒冷之極。
「伯勞飛日芳草滋,山僧又是採茶時。
繇來慣採無近遠,陰嶺長兮陽崖淺。
大寒山下葉未生,小寒山中葉初卷。」 唐 · 皎然《顧渚行寄裴方舟 》節錄
這首詩,是愛茶僧人皎然寫山中的茶樹。如果說陸羽是茶聖,那麼皎然是茶僧,他在山中種植茶樹,有著身體力行那種融入美。親手種,親自摘,親手煎茶,親自將茶葉寄給遠方的朋友。
採茶多半都是清明穀雨之前,但是山中氣候獨特,比如山谷,四面環山,可以抵擋四面氣流,
所以皎然採茶,可以在冬天小寒節氣。
比如晚冬天氣好的時候,他帶著竹簍就上山採茶,因為喜歡茶葉,所以無有遠近奔走在茶園之間。
那麼他看到的是什麼現象呢,在山的背面靠近山谷的地方,茶葉此時開始抽新芽,反而向著太陽多風的山頭,茶葉萌發卻小而遲。
大寒節氣,山下面連著平原的茶樹新葉未生,但是小寒節氣,山谷中的茶葉已經發出了最美卷著的嫩芽。這是獨特的山林小氣候造成的,宛如天然溫室。
當然皎然是不會錯過這冬至之後,帶著最新春意的茶葉,要的就是這新嫩的氣息。
那麼談到冰天雪地的花,實際從漢朝開始起,人們就在北方挖地窖,讓一些珍稀的花草樹木過冬,到了宋朝,這種方法流行京城郊區,冬至節和之後的深冬,也可以看到很多新鮮反季節的花開,市場出售,稱為「窯花」。這是人力勝天的智慧。
只是唐朝皎然更得天獨厚,因為他有一大片天然溫暖的山谷,供他採摘最嫩的冬茶。
「歷下軍聲從古盛,濟南名士邇來多。
小寒漸有北歸雁,話與飛翰同一過。 」北宋 · 劉攽《寄王濟州》節錄
那麼小寒節氣,還有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物候,就是大雁北飛。
不是大雁怕冷,早早從晚秋白露時節,就飛往南方過冬嗎?如何在最冷的冬天裡,小寒節氣,它們卻冒著冰雪嚴寒北飛呢?這是什麼道理?
古代將小寒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元稹的詩裡有後面兩種物候的描寫,但是這首北宋的詩,寫了第一個動物表現,就是小寒節氣,南方的大雁開始返回北方。
實際上大雁南飛,並不是害怕北方極寒的溫度,相反北方西伯利亞是它們的故鄉,這裡環境廣袤,春夏有大片水澤,大雁南飛的重要原因,是這裡秋冬季節可供生存的食物減少甚至斷絕,這才培養了大雁靠集體遷徙尋找有食物水域去度過秋冬的原因。
那麼南方的冬天水草豐盛,魚蝦眾多,為什麼大雁不留下來呢?
可以從繁殖的角度去解釋,如果大雁在南方,在這裡繁殖,孩子出生之後,可能要和這片區域的原始鳥類爭食,而且還會有難以忍受的酷暑。
大雁此時在南方儲蓄了一定的體能熱量,就開始要飛回北方的故鄉,在那裡的春天,完成最適合孩子成長的繁殖。
大雁的一生極其辛苦,在生存和延續之間往返奔波,在小寒大寒的風雪裡,不做停留,成群結隊北上。
它們的存在,給了古人無數的靈感和讚美,有人將它們比作信使,有人將它們比作不忘故鄉的相思之鳥,更有人將它們比作人在旅途心有牽掛的自己。
當這樣的小寒節氣,天空出現雁陣,請你祝福它們,前方多風雪,而航向不曾變。
「雨霽風恬始見花,野梅含笑正橫斜。
紅芳此後周千裡,綠樹仍前蔭萬家。
寒日自能明蔀障,輕雷應為蟄龍蛇。
老來衰憊偏多感,時有新詩紀物華。」 明 · 黃佐《小寒節有感》
宋朝之後,臘月最應節令的花是梅花,梅花自然也是小寒節氣,大寒節氣之花。
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
明朝之後,梅花的品種更為多樣,紅梅為各階層所喜歡。
小寒節氣這天,雨晴風微,外出行走,忽然看見了梅樹開花。
那野梅花含著笑意,在陽光下,舒展枝條,疏影橫斜,明花照眼,好個清麗喜氣。
野梅花少有紅色,黃佐看到的是種在山野的紅梅還是天然的野梅呢?
實際正是梅花品種多,明清之後,很多山林農舍,也種植非果梅的觀賞梅花,久之自有野梅的風味。
但顯然黃佐的感嘆是由梅花起,但是更抒情廣闊。
我已經能夠想到,從現在開始起,這梅花的開放次第布滿山林村莊,我甚至能夠想到梅花謝了之後,綠樹成蔭,遮蔽保佑千家萬戶啊。
在小寒這天,紅梅開放在竹籬茅舍,如此驚豔,仿佛是一聲春雷,要喚起萬物的春天。
我老了反而生出無限的感慨,時常用詩來記錄這冬天最美的花開。
梅花是冬至之花,是小寒之花,是大寒之花,是報春迎春之花。
無論冬天的哪一天,你看到梅花,都會讓你震動。因為冬在,而春來。
「大寒偏易暖,寒向小寒時。
亦有空林雪,梅花似不知。
病煩春色早,貧恐水仙遲。
多謝萋萋草,穿冰已作絲。 」 明末清初 · 屈大均《大寒 其一》
這首詩寫的是大寒,但是重點卻是小寒之後的寒冷。
南方有俗諺,大雪不冷小雪冷,大寒沒有小寒寒。
這是什麼原因呢?小寒時節江南地區平均氣溫在5℃上下,此時已經春草萌動,開始返青。但是正是大氣候屬於冷的階段,還會有北方寒潮帶來冰雪降溫,使得這以階段,會驟然降到零度一下,而氣溫緩慢回升是個過程,南方空氣溼度大,反而這一階段感覺特別冷。
如果小寒節氣有雨雪,往往大寒節氣氣候相對穩定,出現溫暖晴和的天氣多。
如果大寒節氣有雨雪,也往往此時太陽的威力比小寒節氣大,快雪快雨快晴,溫度攀升快。
所以往往讓人覺得,小寒最冷。
這首詩也點出了南方晚冬的氣候特徵,大寒節氣往往晴暖,寒冷就是小寒時。
而這年寒冷,梅花遲遲沒有到開花期。說踏雪尋梅,只見大雪空林,沒有看到梅花。
而且是大寒節氣,春天快過完了也沒看見梅花。
我們知道明朝是在歷史上的小冰期,全年氣溫偏低,氣候寒冷,所以往往梅花的花期也延遲,宋明兩朝,往往詠春梅多於冬梅,因為梅花的盛花期延後了。
這樣的寒冷裡,主人擔心那家裡養的準備過年開花的水仙,怕也開不了。
說是迎接春天,日曆上的春天是到了,可現實的春天在哪裡呢?
總有堅韌的生命,總有不滅的春意。
那冰雪中穿出冰層的草已經萌發,甚至長出了一片青青綠色,在冰雪中格外動人。
多謝這些小草的存在,小寒大寒,白雪厚冰都沒有抑制住你們,給我帶來了春天的感覺,給我帶來了生命的動力。
是,最殘酷的嚴寒裡,不只有梅花,更有堅韌的小草,那埋在土壤裡的根,一絲陽光就讓它們感恩努力,穿破層層冰雪。是春風又綠江南岸嗎?不是,是那些最平凡最樸素的生命,冰雪壓不住,年年感陽生。給人的感動,最樸實,那是生命的向上和韌力,是它們鋪墊了春天的繁榮。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