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嶼第一個景點是什麼(江心嶼這處千古奇景)
2023-04-22 10:57:10 2
原創 孤嶼志 孤嶼志 昨天
江心寺大雄寶殿後
有一方小到不起眼的水潭
潭中立有一尊觀音塑像
菩薩腳底下隱著一塊小礁石
身後的石碑寫著:「孤嶼椒」
「潮漲而沒,潮落而現」
大殿外的這處小景很容易被人忽略
然而這塊礁石大有來歷
這方水潭也與記載中
江心嶼「深幻莫測」的龍潭
有著非比尋常的關係
本期孤嶼志
就來揭開江心嶼這一處千古奇景的「前世今生」
[前世]
— 此孤嶼非今孤嶼 —
孤嶼椒中的「椒」字,不是現在理解的「花椒」等茴香科植物,而是康熙字典中的古文「山頂」之意。孤嶼椒,指的是孤嶼的山巔。
同樣,孤嶼椒中的「孤嶼」也不是當代人所理解和看到的江心孤嶼。讓我們循著古籍中的記載,探尋「孤嶼」最早的本義。
據清嘉慶年間陳舜諮修編《孤嶼志》載:「城北甌江中,廣東西三百餘丈,南北半之。兩峰對峙,中川流,又名中川,川中有小山,即孤嶼也。」
20世紀60年代江心嶼影像圖(紅色虛線為現今江心嶼範圍示意)
據清《光緒永嘉縣誌》(1882年)載:「孤嶼,在城北裡許江中。東西廣三百餘丈,南北半之,初,兩峰對起,築二塔於其巔。江流貫其中,為龍潭,中峙小山,即孤嶼。東為象巖,西為獅巖。唐鹹通中(860—874)建江心寺。宋時,蜀僧清了(1088 —1151)以土窒龍潭,聯兩山成今址……建炎四年,高宗嘗駐蹕。」
可見,在古時候「孤嶼」一詞,並不是指整座島嶼,而是川流中露出的礁石。
20世紀70年代,溫州中心城區規模變化不大,江心嶼卻發生巨變(紅色虛線為現今江心嶼範圍示意)
唐宋時江心嶼兩峰各建有塔寺,中有暗礁,潮落而現。至南宋紹興七年(1137),清了禪師覺得江心東西兩嶼交通不便,便親自率眾拋石填塞兩嶼之間,自此兩嶼合二為一,達到了聚合鼎盛之氣象。
這個如小山般大小的「孤嶼」,因被寫進謝靈運的詩篇中而聲名遠播。
— 謝公筆下的「孤嶼媚中川」 —
1600多年前,失意的世家望族子弟謝靈運來到永嘉郡當太守。那一年夏天,謝靈運帶著僕人「尋異」新景點。一葉小舟頗費了一番周折,繞了一圈彎路,船行至中流,煙波浩渺中,浮現出一座風光秀麗的江心孤嶼。
登島後,極目遠望,但見水天一色,彩徹區明,謝靈運詩興大發,揮筆寫就代表作《登江中孤嶼》。這首詩被後世各種詩集和注本所收藏。
《登江心孤嶼》(節選)
南北朝 謝靈運
亂流趨正絕,
孤嶼媚中川。
雲日相輝映,
空水共澄鮮。
南朝時的江心嶼 「亂流趨正絕,孤嶼媚中川」 。彭福雲畫
溫州學者斯聲先生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精講》一書中是這樣解析的:「『媚中川』句是說中貫兩峰間的川流,顯得特別嬌美悅人。媚,美好。江心嶼原有兩峰對峙,中貫川流,故稱『中川』。川中有小山,即『孤嶼』。」
《登孤嶼》(節選)
北宋 楊蟠
天暖風光起,
侵晨到此間。
花飛春北去,
潮落水東還。
北宋時期,永嘉郡守楊蟠詩中的孤嶼是指水中央的小山(暗礁),登孤嶼最佳時候是「潮落水東還」的時候。漲潮的時候此小山可能被淹沒。這說明這塊礁石並不高。
《題江心寺》
南宋 徐照
兩寺今為一,
僧多外國人。流來天際水,
截斷世間塵。鴉宿腥林徑,
龍歸損塔輪。卻疑成片石,
曾坐謝公身。
按照徐照詩中的描述,當時已經形成以中川寺為主殿,東西雙塔和塔院為次殿的大格局。
孤嶼全圖 葉應宿星橋畫
「曾坐謝公身」的「片石」應指孤嶼。
這塊「片石」到底多少大?淨心禪師有詩云「六月炎威不可當,雙峰連在水中央。山根石上和雲坐,青羅扇子足風涼。這塊「山根石」指的應是孤嶼,當時大到可以讓人在此乘涼。有研究者認為,山根是人的鼻梁上部。江心嶼的雙塔形如龍角,而「孤嶼」正好位於中間的「龍鼻」位置。
江心嶼老照片 章禾老師提供
[今生]
— 孤嶼椒藏在觀音腳下 —
千百年後,謝靈運筆下的「孤嶼」今何在?這裡不得不提到江心寺的一代高僧木魚法師,正是他找到了史籍中記載的「孤嶼」真身。
木魚法師
據清嘉慶年間陳舜諮修編《孤嶼志》的記載:孤嶼之椒(山頂)露於佛殿後。根據這條線索,孤嶼椒應當在江心寺中。
清朝江心嶼地圖 張寶的泛槎圖
江心寺曾屢建屢毀。畢業於廈門大學的木魚法師有「一代詩僧」之稱,生前系浙江省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曾任靈隱寺住持。十年浩劫後,他在修復江心古剎的過程中,尤為注重文化保護,他把王十朋的長聯、乾隆的殿匾、王安石的柱聯、弘一法師的墨跡等,都尊為鎮寺至寶。
在江心寺內,木魚法師找到了《溫州府志》記載為「深幻莫測」的龍潭。龍潭的位置就在江心寺的圓通殿內,龍潭中的那方小礁石正是傳說中的「孤嶼」。
《溫州府志》中的溫州古城圖
木魚法師為了保護好這方「不起眼」的小礁石,親筆題寫石碑「孤嶼椒」。在「孤嶼椒」的上方立有一尊觀音塑像。至今,「孤嶼椒」仍靜靜藏身在江心寺內。
孤嶼椒 木魚題字石碑
[現狀]
— 「龍潭」仍和甌江通聯 —
歷經千年,縮小版的「龍潭」和「孤嶼」如今狀況如何?
去年11月份,網友拍到的孤嶼椒,龍潭內的水和甌江水顏色一致。孤嶼椒上的水泥板有潮水褪去的水漬。
寺內的居士介紹,「龍潭」並非一潭死水,放生的小魚也都存活。「龍潭」底部仍和甌江通連,目前水深大概1米多,但潮汐的漲落並沒有甌江那麼明顯。水量不多的時候,會有自來水補充。
「孤嶼椒」位於菩薩塑像腳下,上有龍紋石雕,遊客難以窺透它的全貌,平時只露出一點點頂部的巖石。
平時的「孤嶼椒」
前陣子,清洗「龍潭」時,潭內水被抽乾後,可以清晰地看到,水潭一側有渾黃的甌江水慢慢滲入。這說明,「龍潭」至今和甌江通連。
「龍潭」抽乾水後顯現的「孤嶼椒」 章禾老師供圖
元代大儒許謙有一首《中川龍翔興慶寺》的長詩,開篇寫到:
孤嶼浮中川,
晝夜汨潮汐。
何年地維裂,
中斷洲渚失?
「孤嶼龍潭」和甌江至今「地下」通聯,那麼潮水每日在地下進進退退,為何千百年來江心寺能安安穩穩?
浙江省第十一地質大隊地質環境調查院院長許方黨說,目前在江心寺附近沒有找到鑽孔地質資料,根據歷史記載和周邊地質資料分析,江心寺所在位置主要填築物為底部的塊石和上部碎石土,底部塊石間的縫隙被泥沙填充後仍可以透水,上部的碎石土本身也有一定的透水性,加上孤嶼椒存在,更有利於地表潛水出露,龍潭距離甌江較近,使兩者之間連通成為可能。潮水漲落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產生水壓力也很微弱,對江心寺的地基影響也十分微弱。
甌江連通「龍潭」示意圖
江心勝跡,孤嶼之椒
歷經千載,清靜寂寥
編輯 | 豆豆 劉曦
製圖 | 小璐
校對 | 鄭凌
參考資料:
《孤嶼之椒在哪裡?》 作者 沈克成
《南宋前江心孤嶼考》 作者 章早立
特別感謝章禾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