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箍的製作方法
2023-05-13 18:30:58

本實用新型涉及卡裝固定裝置,具體地,涉及一種卡箍。
背景技術:
軟管在化學工業、工程等領域應用很廣,主要用於短距離輸水、輸氣、輸油等方面,因而固定軟管對於物料正常的運輸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固定軟管的方式有以下兩種:一種是用鐵絲將軟管固定在金屬管線上;另一種是採用帶有螺釘的不鏽鋼鐵圈將軟管固定在金屬管線上。上述兩種固定軟管的方式均存在缺陷。第一種固定軟管的方式首先存在鐵絲固定用力不均的缺陷,該缺陷致使軟管受力部分失去彈性,只能將這部分切掉,其次是鐵絲用完不能再次利用而只能浪費掉。第二種固定軟管的方式的缺陷主要是螺帽容易被螺絲刀擰壞,其次是螺釘的螺紋很容易脫扣,使得螺釘易於丟失。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卡箍,該卡箍的結構簡單,拆裝方便,可長期重複使用。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卡箍,所述卡箍包括第一半卡箍和第二半卡箍,所述第一半卡箍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半卡箍的第一端鉸接,所述第一半卡箍的第二端設有卡接凸臺,所述第二半卡箍的第二端設有卡接件,所述卡接件包括成角度設置的連接部和止擋部,所述連接部樞接在所述第二半卡箍的第二端上,在所述卡箍處於鎖定狀態時,所述連接部抵靠在所述卡接凸臺的頂部,所述卡接凸臺的外側壁與所述止擋部的內側壁相互卡合。
優選地,所述第一半卡箍還包括操作凸臺,所述操作凸臺和所述卡接凸臺沿所述第一半卡箍的外周壁徑向延伸且間隔布置,所述操作凸臺位於所述卡接凸臺與所述半卡箍的第一端之間。
優選地,所述第一半卡箍和所述第二半卡箍為半圓形,所述卡接件沿所述第二半卡箍的徑向方向樞轉。
優選地,所述連接部與所述止擋部之間的夾角不大於90度。
優選地,所述卡箍還包括彈性復位元件,所述彈性復位元件的一端連接於所述連接部,所述彈性復位元件的另一端連接於所述彎頭。
優選地,所述第二半卡箍還包括彎頭,所述彎頭從所述第二半卡箍的第二端沿朝向所述第一半卡箍的第二端的圓周方向延伸,並且所述彎頭位於所述第一半卡箍徑向的外側,所述彎頭上設有與所述操作凸臺對應的貫通孔。
優選地,所述第一半卡箍包括間隔設置的兩個所述操作凸臺,所述貫通孔與兩個所述操作凸臺相對應。
優選地,所述卡箍還包括輔助撬棍,所述輔助撬棍的一端貫穿所述貫通孔並抵靠於所述操作凸臺的內側壁上。
優選地,所述第一半卡箍和所述第二半卡箍的其中一者的第二端的內周壁上設有沿圓周方向向外延伸的導向件,所述第一半卡箍和所述第二半卡箍的另一者的第二端的內周壁上設有容納所述導向件的導向槽。
優選地,所述第一半卡箍和所述第二半卡箍的內周壁上設有密封墊。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首先,本實用新型通過將兩個半卡箍的一端相互鉸接,另一端通過卡接凸臺和卡接件相互卡合的方式對管道進行固定,使得卡箍能夠重複使用。再者,本實用新型的卡接件樞接在第二半卡箍的第二端上,並且卡接件為由連接部和止擋部共同形成的止擋結構,使得在卡箍處於鎖定狀態時,依靠卡接凸臺的外側壁與止擋部的內側臂之間的相互作用力來鎖定兩個半卡箍。當需要打開卡箍時,只要將卡接凸臺的外側壁與止擋部的內側臂分離開即可。因而使得本實用新型的卡箍的結構簡單,拆裝操作方便,可長期重複使用。
本實用新型的其它特徵和優點將在隨後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並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但並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種實施方式的卡箍處於打開狀態的示意圖;
圖2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種實施方式的卡箍處於打開狀態的示意圖;
圖3是圖2的俯視圖;
圖4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種實施方式的卡箍處於鎖定狀態的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 第一半卡箍 2 第二半卡箍
3 彈性復位元件 4 輔助撬棍
11 卡接凸臺 12 操作凸臺
21 卡接件 22 彎頭
211 連接部 212 止擋部
221 貫通孔 10 導向件
20 導向槽 30 密封墊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於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
在本實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使用的方位詞如「上、下、頂、底」通常是針對附圖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針對豎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關係描述用詞。
參見圖1至圖4,其中顯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卡箍的一種實施方式。該卡箍包括第一半卡箍1和第二半卡箍2,第一半卡箍1的第一端和第二半卡箍2的第一端鉸接,第一半卡箍1的第二端設有卡接凸臺11,第二半卡箍2的第二端設有卡接件21,卡接件21包括成角度設置的連接部211和止擋部212,連接部211樞接在第二半卡箍2的第二端上,在卡箍處於鎖定狀態時,連接部211抵靠在卡接凸臺11的頂部,卡接凸臺11的外側壁與止擋部212的內側壁相互卡合。
首先,本實用新型通過將第一半卡箍1的第一端和第二半卡箍2的第一端進行鉸接,第一半卡箍1的第二端和第二半卡箍2的第二端通過卡接凸臺11和卡接件21相互卡合的方式對管道進行固定,使得卡箍能夠重複使用。再者,本實用新型的卡接件21樞接在第二半卡箍2的第二端上,並且卡接件21為由連接部211和止擋部212共同形成的止擋結構,使得在卡箍處於鎖定狀態時,依靠卡接凸臺11的外側壁與止擋部212的內側臂之間的相互作用力來鎖定兩個半卡箍。當需要打開卡箍,僅需要將卡接凸臺21的外側壁與止擋部212的內側臂分離開即可,從而能夠使得卡箍處於打開狀態。因而使得本實用新型的卡箍的結構簡單,拆裝操作方便,可長期重複使用。
其中特別地,連接部211與止擋部212之間的夾角不大於90度。即,使得連接部211與止擋部212之間形成一個止擋槽。相應地,卡接凸臺21的形狀應與銳角止擋槽的形狀互補,以能夠穩固的鎖定卡箍。如圖1至圖4所示,連接部211與止擋部212之間的夾角為90度,即連接部211與止擋部212之間形成一個直角止擋槽,則卡接凸臺21相應地形成為與所述直角止擋槽配合的直角或豎直的外側壁。
特別地,在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中,第一半卡箍1和第二半卡箍2為半圓形,卡接件21沿第二半卡箍2的徑向方向樞轉。當卡箍需要鎖定時,推動第一半卡箍1朝向第二半卡箍2移動,直到第一半卡箍1的第二端與第二半卡箍2的第二端正對設置時,即第一半卡箍1和第二半卡箍2拼合為一個整圓時,將卡接件21沿第二半卡箍2的徑向方向向下樞轉,使得卡接件21的連接部21抵靠在卡接凸臺11的頂部,同時卡接凸臺11的外側壁被止擋部212阻擋,即卡接凸臺11的外側壁與止擋部212的內側壁相互卡合,使得阻止第一半卡箍1朝向遠離第二半卡箍2方向運動,從而使得卡箍鎖定。當卡箍需要打開時,僅需要進一步將第一半卡箍1稍微向第二半卡箍2推動,使得卡接凸臺11的外側壁與止擋部212的內側壁之間存在間隙,隨後通過將卡接件21向上樞轉,使得卡箍打開。
為了使得卡接件21能夠恢復至原始位置,即恢復至卡接件21與卡接凸臺11分開的位置,特別地,卡箍還包括彈性復位元件3,彈性復位元件3的一端連接於連接部211,彈性復位元件3的另一端連接於彎頭22。在卡箍處於鎖定狀態時,由於卡接凸臺11的外側壁與止擋部212的內側壁相互卡合,當將第一半卡箍1稍微向第二半卡箍2推動時,卡接凸臺11的外側壁與止擋部212的內側壁之間存在間隙,通過彈性復位元件3的回覆力,卡接件21將會自動回至上述的原始位置。在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中,彈性復位元件3為彈簧。
但本實用新型並不局限於上述一種實施方式,參見圖1和圖2所示,還可以將連接部211延伸貫穿第二半卡箍2的第二端,使得操作者直接上下搬動連接部211,以與卡接凸臺11進行卡合合打開。該實施方式結構更加簡單、且操作更加方便。
為了進一步方便推動第一半卡箍1朝向第二半卡箍2移動,特別地,第一半卡箍1還包括操作凸臺12,操作凸臺12和卡接凸臺11沿第一半卡箍1的外周壁徑向延伸且間隔布置,操作凸臺12位於卡接凸臺11與半卡箍1的第一端之間。當需要打開或鎖定卡箍時,操作者僅需向操作凸臺12施力,即可使得第一半卡箍1朝向第二半卡箍2移動以打開卡箍。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實施方式中,第二半卡箍2還包括彎頭22,彎頭22從第二半卡箍2的第二端沿朝向第一半卡箍1的第二端的圓周方向延伸,並且彎頭22位於第一半卡箍1徑向的外側,彎頭22上設有與操作凸臺12對應的貫通孔221。如圖1至圖4所示,第一半卡箍1僅包括一個操作凸臺12,因此,貫通孔221對應於所述一個操作凸臺12。但本實用新型並不局限於此,第一半卡箍1還可包括間隔設置的兩個操作凸臺12,貫通孔221與兩個操作凸臺12相對應。具體地,貫通孔221對應於兩個操作凸臺12之間的間隙。
為了更進一步方便推動第一半卡箍1朝向第二半卡箍2移動,除了使用人力外,本實用新型的卡箍還包括輔助撬棍4,輔助撬棍4的一端貫穿貫通孔221並抵靠於操作凸臺12的內側壁上。具體地,當第一半卡箍1僅包括一個操作凸臺12時,如圖1所示,輔助撬棍4的端部抵靠在接近第一半卡箍1第一端的側壁上,並朝向第二半卡箍2施力,以推動第一半卡箍1靠近第二半卡箍2。當第一半卡箍1還可包括間隔設置的兩個操作凸臺12,貫通孔221對應於兩個操作凸臺12之間的間隙。輔助撬棍4的端部設置在兩個操作凸臺12之間的間隙,並朝向第二半卡箍2施力,以推動第一半卡箍1靠近第二半卡箍2。為了方便卡箍的操作,在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中,以非限定的方式,輔助撬棍4鉸接在貫通孔221的內壁上,使得在鎖定或打開卡箍時,方便推動第一半卡箍1移動,並且防止輔助撬棍4丟失。但本實用新型並不局限於此,也可以使用其他輔助工具,因此也可以不需要將輔助撬棍4鉸接在貫通孔221的內。具體可根據使用者的要求設計。
為了確保第一半卡箍1和第二半卡箍2能夠順利的鎖定或打開,特別地,第一半卡箍1和第二半卡箍2的其中一者的第二端的內周壁上設有沿圓周方向向外延伸的導向件10,第一半卡箍1和第二半卡箍2的另一者的第二端的內周壁上設有容納導向件10的導向槽20。在一種實施方式中,如圖4所示,當卡箍處於鎖定狀態時,第一半卡箍1的第二端的端面和第二半卡箍2的第二端的端面完全貼合。使得第一半卡箍1的第二端的端面和第二半卡箍2的第二端的端面沒有富餘量,因而保證了卡接件21與卡接凸臺11之間不會脫開。在另一種實施方式中,如圖1所示,當卡箍處於鎖定狀態時,第一半卡箍1的第二端的端面和第二半卡箍2的第二端的端面不完全貼合,即第一半卡箍1的第二端的端面和第二半卡箍2的第二端的端面之間存在間隙,以達到卡箍卡緊或鬆開時的富餘量。況且軟管也有彈性,此種方式還可以起到密封的作用。
為了進一步加強密封固定,尤其是在固定輸送容易洩露的流體管線時,特別地,第一半卡箍1和第二半卡箍2的內周壁上設有密封墊30。也可以在第一半卡箍1和第二半卡箍2的內周壁上加工多條密封圈。在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式中,為了進一步增強卡箍內側壁對軟管的密封性,特別地,設置在第一半卡箍1和第二半卡箍2的內周壁上的密封墊30還形成有沿第一半卡箍1和第二半卡箍2的徑向向內延伸的至少一個凸緣。
以上結合附圖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是,本實用新型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範圍內,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簡單變型,這些簡單變型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個具體技術特徵,在不矛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任何合適的方式進行組合,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複,本實用新型對各種可能的組合方式不再另行說明。
此外,本實用新型的各種不同的實施方式之間也可以進行任意組合,只要其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樣應當視為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