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鑰系統電源備份邏輯控制電路的製作方法
2023-05-13 19:42:51 2
專利名稱:無鑰系統電源備份邏輯控制電路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無鑰系統電源備份邏輯控制電路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中的一種無鑰系統電源備份邏輯控制電路。背景技術:
無鑰系統,即無鑰匙進入/啟動系統(PEPS,Passive Entry Passive Start)的電源分配模塊(PDM,Power Distribute Module)中,一般設有備份邏輯控制電路,帶有這種控制電路的PEPS的電源穩定性較高,在PEPS的CPU出現故障或發生異常復位的時候,能夠通過該控制電路將汽車供電繼電器(ACC、IGNl、IGN2檔位)的控制權移交給車身控制模塊,使汽車不至於斷電。通俗地說,在PEPS正常工作的情況下,PDM的備份邏輯控制電路是不工作的,一旦 PEPS的CPU出現問題或發生異常復位,那麼PEPS對汽車各控制埠的繼電器的驅動就會斷開,致使汽車ACC,IGNl, IGN2等供電控制埠斷電造成汽車熄火。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在PEPS主驅動器部分並聯了一組ACC、IGN備份邏輯控制電路,使PEPS在故障或發生異常復位時,能夠讓汽車電源保持不會熄火。傳統的備份邏輯控制電路採用MCU實現,其本身的電源與CPU同源,PEPS出現故障之後,由於故障發生之時到備份邏輯控制電路檢測到該故障之間有一段時間差,這個時間差是由於MCU執行程序引起的,會導致備份邏輯控制電路未能及時將控制權轉交給車身控制模塊,而汽車上各供電控制埠的繼電器卻已被斷電,由此導致汽車熄火。顯然,這種傳統的設備使得備份邏輯控制電路不具備連續性。
實用新型內容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無鑰系統電源備份邏輯控制電路,以便使無鑰系統能夠在故障時仍能確保汽車各個供電控制埠的正常受控。為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無鑰系統電源備份邏輯控制電路,包括控制器、主驅動器、備份單元,以及至少一個供電控制埠,控制器與主驅動器相連接以實現整機控制,主驅動器接受控制器的指令控制該與所述供電控制埠相連接的繼電器的通斷,所述備份單元與控制器均由同一電源供電,所述電源被分成兩路,其中第一路同時為控制器和備份單元供電,第二路獨立為備份單元供電,所述備份單元用於檢測控制器的工作狀態並在其該控制器故障時控制連接於所述繼電器與外部車身控制模塊之間的開關的通斷,所述備份單元為硬體電路。較佳的,所述連接於繼電器與車身控制模塊之間的開關為三極體電路。所述電源所分離出的第一路電源在其供電路徑中設有穩壓器。具體的,所述供電控制埠包含多個,相應的,每個供電控制埠配置連接有一個所述的繼電器。所述供電控制埠至少包含汽車的ACC、IGN檔位所對應的埠。進一步的,所述主驅動器與汽車啟動電路之間通過受控於控制器的開關相連接。所述控制器與主驅動器之間為串行總線連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由於備份單元採用硬體電路實現, 避免採用可編程的智能晶片,且進一步將無鑰系統的電源分離為兩路輸出,兩路輸出同時為備份單元供電,因此,當控制器、穩壓器等電路發生故障時,備份單元能快速地偵測到該故障,及時地發送信號導通連接於繼電器與車身控制模塊之間的開關,使各供電控制埠的繼電器與車身控制模塊實現連接,將供電控制埠的控制權無縫地交給車身控制模塊控制,確保汽車不會因為無鑰系統的局部故障而導致熄火。
圖1為本實用新型無鑰系統電源備份邏輯控制電路的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無鑰系統電源備份邏輯控制電路是對傳統的無鑰匙進入/啟動系統的優化,請參閱圖1,其由控制器1、主驅動器2、多個供電控制埠以及備份單元3等構成。圖1的控制器1採用CPU實現,主驅動器2內含串行總線接口 21,控制器1與主驅動器2通過串行總線相連接,相應的控制和診斷信號指令被主驅動器2識別後,由主驅動器 2控制與主驅動器2各埠相連接的供電控制埠的通斷狀態。所述主驅動器2與各供電控制埠之間,分別串接有繼電器71-74,該些繼電器 71-74由主驅動器2發送驅動信號保持其通斷狀態。圖1中示出了汽車中公知的ACC、 IGN(包括IGN1、IGN2)、START等多個電源檔位所對應的埠,這些埠分別受相應的繼電器71、72、73、74的控制。其中START檔位所對應的汽車啟動電路還同時直接受控制器1的控制,控制器1通過發送信號START_EN給一個開關63控制所述汽車啟動電路與主驅動器 2之間的連接。所述的ACC檔位所對應的供電控制埠所對應的繼電器71,除與主驅動器2相連接外,還與車身控制模塊4相連接,並且,該供電控制埠與車身控制模塊4之間串接有開關61,該開關61由三極體電路實現,將繼電器71接入該三極體開關61的發射極,將車身控制模塊4接入該三極體開關的集電極,進一步的,將該三極體開關61的基極與備份單元 3相連接,即可實現由備份單元3發送信號控制該開關61的通斷。該三極體開關61受該信號的控制而導通其發射極和集電極,使ACC檔位所對應的供電控制埠與車身控制模塊 4實現互連,從而可以通過車身控制模塊4對ACC檔位所對應的供電控制埠進行控制。所述IGNl、IGN2檔位所對應的供電控制埠因可同步受控,故其相應的兩個繼電器72、73並聯接入同一鏈路與所述車身控制模塊4相連接,中間以與前述相同的方式接入三極體開關62,同理,該三極體開關62與備份單元3相連接以接受備份單元3的控制,備份單元3對該三極體開關62的基極的輸出信號的控制可以導通其發射極與集電極之間的通路,從而使IGN檔位所對應的供電控制埠與車身控制模塊4實現導通,可以通過車身控制模塊4對IGN檔位所對應的供電控制埠進行控制。無鑰系統整機的電源由圖1所標示的VBAT處接入,然後被分為兩路輸出,其中一路輸出經穩壓器8降壓、隱壓後自圖1所標示的VCC處同時對控制器1和備份單元3進行供電,另一路則直接對備份單元3進行供電,備份單元3得以靈活選擇該兩路電源保障自身的正常工作。 備份單元3還與控制器1之間建立數據鏈路,由此實現備份單元3對控制器1的工作狀態的檢測,一旦通過該數據鏈路EN_A、EN_B檢測到控制器1發生故障,備份單元3即發送信號給所述控制ACC檔位、IGN檔位所對應的開關61、62,使其導通,實現將該些檔位所對應的供電控制埠的控制權轉交到車身控制模塊4中。無鑰系統正常工作時,備份單元3由於未檢測到來自控制器1的相應的故障信號, 故其對各個開關61、62的控制處於關斷狀態,當其檢測到來自控制器1的相應的故障信號時,則改變輸出給各個開關61、62的基極的電壓幅值使各個開關61、62導通,從而實現各供電控制埠的控制權的全面轉移。可見,無論是控制器1本身的內部故障,還是穩壓器8所導致的控制器1、主驅動器 2等不工作,均會導致備份單元3被喚醒而執行控制權轉移的動作。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無鑰系統由於採用硬體電路實現的備份單元能夠在多重電源支持的情況下實現對無鑰系統各供電控制埠的控制權的有效管理,不存在檢測故障存在延時的問題,使得無鑰系統能在故障時及時將各供電控制埠的控制權對外轉移,確保了汽車的正常控制。本實用新型儘管只給出以上實施例,但是,本領域內普通技術人員在通讀本說明書後,結合公知常識,應能聯想到更多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是這樣的具體實施方式
並不超脫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精神,任何形式的等同替換或簡單修飾均應視為被本實用新型所包括的實施例。
權利要求1.一種無鑰系統電源備份邏輯控制電路,包括控制器、主驅動器、備份單元,以及至少一個供電控制埠,控制器與主驅動器相連接以實現整機控制,主驅動器接受控制器的指令控制該與所述供電控制埠相連接的繼電器的通斷,所述備份單元與控制器均由同一電源供電,其特徵在於,所述電源被分成兩路,其中第一路同時為控制器和備份單 元供電,第二路獨立為備份單元供電,所述備份單元用於檢測控制器的工作狀態並在其該控制器故障時控制連接於所述繼電器與外部車身控制模塊之間的開關的通斷,所述備份單元為硬體電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鑰系統電源備份邏輯控制電路,其特徵在於,所述連接於繼電器與車身控制模塊之間的開關為三極體電路。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鑰系統電源備份邏輯控制電路,其特徵在於,所述電源所分離出的第一路電源在其供電路徑中設有穩壓器。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無鑰系統電源備份邏輯控制電路,其特徵在於,所述供電控制埠包含多個,相應的,每個供電控制埠配置連接有一個所述的繼電ο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無鑰系統電源備份邏輯控制電路,其特徵在於,所述供電控制埠至少包含汽車的ACC、IGN檔位所對應的埠。
6.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無鑰系統電源備份邏輯控制電路,其特徵在於,所述主驅動器與汽車啟動電路之間通過受控於控制器的開關相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無鑰系統電源備份邏輯控制電路,其特徵在於, 所述控制器與主驅動器之間為串行總線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無鑰系統電源備份邏輯控制電路,包括控制器、主驅動器、備份單元,以及至少一個供電控制埠,控制器與主驅動器相連接以實現整機控制,主驅動器接受控制器的指令控制該與所述供電控制埠相連接的繼電器的通斷,所述備份單元與控制器均由同一電源供電,所述電源被分成兩路,其中第一路同時為控制器和備份單元供電,第二路獨立為備份單元供電,所述備份單元用於檢測控制器的工作狀態並在其該控制器故障時控制連接於所述繼電器與外部車身控制模塊之間的開關的通斷,所述備份單元為硬體電路。本實用新型使得無鑰系統能在故障時及時將各供電控制埠的控制權對外轉移,確保了汽車的正常控制。
文檔編號B60R16/02GK202115450SQ20112020326
公開日2012年1月18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16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16日
發明者李植滔 申請人:廣東鐵將軍防盜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