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雲物聯的配電室智能運維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5-16 18:33:41 1
本實用新型屬於電力設備運維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基於雲物聯的配電室智能運維系統。
背景技術:
電,是現代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形式,人類社會活動無時無刻不與電相關,電能從產生到使用,中途會經過很多傳輸和變化,最終通過配電櫃傳輸到用電位置去,配電櫃成為電力系統中用電端的重要部分,而我們傳統使用的配電櫃,從安全和耐用等方面進行考慮,使用的多是金屬封閉式的外殼構成的櫃體,在使用中,由於配電櫃的置放環境原因,配電櫃中經常有過熱、潮溼等可能嚴重影響使用安全的問題,雖然目前已經有一些新的方案來對配電櫃進行散熱,但這些技術方案任然存在著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如公開號為「CN105375366A」,公開日為2016年3月2日,名稱為「一種導流降溫配電櫃」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導流降溫配電櫃,包括底板和配電櫃本體,底板的四角均豎直設有支撐杆,底板上均設有錐形導流裝置,配電櫃本體設置在底板的上方,配電櫃本體的底部與支撐杆固定連接,底板的底面設有支撐裝置將配電櫃本體託起,底板與配電櫃本體底部之間的間隙安裝過濾裝置,過濾裝置與支撐杆固定,過濾裝置配電櫃本體的底部設有與錐形導流裝置對應的進氣口,進氣口內設有引風機;配電櫃本體內腔底部平行設置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該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利用風機加速櫃體內的空氣流通來達到降低櫃體溫度的目的,同時在底部設置的隔板上放入空氣乾燥劑來防潮,但是,由於櫃體容腔的底部設置有隔板來安排空氣乾燥劑和散熱板,會佔用一部分櫃內空間,同時還會影響設置在櫃底的引風機的通風,而且在隔板之間使用空氣乾燥劑的方法,不便於更換,長期使用也會影響防潮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所提到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基於雲物聯的配電室智能運維系統,包括:
配電室本體,其內設置有器材櫃,所述器材櫃內自下而上設置有3層置物架,分別為第一置物架、第二置物架和第三置物架,所述置物架上分別設置通氣孔以及線材進出的線孔;
第一置物架,其上放置控制器;
第二置物架,其上放置計量表計;
第三置物架,其上設置有溫度傳感器、溼度傳感器和煙霧傳感器,所述採集模塊與所述溫度傳感器、溼度傳感器和煙霧傳感器連接;
吸溼板,其設置在器材櫃門內壁的卡槽內,所述吸溼板與所述卡槽構成抽拉式結構,所述卡槽底部設置有集水槽;
冷卻裝置,其包括冷卻盤管、冷卻盤管閥門、冷卻水進水管和冷卻水出水管,所述冷卻盤管盤旋設置在器材櫃的側壁內側上,所述冷卻盤管電閥門一端連接所述冷卻盤管,另一端連接所述冷卻水進水管,所述冷卻盤管的另一端連接所述冷卻水出水管,所述冷卻盤管電閥門與所述控制器連接;
數據採集系統,其設置在所述第三置物架上,所述數據採集系統包括採集模塊、數據收發器和天線,所述數據發射器和數據接收器與所述採集模塊連接,所述採集模塊將採集的數據打包成一定的數據格式通過網際網路上傳至雲分析系統,所述雲分析系統基於大數據技術對接收到的數據進行匯總分析,把處理過後的數據發送控制命令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據所接收的命令控制所述冷卻盤管電閥門開啟/關閉並發出報警信息,工作人員可以通過PC客戶端或手機客戶端輸入用戶名和密碼登錄到雲分析系統,查詢自己權限內可允許的信息。優選方案是:還包括顯示面板,所述顯示面板設置於所述器材櫃的外側。
優選方案是:所述器材櫃體兩側設置有與櫃體容腔相連通的引風扇。
優選方案是:所述器材櫃體內設置有分布式冷卻風扇,用於將待降溫的空氣吹向所述冷卻盤管。
優選方案是:所述器材櫃的側壁上均勻設置多個散熱孔。
優選方案是:所述集水槽與所述卡槽的底部咬口連接。
優選方案是:所述吸溼板為活性炭板。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配電室的櫃門上設置有吸溼板,引風扇相配合,可以有效的提高櫃體容腔內部的空氣流通和櫃內的乾燥,並且,本技術方案的這種布置形式,也保證了櫃內空間不被額外佔用。
2.吸溼板是設置在櫃門的卡槽上的,當器材櫃所處環境潮溼程度較深時,便於及時更換吸溼板,吸溼板經過乾燥處理後還可以重複使用。
3.吸溼板的卡槽底部設置有集水槽,集水槽可取下,便於收集吸溼板上吸附流淌下的水,避免水珠在櫃體內流竄影響用電安全。
4.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的冷卻盤管、冷卻盤管閥門、冷卻水進水管和冷卻水出水管對器材櫃進行分布降溫,相對於現有技術中對機櫃整體進行降溫,降低了降溫能耗。
5.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運維系統通過雲平臺進行分析控制,具有很強的實時性和準確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令本領域技術人員參照說明書文字能夠據以實施。
應當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術語並不配出一個或多個其它元件或其組合的存在或添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基於雲物聯的配電室智能運維系統,包括:配電室本體1,其內設置有器材櫃,所述器材櫃內自下而上設置有3層置物架2,分別為第一置物架、第二置物架和第三置物架,所述置物架上分別設置通氣孔以及線材進出的線孔,所述器材櫃體兩側設置有與櫃體容腔相連通的引風扇,所述器材櫃的外側設置有顯示面板;第一置物架,其上放置控制器;第二置物架,其上放置計量表計;第三置物架,其上設置有溫度傳感器、溼度傳感器和煙霧傳感器,所述採集模塊與所述溫度傳感器、溼度傳感器和煙霧傳感器連接,所述溫度傳感器用於感測器材櫃內的溫度值,所述溼度傳感器用於感測器材櫃內的溼度值,所述煙霧傳感器用於感測器材櫃內的煙霧濃度值;吸溼板3,其設置在器材櫃門內壁的卡槽4內,所述吸溼板3與所述卡槽4構成抽拉式結構,所述卡槽4底部設置有集水槽;冷卻裝置,其包括冷卻盤管5、冷卻盤管閥門、冷卻水進水管和冷卻水出水管,所述冷卻盤管5盤旋設置在器材櫃的側壁內側上,所述冷卻盤管電閥門一端連接所述冷卻盤管5,另一端連接所述冷卻水進水管,所述冷卻盤管5的另一端連接所述冷卻水出水管,所述冷卻盤管電閥門與所述控制器連接,所述器材櫃體內設置有分布式冷卻風扇,用於將待降溫的空氣吹向所述冷卻盤管,冷凍水可以是自然製冷或人工製冷的冷凍水。自然製冷的冷凍水的製備過程可以是:使用水泵汲取江、河、湖泊中的水,並對汲取到的水進行沉澱、消毒、過濾等處理,製備生成自然製冷的冷凍水。人工製冷的冷凍水可以是由製冷壓縮機或冷卻塔製備生成;數據採集系統,其設置在所述第三置物架上,所述數據採集系統包括採集模塊、數據收發器和天線,所述數據發射器和數據接收器與所述採集模塊連接,所述採集模塊將採集的數據打包成一定的數據格式通過網際網路上傳至雲分析系統,所述雲服務系統基於大數據技術對接收到的數據進行匯總分析,把處理過後的數據發送控制命令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據所接收的命令控制所述冷卻盤管電閥門開啟/關閉並發出報警信息。例如,所述雲分析系統將接收的溫度值與預設值進行比較,如果溫度值高於預設值,則所述雲分析系統向所述控制器發送降溫指令,則所述控制器開啟所述冷卻盤電閥門,所述冷卻水從冷卻水進水管進入到所述冷卻盤管內;所述雲分析系統將接收的溼度值與預設值進行比較,如果溼度值高於預設值,則所述雲分析系統發出報警信息,警示工作人員及時更換所述吸溼板。所述雲分析系統包括:雲端建立模塊,用於在需要進行數據分析預測的多個地點內分別建立雲端,所述的雲端用於本地採集各自地點內的網絡數據或者接收其它雲端所發送的網絡數據;分析雲平臺建立模塊,用於建立與所述雲端相對應的多個數據分析雲平臺,每個分析雲平臺對其對應雲端所採集到或接收到的網絡數據進行數據分類;數據模型庫建立模塊,用於建立所有雲端共享的數據模型庫,將分析雲平臺分類後的網絡數據加入數據模型庫的數據模型中,對不同數據模型進行網絡數據的監控、挖掘和分析;交互平臺建立模塊,用於建立數據交互平臺,展示數據模型庫的分析和挖掘結果;所述的數據交互平臺還用於分析雲平臺間的數據交互。
儘管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案已公開如上,但其並不僅僅限於說明書和實施方式中所列運用,它完全可以被適用於各種適合本實用新型的領域,對於熟悉本領域的人員而言,可容易地實現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離權利要求及等同範圍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實用新型並不限於特定的細節和這裡示出與描述的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