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16 22:05:21 1
專利名稱: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通訊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卡鎖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行動電話、個人數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簡稱PDA)等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應用日益普及,而供給可攜式電子裝置能量運行的電池成為ー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傳統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一般採用內置式電池,這就需要外加一個電池蓋殼體來固定該電池。但目前電池蓋殼體的卡合方式都比較單一,以致用戶在卡合電池蓋殼體吋,因對卡合方式的不了解導致操作不當,容易將電池蓋殼體的卡扣損壞,所以無法實現正常的卡鎖功能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解決現有技術中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電池蓋殼體的卡合方式比較単一,容易將電池蓋殼體的卡扣損壞,無法實現正常卡鎖功能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可實現雙向卡鎖功能。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第一殼體上設有至少ー個第一防脫件,第二殼體上設有至少ー個第二防脫件;其中,
所述第一防脫件包括定位槽和在所述定位槽的水平側壁上形成的引導塊,所述引導塊具有水平方向引導作用的第一引導面和具有豎直方向引導作用的第二引導面;
所述第二防脫件包括卡鎖塊,所述卡鎖塊具有水平方向引導作用的第三引導面和具有豎直方向引導作用的第四引導面;
所述第一引導面和第三引導面配合,完成水平推動方式上第一防脫件與第二防脫件的卡鎖;所述第二引導面和第四引導面配合,完成豎直壓合方式上第一防脫件與第二防脫件的卡鎖。本發明提供的可攜式電子裝置,通過所述第一引導面和第三引導面配合,完成水平推動方式上第一防脫件與第二防脫件的卡鎖;所述第二引導面和第四引導面配合,完成豎直壓合方式上第一防脫件與第二防脫件的卡鎖。這兩種方式都可以完成第二殼體(電池蓋殼體)的卡合,讓第二殼體固定好第一殼體內的電池,實現了水平和豎直兩個方向的卡鎖功能,解決了用戶對卡合方式不了解容易造成第二殼體卡鎖裝置損壞的問題。
圖I是本發明提供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的立體分解圖。圖2是本發明提供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第一殼體的第一防脫件放大示意圖。圖3是本發明提供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第二殼體的第二防脫件放大示意圖。圖4是本發明提供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在水平推動方式下卡鎖的示意圖。圖5是圖4中A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提供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在豎直推動方式下卡鎖的示意圖。圖7是圖6中B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8是本發明提供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拆卸時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使本發明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歩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並不用於限定本發明。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水平〃、〃水平方向〃、〃豎直〃、〃豎直方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其中〃水平"、〃水平方向〃是指沿便攜·式電子裝置的長度方向(即在橫向D上的方向,請參考圖I所示),〃豎直〃、〃豎直方向〃是指沿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厚度方向(即在縱向E上的方向,請參考圖I所示)。請參考圖1-3所不,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第一殼體I和第二殼體2,第一殼體上I設有至少ー個第一防脫件11,第二殼體2上設有至少ー個第二防脫件21 ;其中,
所述第一防脫件11包括定位槽111和在所述定位槽111的水平側壁上形成的引導塊,所述引導塊具有水平方向引導作用的第一引導面112和具有豎直方向引導作用的第二引導面113 ;
所述第二防脫件21包括卡鎖塊,所述卡鎖塊具有水平方向引導作用的第三引導面211和具有豎直方向引導作用的第四引導面212 ;
所述第一引導面112和第三引導面配合211,完成水平推動方式上第一防脫件11與第ニ防脫件21的卡鎖;所述第二引導面113和第四引導面212配合,完成豎直壓合方式上第一防脫件11與第二防脫件21的卡鎖。本發明提供的可攜式電子裝置,通過所述第一引導面112和第三引導面211配合,完成水平推動方式上第一防脫件11與第二防脫件21的卡鎖;所述第二引導面113和第四引導面212配合,完成豎直壓合方式上第一防脫件11與第二防脫件21的卡鎖。這兩種方式都可以完成第二殼體(電池蓋殼體)的卡合,讓第二殼體固定好第一殼體內的電池,實現了水平和豎直兩個方向的卡鎖功能,解決了用戶對卡合方式不了解容易造成第二殼體卡鎖裝置損壞的問題。所述引導塊包括與定位槽111底面相對設置的第一防脫離面114,所述卡鎖塊包括與第一防脫離面114相配合的第二防脫離面213,完成第一防脫件11與第二防脫件21在水平推動方式和豎直壓合方式上的卡鎖。第一防脫離面114和第二防脫離面213的配合設置,可以有效増加第一殼體I和第二殼體2的卡鎖強度,卡鎖更加牢固。所述引導塊包括位於豎直方向的第一側面115以及位於水平方向的第二側面116,所述第一側面115通過第一引導面112與第一防脫離面114相連,所述第二引導面113通過第二側面116與第一防脫離面114相連。第二側面116的設置,可以避免第二引導面113和第一防脫離面114直接連接,並在該連接處產生尖角,導致在實際應用中容易磨損。因此,第二側面116的設置可以有效増加卡鎖裝置的使用壽命和強度;第一側面115的設置與第二側面116類似。所述第二防脫件21進ー步包括本體214,所述本體214沿垂直於第二殼體2的方向形成,所述卡鎖塊位於本體214的端部且和本體214 —井構成鉤狀,所述卡鎖塊包括位於豎直方向的第三側面215,所述第三引導面211、第四引導面212、第二防脫離面213均被設置在卡鎖塊上,且第三引導面211與第二防脫離面213相連,所述第四引導面212通過第三側面215與第二防脫離面213相連。與前述第二防脫件21沒有本體214的技術方案相比,前述第二防脫件21的卡鎖塊是直接設置於第二殼體2上的,可通過從第二殼體2上延伸形成所述卡鎖塊的結構。進ー步,第三側面215的設置,與前述第二側116的作用類似,在此不再贅述。
所述第一殼體I上設有容納電池的電池倉12,電池倉12的第一相對兩側邊分別設有至少ー個第一防脫件11,在電池倉相對的兩側邊設置至少ー個第一防脫件11。即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理解,所述第一相對兩側邊上分別設置的第一防脫件11可以為ー個或多個,請參考圖I所示,作為ー種具體的實施例,所述第一相對兩側邊上分別設置的第一防脫件11為ー個。進ー步,所述第二殼體2的第一相對兩側邊分別設有與第一防脫件11配合的第二防脫件21,可以進ー步防止第一殼體I和第二殼體2在厚度方向即E方向上脫離。為了進ー步防止第一殼體I和第二殼體2在長度方向即D方向上脫離,所述電池倉12的第二相對兩側邊的ー側邊上設有ー楔形塊13,所述第二殼體2相應側邊上設有與楔形塊13卡配的卡扣22。請參考圖4-5所示,為本發明提供的第一種卡鎖方式(水平推動)結構示意圖第ー殼體I和第二殼體2卡合時,先將第二殼體2的第二防脫件21置於第一殼體I的第一防脫件11的定位槽111中,然後施加水平推力推動第二殼體2如圖4箭頭指向前行,第一防脫件11的第一引導面112和第二防脫件21的第三引導面211先接觸,繼續施加水平推力,第一防脫件11的第一防脫離面114和第二防脫件21的第二防脫離面213接觸,完成第一防脫件11和第二防脫件21的卡合;第一引導面112和第三引導面211的設置,可以有效的避免第一防脫件11和第二防脫件21在水平卡合時出現卡扣損壞的現象。在第一防脫件11和第二防脫件21卡合時,第一殼體I上的楔形塊13和第二殼體2上的卡扣22同時配合,完成第一殼體I和第二殼體2在水平推動方式下的卡鎖狀態。請參考圖6-7所示,為本發明提供的第二種卡鎖方式(豎直壓合)結構示意圖第ー殼體I和第二殼體2卡合時,先將第二殼體2的卡扣22斜插入第一殼體I的楔形塊13中,然後施加垂直於可攜式電子裝置背面的カ如圖6箭頭指向壓合第二殼體2,第一防脫件11的第二引導面113和第二防脫件21的第四引導面212先接觸,繼續施加豎直壓力,第二引導面113和第四引導面212受カ產生變形,然後第一防脫件11的第二側面116和第二防脫件21的第三側面215接觸,在豎直壓力的持續作用下,第二側面116和第三側面215的接觸很快消失,第二引導面113和第四引導面212恢復原形,第一防脫件11的第一防脫離面114和第二防脫件21的第二防脫離面213接觸,完成第一防脫件11和第二防脫件21的卡合,進而完成第一殼體I和第二殼體2在豎直壓合方式下的卡鎖狀態;第二引導面113和第四引導面212的設置,可以有效的避免第一防脫件11和第二防脫件21在豎直卡合時出現卡扣損壞的現象。請參考圖8所示,為本發明提供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拆卸時的示意圖,具體操作吋,可用一隻手固定第一殼體I後,另ー只手將第二殼體2在卡扣22位置附近下壓且沿著相對卡扣另ー側的方向施力(參見圖中箭頭3所示的方向),使第一殼體I上的楔形塊13和第二殼體2上的卡扣22脫離,同時第一殼體I中第一防脫件11的定位槽111會阻擋第二殼體2中第二防脫件21繼續往後退,對第二殼體2在拆卸過程中起到止位的作用。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 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第一殼體(I)和第二殼體(2),其特徵在於,第一殼體上(I)設有至少ー個第一防脫件(11),第二殼體(2)上設有至少ー個第二防脫件(21);其中,所述第一防脫件(11)包括定位槽(111)和在所述定位槽(111)的水平側壁上形成的弓I導塊,所述引導塊具有水平方向引導作用的第一引導面(112)和具有豎直方向引導作用的第二引導面(113); 所述第二防脫件(21)包括卡鎖塊,所述卡鎖塊具有水平方向引導作用的第三引導面(211)和具有豎直方向引導作用的第四引導面(212);所述第一引導面(112)和第三引導面配合(211),完成水平推動方式上第一防脫件(II)與第二防脫件(21)的卡鎖;所述第二引導面(113)和第四引導面(212)配合,完成豎直壓合方式上第一防脫件(11)與第二防脫件(21)的卡鎖。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引導塊包括與定位槽(III)底面相對設置的第一防脫離面(114);所述卡鎖塊包括與第一防脫離面(114)相配合的第二防脫離面(213),完成第一防脫件(11)與第二防脫件(21)在水平推動方式和豎直壓合方式上的卡鎖。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引導塊包括位於豎直方向的第一側面(115)以及位於水平方向的第二側面(116),所述第一側面(115)通過第一引導面(112)與第一防脫離面(114)相連,所述第二引導面(113)通過第二側面(116)與第一防脫離面(114)相連。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防脫件(21)進ー步包括本體(214),所述本體(214)沿垂直於第二殼體(2)的方向形成,所述卡鎖塊位於本體(214)的端部且和本體(214) —井構成鉤狀,所述卡鎖塊包括位於豎直方向的第三側面(215),所述第三引導面(211)、第四引導面(212)、第二防脫離面(213)均被設置在卡鎖塊上,且第三引導面(211)與第二防脫離面(213)相連,所述第四引導面(212)通過第三側面(215)與第二防脫離面(213)相連。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殼體(I)上設有容納電池的電池倉(12),電池倉(12)的第一相對兩側邊分別設有至少ー個第一防脫件(11)。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殼體(2)的第一相對兩側邊分別設有與第一防脫件(11)配合的第二防脫件(21)。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電池倉(12)的第二相對兩側邊的一側邊上設有ー楔形塊(13),所述第二殼體(2)相應側邊上設有與楔形塊(13)卡配的卡扣(22)。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第一殼體上設有至少一個第一防脫件,第二殼體上設有至少一個第二防脫件;其中,所述第一防脫件包括定位槽和在所述定位槽的水平側壁上形成的引導塊,所述引導塊具有水平方向引導作用的第一引導面和具有豎直方向引導作用的第二引導面;所述第二防脫件包括卡鎖塊,所述卡鎖塊具有水平方向引導作用的第三引導面和具有豎直方向引導作用的第四引導面;所述第一引導面和第三引導面配合,完成水平推動方式上第一防脫件與第二防脫件的卡鎖;所述第二引導面和第四引導面配合,完成豎直壓合方式上第一防脫件與第二防脫件的卡鎖。本發明提供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實現了水平和豎直雙向的卡鎖功能。
文檔編號H05K5/02GK102724832SQ201110076409
公開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29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29日
發明者徐躋平 申請人: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