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車的製作方法
2023-05-16 02:39:26 1
專利名稱:休閒車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有關一種用於休閒、娛樂或代步時,供騎乘玩樂的休閒車,尤指其是一種具有一前車輪與二後車輪,並為前車輪驅動前進,而以控制杆配合控制連杆與傳動連杆控制後車輪行進方向的休閒車。
背景技術:
現代人工作忙碌,且生活步調快,而為了追求生活品質的更高享受,一般人在平常的日子裡,均是汲汲營營的在為工作或事業努力打拼,鮮少有時間可以好好的休息,所以一到假日或有空閒時,就應該多到戶外走走,或從事正當的休閒運動,藉以能減輕平時所累積的壓力,而一般人從事休閒運動時,常會利用各種器材的輔助,來調劑自己的身心,其中自行車或休閒娛樂用車,即是一種兼具有休閒娛樂及運動健身的器材。
而目前一般常見的自行車或休閒娛樂用車,均是由一車身主體於前、後方樞組有車輪,並於輪軸處設置有腳踏板而成,藉此,當該自行車或休閒娛樂用車使用時,可供騎乘者直接騎乘,並以雙腳踩踏以驅動腳踏板及車輪反覆迴轉,進而達到驅使其行進,及交通代步、休閒娛樂或運動健身的效用;然而,該現有的自行車或休閒娛樂用車雖已相當普及,騎乘操作亦容易,但於實際使用時,仍存在有下述的缺失(一)其自行車或休閒娛樂用車使用時,是通過騎乘者的雙腳交互踩踏於腳踏板上,並產生動力驅使車輛行進,雖然騎乘的過程可運動到下肢體,但卻較無法對手臂進行同步的強化訓練;(二)其自行車或休閒娛樂用車使用方式過於普遍,而無任何奇特之處,因此,容易讓騎乘者產生厭倦感,並逐漸失去騎乘使用的興趣。
因此,本實用新型人即有鑑於上述現有的自行車或休閒娛樂用車較無法對手臂進行同步的強化訓練,及易讓使用者產生厭倦感等的缺失,思及創作的意念,於是以多年的經驗加以設計,經多方探討並試作樣品試驗,及多次修正改良,乃推出本實用新型。
實用新型內容欲解決的技術問題目前供騎乘使用的自行車或休閒娛樂用車,其所控制驅動前進的方式與控制方向移動的方式,原理設計大多均相同,騎乘使用上較易產生厭倦感,且不耐玩,本實用新型主要是設計一有別於目前自行車或休閒娛樂用車驅動與控制方向結構。
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休閒車,其車架主體是由前車架與後車架於其間以調整鎖螺的鎖迫所組接而成,且前車架上是藉助花轂的設置而樞組有前車輪與腳踏杆,後車架上則利用二控制連杆及一傳動連杆的連結,而能於把手杆的控制杆作動時,帶動二後車輪跟著偏擺,以控制行進的方向,又後車架上裝設有座椅,及能藉助剎車組的設置,而讓該休閒車於行進時可獲得速度上的控制,或能完全停止運行,其中,車架主體前段為一Y形狀的前車架,後段為一T形狀的後車架,且前車架的後方端內塞結有一定位塊,該定位塊呈略小於後車架內管徑的圓塊狀,使前車架組接於後車架內時,可藉助圓弧面與方形面的四點相切接觸撐抵,而讓前車架能較穩固且較不虞晃動的插設組接於後車架內,又車架主體的中段處裝設有調整鎖螺及一把手杆,前端的開叉處則以花轂供前車輪樞組,再於該兩側處裝置有腳踏杆,而後端兩側則各設置有一旋動裝置,且旋動裝置上設有一曲柄及一連接件,藉以提供控制連杆與傳動連杆能分別樞組上,另在後車架後方兩側往下均結合有一L形杆,該L形杆正好阻擋於曲柄的後方,調整鎖螺設於車架主體之間,使車架主體可分為前車架與後車架二部份,用於分解與組合車架主體或調整車架主體整體長度,前車輪裝設於前車架的前端,而前車架上於前車輪頂部,並配合前車輪而裝設有一前輪蓋,腳踏杆裝設於前車輪兩側的花轂上,把手杆結合於後車架前段下方處,且其內部穿設有一內杆,該內杆的兩側端均設有外螺紋段,使控制杆可藉助中空套接部的設置,而分別樞設於內杆的兩側端上,再以螺帽將其限位結合,以提供該二控制杆能前、後樞擺作動,又二控制杆的後方周緣均設置有樞結部,使二控制連杆的一端能分別樞組上,控制連杆的一端樞組於把手杆的樞結部,另一端則與後車架下方的曲柄相樞組,傳動連杆的二端分別樞組於後車架的二連接件上,使二後車輪能藉助傳動連杆的設置,而達到同步偏擺作動的效果,後車輪結合於後車架的曲柄上,並與曲柄一同連動,另於後車輪上方由旋動裝置而配合後車輪裝設有一後輪蓋,座椅設置於後車架的橫杆上,剎車組裝設於前車輪與把手杆的控制杆處。
對照先前技術的功效(一)本實用新型提供休閒車,其藉助躺下腳踏,雙手再前、後施力推動或拉動控制杆的方式,不僅能運動到下肢體,更因施力推動或拉動控制杆時,會同步對手臂進行強化訓練,及律動到上肢體,故該休閒車具有更完整的運動健身效果。
(二)本實用新型提供休閒車,其藉助躺下腳踏令前車輪得到驅動的方式,以使休閒車前進,而控制方向則是利用控制杆的前、後樞擺,再以控制連杆與傳動連杆帶動後車輪同步向左或向右,而能得到不同於以往的使用操控,並更加耐玩。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組合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另一角度的立體組合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車架主體的局部剖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定位塊撐抵於後車架內的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把手杆處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連結關係的仰視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操控並變換行進方向的動作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曲柄與L形杆相牴觸擋止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能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徵及功效能夠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以下將配合配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請先參看圖1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組合圖,及圖2本實用新型不同角度的立體組合圖所示,其車架主體10是由前車架11與後車架12於其間以調整鎖螺20的鎖迫所組接而成,且前車架11上是藉助花轂的設置而樞組有前車輪30與腳踏杆40,後車架12上則利用二控制連杆60及一傳動連杆61的連結,而能於把手杆50的控制杆52作動時,帶動二後車輪70跟著偏擺,以控制行進的方向,又後車架12上裝設有座椅80,及能藉助剎車組90的設置,而讓該休閒車於行進時可獲得速度上的控制,或能完全停止運行,其中車架主體10前段為一Y形狀的前車架11,後段為一T形狀的後車架12,且前車架11的後方端內塞結有一定位塊111(請同時參看圖3搭配圖4所示,該定位塊111呈略小於後車架12內管徑的圓塊狀,使前車架11組接於後車架12內時,可藉助圓弧面與方形面的四點相切接觸撐抵,而讓前車架11能較穩固且較不虞晃動的插設組接於後車架12內,又車架主體10的中段處裝設有調整鎖螺20及一把手杆50,前端的開叉處則以花轂供前車輪30樞組,再於該兩側處裝置有腳踏杆40,而後端兩側則各設置有一旋動裝置101,且旋動裝置101上設有一曲柄102及一連接件103,藉以提供控制連杆60與傳動連杆61能分別樞組上,另在後車架12後方兩側往下均結合有一L形杆104,該L形杆104並正好阻擋於曲柄102的後方;調整鎖螺20是設於車架主體10之間,使車架主體10可分為前車架11與後車架12二部份,用於分解與組合車架主體10或調整車架主體10整體長度;前車輪30裝設於前車架11的前端,而前車架11上於前車輪30頂部,並配合前車輪30而裝設有一前輪蓋31;腳踏杆40裝設於前車輪30兩側的花轂上;把手杆50結合於後車架12前段下方處,且其內部穿設有一內杆51(請同時參看圖5所示),該內杆51的兩側端均設有外螺紋段511,使控制杆52可藉助中空套接部521的設置,而分別樞設於內杆51的兩側端上,再以螺帽將其限位結合,以提供該二控制杆52能前、後樞擺作動,又二控制杆52的後方周緣均設置有樞結部522,使二控制連杆60的一端能分別樞組上;
控制連杆60的一端樞組於把手杆50的樞結部522,另一端則與後車架12下方的曲柄102相樞組,該把手杆50、控制連杆60與後車輪70間的連接關係,可再配合圖6所示更清楚的表現出;傳動連杆61的二端分別樞組於後車架12的二連接件103上,使二後車輪70能藉助傳動連杆61的設置,而達到同步偏擺作動的效果;後車輪70結合於後車架12的曲柄102上,並與曲柄102一同連動,另於後車輪70上方由旋動裝置101而配合後車輪70裝設有一後輪蓋71;座椅80設置於後車架12的橫杆上;剎車組90裝設於前車輪30與把手杆50的控制杆52處。
繼續參看圖7所示,其騎乘時,是乘坐於座椅80上,且以斜躺的方式令騎乘者的雙腳可穿過於二控制杆52間,並踩踏於腳踏杆40上,雙手則能分別握持於控制杆52上,當騎乘者以雙腳踩踏時,可藉助花轂的棘齒盤卡止,而令前車輪30轉動,以帶動休閒車行進,而欲轉彎時,則利用控制杆52的前、後樞擺,帶動控制連杆60與傳動連杆61,使二後車輪70能同步偏擺,以改變行進的方向,即欲左轉時,是直接將右側控制杆52往前推,使其能於把手杆50上往前樞擺,而當該控制杆52往前樞擺時,即能拉抵同側的控制連杆60及曲柄102,使該側的旋動裝置101能順勢轉動,並讓右後車輪70經由曲柄102的帶動,而往右側偏擺,又當右後車輪70往右側偏擺時,左後車輪70即能利用傳動連杆61的拉抵,而同步往右側偏擺,藉以讓該休閒車能向左轉彎,向右轉時,則反向操作,即可達成。
繼續參看圖8所示,由於後車架12後方兩側往下均結合有一L形杆104,且該L形杆104並正好阻擋於曲柄102的後方,故當休閒車於轉彎操控時,可利用L形杆104供曲柄102擋止,而無轉動角度過大,造成車架主體10與後車輪70間卡死,使休閒車無法順利轉動,或轉動角度過大,而車速又較快時,有讓休閒車翻覆的情事發生。
藉助上述具體實施例的結構,可得到下述的效益(一)其藉助躺下腳踏,雙手再前、後施力推動或拉動控制杆52的方式,不僅能運動到下肢體,更因施力推動或拉動控制杆52時,會同步對手臂進行強化訓練,及律動到上肢體,故該休閒車具有更完整的運動健身效果;(二)其藉助躺下腳踏令前車輪30得到驅動的方式,以使休閒車前進,而控制方向則是利用控制杆52的前、後樞擺,再以控制連杆60與傳動連杆61帶動後車輪70同步向左或向右,而能得到不同於以往的使用操控,並更加耐玩。
但以上所述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一較佳實施例,當不能以其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的範圍;即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權利要求範圍所作的等同的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實用新型專利涵蓋的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休閒車,其車架主體是由前車架與後車架於其間以調整鎖螺的鎖迫所組接而成,且前車架上藉助花轂的設置而樞組有前車輪與腳踏杆,後車架上則利用二控制連杆及一傳動連杆的連結,而能於把手杆的控制杆作動時帶動二後車輪跟著偏擺,以控制行進的方向,又後車架上裝設有座椅,及能藉助剎車組的設置,而讓該休閒車於行進時可獲得速度上的控制,或能完全停止運行,其特徵在於車架主體前段為一Y形狀的前車架,後段為一T形狀的後車架,且前車架的後方端內塞結有一定位塊,該定位塊呈略小於後車架內管徑的圓塊狀,藉助圓弧面與方形面的四點相切接觸撐抵車架插設組接於後車架內,又車架主體的中段處裝設有調整鎖螺及一把手杆,前端的開叉處則以花轂供前車輪樞組,再於該兩側處裝置有腳踏杆,而後端兩側則各設置有一旋動裝置,且旋動裝置上設有一曲柄及一連接件,藉以提供控制連杆與傳動連杆能分別樞組上,另在後車架後方兩側往下均結合有一L形杆,該L形杆並正好阻擋於曲柄的後方;調整鎖螺設於車架主體之間,使車架主體可分為前車架與後車架二部份,用於分解與組合車架主體或調整車架主體整體長度;前車輪裝設於前車架的前端,而前車架上於前車輪頂部配合前車輪而裝設有一前輪蓋;腳踏杆裝設於前車輪兩側的花轂上;把手杆結合於後車架前段下方處,且其內部穿設有一內杆,該內杆的兩側端並均設有外螺紋段,使控制杆可藉助中空套接部的設置,而分別樞設於內杆的兩側端上,再以螺帽將其限位結合,以提供該二控制杆能前、後樞擺作動,又二控制杆的後方周緣均設置有樞結部,使二控制連杆的一端能分別樞組上;控制連杆的一端樞組於把手杆的樞結部,另一端則與後車架下方的曲柄相樞組;傳動連杆的二端分別樞組於後車架的二連接件上,使二後車輪能藉助傳動連杆的設置,而達到同步偏擺作動;後車輪結合於後車架的曲柄上,並與曲柄一同連動,另於後車輪上方由旋動裝置而配合後車輪裝設有一後輪蓋;座椅設置於後車架的橫杆上;以及剎車組是裝設於前車輪與把手杆的控制杆處。
專利摘要一種休閒車,其車架主體是由前車架與後車架於其間以調整鎖螺的鎖迫,所組接而成,且前車架上是藉助花轂的設置,而樞組有前車輪與腳踏杆,後車架上則利用二控制連杆及一傳動連杆的連結,而能於把手杆的控制杆作動時,帶動二後車輪跟著偏擺,以控制行進的方向,又後車架上裝設有座椅,及能藉助剎車組的設置,而讓該休閒車於行進時可獲得速度上的控制,或能完全停止運行;藉助上述結構可以得到運動健身效果更佳,且更加耐玩的休閒車。
文檔編號B62K17/00GK2895220SQ20062011512
公開日2007年5月2日 申請日期2006年5月15日 優先權日2006年5月15日
發明者李進發, 李玉山 申請人:李進發, 李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