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輸送易氣化介質的內部加壓型多級屏蔽泵的製作方法
2023-05-16 15:53:46
專利名稱:一種輸送易氣化介質的內部加壓型多級屏蔽泵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屏蔽泵技術領域,具體涉及ー種輸送易氣化介質的多級屏蔽泵。
背景技術:
目前,使用多級屏蔽電泵輸送易氣化介質時通常選用逆向循環型多級屏蔽泵。逆向循環型多級屏蔽泵運行中 對軸承冷卻、潤滑,以及對電動機的冷卻所採用的液體流動方向為液體從泵部分入口進入,大部分液體由泵部分出口排出,少量液體經過前軸承座抵達電機腔內,並最終抵達後軸承座,然後經由配備在後軸承座上的外部逆循環配管引出,最終外接到液體吸入罐(圖5)。由於其結構要求,採用逆向循環型多級屏蔽泵的工作現場必須安裝逆循環配管,對於配管有如下要求I、逆循環配管全揚程(總阻力)^ 0. I倍泵液揚程;
2、逆循環管路一定要接向吸入液罐的汽相區。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由於受現場條件的限制或客戶的特殊要求,存在以下問題1、逆循環配管要求高,設備使用專業性強,使用不易、成本高;2、在某些場合,存在逆循環配管長或管線布置複雜,逆循環配管總阻カ大於0. I倍揚程,使逆循環流量不足,故使泵不能正常工作;3、無配管空間,無法完成逆循環配管;或受使用現場條件限制,循環液無法回到吸入液罐的汽相區等。由於逆向循環型多級屏蔽泵的逆循環配管複雜程度高,浪費施工材料,増加成本,佔用空間,而且某些現場條件根本無法達到逆循環配管安裝要求。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解決現有逆向循環型多級屏蔽泵的逆循環配管複雜程度高,浪費施工材料,増加成本,佔用空間大的問題,本實用新型通過結構改進,提供ー種具有內部加壓機構的多級屏蔽泵,可以完美解決此種情況電泵工作。解決問題關鍵在於保證用於潤滑、冷卻軸承,冷卻電機的循環液順暢回到泵出口,防止循環介質氣化,同時控制回到葉輪低壓區的循環介質的量,防止葉輪汽蝕。本實用新型所採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輸送易氣化介質的內部加壓型多級屏蔽泵,包括由泵入口 I、泵前段外筒2、泵出ロ 4和泵後段外筒5組成的泵體;泵體內設有第一級葉輪組10和第二級葉輪組13 ;所述泵體連接著由電機殼、前軸承座6、後軸承座8、定子組件15和轉子組件16組成的電機體;所述轉子組件16的轉子軸19通過前軸承14和後軸承18設於電機體的中心,轉子軸19的輸出端外伸至泵體內;所述泵體的泵後段外筒5的ー側筒體上設有外循環管進ロ接頭11,所述電機體的後軸承座8的軸向中心設有外循環管出ロ接頭12,所述外循環管進ロ接頭11和外循環管出ロ接頭12之間由外循環管7連通;所述轉子軸19後端軸身內設有軸向中心長孔20,中心長孔20的一端開ロ位於轉子軸19的後端面且與電機體的後軸承座內腔相通,中心長孔20的另一端與轉子軸19後端軸身上設有的徑向十字過液通孔21連通,所述十字過液通孔21處的轉子軸19軸身上套設副葉輪17。所述泵體的泵前段外筒2的一側筒體上設有第一排氣閥3,第一排氣閥3位於泵前段外筒2筒體的最高點。所述電機體的後軸承座8的上部一側設有第二排氣閥9。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技術效果體現在以下方面I、通過泵後段外筒與後軸承座之間相連的外循環管,保證了循環液在電機內的完整循環路徑,從而無需從後軸承座處導出流經電機的循環液,所以在現場工程配管中無需加裝逆循環配管,減少了工作現場的配管,降低了施工成本,並節省了空間;2、通過轉子組件上的副葉輪對循環液的增壓,保證了從泵後段外筒經由外循環管抵達後軸承座內腔的循環液,能夠沿電機內部順暢回流到泵後段處第二級葉輪組(反葉輪)的入口,並通過增壓效果有效的防止了電機內部循環介質氣化的發生; 3、通過在泵前段外筒的高點處以及電機後軸承座的高點處設置兩個排氣閥,確保了對泵工作中可能堆積或者產生的氣體進行排除,保證了泵的可靠、安全運行。
圖I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以4葉輪多級屏蔽泵為例)。圖2為圖I的側視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轉子組件後端部分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副葉輪結構示意圖。圖5為現有逆循環結構多級屏蔽泵結構示意圖(以4葉輪多級屏蔽泵為例)。上圖中序號1泵入口、2泵前段外筒、3第一排氣閥、4泵出ロ、5泵後段外筒、6前軸承座、7外循環管、8後軸承座、9、第二排氣閥、10第一級葉輪組、11外循環管進ロ接頭、12外循環管出ロ接頭、13第二級葉輪組、14前軸承、15定子組件、16轉子組件、17副葉輪、18後軸承、19轉子軸、20中心長孔、21十字過液通孔、22副葉輪蓋板、23接線盒、24逆循環配管。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ー步地說明。實施例如圖I和圖2所示,本輸送易氣化介質的內部加壓型多級屏蔽泵,泵部分的泵體主要包括泵入口 1,泵前段外筒2,泵出口 4,泵後段外筒5,第二級葉輪組13、第一級葉輪組
10、套裝在轉子軸19輸出端上;電機部分的電機體主要包括電機殼、定子組件15和轉子組件16,電機殼兩端分別裝有前軸承座6和後軸承座8,在前、後軸承座中分別裝設前軸承14和後軸承18。其特點為泵後段外筒5 —側筒體上設有外循環管進ロ接頭11,後軸承座8軸向中心設有外循環管出ロ接頭12,兩者由外循環管7連通;另外泵前段外筒2最高點安裝第一排氣閥3 ;後軸承座8的上部高點處安裝第二排氣閥9。如圖3和圖4所示,轉子組件的轉子軸19在後端沿軸方向鑽有中心長孔20,孔深度到達副葉輪17的安裝位置;副葉輪17安裝在轉子軸19的後部,安裝位置的軸身上設有的徑向十字過液通孔21,中心長孔20的一端開ロ與電機體的後軸承座內腔相通,另一端與十字過液通孔21連通;以4片葉輪的副葉輪為例,副葉輪17的內側面上均布設有四片副葉片呈十字形排布,副葉輪17的外側面上設有副葉輪蓋板22。工作原理如圖I中箭頭的方向所示,易氣化液體由泵入口進入,通過第一級葉輪組10,到達泵後段外筒5位置處,其中絕大部分液體會經過前軸承座6前方並經過第二級葉輪組(反葉輪)13,最終抵達泵出水段4的泵出口。一小部分液體會在泵後段外筒5處分流經過外循環管7,抵達後軸承座8的內腔,並經過軸後段的中心長孔20,從靠近副葉輪17的十字過液通孔21中流出,經過副葉輪17的增壓,流經定子組件和轉子組件的空隙,並從前軸承14的縫隙處流至前軸承座6的前方,行程從泵引出,回到泵中的完整循環。本實用新型比現有逆循環多級屏蔽泵,省去了外部逆循環配管。副葉輪17對流過的液體增壓,一方面提供循環液體動力,驅動其從副葉輪處流向前軸承座6處,另ー方面對液體壓カ的増加,使得該液體在流經電機進行冷卻吋,受熱情況 下,相比現有裝置更不容易氣化。
權利要求1.一種輸送易氣化介質的內部加壓型多級屏蔽泵,包括由泵入口(I)、泵前段外筒(2)、泵出ロ(4)和泵後段外筒(5)組成的泵體;泵體內設有第一級葉輪組(10)和第二級葉輪組(13);所述泵體連接著由電機殼、前軸承座(6)、後軸承座(8)、定子組件(15)和轉子組件(16)組成的電機體;所述轉子組件(16)的轉子軸(19)通過前軸承(14)和後軸承(18)設於電機體的中心,轉子軸(19)的輸出端外伸至泵體內;其特徵在於 所述泵體的泵後段外筒(5)的ー側筒體上設有外循環管進ロ接頭(11),所述電機體的後軸承座(8 )的軸向中心設有外循環管出ロ接頭(12 ),所述外循環管進ロ接頭(11)和外循環管出口接頭(12)之間由外循環管(7)連通; 所述轉子軸(19)後端軸身內設有軸向中心長孔(20),中心長孔(20)的一端開ロ位於轉子軸(19)的後端面且與電機體的後軸承座內腔相通,中心長孔(20)的另一端與轉子軸(19)後端軸身上設有的徑向十字過液通孔(21)連通,所述十字過液通孔(21)處的轉子軸(19)軸身上套設副葉輪(17)。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輸送易氣化介質的內部加壓型多級屏蔽泵,其特徵在於所述泵體的泵前段外筒(2)的一側筒體上設有第一排氣閥(3),第一排氣閥(3)位於泵前段外筒(2)筒體的最高點。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輸送易氣化介質的內部加壓型多級屏蔽泵,其特徵在於所述電機體的後軸承座(8)的上部一側設有第二排氣閥(9)。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輸送易氣化介質的內部加壓型多級屏蔽泵,包括泵體和電機體,改進在於電機體轉子軸上設有加壓用副葉輪,轉子軸從後端面到副葉輪安裝位置處有中心長孔,中心長孔的一端開口與後軸承座內腔相通,另一端與轉子軸軸身上設有的徑向十字過液通孔連通;泵體的泵後段外筒與電機體的後軸承座之間由外循環管連通;泵體的泵前段外筒的筒體最高點和後軸承座的上部分別設有排氣閥。本實用新型可保證用於潤滑、冷卻軸承,冷卻電機的循環液順暢回到泵出口,防止循環介質氣化,控制回到泵體葉輪低壓區的循環介質的量,防止葉輪汽蝕。
文檔編號F04D13/06GK202659519SQ20122029721
公開日2013年1月9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5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25日
發明者韓元平 申請人:合肥新滬屏蔽泵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