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背光組件以及具有這種背光組件的液晶顯示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16 21:49:26

專利名稱:背光組件以及具有這種背光組件的液晶顯示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背光組件和一種LCD(液晶顯示)裝置,尤其是涉及一種由多個可相互分離部件組裝而成的背光組件,以容易地更換其部件,並涉及一種具有這種背光組件的LCD裝置。
背景技術:
信息處理裝置已經得到高速發展,來提供和有助於各種體系(architetures)、功能和信息處理速度。在這種信息處理裝置中,信息以電信號形式進行處理。因此,為了可視地顯示出在信息處理裝置中處理的信息,必須使用一個顯示單元,來作為電信號與待顯示在顯示單元上的圖形之間的接口裝置。
液晶顯示單元已經得到發展,它們總體上來說比CRT型顯示單元質量更輕並且體積更小。液晶顯示單元已經發展到具有某些先進功能,比如全色彩和高清晰度。因此,液晶顯示單元被廣泛用於計算機監視器、電視機等。
圖1是一個分解透視圖,示出了一種傳統LCD裝置的結構。
參照圖1,LCD裝置40包括一個模製框架10;一個第一燈單元16和一個第二燈單元18,用於產生出光線;一個第一燈罩12和一個第二燈罩14,用於反射由第一燈單元16和第二燈單元18發出的光線;一個光導板22,用於導引光線;一個反射板20,用於反射從光導板22洩漏的光線;一個或多個光學片26,用於控制由光導板22所發出光線的亮度;一個顯示單元28,用於響應自光學片26傳送來的光線而顯示圖像;以及一個上部機殼30,用於將顯示單元28固定到模製框架10上。
模製框架10提供了一個用於容置前述部件的空間。第一燈單元16和第二燈單元18分別容納在容置空間的兩個端部。每個第一燈單元16或第二燈單元18均具有多個燈。第一燈單元16和第二燈單元18分別由第一燈罩12和第二燈罩14覆蓋,以反射由第一燈單元16和第二燈單元18發出的光線。反射板20、光導板22、光學片26和顯示單元28依次容置在模製框架10中的容置空間內。上部機殼30具有一個底面,其開口以顯露出顯示單元28的有效顯示區域。上部機殼30結合到模製框架10上,用以將顯示單元28固定到模製框架10上。
在LCD裝置40中,隨著顯示單元28的尺寸變大,在顯示單元28上顯示圖像所需的光線量會增多。也就是說,為了均勻保持通過所述光導板從第一燈單元16和第二燈單元18傳送至顯示單元28的光線的亮度分布,光線的量必須與顯示單元28尺寸的增大成正比例增大。因此,所述傳統LCD裝置40如同圖1中所示出的那樣採用多個燈。
但是,當第一燈單元16和第二燈單元18中燈的數目增加以獲得適合於顯示圖像的光線量時,LCD裝置40的厚度會變厚。
還有,由於多個燈被設置成鄰近於光導板22的相對側表面,所以由多個燈發出的熱量會聚集在側表面上。結果,顯示單元28中與第一燈單元16和第二燈單元18相鄰的線路部分會遭受損壞。

發明內容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發光並具有易於更換的部件的背光組件。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具有該背光組件的LCD裝置。
在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背光組件,包括一個用於發光的第一燈單元,該第一燈單元具有一個第一發光部分和一個與該第一發光部分一體連接的第二發光部分;一個用於導引光線的光導單元,該光導單元具有用於接收光線的側表面、用於反射通過側表面輸入的光線的反射表面以及用於發射通過側表面入射並由反射表面反射的光線的發射表面;以及一個用於容置第一燈單元和光導單元的容器,該容器具有一個底部和各自從底部伸出的側壁,該側壁面對光導單元側表面中的相應一個,其中,所述容器構造成具有多個可相互分離的部件,以將第一燈單元從容器中抽出。
在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LCD裝置,包括一個用於發光的第一燈單元,該第一燈單元具有一個第一發光部分和一個與該第一發光部分一體連接的第二發光部分;一個用於導引光線的光導單元,該光導單元具有用於接收光線的側表面、用於反射通過側表面入射的光線的反射表面以及用於發射通過側表面入射並由反射表面反射的光線的發射表面;以及一個用於容置第一燈單元和光導單元的第一容器,該容器具有一個底部、各自從底部伸出並面對光導單元側表面中相應一個的側壁、以及從側壁中相應一個伸出並面對底部的上表面,其中,所述第一容器構造成具有多個可相互分離的部件,以將第一燈單元從第一容器中抽出;一個用於接收來自光導單元的光線並顯示圖象的LCD面板,該LCD面板被置於光導單元的發射表面上;以及一個用於導引LCD面板容置位置的第二容器,該第二容器被結合到第一容器上。
根據本發明的背光組件和LCD裝置,用於容置燈單元、光導單元、光學片以及反射板的模製框架構造成具有多個可相互分離的部件,以容易地將燈單元從LCD裝置中抽出。


當結合附圖進行考慮時,通過參照下面的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前述和其他優點將會更易於明白,其中圖1是示出傳統LCD裝置的結構的分解透視圖;圖2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LCD裝置的分解透視圖;圖3是示出圖2中所示的LCD裝置的結構的橫剖視圖;圖4是示出圖2中所示背光組件的結合結構的透視圖;圖5是沿圖4所示背光組件的線II-II′截取的橫剖視圖;圖6是沿圖4所示背光組件的線III-III′截取的橫剖視圖;圖7是示出圖4中所示第一和第二燈單元的分離結構的透視圖;圖8和11是示出圖4中所示的模製框架的透視圖;圖9和10是圖8所示模製框架的局部放大視圖;圖12是示出圖4中所示第一和第二燈單元的結構的透視圖;圖13是示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第一和第二燈反射器的透視圖;圖14至16是示出圖2所示上部機殼與模製框架之間的結合結構的示意圖;圖17是沿圖16所示的上部機殼與模製框架結構的線IV-IV′截取的橫剖視圖;圖18是用於說明將第一和第二燈單元從圖16所示LCD裝置中分離的方法的透視圖;圖19是示出圖2中所示的底部機殼的結構的透視圖;
圖20和21是示出圖2中所示底部機殼的結合結構的橫剖視圖;圖22是示出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的背光組件的透視圖;圖23是示出圖22所示的模製框架的透視圖;圖24是示出圖22所示的燈單元的結構的透視圖;圖25是用於說明將燈單元從模製框架上分離的方法的透視圖;圖26是示出根據本發明再一實施例的背光組件的透視圖;圖27是示出圖26所示的燈單元的透視圖;以及圖28是用於說明將燈單元從背光組件中分離的方法的透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2是示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LCD裝置的分解透視圖。圖3是示出圖2所示LCD裝置的結構的橫剖視圖。
參照圖2和3,LCD裝置500包括一個顯示單元100,用於接收圖像信息並顯示圖像,和一個背光組件200,用於將光線傳送至顯示單元100。
顯示單元100包括一個LCD面板110、一個數據PCD(印刷線路板)120、一個門電路PCB130、一個數據TCP(帶載封裝)140和一個門電路TCP150。LCD面板110包括一個TFT(薄膜電晶體)基片113、一個濾色基片111和液晶(未示出)。
TFT基片113是一個透明的玻璃基片,在該玻璃基片上,TFT(未示出)以矩陣形式設置。每個TFT均包括連接到數據線上的源極、連接到門電路引線上的柵極以及漏極,該漏極具有由ITO(銦錫氧化物)製成的象素電極,ITO是透明的導電材料。當電信號被送至數據線和門電路引線時,每個TFT上的源極和柵極通過數據線和門電路引線接收該電信號。響應該電信號,TFT導通或截止,從而漏極接收控制象素所需的電信號。
濾色基片11設置成面對TFT基片113。RGB象素通過薄膜工藝成形在濾色基片111上,RGB象素是在光線穿過時發射出預定色彩的彩色象素。由ITO製成的公共電極設置在濾色基片111的整個表面上。
當電能施加到TFT基片113設置的選定TFT的柵極和源極上時,該選定TFT導通,從而在該選定TFT與濾色基片111的公共電極之間形成一個電場。該電場會改變TFT基片113與濾色基片111之間設置的液晶的排列角度(analigning angle)。於是,液晶的透射率會根據液晶排列角度的變化而改變,從而可以在顯示單元100上獲得預期圖像。
如在圖2所示,數據TCP140連接到LCD面板110的數據線上,以控制數據驅動信號的定時,而門電路TCP150連接到LCD面板110中的門電路引線上,以控制門電路驅動信號的定時。用於接收外部提供的圖像信號並將數據驅動信號供給至數據線的數據PCB120連接到數據TCP140上,而用於將門電路驅動信號供送至門電路引線的門電路PCB130連接到門電路TCP150上。
儘管在圖2中示出了數據PCB120在LCD裝置500中與門電路PCB130分開設置,但是數據PCB和門電路PCB也可以作為一個整體PCB(未示出)設置在LCD裝置500中。
背光組件200包括一個第一燈單元210和一個第二燈單元220,用於發光;一個光導板230,用於將光線導引至顯示單元100;一個或多個光學片240,用於控制從光導板230所發出光線的視角;以及一個反射板245,用於反射由光導板230洩漏的光線。光學片240設置於光導板230上,而反射板245設置於光導板230之下。光導板230、第一燈單元210、第二燈單元220、光學片240以及反射板245容置在一個模製框架280內。
模製框架280與光導板230、第一燈單元210、第二燈單元220、光學片240以及反射板245一起容置在一個底部機殼400中。顯示單元100被置於光學片240上,並且通過將一個上部機殼300結合到底部機殼400上而固定於底部機殼400上。
圖4是示出圖2所示背光組件的結合結構的透視圖,圖5是沿圖4所示背光組件的結合結構的線II-II′截取的橫剖視圖,而圖6是沿圖4中所示背光組件的結合結構的線III-III′截取的橫剖視圖。
參照圖4至6,光導板230包括用於接收光線的第一至第四側表面231、232、233、234,用於發射光線的發射表面235,以及用於將光線反射至發射表面235的反射表面236。光導板230將光線導引至LCD面板110,所述光線通過第一至第四側表面231、232、233、234輸入。
第一燈單元210包括一個第一L形燈211,該第一L形燈211具有一個第一發光部分G1和一個與該第一發光部分G1一體形成的第二發光部分G2;和一個第一燈反射器213,用於覆蓋第一L形燈211。第二燈單元220包括一個第二L形燈221,該第二L形燈221具有一個第三發光部分G3和一個與該第三發光部分G3一體形成的第四發光部分G4;和一個第二燈反射器223,用於覆蓋第二L形燈221。
如圖5和6所示,第一L形燈211的第一發光部分G1和第二發光部分G2設置成分別鄰近於光導板230的第一側表面231和第二側表面232。第二L形燈221的第三發光部分G3和第四發光部分G4設置成分別鄰近於光導板230的第三側表面233和第四側表面234。
第一燈反射器213呈L形狀,用於覆蓋第一發光部分G1和第二發光部分G2。第一燈反射器213具有第一端部,其開口以露出第一L形燈211的第一端部;和一個第二端部,其未開口,以覆蓋第一L形燈211的與第一端部相對的第二端部。第一燈反射器213將來自第一L形燈211的光線反射到光導板230。同樣,第二燈反射器223也呈L形,用於覆蓋第三發光部分G3和第四發光部分G4。第二燈反射器223具有第一端部,其開口以露出第二L形燈221的第一端部;和一個第二端部,其未開口以覆蓋第二L形燈221的與第一端部相對的第二端部。第二燈反射器223將來自第二L形燈221的光線反射到光導板230。第一燈反射器213和第二燈反射器223例如通過由諸如粘結帶的粘結材料固定到模製框架280上。
參照圖5和6,模製框架280包括一個底面285,從該底面285伸出的第一至第四側壁281、282、283、284,從而形成一個容置空間,以及分別從第一至第四側壁281、282、283、284伸出的第一至第四上表面286、287、288、289。第一至第四上表面286、287、288、289平行於底面285延伸。光導板230容置在所述容置空間內,從而使得第一至第四側表面231、232、233、234分別面對第一至第四側壁286、287、288、289。
第一發光部分G1置於第一側表面231與第一側壁281之間,而第二發光部分G2置於第二側表面232與第二側壁282之間。第三發光部分G3置於第三側表面233與第三側壁283之間,而第四發光部分G4置於第四側表面234與第四側壁284之間。光學片240置於光導板230上。
圖7是圖4所示的第一和第二燈單元的分解透視圖。
參照圖7,第一側壁281可以與第二側壁282和第三側壁283分離,而與第一側壁281一體成形的第一上表面286可以與第二上表面287和第三上表面288分離。與第一側壁281一體成形並與第一上表面286相對應的第一底面285a可以與第三底面285c分離。在下文中,第一側壁281、第一上表面286以及第一底面285a被稱作「第一模製部件260」。
第三側壁283可以與第一側壁281和第四側壁284分離,而與第三側壁283一體成形的第三上表面288可以與第一上表面286和第四上表面289分離。與第三側壁283一體成形並與第三上表面288相對應的第二底面285b可以與第三底面285c分離。在下文中,第三側壁283、第三上表面288以及第二底面285b被稱作「第二模製部件270」。除了第一模製部件260和第二模製部件270之外,模製框架上的剩餘部分被稱作「第三模製部件250」。第三模製部件250包括第二側壁282、連接於第二側壁282上的第四側壁284、分別從第二側壁282和第四側壁284伸出的第二上表面287和第四上表面289、以及第三底面285c。
當第一模製部件260與第三模製部件250分離時,第一燈單元210與第一模製部件260一同從第三模製部件250中抽出。當第二模製部件270與第三模製部件250分離時,第二燈單元220與第二模製部件270一同從第三模製部件250中抽出。
這是因為第一燈反射器213例如通過粘結劑粘結到第一模製部件260上,但沒有粘結到第三模製部件250上。從而,當第一模製部件260與第二模製部件270和第三模製部件250分離時,第一燈單元210可以與第三模製部件250分離。此外,由於第二燈反射器223粘結到第二模製部件270上,但卻沒有粘結到第三模製部件250上,所以當第二模製部件270與第一模製部件260和第三模製部件250分離時,第二模製部件220可以與第三模製部件250分離。
於是,當第一L形燈211與第二L形燈221損壞時,第一L形燈211和第二L形燈221可以容易地更換,而無需將背光組件200整個拆開。
圖7示出背光組件200的一個示例性實施例,該組件具有將第一模製部件260和第二模製部件270與模製框架280拆卸開的結構。在數據PCB120和門電路PCB130彎曲到模製框架280的後表面上同時覆蓋模製框架280的第二側壁282和第四側壁284的情況下,難以將第一燈單元210和第二燈單元220從第二側壁282和第四側壁284的側部抽出。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第一燈單元282和第二燈單元284從其上沒有設置數據PCB120和門電路PCB130的第一側壁281和第三側壁283的側部抽出。
但是,假設LCD裝置500採用了整體PCB(未示出),那麼第一燈單元210和第二燈單元220可以通過模製框架280的第一至第四側壁281、282、283、284中的三個側部抽出,僅除了設置有整體PCB的那個側壁之外。
圖8和11是示出圖4所示的模製框架的透視圖,而圖9和10是示出圖8所示的模製框架的結合結構的局部放大視圖。
參照圖8和9,模製框架280包括第一模製部件260、第二模製部件270以及第三模製部件250。第三模製部件250設置有第一配合孔251a,該第一配合孔251a設置於第三模製部件250的第一端部251上,該第一端部251將與第一模製部件260接觸;並設置有第二配合孔252a,該第二配合孔252a設置於第三模製部件250的第二端部252上,該第二端部252將與第二模製部件270接觸。第一模製部分260設置有一個與第一配合孔251a相對應的第一配合凸起261a,該第一配合凸起261a設置於第一模製部件260的第三端部上,而第二模製部件270設置有一個與第二配合孔252a相對應的第二配合凸起(未示出),該第二配合凸起設置於第二模製部件270的第四端部271上。
於是,通過將第一配合凸起261a配合到第一配合孔251a內,第一模製部件260結合到第三模製部件250上。通過將第二配合凸起配合到第二配合孔252a內,第二模製部件270偶連到第三模製部件250上。
如圖9所示,第一配合凸起261a形成為使得一體連接到第一模製部件260上的區域的橫截面具有小於第一配合凸起261a端部的橫截面的區域尺寸(例如,直徑)。第一配合孔251a具有與第一配合凸起261a相匹配的形狀。當第一配合凸起261a配合到第一配合孔251a內時,第一配合孔251a暫時膨脹,以容置第一配合凸起261a的端部。為了有利於這種膨脹,第一模製部件260可以由塑料製成。在完全容置第一配合凸起261a之後,第一配合孔251a返回到初始狀態,以便第一配合凸起261a可以固定到第一配合孔251a中。第二配合凸起可以具有與第一配合凸起261a相同的形狀。
參照圖8和10,第一模製部件260設置有一個第三配合孔262a,該第三配合孔262a設置於第一模製部件260的第五端部262上,該第五端部262將與第二模製部件270接觸。第二模製部件270設置有一個第三配合凸起272a,該第三配合凸起272a設置於第二模製部件272的第六端部上,該第六端部將與第一模製部件260接觸。第三配合凸起272a配合到第三配合孔262a內。
於是,通過將第三配合凸起272a配合到第三配合孔262a內,第二模製部件270結合到第一模製部件260上。第三配合凸起272a可以具有與第一和第二配合凸起相同的形狀。
通過將第一模製部件260、第二模製部件270和第三模製部件250結合起來,模製框架280如圖11中所示那樣製成。在圖8至10中,第一模製部件260、第二模製部件270和第三模製部件250可以利用諸如螺釘或鉸鏈這樣的其它組裝部件相互結合起來。
圖12是示出圖4所示的第一和第二燈單元的結構的透視圖。
參照圖12,第一燈單元210包括第一L形燈211和第一燈反射器213。第一L形燈211包括分別設置在其端部處的第一和第二電極(未示出)。第一和第二電極可以設置在第一L形燈211的內表面或者外表面上。
第一燈單元210包括電連接到第一電極上的第一電源線214,和電連接到第二電極上的第二電源線215。第一電源線214在第一電極與第一接頭219之間提供電連接,而第二電源線215在第二電極與第一接頭219之間提供電連接。第一接頭219連接到一個電源裝置(未示出)上。
電源裝置通過第一電源線24向第一L形燈211供送高電壓,並通過第二電源線215向第一燈211供送低電壓。如圖12所示,第二電源線215沿著第一L形燈211從第二電極向第一電極延伸,以便第一電源線214和第二電源線215均連接到第一接頭219上。從而,需要一個用於第一電源線214和第二電源線215的電源裝置,而不是製備兩個用於每根電源線的電源裝置,從而減小了LCD裝置500的整體尺寸。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電源線214可以如同第二電源線215那樣延伸,以達到相同目的。
第一L形燈211包括一個用於固定第一電源線214的第一燈座216,和一個用於固定第二電源線215的第二燈座217。第一燈座216和第二燈座217分別插入到第一L形燈211的端部內,並且用於防止第一電源線214和第二電源線215與第一和第二電極脫開。第一L形燈211容置在第一燈反射器213中,該第一燈反射器213具有與第一L形燈211相同的L形狀。第一燈反射器213包括有一個第一反射表面213a,一個第二反射表面213b和一個第三反射表面213c,以便第一燈反射器213將來自第一L形燈211的光線反射至光導板230,其中,第二反射表面213b從第一反射表面213a的第一端部伸出並垂直於第一反射表面213a,而第三反射表面213c從第一反射表面213a的第二端部伸出並面對第二反射表面213b。第二反射表面213b和第三反射表面213c均延伸相同的長度。
第一燈反射器213還可以包括一個容置溝槽,該容置溝槽設置於第一燈反射器213的外表面上,以便容置第二電源線215;以及一個固定元件,用於將第二電源線213固定其上。
第二燈單元220包括第二L形燈221、第二燈反射器223、第三電源線224、第四電源線225、第三燈座226、第四燈座227以及第二接頭229。第二燈單元220具有與第一燈單元210基本上相同的結構,所以將省去對相同部件的詳細描述,比如對第二L形燈221、第二燈反射器223、第三電源線224和第四電源線225、第三燈座226和第四燈座227以及第二接頭229的詳細描述。
第一燈單元210和第二燈單元220設置成一個長方形框架形狀。因此,第一L形燈211上的第一燈座216設置成鄰近於第二L形燈221的第三燈座217,而第一L形燈211的第二燈座217設置成鄰近於第二L形燈221上的第四燈座217。
圖13是示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第一和第二燈反射器的透視圖。
參照圖13,第一燈反射器218包括有一個第一反射表面215、一個第二反射表面216和一個第三反射表面217,其中,第二反射表面216從第一反射表面215的第一側邊緣215a垂直延伸,而第三反射表面217從第一反射表面215的第二側邊緣215b垂直延伸。第二反射表面216面對第三反射表面217,而第一側邊緣215a與第二側邊緣215b彼此正對。第三反射表面217延伸至第一反射表面215的第一端部邊緣215c與第二端部邊緣215d之間的連線。
第二燈反射器228包括一個第四反射表面225、一個第五反射表面226和一個第六發射表面227,其中,第五反射表面226從第四反射表面225的第三側邊緣225a垂直延伸,第六反射表面227從第四反射表面225的第四側邊緣225b垂直延伸。第五反射表面226面對第六反射表面227,而第三側邊緣225a與第四側邊緣225b彼此正對。第六反射表面227延伸至第四反射表面225的第三端部邊緣225c與第四端部邊緣225d之間的連線。
第三反射表面217與第六反射表面227接觸,從而第三反射表面217和第六反射表面227設置成長方形。第三反射表面217和第六反射表面227反射從光導板230洩漏的光線。
圖14至16是示出圖2所示的上部機殼與模製框架之間的結合結構的示意圖,圖17是沿圖16所示上部機殼和模製框架的結構的線IV-IV′截取的橫剖視圖。
參照圖14和15,上部機殼300包括第一至第四覆蓋表面310、320、330和340,以及分別從第二覆蓋表面320和第四覆蓋表面340延伸的第一側壁部分350和第二側壁部分360。上部機殼300結合到模製框架280上。尤其是,上部機殼300的第一至第四覆蓋表面310、320、330、340分別結合到第一至第四上表面286、287、288、289上。第一側壁部分350和第二側壁部分360分別結合到模製框架280的第二側壁282和第四側壁284上。
如圖14所示,第一和第三覆蓋表面310和330設置有多個第一配合孔311和第二配合孔331,而第一上表面286和第三上表面288設置有多個第一配合凸起286a和第二配合凸起288a,它們分別與第一配合孔311和第二配合孔331相對應。
參照圖15,第一側壁部分350和第二側壁部分360分別設置有多個第三配合孔351和第四配合孔361,而第二側壁282和第四側壁284分別設置有多個第三配合凸起311和第四配合凸起331。
如圖16和17所示,當上部機殼300結合到模製框架280上時,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配合凸起286a、288a、282a和284a分別配合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配合孔311、331、351和361內,從而上部機殼300固定到模製框架280上。
圖18是用於說明將第一和第二燈單元從圖16所示的LCD裝置上分離的方法的透視圖。
參照圖18,為了將第一燈單元210和第二燈單元220從LCD裝置500中分離,覆蓋第一燈單元210和第二燈單元220的第一模製部件260和第二模製部件270從上部機殼300上分離。也就是說,通過將第一和第二模製部件260和270的第一和第二配合凸起286a和288a從上部機殼300的第一和第二配合孔311和331中解脫,第一模製部件260和第二模製部件270得以與上部機殼300分離。
第一模製部件260和第二模製部件270可以與第三模製部件分離,而無需完全拆除上部機殼300,這是因為上部機殼300未包括與第一模製部件260和第二模製部件270相對應的側壁部分。還有,由於第一模製部件260和第二模製部件270以鉤掛結構結合到上部機殼300上,所以第一模製部件260和第二模製部件270可以在無需完全拆除上部機殼300的條件下與第三模製部件分離。
在將第一模製部件260和第二模製部件270分離的同時,第一模製部件260與第一燈單元210分離,而第二模製部件270與第二燈單元220分離。這是因為第一燈單元210和第二燈單元220分別被結合到第一模製部件260和第二模製部件270上。
在圖14至18中,上部機殼300僅具有兩個側壁部分350和360。但是,上部機殼300也可以形成有四個側壁部分,它們分別結合到第一至第四側壁281、282、283和284上。如果上部機殼300形成有四個側壁部分,那麼具有四個側壁部分的該上部機殼300必須在第一燈單元210和第二燈單元220從LCD裝置500上分離之前完全與模製框架280上分離。
圖19是示出圖2所示的底部機殼的結構的透視圖,圖20和21是示出圖2中所示的底部機殼的結合結構的橫截面圖。
參照圖19至21,底部機殼400包括一個接收表面410,用於接收模製框架280、光導板230、第一燈單元210以及第二燈單元220;一個第三側壁部分420,該第三側壁部分420從接收表面410延伸,並且置於模製框架280的第二側壁282與上部機殼300的第一側壁部分350之間;以及一個第四側壁部分430,該第四側壁部分430從接收表面410延伸,並且置於模製框架280的第四側壁284與上部機殼300的第二側壁部分360之間。
第三側壁部分420和第四側壁部分430分別設置有多個第五配合孔421和第六配合孔431,以分別與模製框架280的第三配合凸起282a和第四配合凸起284a結合。也就是說,當模製框架280容置在底部機殼400內時,第三配合凸起282a和第四配合凸起284a分別配合到第五配合孔421和第六配合孔431內,以便模製框架280固定到底部機殼400上。
當底部機殼400結合到上部機殼300上時,第一側壁部分350和第二側壁部分360與第三側壁部分420和第四側壁部分430接觸。第三配合凸起282a和第四配合凸起284a配合到第三配合孔351和第四配合孔361內,從而將上部機殼300結合到模製框架280上。
在圖19至21中,底部機殼400具有第三側壁部分420和第四側壁部分430,以及與模製框架280的第一側壁281和第三側壁283相對應的開口部分。於是,第一燈單元210和第二燈單元220可以與LCD裝置500分離,而無需將底部機殼400從模製框架280上分離。
然而,底部機殼400還包括與模製框架280的第一側壁281和第三側壁283相對應的第五和第六側壁部分(未示出),在這種情況下,具有第五和第六側壁部分的底部機殼400必須在將第一燈單元210和第二燈單元220與LCD裝置500分離之前從模製框架280上完全分離。
圖22是示出根據本發明又一示例性實施例的背光組件的透視圖,而圖23是示出圖22所示的模製框架的透視圖。
參照圖22,背光組件600包括一個用於發光的燈單元610,一個用於導引光線的光導板620,一個或多個光學片630,用於提高從光導板620發出的光線的均勻度,以及一個反射板635,用於反射從光導板620洩漏的光線。燈單元610、光導板620、光學片630以及反射板635均容置在一個模製框架660中。光導板620包括一個用於發光的發射表面,一個用於將光線反射至反射表面的反射表面,以及連接在發射表面與反射表面之間的第一至第四側表面621、622、623和624。
模製框架660包括一個底面665,第一至第四側壁661、662、663、664,以及第一至第四上表面666、667、668、669,其中,所述第一至第四側表面從底面665伸出而形成一個容置空間,所述第一至第四上表面分別從第一至第四側壁661、662、663和664延伸並面對底面665。反射板635和光導板620依次容置在容置空間內。光導板620的第一至第四側表面621、622、623和624分別與模製框架660的第一至第四側壁661、662、663和664相接觸。燈單元610一部分設置於第一側表面621與第一側壁661之間,而另一部分設置於第二側表面622與第二側壁662之間。光學片630置於光導板620上。
如圖23所示,第一側壁661與第二662和第三側壁663分離,連接於第一側壁661上的第一上表面666與第二和第三上表面667和668分離,並且底面665被劃分成第一底面665a和第二底面665b。第一底面665a的尺寸對應於第一上表面666的尺寸。在下文中,模製框架660上包括第一側壁661、第一上表面666、第一底面665a的部分被稱作「第一模製部件640」,而模製空間660上的剩餘部分被稱作「第二模製部件650」。
第一模製部件640設置有一個第一配合凸起641,該第一配合凸起641從第一模製部件640的端部突伸出來,該端部與第二模製部件650接觸。第二模製部件650設置有一個第一配合孔651,該第一配合孔651對應於第一配合凸起641。通過將第一配合凸起641配合到第一配合孔651內,第一模製部件640與第二模製部件650結合起來構成模製框架660。
圖24是示出圖22所示的燈單元的結構的透視圖,圖25是用於說明將燈單元從模製框架中分離的方法的透視圖。
參照圖24,燈單元610包括一個L形燈611和一個燈反射器613。L形燈611包括第一和第二電極(未示出),它們均位於L形燈611內。燈單元610還包括第一電源線614和第二電源線615,它們分別連接到第一和第二電極上,並從L形燈611的端部伸出。並且,第一電源線614和第二電源線615通過一個接頭619電連接到電源裝置(未示出)上。電源裝置通過第一電源線614和第二電源線615向L形燈611供能。
所述電源裝置通過第一電源線614向L形燈611供送高電壓,並通過第二電源線615向L形燈611供送低電壓。第二電源線615沿著L形燈611延伸,並連接到接頭619上。
L形燈611包括一個第一燈座616,用於固定第一電源線614,和一個第二燈座617,用於固定第二電源線615。第一燈座616和第二燈座617分別被插入到L形燈611的端部內,以便防止第一電源線614和第二電源線615與第一和第二電極脫開。
L形燈611容置在燈反射器613中,該燈反射器613具有一個與L形燈611相同的L形狀。第一燈反射器613覆蓋L形燈611,並且露出L形燈611上面對光導板620的第一側表面621和第二側表面622的部分。第二電源線615被固定在燈反射器613的外表面上。
燈反射器613還可以包括有一個設置於其外表面上的容置溝槽,以便容置第二電源線615,或者一個固定元件,用於固定第二電源線615。
參照圖25,當第一模製部件640與第二模製部件650分離時,燈單元610通過第二模製部件650上的開口651露出。燈單元610通過開口651抽出,從而燈單元610可以從背光組件600中完全分離。
當第一模製部件640與第二模製部件650分離時,燈反射器613可以與燈單元610一起從背光組件600中抽出,這是因為燈反射器613比如由粘結劑固定到第一模製部件640上。
因此,在L形燈611遭受損壞的情況下,L形燈611可以容易地得以更換,而無需將背光組件600完全拆開。
圖26是示出根據本發明再一示例性實施例的背光組件的透視圖,圖27是示出在圖26中示出的燈單元的透視圖。
參照圖26和27,背光組件700包括一個用於發光的燈單元710,一個用於導引光線的光導板720,一個或多個光學片730,用於提高從光導板720發出的光線的均勻度,以及一個反射板735,用於反射從光導板720洩漏的光線。燈單元710、光導板720、光學片730以及反射板735均容置在一個模製框架760中。光導板720包括有一個用於發光的發射表面,一個用於將光線反射至發射表面的反射表面,以及連接在發射表面與反射表面之間的第一至第四側表面721、722、723和724。
模製框架760包括一個底面765,第一至第四側壁761、762、763、764,以及第一至第四上表面766、767、768、769,其中,所述第一至第四側壁從底面765延伸以提供一個容置空間,而所述第一至第四上表面分別從第一至第四側壁761、762、763和764延伸並面對底面765。反射板735和光導板720依次容置在容置空間內,從而光導板720的第一至第四側表面721、722、723和724分別與模製空間760的第一至第四側壁761、762、763和764接觸。燈單元710的第一部分置於第一側表面721與第一側壁761之間,燈單元710的第二部分置於第二側表面722與第二側壁762之間,而該燈單元710的第三部分置於第三側表面723與第三側壁763之間。光學片730置於光導板720上。
如圖27中所示,燈單元710包括一個U形燈711和一個U形燈反射器713。U形燈711包括第一和第二電極(未示出),它們均位於該U形711內。燈單元710還包括第一電源線714和第二電源線715,它們連接到第一和第二電極上,並且從U形燈711的端部伸出。還有,第一電源線714和第二電源線715通過接頭719電連接到一個電源裝置(未示出)上。該電源裝置通過第一電源線714和第二電源線715向U形燈711供能。
U形燈711包括一個第一燈座716,用於固定第一電源線714,和一個第二燈座717,用於固定第二電源線715。第一燈座716和第二燈座717分別插入U形燈711的兩個端部內,以防止第一電源線714和第二電源線715與第一和第二電極脫開。
U形燈反射器713覆蓋U形燈711,並且露出U形燈711上的面對光導板720的第一側表面721和第二側表面722的部分。
圖28是用於說明將燈單元從背光組件中分離的方法的透視圖。
參照圖28,第一側壁761與第二側壁762和第三側壁763分離開,連接於第一側壁761上的第一上表面766與第二上表面767和第三上表面768分離開,而底面765劃分成第一底面765a和第二底面765b。第一底面765a的尺寸對應於第一上表面766的尺寸。在下文中模製框架760上包括有第一側壁761、第一上表面766和第一底面765a的部分,被稱作「第一模製部件740」,模製框架760上的剩餘部分被稱作「第二模製部件750」。
當第一模製部件740與第二模製部件750分離開時,燈單元710通過第二模製部件750上的開口751露出。燈單元710通過開口751抽出,從而燈單元710可以完全從背光組件700上分離。
當第一模製部件740與第二模製部件750分離時,U形燈反射器713可以與燈單元710一起從背光組件700中抽出,這是因為燈反射器713比如由粘結劑固定在第一模製部件740上。
於是,在U形燈711遭受損壞的情況下,U形燈711可以容易地得以更換,而無需將背光組件700完全拆開。
根據背光組件和LCD裝置,用於將光線傳送至光導單元的燈單元有L形燈、U形燈或者雙L形燈。用於容置燈單元、光導單元、一個或多個光學片和反射板的模製框架被劃分成多個部分,以便燈單元可以容易地從LCD裝置中抽出。
於是,所述LCD裝置可以獲得足夠在其上顯示圖像的光量,並且,由於光線通過光導單元的四個側表面入射其中,所以能夠均勻地保持光線在光導單元上的亮度分布。
此外,在燈遭受損壞的情況下,可以在無需完全拆卸所述LCD裝置的條件下容易地對燈進行更換,從而提高了這種LCD裝置的生產效率。
儘管已經對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進行了描述,但是應該明白的是,本發明並不局限於這些示例性實施例,而是在如後面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本發明技術構思和保護範圍之內,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其進行多種改變和變型。
權利要求
1.一種背光組件,包括一個用於發光的第一燈單元,該第一燈單元具有一個第一發光部分和一個與該第一發光部分一體連接的第二發光部分;一個用於導引光線的光導單元,該光導單元具有多個用於接收光線的側表面,一個用於反射通過側表面入射的光線的反射表面,以及一個發射表面,用於將通過側表面入射並從反射表面反射的光線發射出去;以及一個用於容置第一燈單元和光導單元的容器,該容器具有一個底部和多個側壁,這些側壁各自從底部延伸並面對光導單元側表面中相應一個,其特徵在於,所述容器被構造成具有多個可彼此分離的部分,以將所述第一燈單元從容器中抽出。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容器包括一個第一部分,該第一部分具有一個第一側壁和一個連接在該第一側壁上的第一底面;和一個第二部分,該第二部分具有一個第二側壁,一個面對第二側壁的第三側壁,一個面對第一側壁的第四側壁,以及一個連接到第二至第四側壁上的第二底面,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構造成可彼此分離。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發光部分置於容器的第一側壁與光導單元的第一側表面之間,而所述第二發光部分置於容器的第二側壁與光導單元的第二側表面之間。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部分包括配合孔和配合凸起之一,其設置於第一部分的一個或多個端部的每一個處,而所述第二部分包括配合孔或配合凸起中的另一個,其設置於第二部分的一個或多個端部的每一個處,通過將配合凸起配合到相應的配合孔內,第一和第二部分相互結合起來。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燈單元包括一個L形燈;以及一個用於局部覆蓋L形燈的燈反射器,用以將來自L形燈的光線反射至光導單元。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燈反射器固定到第一部分上。
7.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燈單元包括一個U形燈,該U形燈具有一個第三發光部分,該第三發光部分與第一發光部分的一端一體連接,並且面對與第一發光部分的另一端相連接的第二發光部分;以及一個用於局部覆蓋U形燈的燈反射器,用以將來自U形燈的光線反射至光導單元。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發光部分設置於容器的第一側壁與光導單元的第一側表面之間,所述第二發光部分設置於容器的第二側壁與光導單元的第二側表面之間,而所述第三發光部分設置於容器的第三側壁與光導單元的第三側表面之間。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燈反射器固定到第一部分上,並且可以與容器的第二部分分離開。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組件,還包括一個用於發光的第二燈單元,該第二燈單元具有一個第三發光部分和一個與該第三發光部分一體連接的第四發光部分。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容器包括一個第一部分,該第一部分具有一個第一側壁和一個連接到該第一側壁上的第一底面;一個第二部分,該第二部分具有一個與第一側壁相鄰的第二側壁,一個與該第二側壁相連並面對第一側壁的第四側壁,以及一個連接於第二和第四側壁上的第二底面;以及一個第三部分,該第三部分具有一個面對第二側壁的第三側壁,和一個連接於該第三側壁上的第三底面;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部分構造成可以彼此分離。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發光部分設置於容器的第一側壁與光導單元的第一側表面之間,所述第二發光部分設置於容器的第二側壁與光導單元的第二側表面之間,所述第三發光部分設置於容器的第三側壁與光導單元的第三側表面之間,而所述第四發光部分設置於容器的第四側壁與光導單元的第四側表面之間。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燈單元固定到第一部分上,並且可以與容器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分離,所述第二燈單元固定到第三部分上,並且可以與容器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分離。
14.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燈單元包括一個第一L形燈和一個第一燈反射器,該第一燈反射器用於局部覆蓋第一L形燈,用以將來自第一L形燈的光線反射至光導單元,而第二燈單元包括有一個第二L形燈和一個第二燈反射器,該第二燈反射器用於局部覆蓋第二L形燈,用以將來自第二L形燈的光線反射至光導單元。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燈反射器包括有一個設置於第一L形燈一側的第一反射表面,一個從該第一反射表面的一個側邊緣伸出的第二反射表面,以及一個用於反射從光導單元的反射表面洩漏的光線的第三反射表面,該第三反射表面從第一反射表面的其他側邊緣延伸至第一L形燈各端部之間的第一連線,而所述第二燈反射器包括有一個設置於第二L形燈一側的第四反射表面,一個從第四反射表面的一個側邊緣伸出的第五反射表面,以及一個用於反射從光導單元的反射表面洩漏的光線的第六反射表面,該第六反射表面從第四反射表面的其他側邊緣延伸至第二L形燈各端部之間的第二連線。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背光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三反射表面上延伸至第一連線的端部與所述第六反射表面上延伸至第二連線的端部接觸。
17.一種LCD裝置,包括一個用於發光的第一燈單元,該第一燈單元具有一個第一發光部分和一個與該第一發光部分一體連接的第二發光部分;一個用於導引光線的光導單元,該光導單元具有用於接收光線的側表面,一個用於反射通過側表面入射的光線的反射表面,以及一個發射表面,用於將通過側表面入射並從反射表面反射的光線發射出去;一個用於容置第一燈單元和光導單元的第一容器,該第一容器具有一個底部,各自從該底部伸出並面對光導單元側表面的相應一個的側壁,以及各自從側壁中相應一個伸出並面對底部的上表面,其中,第一容器構造成具有多個可相互分離的部分,用以將第一燈單元從第一容器中抽出;一個用於接收來自光導單元的光線並且顯示圖像的LCD面板,該LCD面板置於光導單元的發射表面上;以及一個用於導引LCD面板的容置位置的第二容器,該第二容器結合到第一容器上。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LCD裝置,還包括一個用於發光的第二燈單元,該第二燈單元具有一個第三發光部分和一個與該第三發光部分一體連接的第四發光部分。
19.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LCD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容器包括一個第一部分,該第一部分具有一個第一側壁,一個連接到第一側壁上的第一底面,以及一個連接於第一側壁上並面對第一底面的第一上表面;一個第二部分,該第二部分具有一個與第一側壁相鄰的第二側壁,一個與第二側壁相連並且面對第一側壁的第四側壁,一個連接於第二和第四側壁上的第二底面,以及一個連接於第二和第四側壁上並面對第二底面的第二上表面;以及一個第三部分,該第三部分具有一個面對著第二側壁的第三側壁,一個連接於該第三側壁上的第三底面,以及一個連接於第三側壁上並且面對第三底面的第三上表面;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部分構造成可以彼此分離。
20.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LCD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發光部分設置於第一側壁與光導板的第一側表面之間,所述第二發光部分設置於第二側壁與光導板的第二側表面之間,所述第三發光部分設置於第三側壁與光導板的第三側表面之間,而所述第四發光部分設置於第四側壁與光導板的第四側表面之間。
21.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LCD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容器包括分別面對第一容器的第一至第三上表面的第一至第三覆蓋面;以及從第二覆蓋面伸出的第一和第二側壁部分,以分別結合到第一容器的第二和第四側壁上。
22.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LCD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和第三覆蓋面具有多個第一配合孔,而所述第一和第三上表面上具有多個第一配合凸起,這些第一配合凸起分別對應於所述多個第一配合孔。
23.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LCD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和第二側壁部分具有多個第二配合孔,而所述第二和第四側壁具有多個第二配合凸起,這些第二配合凸起分別對應於所述多個第二配合孔。
24.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LCD裝置,還包括一個第三容器,該第三容器用於容置所述第一和第二燈單元、光導單元以及第一容器,並且與第二容器相結合。
25.如權利要求24所述的LCD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三容器包括一個用於接收第一容器的接收表面;一個從接收表面伸出的第三側壁,以與第一容器的第二側壁結合;及一個從接收表面伸出的第四側壁,以與第一容器的第四側壁結合。
26.如權利要求19中所述的LCD裝置,還包括一個用於驅動所述LCD面板的驅動模塊,該驅動模塊設置於LCD面板的無效顯示區域上。
27.如權利要求26中所述的LCD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驅動模塊設置於第一容器的後表面上,同時彎曲成覆蓋第一容器的第二或第四側壁。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LCD裝置,該LCD裝置包括一個第一燈單元,該第一燈單元具有一個第一發光部分和一個與該第一發光部分一體連接的第二發光部分;一個光導單元,該光導單元具有多個用於接收光線的側表面,一個用於反射通過側表面入射的光線的反射表面,以及一個發射表面,用於將通過側表面入射並從反射表面反射的光線發射出去;以及一個用於容置第一燈單元和光導單元的容器,該容器具有一個底部,以及各自從底部伸出並面對光導單元側表面的相應一個的側壁。所述容器構造成具有多個可分離部分,用以將所述第一燈單元從容器中抽出。
文檔編號F21V8/00GK1461964SQ0310444
公開日2003年12月17日 申請日期2003年2月14日 優先權日2002年5月29日
發明者申真秀, 李英在 申請人:三星電子株式會社

同类文章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包括敞開式箱體和前攝影蓋,在箱體頂部設有移動式光源盒,在箱體底部設有LED脫影板,LED脫影板放置在底板上;移動式光源盒包括上蓋,上蓋內設有光源,上蓋部設有磨沙透光片,磨沙透光片將光源封閉在上蓋內;所述LED脫影

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與流程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背景技術:在寬帶碼分多址(WCDMA,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系統頻分復用(FDD,FrequencyDivisionDuplex)模式下,為了進行異頻硬切換、FDD到時分復用(TDD,Ti

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檯曆,尤其涉及一種既顯示月曆、又能插入照片的個性化檯曆,屬於生活文化藝術用品領域。背景技術::公知的立式檯曆每頁皆由月曆和畫面兩部分構成,這兩部分都是事先印刷好,固定而不能更換的。畫面或為風景,或為模特、明星。功能單一局限性較大。特別是畫

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視頻信號處理領域,特別是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背景技術: Mpeg標準是由運動圖像專家組(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MPEG)開發的用於視頻和音頻壓縮的一系列演進的標準。按照Mpeg標準,視頻圖像壓縮編碼後包

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背景技術:熱塑性複合材料與傳統熱固性複合材料相比其具有較好的韌性和抗衝擊性能,此外其還具有可回收利用等優點。熱塑性塑料在液態時流動能力差,使得其與纖維結合浸潤困難。環狀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bt)是一種環狀預聚物,該材料力學性能差不適合做纖

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一種PE滾塑儲槽一、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PE滾塑儲槽,主要用於化工、染料、醫藥、農藥、冶金、稀土、機械、電子、電力、環保、紡織、釀造、釀造、食品、給水、排水等行業儲存液體使用。二、 背景技術 目前,化工液體耐腐蝕貯運設備,普遍使用傳統的玻璃鋼容

釘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釘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釘,尤其涉及一種可提供方便拔除的鐵(鋼)釘。背景技術:考慮到廢木材回收後再加工利用作業的方便性與安全性,根據環保規定,廢木材的回收是必須將釘於廢木材上的鐵(鋼)釘拔除。如圖1、圖2所示,目前用以釘入木材的鐵(鋼)釘10主要是在一釘體11的一端形成一尖

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醫療器械,具體地說是ー種直流氧噴裝置。背景技術:臨床上的放療過程極易造成患者的局部皮膚損傷和炎症,被稱為「放射性皮炎」。目前對於放射性皮炎的主要治療措施是塗抹藥膏,而放射性皮炎患者多伴有局部疼痛,對於止痛,多是通過ロ服或靜脈注射進行止痛治療

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屬於機械領域。背景技術::閥門作為流體控制裝置應用廣泛,手輪傳動的閥門使用比例佔90%以上。國家標準中提及手輪所起作用為傳動功能,不作為閥門的運輸、起吊裝置,不承受軸向力。現有閥門

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背景技術:1-本發明所屬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其中的管狀容器被放在循環於配送鏈上的文檔匣或託架裝置中。本發明特別適用於,然而並非僅僅專用於,對引入自動分析系統的血液樣本試管之類的自動識別。本發明還涉及專為實現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