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製裝配式基礎及樁基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16 13:12:41 3

本實用新型涉及變電設施建造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預製裝配式基礎及樁基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變電支架結構的基礎主要採用現澆鋼筋混凝土基礎的形式,常用的現澆鋼筋混凝土基礎有獨立基礎、殼體基礎和樁基礎等。現澆鋼筋混凝土基礎存在以下缺點:必須在現場施工,溼作業對施工現場環境影響大,不符合綠色環保的要求;基礎只能使用一次,資源利用率低,造成資源浪費。而且現澆基礎由施工單位現場製作,混凝土的質量難以控制;基礎需要在施工現場支模、扎筋、澆築混凝土,需要混凝土養護達到設計強度後方可安裝上部結構,施工周期長。為了消除現澆混凝土基礎的上述缺陷,隨著建築工藝的不斷發展出現了預製式鋼筋混凝土基礎,其可以很好的解決施工成本高,環境汙染,且施工質量可靠性差的問題,但是現有預製混凝土基礎的結構比較複雜,導致施工工藝難,裝配困難;特別是在一些受到上拔力或下壓力較大,或者施工地土層軟弱的情況時,會由於結構強度低導致基礎使用可靠性降低,使用壽命差。
技術實現要素:
基於此,本實用新型在於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使用結構強度高、使用可靠性好,可以有效降低施工難度且不會造成環境汙染的預製裝配式基礎及樁基結構。
其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預製裝配式基礎,包括:
中心柱,所述中心柱包括第一裝配部和第二裝配部;
頂部固件,所述頂部固件套設於所述第一裝配部;
底部固件,所述底部固件套設於所述第二裝配部、並與所述頂部固件間隔設置,且所述頂部固件和所述底部固件均包括對稱布置的第一構件和第二構件;及
連固機構,所述連固機構與所述第一構件、所述第二構件聯接。
上述預製裝配式基礎通過將所述中心柱、所述頂部固件和所述底部固件預製好並運輸至施工現場,之後將所述中心柱固定在基坑內,之後將所述頂部固件吊裝套設在所述第一裝配部上,將所述底部固件吊裝套設在所述第二裝配部上,並通過所述連固機構將所述第一構件和所述第二構件固定連接。如此不僅可以大大簡化基礎施工的工藝步驟,有效降低施工難度,同時在受到較大上拔力或下壓力,或者在軟弱土層施工條件下確保基礎的結果強度,進而確保使用可靠性高,此外還可以避免現場施工而引起的環境汙染問題。
下面對技術方法作進一步的說明: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裝配部和所述第二裝配部均為裝配凸臺,所述頂部固件和所述底部固件均設有裝配槽,所述裝配槽與所述裝配凸臺卡固配合。如此可以大大增加中心柱與頂部固件及底部固件的裝配面積,進而提升裝配牢固性,提升預製裝配式基礎抗上拔力和下壓力的性能。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容置槽的槽壁向內凹設形成至少兩個凹槽,相鄰兩個所述凹槽間隔設置。如此可以有效提高樁基礎與中心柱的粘結力,確保基礎整體結構強度好。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中心柱設有至少一個灌漿孔,所述灌漿孔與所述容置槽連通。如此當中心柱吊裝於樁基礎上之後,便於通過灌漿孔向安裝腔室內灌注砂漿,在提高中心柱與樁基礎的結合強度的前提下,有利於降低施工難度,提升施工效率。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連固機構包括預埋管件和鋼筋,所述第一構件設有第一裝配孔,所述第二構件設有與所述第一裝配孔相對的第二裝配孔,所述預埋管件的一端嵌設於所述第一裝配孔,所述預埋管件的另一端嵌設於所述第二裝配孔,所述鋼筋穿設於所述預埋管件內。如此通過鋼筋穿設於預埋管件內不僅可以提高第一構件與第二構件的連接強度,同時還便於第一構件與第二構件的裝拆操作,使得預製裝配式基礎具備二次使用性能,有利於節省施工資源,提高經濟性。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密封件,所述第一構件設有銜接槽,所述第二構件設有與所述銜接槽相對的銜接凸臺,所述密封件嵌設於所述銜接槽,所述銜接凸臺卡設於所述銜接槽、並與所述密封件抵接。因而可以避免地下水滲入預埋管件內對鋼筋造成腐蝕破壞,確保鋼筋使用安全可靠。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樁基結構,包括基坑、設置於所述基坑內的樁基礎和如上所述的預製裝配式基礎,所述預製裝配式基礎包括容置槽,所述樁基礎嵌設於所述容置槽。
上述預製裝配式基礎通過在所述基坑內澆注形成所述樁基礎,之後將所述中心柱、所述頂部固件和所述底部固件預製好並運輸至施工現場,之後將所述中心柱固定在基坑內並通過所述容置槽套裝在所述樁基礎上,之後將所述頂部固件吊裝套設在所述第一裝配部上,將所述底部固件吊裝套設在所述第二裝配部上,並通過所述連固機構將所述第一構件和所述第二構件固定連接。如此不僅可以大大簡化基礎施工的工藝步驟,有效降低施工難度,同時在受到較大上拔力或下壓力,或者在軟弱土層施工條件下確保基礎的結果強度,進而確保使用可靠性高,此外還可以避免現場施工而引起的環境汙染問題。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用於連接所述預製裝配式基礎和所述樁基礎的聯接件,所述容置槽與所述樁基礎配合形成安裝腔室,所述聯接件設置於所述安裝腔室內。因而可以通過聯接件提高中心柱與樁基礎的連接強度,確保預製裝配式基礎的使用壽命。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承壓墊塊,所述承壓墊塊設置於所述容置槽內、並抵設於所述容置槽槽底與所述樁基礎之間。因而在承壓墊塊可以滿足基礎對沉降要求的前提下,一方面可以有效調整樁土的荷載分擔比,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調整沉降量,使沉降趨於均勻,確保基礎工作安全可靠。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樁基礎包括錨固件,所述錨固件伸入所述容置槽並與所述聯接件連接。當預製裝配式基礎的上拔力很大時,通過將樁基礎頂部伸出的錨固件分散到安裝腔室內並與聯接件連接,可以有效增加錨固長度,提高樁基礎與聯接件的粘結強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預製裝配式基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預製裝配式基礎的俯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預製裝配式基礎的A-A處的剖視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預製裝配式基礎的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預製裝配式基礎的另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0、樁基礎,110、錨固件,200、中心柱,210、容置槽,212、凹槽,220、第一裝配部,230、第二裝配部,240、灌漿孔,300、頂部固件,400、底部固件,400a、預埋管件,400b、第一構件,420b、第一裝配孔,440b、銜接槽,400c、第二構件,420c、第二裝配孔,440c、銜接凸臺,500、裝配槽,600、安裝腔室,700、承壓墊塊,800、密封件。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如圖1至圖5所示,一種預製裝配式基礎,包括中心柱,所述中心柱包括第一裝配部和第二裝配部;頂部固件,所述頂部固件套設於所述第一裝配部;底部固件,所述底部固件套設於所述第二裝配部、並與所述頂部固件間隔設置,且所述頂部固件和所述底部固件均包括對稱布置的第一構件和第二構件;及連固機構,所述連固機構與所述第一構件、所述第二構件聯接。
上述預製裝配式基礎通過將所述中心柱200、所述頂部固件300和所述底部固件400預製好並運輸至施工現場,之後將所述中心柱200固定在基坑內,之後將所述頂部固件300吊裝套設在所述第一裝配部220上,將所述底部固件400吊裝套設在所述第二裝配部230上,並通過所述連固機構將所述第一構件400b和所述第二構件400c固定連接。如此不僅可以大大簡化基礎施工的工藝步驟,有效降低施工難度,同時在受到較大上拔力或下壓力,或者在軟弱土層施工條件下確保基礎的結果強度,進而確保使用可靠性高,此外還可以避免現場施工而引起的環境汙染問題。
為了避免在建造場地進行現場施工而造成環境汙染,同時耗費過多的人力物力,上述中心柱200、頂部固件300以及底部固件400均採用在廠家通過混凝土澆注預製,之後直接運送至施工現場進行拼裝。拼裝完成後,底部固件400與基礎墊層緊密壓接,通過增加基礎的底部支撐面積,可以有效防止基礎受側向壓力而傾倒。
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裝配部220和所述第二裝配部230均為裝配凸臺,所述頂部固件300和所述底部固件400均設有裝配槽500,所述裝配槽500與所述裝配凸臺卡固配合。如此可以大大增加中心柱200與頂部固件300及底部固件400的裝配面積,進而提升裝配牢固性,提升預製裝配式基礎抗上拔力和下壓力的性能。其中,裝配凸臺由中心柱200本體向外凸出設置的矩形臺階,裝配槽500為與之適配的矩形槽,裝配槽500與矩形臺階的過盈配合。當然,其他實施方式中,裝配凸臺也可以是梯形、三角形或階梯型結構。
當中心柱200吊裝到樁基礎100之後,為了能夠進行中心柱200的位置調整,中心柱200底部的容置槽210與樁基礎100頂部形成有環形空腔,以具有一定的調節餘量。一實施例中,所述中心柱200設有至少一個灌漿孔240,所述灌漿孔240與所述容置槽210連通。如此當中心柱200吊裝於樁基礎100上之後,便於通過灌漿孔240向安裝腔室600內灌注砂漿,在提高中心柱200與樁基礎100的結合強度的前提下,有利於降低施工難度,提升施工效率。當灌漿孔240的數量為一個時,採用雙排管進行漿液灌注,即在灌漿孔240內同時插入並排的軟管,其中一個軟管通入砂漿,以填充環形的安裝腔室600,此時安裝腔室600內的空氣從另一個軟管排出,確保砂漿灌注順利。另一實施方式中,灌漿孔240的數量為2個或上,優選為4個,其中2個灌漿孔240灌入砂漿,其餘連個灌漿孔240用於排氣;或3個灌漿孔240用於灌入砂漿,剩餘一個灌漿孔240用於排氣,或者其他組合方式。如此可以進一步提升施工效率。
此外,一實施例中,所述容置槽210的槽壁向內凹設形成至少兩個凹槽212,相鄰兩個所述凹槽212間隔設置。如此可以有效提高樁基礎100與中心柱200的粘結力,確保基礎整體結構強度好。本優選的實施方式中,凹槽212為矩形,矩形凹槽212的數量為多個,且均勻間隔設置於容置槽210的兩側槽壁內側,相鄰兩個矩形凹槽212之間配合形成矩形凸起。如此,相較於平直結構的槽壁,其表面積大大增加,因而與砂漿具有更大的接觸面積。其他實施方式中,凹槽212的數量還可以是一個,形狀還可以是梯形、弧形等。
請參照圖1和圖3,此外,一實施例中,所述連固機構(圖中未示出)包括預埋管件400a和鋼筋,所述第一構件400b設有第一裝配孔420b,所述第二構件400c設有與所述第一裝配孔420b相對的第二裝配孔420c,所述預埋管件400a的一端嵌設於所述第一裝配孔420b,所述預埋管件400a的另一端嵌設於所述第二裝配孔420c,所述鋼筋穿設於所述預埋管件400a內。如此通過鋼筋穿設於預埋管件400a內不僅可以提高第一構件400b與第二構件400c的連接強度,同時還便於第一構件400b與第二構件400c的裝拆操作,使得預製裝配式基礎具備二次使用性能,有利於節省施工資源,提高經濟性。
其中,第一構件400b和第二構件400c為完全相同的結構,即在本實施例中均為U型混凝土塊,記為A塊和B塊。A塊和B塊位於兩側的設有貫穿其本體的通孔,通孔內預先埋設有鋼管,鋼管不僅可以起到增加混凝土塊的抗壓和抗變形作用,同時還便於形成鋼筋安裝時的通道,提高施工便利性。此外,兩個通孔位置相對應,當A塊和B塊通過U型槽卡接於中心柱200上時,A塊和B塊恰好端部拼合,兩個通孔拼合形成中部閉合、兩端開口的通道。之後將合適數量或核實直徑的鋼筋從A塊或B塊側面的孔口插入並延伸至B塊或A塊通孔內,實現A塊與B塊的連接固定。
如圖3所示,進一步的,上述預製裝配式基礎還包括密封件800,所述第一構件400b設有銜接槽440b,所述第二構件400c設有與所述銜接槽440b相對的銜接凸臺440c,所述密封件800嵌設於所述銜接槽440b,所述銜接凸臺440c卡設於所述銜接槽440b、並與所述密封件800抵接。因而可以避免地下水滲入預埋管件400a內對鋼筋造成腐蝕破壞,確保鋼筋使用安全可靠。其中,密封件800是防水墊片,A塊與B塊拼合的端面位於通孔孔口處設有凸臺(銜接凸臺440c),相應地,B塊與A塊拼合端面位於通孔孔口處向內凹設形成凹槽212(銜接槽440b),並將防水墊片安設於凹槽212內。當A塊與B塊拼合時,凸臺恰好與凹槽212拼合,同時凸臺的頂部與防水墊片抵壓;或者將環形的防水墊片套裝於凸臺上,凸臺與凹槽212拼合時,防水墊片與凹槽212的槽壁抵接,如此可以實現良好密封。為進一步提升密封性能,防水墊片的數量還可以是2個或以上。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樁基結構,包括基坑、設置於所述基坑內的樁基礎100和如上所述的預製裝配式基礎,所述預製裝配式基礎包括容置槽210,所述樁基礎100嵌設於所述容置槽210。
上述預製裝配式基礎通過在所述基坑內澆注形成所述樁基礎100,之後將所述中心柱200、所述頂部固件300和所述底部固件400預製好並運輸至施工現場,之後將所述中心柱200固定在基坑內並通過所述容置槽210套裝在所述樁基礎100上,之後將所述頂部固件300吊裝套設在所述第一裝配部220上,將所述底部固件400吊裝套設在所述第二裝配部230上,並通過所述連固機構將所述第一構件400b和所述第二構件400c固定連接。如此不僅可以大大簡化基礎施工的工藝步驟,有效降低施工難度,同時在受到較大上拔力或下壓力,或者在軟弱土層施工條件下確保基礎的結果強度,進而確保使用可靠性高,此外還可以避免現場施工而引起的環境汙染問題。
一實施例中,上述預製裝配式基礎還包括用於連接所述預製裝配式基礎和所述樁基礎的聯接件(圖中未示出),所述容置槽210與所述樁基礎100配合形成安裝腔室600,所述聯接件設置於所述安裝腔室600內。因而可以通過聯接件提高中心柱200與樁基礎100的連接強度,確保預製裝配式基礎的使用壽命。其中,聯接件可以是砂漿、泥漿或混凝土等,本實施例優選是砂漿。
請參照圖4,另外,上述預製裝配式基礎還包括承壓墊塊700,所述承壓墊塊700設置於所述容置槽210內、並抵設於所述中心柱200與所述樁基礎100之間。因而在承壓墊塊700可以滿足基礎對沉降要求的前提下,一方面可以有效調整樁土的荷載分擔比,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調整沉降量,使沉降趨於均勻,確保基礎工作安全可靠。其中,承壓墊塊700優選是鋼塊,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以是鐵塊、鉛塊等。在吊裝中心柱200之前,將鋼塊安設到樁基礎100的頂部,為了確保鋼塊安裝穩固,樁基礎100的頂部還可以製作定位槽,鋼塊嵌設於定位槽內實現可靠定位。在加載荷前期,鋼塊可以有效發揮土的承載能力;而當鋼塊被壓縮到一定程度後,樁基礎100又可以承擔隨後增加的荷載,並迅速控制沉降,如此達到即可以充分利用天然地基的承載力,又可以達到較好的經濟目的。
請參照圖5,一實施例中,所述樁基礎100包括錨固件110,所述錨固件110伸入所述容置槽210並與所述聯接件連接。當預製裝配式基礎的上拔力很大時,通過將樁基礎100頂部伸出的錨固件110分散到安裝腔室600內並與聯接件連接,可以有效增加錨固長度,提高樁基礎100與聯接件的粘結強度。當樁基礎100承載的上拔力很大時,此時不需要安設鋼塊,只需要將樁基礎100頂部的鋼筋(錨固件110)分散彎折到安裝腔室600的空間內與砂漿粘固。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徵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徵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徵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範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並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實用新型專利範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範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