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具有可變換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機的製作方法

2023-05-18 11:30:31

專利名稱:具有可變換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具有可變換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機或光學裝置。
迄今為至我們所知道的一些照相機具有全景影象拍攝的功能。有一類型照相機有一個全景影象平面框,它可以裝在影象平面框上。另一種照相機的全景影象平面框在鏡頭筒和機身之間,沿平行於攝影光軸的方向有選擇地開啟和關閉。然而,這些類型的照相機都有許多缺點。前一種照相機為了將它的標準影象平面框變換到全影影象平面框,需要進行很複雜的操作;而後一種的機身很大。
為了克服上述缺點,在日本專利申請No.Hei4-3186中提出了幾個帶有遮光裝置的照相機實例。遮光裝置放在設在機身中的影象平面框的附近,並且通過以垂直於攝影光學系統的光軸方向可縮回地向前移動和遮擋影象平面框部分中的光線,形成全景影象平面框。下面將參照附圖26至35,對以上所引用的日本專利申請No.Hei4-3186中公開的實施例做簡要描述。
圖26至30表示具有標準/全景影象平面變換機構的照相機,該機構是作為上述日本專利申請No.Hei4-3186中的第一實施例提出的。
圖26是一個照相機的前正視圖,顯示這樣一種狀態,即全景裝置片從攝影透鏡的光路縮回。圖27是一個照相機的前正視圖,顯示了這樣一種狀態,即全景裝置片進入攝影透鏡的光程。在圖26和27中,所示實施例包括機身501,機身影象平面框501a,設在機身501上的全景裝置片導銷501b和501c,設在機身501上的全景裝置片擋塊501d和501e,全景裝置片502和503,這兩片之中的每一片都由具有像快門片一樣的遮光功能的薄板構成,並且能夠沿著機身501的端面以垂直於攝影透鏡的光軸的方向前後運動。所示實施例還包括轉動限位導槽502a和503a,用來使全景裝置片502和503以相互平行的方式運動;全景裝置片驅動杆504和505;其每一個都由具有遮光功能的薄板構成。全景裝置片驅動杆504和505分別可以繞軸506和507轉動,在全景裝置片驅動杆504和505的延伸端部分別設有槽504b和505b。軸508和509分別固定到全景裝置片502和503上,並且具有凸緣,它們以可轉動的方式與相應的槽504b和505b配合。所示實施例還包括與標準/全景變換板510上的銷512接觸的臂504a,每當標準/全景變換板510上下滑動時,臂504a就接收一個作用力,該例還包括一個直立部分505a,它與臂504a以這樣一種特定方式接觸,以能接收來自標準/全景變換板510上的銷512的作用力。標準/全景變換板510在其上、下端部都有滑動導槽510a,並且滑動導槽510a與機身501上的相應的導銷501f配合,從而使標準/全景變換板510能做上下直線運動。由於定位裝置(未示出),摩擦裝置(未示出)等作用於標準/全景變換板510的一個工作行程的上端部和下端部,所以標準/全景變換板510的上下端都被牢牢地卡住了。拉簧511的一端固定在機身501上,另一端鉤在全景裝置片驅動杆505的臂上,由此產生一個轉動力,使得全景裝置片驅動杆505能夠以反時針方向繞軸507轉動。該反時針轉動力通過直立部分505a作用到全景裝置片驅動杆504的臂504a上,並且全景裝置片驅動杆504受到一個轉動力,使其以順時針方向繞軸506轉動,因此在任何時候,在全影裝置啟動的方向上全景裝置片502和503都被加了力。連接杆513能夠繞安裝在機身501上的銷501g轉動,並且在它的臂513a的延伸的端部有一個孔513c。軸514固定在標準/全景變換板510上,並有一個薄的凸緣,與孔513c可轉動地配合。在連接杆513的臂513b的延伸的端部有一個銷515。標準/全景變換杆516可以沿滑動導孔516a向右或向左做直線運動,導孔516a分別與機身501上的導銷501h配合。標準/全景變換杆516的左端有一個槽516b,銷515與它可轉動地配合,因此標準/全景變換杆516的直線運動可以轉成連接杆513的旋轉運動。標準/全景變換杆516也有一個臂516c,它伸進照相機的底部,使得攝影者可在照相機的外底面隨意進行標準/全景變換操作。標準/全景變換外部鈕517固定到臂516c上。
在圖26和27中,雙點劃線代表照相機的外形。
如果進行全景攝影,上述機構則按以下方式操作。首先,標準/全景變換外部鈕517通過手動沿照相機底部滑向左側。這時,由於標準/全景變換杆516也滑向左側,所以通過與槽516b相配合的銷515而與標準/全景變換杆516相連的連接杆513以順時針方向繞軸501g轉動。當連接杆513順時針轉動時,通過導銷501f和各個滑動導槽510a的共同作用,與臂513a的延伸端相連的標準/全景變換板510被直著向上推。這時,由於銷512也向上運動,所以全景裝置片驅動杆504以順時針方向繞軸506轉動,全景裝置片驅動杆504被拉簧511施加了力,使其可以沿保持與銷512接觸的方向(順時針方向)轉動。同時,全景裝置片驅動杆505(它由於拉簧511所加的力而以反時針方向轉動,並且在直立部分505a與全景裝置片驅動杆504的臂504a保持接觸)以反時針方向繞軸507轉動。如圖27所示,以這種方式,全景裝置片502和503沿機身501的端面進入影象平面,並在全景裝置片502和503的各自端面與全景裝置片擋塊501d和501e接觸的位置停下來,從而遮擋了影象平面的上下部分光線,形成了全景圖象平面。
如果取消全景攝影而根據標準圖象平面框進行攝影,那麼可以通過手動將標準/全景變換外部鈕517滑向右側,直到得到圖26所示的狀態。
然而,由於上述機構按上述方式實現全景裝置片502和503的變換操作,所以具有以下缺點。
它結構複雜,且需要大量的零部件,如全景裝置片驅動杆504和505,標準/全景變換板510和連接杆513,以及各個杆的連接部分上提供的鍵或銷。因此,由於機身內需要較大的空間,所以上述實施例不便於減小照相機的體積。
此外,由於結構複雜且需要大量的連接部分,所以上述實施例的工作效率及可靠性、耐用性都不好。
再者,複雜的結構和大量的零部件使得裝配效率低、製造工序太多以及零部件成本提高,其結果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為了更好地理解全景裝置片的運動過程,圖28至30隻示出了與圖26和27所示結構中的全景裝置片的運動直接有關的部分。圖28表示全景攝影狀態,圖29表示標準攝影狀態,而圖30表示全景裝置片在全景攝影狀態和標準攝影狀態之間運動的狀況。在三幅圖的每一幅中,相同的編號代表與圖26和27中的相同的部件。
在圖28至30的結構中,如前所述,通過關連的全景裝置片驅動杆504和504的轉動,全景裝置片502和503沿照相機的高度方向沿直線相向和相反運動。為此,由於有必要在構成連接部分的各個軸508和509周圍提供間隙,所以在杆504和505中分別有槽504b和505b。
然而,由於存在著槽504b和505b,所以全景裝置片502和503易於在設在機身501上的各自的全景裝置片導銷501b和501c周圍發生左右晃動。特別是在標準攝影狀態下(參照圖29),或當全景裝置片502和503移動時(參照圖30),這種位置晃動會變得更厲害。在標準攝影狀態下,全景裝置片擋塊501d和501e對相應的全景裝置片502和503不起作用,即全景裝置片擋塊501d和501e與相應的全景裝置片502和503的端部脫離接觸。(在圖29和30中,各個全景裝置片502和503的位置晃動情況分別由雙點劃線表示。)如果在標準攝影期間出現位置晃動,那麼全景裝置片502或503的一部分就可能遮擋攝影鏡頭光程中的光線,從而造成不正確的圖象平面。如果在全景裝置片502和503移動時出現位置晃動,那麼照相機的工作的可靠性和質量就會大幅度地降低,並且使用壽命也縮短了。
圖31至33表示具有標準/全景影象平面變換機構的照相機,該機構是作為上述日本專利申請No.Hei4-3186中的第二實施例提出的。在第二實施例中,全景裝置片603在照相機中線性地上、下移動一段預定的行程,並且具有轉軸的全景裝置片驅動杆604與全景裝置片603相連。全景裝置片602通過全景裝置片驅動杆604以這樣一種方式與全景裝置片603相連,即使得全景裝置片602也在照相機中線性地上、下移動。
在第二實施例中,雖然下側的全景裝置片603由於在照相機中線性地上、下移動一段預定的行程從而是穩定的,但是上側的全景裝置片602的結構基本上與用於第一實施例的全景裝置片502相同。為了藉助於全景裝置片驅動杆604的轉動而使全景裝置片602在照相機中線性地上、下移動,有必要在構成連接部分的軸608的周圍提供間隙。所以,在全景裝置片驅動杆604中有槽604b。
結果,類似於第一實施例,全景裝置片602在全景裝置片導銷601b的周圍,易於產生左右晃動。特別是在標準攝影狀態下(參照圖32),或當全景裝置片602移動時(參照圖33),這種位置晃動會變得更厲害。(在圖32和33中,全景裝置片602的位置晃動情況由雙點劃線表示。)圖34和35顯示標準/全景影象平面變換機構,該機構是作為上述日本專利申請No.Hei4-3186中的第三實施例提出的。在第三實施例中,全景裝置片702和703繞共同的轉軸轉動。
在第三實施例中,由於全景裝置片702和703直接轉動,如圖34和35所示,所以各個全景裝置片702和703的延伸端部就需要從影象平面框縮回很多,特別是在圖35所示的標準攝影狀態期間更是如此。結果,由於需要很大的二維(平面)空間,所以照相機的結構設計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因此,本發明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相關技術中所存在的問題。
為達此目的,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具有可變換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機,它包括能夠遮擋部分攝影光通量並至少在攝影光程中可移動的遮光裝置,在從相對於攝影光程的最大縮回位置移動到其最大伸出位置期間,遮光裝置到達其中點的過程中在某一點變換其狀態的變換裝置,以及根據變換裝置的狀態提供顯示的顯示裝置。根據上述結構,即使在遮光裝置中途停止運動並遮擋了影象平面中的部分光線的情況下,也可以向攝影者發出警告。因此,就能阻止攝影者進行本來是準備在遮光裝置處於最大縮回位置時進行的拍攝,從而有可能防止攝影者拍出部分圖象丟失的失敗的照片。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具有可變換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機,它包括能夠遮擋部分攝影光通量並至少可在攝影光程中移動的遮光裝置;將一個推動力加到遮光裝置上的加荷裝置,在遮光裝置移動過程中的某一位置,推動力的方向予以改變;在遮光裝置從相對於攝影光程的最大縮回位置移動到加荷裝置施加的推動力改變方向的位置的過程中,在某一點變換其狀態的變換裝置;以及根據變換裝置的狀態提供顯示的顯示裝置。根據上述結構,即使遮光裝置在加荷裝置的推動力改變方向的位置停了下來,並遮擋了影象平面中的部分光線,也可以向攝影者發出警告。因此,就能阻止攝影者進行本來是準備在遮光裝置處於最大縮回位置時進行的拍攝,從而有可能防止攝影者拍出部分圖象丟失的失敗的照片。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種具有可變換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機,它包括至少兩個能夠遮擋部分攝影光通量並至少在攝影光程中可移動的遮光部件,這至少兩個遮光部件中的每一個都被製成一個單獨的部件;另外還包括帶有至少兩個工作部分的、用來直接驅動至少兩個遮光部件的杆部件。根據上述結構,由於連接部分減少了,構造變得簡單了,所以就有可能減少所需的零部件數目,因此就能使照相機的體積進一步減小。此外,還能改善具有這種可變換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機的工作可靠性,延長其使用壽命。
根據本發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種具有可變換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機,它包括能夠遮擋部分攝影光通量並至少在攝影光程中可移動的遮光部件;作為樞軸支撐遮光部件並使其移動的移動部件;具有對應於遮光部件運動軌跡的凸輪位移量的凸輪部分;以及追隨凸輪部分的凸輪位移的凸輪隨動件,其中凸輪部分或凸輪隨動件中的任一個安裝在遮光部件上,而另一個安裝在另一部件上。根據上述結構,利用所說的簡單構造和在不增加照相機體積的情況下,當遮光部件處在相對於攝影光程的最大縮回位置時或進行影象平面框變換操作期間,就有可能防止遮光部件產生位置晃動。此外,還可能防止由於變換操作時引起的位置晃動而造成的照相機工作可靠性和質量的大幅度降低,從而延長了照相機的使用壽命。
根據本發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種具有可變換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機,它包括能夠遮擋部分攝影光通量並至少在攝影光程中可移動的遮光部件,以及與遮光部件的邊緣部分接觸並引導遮光部件平行位移的引導部件。根據上結構,利用所述的簡單構造和在不增加照相機體積的情況下,當遮光部件處在相對於攝影光程的最大縮回位置時,或進行影象平面框變換操作期間,就有可能防止遮光部件產生位置晃動。此外,還可能防止由於變換操作時引起的位置晃動而造成的照相機工作可靠性和質量的大幅度降低,從而延長了照相機的使用壽命。
本發明的上述的和其它的目的,特徵和優點,在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最佳實施例做詳細的描述之後,會變得非常清楚。在附圖中

圖1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照相機的基本部分結構的前正視圖,它顯示了標準攝影狀態,其中全景裝置片從攝影透鏡的光程縮回;
圖2是照相機的基本部分結構的前正視圖,顯示了全景攝影狀態,其中圖1所示的全景裝置片已經進入攝影透鏡的光路以遮擋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線;
圖3是處於圖1所示狀態的照相機中心部分的縱向剖面圖;
圖4是處於圖2所示狀態的照相機中心部分的縱向剖面圖;
圖5是照相機的中心部分的縱向剖面圖,顯示了用於在標準/全景攝影狀態變換操作期間產生一個定位力的機構,為了簡化圖形,圖3所示的攝影鏡頭省略了;
圖6是照相機中心部分的縱向剖面圖,顯示了用於在標準/全景攝影狀態變換操作期間產生定位力的機構,為了簡化圖形,圖4所示的攝影鏡頭省略了;
圖7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照相機基本部分的前正視圖,表示了全景裝置片已經進入攝影透鏡的光程以略微遮擋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線的狀態;
圖8是處於圖7所示狀態的照相機中心部分的縱向剖面圖,顯示了用於在標準/全景攝影狀態變換操作期間產生定位力的機構,為了簡化圖形,攝影鏡頭省略了;
圖9是照相機外觀的後正視圖,顯示了全景攝影狀態;
圖10顯示了從照相機的取景器看到的取景器屏;
圖11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照相機的中心部分被部分省略的縱向剖面圖,顯示了用於在標準/全景攝景狀態變換操作期間產生一個定位力的機構,其中全景裝置片從攝影透鏡的光程縮回;
圖12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照相機的中心部分的縱向剖面圖,顯示了用於在標準/全景攝影狀態變換操作期間產生一個定位力的機構,其中全景裝置片進入了攝影透鏡的光路以遮擋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線;
圖13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照相機的中心部分的縱向剖面圖,顯示了用於在標準/全景攝影狀態變換操作期間產生一個定位力的機構,其中全景裝置片進入了攝影透鏡的光路以略微遮擋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線;
圖14是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照相機的前正視圖,顯示了全景裝置片從攝影透鏡的光路縮回的狀態;
圖15是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照相機的前正視圖,顯示了全景裝置片已經進入攝影透鏡的光路以遮擋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線的狀態;
圖16是處於圖14狀態的照相機的中心部分的縱向剖面圖,顯示了用於在標準/全景攝影狀態變換操作期間產生一個定位力的機構,為了簡化圖形,攝影鏡頭省略了;
圖17是處於圖15狀態的照相機的中心部分的縱向剖面圖,顯示了用於在標準/全影攝影狀態變換操作期間產生一個定位力的機構,為了簡化圖形,攝影鏡頭省略了;
圖18是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照相機的基本部分的前正視圖,顯示了全景片已經進入攝影透鏡的光路以略微遮擋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線的狀態;
圖19是處於圖18狀態的照相機的中心部分的縱向剖面圖,顯示了用於在標準/全景攝影狀態變換操作期間產生一個定位力的機構,為了簡化圖形,攝影鏡頭省略了;
圖20是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照相機的基本部分的結構的前正視圖,顯示了標準攝影狀態,其中全景裝置片從攝影透鏡的光路縮回;
圖21是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照相機的基本部分的結構的前正視圖,顯示了全景攝影狀態,其中全景裝置片已經進入攝影透鏡的光路以遮擋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線;
圖22是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照相機的基本部分的結構的前正視圖,顯示了標準攝影狀態,其中全景裝置片從攝影透鏡的光路縮回;
圖23是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照相機的基本部分的結構的前正視圖,顯示了全景攝影狀態,其中全景裝置片已經進入攝影透鏡的光路以遮擋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線;
圖24是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照相機的基本部分的結構的前正視圖,顯示了全景裝置片從攝影透鏡的光路縮回的狀態;
圖25是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照相機的基本部分的結構的前正視圖,顯示了全景攝影狀態,其中全景裝置片已經進入攝影透鏡的光路以遮擋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線;
圖26是作為日本專利申請No.Hei4-3186中的第一實施例提出的照相機的基本部分的結構的前正視圖,顯示了全景攝影狀態,其中全景裝置片已經進入攝影透鏡的光路,以遮擋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線;
圖27是圖26的照相機的基本部分的結構的前正視圖,顯示了全景裝置片從攝影透鏡的光路縮回的狀態;
圖28顯示了在圖26所示的狀態期間,直接與全景裝置片的運動有關的部分;
圖29顯示在圖27所示的狀態期間,直接與全景裝置片的運動有關的部分;
圖30是圖26的照相機的基本部分的結構的前正視圖,顯示了這樣一種狀態,其中全景裝置片從圖28的狀態縮回到攝影透鏡的光路外面;
圖31是作為日本專利申請No.Hei4-3186中的第二實施例提出的照相機的基本部分的結構的前正視圖,顯示了全景攝影狀態,其中全景裝置片已經進入攝影透鏡的光路,以遮擋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線;
圖32是圖31的照相機的基本部分的結構的前正視圖,顯示了標準攝影狀態,其中全景裝置片從攝影透鏡的光路縮回;
圖33是圖31的照相機的基本部分的結構的前正視圖,顯示了這樣一種狀態,其中全景裝置片從圖31的狀態縮回到攝影透鏡的光路外面;
圖34是作為日本專利申請No.Hei4-3186中的第三實施例提出的照相機的基本部分的結構的前正視圖,顯示了全景攝影狀態,其中全景裝置片已經進入攝影透鏡的光路,以遮擋影象平面的上、下部分的光線;以及圖35是圖34的照相機的基本部分的結構的前正視圖,顯示了標準攝影狀態,其中全景裝置片從攝影透鏡的光路縮回。
下面參照附圖描述本發明的最佳實施例。
〔第一實施例〕圖1至10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圖1是照相機的基本部分的結構的前正視圖,顯示了這樣一種狀態(標準攝影狀態),其中形成一個全景影象平面框(以後稱作「全景裝置片」)的遮光部件從攝影透鏡的光路縮回。圖2是照相機的基本部分的結構的前正視圖,它顯示了這樣一種狀態(全景攝影狀態),其中全景裝置片已經進入攝影透鏡的光路,以遮擋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線。圖3是照相機的中心部分的縱向剖面圖,該照相機處於圖1所示狀態,圖4是照相機的中心部分的縱向剖面圖,該照相機處於圖2所示狀態。圖5是照相機的中心部分的縱向剖面圖,顯示了用於在標準/全景攝影狀態變換操作期間產生一個定位力的機構,為了簡化圖形,圖3所示的攝影鏡頭省略了。圖6是照相機的中心部分的縱向剖面圖,顯示了用於在標準全景攝影狀態變換操作期間產生定位力的機構,為了簡化圖形,圖4所示的攝影鏡頭省略了。圖7是照相機的基本部分的前正視圖,顯示了這樣一種狀態(全景變換中間狀態),其中全景裝置片進入攝影透鏡的光路,以略微遮擋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線。圖8是照相機的中心部分的縱向剖面圖,該照相機處於圖7所示狀態,該圖顯示了用於在標準/全景攝影狀態變換操作期間產生定位力的機構,為了簡化圖形,攝影鏡頭省略了。圖9是從後蓋方向看的照相機外觀的後正視圖。圖10表示從照相機的取景器看到的取景器屏。這些圖中所示的結構包括機身1,機身影象平面框1a,設在機身1上的全景裝置片導銷1b和1c,設在機身1上的全景裝置片擋塊1d和1e,以及機身1上的全景裝置杆導銷1f。在機身1上設有一個槽1g(參照圖3),且後面將要說明的標準/全景變換杆9通過槽1g插入,以便在照相機的外底面就可以隨意進行標準/全景變換操作。
所示的結構還包括用於形成全景影象平面框的全景裝置片2和3,這兩片之中的每一片都由具有像快門片一樣的遮光功能的薄板構成,並且能夠沿著機身1的端面沿垂直於攝影透鏡的光軸的方向前後運動。所示結構還包括轉動限位導槽2a,用於使全景裝置片2以平行於全景裝置片3的方式運動;轉動限位導槽2a具有對應於全景裝置片2的運動軌跡的弧形外形,並與全景裝置片導銷1b配合。全景裝置片3從正前方看是L形的,並藉助與全景裝置片導銷1c配合的滑動導槽3a做如圖1和2中所示的上下直線運動。
全景裝置片驅動杆4從正前方看基本是T形的且能繞軸5轉動,而且在臂4a的延伸的端部有一個孔。軸6固定在全景裝置片2上,並有一個薄的凸緣,並與孔可轉動地配合,從而將全景裝置片驅動杆4和全景裝置片2連在了一起。在另一個臂4b的延伸的端部有一個槽,有一個薄的凸緣的軸7固定在全景裝置片3上,以與槽可轉動地配合,從而將全景裝置片驅動杆4和全景裝置片3連在了一起。銷8固定在第三個臂4c的延伸的端部上。
標準/全景變換杆9可以沿分別與導銷1f配合的滑動導孔9a向右或向左做直線運動。標準/全景變換杆9的左端有一個槽9b,通過它與銷8轉動配合,因此,標準/全景變換杆9的直線運動可以變成全景裝置片驅動杆4的旋轉運動。標準/全景變換杆9還有一個臂9c,它伸進照相機的底部,使得攝影者能在照相機的外底面隨意進行標準/全景變換操作。
標準/全景變換外部鈕10固定在標準/全景變換杆9的臂9c上,遮光片11夾在它們之間。彎曲基板12固定在鏡頭筒安裝側的沿機身1的側面上,而肘杆13能繞軸14轉動。
彎簧15以預定的拉力鉤在彎曲基板12上的直立鉤12a和肘杆13延伸端上的直立鉤13a之間。彎簧15用來向肘杆13施加一個單向轉動力,該力根據肘杆13的轉動位置(所謂「肘杆動作」)而改變。在肘杆13的延伸端有一個圓頭13b,它可轉動地被裝進全景裝置片3的直立部分3b的延伸端上的L形彎曲部分3c之間的空間。通過肘杆動作,在全景裝置片3的上、下直線運動的各自運動的終止方向有效地施加了一個位移力。
標準/全景檢測開關16包括兩個接觸片16a和16b(參照圖5和6)。當接觸片16a的延伸端受到肘杆13的一個臂的端部上的直立部分13c的壓迫時,接觸片16b上的凸起部分就和接觸片16a相互接觸,形成導電狀態,從而把表示已經設定了全景攝影狀態的信號傳送到照相機的控制電路(未示出)。
在後蓋19上有一塊膠捲壓板17(參照圖3)。當後蓋19關閉時,通過膠捲壓簧18從後部壓上膠捲壓板17,從而將膠捲夾在膠捲壓板17和機身15的導軌之間,使裝上的膠捲保持平整。
如圖3和4所示,構成攝影鏡頭的一個變焦鏡頭的構造如下聚束柵20和補償稜鏡21分別固定在支架22和23上。設在各個支架22和23上的滾珠24和25由固定鏡筒26的直線槽引導,從而使聚束柵20和補償稜鏡21沿攝影透鏡的光軸移動。滾珠24和25還分別和繞光軸轉動的凸輪環27的變焦凸輪槽27a和27b配合,並使聚束柵20和補償稜鏡21根據凸輪環27的轉動沿光軸移動到預定的位置,即進行變焦。在圖3和4中,聚焦鏡由28表示。
圖9是顯示照相機的後蓋側,照相機包括外殼29,取景窗30,後蓋19上的液晶顯示板31,液晶顯示板31中的拍攝數目顯示器32,液晶顯示板31中的日期顯示器33,以及設在液晶顯示板31中的全景攝影方式顯示器34。當標準/全景檢測開關16的接觸片16a和16b相互接觸而導電時,全景攝影方式顯示器34顯示出「P」字樣。
參照圖10,記號35作為自動聚焦的聚焦探測符。當記號35對準將要拍攝的主體時,由一個自動聚焦機構(未示出)進行自動聚焦。全景影象平面指示線36表示能夠在膠捲上拍攝下來的由上下虛線確定的區域。取景器中有一個全景攝影方式顯示器37,當標準/全景檢測開關16的接觸片16a和16b相互接觸而導電時,全景攝影方式顯示器37顯示「P」字樣。
如果要進行全景攝影,則上述機構按以下方式動作。首先,標準/全景變換外部鈕10通過手動沿照相機底部克服上述肘杆動作的位移力滑向右側。這時,由於標準/全景變換杆9也滑向圖1所示的右側,所以通過與槽9b配合的銷8的動作,全景裝置片驅動杆4沿反進針方向繞軸5轉動。當全景裝置片驅動杆4沿反時針方向轉動時,與臂4a的延伸端相連的全景裝置片2被向上拉。這時,由於全景裝置片導銷1b和轉動限位導槽2a的共同作用,全景裝置片2被向上移動(沿垂直於光軸的方向),其間不發生晃動,並與全景裝置片3保持平行。同時,與全景裝置片驅動杆4的臂4b的延伸端相連的全景裝置片3被向下拉,從而通過全景裝置片導銷1c和滑動導槽3a的共同作用,使全景裝置片3作直線運動,且與全景裝置片2保持平行。
當全景裝置片2和3中的每一個的滑動量超過變換到全景攝影所需量的一半時,沿使肘杆13反時針轉動(如圖5所示)的方向即使全景裝置片3向上位移的方向施加的力,將變成沿著使肘杆13順時針轉動(如圖6所示)的方向即使全景裝置片3向下位移的方向施加的力。這樣,操作者就能得到良好的定位接觸,而全景裝置片2和3就能可靠地移動到這樣一個位置並保持在這個位置,在這個位置上它們各自的端面與全景裝置片擋塊1d和1e保持接觸,如圖2所示,從而遮擋了標準影象平面框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線,以形成全景影象平面框。這時通過肘杆13的直立部分13c,標準/全景檢測開關16的接觸片16a和16b處於電導通狀態,如圖6所示,並且已經設定了全景攝影狀態這一事實被照相機的控制電路(未示出)檢測到。
圖9和圖10中表示已經設定了全景攝影模式的字樣「P」34和37分別在後蓋19的液晶顯示板31上和取景窗中顯示出來。
如果取消圖2所示的全景攝影狀態,以進行相當於圖1所示的標準攝影,那麼圖2中所示的照相機外部底面上的標準/全景變換外部鈕10,通過手動沿照相機底部克服上述肘杆動作的位移力滑向左側。然後,進行與上述操作相反的操作,以便得到圖1所示狀態。在這種情況下,由於肘杆動作,操作者也能得到良好的定位接觸,而全景裝置片2和3也能可靠地移動到這樣一個位置並保持在這個位置,在這個位置上全景裝置片2和3保持開啟。因此,對應於標準攝影狀態的一個合適的影象平面就可以免受阻礙,該影象平面是由機身影象平面框1a形成的。標準/全景檢測開關16被置於非導電狀態,如圖5所示,並且已經設定了標準攝影狀態這一事實被照相機的控制電路(未示出)檢測到。圖9和10中的字樣「P」34和37消失,以表示選擇了標準攝影模式(不選擇全景攝影模式)。
如果要取消全景攝影而變換到標準影象平面,也可以用手指直接打開全景裝置片2和3或其中的一個。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全景裝置機構也可以被做成一個單元。在這種結構中,一基板(未示出)安裝在機身1和全景裝置片2和3之間,並且在基板上形成全景裝置片導銷16和1c全景裝置片擋塊1d和1e、全景裝置杆導銷1f和其它有關的零部件。在所需的零部件安裝到基板上之後,再將基板固定在機身1上。
在第一實施例中,如前所述,肘杆機構被用作標準/全景影象平面變換機構。這種肘杆機構有一個死點,它對應於肘杆13的中性位置,在該點沒有推動力作用。如果標準/全景變換外部鈕10在死點停止不動,那麼全景裝置片2和3在中途位置就停止了,該位置不對應於最佳全景攝影狀態,因而在影象平面就只有部分光線被遮擋。在影象平面中部分光線被遮擋期間,如果不提供告警顯示,那麼攝影者將進行預定的標準攝影狀態下的拍攝,並得到拍攝主體上和下部分丟失的失敗照片。基於這一原因,在第一實施例中上述情況是通過利用肘杆機構和顯示之間的關係來防止的,這將在下面予以說明。
如果標準/全景變換外部鈕10在從標準攝影狀態變換到全景攝影狀態的方向上被手動地向右滑動一個小量,那麼類似於上述的情況就會發生,全景裝置片2和3略微遮擋了影象平面的上、下部分中的光線,如圖7所示。這時,如圖8所示,肘杆13還沒有到達肘杆13不向全景裝置片3施加推動力的中性位置(死點),並且該推動力仍然作用在肘杆13反時針轉動的方向上,即全景裝置片3向上移動的方向上。(因此,如果攝影者將手指從標準/全景變換外部鈕10移開,那麼全景裝置片2和3恢復到標準攝影狀態。)同時,接觸片16a的延伸端上的較大的弧形部分16c早就受到了肘杆13的直立部分13c的壓迫,使得標準/全景檢測開關16的接觸片16a和16b相互接觸,從而接觸片16a和16b處於導電狀態,並且全景裝置片2和3遮擋了影象平面的上、下部分中的光線這一事實被電路(未示出)檢測到。然後,圖9和10中所示的字樣「P」出現,以向攝影者發出警告。需要注意的是,當標準/全景變換外部鈕10滑過這一位置時,通過標準/全景檢測開關16的可動側接觸片16a的延伸端上的較大的弧形部分16c,肘杆13仍然在使其直立部分13c被向後壓的方向上,即在肘杆13反時針轉動的方向上受力。因此,如果攝影者將其手指從標準/全景變換外部鈕10移開,則全景裝置片2和3能很容易地恢復到標準攝影狀態。
如果標準/全景變換外部鈕10通過手動繼續滑向啟動全景攝影的位置,那麼全景裝置片2和3到達大約各自預定行程的中間位置,並且處在對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中的光線遮擋一個相應的量的狀態。這時,肘杆13到達中性位置(死點),在這個位置上,肘杆13不向全景裝置片3施加推動力,如果手指從標準/全景變換外部鈕10移開,則全景裝置片2和3將停在上述狀態。然而,由於標準/全景檢測開關16的接觸片16a和16b已經相互接觸而處於導電狀態,所以「P」字樣34和37出現在後蓋19的液晶顯示板31上和取景器中,從而通知攝影者,全景裝置片2和3遮擋了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中的光線。因此,就能防止攝影者照相失敗,例如,錯誤地進行預定的標準攝影狀態下的拍攝,並得到拍攝主體上、下部分丟失的照片。
〔第二實施例〕圖11至13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圖11是照相機的部分被省略了的中心部分縱向剖面圖,顯示了用於在標準/全景攝影狀態變換操作期間產生一個定位力的機構,其中全景裝置片從攝影透鏡的光程縮回(標準攝影狀態)。圖12是照相機的中心部分縱向剖面圖,顯示了用於在標準/全景攝影狀態變換操作期間產生一個定位力的機構,其中全景裝置片進入攝影透鏡的光路,以遮擋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中的光線(全景攝影狀態)。圖13是照相機的中心部分縱向剖面圖,顯示了用於在標準/全景攝影狀態變換操作期間產生一個定位力的機構,其中全景裝置片進入攝影透鏡的光程,以略微遮擋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中的光線(全景變換中間狀態)。換句話說,圖11、12和13分別對應顯示第一實施例的圖5、6和8。在圖11至13中,與用於第一實施例中的零部件基本相同的零部件用相應的標號加100來表示。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僅在於開關結構,其中在標準攝影狀態期間,標準/全景檢測開關116的接觸片相互接觸而導電,而在全景攝影狀態期間,接觸片分開不導電。由於第二實施例的工作過程基本上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所以下面僅對不同於標準/全景檢測開關16的標準/全景檢測開關116進行說明,對其它部分的描述就省略了。
如果克服肘杆動作的位移力進行從標準攝影狀態變換到全景攝影狀態的操作,那麼全景裝置片102和103直線移動並保持相互平行,從而遮擋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中的光線。當全景裝置片102和103中的每一個的滑動量超過變換到全景攝影所需量的一半時,沿使肘杆113反時針轉動(如圖11所示)的方向即使全景裝置片103向上位移的方向作用的力,將變成沿使肘杆113順時針轉動(如圖12所示)的方向即使全景裝置片103向下位移的方向作用的力。這樣,操作者就能得到良好的定位接觸,而全景裝置片102和103能可靠地移動到它們各自擋塊的位置,並保持在這個位置上,從而遮擋了標準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線,形成了全景影象平面。這時,通過肘杆113的直立部分113c,標準/全景檢測開關116的接觸片116a和116b處於非導電狀態,如圖12所示,並且已經設定了全景攝影狀態這一事實被照相機的控制電路(未示出)檢測到。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如圖9和10所示的字樣「P」34和37分別在後蓋19的液晶顯示板31上和取景器中顯示出來,由此表示設定了全景攝影模式。
如果取消全景攝影而進行相當於標準影象平面的攝影,那麼類似地將在照相機外部底面上的標準/全景變換外部鈕110通過手動沿照相機底部克服上述肘杆動作的位移力而滑向左側。然後,進行與上述操作相反的操作,以便得到標準攝影狀態。在這種情況下,由於肘杆動作,操作者也能得到良好的定位接觸,而全景裝置片102和103也能可靠地移動到並保持在全景裝置片102和103保持開啟的位置。因此,對應於標準攝影狀態的一個合適的影象平面就可以免受障礙,該影象平面是由機身影象平面框101a形成的。標準/全景檢測開關116處於導電狀態,如圖11所示,並且已經設定了標準攝影狀態這一事實被照相機的控制電路(未示出)檢測到。圖9和10中的字樣「P」34和37消失,表示選擇了標準攝影模式(不選擇全景攝影模式)。
如果標準/全景變換外部鈕110沿從標準攝影狀態變換到全景攝影狀態的方向手動地向右滑動一個小量,那麼類似於上述的情況就會發生,全景裝置片102和103略微遮擋了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中的光線,這與圖7所示的第一實施例的情況類似。這時,如圖13所示,肘杆113還沒有到達肘杆113不向全景裝置片103施加推動力的中性位置(死點),並且該推動力仍然作用在使肘杆113反時針轉動的方向上,即使全景裝置片103向上移動的方向上。(因此,如果攝影者將手指從標準/全景變換外部鈕110移開,那麼全景裝置片102和103恢復到標準攝影狀態。)同時,接觸片116a的延伸端上的較大的弧形部分116c早就受到了肘杆113的直立部分113c的壓迫,使得標準/全景檢測開關116的接觸片116a和116b相互分開,從而接觸片116a和116b處於非導電狀態,並且全景裝置片102和103遮擋了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中的光線這一事實被電路(未示出)檢測到。然後,圖9和10中的字樣「P」出現,向攝影者發出警告。需要注意的是,當標準/全景變換外部鈕110滑過這一位置時,通過標準/全景檢測開關116的可動側接觸片116a的延伸端上的較大的弧形部分116c,肘杆113仍然在其直立部分113c被向後壓的方向即在使肘杆113反時針轉動的方向上受力。因此,如果攝影者將其手指從標準/全景變換外部鈕110移開,則全景裝置片102和103能很容易地恢復到標準攝影狀態。
如果標準/全景變換外部鈕110通過手動繼續滑向啟動全景攝影的位置,那麼全景裝置片102和103到達大約各自預定行程的中間位置,並且處在對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中的光線遮擋一個相應的量的狀態。這時,肘杆113到達中性位置(死點),在這個位置上,肘杆113不向全景裝置片103施加推動力,且如果手指從標準/全景變換外部鈕110移開,則全景裝置片102和103將停在上述狀態。然而,由於標準/全景檢測開關116的接觸片116a和116b已經相互分開而處於非導電狀態,所以「P」字樣34和37出現在後蓋19的液晶顯示板31上和取景器中,從而通知攝影者全景裝置片102和103遮擋了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中的光線。因此,就能防止攝影都照相失敗,例如,錯誤地進行原定的標準攝影狀態下的拍攝,並得到拍攝主體上、下部分丟失的照片。
〔第三實施例〕圖14至19顯示了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圖14是照機機的前正視圖,顯示了全景裝置片從攝影透鏡的光程縮回的狀態(標準攝影狀態)。圖15是照相機的前正視圖,顯示了全景裝置片已經進入攝影透鏡的光程,從而遮擋了圖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線的狀態(全景攝影狀態)。圖16是處於圖14狀態的照相機的中心部分縱向剖面圖,顯示了用於在標準/全景攝影狀態變換操作期間產生一個定位力的機構,為了簡化圖形,攝影鏡頭省略了。圖17是處於圖15狀態的照相機的中心部分縱向剖面圖,顯示了用於在標準/全景攝影狀態變換操作期間產生一個定位力的機構,為了簡化圖形,攝影鏡頭省略了。圖18是照相機的基本部分的前正視圖,表示這樣一種狀態(全景攝影中間狀態),其中全景裝置片已經進入攝影透鏡的光程,從而略微遮擋圖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線。圖19是處於圖18狀態的照相機的中心部分縱向剖面圖,顯示了用於在標準/全景攝影狀態變換操作期間產生一個定位力的機構,為了簡化圖形,攝影鏡頭省略了。在圖14至19中,與用於第一實施例中的零部件基本相同的零部件用相應的標號加200來表示。第三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僅在於標準/全景狀態變換操作期間產生定位力的機構和標準/全景檢測開關的設置,以下說明僅與這些部分有關。彎簧215是Ω形的,兩臂向裡彎曲,一個臂215a可轉動地安在全景裝置片203的直立部分203b上的銷238上,而另一個臂215b可轉動地安在機身201的銷239上。因此,彎簧215產生一個使臂215a和215b始終向外打開的力,並通過銷238向全景裝置片203施加一個單向推動力,該力根據彎簧215的轉動位置(所謂「肘杆動作」)而改變。標準/全景檢測開關216包括兩個接觸片216a和216b。當接觸片216a的延伸端受到銷238上的直立部分238a的壓迫時,接觸片216b上的凸起部分就和接觸片216a相互接觸,形成導電狀態,從而檢測是否設定了全景攝影狀態。
如果克服肘杆動作的位移力進行從標準攝影狀態變換到全景攝影狀態的操作,那麼全景裝置片202和203沿直線移動並保持相互平行,從面遮擋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中的光線。當全景裝置片102和103中的每一個的滑動量超過變換到全景攝影所需量的一半時,沿通過彎簧215使全景裝置片203向上位移(如圖16所示)的方向作用的力,將變成沿通過彎簧215使全景裝置片203向下位移(如圖17所示)的方向作用的力。這樣,操作者就能得到良好的定位接觸,而全景裝置片202和203就能可靠地移動到並保持在其各自的端面與全景裝置片擋塊201d和201e保接接觸的位置,從面遮擋了標準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線,以形成全景影象平面。這時,通過銷238上的凸出部分238a,標準/全景檢測開關216的接觸片216a和216b處於導電狀態,如圖17所示,並且已經設定了全景攝影狀態這一事實被照相機的控制電路(未示出)檢測到。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如圖9和10所示的字樣「P」34和37分別在後蓋19的液晶顯示板31上和取景器中顯示出來,由此表示設定了全景攝影模式。
如果取消全景攝影而進行相當於標準影象平面的攝影,那麼類似地將在照相機外部底面上的標準/全景變換外部鈕210,通過手動沿照相機底部克服上述肘杆動作的位移力滑向左側,然後,進行與上述操作相反的操作,以便得到圖14所示狀態。在這種情況下,由於肘杆動作,操作者也能得到良好的定位接觸,而全景裝置片202和203也能可靠地移動並保持在全景裝置片202和203保持開啟的位置。因此,對應於標準攝影狀態的一個合適的影象平面在就可免受障礙,該影象平面是由機身影象平面框201a形成的。標準/全景檢測開關216處於非導電狀態,如圖16所示,並且已經設定了標準攝影狀態這一事實被照相機的控制電路(未示出)檢測到。圖9和10中的字樣「P」34和37消失,表示選擇了標準攝影模式(不選擇全景攝影模式)。
如果標準/全景變換外部鈕210在從標準攝影狀態變換到全景攝影狀態的方向上被手動地向右滑動一個小的量,那麼類似於上述的情況就會發生,全景裝置片202和203略微遮擋了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中的光線,如圖18所示。這時,如圖19所示,肘杆213還沒有到達中性位置(死點),在這一位置肘杆213不向全景裝置片203施加推動力,並且該推動力仍然作用在全景裝置片203向上移動的方向上。(因此,如果攝影者將手指從標準/全景變換外部鈕210移開,那麼全景裝置片202和203恢復到標準攝影狀態。)同時,接觸片216a的延伸端早就受到了銷238上的突出部分238a的壓迫,使得接觸片216a和216b處於導電狀態,並且全景裝置片202和203遮擋了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中的光線這一事實被電路(未示出)檢測到。然後,圖9和10中的字樣「P」出現,向攝影者發出警告。需要注意的是,當標準/全景變換外部鈕210滑到這一位置時,通過標準/全景檢測開關216的可動側接觸片216a的延伸端,銷238上的突出部分238a仍然沿使其向後上方受壓的方向上受力。因此,如果攝影者將其手指從標準/全景變換外部鈕210移開,則全景裝置片202和203能很容易地恢復到標準攝影狀態。
如果標準/全景變換外部鈕210通過手動繼續滑向啟動全景攝影的位置,那麼全景裝置片202和203到達大約各自預定行程的中間位置,並且處在對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中的光線遮擋一個相應的量的狀態。這時,彎簧215到達中性位置(死點),在這個位置上,彎簧215不向全景裝置片203施加推動力,如果手指從標準/全景變換外部鈕210移開,則全景裝置片202和203將停在上述狀態。然而,由於標準/全景檢測開關216的接觸片216a和216b已經相互接觸而處於導電狀態,所以「P」字樣34和37出現在後蓋19的液晶顯示板31上和取景器中,從而通知攝影者,全景裝置片202和203遮擋了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中的光線。因此,就能防止攝影者照相失敗,例如,錯誤地進行預定在標準攝影狀態下的拍攝,並得到拍攝主體上、下部分丟失的照片。
與第一實施例相比,第三實施例不需要肘杆和其它有關的零部件。因此,由於能直接從彎簧的形狀得到肘杆動作,所以結構簡單了,所需的空間也減小了。因此,第三實施例有利於實現照相機的小型化,經濟效益很好。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的第一至第三實施例,在提供了遮擋裝置以根據變換操作通過可伸縮地進入影象平面框和遮擋影象平面框部分中的光線從而形成新的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機中,提供了變換裝置,它在遮光裝置從最大縮回位置到是大前進位置的前一半行程的某一點變換其狀態,還提供了顯示裝置以根據變換裝置的狀態提供直觀顯示。因此,即使全景裝置片中途停止而遮擋了影象平面部分發中的部分光線,也能向攝影者發出警告。
此外,在一種通過彎簧機構向遮光裝置施加了一個推動力的結構中,提供了一個變換裝置,它在遮光裝置從最大縮回位置移動到由於彎簧機構而使推動力反向的位置的過程中的某一點變換其狀態。因此,即使由於彎簧機構而使推動力不起作用,並且遮光裝置在死點停止,也能顯示一個警告,指出影象平面部分中的光線被遮擋。因此,就能大大減小攝影者錯誤地進行預定的標準攝影狀態下的拍攝,並得到拍攝主體上、下部分丟失的照片的可能性。
〔第四實施例〕圖20和21表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圖20是照相機的基本部分的結構的前正視圖,顯示了這樣一種狀態(標準攝影狀態),其中全景裝置片從攝影透鏡的光程縮回。圖21是照相機的基本部分的結構的前正視圖,顯示了這樣一種狀態(全景攝影狀態),其中全景裝置片已經進入攝影透鏡的光程,從而遮擋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線。
在圖20和21中,與用於第一實施例中的零部件基本相同的零部件用相應的標號加300來表示。第四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僅在於機身301有一個弧形的轉動限位導槽301b,用來使全景裝置片302平行於全景裝置片303移動,而且全景裝置片302有一個與轉動限位導槽301b配合的全景裝置片導銷302a。換句話說,相應的導槽和導銷之間的關係顛倒了,而其它的零部件與用於第一實施例的基本相同。
實現從標準影象平面框到全景影象平面框的變換的操作和從全景影象平面框到標準影象平面框的變換的操作與結合第一實施例所作的說明相同,故這裡不再予以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全景裝置機構也可以被做成一個單元。在這種結構中,基板(未示出)安裝在機身301和全景裝置片302和303之間,並且在基板上形成轉動限位導槽301b,全景裝置片導銷301c,全景裝置片擋塊301d和301e,全景裝置杆導銷301f和其它有關的零部件。在所需的零部件安裝到基板上之後,再將基板固定在機身301上。
〔第五實施例〕圖22和23顯示了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圖22是照相機的基本部分的結構的前正視圖,顯示了這樣一種狀態(標準攝影狀態),其中全景裝置片從攝影透鏡的光程縮回。圖23是照相機的基本部分的結構的前正視圖,顯示了這樣一種狀態(全景攝影狀態),其中全景裝置片已經進入攝影透鏡的光程,從而遮擋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線。
在圖22和23中,所示實施例包括機身401,機身影象平面框401a,設在機身401上的全景裝置片導銷401b,以及設在機身401上的全景裝置片擋塊401d和401e。
所示實施例還包括類似於第一實施例的全景裝置片402和403,這兩片之中的每一片都由具有像快門片一樣的遮光功能的薄板構成,並且能夠沿著機身401的端面沿垂直於攝影透鏡的光軸的方向前後移動。每個全景裝置片402和403的結構都與結合上述日本專利申請No.Hei4-3186的第二實施例(圖31至33)所說明的相同。更具體地說,全景裝置片402具有與全景裝置片導銷401b相配合的導槽402a,因此,全景裝置片402能平行於全景裝置片403沿垂直於攝影透鏡的光軸的方向移動。軸406固定在全景裝置片402上,並有一個薄的凸緣,從而使全景裝置片驅動杆404的轉動力可以經軸406傳給全景裝置片402。全景裝置片403構造簡單,所以不需要連接機構就能前後移動,並從正前方看它還是L形的,其相鄰部分通過銷集中固定在標準/全景變換鈕409上。
全景裝置片驅動杆404同樣由簿板構成,能夠繞軸405轉動。軸406與形成在臂404a的延伸端上的槽404c轉動配合,而具有薄凸緣的軸407與形成的臂404b的延伸端上的槽404d轉動配合。連接杆408由薄板製成,並且整合地固定在標準/全景變換鈕409上。在連接杆408的上端部設有軸407,在連接杆408的下端部設有定位簧408a。當連接杆408滑向其上部位置或下部位置時,定位簧408a牢牢地將連接杆408固定在該位置上。連接杆408的作用是將標準/全景變換鈕409的滑動量傳給全景裝置片驅動杆404。作用於定位簧408a的一個定位突出部分401f設在機身401上。
引導壁410從機身401向外突出,並沿全景裝置片402的突出的直端面402b延伸,全景裝置片402上有導槽402a,在引導壁410和直端面402b之間形成一條很窄的縫隙。在引導壁410和直端面402b近似接觸的同時,引導全景裝置片402做上下直線運動。
引導壁411和412從機身401向外突出,並分別沿全景裝置片402的直端面402c和402d延伸,在引導壁411和直端面402c之間和引導壁412和直端面402d之間形成有很窄的縫隙。在引導壁411和412與直端面402c和402d近似接觸的同時,引導全景裝置片402做上下直線運動。
雖然根據第五實施例的照相機的中心部分的縱向剖面圖被省略了,但是標準/全景影象平面變換機構和變焦鏡和構成攝影鏡頭的其它有關部件之間的關係與結合第一實施例所做的說明相同。
在上述結構中,如果要進行全景攝影,則打開後蓋,並在裝入膠捲之前,用手向上滑動標準/全景變換鈕409。這樣,固定在標準/全景變換鈕409上的全景裝置片403和連接杆408便一起沿機身401的端面滑動。
然後,全景裝置片403將標準影象平面框下部的光線遮擋。同時,通過軸407與連接杆408連在一起的全景裝置片驅動杆404繞軸405順時針轉動,與軸406連在一起的全景裝置片402平行於全景裝置片403地沿機身401的端面直線下移。這樣,全景裝置片402將標準影象平面框上部的光線遮擋。在上述操作中,在直線運動期間和之後,全景裝置片402由三個引導壁410、411和412引導,因此,全景裝置片402能一直保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
於是,全景裝置片402和403在它們各自的端面與全景裝置片擋塊401d和401e保持接觸的位置停下來,如圖23所示,從而遮住了標準影象平面框的上、下部分中的光線,形成了全景影象平面框。
如果取消全景攝影而進行相當於標準攝影狀態的攝影,那麼在裝入膠捲之前,用手將標準/全景變換鈕409向下滑動,從而得到圖22所示狀態。同樣,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在直線運動期間和之後,全景裝置片402由三個引導壁410、411和412引導,因此,全景裝置片402也能一直保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即使在標準攝影狀態,全景裝置片402也不會產生位置晃動,這樣就能防止全景裝置片402遮擋攝影透鏡的光路的邊緣部分。
根據上述第一和第四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改型的照相機,它包括位於在機身中形成的影象平面框附近的全景裝置片,這些全景裝置片通過沿垂直於攝影光學系統的光軸的方向相對直線移動並遮擋影象平面框部分中的光線,形成一個全景影象平面框。在這種改型的照相機中,一個全景裝置片導杆和全景裝置片相連,以通過無槽轉動配合部分使全景裝置片移動(這裡所說的槽是指諸如上述日本專利申請No.Hei4-3186中提出的實施例中所採用的槽),並且還引導全景裝置片移動,一個引導銷與轉動限位導孔配合,該孔具有對應於全景裝置片運動軌跡的形狀。因此,利用所說的簡單構造和在不增加照相機體積(使照相機體積保持很小)的情況下,就能防止全景裝置片在全景裝置片處於標準攝影狀態或進行框變換操作期間產生位置晃動。引外,且還可防止由於活動時引起的位置晃動而造成的照相機工作可靠性和質量的大幅度降低,從而延長了照相機的使用壽命。
根據第五實施例,提供了多個引導部件,它們與全景裝置片接觸,引導全景裝置片移動。因此,與上述實施例相類似,利用所說的簡單構造和在不增加照相機體積(使照相機體積保持很小)的情況下,就能防止全景裝置片在全景裝置片處於標準攝影狀態或進行框變換操作期間產生位置晃動。此外,還可能防止由於活動時引起的位置晃動而造成的照相機工作可靠性和質量的大幅度降低,從而延長了照相機的使用壽命。
〔第六實施例〕圖24和25表示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圖24是照相機的基本部分的結構的前正視圖,顯示了這樣一種狀態(標準攝影狀態),其中全景裝置片從攝影透鏡的光程中縮回。圖25是照相機的基本部分的結構的前正視圖,顯示了這樣一種狀態(全景攝影狀態),其中全景裝置片已經進入攝影透鏡的光程,從而遮擋影象平面的上和下部分的光線。
第六實施例的結構基本上與上述第五實施例的結構相同,因此,在圖24和25中用相同的標號來表示那些與圖22和23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
第六實施例不同於第五實施例的地方僅在於標準/全景變換的手動操作部分,因此以下只說明這一部分。全景裝置片驅動杆404除了具有臂404a和404b之外,還有臂404e。臂404e在機身401的上方向照相機的後側彎曲,標準/全景變換鈕413固定在臂404e的彎曲部分的延伸端上。其它部分基本上與第五實施例相同。
在一至六的每個實施例中,全景影象平面框都由兩個全景裝置片構成,但是全景裝置片的數量並不限於兩個。例如,全景影象平面框可以由單片全景裝置片構成。
在以上對一至六的每個實施例的描述中,參照的是可以在全景影象平面框和標準影象平面框之間進行變換的照相機。然而,本發明也適用於諸如可進行其它類型的影象變換的照相機的光學裝置。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的每個實施例,遮光裝置是由相對位置不變的軸來支撐的,並且提供了一根杆,用來使遮光裝置沿垂直於攝影光學系統的光軸的方向作直線運動。還提供了其形狀對應於遮光裝置的運動軌跡的引導凸輪槽和與引導凸輪相配合的導銷,遮光裝置上有引導凸輪槽和導銷中的一種部件,而另一種部件安裝在固定部件上。遮光裝置的移動由形狀對應於遮光裝置運動軌跡的引導凸輪槽和與引導凸輪相配合的導銷來引導。
還提供了另一種結構,它包括一根杆,用於支撐遮光裝置,以使其沿垂直於攝影光學系統的光軸的方向作直線運動,並且還包括多個引導部件,用來引導一個遮光裝置做直線運動。遮光裝置的移動是由多個引導部件引導的。
因此,利用所說的簡單構造,在不增加照相機體積的情況下,當全景裝置片處於標準攝影狀態或進行框變換操作期間,能防止全景裝置片產生位置晃動。此外,還能防止由於活動時引起的位置晃動而造成的照相機工作可靠性和質量的大幅度降低,從而延長的照相機的使用壽命。
此外,根據每個實施例,還提供了具有可變換的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機,其中至少有兩個遮光裝置,它們支撐的方式是使其能夠可縮回地進入攝影光學系統的光路,以遮擋部分攝影光通量,從而變換影象平面框。在該照相機中,提供了一根杆,用來使至少兩個遮光部件移動,並且在杆上有至少兩個操作部分,用來直接驅動至少兩個遮光部件。因此,能提供一種影象平面框變換機構,它結構簡單,零部件數量少,有利於實現照相機的小型化。此外,還能減少影象平面框變換機構連接部分的數目,從而提高的照相機的工作效率、操作可靠性,並延長了使用壽命。
此外,自然也提高了裝配效率,減少了工序,降低了不合格率。因此可以降低零部件成本和生產成本,具有極大的經濟效益。
權利要求
1.具有可變換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機,包括能夠遮擋部分攝影光通量並至少可在一條攝影光路中移動的遮光裝置;變換裝置,它在所述遮光裝置從其相對於攝影光路的最大縮回位置移動到其最大伸出位置期間到達其中點的過程中,在某一點變換它的狀態;以及用於根據所述變換裝置的狀態提供顯示的顯示裝置。
2.根據權利要求1的照相機,還包括用於將一個推動力加到所述的遮光裝置上的加荷裝置,所述的加荷裝置在所述的遮光裝置移動過程中的某一位置改變推動力的方向,並且當所述的遮光裝置處於所述的中點時改變由所述的加荷裝置施加的推動力的方向。
3.根據權利要求2的照相機,其中所述的加荷裝置包括一個彎簧機構,所述的推動力當所述的遮光裝置處於所述的中點時反向。
4.根據權利要求1的照相機,其中所述的顯示裝置根據所述的變換裝置的狀態,對所述的遮光裝置的運動狀態做出直觀顯示。
5.根據權利要求1的照相機,其中所述的遮光裝置當處於所說的最大前進位置時形成了的全景影象平面框。
6.根據權利要求1的照相機,其中所述的遮光裝置包括一塊能夠在垂直於或基本垂直於所述攝影光通量的光軸的平面中移動的平板。
7.根據權利要求1的照相機,其中所述的遮光裝置能夠在它部分地遮擋所述的攝影光通量的位置和不遮擋所述的攝影光通量的位置之間移動。
8.根據權利要求2的照相機,還包括用於進行使所述的遮光裝置移動的變換操作的變換操作部件。
9.根據權利要求8的照相機,其中所述的變換操作部件是滑動型的。
10.根據權利要求8的照相機,其中所述的變換操作部件位於所述照相機的底部。
11.根據權利要求8的照相機,其中由所述的加荷裝置施加的推動力也作用於所述的變換操作部件上。
12.根據權利要求11的照相機,其中在所述的變換操作部件移動過程中的某一位置,作用於所述的變換操作部件的推動力的方向改變。
13.根據權利要求1的照相機,其中所述的顯示裝置可以通過所述照相機的取景器直觀地看到。
14.根據權利要求1的照相機,其中所述的顯示裝置設在所說照相機的後蓋上。
15.根據權利要求14的照相機,其中所述的顯示裝置設在日期加印顯示裝置附近。
16.根據權利要求15的照相機,其中所述的顯示裝置和日期加印顯示裝置包括在一個單元中。
17.根據權利要求1的照相機,其中所述的遮光裝置可由使用者直接加力而使其移動。
18.具有可變換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機,包括能夠遮擋部分攝影光通量並至少可在攝影光路中移動的遮光裝置;用於將一個推動力加到所述的遮光裝置上的加荷裝置,在所述的遮光裝置移動過程中的某一位置,所述的推動力的方向予以改變;變換裝置,它在所述的遮光裝置從其相對於攝影光路的最大縮回位置移動到所述的加荷裝置施加的推動力改變方向的位置的過程中的某一點變換它的狀態;根據所述的變換裝置的狀態提供顯示的顯示裝置。
19.根據權利要求18的照相機,其中所述的加荷裝置包括一個彎簧機構,當所述的遮光裝置處於運動過程中的某一位置時,所述的推動力反向。
20.根據權利要求19的照相機,還包括進行使所述的遮光裝置移動的變換操作的變換操作部件。
21.根據權利要求20的照相機,其中所述的變換操作部件是滑動型的。
22.根據權利要求20的照相機,其中所述的變換操作部件位於所述照相機的底部。
23.根據權利要求20的照相機,其中由所述的加荷裝置施加的推動力也作用於所述的變換操作部件上。
24.根據權利要求23的照相機,其中在所述的變換操作部件移動過程中的某一位置,作用於所述的變換操作部件的推動力的方向改變。
25.根據權利要求18的照相機,其中所述的顯示裝置可以通過所述照相機的取景器直觀地觀看到。
26.根據權利要求18的照相機,其中所述的顯示裝置設在所述照相機的後蓋上。
27.根據權利要求26的照相機,其中所述的顯示裝置設在日期加印顯示裝置附近。
28.根據權利要求27的照相機,其中所述的顯示裝置和日期加印顯示裝置包括在一個單元中。
29.具有可變換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機,包括能夠遮擋部分攝影光通量並至少可在攝影光路中移動的至少兩個遮光部件,所述的至少兩個遮光部件中的每一個都成為一個單獨的部件;以及具有至少兩個起作用部分的、用來直接驅動至少兩個遮光部件的杆部件。
30.根據權利要求29的照相機,其中所述的杆部件有一個轉動軸,並且所述的至少兩個起作用部分位於所述的轉動軸周圍。
31.根據權利要求29的照相機,其中所述的杆部件根據一個操作部分的操作情況轉動,並將一個驅動力傳給所述的遮光部件。
32.根據權利要求31的照相機,其中所述的操作部分以滑動方式運動。
33.根據權利要求32的照相機,還包括轉換裝置,用來將所述操作部分由於滑動而引起的位移轉換成所述杆部件的轉動位移。
34.根據權利要求29的照相機,其中所述的遮光部件當處於相對於所述的攝影光路的最大伸出位置時,形成了全景影象平面框。
35.具有可變換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機,包括能夠遮擋部分攝影光通量並至少可在攝影光路中移動的遮光裝置;作為樞軸支撐所述遮光部件並使其移動的移動部件;凸輪部分,它具有對應於所述遮光部件運動軌跡的凸輪位移量;追隨所述凸輪部分的凸輪位移的凸輪隨動件;所述凸輪部分或凸輪隨動件中的任一個安裝在所述遮光部件上,而另一個安裝在另一部件上。
36.根據權利要求35的照相機,其中所述的凸輪部分由一個引導凸輪槽構成,而所述的凸輪隨動件由一個導銷構成。
37.根據權利要求35的照相機,其中所述的遮光部件當處於相對於所述的攝影光路的最大伸出位置時,形成了全景影象平面框。
38.具有可變換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機,包括能夠遮擋部分攝影光通量並至少可在攝影光路中移動的遮光裝置;以及與所述的遮光部件的邊緣部分接觸並引導所述的遮光部件平行地位移的引導部件。
39.根據權利要求38的照相機,其中所述的由所述引導部件引導的邊緣部分具有一個平行於所述遮光部件的運動方向的端面。
40.根據權利要求38的照相機,其中所述的遮光部件當處於相對於所述的攝影光路的最大伸出位置時,形成了全景影象平面框。
41.根據權利要求38的照相機,其中所述的引導部件與所說的遮光部件的邊緣部分的多個部位相接觸。
全文摘要
一種可以形成不同的影象平面框的照相機,包括能在攝影光路中移動並遮擋部分光線的遮光部件;向遮光部件加力的加荷部件,當遮光部件移動到某一位置時,所加的力反向;在遮光部件從相對於攝影光路最大縮回位置移動到力反向位置的過程中,在某一點變換其狀態的變換部分;根據變換部件的狀態顯示遮光部件形成了哪種影象平面框的顯示部件。當遮光部件形成了不正確影象平面框的某個位置停止,照相機便發出警告。
文檔編號G03B1/50GK1077802SQ9310460
公開日1993年10月27日 申請日期1993年4月20日 優先權日1992年4月20日
發明者豐田靖宏, 奧野良治 申請人:佳能株式會社

同类文章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包括敞開式箱體和前攝影蓋,在箱體頂部設有移動式光源盒,在箱體底部設有LED脫影板,LED脫影板放置在底板上;移動式光源盒包括上蓋,上蓋內設有光源,上蓋部設有磨沙透光片,磨沙透光片將光源封閉在上蓋內;所述LED脫影

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與流程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背景技術:在寬帶碼分多址(WCDMA,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系統頻分復用(FDD,FrequencyDivisionDuplex)模式下,為了進行異頻硬切換、FDD到時分復用(TDD,Ti

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檯曆,尤其涉及一種既顯示月曆、又能插入照片的個性化檯曆,屬於生活文化藝術用品領域。背景技術::公知的立式檯曆每頁皆由月曆和畫面兩部分構成,這兩部分都是事先印刷好,固定而不能更換的。畫面或為風景,或為模特、明星。功能單一局限性較大。特別是畫

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視頻信號處理領域,特別是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背景技術: Mpeg標準是由運動圖像專家組(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MPEG)開發的用於視頻和音頻壓縮的一系列演進的標準。按照Mpeg標準,視頻圖像壓縮編碼後包

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背景技術:熱塑性複合材料與傳統熱固性複合材料相比其具有較好的韌性和抗衝擊性能,此外其還具有可回收利用等優點。熱塑性塑料在液態時流動能力差,使得其與纖維結合浸潤困難。環狀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bt)是一種環狀預聚物,該材料力學性能差不適合做纖

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一種PE滾塑儲槽一、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PE滾塑儲槽,主要用於化工、染料、醫藥、農藥、冶金、稀土、機械、電子、電力、環保、紡織、釀造、釀造、食品、給水、排水等行業儲存液體使用。二、 背景技術 目前,化工液體耐腐蝕貯運設備,普遍使用傳統的玻璃鋼容

釘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釘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釘,尤其涉及一種可提供方便拔除的鐵(鋼)釘。背景技術:考慮到廢木材回收後再加工利用作業的方便性與安全性,根據環保規定,廢木材的回收是必須將釘於廢木材上的鐵(鋼)釘拔除。如圖1、圖2所示,目前用以釘入木材的鐵(鋼)釘10主要是在一釘體11的一端形成一尖

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醫療器械,具體地說是ー種直流氧噴裝置。背景技術:臨床上的放療過程極易造成患者的局部皮膚損傷和炎症,被稱為「放射性皮炎」。目前對於放射性皮炎的主要治療措施是塗抹藥膏,而放射性皮炎患者多伴有局部疼痛,對於止痛,多是通過ロ服或靜脈注射進行止痛治療

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屬於機械領域。背景技術::閥門作為流體控制裝置應用廣泛,手輪傳動的閥門使用比例佔90%以上。國家標準中提及手輪所起作用為傳動功能,不作為閥門的運輸、起吊裝置,不承受軸向力。現有閥門

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背景技術:1-本發明所屬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其中的管狀容器被放在循環於配送鏈上的文檔匣或託架裝置中。本發明特別適用於,然而並非僅僅專用於,對引入自動分析系統的血液樣本試管之類的自動識別。本發明還涉及專為實現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