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至少一個印刷裝置的印刷機的製作方法
2023-05-18 16:54:56 1
專利名稱:具有至少一個印刷裝置的印刷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具有至少一個具有至少一個無水的平版的印刷裝置的印刷機和一個與印刷裝置配合的輸墨裝置,所述輸墨裝置具有一個將油墨輸送給印刷裝置的網紋輥。本發明還涉及一種具有至少一個印刷裝置的印刷機和一個與印刷裝置配合的輸墨裝置,所述輸墨裝置具有一個將油墨輸送給印刷裝置的網紋輥背景技術在EP1044110B1中披露了一種輪轉印刷機的輸墨裝置的網紋輥,其中網紋輥的輥面具有環形或螺旋線形的槽(Haschuren),所述槽具有0°±20°的傾角或升角。網紋密度為100至400槽/釐米。
在WO03/045694A1和WO03/045695A1中披露了方法,其中通過將印刷裝置一個與油墨配合的旋轉部件恆溫在22℃至50℃溫度範圍內使旋轉部件上油墨的粘稠度基本保持不變,其中油墨的粘稠度取決於旋轉部件殼面上的溫度和其生產速度。所述方法特別適用於無水印刷的印刷裝置,優選適用於印刷報紙的印刷裝置。
在WO01/87036A2中披露了一種輪轉印刷機的短型輸墨裝置,其中在輸墨裝置上設置有一個用於處理粘稠的油墨,特別是用於處理其粘稠度高於9000mPa*s的油墨的網紋棍,其中網紋輥的網紋與設置在輪轉印刷機上的印版滾筒的印版的網紋的比例為0.5,特別是大於0.8。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出一種具有至少一個印刷裝置的印刷機。
實現本發明目的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印刷機,具有至少一個具有至少一個無水的平版的印刷裝置和一個與印刷裝置配合的輸墨裝置,所述輸墨裝置具有一個將油墨輸送給印刷裝置的網紋輥,其特徵在於,網紋輥在其輥面上具有傾角或升角在50°至80°的網線槽或槽(Haschuren)。
一種印刷機,具有至少一個印刷裝置和一個與印刷裝置配合的輸墨裝置,所述輸墨裝置具有一個將油墨輸送給印刷裝置的網紋輥,其特徵在於,網紋輥在其輥面上具有傾角或升角在50°至80°的網線槽或槽(Haschuren)和網紋輥具有的網紋密度為每釐米少於80線或槽(Haschuren)。
本發明的優點尤其在於,採用的油墨的特性和印刷機的輸墨部件,特別是在一個與印刷裝置配合的輸墨裝置上的網紋輥和在印版滾筒上設置的印版相互適配,從而在採用無水印刷工藝時,特別是採用「乾式膠印」時實現良好的印刷結果。特別是採用此方式印刷報紙時可以實現大大超過通常實現的,特別是就油墨光澤而言的印刷產品的質量。
在附圖中示出本發明的實施例和對此將在下面加以說明。圖中示出圖1示意示出用於多色印刷的印刷機,具有四個印刷單元,每個印刷單元分別具有兩個印刷裝置;圖2示意示出具有一個輸墨裝置的印刷裝置;圖3示意示出具有印版的印版滾筒,和圖4示意示出具有網線槽或槽的網紋輥。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為印刷機01,例如一臺報紙印刷機01,優選一臺多色印刷機的簡要示意圖,具有一個機架02,例如四個垂直上下設置的印刷單元,其中一承印材料03,例如一個材料帶03,尤其是一個紙帶03在垂直向上順序通過印刷單元。在本例中設定承印材料03基本從下向上穿過印刷機01。
在圖1所示的例子中在紙帶03的兩側為進行單面印刷和雙面印刷分別設置有一個印刷裝置,所述印刷裝置具有一個傳遞油墨的滾筒06和一個在傳遞油墨的滾筒06上滾動的印版滾筒07。分別有一個輸墨裝置08與每個至少由一個傳遞油墨的滾筒06和一個印版滾筒07構成的印刷裝置配合,其中每個輸墨裝置08具有至少一個油墨供給源09(圖2),例如一個墨斗09或一個油墨墊09,和在從油墨供給源09到某個印版滾筒07的油墨輸送路徑上具有一個用於從油墨源09獲取油墨的網紋輥11和與印版滾筒07配合的著墨輥12。輸墨裝置08還可以具有其它的輥,例如至少一個墨輥13和至少一個勻墨輥14。在圖1所示的例子中圍繞網紋輥11共有六個輥構成一組,其中兩個著墨輥12分別貼靠在網紋輥11和印版滾筒07上,其中沿網紋輥11的圓周設有兩個墨輥13,其中在每個墨輥13和其中的一個著墨輥12之間設置有一個不與網紋輥11接觸的勻墨輥14。圖2示出輸墨裝置08的進一步的細節,特別是刮刀室16或刮刀橫梁16具有一個優選可以控制的驅動裝置18,用於將至少一個工作刮刀與網紋輥11的輥面貼合。工作刮刀優選反向貼合在網紋輥11的輥面上。必要時刮刀室16具有一個與工作刮刀在網紋輥11的圓周向上有一定間隔的設置的閉合刮刀。圖2還示出一種用於在印版滾筒07上裝設印版04的裝置17。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將印版自動地安裝在印版滾筒07上。
利用至少一個工作刮刀油墨被塗布在網紋輥11的輥面上。用於傳遞油墨的滾筒06優選是一個採用膠印工藝工作的轉印滾筒06,其中轉印滾筒06優選具有一個彈性的表面,其中彈性的表面例如分別由至少一個設置在轉印滾筒06的殼面上的由彈性材料構成的膠皮布構成。
在圖1中所示的舉例中,在紙帶03的兩側設置的轉印滾筒06以所謂的橡膠-橡膠設置相互貼合,起著壓印滾筒的作用。另外也可以將印刷裝置組合成一個衛星印刷單元,其中印刷裝置圍繞一個共同的獨立於其它滾筒06、07的壓印滾筒設置,其中紙帶03分別在至少一個與壓印滾筒06貼合的轉印滾筒和壓印滾筒之間穿過。
印刷機01的另外一種設計方案是,印刷機01例如是一個零件印刷機,其中承印材料03優選主要被水平輸送,其中在印刷機01中沿穿過印刷機的承印材料帶03的生產線優選在兩面,即在承印材料03的下面和上面順序設置有多個印刷裝置,其中兩個印刷裝置的轉印滾筒06例如也是以橡膠-橡膠設置相互貼合,其中承印材料03在兩個相互貼合的轉印滾筒06之間穿過,即承印材料03通過相互的滾動範圍。除了材料帶03外,承印材料03也可以是單張紙03。
與轉印滾筒06配合的印版滾筒07在其殼面上具有至少一個印版(圖2)。每個印版04特別是一個用於無水平板印刷工藝(「乾式膠印」)的平版04,從而不必為形成非印刷區段送潤溼劑。在印版滾筒07的軸向X和/或圓周向Y上優選分別覆蓋有多塊印版04(圖3)。在報紙印刷機中在印版滾筒07的軸向X上例如分別覆蓋有四塊或四塊以上的印版04和在圓周向Y上例如覆蓋有兩塊印版04,從而在每個印版滾筒07上設置有八塊或八塊以上的印版04。在圖3中示意示出具有八塊印版04的這種印版滾筒的展開狀態,其中在所示的圖中僅示出一半和其中圖3中採用的方向箭頭X、Y分別表示印版07的軸向X和印版07的圓周向Y。
為在承印材料03上產生印刷圖像,每個印版04具有至少一個印刷圖像位置。但印版04在印版滾筒07的軸向X上和/或圓周向Y上也可以具有多個印刷圖像位置,其中所述印版04在印版滾筒07的軸向X上例如具有四塊印版和/或在圓周向Y上例如具有兩塊印版。而且每塊印版04也可以分別僅具有唯一一個印刷圖像位置。
優選在承印材料03的同一面上在其生產線上前後設置的印刷裝置印刷相互不同顏色的油墨。例如在每個印刷裝置印刷通常四色印刷的顏色黑、青、品紅和黃中的一種顏色的色素。在前後設置的印刷裝置的印版滾筒07上設有與同一印刷圖像相關的的印刷站,每個印刷站分別構成一個有待產生的印刷圖像的分色。多色印刷圖像的產生過程如下,在承印材料03上先後印刷多個分色,例如與分色黑、青、品紅和黃相符的四個分色,其中各個與同一印刷圖像相關的分色並列或疊加設置在承印材料03上,從而通過由各種分色產生的像素的色彩混合產生多色印刷圖像。由具有從印版滾筒07傳遞的滾筒06非常精確地對構成一種分色的印刷圖像點進行套色印刷。從而產生一共同的圖像。
在無水膠印時例如在印版03的外表面上的矽膠層起著「溼式膠印」的被潤試劑覆蓋的親水區段的輥的作用,以便防止印版吸墨。通常印版04的非印刷區和印刷區是由於在油墨的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表面應力的區實現的。因此在應用無水膠印工藝時可以採用其特性不同於通常「溼式膠印」採用的油墨。
為進行無糊版地印刷,即在非印刷區上不粘油墨或甚至不出現堆墨,需要對油墨的粘稠度(單位粘度值)進行調整,實現基於在印版04上的印刷和非印刷的區之間的表面應力差實現良好的分隔。由於非印刷的區優選是矽膠層,為此需要具有比「溼式膠印」明顯較高的粘稠度的油墨。
在專著「捲筒紙膠印」,瓦倫斯基,1995中披露了粘稠度將構成阻力,油墨利用所述阻力反作用於輥隙內或在傳遞油墨的滾筒06與承印材料03之間的壓印區傳遞油墨時的油墨膜的剝離。例如可以根據ISO 126341996(E)標準求出油墨的粘稠度或粘度值。例如可以採用檢測裝置,特別是作為輥系統的檢測裝置,例如由檢測設備製造廠(Fa.Prüfbau)製造的諸如「Inkomat」和「Tackomat」等所謂的「粘度計」。粘度值取決於所採用的檢測裝置,因此是一個無量綱的數值。油墨製造廠家通常給出的粘度值都與作為基礎的檢測條件相聯繫,例如用何種檢測裝置和在檢測輥的何種轉速或表面速度情況下進行的測試。通常的數據涉及的是每分鐘400、800或1200轉或涉及的是以測試輥表面速度為大約100米/分鐘至300米/分鐘,特別是200米/分鐘的測量。測量時油墨被加熱到32度並恆定保持在該溫度上。通常隨著表面速度的增大油墨的粘度值將增大。
由於油墨的粘稠度隨著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在印刷機工作時優選對印版滾筒07或輸墨裝置08進行冷卻和或保持在一恆定的溫度上,以便避免在變換的工作條件下印刷時出現糊版。
油墨的粘稠度除了對印刷和非印刷區段進行分隔外還將對輸墨的轉印滾筒06與承印材料03配合時的拉毛強度產生影響。特別是當承印材料03是未經塗布的不太密實的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的報紙,因此是孔眼開口的和其位移衝擊時間很短(Wegschlagzeit)時,將增大由於拉毛造成的將纖維或灰塵拉出的危險。例如在捲筒紙印刷時採用略加塗布的或輕重量塗布的,例如塗料重量達20g/m2,特別是在5至10g/m2的或更輕的紙張種類時也存在這些危險,其中單位面積塗料重量係指在原承印材料上,特別是在原紙上,即在沒有表面塗層的紙上塗布的塗料的重量。總體上講恆溫特別適用於未經塗布的,或塗料重量小於20g/m2的紙張。如果經確定塗料將會由於增大的粘稠度從紙張上(至少部分地)被「拉出」,則對塗布的紙張最好也採取恆溫的方式。
為了將在膠皮布和印版04上出現的拉毛或堆墨現象保持在儘可能小的程度,應試圖針對應用目的和預期的工作條件儘可能將油墨保持在粘稠度下限上和在該粘稠度下限的情況下應用油墨。
針對在印版04的非印刷區上的糊版或髒版除了油墨的粘稠度,相對速度在脫離過程中,即在油墨分離或釋放時將起著關鍵的作用。在生產速度v較高時(圖1;與印刷滾筒06的表面速度或滾動速度或承印材料03的走紙速度相符,例如單位為m/s)在著墨輥12與印版滾筒07的印版04之間的間隙以及印版滾筒07的印版04與轉印滾筒07上的膠皮布之間的間隙內將產生較大的撕裂力。相對速度,例如預定的生產速度v越低,則選擇的油墨的粘稠度越大,以便避免在生產速度v較低時出現糊版。否則錯誤的選擇將會導致印刷質量變壞或在起動過程中將導致廢頁的增多和增大維護工作量。
在無水膠印時採用的油墨的粘度值例如在2至16之間,其中為力求實現無幹擾的印刷,將粘度值穩定在例如6至9.5之間的值上,特別是在7和8.5之間。最好在生產速度v的從1m/s至16m/s的整個範圍內和在對印刷過程相關的15℃至50℃的溫度範圍內粘度值保持恆定不變。由於在降低粘稠度的情況下增大在「糊版範圍」的糊版程度,在增大粘稠度的情況下又會在「拉毛-堆墨」範圍內增大在滾筒06、07上拉毛和堆墨的程度。在實踐中在採用「乾式膠印」時要採用一種油墨,所述油墨在1m/s至16m/s的生產速度v的整個範圍內,特別是在3m/s至16m/s,和/或在15℃至50℃的溫度範圍內,特別是在22℃至40℃之間的粘度值不得低於4和不得高於12。最好在3m/s至16m/s的生產速度範圍或在22℃至40℃的溫度範圍內的粘度值在6至9.5的範圍內,特別是在7至8.5之間。
而且油墨的粘度對印刷質量來說是一個關鍵的參數。例如根據ISO126441996(E)標準求出油墨的粘度。所述粘度的值例如根據所述的標準採用棒式粘度計或例如應用根據霍普勒(Hppler)原理的測試方法採用落球式粘度計求出。粘度是一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溫度的測量值。隨著溫度的升高油墨在與印刷過程相關的15℃至50℃之間溫度範圍內,特別是在22℃至40℃之間,其粘度將會明顯地降低。在22℃至40℃之間的溫度範圍內相應的油墨的粘度值低於350Pa*s,特別是在10Pa*s至150Pa*s之間。
為實現油墨的輸送,對網紋輥11的輥面進行相應的設計。如圖4所示,最好在網紋輥11的輥面上具有傾角或升角α在50°至80°之間的,特別是在50°至60°之間的網線槽或槽。作為傾角或提升角α係指那些網線槽或槽從垂直於網紋輥11的軸19的平面21開始順時針旋轉構成的角度。
網紋輥11在其軸向X上具有的網紋密度例如每釐米少於80網線或槽,優選每釐米少於60網線或槽,特別是在每釐米30至35網線或槽之間。網紋輥11的體,例如鋼體在其輥面上例如具有陶瓷或氧化鉻覆層,其中例如徑向層厚在100μm至400μm之間。在該覆層上例如利用雷射器,例如利用CO2雷射器加工出深度在20μm至200μm之間的槽。因此網線或槽並不完全穿透覆層,而是在網線或槽底部留有至少例如50μm至100μm之間的層厚。在網紋輥11的輥面上的網線或槽在圖2所示的截面中通過在網紋輥11圓周上的相互間隔設置的小坑(未按比例繪製)表示。
所採用的印版4,特別是平板04同樣必須與印刷工藝和/或所採用油墨適配。而且印版04也具有網線(圖中未示出),其中網線具有的網紋密度例如為每釐米50至120網線。在採用趨於低粘度的油墨時,印版04可以具有為每釐米50至70網線,優選每釐米60網線的網線密度,與此相反,在採用趨於高粘度的油墨時網線的密度為每釐米80至120網線。在印版04上的網線的網線密度和在網紋輥11上的網線或槽的密度相互適配和例如也可以至少相互接近。
優選至少對網紋輥11進行恆溫。最好印版04設置在一恆溫的印版滾筒07上。最好從內部對網紋輥11和/或印版滾筒07進行恆溫,例如利用流體的恆溫介質,例如水在接近於殼面的位置處穿流過網紋輥和/或印版滾筒07。採用恆溫的方式將網紋輥11的輥面保持在例如22℃至40℃的溫度範圍和將印版滾筒07的殼面保持在例如20℃至30℃之間的範圍內。網紋輥11和/或印版滾筒07例如具有的軸向長度為500mm至1700mm,特別是1200mm至1300mm。
附圖標記對照表01 印刷機02 機架03 承印材料、材料帶、紙帶、單張紙04 印版、平版05 -06 油墨傳遞滾筒、轉印滾筒07 印版滾筒08 輸墨裝置09 -10 -11 網紋輥12 著墨輥13 墨輥14 勻墨輥15 -16 刮刀室、刮刀橫梁17 將印版饋送給印版滾筒的裝置18 驅動裝置19 軸20 -21 平面v生產速度X軸向Y圓周向α傾角、提升角
權利要求
1.一種印刷機(01),具有至少一個具有至少一個無水的平版(04)的印刷裝置和一個與印刷裝置配合的輸墨裝置(08),所述輸墨裝置具有一個將油墨輸送給印刷裝置的網紋輥(11),其特徵在於,網紋輥(11)在其輥面上具有傾角或升角(α)在50°至80°之間的網線槽或槽。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機(01),其特徵在於,網紋輥(11)具有每釐米少於80線或槽的網紋密度。
3.一種印刷機(01),具有至少一個印刷裝置和一個與印刷裝置配合的輸墨裝置(08),所述輸墨裝置具有一個將油墨輸送給印刷裝置的網紋輥(11),其特徵在於,網紋輥(11)在其輥面上具有傾角或升角(α)在50°至80°之間的網線槽或槽和具有每釐米少於80線或槽的網紋密度。
4.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機(01),其特徵在於,印刷裝置具有至少一個無水的平版。
5.按照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印刷機(01),其特徵在於,網紋輥(11)具有每釐米少於60線或槽的網紋密度。
6.按照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印刷機(01),其特徵在於,網紋輥(11)具有每釐米在30至35線或槽之間的網紋密度。
7.按照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印刷機(01),其特徵在於,網線槽或槽的傾角或升角(α)在50°至60°之間。
8.按照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印刷機(01),其特徵在於,平版(04)具有每釐米在50至120線之間的網紋密度的網線。
9.按照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印刷機(01),其特徵在於,平版(04)具有每釐米在50至70線之間的網紋密度的網線。
10.按照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印刷機(01),其特徵在於,平版(04)具有每釐米60線的網紋密度的網線。
11.按照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印刷機(01),其特徵在於,平版(04)具有每釐米在80至120線之間的網紋密度的網線。
12.按照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印刷機(01),其特徵在於,平版(04)設置在一個恆溫的印版滾筒(07)上。
13.按照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印刷機(01),其特徵在於,網紋輥(11)是恆溫的。
14.按照權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印刷機(01),其特徵在於,印版滾筒(07)和/或網紋輥(11)被從內部恆溫。
15.按照權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印刷機(01),其特徵在於,用一種流體的恆溫介質對印版滾筒(07)和/或網紋輥(11)恆溫。
16.按照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印刷機(01),其特徵在於,油墨在22°至40℃的溫度範圍內具有的粘度低於350Pa*s。
17.按照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印刷機(01),其特徵在於,油墨在22°至40℃的溫度範圍內具有的粘度在10Pa*s至150 Pa*s之間。
18.按照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印刷機(01),其特徵在於,油墨在22°至40℃的溫度範圍內具有的粘度值在6和9.5之間。
19.按照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印刷機(01),其特徵在於,油墨在22°至40℃的溫度範圍內具有的粘度值在7和8.5之間。
20.按照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印刷機(01),其特徵在於,在印刷機(01)的生產速度(v)為3米/秒至16米/秒時油墨的粘度值在4和12之間。
21.按照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印刷機(01),其特徵在於,在22°至40℃的溫度範圍內和在印刷機(01)的生產速度(v)為3米/秒至16米/秒時油墨具有近似於恆定不變的粘度值。
22.按照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印刷機(01),其特徵在於,所述印刷機的傳遞油墨的滾筒(06)將油墨塗覆在塗料重量達20克/m2的承印材料上。
23.按照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印刷機(01),其特徵在於,所述印刷機的傳遞油墨的滾筒(06)將油墨塗覆在塗料重量為5克/m2至10克/m2的承印材料上。
24.按照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印刷機(01),其特徵在於,承印材料(03)是材料帶(03)或單張紙(03)。
25.按照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印刷機(01),其特徵在於,所述印刷機採用無水平版印刷工藝將油墨塗覆在承印材料(03)上。
26.按照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印刷機(01),其特徵在於,所述印刷機(01)是報紙印刷機。
27.按照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印刷機(01),其特徵在於,所述印刷機(01)是零件印刷機。
28.按照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印刷機(01),其特徵在於,所述印刷機(01)進行多色印刷。
全文摘要
為改善採用無水膠印工藝製備的印刷產品的質量,提出一種輪轉印刷機,所述輪轉印刷機具有至少一個具有至少一個無水的平版的印刷裝置和一個與印刷裝置配合的輸墨裝置,所述輸墨裝置具有一個將油墨輸送給印刷裝置的網紋輥,其中網紋輥在其輥面上具有傾角或升角在50°至80°的網線槽或槽和優選具有每釐米少於80線或槽的網紋密度。
文檔編號B41F31/10GK1628971SQ200410101179
公開日2005年6月22日 申請日期2004年12月20日 優先權日2003年12月19日
發明者格奧爾格·施奈德, 沃爾夫岡·奧託·雷德爾 申請人:柯尼格及包爾公開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