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後處理裝置以及圖像形成系統的製造方法

2023-05-18 10:15:56

本發明涉及安裝於圖像形成裝置的後處理裝置、以及包括圖像形成裝置和後處理裝置的圖像形成系統,尤其涉及提高後處理時產生了卡紙的情況下的紙張處理性的技術。

背景技術:
作為包括圖像形成裝置和後處理裝置的圖像形成系統,通常在將從圖像形成裝置排出的一份量的片材束輸送至進行訂書釘裝訂等後處理的後處理位置進行後處理後,將後處理後的片材束向後處理裝置的排出部排出。在上述那樣的後處理裝置中,在片材束的輸送過程中有時產生卡紙。在產生卡紙時,系統停止,使用者不得不進行如下作業:進行產生了卡紙的片材束的除去等以使後處理動作再次開始。使用者進行上述那樣的作業對於使用者而言處理負擔大,並且,作業費時間,後處理的生產率降低。另一方面,根據卡紙的原因,有時也可以通過對片材束的輸送進行重試而不停止系統。例如,因傳感器的誤檢測導致檢測到卡紙而停止系統的情況。在上述那樣的情況下,作為減輕使用者的處理負擔並防止後處理的生產率降低的技術,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有在停止後處理之前執行重試的技術。在先技術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269908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要解決的課題但是,當在使系統停止之前經常執行重試的情況下,在重試動作中接著應進行後處理的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從圖像形成裝置向後處理裝置排出,可能產生如下事態:重試中的片材束與該最初的片材接觸而產生新的卡紙,由於執行重試反而導致卡紙的處理複雜化而增大使用者的處理負擔。例如,在從圖像形成裝置排出的接著應進行後處理的一份片材暫時收容於收容託盤、收容託盤上所收容的片材束被輸送至後處理位置而進行後處理那樣的後處理裝置中,容易產生上述那樣的新的卡紙。本發明是鑑於上述問題而作出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執行重試的後處理裝置以及包括後處理裝置的圖像形成系統,在該後處理裝置以及包括後處理裝置的圖像形成系統中,可以防止產生使用者的卡紙處理負擔增大的事態。用於解決課題的方案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一方案的後處理裝置將從圖像形成裝置排出的一份量的片材束收容於收容託盤後輸送至後處理位置進行後處理,將後處理後的片材束從收容託盤向排出部排出,所述後處理裝置具有:輸送機構,所述輸送機構執行將所述收容託盤所收容的一份量的片材束經由所述後處理位置輸送至排出部的輸送處理;檢測機構,所述檢測機構對由所述輸送機構進行的輸送處理中的所述片材束的卡紙進行檢測;重試判定機構,在檢測到所述片材束的卡紙的情況下,所述重試判定機構預測下一份片材束的最初的片材從所述圖像形成裝置排出而到達所述收容託盤的第一時刻、以及重試檢測到所述卡紙的片材束的輸送處理而完成向排出部的排出的第二時刻,在第一時刻為第二時刻以後的情況下判定為能夠重試;以及重試控制機構,在由所述重試判定機構判定為能夠重試的情況下,所述重試控制機構控制所述輸送機構以便重試所述輸送處理。在此,所述後處理裝置可以構成為,具有待機判定機構,所述待機判定機構在由所述檢測機構檢測到片材束的卡紙的時刻,判定是否能夠由片材待機機構進行下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的輸送待機,所述片材待機機構能夠在直至到達所述收容託盤為止的輸送路徑中途使片材的輸送暫時待機,在由所述待機判定機構判定為能夠進行下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的輸送待機的情況下,所述重試控制機構利用片材待機機構使該最初的片材待機,優先執行所述輸送處理的重試動作。並且,可以構成為,所述圖像形成裝置構成為將像承載體上的調色劑像在轉印位置轉印到片材上來形成圖像,所述片材待機機構是調節機構,所述調節機構設置於所述圖像形成裝置,具有用於使片材的輸送暫時停止來取得向所述轉印位置送出片材的時機的調節輥對,在檢測到所述卡紙的時刻為到達所述下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的前端抵接於所述正時輥對的夾持部而本來應送出的時機以前的情況下,所述待機判定機構判定為能夠待機。另外,可以構成為,所述片材待機機構是堆積機構,所述堆積機構設置於所述圖像形成裝置,將形成圖像後的片材在相比向後處理裝置排出的排出機構更靠片材輸送方向上遊側臨時堆積,在檢測到所述卡紙的時刻為所述最初的片材的前端到達切換部件之前的情況下,所述待機判定機構判定為能夠待機,所述切換部件對朝向所述排出機構的輸送路徑和朝向所述堆積機構的輸送路徑進行切換。另外,所述後處理裝置可以構成為,具有包括保持部件和導向機構的所述片材待機機構,所述保持部件在所述收容託盤的上方保持片材,所述導向機構將從圖像形成裝置排出來的片材的輸送路徑從向所述收容託盤引導的路徑切換到向所述保持部件引導的路徑,在檢測到所述卡紙的時刻處的所述導向機構的狀態為所述最初的片材能夠被該導向機構引導而向所述保持部件方向引導的狀態或者為應成為能夠被引導的狀態的狀態時,所述待機判定機構判定為能夠待機。在此,可以構成為,所述輸送機構具有:前端輸送部件,所述前端輸送部件與所述收容託盤所收容的所述片材束的輸送方向前端接觸而將該片材束向輸送方向引導,在檢測到卡紙時暫時返回到規定的退避位置後,與輸送方向前端再接觸而進行重試;以及後端輸送部件,所述後端輸送部件與所述片材束的輸送方向後端接觸而將該片材束向輸送方向引導,在檢測到卡紙時暫時返回到規定的退避位置後,與輸送方向後端再接觸而進行重試,在檢測到卡紙的片材束的張數或該片材束的片材的紙張定量為對應的閾值以下的情況下,所述重試控制機構對所述輸送機構進行控制,以便僅使所述輸送機構具有的輸送部件中的任一方的輸送部件返回到該輸送部件的所述退避位置,抑制使另一方的輸送部件返回到該輸送部件的所述退避位置,僅使用該另一方的輸送部件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重試該片材束的輸送。另外,本發明的一方案的圖像形成系統包括圖像形成裝置和後處理裝置,所述後處理裝置將從圖像形成裝置排出的一份量的片材束收容於收容託盤後輸送至後處理位置進行後處理,將後處理後的片材束從收容託盤向排出部排出,所述圖像形成裝置具有能夠在直至到達所述收容託盤為止的輸送路徑中途使片材的輸送暫時待機的片材待機機構,所述後處理裝置具有:輸送機構,所述輸送機構執行將所述收容託盤所收容的一份量的片材束經由所述後處理位置輸送至排出部的輸送處理;檢測機構,所述檢測機構對由所述輸送機構進行的輸送處理中的所述片材束的卡紙進行檢測;重試判定機構,在檢測到所述片材束的卡紙的情況下,所述重試判定機構預測下一份片材束的最初的片材從所述圖像形成裝置排出而到達所述收容託盤的第一時刻、以及重試檢測到所述卡紙的片材束的輸送處理而完成向排出部的排出的第二時刻,在第一時刻為第二時刻以後的情況下判定為能夠重試;重試控制機構,在由所述重試判定機構判定為能夠重試的情況下,所述重試控制機構控制所述輸送機構以便重試所述輸送處理;以及待機判定機構,所述待機判定機構在由所述檢測機構檢測到片材束的卡紙的時刻,判定是否能夠由所述片材待機機構進行下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的輸送待機,在由所述待機判定機構判定為能夠進行下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的輸送待機的情況下,所述重試控制機構利用片材待機機構使該最初的片材待機,優先執行所述輸送處理的重試動作。在此,可以構成為,所述圖像形成裝置構成為將像承載體上的調色劑像在轉印位置轉印到片材上來形成圖像,所述片材待機機構是調節機構,所述調節機構具有用於使片材的輸送暫時停止來取得向所述轉印位置送出片材的時機的調節輥對,在檢測到所述卡紙的時刻為到達所述下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的前端抵接於所述正時輥對的夾持部而本來應送出的時機以前的情況下,所述待機判定機構判定為能夠待機。另外,可以構成為,所述片材待機機構是堆積機構,所述堆積機構將形成圖像後的片材在相比向後處理裝置排出的排出機構更靠片材輸送方向上遊側臨時堆積,在檢測到所述卡紙的時刻為所述最初的片材的前端到達切換部件以前的情況下,所述待機判定機構判定為能夠待機,所述切換部件對朝向所述排出機構的輸送路徑和朝向所述堆積機構的輸送路徑進行切換。分別預測檢測到卡紙的片材束的下一份片材束的最初的片材從圖像形成裝置排出而到達收容託盤的第一時刻、以及重試檢測到卡紙的片材束的輸送處理而完成向排出部的排出的第二時刻,在第一時刻為第二時刻以後且在重試動作中不存在下一份片材從圖像形成裝置向後處理裝置排出而使得重試中的片材束和下一份片材接觸而產生新的卡紙的可能性的情況下,進行控制以執行檢測到卡紙的片材束的輸送處理的重試。其結果是,可以防止由於執行重試而產生新的卡紙、卡紙的處理複雜化而導致使用者的處理負擔增大,在能夠執行重試的後處理裝置中,可以防止產生使用者的卡紙處理負擔增大的事態。附圖說明圖1(a)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系統的外觀的立體圖。(b)是(a)所示的第二託盤的附近的放大圖。圖2是示意性地表示圖1所示的圖像形成裝置的內部結構的主視圖。圖3是表示圖1所示的圖像形成裝置的電子控制系統的結構的框圖。圖4是表示圖1所示的後處理裝置的外觀的立體圖。圖5是表示在圖4所示的後處理裝置中第一託盤的載置面呈水平時的外觀的立體圖。圖6(a)是沿著圖4所示的線段VI(a)-VI(a)的剖視圖,(b)是沿著圖5所示的線段VI(b)-VI(b)的剖視圖。圖7是表示圖4所示的後處理裝置的電子控制系統的結構的框圖。圖8是表示在圖4所示的第一託盤中從圖像形成裝置排出的片材束被對齊時的外觀的立體圖。圖9是沿著圖8所示的線段IX-IX的剖視圖。圖10是表示在圖4所示的第一託盤中被對齊了的片材束被輸送至訂書機的位置時的外觀的立體圖。圖11是沿著圖10所示的線段XI-XI的剖視圖,(a)表示輸送開始時的狀態,(b)表示輸送中途的狀態。圖12是表示在圖4所示的第一託盤中由訂書機裝訂後的片材束整體被載置在載置面上時的外觀的立體圖。圖13是表示圖4所示的第一託盤在載置片材束的狀態下使載置面水平時的外觀的立體圖。圖14是表示在圖4所示的第一託盤中推出部件將片材束向第二託盤推出時的外觀的立體圖。圖15是表示在圖4所示的第一託盤中推出部件退避時的外觀的立體圖。圖16是表示圖4所示的第一託盤使載置面返回到了初始的傾斜姿勢時的外觀的立體圖。圖17是表示進行後處理的動作的情況下的重試控制處理的動作的流程圖。圖18是表示重試執行/不執行確定處理的動作的流程圖。圖19是表示圖4所示的後處理裝置的變形例的外觀的立體圖。圖20是表示在圖19所示的後處理裝置中第一託盤的載置面呈水平時的外觀的立體圖。圖21(a)是圖19所示的支承部件的側視圖,(b)是表示其前端部的附近的立體圖,(c)是表示其整個上表面的立體圖。圖22(a)是示意性地表示圖19所示的推出部件退避時與支承部件結合的部分的立體圖,(b)是沿著(a)所示的線段(b)-(b)的剖視圖。圖23(a)是圖19所示的第一託盤的支承軸的附近的放大側視圖,(b)是示意性地表示圖19所示的支承部件恢復到初始位置時從推出部件脫離的部分的立體圖。圖24(a)是沿著圖19所示的線段VI(a)-VI(a)的剖視圖,(b)是沿著圖20所示的線段VI(b)-VI(b)的剖視圖。圖25(a)是表示圖19所示的落入部件的下表面的立體圖,(b)是其俯視圖,(c)是表示其上表面的立體圖。圖26是表示圖19、圖20所示的後處理裝置中的支承部件與落入部件的相對位置關係的放大立體圖。(a)表示從圖像形成裝置排出的片材被收容於第一託盤的期間的位置關係,(b)表示第一託盤使載置面水平時的位置關係,(c)表示支承部件從第一託盤上方的位置退避後向該位置返回時的位置關係。圖27是處於圖26所示的位置關係的支承部件和落入部件的放大俯視圖。(a)表示圖26(a)所示的兩部件,(b)表示圖26(b)所示的兩部件,(c)表示圖26(c)所示的兩部件。圖28是表示後處理裝置150A的第二控制部300進行的重試控制處理的動作的變形例的流程圖。圖29是表示重試執行/不執行確定處理A的動作的流程圖。圖30是示意性地表示MFP100的變形例(MFP100A)的內部結構的主視圖。圖31是表示重試控制處理的動作的另外的變形例的流程圖。圖32是表示重試執行/不執行確定處理B的動作的流程圖。圖33是按照階段順序表示因片材的壓曲而產生卡紙時的重試動作的第一託盤的示意性的局部剖視圖,(a)表示檢測到卡紙的時刻處的狀態,(b)表示前端輸送部件向退避位置返回的時刻處的狀態,(c)表示前端輸送部件將片材的前端推回去的時刻處的狀態,(d)表示前端輸送部件再次向退避位置返回的時刻處的狀態,(e)表示在前端輸送部件在退避位置待機的狀態下僅後端輸送部件輸送片材的時刻處的狀態。圖34是按照階段順序表示因輸送力不足而產生卡紙時的重試動作的第一託盤的示意剖視圖,(a)表示檢測到卡紙的時刻處的狀態,(b)表示前端輸送部件向退避位置返回的時刻處的狀態,(c)表示前端輸送部件向片材束的前端返回後、後端輸送部件向該片材束的後端返回的時刻處的狀態,(d)表示前端輸送部件和後端輸送部件協作地輸送片材束的時刻處的狀態。圖35是後處理的變形例的流程圖。圖36是圖35所示的步驟S103的子程序、即與後處理裝置將片材束向第一託盤的載置面輸送的動作相關的處理的流程圖。圖37是圖36所示的步驟S206的子程序、即與後處理裝置推測卡紙的原因並使前端輸送部件以與推測的原因相應的形態重試該片材的輸送的動作相關的處理的流程圖。圖38(a)~(e)是使圖33的一部分變形後的圖。圖39是後處理的另外的變形例的流程圖。圖40是圖39所示的步驟S3901的子程序、即與後處理裝置將片材束向第一託盤的載置面輸送的動作相關的處理的流程圖。圖41是圖40所示的步驟S4001的子程序、即與後處理裝置使輸送部以與通常時的形態不同的另外的形態重試片材的輸送的動作相關的處理的流程圖。圖42是表示圖4所示的後處理裝置的電子控制系統的結構的變形例的框圖。附圖標記說明100、100AMFP14調節輥對14A夾持部27轉印位置42排紙口60第一控制部150、150A後處理裝置200第一託盤210第二託盤221第一對齊部件222第二對齊部件231引導部件232推進部件241、242第一保持部件243、244第二保持部件250加工部260推出部件270支承部件280導向部件290落入部件300第二控制部403切換部件410預堆積機構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發明的片材後處理裝置以及圖像形成系統的實施方式。圖1(a)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系統的外觀的立體圖。該圖像形成系統具有複合機(Multi-FunctionPeripheral:MFP)100作為圖像形成裝置。並且,在該MFP100的框體內裝配有後處理裝置150並與MFP100構成一體。MFP100一併具有掃描儀、彩色複印機、以及彩色雷射印表機的功能。參照圖1(a),該MFP100是臺式,框體的高度低到能夠設置在桌子上的程度。在該框體的上表面能夠開閉地安裝有自動原稿輸送裝置(AutoDocumentFeeder:ADF)110。在ADF110的正下方的框體部分內置有掃描儀120。在掃描儀120的正下方開設有間隙130,在其裡面設置有排紙部140。即,MFP100是體內排紙型,將該間隙130用作排紙空間。在該排紙空間130中安裝有後處理裝置150。在MFP100前面中的、位於排紙空間130跟前的部分配置有排紙託盤160,在其旁邊嵌入有操作面板170。在後處理裝置150、排紙託盤160、以及操作面板170的正下方的框體部分,內置有印表機180,在其底部能夠拉出地安裝有供紙盒190。圖1(b)是排紙託盤160的附近的放大圖。後處理裝置150對從排紙部140向排紙空間130中排出的片材束STC進行後處理,此後,將片材束STC向排紙空間130外推出。該片材束STC如圖1(b)所示裝載於排紙託盤160。後處理例如包括:對齊片材束STC的處理、用訂書機裝訂片材束STC的處理、以及將片材束STC一份一份錯開地向排紙託盤160排出而分類的處理。圖2是示意性地表示MFP100的內部結構的主視圖。在圖2中,MFP100內部的構件就像透過框體的前面所看到的那樣被描繪出。參照圖2,MFP100內置有圖像形成部。圖像形成部是基於圖像數據在片材上形成調色劑像的構件,包括輸送部10、成像部20、定影部30、以及排紙部40。輸送部10利用將供紙盒11內的片材SHT一張一張地向輸送路徑上陸續送出的陸續送出輥12、輸送輥對13、調節輥(resistroller)對14,從供紙盒11將片材SHT一張一張地向成像部20輸送。調節輥對14是取得將由成像部20生成的調色劑像在轉印位置27轉印到片材上的時機的輥,從被輸送的片材抵接於調節輥對14的夾持部14A而臨時停止的時刻起經過預先設定的默認的待機時間後從後述的第一控制部60輸出圖像的寫入指示,與上述圖像的寫入指示相應地,由成像部20生成調色劑像,調節輥對14的驅動被控制,以便與該調色劑像向轉印位置27輸送的時機相一致地將片材供給到該轉印位置27。在夾持部14A的片材輸送方向的上遊側的附近,配置有未圖示的紙張通過傳感器(後述的紙張通過傳感器15),該紙張通過傳感器用於對片材的前端輸送到了調節輥對14進行檢測。紙張通過傳感器是光學傳感器,對從輸送輥對13輸送的片材的前端到達了夾持部14A進行檢測。能夠收容於供紙盒11的片材SHT的材質是紙或樹脂,尺寸為A3、A4、A5或B4等。成像部20在從輸送部10輸送來的片材SH2上形成調色劑像。具體而言,四個成像單元21Y、21M、21C、21K的每一個首先利用來自曝光部26的雷射,在感光鼓25Y、25M、25C、25K的表面以基於圖像數據的圖案進行曝光,在該表面生成靜電潛像。各成像單元21Y~21K接著利用黃色(Y)、品紅色(M)、青色(C)、以及黑色(K)的各色調色劑對該靜電潛像進行顯影。得到的4色的調色劑像利用一次轉印輥22Y、22M、22C、22K和對應的感光鼓之間的電場,從感光鼓的表面依次向中間轉印帶23的表面上的同一位置轉印。這樣一來在該位置構成一個彩色調色劑像,進而利用中間轉印帶23和二次轉印輥24之間的電場,向從輸送部10向兩者23、24之間的輥隙(轉印位置27)通過的片材SH2的表面轉印。此後,二次轉印輥24將該片材SH2向定影部30送出。定影部30使調色劑像熱定影在從成像部20送出來的片材SH2上。具體而言,當該片材SH2在定影輥31和加壓輥32之間的輥隙通過時,定影輥31向該片材SH2的表面施加內置的加熱器的熱,加壓輥32對該片材SH2的加熱部分施加壓力並向定影輥31推壓。利用來自定影輥31的熱和來自加壓輥32的壓力,調色劑像熱定影在該片材SH2的表面上。排紙部40將調色劑像已熱定影的片材向排紙空間130排出。參照圖2,排紙部40包括:切換板41、排紙口42、排紙輥對43、翻轉口44、翻轉輥對45、翻轉導向板46、以及翻轉路徑47。在將從定影部30的上部送出來的片材收容於後處理裝置150時,切換板41形成通向排紙口42的通路,在使該片材暫時待機後使其翻轉而向成像部20返回時,切換板41形成通向翻轉口44的通路。排紙口42和翻轉口44都是在與排紙空間130面對的MFP100的框體部分開設的水平方向上細長的縫隙。排紙輥對43配置在排紙口42的內側,在旋轉的同時在其周面將沿切換板41移動來的片材SH3從排紙口42向排紙空間130的下部送出並收容於後處理裝置150。翻轉導向板46從翻轉口44的外側朝向排紙空間130的頂板131延伸,並支承於從該頂板131稍微離開的位置,在其與該頂板131之間的間隙中確保供雙面印刷中的片材SH4待機的場所。翻轉輥對45配置在翻轉口44的內側,在旋轉的同時在其周面將沿切換板41移動來的片材從翻轉口44向排紙空間130的上部送出並向翻轉導向板46上載置。翻轉輥對45進而在該片材SH4的後端即將通過自身之前使自身的旋轉反向而將該片材SH4從翻轉導向板46向翻轉口44中取入並向翻轉路徑47輸送。翻轉路徑47利用多個輥對的驅動力將由翻轉輥對45輸送的片材SH5翻過來並向輸送部10內的調節輥對14返回。此後,該片材SH5與供紙盒11的片材SHT同樣地由輸送部10向成像部20輸送,在已經形成有調色劑像的面的背側形成另外的調色劑像。該片材再次接受定影部30的處理而由排紙部40收容於後處理裝置150。圖3是表示MFP100的電子控制系統的結構的框圖。參照圖3,在該電子控制系統中,除圖像形成部70之外,操作部50、第一控制部60、第一通信部80、以及紙張通過傳感器15也通過總線90能夠相互通信地相互連接。操作部50通過使用者的操作或與外部的電子設備的通信,接受印刷任務的要求和印刷對象的圖像數據,將印刷任務的要求和印刷對象的圖像數據向第一控制部60傳送。參照圖3,操作部50包括:操作面板170、掃描儀120、以及外部接口(I/F)52。如圖1(a)所描繪的那樣,操作面板170包括:按鈕、觸控螢幕、以及顯示器。操作面板170在顯示器中顯示操作畫面以及各種參數的輸入畫面等GUI(GraphicUserInterface:圖形用戶界面)畫面。而且,操作面板170對使用者已操作的按鈕或觸控螢幕的位置進行識別並將與該識別相關的信息作為操作信息向第一控制部60傳送。掃描儀120向ADF110自動取入的原稿或使用者放置在ADF110正下方的原稿臺上的原稿的表面照射光,根據反射光的強度分布來讀取文字、圖案或照片並轉換為圖像數據。外部I/F52包括USB埠或存儲卡槽等存儲器接口、或通過有線或無線與外部的網絡連接的網絡接口,通過這些接口從USB存儲器或硬碟驅動(HDD)等外設的存儲裝置直接取入印刷對象的圖像數據,或同與網絡連接的其他電子設備進行通信而從這些電子設備接收印刷對象的圖像數據。第一控制部60是在設置在MFP100的內部的一張基板上安裝的電子電路。參照圖3,第一控制部60包括CPU61、RAM62、以及ROM63。CPU61按照固件對與總線90連接的其他構件50、70、80、15進行控制。RAM62向CPU61提供CPU61執行固件時的作業區域,並且,保存操作部50所接受的印刷對象的圖像數據。ROM63包括不可寫入的半導體存儲器裝置、以及EEPROM等能夠改寫的半導體存儲器裝置或HDD。前者存儲固件,後者向CPU61提供環境變量等的保存區域。CPU61執行各種固件,由此,第一控制部60基於來自操作部50的操作信息,首先對MFP100內的其他構件進行控制。具體而言,第一控制部60使操作部50顯示操作畫面並接受使用者的操作。根據該操作,第一控制部60確定運轉模式、待機模式、睡眠模式等工作模式,並將該工作模式以驅動信號向其他構件通知,以使各構件執行與該工作模式相應的處理。另外,第一控制部60按照CPU61執行的固件,使操作部50從使用者接受與後處理相關的指示,基於該指示向後處理裝置150發送與後處理相關的控制信息。該控制信息按照後處理的種類,對是否需要、份數、處理對象的片材的尺寸、每一份片材的張數(在此,「一份」也包括片材的張數為一張的情況)、以及排紙時的片材的姿勢(縱向放置和橫向放置的區別)等進行限定。另外,第一控制部60將由排紙部40進行排紙的預告、即用於提前通知該排紙的時機的信號向後處理裝置150發送。例如在操作部50從使用者接受了印刷任務時,第一控制部60首先使操作部50向RAM62傳送印刷對象的圖像數據。第一控制部60接著按照該任務表示的印刷條件,向輸送部10指定應輸送的片材的種類和其輸送時機,向成像部20提供表示應形成的調色劑像的圖像數據,向定影部30指定應維持的定影輥31的表面溫度,向排紙部40指示是應該將片材收容於後處理裝置150還是應該使片材在翻轉導向板46上翻轉。而且,在印刷任務開始時,第一控制部60向後處理裝置150發送與後處理相關的控制信息,在該任務的執行中,第一控制部60向後處理裝置150繼續預告由排紙部40進行的排紙。另外,第一控制部60在印刷任務的執行中監視片材的輸送位置,根據來自後處理裝置150(後述的第二控制部300)的取得要求,向後處理裝置150通知與輸送位置相關的信息(以下稱為「輸送信息」)。具體而言,第一控制部60首先取得從自圖像形成部70接收開始供給片材的通知起的經過時間(T)、以及根據紙張通過傳感器15的輸出表示片材前端的當前的輸送位置是否處於輸送可延遲位置的可否延遲信息。在此,「輸送可延遲位置」指的是如下的位置:輸送過程中的前頭的片材的前端的輸送位置到達(抵接於)調節輥對14的夾持部14A之前的位置、或從到達夾持部14A起經過默認的待機時間(從到達夾持部14A的時刻起,第一控制部60向成像部20輸出圖像數據而進行圖像的寫入指示並且使臨時停止的調節輥對14開始再驅動之前的待機時間)之前的位置。例如在輸送片材的輥的驅動電機是步進電機的情況下,該經過時間的計測利用其驅動信號的脈衝數,在驅動電機包括編碼器的情況下,利用該電機的轉速。並且,第一控制部60基於所取得的經過時間(T),計算片材的前端從該片材的當前位置起直至到達排紙口42為止所需的時間(AR),將算出的AR和所取得的可否延遲信息作為輸送信息,通過第一通信部80通知後處理裝置150。在此,第一控制部60預先按照印刷條件、片材的種類以及尺寸,將片材的前端從片材的供給開始位置起直至到達排紙口42為止所需的時間(T0)存儲到ROM63中,AR通過求出T0與T之差而算出。第一通信部80通過有線或無線與後處理裝置150的電子控制系統進行通信。第一通信部80尤其是對第一控制部60和後處理裝置150的控制部之間的信息交換進行中繼。圖4、圖5是表示後處理裝置150的外觀的立體圖。圖6(a)是沿著圖4所示的線段VI(a)-VI(a)的剖視圖,(b)是沿著圖5所示的線段VI(b)-VI(b)的剖視圖。參照圖4-6,後處理裝置150包括:第一託盤200、第二託盤210、對齊部件221、222、前端輸送部件231、後端輸送部件232、保持部件241、243、加工部250、251、推出部件260、以及導向部件280。第一託盤200是收容從MFP100的排紙口42排出的片材的託盤,能夠變更載置面相對於排紙方向(是圖4-6所示的X軸方向,以下稱為「FD方向」)的傾斜度。如圖4-6所示,FD方向相對於水平方向傾斜。第二託盤210是圖1中描繪的排紙託盤160,在相對於排紙方向(FD方向)垂直的方向(是圖4、5所示的Y軸方向,以下稱為「CD方向」)上隔著立壁211與第一託盤200鄰接。如圖4-6所示,CD方向實質上是水平的。對齊部件221、222在第一託盤200上在CD方向上從兩側夾著片材束使其對齊。前端輸送部件231和後端輸送部件232在第一託盤200上在FD方向上從兩側夾著片材束向FD方向輸送。這些部件231、232將該片材束尤其是輸送至加工部250的正下方,或使該片材束整體載置在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上。保持部件241、243在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相對於水平方向傾斜時從該載置面突出而從傾斜方向的下側保持片材束。加工部250、251對第一託盤200所收容的片材進行加工。推出部件260在第一託盤200上在CD方向往復運動,將第一託盤200所收容的片材束向第二託盤210推出而排出。導向部件280能夠上下擺動,尤其是能夠變更FD方向上的上表面的傾斜度。由此,在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相對於水平方向傾斜期間,導向部件280使從排紙口42排出的片材向該載置面移動,在該載置面呈水平的期間,導向部件280阻止片材向該載置面移動。以下,說明這些部件的詳細情況。-第一託盤-參照圖4-6,第一託盤200在FD方向的端部中的、遠離排紙口42的一方端部200A(以下稱為「第一託盤200的上端部」)包括支承軸201。該支承軸201將第一託盤200能夠擺動地連接到後處理裝置150的框體202。第一託盤200繞該支承軸201擺動,由此,使FD方向的端部中的、靠近排紙口42的一方端部200B(以下稱為「第一託盤200的下端部」)上下位移而變更載置面相對於FD方向的傾斜度。具體而言,在直至一份片材束從MFP100收容到第一託盤200為止的期間,第一託盤200使載置面如圖4、圖6(a)所示從水平方向傾斜並保持為與FD方向平行。在該期間中,第一託盤200用作作業空間,該作業空間用於對從MFP100排出的片材進行對齊等後處理。另一方面,在一份片材束從第一託盤200向第二託盤210推出而被排出的期間,第一託盤200使載置面如圖5、圖6(b)所示返回到水平而將其保持。由此,從第一託盤200排出的片材束以其表面實質上水平的狀態向第二託盤210移動。參照圖4,在排紙口42的緊靠著的外側設置有排紙導向板203。該排紙導向板203使從排紙口42排出的片材向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移動。在該片材的整體向排紙口42外全部出去了時,藉助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傾斜,位於其傾斜的下側的片材的端部在與位於相同側的後處理裝置150的框體202的側面207(以下稱為「框體202的下端部的側面」)接觸的位置對齊。這樣,收容於第一託盤200的片材在FD方向上被對齊。雖然在圖4-6中未示出,但在第一託盤200的下端部200B的附近、以及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CD方向的緣部200F(參照圖5)的附近,分別嵌入有片材後端傳感器。片材後端傳感器例如是光學傳感器,對從排紙口42向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移動的片材束的後端、從第一託盤200沿CD方向被推出的片材束的後端進行光學檢測。該傳感器尤其是在該片材束的後端到達第一託盤200的下端部200B時、該後端到達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CD方向的緣部200F時分別作出反應。參照圖5,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比將第一託盤200和第二託盤210之間分隔的立壁211的上端高。因此,僅通過將第一託盤200所收容的片材束沿CD方向(向Y軸的正方向)推出,該片材束就向第二託盤210移動而不會被第二對齊部件222等任意的部件阻擋。參照圖6(b),後處理裝置150在第一託盤200下方的區域包括提升電機204和凸輪機構205。提升電機204根據來自後述的第二控制部300的驅動信號使軸旋轉。凸輪機構205將該軸的旋轉力轉換為第一託盤200的擺動力。藉助該擺動力,第一託盤200繞支承軸201擺動。-第二託盤-參照圖4、圖5,第二託盤210的載置面從將其與第一託盤200之間分隔的立壁211相對於CD方向(Y軸方向)向斜上方傾斜。藉助第二託盤210的載置面的該傾斜,從第一託盤200推出的片材束在其傾斜方向的下端與立壁211接觸的位置對齊。這樣,裝載於第二託盤210的片材束在CD方向上被對齊。-對齊部件-參照圖4,第一對齊部件221和第二對齊部件222設置在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CD方向(Y軸方向)上的兩側的緣部。在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相對於水平方向傾斜期間,無論是哪個對齊部件221、222都能夠在該載置面上沿CD方向往復運動。第一對齊部件221利用拉伸彈簧(在圖4中未示出)連結到後處理裝置150的框體202。通過被該拉伸彈簧的彈性力拉伸,第一對齊部件221的背面與鄰接的推出部件260的延長部261(參照圖5、圖6(b))接觸。在推出部件260朝向第二託盤210前進時,第一對齊部件221被推出部件260的延長部推壓而向相同方向前進,在推出部件260朝向原來的位置後退時,第一對齊部件221被拉伸彈簧拉拽而向相同方向後退。這樣,第一對齊部件221與推出部件260連動。向第二對齊部件222提供驅動力的CD對齊電機和其驅動機構,設置在後處理裝置150中的、圖6所示的第一託盤200下方的區域。(但是,這些構件自身在圖6中未示出)CD對齊電機根據來自後述的第二控制部300的驅動信號使軸旋轉,驅動機構將該軸的旋轉力轉換為第二對齊部件222的往復運動的驅動力。這樣,第二對齊部件222與第一對齊部件221獨立地進行往復運動。-前端輸送部件(引導部件)-參照圖4,前端輸送部件231設置在第一託盤200的上端部200A,在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相對於水平方向傾斜期間,從在該載置面的上端部形成的FD方向(X軸方向)的槽208突出並能夠沿該槽208往復運動。前端輸送部件231與第一託盤200所收容的片材束的FD方向上的前端接觸而將該片材束向FD方向引導。以下,出於簡化標記的目的,將「前端輸送部件」稱為「引導部件」。在向FD方向輸送的過程中,引導部件231防止片材向從FD方向斜著偏離的方向移動或片材傾斜或片材束零亂。如圖4、圖6(a)所示,引導部件231包括能夠擺動地安裝在其前端部的把持爪231A。該把持爪231A倒下而將片材束的前端從上方向自身的基端部231B的上表面壓住,由此,引導部件231能夠把持該片材束的前端。而且,如圖5、圖6(b)所示,引導部件231在位於第一託盤200的上端部200A時,將其基端部作為軸使其前端部擺動而向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槽208中倒入。由此,引導部件231能夠向該槽中的位置HM1退避。以下,將該位置HM1稱為「引導部件231的退避位置」。另外,「退避位置」也被稱為「起始位置」。向引導部件231提供驅動力的FD對齊電機和其驅動機構,設置在後處理裝置150中的、圖6所示的第一託盤200下方的區域。(但是,這些構件自身在圖6中未示出)FD對齊電機例如是步進電機,與來自後述的第二控制部300的驅動信號的脈衝相一致地使軸斷續地旋轉。驅動機構將該軸的旋轉力轉換為引導部件231的往復運動的驅動力、以及其主體的伸縮運動和把持爪231A的擺動的驅動力。尤其是,在使引導部件231在輸送片材束後向退避位置HM1返回時,FD對齊電機的轉矩被設定為將引導部件231的速度維持在恆定值。-後端輸送部件(推進部件)-參照圖4,後端輸送部件232設置在第一託盤200的下端部200B,在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相對於水平方向傾斜期間,從在該載置面的下端部形成的FD方向的槽209突出,並能夠沿該槽209往復運動。後端輸送部件232與第一託盤200所收容的片材束的FD方向上的後端接觸而將該片材束向FD方向推進。以下,出於簡化標記的目的,將「後端輸送部件」稱為「推進部件」。如圖6(a)所示,推進部件232從第一託盤200的下端部200B沿其傾斜的延長方向繼續下降,從而能夠向比框體202的下端部的側面207更靠下側的位置HM2(以下稱為「推進部件232的退避位置」)退避。向推進部件232提供驅動力的FD輸送電機和其驅動機構,設置在後處理裝置150中的、從圖6所示的第一託盤200的下端部200B的下方到排紙口42下方的區域。(但是,這些構件自身在圖6中未示出)FD輸送電機例如是步進電機,與來自後述的第二控制部300的驅動信號的脈衝相一致地使軸斷續地旋轉。驅動機構將該軸的旋轉力轉換為推進部件232的往復運動的驅動力。這樣,推進部件232的移動與引導部件231的移動獨立地進行。尤其是在使推進部件232在輸送片材束後向退避位置HM2返回時,FD輸送電機的轉矩被設定為將推進部件232的速度維持在恆定值。在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輸送片材束時,FD對齊電機和FD輸送電機的轉矩與該片材束的標準重量相應地被調節,以使該片材束的速度達到恆定的目標值。該目標速度被設定為後處理裝置150無損MFP100的生產率的值。將由如上所述被調節了的轉矩得到的輸送力、即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施加於片材束的驅動力稱為「通常時的輸送力」或「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的通常時的驅動力」。通常時的輸送力大到如下程度:能夠反抗標準重量的片材束與第一託盤200的摩擦力而將該標準重量的片材束加速至目標速度。-保持部件-參照圖4、圖5,第一保持部件241、242和第二保持部件243、244在第一託盤200的下端部200B各設置有兩個。任一保持部件都被嵌入在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中,其前端部能夠從載置面突出。圖4-6表示所有的保持部件241-244從載置面突出時的狀態。在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相對於水平方向傾斜時,第一保持部件241、242和第二保持部件243、244的任一方從載置面突出而從傾斜方向的下側保持第一託盤200所收容的片材束。由此,該片材束向傾斜方向的下側、即與FD方向相反的方向(X軸的負方向)的移動被防止。另外,第一保持部件241、242的位置是第一託盤200的下端200B,第二保持部件243、244的位置比第一保持部件241、242的位置更靠近FD方向上的載置面的中央。因此,由第二保持部件243、244保持的片材束相比由第一保持部件241、242保持的片材束位於傾斜方向的上側。第一保持部件241、242與設置於圖6所示的第一託盤200的下部的第一螺線管和拉伸彈簧連接。(但是,這些構件自身在圖6中未示出)第二保持部件243、244也同樣地與設置於第一託盤200的下部的第二螺線管和拉伸彈簧連接。(這些構件自身在圖6中也未示出)各保持部件241~244在從所連接的螺線管受到驅動力的期間從載置面突出,在該驅動力停止的期間,藉助拉伸彈簧的彈性力而向載置面中退避。這樣,一對第一保持部件241、242同時突出或退避,一對第二保持部件243、244同時突出或退避。另一方面,在第一保持部件241、242和第二保持部件243、244之間,突出和退避相互獨立。-加工部-參照圖4、圖5,加工部250、251設置在第一託盤200的支承軸201的附近,在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上方包括壓緊器(clincher)250,在與其相向的載置面的區域包括訂書機251。加工部如下所述利用這些構件250、251。壓緊器250能夠沿載置面的法線方向往復運動,能夠與相向的訂書機251接觸。壓緊器250根據來自後述的第二控制部300的驅動信號,將配置在其下方的片材束的角部壓在訂書機251上。與此相應地,訂書機251將訂書釘釘入該角部。壓緊器250將從該角部突出的訂書釘的前端彎曲以使其平坦。這樣,該片材束被裝訂。-推出部件-參照圖4,在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相對於水平方向傾斜期間,推出部件260位於該載置面的CD方向(Y軸方向)上的緣部的一方並與第一對齊部件221接觸。而且,推出部件260在保持該狀態不變的狀態下能夠在該載置面上沿CD方向往復運動。參照圖5,在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上,形成有用於引導推出部件260的CD方向(Y軸方向)的槽200C、200D、200E。在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呈水平地保持期間,推出部件260能夠沿這些槽200C-E在載置面上從CD方向的一方的邊緣往復運動到相反側的邊緣。而且,推出部件260能夠從該載置面相對於水平方向傾斜時的位置在CD方向(向Y軸的負方向)移動而向載置面外退避。向推出部件260提供驅動力的CD輸送電機和其驅動機構設置在圖6所示的第一託盤200的下部。(但是,這些構件自身在圖6中未示出)CD輸送電機根據來自後述的第二控制部300的驅動信號使軸旋轉。驅動機構包括多個帶輪、以及張設在這些帶輪上的傳送帶。這些帶輪中的一個與CD輸送電機的軸連接而與該軸一同旋轉。傳送帶與帶輪一同旋轉,從而將該軸的旋轉力轉換為推出部件260的往復運動的驅動力。這樣,推出部件260在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上在CD方向上進行往復運動。-導向部件-參照圖4-圖6,導向部件280設置在後處理裝置150中的、比第一託盤200的下端部200B更靠下側(X軸的負側)的區域。導向部件280能夠以靠近排紙口42的一方的端部為軸使上表面擺動。如圖4、圖6(a)所示,在第一託盤200使載置面相對於水平方向傾斜期間,導向部件280使上表面與FD方向平行地與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延長部分一致。由此,從排紙口42排出的片材沿導向部件280的上表面向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移動。另一方面,如圖5、圖6(b)所示,在第一託盤200將載置面呈水平地保持期間,導向部件280使上表面相對於FD方向傾斜。由此,導向部件280阻止從排紙口42排出的片材向第一託盤200的下部侵入。導向部件280利用設置在其下部的凸輪機構與推進部件232的驅動機構連接。(但是,這些構件在圖6中未示出)如圖6(b)所示,在推進部件232的位置被維持在相距退避位置HM2規定距離(直至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下端為止的距離)以上的範圍PRV內的期間,該凸輪機構通過推進部件232的驅動機構將FD輸送電機的軸的旋轉力轉換為導向部件280的擺動力。導向部件280利用該擺動力使上表面的傾斜度與推進部件232連動地變化。[後處理裝置的電子控制系統]圖7是表示後處理裝置150的電子控制系統的結構的框圖。參照圖7,在該電子控制系統中,第二控制部300通過總線390與驅動部310-360、片材後端傳感器370A、370B、以及第二通信部380能夠通信地連接。-驅動部-參照圖7,驅動部由對齊部310、輸送部320、保持部330、加工部340、收容部350、以及推出部360構成。這些驅動部都是針對可動部件的動力源的驅動器,在使可動部件動作時,根據來自第二控制部300的驅動信號,控制該可動部件的動力源。對齊部310在使對齊部件221、222、引導部件231、以及推出部件260對齊片材時,控制CD對齊電機、FD對齊電機、以及CD輸送電機。輸送部320在使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向FD方向輸送片材束時,控制FD對齊電機和FD輸送電機。保持部330在使保持部件241-244突出或退避時,控制第一螺線管和第二螺線管。加工部340控制由壓緊器250和訂書機251進行的片材綑紮加工。收容部350在使第一託盤200繞支承軸201擺動時控制提升電機204。推出部360在使推出部件260向CD方向輸送(推出)片材束時控制CD輸送電機。輸送部320和推出部360具有協作地使第一託盤200所收容的片材束經由加工部250、251輸送至第二託盤210的功能。另外,各驅動部310-360包括用於檢測可動部件的位置或姿勢的位置傳感器,向第二控制部300通知由這些位置傳感器檢測到的可動部件的位置或姿勢。作為這些位置傳感器,例如利用下述那樣的光學傳感器。該光學傳感器包括發光部和受光部,發光部射出紅外線等規定波長的光,受光部對該波長的光進行檢測。發光部和受光部將檢測對象的可動部件的可動區域夾在它們之間而配置,以便在該可動部件處於特定的位置或姿勢時,在受光部的跟前遮擋發光部的射出光。由於受光部的輸出表示該射出光被遮擋,因此,各驅動部檢測到可動部件處於特定的位置或姿勢。此外,發光部和受光部也可以相對於檢測對象的可動部件的可動區域配置在相同側,以便在該可動部件處於特定的位置或姿勢時將發光部的射出光朝向受光部反射。在該情況下,由於受光部的輸出表示該射出光到達受光部,因此,各驅動部檢測到可動部件處於特定的位置或姿勢。尤其是,輸送部320利用在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的各退避位置HM1、HM2設置的位置傳感器,對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處於各退避位置HM1、HM2進行檢測。-第二控制部-第二控制部300是在設置在後處理裝置150內部的一張基板上安裝的電子電路。參照圖7,第二控制部300包括:CPU301、RAM302、以及ROM303。CPU301按照固件對驅動部310-360進行控制。RAM302向CPU301提供CPU301執行固件時的作業區域。ROM303包括:不可寫入的半導體存儲器裝置、以及EEPROM等能夠改寫的半導體存儲器裝置或HDD。前者存儲固件,後者向CPU301提供環境變量等的保存區域。CPU301執行各種固件,由此,第二控制部300基於來自MFP100的第一控制部60的排紙預告和控制信息、以及來自驅動部310-360的通知對驅動部310-360進行控制。具體而言,第二控制部300對來自第一控制部60的控制信息進行解釋,以讀取應執行的後處理的種類、以及後處理對象的片材的種類、尺寸、每一份的張數及份數等信息。第二控制部300進而基於讀取的這些信息和排紙預告,對驅動部310-360指示動作時機。即,對對齊部310指示應使片材對齊的時機,對輸送部320指示應向FD方向輸送片材束的時機和距離,對保持部330指示應保持片材束的時機和位置,對加工部340指示應執行的加工種類和加工時機,對收容部350指示應使第一託盤200的傾斜度變化的時機,對推出部360指示應從第一託盤200推出片材束的時機。第二控制部300尤其是在使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輸送片材束時,與輸送對象的片材束的重量相應地調節FD對齊電機和FD輸送電機的轉矩以使該片材束的速度達到恆定的目標值,並對輸送部320指示FD對齊電機和FD輸送電機的轉矩。此時,第二控制部300例如根據控制信息表示的片材的種類、尺寸、以及每一份的張數來推定片材束的重量。另外,第二控制部300利用來自驅動部310-360的通知,對可動部件即第一託盤200、對齊部件221、222、引導部件231、推進部件232、保持部件241-244、推出部件260、以及導向部件280的位置或姿勢進行監視。例如在使待機中的引導部件231移動到退避位置HM1的情況下,第二控制部300從自輸送部320被通知設置於該退避位置HM1的位置傳感器的輸出表示引導部件231從退避位置HM1脫離這種情形的時刻起計測經過時間。例如在FD對齊電機為步進電機的情況下,該計測利用該驅動信號的脈衝數,在FD對齊電機包括編碼器的情況下,該計測利用該電機的轉速。第二控制部300進而根據經過時間和引導部件231的標準的運動模式來推定引導部件231的移動距離。關於其他可動部件,也同樣地從驅動部的通知表示位置傳感器的特定的反應的時刻起計測經過時間,基於該經過時間,推定相距該特定的反應所表示的位置的移動距離或從該反應所表示的姿勢變形的變形量。第二控制部300利用片材後端傳感器370A、370B的反應來檢測後處理裝置150內部的片材束的卡紙。在此,「卡紙」指的是片材束在規定的時機不移動至目標位置的所有現象。第二控制部300尤其是根據片材後端傳感器370A、370B的反應,對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在第一託盤200上沿FD方向輸送片材束時的卡紙以及推出部件260在第一託盤200上沿CD方向輸送片材束時的卡紙、即其輸送時機的延遲分別進行檢測。在FD方向、CD方向上檢測到輸送時的卡紙時,第二控制部300使輸送部320、推出部360中斷片材束的輸送,使該片材束的輸送重試。關於與該重試相關的控制的詳細情況,將在後面論述。-片材後端傳感器-片材後端傳感器370A是在圖4-6所示的第一託盤200的下端部200B的附近被嵌入的光學傳感器,片材後端傳感器370B是在圖5所示的與立壁211面對的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緣部200F的附近被嵌入的光學傳感器。這些傳感器370A、370B與各驅動部310-360所包括的位置傳感器同樣地包括發光部和受光部,由受光部檢測從發光部射出的光。該發光部和受光部配置成,通過第一託盤200的下端部200B、緣部200F的片材束朝向受光部反射發光部的射出光(或在受光部的跟前進行遮擋)。由於受光部的輸出表示發光部的射出光在暫時被檢測到之後中斷了(或暫時中斷後再檢測到),因此,片材後端傳感器370A、370B檢測到片材束的後端分別通過了第一託盤200的下端部200B、緣部200F。這些傳感器370A、370B的反應向第二控制部300通知。-第二通信部-第二通信部380通過有線或無線與MFP100的第一通信部80(參照圖3)進行通信。第二通信部380與第一通信部80協作地尤其是對第一控制部60和第二控制部300之間的信息交換進行中繼。進而參照圖7,CPU301包括檢測部304和重試控制部306。這些功能部304、306通過CPU301從ROM303讀出並執行特定的固件來實現。檢測部304對由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輸送的片材束、由推出部件260推出的片材束進行監視,在FD方向、CD方向上對輸送時的卡紙進行檢測。而且,在由檢測部304檢測到FD方向的卡紙的情況下,重試控制部306使輸送部320重試片材束的輸送,在檢測到CD方向的卡紙的情況下,使推出部360重試片材束的輸送。-檢測部-(1)在FD方向上輸送時的卡紙的檢測檢測部304首先設定卡紙檢測用的閾值。該閾值表示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將標準重量的片材束加速至目標速度並從框體202的下端部的側面207輸送至第一託盤200的下端部200B所需的時間。接著,檢測部304從推進部件232自退避位置HM2開始移動的時刻起監視片材後端傳感器370A的輸出,並且計測從該時刻起的經過時間。在即便該經過時間達到上述閾值、片材後端傳感器370A也不反應時,檢測部304看作是「在FD方向上輸送過程中的片材束產生了卡紙」而起動重試控制部306。(2)在CD方向上輸送時的卡紙的檢測與(1)的情況同樣地,檢測部304首先設定卡紙檢測用的閾值。該情況下的閾值表示推出部件260將片材束從規定的待機位置(後述的初始位置)輸送至第一託盤200的緣部200F所需的時間。接著,檢測部304從推出部件260自待機位置開始移動的時刻起監視片材後端傳感器370B的輸出,並且計測從該時刻起的經過時間。在即便該經過時間達到上述閾值、片材後端傳感器370B也不反應時,檢測部304看作是「在CD方向上輸送過程中的片材束產生了卡紙」而起動重試控制部306。-重試控制部-在檢測部304檢測到卡紙的情況下,重試控制部306進行以下的重試準備處理。在檢測部304檢測到FD方向的卡紙時,重試控制部306首先使輸送部320停止片材束的輸送動作,使引導部件231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向退避位置HM1以規定的移動速度移動,並且,計測引導部件231移動到HM1為止的經過時間,基於計測結果計算從HM1起直至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為止的引導部件231的移動距離。此後,重試控制部306控制輸送部320以使引導部件231從HM1移動算出的移動距離而返回至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由把持爪231A把持片材束的前端。接著,重試控制部306控制輸送部320以使推進部件232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向退避位置HM2以規定的移動速度移動,並且,計測推進部件232移動到HM2為止的經過時間,基於計測結果計算從HM2起直至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為止的推進部件232的移動距離。此後,重試控制部306控制輸送部320以使推進部件231從HM2移動算出的移動距離而返回至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另外,也可以代替針對引導部件231先進行上述處理,而針對推進部件232先進行上述處理。重試控制部306在進行上述重試準備處理後,在後述的重試控制處理中,在確定執行重試的情況下,通過輸送部320使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重試片材束向FD方向的輸送。在檢測部304檢測到CD方向的卡紙時,重試控制部306首先使推出部360停止片材束的推壓動作,使推出部件260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向退避位置(圖4所示的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CD方向(Y軸方向)上的一方的緣部(加工部250所處的一側的緣部)的位置)以規定的移動速度移動,並且,計測推出部件260移動到退避位置為止的時間,基於計測結果計算從退避位置起直至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為止的推出部件260的移動距離。此後,控制推出部360以使推出部件260從退避位置移動算出的移動距離。重試控制部306在進行上述重試準備處理後,在後述的重試控制處理中,在確定執行重試的情況下,使推出部360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重試片材束向CD方向的輸送。圖8-圖16是按照工序順序表示後處理裝置150對從MFP100排出的片材進行後處理的動作的圖。以下,按照這些附圖的順序來說明後處理裝置150的動作。-對齊動作-在一份片材束從MFP100向後處理裝置150排出時,該排紙的預告從MFP100的第一控制部60向後處理裝置150的第二控制部300通知。與該預告相應地,第二控制部300首先控制對齊部310以使對齊部件221、222和推出部件260在該片材束的最初的片材開始被排出之前向規定的位置(以下稱為「初始位置」)移動並在此待機。具體而言,首先,第二控制部300從第一控制部60取得與針對該片材束應進行的後處理相關的控制信息,從該控制信息讀取該片材束的片材的尺寸和姿勢。片材的「姿勢」表示其短邊相對於FD方向是平行(橫向放置)還是垂直(縱向放置)。接著,第二控制部300基於讀取的信息,計算引導部件231、對齊部件221、222、以及推出部件260的初始位置並向對齊部310進行指示。引導部件231的初始位置被確定為,從該初始位置到框體202的下端部的側面207的距離與片材的FD方向上的尺寸一致。另一方面,對齊部件221、222和推出部件260的初始位置被確定為,它們之間的距離與片材的CD方向上的尺寸一致並且在CD方向上片材的角部在與加工部250、251相同的位置被對齊。基於這些初始位置,對齊部310設定FD對齊電機和CD對齊電機的驅動時間(具體而言是驅動信號的脈衝數或轉速等)。按照該設定驅動各對齊電機的結果,對齊部件221、222和推出部件260在開始被預告的排紙之前向初始位置移動並待機。從MFP100排出片材的時機按照各片材從第一控制部60向第二控制部300預告。在每次接收到該預告時,第二控制部300控制對齊部310以使對齊部件221、222和推出部件260如下所述與被預告的時機相一致地一點一點地移動來使排出的片材束對齊。圖8是表示在第一託盤200中從MFP100排出的片材束被對齊時的外觀的立體圖。參照圖8,從MFP100的排紙口42排出的片材SHT在排紙口42的緊靠著的外側由排紙導向板203向下方移動,進而沿著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移動。藉助排紙輥對43(參照圖2)的旋轉力進行該片材SHT的移動。直至該片材SHT的後端通過為止,排紙輥對43繼續旋轉而使片材SHT繼續移動。此時,第二控制部300控制對齊部310以使對齊部件221、222和推出部件260從初始位置朝向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CD方向(Y軸方向)的邊緣稍微移動,另一方面,使引導部件231從初始位置朝向載置面的FD方向(X軸方向)的端部稍微移動。由此,由對齊部件221、222、推出部件260、以及引導部件231包圍的載置面的區域相比片材SHT的面積稍大地擴展。片材SHT向該擴展後的區域進入。圖9是沿著圖8所示的線段IX-IX的剖視圖。第二控制部300控制對齊部310以便首先使引導部件231與片材SHT的整體向排紙口42外全部出去的時機相一致地朝向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內側移動至初始位置INT。由此,片材SHT與引導部件231碰撞,藉助該衝擊和載置面的傾斜,向其傾斜方向的下側移動。此後,片材SHT在傾斜方向的上側的端部被初始位置INT的引導部件231抑制且下側的端部與框體202的下端部的側面207接觸的狀態下靜止。這樣,片材SHT在FD方向上被對齊。接著,第二控制部300控制對齊部310以使對齊部件221、222和推出部件260朝向載置面的內側移動至初始位置。由此,片材SHT如圖8所示從CD方向的兩側被夾在初始位置的對齊部件221、222和推出部件260之間。這樣,片材SHT除FD方向之外在CD方向上也被對齊。每當新的片材被排出時,反覆進行對齊部件221、222和推出部件260的上述移動。這樣,第一託盤200所收容的片材束整體在FD方向和CD方向雙方都被對齊。-向FD方向的輸送動作-來自第一控制部60的控制信息中限定有應進行後處理的片材的每一份的張數。在檢測到該張數的片材被收容於第一託盤200時,第二控制部300使輸送部320開始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的移動。圖10是表示在第一託盤200中被對齊了的片材束沿FD方向被輸送時的外觀的立體圖。圖11是沿著圖10所示的線段XI-XI的剖視圖。尤其是,圖11(a)表示輸送開始時的狀態,(b)表示輸送中途的狀態。參照圖10、圖11(a),第二控制部300控制對齊部310以便利用對齊部件221、222和推出部件260將片材束STK維持在從CD方向的兩側將其保持的狀態。另一方面,第二控制部300控制輸送部320以便在利用引導部件231抑制了該片材束STK的前端的狀態下使推進部件232從退避位置HM2向FD方向(X軸的正方向)前進。引導部件231的把持爪231A與其連動地倒下而將片材束STK的前端部從上方朝向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壓住。在推進部件232到達了框體202的下端部的側面207時,第二控制部300控制輸送部320以使引導部件231向FD方向(X軸的正方向)以與推進部件232相同的速度移動。參照圖10、圖11(b),片材束STK從FD方向的上側被引導部件231拉起,從下側被推進部件232推起。這樣,片材束STK在被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夾著的狀態下在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上朝向其傾斜方向的上側輸送。在來自第一控制部60的控制信息表示用訂書機裝訂片材束STK的綑紮加工的要求的情況下,直至該片材束STK的角部到達壓緊器250和訂書機251之間的區域為止,第二控制部300控制輸送部320以使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繼續移動。具體而言,首先,第二控制部300從該控制信息讀取該片材束STK所包含的片材的尺寸和橫向放置/縱向放置的類別,基於這些信息,計算使該片材束STK的角部到達目標區域所需的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的移動距離並對輸送部320進行指示。輸送部320基於該移動距離,確定FD對齊電機和FD輸送電機的驅動時間(具體而言是驅動信號的脈衝數或轉速等)。如圖10所示,在片材束STK的角部到達壓緊器250和訂書機251之間的區域時,第二控制部300控制輸送部320以便利用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將該片材束STK暫時保存在該區域。在此基礎上,第二控制部300控制加工部340以驅動壓緊器250和訂書機251來裝訂該片材束STK。此後,第二控制部300控制輸送部320以使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再次開始移動。如圖11(b)所示,引導部件231在到達了第一託盤200的上端部200A時,首先將把持爪231A翻起,接著向第一託盤200的槽208中、即退避位置HM1移動。另一方面,推進部件232將片材束STK向FD方向(X軸的正方向)繼續推壓。這樣,該片材束STK的前端超過引導部件231的退避位置HM1,其後端被輸送至載置在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上的位置。圖12是表示由訂書機251裝訂後的片材束STK整體被載置在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上時的外觀的立體圖。參照圖12,在片材束STK整體被載置在載置面上時,第二控制部300控制保持部330以使第一保持部件241、242或第二保持部件243、244(參照圖4-6)從載置面突出。其結果是,不論載置面的傾斜如何,片材束STK都穩定地被保持在載置面上。在來自第一控制部60的控制信息表示分類要求的情況下,第二控制部300進而按照片材束STK交替地切換突出對象的保持部件。由此,傾斜方向上的片材束STK的位置按照片材束上下切換。-從第一託盤向第二託盤的推壓動作-在片材束STK的整體如圖12所示載置在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上時,推進部件232進入圖6(b)所示的範圍PRV。因此,導向部件280的上表面擺動而相對於FD方向傾斜。此時,第二控制部300在控制保持部330以使第一保持部件241、242或第二保持部件243、244突出的狀態下,控制收容部350以使第一託盤200繞支承軸201擺動而使該載置面水平。圖13是表示第一託盤200在載置了片材束STK的狀態下使載置面水平時的外觀的立體圖。參照圖13,導向部件280的上表面相對於FD方向(X軸方向)傾斜。第二控制部300在使收容部350呈水平地維持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期間,控制輸送部320以使推進部件232維持在圖6(b)所示的範圍PRV。由此,導向部件280的上表面維持該傾斜。即使從排紙口42排出新的片材,導向部件280的上表面也阻止該片材向第一託盤200的下部的侵入。圖14是表示推出部件260將片材束STK從第一託盤200向第二託盤210推出而排出時的外觀的立體圖。參照圖14,第二控制部300在控制保持部330以使第一保持部件241、242或第二保持部件243、244突出的狀態下並且在控制收容部350以便呈水平地保持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狀態下,控制推出部360以使推出部件260與片材束STK一同朝向第二託盤210前進。此時,載置面比立壁211的上端高,因此,被推出部件260推壓的片材束STK越過立壁211向第二託盤210移動。圖15是表示推出部件260從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退避時的外觀的立體圖。參照圖15,第二控制部300控制推出部360以使推出部件260前進至與立壁211面對的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邊緣後,使其後退至相反側的邊緣。進而參照圖15,向第二託盤210推出而被排出的片材束STK藉助第二託盤210的載置面的傾斜,在其傾斜方向的下端與立壁211接觸的位置對齊。在此,在第一託盤200上,由第一保持部件241、242保持的片材束和由第二保持部件243、244保持的片材束在FD方向上的位置不同。由此,在第二託盤210上,這些束的裝載位置在與立壁211平行的方向上不同。這樣,片材按照各束被分類。-第一託盤向初始位置的恢復動作-圖16是表示第一託盤200使載置面返回到了初始的傾斜姿勢時的外觀的立體圖。參照圖16,在推出部件260後退到了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邊緣後,第二控制部300控制收容部350以使第一託盤200繞支承軸201擺動而使其載置面從水平方向向圖8所示的初始位置恢復。與該動作並行地,第二控制部300控制輸送部320以使推進部件232如圖6(b)所示向退避位置HM2移動。由此,推進部件232從圖6(b)所示的範圍PRV脫離,因此,導向部件280的上表面擺動成與FD方向平行,並與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延長部分一致。第二控制部300此後從MFP100的第一控制部60接受新的片材SHT的排紙的預告,根據該預告,使對齊部310反覆進行圖8所示的動作。第二控制部300使各驅動部310-360以與從第一控制部60指示的印刷任務的對象份數相同的次數反覆進行圖8-圖16所示的動作。這樣,後處理裝置150對從MFP100排出而收容於第一託盤200的片材按照各束進行後處理,將這些束從第一託盤200推出並裝載於第二託盤210。[檢測到卡紙時的動作]在片材束STK如圖10、圖11所示沿FD方向(X軸方向)在第一託盤200上被輸送期間,第二控制部300的檢測部304對片材後端傳感器370A(參照圖7。在圖10、圖11中未示出)的輸出進行監視。片材後端傳感器370A在該片材束STK的後端REE通過了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下端LEG時作出反應。在即便自推進部件232從退避位置HM2出發的時刻起的經過時間達到閾值、片材後端傳感器370也不反應的情況下、即片材束STK的後端REE沒有到達載置面的下端LEG的情況下,檢測部304看作是「產生了卡紙」而起動重試控制部306。並且,在片材束STK如圖14所示沿CD方向(Y軸方向)在第一託盤200上被輸送期間,第二控制部300的檢測部304對片材後端傳感器370B(參照圖7。在圖14中未示出)的輸出進行監視。片材後端傳感器370B在該片材束STK的後端REE通過了第一託盤200的緣部200F時作出反應。在即便自推出部件260從退避位置出發的時刻起的經過時間達到閾值、片材後端傳感器370B也不反應的情況下、即片材束STK的後端REE沒有到達載置面的緣部200F的情況下,檢測部304看作是「產生了卡紙」而起動重試控制部306。-後處理裝置的動作的流程圖-圖17是表示進行圖8-圖16所示的後處理動作的情況下的重試控制處理的動作的流程圖。該處理在後處理裝置150的第二控制部300從MFP100的第一控制部60被通知開始印刷任務時開始。在步驟S1701中,首先,第二控制部300從第一控制部60取得與後處理相關的控制信息,從該控制信息讀取該片材束的片材的尺寸和姿勢。接著,第二控制部300基於讀取的信息,計算對齊部件221、222、引導部件231、以及推出部件260的初始位置,並控制對齊部310以使這些部件221、222、231、260在開始排出最初的片材之前在初始位置待機。此後,動作進入步驟S1702。在步驟S1702中,進行與圖8、圖9所示的片材的對齊動作相關的處理。具體而言,第二控制部300根據來自第一控制部60的排紙預告,在從MFP100的排紙口42開始排出片材之前,控制對齊部310以使對齊部件221、222、引導部件231、以及推出部件260從初始位置向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CD方向(Y軸方向)的邊緣以及FD方向(X軸方向)的端部接近。在片材的整體向排紙口42外全部出去了時,第二控制部300控制對齊部310以便首先使引導部件231朝向載置面的內側移動,接著使對齊部件221、222和推出部件260朝向載置面的內側移動。由此,片材被夾在這些部件之間而被對齊。此後,對齊部310使各部件221、222、231、260向原來的位置(初始位置)返回。每當新的片材被排出時,反覆進行由上述各部件進行的上述動作。這樣,第一託盤200所收容的一份片材束在FD方向和CD方向這兩個方向上被對齊。此後,處理進入步驟S1703。在步驟S1703中,第二控制部300在控制對齊部310以便利用對齊部件221、222和推出部件260保持該片材束的狀態下,控制輸送部320以使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移動而開始片材束的輸送。此後,處理進入步驟S1704。在步驟S1704中,針對在步驟S1703中開始了輸送的一份片材束,依次進行與圖10-12所示的片材束向FD方向的輸送相關的處理、與圖13-圖15所示的片材束從第一託盤200向第二託盤210的推壓動作相關的處理(與片材束向CD方向的輸送相關的處理),在此期間,第二控制部300監視片材後端傳感器370A、370B的輸出來進行卡紙的檢測。在檢測到卡紙的情況下(步驟S1704:是),第二控制部300在進行重試準備處理後,進入步驟S1705的處理,在未檢測到的情況下(步驟S1704:否),進入步驟S1706的處理。在步驟S1705中,第二控制部300進行確定執行或不執行檢測到卡紙的片材束的輸送的重試的重試執行/不執行確定處理。關於該重試執行/不執行確定處理,將在後面論述。在步驟S1706中,第二控制部300判定是否是在步驟S1703中開始了輸送的一份片材束向第二託盤210的排出完成而使第一託盤200繞支承軸201擺動以使載置面恢復到初始位置(圖8所示的初始位置)。在該判定結果為肯定的情況下(步驟S1706:是),第二控制部300判定印刷任務是否已結束,在已結束的情況下(步驟S1711:是),使處理結束,在未結束的情況下(步驟S1711:否),進入步驟S1702的處理,在該判定結果為否定的情況下(步驟S1706:否),進入步驟S1704的處理。第二控制部300在步驟S1705的重試執行/不執行確定處理中,在確定執行重試的情況下(步驟S1707:是),進入步驟S1708的處理,在確定不執行重試的情況下(步驟S1707:否),通過第二通信部380與第一控制部60進行通信而使第一控制部60停止MFP100的動作,使整個圖像形成系統停止(步驟S1712)。在步驟S1708中,第二控制部300使輸送部320或推出部360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執行檢測到卡紙的片材束的輸送的重試以嘗試將該片材束輸送至第二託盤210,當在該輸送過程中再檢測到卡紙的情況下(步驟S1709:是),進入步驟S1712的處理。另外,當在該輸送過程中沒有再檢測到卡紙(步驟S1709:否)、該片材束向第二託盤210的排出完成而使第一託盤200繞支承軸201擺動以使載置面向初始位置恢復時(步驟S1710:是),第二控制部300進入步驟S1711的處理。圖18是表示重試執行/不執行確定處理的動作的流程圖。在步驟S1801中,第二控制部300算出假定從檢測到卡紙時的片材束的位置開始了輸送的重試的情況下的、從輸送的重試開始時刻起直至該片材束向第二託盤210的排出完成而使第一託盤200繞支承軸201擺動以使載置面向初始位置恢復為止所需的重試排出完成時間(RT),並預測上述排出完成而向上述初始位置恢復時的時刻(以下稱為「排出完成時刻」)。此後,動作進入步驟S1802的處理。在此,第二控制部300預先按照片材的尺寸以及種類,將執行後處理時的FD方向、CD方向的片材束的輸送距離(將FD方向的輸送距離設為F0、將CD方向的輸送距離設為C0)、平均輸送速度(將FD方向的輸送速度設為FS0、將CD方向的輸送速度設為CS0)、從片材束的前端沿FD方向被輸送時到達的第一託盤200上的最上端的位置到HM1的距離(X0)存儲在ROM303中,進而將在片材束向第二託盤210的排出完成後直至第一託盤200繞支承軸201擺動以使載置面向初始位置恢復為止的時間(R0)存儲在ROM303中。另外,FD方向、CD方向的平均輸送速度通過對輸送對應的方向上的輸送距離所需的時間(包括由加工部340進行加工動作時的輸送的臨時停止時間在內的輸送時間)進行規定的多次測定而被確定。具體而言,通過用對應的方向上的輸送距離除以測定到的輸送時間的平均時間來確定上述平均輸送速度。可以基於上述信息如下所述算出RT。在卡紙是FD方向輸送時的卡紙的情況下,在將從檢測到卡紙時算出的HM1起直至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為止的引導部件231的移動距離設為M1時,RT可以通過以下的計算式求出。RT=(M1+X0)/FS0+C0/CS0+R0在上述情況下,使用引導部件231的移動距離M1算出RT,但也可以代替該移動距離M1而使用從檢測到卡紙時算出的HM2起直至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為止的推進部件232的移動距離M2如下所述算出RT。在將框體202的下端部的側面207和HM2之間的距離(LH)預先存儲在ROM303中時,可以通過以下的計算式求出RT。RT=(F0-(M2-LH))/FS0+C0/CS0+R0同樣地,在卡紙是CD方向輸送時的卡紙的情況下,可以如下所述算出RT。預先按照片材的尺寸以及姿勢將推出部件260的退避位置和初始位置的距離(DH)存儲在ROM303中,在將從檢測到卡紙時算出的退避位置起直至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為止的推出部件260的移動距離設為C1時,RT可以通過以下的計算式求出。RT=(C0-(C1-DH))/CS0+R0在步驟S1802中,第二控制部300通過第二通信部380對第一控制部60要求取得與檢測到卡紙的片材束的接著應進行後處理的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相關的輸送信息,從MFP100側取得該輸送信息。此後,動作進入步驟S1803的處理。在步驟S1803中,第二控制部300基於所取得的輸送信息,判定該最初的片材前端的當前的輸送位置是否處於輸送可延遲位置。在該輸送位置處於輸送可延遲位置的情況下(步驟S1803:是),第二控制部300根據所取得的輸送信息的AR,預測該最初的片材的前端到達排紙口42的時刻(在此,將該時刻看作該最初的片材到達第一託盤200的時刻,以下,將該時刻稱為「到達時刻」),並判定到達時刻是否為排出完成時刻以後(步驟S1804)。第二控制部300通過該判定來判定是否可以進行重試(在到達時刻為排出完成時刻以後的情況下,判定為能夠進行重試)。在AR小於RT、到達時刻不是排出完成時刻以後的情況下(步驟S1804:否),第二控制部300通過第二通信部380對第一控制部60進行指示以使該最初的片材向排紙口42的到達時刻延遲(RT-AR+α)時間並確定執行重試(步驟S1806)。此時,在MFP100側,第一控制部60與指示相應地,使該最初的片材在調節輥對14的夾持部14A臨時停止後,待機比默認的待機時間長由第二控制部300指示的時間後,向成像部20輸送圖像數據而進行圖像的寫入指示,並且使臨時停止的調節輥對14開始再驅動,使該最初的片材與應被轉印到該片材上的調色劑像被輸送到轉印位置27的時機相一致地向轉印位置27輸送。由此,即便在到達時刻比排出完成時刻先到來而沒有判定為能夠重試的情況下,當接著應進行後處理的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前端的當前的輸送位置處於輸送可延遲位置時(步驟S1803:是),也進行控制以使到達時刻延遲由第二控制部300指示的時間而使延遲後的到達時刻為排出完成時刻以後,確定執行重試。其結果是,即便在到達時刻沒有延遲的狀態下不能進行重試那樣的情況下,通過如上所述進行控制,也可以使重試動作優先執行。在此,上述的α是考慮AR、RT的誤差而預先確定並存儲在ROM303中的時間。例如,可以將α設為0.1秒。另外,在步驟S1804中,在AR為RT以上、到達時刻為排出完成時刻以後的情況下(步驟S1804:是),第二控制部300判定為能夠進行重試而確定執行重試(步驟S1807)。並且,在步驟S1803的判定結果為否定的情況下(步驟S1803:否),第二控制部300與步驟S1804的處理同樣地判定到達時刻是否為排出完成時刻以後(步驟S1805),在到達時刻為排出完成時刻以後的情況下(步驟S1805:是),判定為能夠進行重試而確定執行重試(步驟S1807),在到達時刻不是排出完成時刻以後的情況下(步驟S1805:否),判定為不能進行重試而確定不執行重試(步驟S1808)。這樣,在本實施方式的重試控制處理中,分別算出從檢測到卡紙的片材束的接著應進行後處理的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的當前位置起直至該片材的前端到達排紙口42為止所需的時間(AR)以及重試排出完成時間(RT),並預測到達時刻以及排出完成時刻,進行控制以便在如下情況下執行檢測到卡紙的片材束的輸送的重試,該情況為到達時刻為排出完成時刻以後、不存在在重試動作中接著應進行後處理的一份片材從圖像形成裝置向後處理裝置排出而導致重試中的片材束與接著應進行後處理的片材接觸而產生新的卡紙的可能性的情況。其結果是,可以防止由於執行重試而產生新的卡紙、卡紙的處理複雜化而增大使用者的處理負擔,在能夠執行重試的後處理裝置以及包括後處理裝置的圖像形成系統中,可以防止產生使用者的卡紙處理負擔增大的事態。另外,假設如下情況:到達時刻不是排出完成時刻以後,在維持原樣地執行重試時,在重試動作中接著應進行後處理的一份片材從圖像形成裝置向後處理裝置輸出,重試中的片材束和接著應進行後處理的一份片材接觸而有可能產生新的卡紙,即便在上述情況下,當該份片材向排紙口42的到達時刻可以延遲以成為排出完成時刻以後的情況下,也執行重試,因此,與此相應地可以增大印刷任務中的重試的執行次數,可以進一步減輕使用者在卡紙處理中的負擔。(變形例)以上,基於實施方式說明了本發明,但不言而喻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可以實施以下那樣的變形例。(1)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檢測到卡紙的情況下,通過使對成像部20進行圖像的寫入指示的時機、以及使臨時停止的調節輥對14再驅動而使該前頭的片材向轉印位置輸送的時機延遲,從而使接著應進行後處理的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的前端到達排紙口42的時刻延遲,但也可以通過使後處理裝置150具有用於臨時收容該後處理用的片材的預堆積機構,從而使該到達時刻延遲。具體而言,本變形例的後處理裝置150A的結構也可以採用如圖19、圖20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後處理裝置150的結構中追加了支承部件270、落入部件290而得到的結構。圖19表示後處理裝置150A的第一託盤200使載置面相對於水平方向傾斜而與FD方向(X軸方向)平行地保持的狀態,圖20表示後處理裝置150A的第一託盤200將載置面呈水平地保持的狀態。以下,以支承部件270以及落入部件290為中心進行說明,關於後處理裝置150A的其他結構構件(標註了與後處理裝置150相同的標號記的結構標號),因已經說明而省略說明。在圖19所示的後處理裝置150A中,導向部件280、支承部件270以及落入部件290協作地作為預堆積機構發揮作用,落入部件290使臨時收容於預堆積機構的片材束在接下來的後處理開始前強制性地落到第一託盤200上。在推出部件260在第一託盤200上移動的期間,支承部件270支承從排紙口42新排出的片材以使其位於推出部件260的上方。支承部件270進而在推出部件260結束片材束的排出動作時、即推出部件260從第一託盤200上退避時,解除片材的支承。導向部件280通過改變FD方向上的上表面的傾斜度,在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相對於水平方向傾斜期間,導向部件280使從排紙口42排出的片材向該載置面移動,在該載置面呈水平的期間(圖6(b)的推進部件232的位置被維持在相距退避位置HM2規定距離(直至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下端LEG為止的距離)以上的範圍PRV內的期間),導向部件280使從排紙口42排出的片材向支承部件270的上表面移動。落入部件290與支承部件270解除片材的支承一併對該片材施加下方向的力而使該片材向第一託盤200上強制性地落下。參照圖19、圖20,支承部件270由與CD方向(Y軸方向)平行的三根懸臂梁271沿它們的長度方向能夠滑動地被支承。這些懸臂梁271的基端部固定於第一託盤200的框架209,前端部朝向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上方沿CD方向延伸。由此,支承部件270能夠在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上方的區域在CD方向往復運動。而且,支承部件270能夠與推出部件260一同從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相對於水平方向傾斜時的位置在CD方向(向Y軸的負方向)移動而從載置面上方的位置退避。圖21(a)是支承部件270的側視圖,(b)是表示其前端部的附近的立體圖,(c)是表示其整個上表面的立體圖。參照圖21,支承部件270實質上是細長的板狀,其整個上表面實質上是平坦的。參照圖19、圖20,支承部件270配置成其長度方向沿著第一託盤200的CD方向的邊緣,其前端部272朝向排紙口42。不論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傾斜如何,支承部件270都被維持成與該載置面平行。再次參照圖21,支承部件270的前端部272利用擺動軸274與基端部273連接,能夠繞該擺動軸274擺動。如圖21(b)、(c)所示,在前端部272的CD方向(Y軸方向)的側面中的、遠離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一側(Y軸的負側),小突起275、錐形部276、以及臺部277突出。如圖21中實線所示,在前端部272相對於基端部273旋轉至向斜下方傾斜的角度時,小突起275與基端部273接觸而將前端部272的傾斜度固定在該角度。錐形部276和臺部277在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從圖20所示的水平姿勢開始了傾斜時從上方與後處理裝置150的框體接觸,由此,從該框體受到上方向的力。藉助該力,前端部272如圖21(a)、(b)中雙點劃線所示相對於基端部273旋轉至向斜上方傾斜的角度。臺部277與錐形部276同樣地也在前端部272的上表面的法線方向上突出,但其高度比錐形部276低。在支承部件270維持圖20所示的水平姿勢的期間,直至支承部件270從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上方的位置退避為止,臺部277將落入部件290載置在自身上並對其進行支承。進而參照圖21(c),鉤278將其根部作為軸能夠擺動地安裝在基端部273的側面。在該鉤278的根部進而連接有扭轉螺旋彈簧279。如圖19所示,在推出部件260在CD方向(向Y軸的負方向)移動而向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外退避時,該鉤278與推出部件260結合而被推壓。由此,支承部件270與推出部件260一同向載置面外退避。圖22(a)是示意性地表示推出部件260退避時與支承部件270結合的部分的立體圖。圖22(b)是沿著(a)所示的線段(b)-(b)的剖視圖。參照圖22,推出部件260在與支承部件270面對的一側包括卡掛部件261。在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如圖20所示呈水平地保持期間推出部件260後退到了該載置面的邊緣時,卡掛部件261與支承部件270的鉤278的內側結合而推壓該鉤278。此時的推壓力使支承部件270與推出部件260一同移動。該力進而壓縮安裝在支承部件270和第一託盤200的框架209之間的壓縮彈簧。在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從水平方向傾斜時,支承部件270的鉤278如下所述從推出部件260的卡掛部件261脫離。此時,在支承部件270和第一託盤200的框架209之間被壓縮的壓縮彈簧的恢復力使支承部件270恢復到圖19所示的初始位置。圖23(a)是從圖20所示的箭頭IX(b)的方向觀察到的第一託盤200的支承軸201附近的放大側視圖。參照圖23(a),第一託盤200在其外側由固定於後處理裝置150的框體的底架206支承。在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呈水平地保持期間,在支承部件270與推出部件260一同向該載置面外退避時,鉤278的前端部從第一託盤200相比底架206向外側突出。在第一託盤200繞支承軸201擺動而使其載置面從水平方向開始傾斜時,隨著其傾斜的增大,鉤278的前端部下降,如圖23(a)中雙點劃線所示,從上方與設置於底架206的突起207碰撞。藉助伴隨著該衝擊的上方向的力,鉤278繞基端向上方旋轉而從推出部件260的卡掛部件261脫離。圖23(b)是示意性地表示支承部件270恢復到初始位置時從推出部件260脫離的部分的立體圖。如上所述,在鉤278隨著第一託盤200的傾斜增大而下降時,從上方與固定於後處理裝置150的框體的底架206的突起207碰撞。此時,鉤278從該突起207受到上方向的衝擊力,如圖23(b)中雙點劃線所示以根部為軸向上方旋轉。由此,鉤278和推出部件260的卡掛部件261之間的卡合被解除,因此,鉤278從卡掛部件261脫離。其結果是,支承部件270從推出部件260被釋放而能夠自由滑動,因此,從在支承部件270和第一託盤200的框架209之間被壓縮的壓縮彈簧受到恢復力而向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上方被推出。這樣,支承部件270恢復到圖19所示的初始位置。參照圖19、圖20,落入部件290是在第一託盤200的CD方向(Y軸方向)的邊緣的上方配置的臂狀的部件,在導向部件270的上方的區域和排紙口42的上方的區域之間沿FD方向(X軸方向)延伸。圖24(a)是沿著圖19所示的線段VI(a)-VI(a)的剖視圖,圖24(b)是沿著圖20所示的線段VI(b)-VI(b)的剖視圖。如圖24所示,落入部件290的基端由翻轉導向板46的基端部47能夠擺動地支承。落入部件290通過繞其基端擺動而使其前端上下移動,使其前端和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之間的距離變化。圖25(a)是表示落入部件290的下表面的立體圖,(b)是其俯視圖,(c)是表示其上表面的立體圖。參照圖25,落入部件290是細長的板狀,在基端部291和前端部292之間朝向上方呈凸狀彎曲。在基端部291的側面開設有貫通孔293。在這些貫通孔293中穿過翻轉導向板46的基端部47所包括的軸。落入部件290由該軸支承於翻轉導向板46的基端部47而繞該軸擺動。參照圖25(b),落入部件290的前端部292的寬度方向、即CD方向(在圖19、圖20中為Y軸方向)的邊緣中的、位於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內側(Y軸的正側)的邊緣296(以下稱為「內緣」),沿長度方向、即FD方向(在圖19、圖20中為X軸方向)筆直地延伸。另一方面,相反側(Y軸的負側)的邊緣297(以下稱為「外緣」)從基端部291朝向前端部292階段性地變窄。而且,臂部294從該外緣297與前端部292的上表面平行地突出。圓筒形狀的輥子295繞其中心軸能夠旋轉地安裝在該臂部294的前端。圖26是表示安裝於後處理裝置150A的支承部件270和落入部件290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的放大立體圖。圖27是處於圖26所示的位置關係的兩部件270、290的放大俯視圖。圖26和圖27的(a)表示從排紙口42排出的片材被收容於第一託盤200的期間的兩部件,(b)表示第一託盤200使載置面呈水平時的兩部件,(c)表示支承部件270從第一託盤200上方的位置退避後向該位置返回時的兩部件。在從排紙口42排出的片材被收容於第一託盤200期間,如圖19、圖24(a)所示,第一託盤200使載置面相對於水平方向傾斜而與FD方向(X軸方向)平行地保持。伴隨著上述情況,支承部件270的基端部273也同樣地相對於水平方向傾斜而將其上表面與FD方向實質上平行地保持。另一方面,在支承部件270的基端部273從水平方向開始了傾斜時,錐形部276從上方與後處理裝置150的框體接觸,由此,如圖21(a)、(b)中雙點劃線所示,前端部272相對於基端部273的上表面、即FD方向朝斜上方傾斜。此時,如圖19、圖24(a)、圖26(a)、以及圖27(a)所示,落入部件290的臂部294的下表面由支承部件270的錐形部276支承。由此,落入部件290維持使前端部292從支承部件270的基端部273的上表面浮起規定的距離的姿勢。以下,將落入部件290的該姿勢稱為「導向姿勢」。參照圖19、圖24(a)、圖26(a)、以及圖27(a),落入部件290在維持導向姿勢期間,與支承部件270一同沿第一託盤200的CD方向的邊緣將其上方的區域覆蓋。由此,即便向第一託盤200收容的片材束因從排紙口42的移動、由對齊部件221、222進行的對齊或由輸送部件231、232進行的輸送的慣性而向從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離開的方向翹曲或撓曲,也碰到支承部件270或落入部件290的下表面而向載置面返回。這樣,導向姿勢的落入部件290與支承部件270一同作為針對片材的載置面的法線方向上的引導件發揮作用。在第一託盤200使載置面水平時,如圖20、圖24(b)所示,支承部件270的基端部273也同樣地使其上表面實質上水平。另一方面,錐形部276從與後處理裝置150A的框體的接觸被釋放,由此,如圖21(a)、(b)中實線所示,前端部272相對於基端部273的上表面、即水平方向向斜下方傾斜。伴隨著上述情況,如圖26(b)、圖27(b)所示,落入部件290的臂部294從支承部件270的錐形部276向臺部277滑落,其下表面由臺部277支承。此時,支承部件270隨著第一託盤200的擺動而上升,因此,藉助從臺部277受到的上方向的力,推起落入部件290的前端部292。其結果是,落入部件290由如圖24(b)所示上升至翻轉導向板46的位置而呈凸狀地彎曲的下表面、以及支承部件270的前端部272以及導向部件280(推進部件232到達第一託盤的載置面的下端LEG而使上表面相對於FD方向傾斜的狀態下的導向部件280),形成將片材向支承部件270的基端部273的上表面引導的機構。以下,將該機構稱為「預堆積機構」,將形成該機構期間的落入部件290的姿勢稱為「預堆積姿勢」。在維持預堆積姿勢的期間,落入部件290使其前端部292從支承部件270的基端部273的上表面浮起規定的距離。在第一託盤200將載置面呈水平地保持期間,從排紙口42新排出的片材被預堆積機構引導而向支承部件270的基端部273的上表面移動。此時,支承部件270的CD方向(在圖26、圖27中為Y軸方向)的寬度被設計成足夠支承該片材的大小,因此,該片材在支承於支承部件270的上表面的狀態下待機。在支承部件270從第一託盤200上方的位置退避時,如圖26(c)、圖27(c)所示,其臺部277從落入部件290的臂部294下方退避。由此,由於落入部件290的前端部292失去支撐,因此,落入部件290利用自重繞貫通基端部291的軸擺動,使前端部292下降至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附近。這樣,落入部件290從預堆積姿勢向使前端部292在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附近浮起的姿勢轉移。以下,將落入部件290此時的姿勢稱為「後堆積姿勢」。支承於預堆積機構而待機的片材束因支承部件270的退避而失去支撐,因此,向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落下。此時,落入部件290從預堆積姿勢向後堆積姿勢轉移,因此,該片材束從落入部件290的前端部292受到載荷而被壓在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上。這樣,由落入部件290強制性地解除預堆積機構的形成而使該片材束落下,因此,該片材束向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迅速移動。並且,該片材束從落入部件290受到的載荷比落下時的空氣阻力足夠大。因此,該片材束以不偏離的方式可靠地收容在第一託盤200中的正確位置、具體而言該載置面中的、由對齊部件221、222、推出部件260、以及第一輸送部件231包圍的區域中。在支承部件270從第一託盤200上方的位置退避後向該位置返回時,藉助錐形部276和後處理裝置150的框體的接觸,前端部272向上方旋轉,如圖26(c)、圖27(c)所示相對於基端部273的上表面向斜上方傾斜。另一方面,落入部件290維持後堆積姿勢,尤其是其臂部294在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法線方向上位於與支承部件270的錐形部276的斜面相同的高度。因此,在支承部件270接近落入部件290時,首先錐形部276的斜面碰到臂部294的前端。由於錐形部276的斜面在與支承部件270移動的方向相反的方向(Y軸的負方向)上增高,因此,隨著支承部件270的移動,臂部294的前端的輥子295在該斜面上從下向上滾動。此時,藉助臂部294從斜面受到的上方向的力,落入部件290向上方擺動。這樣,支承部件270推起落入部件290的同時移動,如圖26(a)、圖27(a)所示,將該臂部294載置在錐形部276的頂部。其結果是,直至支承部件270向第一託盤200上方的位置返回為止,落入部件290從後堆積姿勢恢復到導向姿勢。接著,圖28是表示後處理裝置150A的第二控制部300進行的重試控制處理的動作的流程圖。該動作除重試執行/不執行判定處理A(步驟S2801)的動作之外與圖17所示的本實施方式的重試控制處理的動作相同,因此,在圖28中,將重試執行/不執行確定處理A以外的各處理的步驟編號標註為與圖17所示的本實施方式的重試控制處理的步驟編號相同的步驟編號而省略其說明,以下,對重試執行/不執行確定處理A的動作進行說明。圖29是表示上述動作的流程圖。在步驟S2901中,第二控制部300根據片材後端傳感器370A的輸出的監視結果,判定是否是「推進部件232到達第一託盤的載置面的下端LEG而形成有預堆積機構」。而且,在形成有預堆積機構的情況下(步驟S2901:是),第二控制部300判定為接著應進行後處理的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的輸送能夠待機而確定執行檢測到卡紙的片材束的輸送的重試(步驟S2908),在未形成有預堆積機構的情況下(步驟S2901:否),進入步驟S2902的處理。在步驟S2902中,第二控制部300算出RT來預測排出完成時刻。接著,第二控制部300依次進入步驟S2903、S2904、S2905的處理。在步驟S2903中,第二控制部300在假定從檢測到卡紙時的片材束的輸送位置執行了該片材束的輸送的重試的情況下,計算該片材束向FD方向被輸送且推進部件232移動直至到達第一託盤的載置面的下端LEG為止的時間(UT)。在將在重試準備處理中算出的從HM2起直至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為止的推進部件232的移動距離設為M1、將從HM2起直至LEG為止的距離設為HL0(在此,HL0預先存儲在ROM303中)時,UT可以通過以下的計算式求出。UT=(HL0-M1)/FS0在上述計算式中,FS0的定義與在圖17的重試執行/不執行確定處理中使用的FS0相同。即,FS0表示FD方向的平均輸送速度。在步驟S2904中,第二控制部300通過第二通信部380對第一控制部60要求取得與檢測到卡紙的片材束的接著應進行後處理的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相關的輸送信息,從MFP100側取得該輸送信息。在此,作為輸送信息,僅取得AR。在步驟S2905中,第二控制部300使用所取得的AR計算該最初的片材的前端從當前位置起直至到達預堆積機構為止的時間(PA)。具體而言,從MFP100向排紙口42排出的片材的前端到達預堆積機構為止的時間通過預先進行試驗等來確定,並將所確定的時間(β)預先存儲在ROM303中,第二控制部300將(AR+β)設為PA。需要說明的是,β是在考慮從推進部件232到達第一託盤的載置面的下端LEG起直至形成預堆積機構為止所需的時間的基礎上被確定的。在進行步驟S2905的處理後,第二控制部300判定UT是否比PA短(步驟S2906),在短的情況下(步驟S2906:是),判定為接著應進行後處理的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的輸送能夠待機而進入步驟S2908的處理,在不比PA短的情況下(步驟S2906:否),判定為接著應進行後處理的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的輸送不能待機而進入步驟S2907的處理。在步驟S2907中,第二控制部300根據所取得的輸送信息的AR預測到達時刻,並判定到達時刻是否為排出完成時刻以後。在AR為RT以上、到達時刻為排出完成時刻以後的情況下(步驟S2907:是),進入步驟S2908的處理,在AR小於RT、到達時刻不是排出完成時刻以後的情況下(步驟S2907:否),進入步驟S2909的處理。在步驟S2909中,第二控制部300確定不執行檢測到卡紙的片材束的輸送的重試。由此,在檢測到卡紙的時刻處的導向部件280的狀態是接著應進行後處理的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能夠被導向部件280引導而向支承部件270方向引導的狀態(在該檢測時刻,已形成有預堆積機構的狀態)或該最初的片材應成為能夠被導向部件280引導而向支承部件270方向引導的狀態的狀態(在從該檢測時刻開始了重試的情況下,直至該最初的片材的前端到達應形成的預堆積機構的位置為止應形成預堆積機構的狀態)的情況下,可以將該最初的片材引導到預堆積機構而將其臨時收容(使其待機),因此,即便在到達時刻不是排出完成時刻以後的情況下,也可以執行輸送的重試而不使圖像形成裝置側的圖像形成處理延遲,可以增大印刷任務中的重試的執行次數而不使印刷處理的生產率降低,可以進一步減輕使用者在卡紙處理中的負擔。(2)在(1)的變形例中,在後處理裝置側設置預堆積機構,但也可以將預堆積機構設置在MFP側。例如,如圖30所示,也可以在從定影部30到排紙輥對43的輸送路徑上設置預堆積機構410。圖30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實施方式的MFP100的變形例(MFP100A)的內部結構的主視圖。在該圖中,對於與圖2的MFP100相同的結構構件,標註相同的附圖標記而省略該結構構件的說明,以下,以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如圖30所示,在MFP100A中設置有:預堆積機構410、將從定影部30排出的片材的輸送路徑切換到朝向排紙輥對43的輸送路徑和朝向預堆積機構410的輸送路徑中的任一方的切換部件403、以及將從定影部30排出的片材向切換部件403輸送的輸送輥對401、402。MFP100A的第一控制部60控制切換部件403以便將從定影部30排出的片材向上述任一條輸送路徑引導。另外,在切換部件403的輸送方向上遊側的附近配置有未圖示的紙張通過傳感器,該紙張通過傳感器用於對片材的前端被輸送到了切換部件403進行檢測。紙張通過傳感器是光學傳感器,對從輸送輥對402輸送的片材的前端到達了切換部件403進行檢測。在此,MFP100A的第一控制部60根據上述紙張通過傳感器的輸出,取得片材的前端是否相比切換部件403位於輸送方向上遊側的信息,將所取得的信息和AR作為輸送信息通過第一通信部80向後處理裝置150的第二控制部300通知。作為預堆積機構404,可以使用公知的片材收容機構。例如,可以使用專利文獻(日本特開2005-324933號公報)的0040~0067段、圖3~圖12中記載的預堆積機構。圖31是表示本變形例中的重試控制處理的動作的流程圖。該動作除重試執行/不執行判定處理B的動作之外與圖17所示的本實施方式的重試控制處理的動作相同,因此,在圖31中,將重試執行/不執行確定處理B以外的各處理的步驟編號標註為與圖17所示的本實施方式的重試控制處理的步驟編號相同的步驟編號而省略其說明,以下,對重試執行/不執行確定處理B的動作進行說明。圖32是表示上述動作的流程圖。在步驟S3201中,第二控制部300計算RT來預測排出完成時刻。此後,第二控制部300進入步驟S3202的處理。在步驟S3202中,第二控制部300通過第二通信部380對MFP100A的第一控制部60要求取得與檢測到卡紙的片材束的接著應進行後處理的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相關的輸送信息,從MFP100A側取得該輸送信息。此後,動作進入步驟S3203的處理。在步驟S3203中,第二控制部300基於所取得的輸送信息,判定該最初的片材的前端的輸送位置是否相比切換部件403處於輸送方向上遊側。在該輸送位置相比切換部件403處於輸送方向上遊側的情況下(步驟S3203:是),第二控制部300判定為能夠進行該最初的片材的輸送待機而確定執行檢測到卡紙的片材束的輸送的重試,通過第二通信部380對MFP100A的第一控制部60指示該最初的片材向預堆積機構404的臨時收容(步驟S3204)。此時,在MFP100A側,第一控制部60與指示相應地,控制切換部件403而將該最初的片材的輸送路徑切換為朝向預堆積機構404的輸送路徑,將該最初的片材向預堆積機構404引導。另外,在該輸送位置相比切換部件403未處於輸送方向上遊側的情況下(步驟S3203:否),第二控制部300進入步驟S3205的處理。在步驟S3205中,第二控制部300根據所取得的輸送信息的AR預測到達時刻,並判定到達時刻是否為排出完成時刻以後,在AR為RT以上、到達時刻為排出完成時刻以後的情況下(步驟S3205:是),第二控制部300確定執行檢測到卡紙的片材束的輸送的重試(步驟S3206),在AR小於RT、到達時刻不是排出完成時刻以後的情況下(步驟S3205:否),確定不執行檢測到卡紙的片材束的輸送的重試(步驟S3207)。由此,與(1)的變形例的情況同樣地,在檢測到卡紙的時刻為接著應進行後處理的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的前端到達切換部件403以前且能夠將該最初的片材引導到預堆積機構的時刻的情況下,即便在到達時刻不是排出完成時刻以後的情況下也可以執行輸送的重試而不使圖像形成處理延遲,可以增大印刷任務中的重試的執行次數而不使印刷處理的生產率降低,可以進一步減輕使用者在卡紙處理中的負擔。(3)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雙方進行輸送的重試,但也可以根據應進行後處理的片材的張數、厚度(紙張定量),僅使用任一方的部件進行輸送的重試。具體而言,作為控制信息,第二控制部300從MFP100(第一控制部60)取得應進行後處理的一份片材的張數或紙張定量,在所取得的張數或紙張定量為對應的閾值以下的情況下,也可以控制輸送部320以便僅使任一方的部件(例如,引導部件231)返回到退避位置HM1,而不使另一方的部件(例如,推進部件232)返回到退避位置HM2,使用該另一方的部件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重試檢測到卡紙的片材束向FD方向的輸送。由此,可以開始重試而不使輸送部件(在此為推進部件232)返回到退避位置,因此,可以迅速執行重試動作。(4)在本實施方式以及(1)~(3)的變形例中,計算重試排出處理時間(RT)時考慮第一託盤200繞支承軸201擺動而使載置面向初始位置恢復為止的時間(R0),但也可以算出從輸送的重試開始時刻起直至檢測到卡紙的片材束向第二託盤210的排出完成為止的時間並將其作為RT而不考慮R0。在該情況下,也可以控制成在防止重試中的片材束和下一份片材接觸而產生新的卡紙的同時執行重試。但是,在向初始位置的恢復動作中,在接著應進行後處理的一份片材的最初的片材從排紙口42排出時,可能產生該片材沒有被正確收容於後處理裝置的可能性,因此,如本實施方式以及(1)~(3)的變形例的後處理裝置那樣,當在後處理動作中載置面擺動這種類型的後處理裝置的情況下,優選考慮R0來算出RT並使用該RT來確定重試的執行/不執行。另一方面,當在後處理後的片材束的排出完成後不需要上述那樣的恢復動作的後處理裝置的情況下,可以算出從輸送的重試開始時刻起直至檢測到卡紙的片材束的排出完成為止的時間並將其作為RT。(5)在本實施方式中,在重試準備處理後進行重試執行/不執行確定處理,但也可以在重試準備處理中進行重試執行/不執行確定處理。例如,也可以在當檢測到卡紙後片材束的輸送部件(引導部件231、推進部件232、推出部件260)移動到了退避位置的時刻,進行重試執行/不執行確定處理。在該情況下,在RT的算出中,將該輸送部件在退避位置和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之間移動的移動時間量相加而算出RT,可以使用相加了該移動時間而得到的RT進行重試執行/不執行確定處理。例如,在向FD方向輸送片材束的過程中產生了卡紙的情況下,也可以從引導部件231移動到了退避位置的時刻起開始進行重試執行/不執行確定處理。在該情況下,可以代替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的RT,將引導部件231返回到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為止的移動時間以及推進部件232在退避位置和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之間往復的移動時間與該RT相加而算出RT,在此基礎上,使用相加了這些移動時間而得到的RT進行重試執行/不執行確定處理。(6)在本實施方式以及(1)~(5)的變形例中,將重試控制處理應用於包括體內排紙型的臺式MFP的圖像形成系統,但能夠應用重試控制處理的圖像形成系統不言而喻並不限於包括上述MFP的圖像形成系統。只要是將從圖像形成裝置排出的應進行後處理的一份片材暫時收容在後處理裝置的收容託盤上之後輸送至該託盤上的後處理位置進行後處理、將後處理後的片材束從收容託盤向排出部排出的圖像形成系統,上述的重試控制處理也可以應用於任意類型的圖像形成系統。(7)在本實施方式中,在重試執行/不執行確定處理中,在確定執行重試的情況下,不論卡紙的原因如何,都進行相同的重試動作,但由於卡紙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因此,也可以推測卡紙的原因並以與該原因相應的形態來重試片材的輸送。例如,作為卡紙的原因,除片材的位置或姿勢的偏移之外,也假定片材的壓曲(彎折或翹曲)或片材束的載荷過多。因此,可認為難以通過以恆定的形態(驅動力、速度、方向等)重試片材的輸送而能夠消除任意的卡紙。實際上,在卡紙的原因為片材的壓曲的情況下,僅通過單調地反覆進行該片材的輸送,存在加劇該片材的壓曲的危險性。另外,在卡紙的原因為片材束的載荷過多的情況下,僅通過將恆定的力持續施加至該片材束,會產生不能使該片材束移動的狀況。以下,關於本變形例的圖像形成系統中的,對與本實施方式的情況的不同點進行說明。在本變形例中,CPU301除圖7所示的檢測部304、重試控制部306之外還包括推測部305(參照圖42)。檢測部304在檢測到卡紙時起動推測部305。推測部305計測推進部件232從該檢測到卡紙的時刻的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HM2所需的時間,根據該時間來推測該卡紙的原因。重試控制部306使輸送部320以與推測部305推測的原因相應的形態重試片材的輸送。-推測部-推測部305在起動時,首先控制輸送部320以使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從檢測到卡紙的時刻的位置向退避位置HM1、HM2移動。此時,推測部305基於來自輸送部320的通知,計測從推進部件232開始移動起直至到達退避位置HM2為止所經過的時間。根據該計測的經過時間,推測部305推測卡紙的原因為下述兩種中的哪一種:(1)片材的壓曲、(2)輸送力不足。具體而言,推測部305將經過時間與基準值進行比較,若該時間為基準值以上,則將卡紙的原因推測為「片材的壓曲」,若小於基準值,則推測為「輸送力不足」。關於該推測的原理,將在後面論述。-重試控制部-重試控制部306使輸送部320重試片材的輸送。此時,重試控制部306尤其是與推測部305推測的卡紙原因相應地選擇該重試的形態。在卡紙的原因被推測為「片材的壓曲」的情況下,重試控制部306控制輸送部320以便首先利用引導部件231將片材推回去,接著,在使引導部件231在退避位置HM1待機的狀態下僅利用推進部件232輸送片材。在卡紙的原因被推測為「輸送力不足」的情況下,重試控制部306控制輸送部320以增大FD對齊電機和FD輸送電機的轉矩,在除這些轉矩之外與通常時相同的條件下,使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雙方輸送片材。尤其是,在FD對齊電機和FD輸送電機為步進電機的情況下,重試控制部306通過擴展應向FD對齊電機和FD輸送電機施加的驅動信號的脈衝寬度來增大FD對齊電機和FD輸送電機的轉矩。伴隨著上述情況,脈衝間隔擴展而各電機的旋轉速度降低,因此,片材的目標速度降低。但是,該降低僅限於卡紙的原因被推測為「輸送力不足」時的重試。通常時的目標速度也可以被設定為足夠高,因此,後處理時間被維持為足夠短。接著,對在本變形例的圖像形成系統中可能產生卡紙的原因以及推測卡紙原因的原理進行說明。[向FD方向輸送的片材產生卡紙的原因]在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將第一託盤200上的片材向FD方向輸送時該片材可能產生卡紙的原因大致分為下述兩種:(1)片材的壓曲、(2)輸送力不足。「片材的壓曲」指的是因在片材的FD方向上的前端卡掛於某些構造物的狀態下繼續移動而導致片材產生了彎折或翹曲的狀態。此外,也包括:伴隨著前端的卡掛而導致片材在CD方向上的錯位、相對於FD方向的姿勢的偏移、或片材束的扭曲。片材的前端可能卡掛的構造物例如包括:圖5所示的用於引導推出部件260的槽200C、200D、200E等形成於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槽和凹凸、第一託盤200與訂書機251之間的間隙、以及第一託盤200與框體202之間的間隙。在片材產生了壓曲的情況下,從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施加於片材束的力的一部分被片材的單體或片材束的變形所消耗,或因隨著該變形而使得片材與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以外的構造物的接觸而產生的摩擦力增大。其結果是,有損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使片材束整體向FD方向移動的力、即針對該片材束的輸送力,因此,該片材束的移動延遲而產生卡紙。「輸送力不足」指的是因向第一託盤200裝載的片材束的載荷過多而導致通常時的輸送力作為針對該片材束的輸送力不足的狀態。片材束的「載荷過多」指的是該片材束的實際的重量超過根據片材的種類、尺寸、以及每一份的張數推定出的標準值的狀態。載荷過多例如在每一份片材的張數設定得多且各片材的實際的重量過多地偏向於超過標準值的值的情況下產生。在該情況下,片材束和第一託盤200之間的摩擦力大幅減弱針對該片材束的輸送力。其結果是,對於通常時的輸送力、即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的通常時的驅動力而言,不能將片材束加速至目標速度,因此,該片材束的移動延遲而產生卡紙。[推測卡紙原因的原理]在由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向FD方向輸送的片材產生卡紙的原因大致分為「片材的壓曲」和「輸送力不足」這兩種的情況下,這兩種原因的差異體現為產生了卡紙的時刻處的推進部件232的位置差異。具體而言,在原因為片材的壓曲的情況下,從推進部件232所處的位置到退避位置HM2的距離通常達到將片材加速至目標速度所需的距離(以下稱為「加速距離」)以上。相比之下,在原因為輸送力不足的情況下,從推進部件232所處的位置到退避位置HM2的距離通常達不到加速距離。這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在片材壓曲的情況下,通常在該片材的變形達到一定程度的大小之前,在該片材的前端卡掛於某些構造物的狀態下該片材的後端繼續前進。因此,即使在片材向FD方向正開始輸送時其前端卡掛於某些構造物、此後不久推進部件232仍繼續前進的情況較多。尤其是,在檢測到卡紙的時刻該片材(尤其是其後端)已經被加速至目標速度的情況較多。另一方面,在輸送力不足的情況下,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不能將片材束加速至目標速度。尤其是,即便從開始了前進的時刻起的經過時間達到卡紙檢測用的閾值、推進部件232從退避位置HM2的移動距離也未達到加速距離的情況較多。因此,若在檢測到卡紙的時刻推進部件232從退避位置HM2前進加速距離以上,則該卡紙的原因被推測為「片材的壓曲」,若未從退避位置HM2到達加速距離的位置,則該卡紙的原因被推測為「輸送力不足」。推進部件232從任意的位置向退避位置HM2返回時的速度恆定,因此,推進部件232的位置與從該位置移動到退避位置HM2所需的時間成比例。基於此,推測部305計測推進部件232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HM2時的經過時間。另一方面,推進部件232移動與加速距離相等的距離所需的時間作為基準值被設定。由此,若經過時間為基準值以上,則推測部305可以將卡紙的原因推測為「片材的壓曲」,若小於基準值,則推測部305可以將卡紙的原因推測為「輸送力不足」。接著,對本變形例中的檢測到卡紙時的動作進行說明。[檢測到卡紙時的動作]進行與本實施方式的FD方向輸送時的「檢測到卡紙時的動作」相同的動作,在片材束STK的後端REE沒有到達載置面的下端LEG的情況下,檢測部304看作是「產生了卡紙」而起動推測部305。-卡紙的原因被推測為「片材的壓曲」的情況-圖33是按照階段順序表示因片材的壓曲而產生卡紙時的重試動作的第一託盤200的示意性的局部剖視圖。圖33(a)表示檢測到卡紙的時刻處的狀態。參照圖33(a),因片材SHT的前端FRE卡掛於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槽等而在片材SHT的前端部產生彎折FLD。在該情況下,通常引導部件231不能很好地將該片材SHT的前端FRE夾在把持爪231A和基端部231B的上表面之間,因此,引導部件231不能以足夠的力拉拽片材SHT的前端FRE。另一方面,沿FD方向(X軸方向)推壓片材SHT的後端REE的力PSF被片材SHT的彎折FLD緩衝、即被欲使該彎折FLD向原來的形狀返回的片材SHT的應力妨礙,因此,推進部件232不能以足夠的力推壓片材SHT的後端REE。其結果是,有損針對片材SHT的輸送力,因此,片材SHT的速度達不到目標值。由此,即便自推進部件232從退避位置HM2出發的時刻起的經過時間達到閾值,片材SHT的後端REE也沒有到達載置面的下端LEG,因此,檢測部304起動推測部305。推測部305首先控制輸送部320以使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1、JM2向退避位置HM1、HM2移動。圖33(b)表示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向退避位置HM1、HM2返回的時刻處的狀態。輸送部320向推測部305通知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1、JM2開始移動的時刻、以及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到達了退避位置HM1、HM2的時刻。輸送部320將前者的時刻看作是例如檢測到卡紙後再起動FD對齊電機和FD輸送電機的時刻,將後者的時刻看作是例如設置於退避位置HM1、HM2的位置傳感器檢測到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的時刻。基於來自輸送部320的通知,推測部305例如根據FD對齊電機和FD輸送電機各自的驅動信號的脈衝數或轉速來計算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分別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1、JM2移動到退避位置HM1、HM2所需的時間。推測部305進而將推進部件232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2移動到退避位置HM2所需的時間與基準值進行比較。在圖33(a)所示的例子中,檢測到卡紙時的推進部件232的位置JM2和退避位置HM2之間的距離為加速距離以上,因此,推測部305所計測的時間為基準值以上。因此,推測部305將卡紙的原因推測為「片材的壓曲」。與該推測相應地,重試控制部306指示輸送部320以針對產生了壓曲的片材的形態進行片材輸送的重試。在該形態的重試中,重試控制部306首先控制輸送部320以利用引導部件231將片材SHT推回去來解除其前端FRE的卡掛。圖33(c)表示引導部件231將片材SHT的前端FRE推回去的時刻處的狀態。參照圖33(c),輸送部320使引導部件231從退避位置HM1移動並前進至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1超過了規定的距離α(以下稱為「推回距離」)的位置。此時,FD對齊電機的驅動時間(具體而言是驅動信號的脈衝數或轉速),基於引導部件231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1返回到退避位置HM1所需的時間和引導部件231移動推回距離α所需的時間,由重試控制部306設定並指示給輸送部320。推回距離α基於片材SHT產生了彎折FLD等壓曲時其前端FRE和後端REE之間的平均距離(例如預先通過實驗求出)被設定成,從退避位置HM1前進的引導部件231與該片材的前端FRE接觸進而以一定程度的力將該片材的前端FRE推回去。片材SHT的前端FRE的卡掛通常因片材SHT向FD方向的移動而引起,因此,若其前端FRE被引導部件231向相反方向推回去,則大部分卡掛被解除。重試控制部306接著控制輸送部320以使引導部件231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1+推回距離α再次向退避位置HM1返回。具體而言,輸送部320使引導部件231繼續後退,直至例如設置於退避位置HM1的位置傳感器檢測到引導部件231。圖33(d)表示引導部件231再次向退避位置HM1返回的時刻處的狀態。參照圖33(d),片材SHT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向與FD方向相反的方向(X軸的負方向)移動。此時,通常,該片材SHT的前端FRE的卡掛被解除,該片材SHT的彎折FL2相比圖33(a)所示的檢測到卡紙時的彎折FLD被緩和。但是,因該彎折FL2,引導部件231已經不能將該片材SHT的前端FRE很好地夾在把持爪231A和基端部231B的上表面之間的可能性高。另外,片材SHT的前端FRE的位置從根據該片材SHT的尺寸推測出的位置偏離的可能性高。因此,重試控制部306接著控制輸送部320以便在使引導部件231在退避位置HM1待機的狀態下僅利用推進部件232輸送片材SHT。圖33(e)表示在引導部件231在退避位置HM1待機的狀態下僅推進部件232輸送片材SHT的時刻處的狀態。參照圖33(e),推進部件232以與通常時相同的速度從退避位置HM2前進,在與片材SHT的後端REE接觸後,以與通常時相同的力PSF推壓該後端REE。若片材SHT的前端FRE的卡掛被解除,則藉助來自推進部件232的該力PSF,片材SHT向FD方向移動。在該移動期間,檢測部304對片材SHT的後端REE是否到達了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下端LEG進行監視。若在自推進部件232從退避位置HM2出發的時刻起的經過時間達到閾值之前片材SHT的後端REE到達載置面的下端LEG,則檢測部304判斷為「片材SHT的輸送的重試成功了」。但是,由於片材SHT的輸送未利用引導部件231,因此,該情況下的閾值被設定為比通常時大的值。在重試成功了的情況下,後處理裝置150的控制返回到通常時的處理,如圖13所示從使第一託盤200呈水平的動作起再次開始。-卡紙的原因被推測為「輸送力不足」的情況-圖34是按照階段順序表示因輸送力不足而引起卡紙時的重試動作的第一託盤200的示意剖視圖。圖34(a)表示檢測到卡紙的時刻處的狀態。參照圖34(a),片材束STK的後端REE從後處理裝置150的框體202的下端部的側面207幾乎沒有離開。這是因為:因片材束STK的載荷過大,針對該片材束STK的輸送力NMF、即引導部件231拉拽該片材束的力PLF和推進部件232推壓該片材束的力PSF的合力NMF=PLF+PSF不足。在該情況下,不論花多長時間,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都不能使該片材束STK移動。因此,即便自推進部件232從退避位置HM2出發的時刻起的經過時間達到閾值,該片材束STK的後端REE也沒有到達載置面的下端LEG,因此,檢測部304起動推測部305。推測部305首先控制輸送部320以使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1、JM2向退避位置HM1、HM2移動。圖34(b)表示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向退避位置HM1、HM2返回的時刻處的狀態。此時,輸送部320將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1、JM2開始移動的時刻、以及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到達退避位置HM1、HM2的時刻通知推測部305。基於該通知,推測部305計測推進部件232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2移動到退避位置HM2所需的時間。推測部305進而將所計測的時間與基準值進行比較。在圖34(a)所示的例子中,檢測到卡紙時的推進部件232的位置JM2和退避位置HM2之間的距離小於加速距離,因此,推測部305所計測的時間低於基準值。因此,推測部305將卡紙的原因推測為「輸送力不足」。與該推測相應地,重試控制部306指示輸送部320以針對利用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的通常時的驅動力NMF不能輸送的片材的形態進行片材輸送的重試。在該形態的重試中,重試控制部306控制輸送部320以便首先增大FD對齊電機和FD輸送電機的轉矩,接著,在除該轉矩之外與通常時相同的條件下使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雙方再次輸送片材束STK。圖34(c)表示引導部件231向片材束STK的前端FRE返回後、推進部件232向該片材束STK的後端REE返回的時刻處的狀態。參照圖34(c),輸送部320首先使引導部件231從退避位置HM1前進至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1而使其與片材束STK的前端FRE接觸。輸送部320接著使推進部件232從退避位置HM2前進至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2而使其與該片材束STK的後端REE接觸。引導部件231的把持爪231A與其連動地倒下而將片材束STK的前端FRE夾在其與引導部件231的基端部231B的上表面之間。在推進部件232到達了框體202的下端部的側面207時,重試控制部306控制輸送部320以使引導部件231以與推進部件232相同的速度後退。此時,FD對齊電機和FD輸送電機的轉矩相比通常時增大,因此,引導部件231拉拽該片材束STK的力RLF和推進部件232推壓該片材束STK的力RSF都比通常時的力PLF、PSF強。即,從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施加於片材束STK的力RTF=PLF+PSF比通常時的力NMF強。圖34(d)表示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協作地輸送片材束STK的時刻處的狀態。參照圖34(d),片材束STK從FD方向的上側被引導部件231拉起,從下側被推進部件232推起。此時,若從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施加於片材束STK的力RTF相比因該片材束STK的載荷過多而增大的阻力足夠強,則該片材束STK在被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夾著的狀態下在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上朝向其傾斜方向的上側輸送。在該輸送期間,檢測部304對片材束STK的後端REE是否到達了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下端LEG進行監視。若在自推進部件232從退避位置HM2出發的時刻起的經過時間達到卡紙檢測用的閾值之前片材束STK的後端REE到達載置面的下端LEG,則檢測部304判斷為「片材的輸送的重試成功了」。但是,在FD對齊電機和FD輸送電機為步進電機的情況下,使其轉矩的增大的情形與使片材的目標速度相比通常時降低的情形相同,因此,閾值被設定為比通常時大。另外,該目標速度的降低僅限於卡紙的原因被推測為「輸送力不足」時的重試,因此,後處理時間被維持為足夠短。在重試成功了的情況下,後處理裝置150的控制返回到通常時的處理,如圖13所示從使第一託盤200水平擺動的動作起再次開始。-後處理的流程圖-圖35是本變形例的後處理的流程圖。該處理在後處理裝置150的第二控制部300從MFP100的第一控制部60被通知開始印刷任務時開始。在步驟S101中,首先,第二控制部300從第一控制部60取得與後處理相關的控制信息,從該控制信息讀取該片材束的片材的尺寸和姿勢。接著,第二控制部300基於讀取的信息,計算對齊部件221、222、引導部件231、以及推出部件260的初始位置,並控制對齊部310以使這些部件221、222、231、260在開始排出最初的片材之前在初始位置待機。此後,處理進入步驟S102。在步驟S102中,進行與圖8、圖9所示的片材的對齊動作相關的處理。具體而言,第二控制部300根據來自第一控制部60的排紙預告,在從MFP100的排紙口42開始排出片材之前,控制對齊部310以使對齊部件221、222、引導部件231、以及推出部件260從初始位置向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邊緣以及端部接近。在片材的整體向排紙口42外全部出去了時,第二控制部300控制對齊部310以便首先使引導部件231朝向載置面的內側移動,接著使對齊部件221、222和推出部件260朝向載置面的內側移動。由此,片材被夾在這些部件之間而被對齊。此後,對齊部310使各部件221、222、231、260向原來的位置返回。每當新的片材被排出時,反覆進行由這些部件221、…、260進行的上述動作。這樣,第一託盤200所收容的一份片材束在FD方向和CD方向這兩個方向上被對齊。此後,處理進入步驟S103。在步驟S103中,進行與圖10-12、圖33、圖34所示的片材向FD方向的輸送相關的處理。具體而言,在一份片材束向第一託盤200收容時,第二控制部300在控制對齊部310以便利用對齊部件221、222和推出部件260保持該片材束的狀態下,控制輸送部320以使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移動來輸送該片材束。在該輸送過程中,第二控制部300進而通過片材後端傳感器370A對卡紙進行檢測,並使輸送部320重試片材的輸送。關於與該輸送相關的處理的詳細流程,將在後面論述。當在步驟S101中取得的控制信息表示用訂書機裝訂片材束的綑紮處理的要求的情況下,第二控制部300控制輸送部320以使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繼續移動,直至該片材束的角部到達壓緊器250和訂書機251之間的區域。在該片材束的角部到達了該區域時,第二控制部300在控制輸送部320以便利用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保持該片材束的基礎上,控制加工部340以使壓緊器250和訂書機251驅動來裝訂該片材束。此後,第二控制部300使輸送部320再次開始片材的輸送。在片材束的整體被載置在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上時,第二控制部300控制輸送部320以使引導部件231從載置面退避,並且控制保持部330以使第一保持部件241、242或第二保持部件243、244突出而保持片材束。此後,處理進入步驟S104。在步驟S104中,進行與圖13-圖15所示的片材從第一託盤200向第二託盤210的推壓動作相關的處理、以及與圖16所示的第一託盤200向初始位置的恢復動作相關的處理。此後,處理進入步驟S105。在步驟S105中,第二控制部300將步驟S102-104的反覆次數與控制信息表示的印刷任務的對象份數進行比較。若該反覆次數尚未達到該對象份數,則印刷任務未結束,因此,處理從步驟S102起反覆進行,若該反覆次數已經達到該對象份數,則處理結束。-與輸送相關的處理的流程圖-圖36是圖35所示的步驟S103的子程序、即與後處理裝置150將片材束STK向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輸送的動作相關的處理的流程圖。在步驟S201中,第二控制部300控制輸送部320以便如圖10、圖11(a)所示在利用引導部件231抑制片材束STK的前端的狀態下使推進部件232從退避位置HM2向FD方向前進。引導部件231的把持爪231A與其連動地將片材束STK的前端部夾在其與引導部件231的基端部231B的上表面之間。此後,處理進入步驟S202。在步驟S202中,第二控制部300確認推進部件232是否到達了後處理裝置150的框體202的下端部的側面207。具體而言,第二控制部300首先利用來自輸送部320的通知,計測以設置於退避位置HM2的位置傳感器的輸出表示推進部件232從退避位置HM2脫離的時刻為起點的經過時間(具體而言是FD輸送電機的驅動信號的脈衝數或其轉速)。第二控制部300接著根據該經過時間和推進部件232的標準的運動模式,推定推進部件232的移動距離。在檢測到該移動距離達到退避位置HM2和框體202的下端部的側面207之間的距離時,第二控制部300看作是「推進部件232到達了框體202的下端部的側面207」。在檢測到該到達的情況下,處理進入步驟S203,在未檢測到的情況下,處理反覆進行步驟S202。在步驟S203中,推進部件232已到達框體202的下端部的側面207,因此,應該與片材束STK的後端接觸。此時,第二控制部300控制輸送部320以使引導部件231以與推進部件232相同的速度後退、即向FD方向移動。此後,處理進入步驟S204。在步驟S204中,檢測部304計測自推進部件232從退避位置HM2出發的時刻起的經過時間,並與閾值、即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將片材束STK的後端REE輸送至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下端LEG所需的時間進行比較。若該經過時間未達到閾值,則處理進入步驟S205,若達到閾值以上,則處理進入步驟S206。在步驟S205中,經過時間尚未達到閾值,因此,檢測部340通過片材後端傳感器370A的輸出來確認片材束STK的後端REE是否到達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下端LEG。若該片材束STK的後端REE到達載置面的下端LEG,則處理向圖35所示的流程返回而進入步驟S104,若未到達,則處理從步驟S204起反覆進行。在步驟S206中,經過時間已經達到閾值,因此,檢測部304看作是「片材束STK產生了卡紙」而起動推測部305。由此,進行該卡紙原因的推測和該片材束STK的輸送的重試。此後,處理從步驟S204起反覆進行。-與輸送的重試相關的處理的流程圖-圖37是圖36所示的步驟S206的子程序、即與後處理裝置150推測卡紙的原因並使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以與推測的原因相應的形態重試該片材束STK的輸送的動作相關的處理的流程圖。在步驟S301中,推測部305控制輸送部320以使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如圖33(b)、圖34(b)所示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1、JM2向退避位置HM1、HM2移動。此時,推測部305計測從推進部件232的移動開始起直至到達退避位置HM2為止所經過的時間(具體而言是FD輸送電機的驅動信號的脈衝數或其轉速)。此後,處理進入步驟S302。在步驟S302中,推測部305將經過時間與基準值、即推進部件232移動加速距離所需的時間進行比較。若經過時間為基準值以上,則處理如圖37中「是」的箭頭所示進入步驟S311,若經過時間小於基準值,則處理如圖37中「否」的箭頭所示進入步驟S321。在步驟S311中,經過時間為基準值以上,因此,如圖33(a)所示,推進部件232的移動距離達到加速距離以上。因此,推測部305將卡紙的原因推測為「片材的壓曲」。與該推測相應地,重試控制部306首先控制輸送部320以使引導部件231如圖33(c)所示前進至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1超過了推回距離α的位置。此後,處理進入步驟S312。在步驟S312中,重試控制部306控制輸送部320以使引導部件231如圖33(d)所示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1+推回距離α向退避位置HM1返回。此後,處理進入步驟S313。在步驟S313中,重試控制部306控制輸送部320以便如圖33(e)所示在使引導部件231在退避位置HM1待機的狀態下僅利用推進部件232輸送片材束STK。此時,檢測部304對在自推進部件232從退避位置HM2出發的時刻起的經過時間達到閾值之前片材束STK的後端REE是否到達載置面的下端LEG進行監視。此後,處理向圖36所示的流程返回,從步驟S204起反覆進行。在步驟S321中,經過時間小於基準值,因此,如圖34(a)所暗示的那樣,推進部件232的移動距離未達到加速距離。因此,推測部305將卡紙的原因推測為「輸送力不足」。與該推測相應地,重試控制部306控制輸送部320以增大FD對齊電機和FD輸送電機的轉矩。此後,處理進入步驟S322。在步驟S322中,重試控制部306控制輸送部320以使引導部件231如圖34(c)所示向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1返回。此後,處理進入步驟S323。在步驟S323中,重試控制部306控制輸送部320以使推進部件232如圖34(c)所示向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2返回。引導部件231的把持爪231A與其連動地倒下而將片材束STK的前端部夾在其與引導部件231的基端部231B的上表面之間。此後,處理進入步驟S324。在步驟S324中,重試控制部306確認推進部件232是否到達了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2。例如,確認FD輸送電機的驅動時間(具體而言是驅動信號的脈衝數或轉速)是否達到設定值以上。該設定值由重試控制部306計算,表示在步驟S301中計測的經過時間、即推進部件232以與在步驟S321中增大了的FD輸送電機的轉矩對應的速度移動根據推進部件232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2返回到退避位置HM2所需的時間而推定出的移動距離所需的時間。在推進部件232到達了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2的情形(例如,FD輸送電機的驅動時間達到了設定值以上的情形)被確認的情況下,處理進入步驟S325,在未被確認的情況下,處理反覆進行步驟S324。在步驟S325中,推進部件232已到達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2,因此,重試控制部306控制輸送部320以使引導部件231如圖34(d)所示以與推進部件232相同的速度後退。此時,檢測部304對在自推進部件232從退避位置HM2出發的時刻起的經過時間達到閾值之前片材束STK的後端REE是否到達載置面的下端LEG進行監視。此後,處理向圖36所示的流程返回,從步驟S204起反覆進行。在本變形例的後處理裝置150中,如上所述,在檢測部304檢測到在FD方向上被輸送的片材束STK產生了卡紙時,基於使推進部件232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2向退避位置HM2返回的期間經過的時間,推測部305將卡紙的原因推測為「片材的壓曲」和「輸送力不足」中的任一種。並且,重試控制部306使輸送部320重試以與該推測出的原因相應的形態輸送片材束STK。由此,重試使卡紙消除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後處理裝置150不得不中斷處理而由使用者解除卡紙的頻度得以抑制。這樣,後處理裝置150可以降低因卡紙而產生的後處理延遲。其結果是,可以提高圖像形成系統的生產率。(8)另外,也可以通過在產生了卡紙時以與通常時的形態不同的另外的形態重試片材的輸送而不像(7)的變形例那樣推測卡紙的原因,來提高消除卡紙的可能性。關於本變形例的圖像形成系統中的,對與(7)的變形例的情況的不同點進行說明。在本變形例中,CPU301不包括推測部305,但重試控制部306使輸送部320以與通常時的形態不同的另外的形態重試片材的輸送。重試控制部306在起動時,首先控制輸送部320以使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向退避位置HM1、HM2移動。重試控制部306接著控制輸送部320以便利用引導部件231將片材推回去。重試控制部306接著控制輸送部320以便在增大FD輸送電機的轉矩、進而使引導部件231在退避位置HM1待機的狀態下,僅利用推進部件232輸送片材。尤其是,在FD輸送電機為步進電機的情況下,重試控制部306通過擴展應對其施加的驅動信號的脈衝寬度來增大其轉矩。伴隨著上述情況,脈衝間隔擴展而FD輸送電機的旋轉速度降低,因此,片材的目標速度降低。但是,該降低僅限於重試片材的輸送時。通常時的目標速度也可以被設定為足夠高,因此,後處理時間被維持為足夠短。圖38是按照階段順序表示因片材的壓曲而產生卡紙時的重試動作的第一託盤200的示意性的局部剖視圖。圖38(a)表示檢測到卡紙的時刻處的狀態。參照圖38(a),因片材SHT的前端FRE卡掛於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槽等而在片材SHT的前端部產生彎折FLD。在該情況下,通常,引導部件231不能將該片材SHT的前端FRE很好地夾在把持爪231A和基端部231B的上表面之間,因此,引導部件231不能以足夠的力拉拽片材SHT的前端FRE。另一方面,沿FD方向(X軸方向)推壓片材SHT的後端REE的力PSF被片材SHT的彎折FLD緩衝、即被欲使該彎折FLD向原來的形狀返回的片材SHT的應力妨礙,因此,推進部件232不能以足夠的力推壓片材SHT的後端REE。其結果是,有損針對片材SHT的輸送力,因此,片材SHT的速度達不到目標值。由此,即便自推進部件232從退避位置HM2出發的時刻起的經過時間達到閾值,片材束STK的後端REE也沒有到達載置面的下端LEG。除此之外,在因片材SHT的束的載荷過多而導致針對該片材束的輸送力、即引導部件231拉拽該片材束的力和推進部件232推壓該片材束的力的合力不足的情況下也產生卡紙。在該情況下,不論花多長時間,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都不能使該片材束STK移動。在即便自推進部件232從退避位置HM2出發的時刻起的經過時間達到閾值、片材束STK的後端REE也沒有到達載置面的下端LEG時,檢測部304起動重試控制部306。重試控制部306首先控制輸送部320以使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1、JM2向退避位置HM1、HM2移動。圖38(b)表示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向退避位置HM1、HM2返回的時刻處的狀態。輸送部320將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1、JM2開始移動的時刻、以及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到達了退避位置HM1、HM2的時刻通知重試控制部306。輸送部320將前者的時刻看作是例如在檢測到卡紙後再起動FD對齊電機和FD輸送電機的時刻,將後者的時刻看作是例如設置於退避位置HM1、HM2的位置傳感器檢測到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的時刻。基於來自輸送部320的通知,重試控制部306首先例如根據FD對齊電機和FD輸送電機各自的驅動信號的脈衝數或轉速來計算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分別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1、JM2移動至退避位置HM1、HM2所需的時間。重試控制部306接著控制輸送部320以便利用引導部件231將片材SHT推回去,解除其前端FRE的卡掛。圖38(c)表示引導部件231將片材SHT的前端FRE推回去的時刻處的狀態。參照圖38(c),輸送部320使引導部件231從退避位置HM1移動,使其前進至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1超過了規定的距離α(以下稱為「推回距離」)的位置。此時,FD對齊電機的驅動時間(具體而言是驅動信號的脈衝數或轉速),基於引導部件231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1返回到退避位置HM1所需的時間、以及引導部件231移動推回距離α所需的時間,由重試控制部306設定並指示給輸送部320。推回距離α基於片材SHT產生了彎折FLD等壓曲時其前端FRE和後端REE之間的平均距離(例如預先通過實驗求出)被設定成,從退避位置HM1前進的引導部件231與其前端FRE接觸進而以一定程度的力將該前端FRE推回去。片材SHT的前端FRE的卡掛通常因片材SHT向FD方向的移動而產生,因此,若其前端FRE被引導部件231向相反方向推回去,則大部分卡掛被解除。重試控制部306接著控制輸送部320以使引導部件231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1+推回距離α再次向退避位置HM1返回。具體而言,輸送部320使引導部件231繼續後退,直至例如設置於退避位置HM1的位置傳感器檢測到引導部件231。圖38(d)表示引導部件231再次向退避位置HM1返回的時刻處的狀態。參照圖38(d),片材SHT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向與FD方向相反的方向(X軸的負方向)移動。此時,通常,該片材SHT的前端FRE的卡掛被解除,該片材SHT的彎折FL2相比圖38(a)所示的檢測到卡紙時的彎折FLD被緩和。但是,因該彎折FL2,引導部件231已經不能將該片材SHT的前端FRE很好地夾在把持爪231A和基端部231B的上表面之間的可能性高。另外,片材SHT的前端FRE的位置從根據該片材SHT的尺寸推測出的位置偏離的可能性高。因此,重試控制部306接著控制輸送部320以便在使引導部件231在退避位置HM1待機的狀態下僅利用推進部件232輸送片材SHT。重試控制部306接著控制輸送部320以增大FD輸送電機的轉矩,在使引導部件231在退避位置HM1待機的狀態下僅利用推進部件232輸送片材SHT。圖38(e)表示在引導部件231在退避位置HM1待機的狀態下僅推進部件232輸送片材SHT的時刻處的狀態。參照圖38(e),推進部件232再次從退避位置HM2前進,在與片材SHT的後端REE接觸後推壓該後端REE。此時,FD輸送電機的轉矩相比通常時增大,因此,推進部件232推壓該後端REE的力RTF比通常時的力NMF強。這樣,若卡紙的原因為「片材的壓曲」,則在通過引導部件231的推回而解除了片材SHT的前端FRE的卡掛的情況下,片材SHT向FD方向移動,若卡紙的原因為「輸送力不足」,則在推進部件232的力RTF超過因片材SHT的束的載荷過多而增大的阻力的情況下,片材SHT向FD方向移動。在片材SHT移動的期間,檢測部304對片材SHT的後端REE是否到達了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下端LEG進行監視。若在自推進部件232從退避位置HM2出發的時刻起的經過時間達到閾值之前片材SHT的後端REE到達載置面的下端LEG,則檢測部304判斷為「片材SHT的輸送的重試成功了」。但是,在FD輸送電機為步進電機的情況下,使其轉矩增大的情形與使片材的速度的目標值相比通常時降低的情形相同,因此,閾值被設定為比通常時大。另外,該目標速度的降低僅限於重試片材的輸送時,因此,後處理時間被維持為足夠短。在重試成功了的情況下,後處理裝置150的控制返回到通常的動作,如圖13所示從使第一託盤200呈水平的動作起再次開始。接著,對圖39所示的本變形例中的後處理的流程圖與(7)的變形例的情況的不同點進行說明。在圖39中,對於與圖35相同的處理內容的步驟,標註與圖35的步驟編號相同的步驟編號而省略說明。在圖39中,僅僅與片材向FD方向的輸送相關的處理(步驟S3901)與圖35的處理不同,因此,以下對與該輸送相關的處理進行說明。圖40是圖39所示的步驟S3901的子程序、即與後處理裝置150將片材束STK向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輸送的動作相關的處理的流程圖。在圖40中,對於與圖36相同的處理內容的步驟,標註與圖36的步驟編號相同的步驟編號而省略說明,以下,對不同點進行說明。在圖40中,僅僅重試片材的輸送的處理(步驟S4001)與圖36的處理不同,因此,以下對與該輸送的重試相關的處理進行說明。圖41是圖40所示的步驟S4001的子程序、即與後處理裝置150使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以與通常時的形態不同的另外的形態重試片材的輸送的動作相關的處理的流程圖。在步驟S4101中,重試控制部306控制輸送部320以使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如圖38(b)所示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1、JM2向退避位置HM1、HM2移動。此後,處理進入步驟S302。在步驟S4102中,重試控制部306控制輸送部320以使引導部件231如圖38(c)所示前進至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1超過了推回距離α的位置。此後,處理進入步驟S4103。在步驟S4103中,重試控制部306控制輸送部320以使引導部件231如圖38(d)所示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1+推回距離α向退避位置HM1返回。此後,處理進入步驟S4104。在步驟S4104中,重試控制部306控制輸送部320以增大FD輸送電機的轉矩。此後,動作進入步驟S4105。在步驟S4105中,重試控制部306控制輸送部320以便如圖38(e)所示在使引導部件231在退避位置HM1待機的狀態下僅利用推進部件232輸送片材SHT。此時,FD輸送電機的轉矩相比通常時增大,因此,推進部件232推壓該片材SHT的後端REE的力RTF比通常時的力NMF強。在推進部件232從退避位置HM2出發了的時刻以後,直至從該時刻起的經過時間達到閾值為止,檢測部304對片材SHT的後端REE是否到達載置面的下端LEG進行監視。此後,處理返回圖40所示的流程,從步驟S204反覆進行處理。在本變形例的後處理裝置150中,如上所述,在檢測部304檢測到沿FD方向輸送的片材SHT產生了卡紙時,重試控制部306使輸送部320以與通常時的形態不同的另外的形態重試該片材SHT的輸送。在該另外的形態中,如圖38所示,在引導部件231將片材SHT的前端FRE推回去距離α之後,僅推進部件232以比通常時的力NMF強的力RTF推壓該片材SHT的後端REE。由此,無論卡紙的原因是「片材的壓曲」和「輸送力不足」中的哪一方,重試使該卡紙消除的可能性都增大,因此,後處理裝置150不得不中斷處理而由使用者解除卡紙的頻度得以抑制。這樣,後處理裝置150可以降低因卡紙產生的處理延遲。其結果是,可以提高圖像形成系統的生產率。(9)在本實施方式以及(1)~(8)的變形例中,作為圖像形成裝置使用MFP,但也可以代替MFP而使用雷射印表機、噴墨印表機、傳真機或複印機等作為圖像形成裝置。(10)在本實施方式以及(1)~(8)的變形例中,作為針對後處理裝置150、150A的各可動部件的驅動源,提升電機204、CD對齊電機、FD對齊電機、CD輸送電機、以及FD輸送電機相互獨立。但是,這些部件的一部分或全部部件也可以是共用的。(11)在本實施方式以及(1)~(8)的變形例中,第一託盤200的擺動利用提升電機204和凸輪機構205。除這些提升電機204和凸輪機構205之外,只要是能夠使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在上下方向上移動的機構,即可將其用作在收容從MFP100、100A排出的片材的期間以及將所收容的片材向第二託盤210推出的期間使該載置面位移的機構。(12)在本實施方式以及(1)~(8)的變形例中,推進部件232設置在第一託盤200的下端部200B,通過將片材的後端向FD方向推壓來推進該片材。此外,推進部件也可以設置在第一託盤200的CD方向上的緣部的一方或雙方,通過在從CD方向上的單側或兩側保持片材的狀態下沿FD方向移動來使該片材向FD方向移動。另外,推進部件也可以是在第一託盤200的上表面沿FD方向延伸的輸送帶。該帶在將片材放置在該帶上的狀態下沿FD方向旋轉,從而能夠將該片材向FD方向輸送。(13)在本實施方式以及(1)~(8)的變形例中,引導部件231的把持爪231A與推進部件232從退避位置HM2前進連動地倒下。此外,把持爪231A的擺動也可以與推進部件232的移動獨立地進行。在該情況下,引導部件231也可以在輸送片材時、首先在比該片材的前端更靠上方的位置等待該片材的前端被推進部件232推起至自身的位置,在該片材的前端與自身接觸了時才開始用把持爪231A把持該片材的前端並拉起。另外,在推進部件232推壓輸送對象的片材的力NMF足夠強的情況下,也可以省略引導部件231的把持爪231A。(14)在本實施方式以及(1)~(8)的變形例中,後處理裝置150進行的後處理包括:在第一託盤200上對齊片材的處理、用訂書機251裝訂片材束的處理、以及在第二託盤210上按照各片材束將片材錯開地裝載而將這些片材分類的處理。但是,後處理的種類不限於此,可以安裝眾所周知的種類的後處理功能。例如,也可以使加工部250、251或與其鄰接的另外的設備執行對正下方的片材開設裝訂孔的處理、塗敷粘接劑的處理或呈對摺等地進行加工的處理。(15)在本實施方式以及(1)~(8)的變形例中,驅動部310-360通過將光學傳感器用作位置傳感器,對可動部件200、221、222、231、232、241-244、260處於特定的位置或特定的姿勢進行檢測。但是,作為該位置傳感器,也可以利用其他方式的傳感器。同樣地,片材後端傳感器370A也可以是光學傳感器以外的方式。另外,位置傳感器也可以利用例如沿可動部件的軌道以細微的間隔設置的很多檢測器對可動部件處於任意的位置或任意的姿勢進行檢測。在該情況下,尤其是,輸送部320可以根據位置傳感器的輸出直接確定檢測到卡紙時的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的位置JM1、JM2。(16)在(7)、(8)的變形例中,當在重試片材的輸送時再次檢測到卡紙的情況下,進一步反覆進行重試。在如上所述反覆進行卡紙的檢測和重試的情況下,該反覆進行的次數設置有上限,在該次數超過上限的情況下或FD輸送電機的轉矩達到上限的情況下,重試控制部306也可以使後處理裝置150停止並將消息在操作面板170中進行顯示等來向使用者通知卡紙的產生。另外,在(7)的變形例中,在反覆檢測到將「輸送力不足」作為原因的卡紙的情況下,在每次反覆檢測到時FD對齊電機和FD輸送電機的轉矩增大,因此,在這些轉矩達到上限時,重試控制部306也可以使後處理裝置150停止並向使用者通知卡紙的產生。(17)在(7)、(8)的變形例中,在FD對齊電機和FD輸送電機或FD輸送電機是步進電機的情況下,重試控制部306通過擴展這些電機的驅動信號的脈衝寬度來增大其轉矩。但是,增大轉矩的方法不限於此。若FD對齊電機、FD輸送電機為其他種類,則重試控制部306通過將直流電機的電流增大等、與上述種類相適應的方法來增大其轉矩即可。此外,在從FD輸送電機向推進部件232傳動的驅動機構的齒數比可變的情況下,重試控制部306通過提高該齒數比,也可以增大從FD輸送電機向推進部件232傳遞的轉矩。(18)在(7)、(8)的變形例中,重試片材束的輸送,在該重試成功了時,接下來的片材束的輸送回到通常時的形態。此外,在重試成功了的片材束以後的至少一份的輸送也能夠以與該重試相同的形態來進行。尤其是在卡紙的原因被推定為「輸送力不足」的情況下,或者在該原因為「輸送力不足」的情況下,只要印刷任務沒有被切換,片材的種類等就是通用的,因此,反覆產生相同原因的卡紙的危險性高。因此,FD輸送電機的轉矩被維持在比通常時大的值時避免卡紙的可能性更高。這樣,也可以反覆進行在重試中暫時採用的條件下的輸送,直至沒有檢測到新的卡紙地結束印刷任務等、連續且不卡紙地輸送完規定的份數為止。(19)在(7)的變形例中,在卡紙的原因被推測為「片材的壓曲」的情況下,重試控制部306控制輸送部320以便利用引導部件231將產生了卡紙的片材SHT的前端FRE推回去距離α。該距離α也可以設定為使片材SHT的後端REE與後處理裝置150的框體202的下端部的側面207接觸。另外,由引導部件231進行的片材SHT的推回不是必需的。即,即便僅解除引導部件231的接觸或把持爪231A的把持,也存在片材SHT的前端FRE的卡掛被解除的可能性。因此,也可以省略該推回。相反,也可以在每一次重試時,多次反覆進行該推回。(20)在(7)的變形例中,假定「輸送力不足」被推測為原因的卡紙因向第一託盤200裝載的片材束的載荷過多而產生。此外,這種卡紙也可以假定為因該片材束的尺寸過大而產生。片材束的「尺寸過大」指的是該片材束整體的CD方向上的寬度或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法線方向上的高度超過了通常時的容許上限的狀態中的、未伴隨著載荷過多的狀態。該容許上限以片材束被正確對齊為前提,被設定為為了將該片材束向FD方向順暢地輸送而在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的上方應確保的空間的尺寸的上限。尺寸過大例如可能在如下情況下產生,即因由不良對齊引起的片材束的扭曲,導致該片材束整體的表觀上的寬度或高度過度增大的情況。在尺寸過大的情況下,存在如下危險性:片材束中的超過了容許上限的寬度或高度的部分與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周邊的構造物接觸,從該構造物受到的阻力使得針對該片材束的輸送力不足。在該情況下,對於通常時的輸送力而言,不能將片材束加速至目標速度,因此,該片材束的移動延遲而產生卡紙。在(7)的變形例中,只要推進部件232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2向退避位置HM2返回為止所經過的時間小於基準值,就將卡紙的原因推測為「輸送力不足」。由此,不論該卡紙是因片材束的載荷過多和尺寸過大中的哪一方引起,在該片材束的輸送的重試中,FD對齊電機和FD輸送電機的轉矩都比通常時增大,因此,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的輸送力比通常時強。在卡紙因該片材束的尺寸過大而引起的情況下,若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的輸送力相比超過了容許上限的寬度或高度的該片材束的部分從周邊的構造物受到的阻力足夠強,則重試會成功。這樣,重試使該卡紙消除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後處理裝置150可以降低因該卡紙而產生的處理延遲。(21)在(7)的變形例中,推測部305將推進部件232移動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2到退避位置HM2的距離的期間長度,與推進部件232移動加速距離所需的時間進行比較。此外,推測部305也可以根據在該期間對FD輸送電機施加的驅動信號的脈衝數或利用編碼器計測的FD輸送電機的轉速,來計算該期間內的推進部件232的移動距離,並將其與加速距離直接比較。推測部305也可以利用編碼器對FD輸送電機的旋轉速度進行監視,從而計測檢測到卡紙時的推進部件232的速度並與目標速度進行比較。另外,推測部305也可以利用沿推進部件232的軌道(在第一託盤200的下端部200B形成的FD方向的槽209和其延長線)設置的很多位置傳感器直接計測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2到退避位置HM2的距離並與加速距離進行比較,或者也可以直接計測檢測到卡紙時的推進部件232的速度並與目標速度進行比較。(22)在(7)的變形例中,推測部305將用於將卡紙的原因推測為「片材的壓曲」的基準值和用於將卡紙的原因推測為「輸送力不足」的基準值都設定為推進部件232移動加速距離所需的時間。此外,推測部305也可以針對不同的原因,設定不同的基準值。例如,在推進部件232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JM2移動至退避位置HM2的期間的經過時間比第一基準值長時,卡紙的原因被推測為「片材的壓曲」,在該經過時間比第二基準值短時,卡紙的原因被推測為「輸送力不足」,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基準值和第二基準值也可以設定為不同的值。在該情況下,若不能根據該經過時間唯一地推測原因,則推測部305也可以在通常時的形態下、即利用引導部件231和推進部件232雙方維持通常時的驅動力的狀態下重試片材的輸送,來確定是否再次檢測到卡紙。此外,推測部305也可以使後處理裝置150立刻停止並向使用者通知卡紙的產生。(23)在(7)的變形例中,推測部305將卡紙的原因推測為「片材的壓曲」和「輸送力不足」這兩種中的任一種。除此之外,作為卡紙原因的候選,只要像推進部件232等可動部件的位置或姿勢那樣能夠從可自動計測的量進行推測,則也可以假定為卡紙的原因。例如,在因片材的翹曲等而使得其後端從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相比推進部件232更高地浮起的情況下,推進部件232不能與片材的後端接觸,因此,輸送力不足,該片材的輸送有可能延遲而產生卡紙。在該情況下,直至檢測到卡紙為止的推進部件232的移動距離相比伴隨著片材的前端的卡掛的卡紙的情況,通常會更大。因此,推測部305例如可以根據推進部件232從檢測到卡紙時的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HM2的期間的經過時間是否比移動加速距離的期間的經過時間長恆定的閾值以上,來判別卡紙的原因是「片材的後端的變形」和「片材的前端的壓曲」中的哪一方。並且,例如在用於從上方按壓第一託盤200所收容的片材的後端部以使其返回到平坦的部件(暫時稱為「按壓部件」)安裝於後處理裝置150的情況下,重試控制部306也可以僅在卡紙的原因被推測為「片材的後端的變形」時的重試時,控制輸送部320以便利用該按壓部件使片材的後端部返回到平坦,使得推進部件232能夠推壓片材的後端。(24)在(8)的變形例中,重試控制部306控制輸送部320以便利用引導部件231將產生了卡紙的片材SHT的前端FRE推回去距離α。該距離α也可以設定成使片材SHT的後端REE與後處理裝置150的框體202的下端部的側面207接觸。另外,由引導部件231進行的片材SHT的推回不是必需的。即,即便僅解除引導部件231的接觸或把持爪231A的把持,也存在片材SHT的前端FRE的卡掛被解除的可能性。因此,也可以省略該推回。相反,也可以在每一次重試時,多次反覆進行該推回。(25)在(8)的變形例中,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作為卡紙的原因而假定「片材的壓曲」和「輸送力不足」這兩種的基礎上,作為重試片材的輸送時的與通常時不同的另外的形態,採用能夠應對這兩種原因的形態。但是,作為「另外的形態」,也可以採用其他形態。例如,也可以在作為卡紙的原因而假定與上述兩種不同的另外的原因的基礎上,修正「另外的形態」以便也能夠應對該另外的原因。具體而言,作為卡紙的另外的原因,也可以假定因片材的翹曲等而使得其後端從第一託盤200的載置面相比推進部件232更高地浮起的狀態。實際上,在該狀態下,推進部件232不能與片材的後端接觸,因此,輸送力不足,該片材的輸送有可能延遲而產生卡紙。在該情況下,也可以如下所述修正「另外的形態」。首先,將用於從上方按壓第一託盤200所收容的片材的後端部以使其返回到平坦的部件(暫時稱為「按壓部件」)安裝於後處理裝置150。接著,僅在重試片材的輸送時,控制輸送部320以便利用該按壓部件使片材的後端部返回到平坦,使得推進部件232能夠推壓片材的後端。相反,也可以將卡紙的原因限定為上述兩種中的一種,對「另外的形態」進行修正以便只能應對這一種。這在將上述兩種中的一種作為原因的卡紙與將另一種作為原因的卡紙相比頻度極高的情況下是有利的。具體而言,若是將卡紙的原因限定為「片材的壓曲」的情況,則也可以僅利用推進部件輸送片材並將FD輸送電機的轉矩保持在通常時的狀態。若是將卡紙的原因限定為「輸送力不足」的情況,則也可以利用引導部件和推進部件雙方輸送片材並使FD對齊電機和FD輸送電機雙方的轉矩相比通常時增大。工業實用性本發明涉及安裝於圖像形成裝置的後處理裝置、以及包括圖像形成裝置和後處理裝置的圖像形成系統,尤其可以用作提高在後處理時產生了卡紙的情況下的紙張處理性的技術。

同类文章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包括敞開式箱體和前攝影蓋,在箱體頂部設有移動式光源盒,在箱體底部設有LED脫影板,LED脫影板放置在底板上;移動式光源盒包括上蓋,上蓋內設有光源,上蓋部設有磨沙透光片,磨沙透光片將光源封閉在上蓋內;所述LED脫影

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與流程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背景技術:在寬帶碼分多址(WCDMA,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系統頻分復用(FDD,FrequencyDivisionDuplex)模式下,為了進行異頻硬切換、FDD到時分復用(TDD,Ti

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檯曆,尤其涉及一種既顯示月曆、又能插入照片的個性化檯曆,屬於生活文化藝術用品領域。背景技術::公知的立式檯曆每頁皆由月曆和畫面兩部分構成,這兩部分都是事先印刷好,固定而不能更換的。畫面或為風景,或為模特、明星。功能單一局限性較大。特別是畫

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視頻信號處理領域,特別是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背景技術: Mpeg標準是由運動圖像專家組(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MPEG)開發的用於視頻和音頻壓縮的一系列演進的標準。按照Mpeg標準,視頻圖像壓縮編碼後包

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背景技術:熱塑性複合材料與傳統熱固性複合材料相比其具有較好的韌性和抗衝擊性能,此外其還具有可回收利用等優點。熱塑性塑料在液態時流動能力差,使得其與纖維結合浸潤困難。環狀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bt)是一種環狀預聚物,該材料力學性能差不適合做纖

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一種PE滾塑儲槽一、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PE滾塑儲槽,主要用於化工、染料、醫藥、農藥、冶金、稀土、機械、電子、電力、環保、紡織、釀造、釀造、食品、給水、排水等行業儲存液體使用。二、 背景技術 目前,化工液體耐腐蝕貯運設備,普遍使用傳統的玻璃鋼容

釘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釘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釘,尤其涉及一種可提供方便拔除的鐵(鋼)釘。背景技術:考慮到廢木材回收後再加工利用作業的方便性與安全性,根據環保規定,廢木材的回收是必須將釘於廢木材上的鐵(鋼)釘拔除。如圖1、圖2所示,目前用以釘入木材的鐵(鋼)釘10主要是在一釘體11的一端形成一尖

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醫療器械,具體地說是ー種直流氧噴裝置。背景技術:臨床上的放療過程極易造成患者的局部皮膚損傷和炎症,被稱為「放射性皮炎」。目前對於放射性皮炎的主要治療措施是塗抹藥膏,而放射性皮炎患者多伴有局部疼痛,對於止痛,多是通過ロ服或靜脈注射進行止痛治療

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屬於機械領域。背景技術::閥門作為流體控制裝置應用廣泛,手輪傳動的閥門使用比例佔90%以上。國家標準中提及手輪所起作用為傳動功能,不作為閥門的運輸、起吊裝置,不承受軸向力。現有閥門

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背景技術:1-本發明所屬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其中的管狀容器被放在循環於配送鏈上的文檔匣或託架裝置中。本發明特別適用於,然而並非僅僅專用於,對引入自動分析系統的血液樣本試管之類的自動識別。本發明還涉及專為實現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