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攪拌設備及其卸料鬥的製作方法
2023-05-06 20:57:11 5
專利名稱:一種攪拌設備及其卸料鬥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工程機械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卸料鬥。本實用新型還涉及一種具有上述卸料鬥的攪拌設備。
背景技術:
一般而言,攪拌站計量鬥的卸料門應符合如下要求1、可使計量鬥內的砂石料完全卸完;2、可使砂石料均勻地卸在皮帶槽內。圖1為現有的一種用於攪拌站的計量鬥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卸料門12可在右側氣缸11的活塞杆縮回時實現打開,但在該方案中, 砂石料會在卸料過程中(卸料門打開的開始階段)往左邊偏,這容易使砂石料落在皮帶槽外,導致灑料。圖2為現有的另一種用於攪拌站的計量鬥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該方案使用主從門結構,由氣缸21拉動主門22,主門22通過一個拉杆結構23帶動從門,以使砂石料卸在皮帶槽內,但在該方案中,氣缸21的行程較長,且推動力較大。因此,如何研發出一種以較小推力驅動卸料門快速打開的的卸料鬥,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和不足,一方面,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卸料鬥。該卸料鬥包括卸料鬥本體以及分別通過第一鉸點和第二鉸點與該卸料鬥本體鉸接的第一卸料門和第二卸料門,還包括驅動部件、第一傳力件和第二傳力件;所述驅動部件的一端與所述卸料鬥本體鉸接,所述第一傳力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卸料門通過第三鉸點鉸接,所述第一傳力件的另一端與所述驅動部件的另一端通過第四鉸點鉸接,所述第二傳力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卸料門通過第五鉸點鉸接,所述第二傳力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傳力件通過第六鉸點鉸接;所述第一卸料門和所述第二卸料門可在所述驅動部件的驅動下實現打開或關閉。優選地,所述驅動部件為油缸或氣缸,所述油缸或氣缸的缸筒與所述卸料鬥本體鉸接,所述油缸或氣缸的活塞杆與所述第一傳力件的另一端通過銷軸鉸接。優選地,所述第一傳力件和所述第二傳力件均為連杆。優選地,所述卸料鬥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卸料鬥本體上的導軌槽,所述銷軸靠近所述卸料鬥本體的一端設有與該導軌槽對應的滑塊,所述滑塊與所述導軌槽滑動連接,所述滑塊可在所述油缸或氣缸驅動卸料門打開或關閉時沿所述導軌槽滑行。優選地,所述第一卸料門與所述第二卸料門對稱設置。優選地,所述第一傳力件和所述第二傳力件的長度相等,所述第四鉸點與所述第六鉸點重合。優選地,所述驅動部件的設置方向處於所述第一卸料門與所述第二卸料門的對稱
平面上。優選地,所述驅動部件一端與設置在卸料鬥本體上的支撐座鉸接。[0012]另一方面,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具有上述卸料鬥的攪拌設備。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卸料鬥和具有上述卸料鬥的攪拌設備,通過驅動部件直接驅動與卸料門鉸接的一對傳力件以帶動卸料門的打開,在卸料鬥卸料時,驅動部件只需向下推動到卸料門全打開位置即可,行程短,反應快捷,推動力需求小。
圖1為現有的一種用於攪拌站的計量鬥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現有的另一種用於攪拌站的計量鬥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卸料鬥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應當指出,本部分中的對具體結構的描述及描述順序僅是對具體實施例的說明,不應視為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有任何限制作用。請參考圖3,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卸料鬥的結構示意圖。該卸料鬥包括氣缸31、第一連杆32、第一卸料門33、第二卸料門34、第二連杆35 和卸料鬥本體36,其結構連接關係如下第一卸料門33和第二卸料門34大體對稱設置在卸料鬥本體36上組成卸料門整體,第一卸料門33和第二卸料門34分別通過兩個鉸點與設置在卸料鬥本體36的第一支撐座鉸接,兩個鉸點相距一段距離;第一連杆32與第二連杆35的長度大體相等,第一連杆32與第二連杆35分別大體對稱設置在第一卸料門32和第二卸料門34上,第一連杆32的一端與第一卸料門33鉸接,第二連杆35的一端與第二卸料門34鉸接,氣缸31的活塞杆與第一連杆32的另一端以及第二連杆35的另一端通過銷軸鉸接。氣缸31的缸筒與設置在卸料鬥本體36上的第二支撐座鉸接,氣缸31的整體設置方向大體處於第一卸料門33和第二卸料門34的對稱平面上。所述銷軸靠近卸料鬥本體36的一端設有滑塊(圖未示出),該滑塊與設置在卸料鬥本體36上的直形槽(圖未示出)組成滑動配合,所述直形槽的走向大體處於第一卸料門 33和第二卸料門34的對稱平面上,設置滑塊和直形槽是為了提高氣缸31的使用壽命以及更好地實現卸料門(包括第一卸料門33和第二卸料門34)的對稱打開。在工作過程中,當需要打開卸料門時,只需通過氣缸31往下推動第一連杆32和第二連杆35以分別帶動第一卸料門33和第二到卸料門34的完全打開,使砂石料均勻地卸在卸料鬥下方的皮帶槽內,同理,當需要關閉卸料門時,通過氣缸31的回縮可實現第一卸料門33和第二卸料門34的完全關閉。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作出與上述實施例相反的設計,即通過氣缸31往上拉動第一連杆32和第二連杆35以分別帶動第一卸料門33和第二到卸料門34的完全打開,使砂石料均勻地卸在卸料鬥下方的皮帶槽內,同理,當需要關閉卸料門時,通過氣缸31的往下推動實現第一卸料門33和第二卸料門34的完全關閉。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氣缸31可以用油缸代替,其連接關係及工
4作過程與氣缸31類似,茲不贅述。需要說明的是,作為優選實施方式,第一卸料門33和第二卸料門34大體對稱設置,並且其他的部件例如第一連杆32和第二連杆35也作大體對稱設置,氣缸31的整體布置方向也大體位於第一卸料門33和第二卸料門34的對稱平面上,如此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小氣缸行程、提高卸料門打開(關閉)速度以及減小推動力,以方便快捷地打開(關閉)卸料門。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卸料門33和第二卸料門34也可以不對稱設置,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調整第一連杆32和第二連杆35的長短及其設置位置以實現用較小的氣缸行程及氣缸推力打開(關閉)卸料門,還可以通過優化各鉸(接)點的位置以加強到達上述效果。需要說明的是,第一連杆32和第二連杆35也可以不對稱設置,例如,第一連杆32 可以比第二連杆35長一些,第一連杆32的一端與第一卸料門33鉸接,另一端與氣缸31的活塞杆鉸接,第二連杆35的一端與第二卸料門34鉸接,另一端與第一連杆32兩端之間的某個位置鉸接,如此也能實現用較小的氣缸行程及氣缸推力打開(關閉)卸料門。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設置在卸料鬥本體36上的導軌槽為直形槽, 但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以根據需要將該導軌槽設置成其他形狀以更好地打開卸料門。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卸料鬥,通過氣缸驅動對稱設置在一對卸料門(對稱設置)之間的一對連杆以帶動該一對卸料門的打開(關閉),如此可最大程度地減小氣缸行程、提高卸料門打開(關閉)速度以及減小氣缸推動力,以方便快捷地打開(關閉)卸料門。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攪拌設備,該攪拌設備具有上述的卸料鬥,由於上述的卸料鬥具有上述技術效果,因此,具有該卸料鬥的攪拌設備也應具備相應的技術效果,其具體實施過程與上述實施例類似,茲不贅述。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 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卸料鬥,包括卸料鬥本體以及分別通過第一鉸點和第二鉸點與該卸料鬥本體鉸接的第一卸料門和第二卸料門,其特徵在於所述卸料鬥還包括驅動部件、第一傳力件和第二傳力件;所述驅動部件的一端與所述卸料鬥本體鉸接,所述第一傳力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卸料門通過第三鉸點鉸接,所述第一傳力件的另一端與所述驅動部件的另一端通過第四鉸點鉸接,所述第二傳力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卸料門通過第五鉸點鉸接,所述第二傳力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傳力件通過第六鉸點鉸接;所述第一卸料門和所述第二卸料門可在所述驅動部件的驅動下實現打開或關閉。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卸料鬥,其特徵在於,所述驅動部件為油缸或氣缸,所述油缸或氣缸的缸筒與所述卸料鬥本體鉸接,所述油缸或氣缸的活塞杆與所述第一傳力件的另一端通過銷軸鉸接。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卸料鬥,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傳力件和所述第二傳力件均為連杆。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卸料鬥,其特徵在於,所述卸料鬥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卸料鬥本體上的導軌槽,所述銷軸靠近所述卸料鬥本體的一端設有與該導軌槽對應的滑塊,所述滑塊與所述導軌槽滑動連接,所述滑塊可在所述油缸或氣缸驅動卸料門打開或關閉時沿所述導軌槽滑行。
5.如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卸料鬥,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卸料門與所述第二卸料門對稱設置。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卸料鬥,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傳力件和所述第二傳力件的長度相等,所述第四鉸點與所述第六鉸點重合。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卸料鬥,其特徵在於,所述驅動部件的設置方向處於所述第一卸料門與所述第二卸料門的對稱平面上。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卸料鬥,其特徵在於,所述驅動部件一端與設置在卸料鬥本體上的支撐座鉸接。
9.一種攪拌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攪拌設備具有如權利要求1至9任一項所述的卸料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工程機械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攪拌設備及其卸料鬥。該卸料鬥包括驅動部件、第一傳力件和第二傳力件;驅動部件的一端與卸料鬥本體鉸接,第一傳力件的一端與第一卸料門通過第三鉸點鉸接,第一傳力件的另一端與驅動部件的另一端通過第四鉸點鉸接,第二傳力件的一端與第二卸料門通過第五鉸點鉸接,第二傳力件的另一端與第一傳力件通過第六鉸點鉸接;第一卸料門和第二卸料門可在驅動部件的驅動下實現打開或關閉。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卸料鬥,通過氣缸直接驅動與卸料門鉸接的一對連杆以帶動卸料門的打開,在卸料鬥卸料時,驅動部件只需向下推動到卸料門全打開位置即可,行程短,反應快捷,推動力需求小。
文檔編號B28C7/16GK202088300SQ20112016458
公開日2011年12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21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21日
發明者戴朝波, 王練武, 陳小龍 申請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