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的製作方法
2023-05-06 21:08:36 2
專利名稱: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主要涉及汽車等車輛用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主要涉及耐久性 良好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
背景技術:
以往,作為汽車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公知有如圖13 圖15所示那樣 的構造。首先,從結構開始說明,在該以往的驅動器裝置1的電動機減振構造中,中空的大 致箱形的殼體2由省略圖示的上側驅動器殼體和圖14所示那樣的下側驅動器殼體3組合 而成,主要由樹脂材料構成。在該殼體2中的、上述下側驅動器殼體3內,形成有用於支承驅動電動機6的電動 機支承凹部4,藉助圖13所示那樣的粘接帶5,將驅動電動機6的電動機外殼6a固定在電 動機支承凹部4的帶安裝面4a上而構成。此外,在該驅動電動機6的電動機軸6b上設有作為傳遞部的減速齒輪部7的蝸杆 7a,傳遞該驅動電動機6的旋轉力。而且,該減速齒輪部7的輸出軸7b從該殼體2中的、省略圖示的上述上側驅動器 殼體的上表面部向外部突出設置,該輸出軸7b與被驅動構件連結。接著,說明該以往例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的作用效果。在這樣構成的以往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中,驅動電動機6的電動機外 殼6a由上述粘接帶5固定在電動機支承凹部4的帶安裝面4a上。而且,由省略圖示的控制部驅動上述驅動電動機6的電動機軸6b使其旋轉,藉助 上述減速齒輪部7改變上述輸出軸7b的旋轉方向和旋轉角度,從而使被驅動構件移動到希 望的位置。上述電動機外殼6a與帶安裝面4a之間的尺寸公差和驅動電動機6旋轉驅動時產 生的振動由上述粘接帶5的厚度方向的彈性變形吸收。另外,還公知有採用如下構成的技術,即通過支承電動機外殼6a的軸承部的周圍 來將驅動電動機6固定在殼體2內(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等)。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4-159475號公報(說明書第0015段落 第0064段落, 圖8)在這樣構成的以往的驅動器裝置1的電動機減振構造中,在組裝上述驅動器裝置 1時,利用粘接帶5,將驅動電動機6的電動機外殼6a固定在電動機支承凹部4的帶安裝面 4a上。因此,需要從襯紙等剝離該粘接帶5並將該粘接帶5粘貼到上述電動機外殼6a和 電動機支承凹部4上的工序,從而使作業工序數增加。此外,由於該粘接帶5、而相應地使零件數增加,使零件管理變複雜,並且襯紙等成 為廢料,而存在回收利用性不好這樣的問題。
因此,難以抑制製造成本的增加。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容易組裝、能夠減少製造成本,組裝後的支承穩 定性良好,能長期保持減振效果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技術方案1記載的發明是一種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 造,設有殼體,由上側驅動器殼體和下側驅動器殼體組合而成;電動機支承部,用於支承 設於該殼體內的驅動電動機;傳遞部,用於向從該殼體向外部突出設置的輸出軸傳遞該驅 動電動機的旋轉力,在上述上側驅動器殼體和下側驅動器殼體上一體地形成有抵接而支承 上述驅動電動機的電動機外殼外側面的上述電動機支承部,其特徵在於,上述電動機支承 部從上側驅動器殼體或下側驅動器殼體突出設置,具有用於與上述電動機外殼的上側傾斜 面或下側傾斜面抵接的彈性接觸片。此外,技術方案2是根據技術方案1記載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其特 徵在於,上述驅動電動機的上述電動機外殼為扁平型,從正面看,在上表面部或下表面部的 左、右側緣上呈倒角形狀地形成一對上述上側傾斜面或下側傾斜面。在此,所謂扁平型,是指在電動機外殼上表面部或下表面部中的至少任一方上形 成有平面部。另外,技術方案3是根據技術方案1或2記載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其 特徵在於,上述電動機支承部具有一體地設於上側驅動器殼體或下側驅動器殼體的角落部 的加強肋部,將上述彈性接觸片從設於該加強肋部的傾斜面突出設置成薄板狀。而且,技術方案4是根據技術方案1 3中任一項記載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 振構造,其特徵在於,在設有上述電動機支承部的上側驅動器殼體或下側驅動器殼體的殼 體外側面部的、位於在與電動機軸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排列有該電動機支承部的延長 線上處設有用於在組合了上述上側驅動器殼體和下側驅動器殼體的狀態下進行卡定的卡 定片,並將該卡定片設置為能夠彈性變形的方向為沿著該驅動器的延長線的方向。在這樣構成的技術方案1記載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中,在組合了該上 側驅動器殼體和下側驅動器殼體時,設於上述上側驅動器殼體或下側驅動器殼體的電動機 支承部的彈性接觸片與上述電動機外殼的上側傾斜面或下側傾斜面抵接,在希望的位置支 承上述驅動電動機。因此,在組裝驅動器裝置時,即使不像以往那樣用粘接帶,也能夠在上述殼體內固 定驅動電動機,從而能使作業工序數和零件數減少。而且,在組裝後,因為上述彈性接觸片一邊彈性變形一邊吸收由熱膨脹而造成的 變形、從上側傾斜面或下側傾斜面施加的振動,所以能夠使支承穩定性良好,能長期保持減 振效果。此外,在技術方案2記載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中,上述扁平型的電動 機外殼的上側傾斜面或下側傾斜面被上述彈性接觸片按壓而被支承固定。因為在上表面部或下表面部的左、右側緣上呈倒角形狀地形成一對上述電動機外 殼的上側傾斜面或下側傾斜面,所以即使因旋轉驅動產生反轉矩等也難以沿旋轉方向移動。
因此,能夠進一步使支承穩定性良好。另外,在技術方案3記載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中,利用設於上述電動 機支承部的加強肋部,加強上側驅動器殼體或下側驅動器殼體的角落部。因此,由彈性接觸片承受的應力和振動經由該加強肋部向殼體傳遞,由該殼體的 變形吸收。此外,從該加強肋部的傾斜面突出設置的薄板狀的彈性接觸片與上述電動機外殼 的上側傾斜面或下側傾斜面抵接,從斜方向支承驅動電動機。因此,因為能一邊保持到上述殼體的位於上述電動機外殼上方的內側面的距離, 一邊使上述彈性接觸片從接近電動機外殼的位置突出設置,所以由於上述彈性接觸片呈薄 板狀,而不會被彎曲成向面內、外方向傾倒而喪失彈性反力,能可靠地與上述電動機外殼的 上側傾斜面或下側傾斜面彈性接觸。因此,上述薄板狀的彈性接觸片能夠容易恢復到開始抵接的位置,例如,能夠減少 由於熱膨脹等產生間隙的可能性,而且支承穩定性良好。而且,在技術方案4記載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中,組合設有上述電動 機支承部的上側驅動器殼體或下側驅動器殼體,利用上述卡定片對上述上側驅動器殼體和 下側驅動器殼體間進行卡定,在該殼體的內部,利用上述電動機支承部支承、固定上述驅動 電動機。該卡定片位於排列有上述電動機支承部的驅動器的延長線上,在該殼體撓曲變形 時,由於該卡定片彈性變形,而不妨礙該殼體撓曲變形。因此,不解除由卡定片產生的卡定狀態地增大上述殼體的位移吸收量和振動吸收 量,使支承穩定性良好,能夠長期保持減振效果。
圖1是說明本發明實施方式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的概略的示意性的 分解立體圖。圖2是說明本發明實施方式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的概略的示意性的 主視圖。圖3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a)是 驅動殼體的左側視圖,(b)是驅動殼體的俯視圖,(c)是驅動殼體的右側視圖,(d)是(b)的 a-a剖視圖。圖4是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中的上 側驅動器殼體的內側的構成的局部剖視放大立體圖。圖5是本發明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中的卸下了電 動機的狀態的驅動殼體的縱剖視圖。圖6是沿著圖5中B-B線的位置剖切本發明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的驅動器裝置的 電動機減振構造而得到的放大剖視圖。圖7是說明在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中,將上側驅動 器殼體安裝在下側驅動器殼體上的樣子的縱剖視圖。圖8是用箭頭標記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中的應力的方向的示意圖。圖9是用箭頭標記說明本發明實施方式的比較例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 造中的應力的方向的示意圖。圖10是說明本發明實施方式的實施例2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中的上 側驅動器殼體的內側的構成的局部剖視放大立體圖。圖11是本發明實施方式的實施例2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中卸下了電 動機之後的狀態的驅動器殼體的縱剖視圖。圖12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的實施例2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a)是 說明在圖11中相當於C-C線的位置的成型模具的分模的剖視圖,(b)是在沿著圖11中C-C 線的位置的放大剖面圖。圖13是說明以往例的驅動器裝置的構成的示意性的分解立體圖。圖14是說明以往例的驅動器裝置的構成的下側殼體內的配置圖。圖15是說明以往例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支承部的構成的示意性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接著,基於附圖,用圖1 圖12說明為了實施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驅動器裝置的 電動機減振構造。另外,對與上述以往例相同以及等同的部分,標註相同附圖標記進行說明。首先,從構成開始說明,在該實施方式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中,如圖1 和圖2所示,中空的大致箱形的殼體9由上側驅動器殼體9a和下側驅動器殼體9b組合而 成,主要由含有PP玻璃的樹脂制材料構成。在該殼體9中的、上述下側驅動器殼體9b上,在內側面9d上一體形成有作為電動 機支承部的一對下側支承肋部9c、9c,該下側支承肋部9c、9c與同上述以往例相同地構成 的驅動電動機6的大致圓筒狀的電動機外殼6a抵接並支承該電動機外殼6a。如圖2所示,該下側支承肋部9c、9c其各自的截面呈大致半圓形狀,長度方向沿著 上述驅動電動機6的電動機軸6b延伸設置的方向,並且設有恆定的間隔W1。而且,通過在上述兩下側支承肋部9c、9c上抵接有上述驅動電動機6的電動機外 殼6a的下側傾斜面6d、6d,在被從下方支承的狀態下,電動機外殼6a的下緣位於與上述內 側面9d分開的位置。此外,在上述殼體9中的、上述上側驅動器殼體9a上,在內側面側形成有電動機收 納凹部9e。從該電動機收納凹部9e左右三對地設有多個彈性片10、10……,該彈性片10、 10……作為電動機支承部與驅動電動機6的電動機外殼6a中的上側傾斜面6c、6c抵接並 彈性支承該上側傾斜面6c、6c。接著,說明該實施方式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的作用效果。 如圖1所示,在這樣構成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中,上述驅動電動機6被 載置在下側支承肋部9c、9c之間,上方覆蓋有上述上側驅動器殼體9a。
像這樣,如圖2所示,在上側驅動器殼體9a與上述下側驅動器殼體9b組合時,一 體地形成在上述上側驅動器殼體9a的電動機收納凹部9e上的彈性接觸片10、10……的各頂端IOa……局部被壓扁並與上述電動機外殼6a的上側傾斜面6c、6c抵接,將上述驅動電 動機6支承在希望的位置。因此,在組裝驅動器裝置時,即使不像以往那樣採用粘接帶也能夠將驅動電動機6 彈性支承在上述殼體9內而使該驅動電動機6固定,從而能減少作業工序數和零件數。此外,如圖2所示,在組裝後,因為上述彈性接觸片10、10……從斜向抵接於上側 傾斜面6c、6c上,所以能以上側傾斜面6c、6c與上述電動機收納凹部9e的上壁面不接觸的 方式,容易確保希望的變形量。因此,上述彈性接觸片10、10……一邊彈性變形一邊吸收從上側傾斜面6c、6c傳 遞的振動等,所以能夠使支承穩定性良好,並能夠長期保持減振效果。實施例1圖3 圖8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圖 9表示該實施方式的比較例1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另外,對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以及等同的部分標註相同附圖標記進行說明。首先,從構成開始說明,如圖3所示,在該實施例1的驅動器裝置11的電動機減振 構造中,樹脂制的殼體12主要由上側驅動器殼體13和下側驅動器殼體14組合而構成。在該殼體12內收容有所謂扁平型(flat type)的驅動電動機6,並且在該驅動電 動機6的電動機軸6b上設有蝸杆7a,其中,在上述驅動電動機6中,設於電動機外殼6a的 相反側的上表面部6g和下表面部6h隔著電動機軸6b構成具有規定的面積的平面狀的平 面部,上述蝸輪7a構成作為用於傳遞該驅動電動機6的旋轉力的傳遞部的減速齒輪部7。而且,在該殼體12內設有用於收納上述減速齒輪部7的齒輪收納部16,從上述上 側驅動器殼體13的上表面部13a朝向外側方向突出設置有該減速齒輪部7的輸出軸7b。在該殼體12中,與用於收納該減速齒輪部7的齒輪收納部16相鄰地設有電動機 收納部15。而且,在上述下側驅動器殼體14中的、與上述電動機收納部15相面對的下側的內 側面14a上,一體形成有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地構成的作為電動機支承部的一對下側支承 肋部9c、9c。此外,如圖4 圖6所示,在該實施例1中,在上側驅動器殼體13的上表面部15c 的下表面側15d,在上述電動機收納部15的空間的左、右角落部15a、15b設有朝向下側驅 動器殼體14的內側面14a方向地突出設置的構成上述電動機支承部的多個變形肋20、
20......。在該實施例1中,左、右三對的上述變形肋20、20……在電動機軸6b延伸設置方向 上等間隔設置(在圖3的(b)中C = D),在組合上側驅動器殼體13和下側驅動器殼體14 而成的收納電動機的狀態下,從正面看上述電動機外殼6a時,該變形肋20、20……分別與 在上表面部6g的左、右側緣上呈倒角形狀地形成的一對大致平坦的上側傾斜面6e、6e或在 下表面部6h的左、右側緣上呈倒角形狀地形成的一對大致平坦的下側傾斜面6f、6f之中的 上側傾斜面6e、6e抵接。此外,如圖4所示,該實施例1的變形肋20……從上側驅動器殼體13的角落部 15a、15b突出設置,分別具有以跨過上表面部15c的下表面側15d和左、右側面部15e、15f 並與它們成為一體狀設置的加強肋部21。
此外,在該加強肋部21上分別形成有傾斜面21a。呈薄板狀的彈性接觸片22…… 分別以從該傾斜面21a突出狀設置在該傾斜面21a上。在該實施例1中,如圖7所示,左、右一對上述加強肋部21、21的傾斜面21a、21a 以朝向上述驅動電動機6的電動機軸6b方向且分別具有傾斜約45度的角度狀形成在左、 右對稱位置,在由上述彈性接觸片22、22的如圖4所示那樣的具有厚度方向尺寸約為0. 5mm 的形成為半圓弧形狀的頂端部22a、22a與上述驅動電動機6的各上側傾斜面6c、6c抵接 時,如圖8所示,使按壓方向分別傾斜約45度,從該頂端部22a、22a中的與按壓方向正交的 截面積小的部分起依次被壓扁。此外,在該實施例1中,如圖7所示,從上述電動機軸6b通過左、右各變形肋20、20 的中心的沿左、右傾斜約45度延伸的延長線L2、L3通過比左、右角落部15a、15b的內角部 靠各左、右側面部15e、15f的部位。另外,在該實施例1中,如圖3所示,在組合了上述上側驅動器殼體13和下側驅動 器殼體14的狀態下卡定的卡定片30、30以位於穿過構成上述上側驅動器殼體13的上述電 動機支承部的變形肋20……中的、在電動機軸6b延伸設置方向上的中央的一對變形肋20、 20的延長線Ll上的方式,設於作為殼體外側面部的左側面部15g和右側面部15f。此外,分別與該卡定片30、30卡合的卡定爪31、31如圖7所示那樣突出設置於上 述下側驅動器殼體14的左側面部14g和右側面部14f。而且,該卡定片30、30的能夠彈性變形的方向為沿著該延長線L 1的方向,能夠沿 圖3的(b)中的紙面左、右方向擴展。另外,在該實施例1中,如圖8所示,該電動機收納部15的上表面部15c的寬度方 向尺寸W2被設定得大於上述左側面部14g和右側面部14f的高度方向尺寸hl、h2。此外,構成殼體12的樹脂材料的線膨脹係數大於構成驅動電動機6的電動機外殼 6a的鐵等金屬材料的線膨脹係數。比較例1圖9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的比較例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另外,對與上述實施方式和實施例1相同以及等同的部分,標註相同附圖標記進 行說明。首先,從構成開始說明,在該比較例的殼體112中,在上側驅動器殼體113的電動 機收納部115中,從上表面部115c的下表面側115d突出設置有左、右一對變形肋120、120, 該左、右一對變形肋120、120與下表面側115d大致垂直,且具有恆定的高度方向尺寸h4。在該比較例中,左、右一對上述變形肋120、120具有一對水平加強肋構件121、 121,該一對水平加強肋構件121、121具有與上述下側支承肋9c、9c之間的間隔Wl大致相 等的恆定的間隔W4。從該水平加強肋構件121、121的下表面側121a、121a朝向下方地分別一體地突出 設置有薄板狀的彈性接觸片122、122,在組合了上側驅動器殼體13和下側驅動器殼體14的 狀態下,從上述電動機外殼6a的正面看時,彈性接觸片122、122與上表面部6g抵接。接著,說明該比較例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的作用。在這樣構成的比較例的殼體112中,構成殼體112的上側驅動器殼體113和下側 驅動器殼體14的樹脂材料的線膨脹係數大於構成驅動電動機6的電動機外殼6a的金屬材料的線膨脹係數。因此,在比常溫狀態溫度低的保護氣下被驅動的情況下等,在殼體112和驅動電 動機6具有比較低的溫度的狀態下,與電動機外殼6a的外形尺寸相比,上述上側驅動器殼 體113的下表面側115d和下側驅動器殼體14的內側面14a的間隔相對地縮短,在應力作 用下使得上述變形肋120、120的高度方向尺寸h4在縱向上被壓縮。因此,上述彈性接觸片122、122被壓扁量較大,與常溫狀態相比,更向上方推壓該 彈性接觸片122、122的頂端位置,有可能壓扁到難以恢復彈性的位置。像這樣,若上述彈性接觸片122、122的壓扁量較大,則在返回到常溫狀態或比較 高的溫度時,彈性接觸片122、122的頂端和上述電動機外殼6a的上表面部6g之間產生間 隙,存在有損減振效果這樣的問題。此外,在比常溫狀態溫度高的保護氣下被驅動的情況下等,殼體112和驅動電動 機6中,在具有比較高的溫度的狀態下,與電動機外殼6a的外形尺寸相比,上述上側驅動器 殼體113的下表面側115d和下側驅動器殼體14的內側面14a的間隔相對地擴大,上述變 形肋120、120的高度方向尺寸h4在外觀上沿縱向擴大。因此,也有可能產生間隙,或者上述彈性接觸片122、122的頂端的壓扁量變化,使 驅動電動機6的在殼體112內的保持力降低,而有損減振效果。對此,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記載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如圖8 所示,在上下方向上組合上側驅動器殼體13和下側驅動器殼體14,使卡定片30、30與上述 左、右卡定爪31、31卡定時,成為在殼體12的內部保持驅動電動機6的裝配狀態。在該裝配狀態下,上述彈性接觸片122、122的頂端與上述驅動電動機6的上側傾 斜面6e、6e抵接,分別承受來自電動機軸6b的在左、右傾斜約45度方向上的應力。因此,上述應力主要施加在角落部15a、15b的下方(參照圖7中的點劃線),電動 機收納部15的左、右側面部15e、15f以下部向外擴展的方式撓曲變形,並且由於利用加強 肋部21、21而強度提高的角落部15a、15b,而左、右端緣被連續設置的上述上表面部15c以 向下方凸出的方式產生撓曲變形。在該實施例1的殼體12中,與該電動機收納部15的上述左、右側面部15e、15f的 高度方向尺寸hi、h2相比,上表面部15c的寬度方向尺寸W2設定得較大,所以上述上表面 部15c容易以向下方凸出的方式撓曲變形。此外,上述卡定片30、30的位於下方的自由端沿圖3的(b)中紙面左、右方向擴展。而且,在該實施例1中,因為設於作為殼體外側面部的左側面部15g和右側面部 15f的卡定片30、30被設置成位於通過上述卡定爪31中央的一對變形肋20、20的延長線 Ll上,所以應力能夠有效地被傳遞,並且上述卡定片30、30也能夠以該卡定點為基點通過 變形吸收應力。接著,說明該實施例1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的作用。在這樣構成的實施例1的殼體12中,因為構成殼體12的上側驅動器殼體13和下 側驅動器殼體14由含有PP玻璃的樹脂材料構成,所以能夠將厚度方向尺寸設定得較小就 得到相同強度。因此,能夠減輕重量,並且,即使具有比構成驅動電動機6的電動機外殼6a的金屬
9材料大的線膨脹係數,產生龜裂或破損等的可能性也較低。此外,在比常溫狀態溫度低的保護氣下被驅動的情況下等,在殼體12和驅動電動 機6中,在具有比較低的溫度的狀態下,與電動機外殼6a的外形尺寸相比,上述上側驅動器 殼體13的下表面側15d和下側驅動器殼體14的內側面14a的間隔相對地縮短。因此,上述變形肋20、20的上述彈性接觸片22、22被壓扁,並且,一邊使上述上表 面部15c以向下方凸出的方式進行撓曲變形一邊使上述卡定片30、30的自由端向左、右方 向擴展,由於被卡定的卡定片30、30也能夠進行撓曲變形,從而使上述左、右側面部15e、 15f的下部能夠容易地一邊以向外擴展的方式撓曲變形一邊吸收應力。這樣,即使成為低溫狀態,與常溫狀態相比,也不會將彈性接觸片22、22的頂端位 置推壓到上方而壓扁到難以彈性恢復的位置。此外,在比常溫狀態溫度高的氣氛下被驅動的情況下等,在殼體12和驅動電動機 6中,在具有比較高的溫度的狀態下,與電動機外殼6a的外形尺寸相比,上述上側驅動器殼 體13的下表面側15d和下側驅動器殼體14的內側面14a的間隔相對地擴大。可是,上述變形肋20、20的彈性接觸片22、22的頂端一邊朝向斜下方恢復彈性一 邊繼續向上述電動機外殼6a的上側傾斜面6e、6e抵接,抑制保持力的降低。此外,在較低的溫度狀態下,因為過度施加的應力通過上述上表面部15c和左、右 側面部15e、15f撓曲變形而被吸收,所以隨著應力的解除,該上表面部15c和左、右側面部 15e、15f利用彈性恢復力從撓曲變形的狀態恢復。因此,進一步使上述彈性接觸片22、22的頂端繼續可靠地抵接上述電動機外殼6a 的上側傾斜面6e、6e,而能夠抑制保持力的降低。如上所述,在該實施方式的實施例1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中,在組合 上側驅動器殼體13和下側驅動器殼體14時,設於上述上側驅動器殼體13或下側驅動器殼 體14的變形肋20、20……上的彈性接觸片22、22……與上述電動機外殼6a的上側傾斜面 6e、6e抵接,在電動機收納部15內的希望的位置支承上述驅動電動機6。因此,在組裝驅動器裝置11時,即使不像以往那樣採用粘接帶,也能夠將驅動電 動機6固定在上述殼體12內,從而能減少作業工序數和零件數。而且,在組裝後,因為上述彈性接觸片22、22……一邊彈性變形一邊吸收熱膨脹造 成的變形、來自上側傾斜面6c、6c……的振動,所以能使支承穩定性良好,長期保持減振效此外,在上述實施例1所示的上述扁平型的驅動電動機6中,電動機外殼6a的上 側傾斜面6c、6c被上述共計6個彈性接觸片22、22……按壓而被支承固定。一對上述電動機外殼6a的上側傾斜面6e、6e或下側傾斜面6f、6f被形成為,在上 表面部15c或下表面部的左、右側緣上呈倒角形狀,分別沿著左、右傾斜約45度形成得大致 平坦,所以即使在旋轉驅動而產生的反轉矩等作用下,也難以沿旋轉方向移動。此外,在該上側傾斜面6e、6e的面內,由於上述彈性接觸片22、22的頂端的圓弧形 狀,即使點抵接的抵接位置偏離,也能夠大致同樣地分別從左、右向電動機軸6b的方向施 加按壓力。因此,能夠使支承穩定性更加良好。另外,利用設於上述變形肋20、20的加強肋部21、21加強了上側驅動器殼體13左、右角落部15a、15b。因此,彈性接觸片22、22所承受的應力和振動經由該加強肋部21、21向殼體12傳 遞,通過殼體12的上述上表面部15c和左、右側面部15e、15f撓曲變形而被高效率地吸收。此外,從上述加強肋部21的傾斜面21a突出設置的薄板狀的彈性接觸片22、22與 上述電動機外殼6a的上側傾斜面6e、6e抵接,從左、右傾斜約45度方向支承驅動電動機6。因此,如圖7所示,能夠一邊保持到作為位於上述電動機外殼6a的上方的上述上 側驅動器殼體13的內側面的下表面側15d的距離,一邊使上述彈性接觸片22、22從接近電 動機外殼6a的位置突出設置,所以由於上述彈性接觸片22、22呈薄板狀,而不會被彎曲成 向面內、外方向傾倒而喪失彈性反力,能可靠地與上述上側傾斜面6e、6e彈性接觸。因此,上述薄板狀的彈性接觸片22、22能容易恢復到抵接開始的位置,例如,能夠 減少由於熱膨脹等而產生間隙的可能性,而且支承穩定性良好。而且,僅通過對設有上述變形肋20、20的上側驅動器殼體13或下側驅動器殼體14 進行組合操作,並使上述卡定片30、30與卡定爪31、31卡定,就實現在上述殼體12的內部, 利用上述變形肋20、20支承、固定上述驅動電動機6。如圖3所示,該卡定片30、30在上述電動機軸6b的延伸設置方向上,以位於通過 中央的一對變形肋20、20的延長線Ll上的方式設於作為殼體外側面部的左側面部15g和 右側面部15f。因此,在殼體12進行撓曲變形時,該卡定片30、30也進行彈性變形,從而不妨礙殼 體12進行撓曲變形。因此,不解除成為支點的卡定片30、30下端附近的卡定爪31、31的卡定狀態地增 大上述殼體12的位移吸收量和振動吸收量,使驅動電動機6的支承穩定性良好,能長期保 持減振效果。實施例2圖10 圖12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的作為上述實施例1的變形例的實施例2的 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另外,對與上述實施方式和實施例1相同以及等同的部分,標註相同附圖標記進 行說明。在該實施例2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中,在構成上述殼體212的上側驅 動器殼體213的上表面部15c中的下表面側15d,在左、右角落部15a、15b突出設置有作為 電動機支承部的變形肋220、220。上述變形肋220、220……在上述電動機收納部15的空間內,朝向下側驅動器殼體 14的內側面14a方向一體設置。在該實施例2中,圖10和圖11所示那樣的左、右三對的上述變形肋220、220…… 在上述電動機軸6b延伸設置方向上等間隔設置。而且,組合上側驅動器殼體213和下側驅動器殼體214,在殼體212內收納了省略 圖示的驅動電動機6的狀態下,從正面看上述電動機外殼6a時,上述變形肋220、220分別 由頂端側傾斜地抵接到在上表面部6g或下表面部6h的左、右側緣上呈倒角形狀形成的一 對大致平坦的上述上側傾斜面6e、6e上。此外,如圖11所示,該實施例2的變形肋220……從上側驅動器殼體13的角落部15a、15b突出設置,分別具有以跨過上表面部15c的下表面側15d和左、右側面部15e、15f 並與它們成為一體狀設置的加強肋部221、221……。此外,在該加強肋部221上分別形成有各傾斜面221a、221a……。如圖11所示那 樣從該傾斜面221a —體地突出設置有呈大致梯形狀的梯形狀臺座部221b,如圖12所示那 樣,該梯形狀臺座部221b具有比較小的寬度方向尺寸W6,使其比上述加強肋部221的寬度 方向尺寸W5壁薄。而且,在該實施例2的梯形狀臺座部221b中,在上述加強肋部221的一側面221c 上,以在寬度方向上平齊狀延伸設置有一側面221d。在該梯形狀臺座部221b的下表面側傾斜面221e上,分別以具有厚度方向尺寸 W 7約等於0.5mm且呈薄板狀一體地突出設置有側面看呈大致半圓形狀的彈性接觸片
222......ο在該實施例2中,如圖10所示,左、右一對上述加強肋部221、221的傾斜面221a、 221a朝向上述驅動電動機6的電動機軸6b方向分別具有傾斜約45度的角度地形成在左、 右對稱位置。而且,在一體形成於上述傾斜面221a、221a的梯形狀臺座部221b、221b,同樣地以 朝向上述驅動電動機6的電動機軸6b方向且分別傾斜約45度狀傾斜形成有傾斜面221e、 221e。而且,如圖12所示,上述彈性接觸片222、222的形成為具有厚度方向尺寸W7約等 於0. 5mm的半圓弧形狀的頂端部222a、222a在截面方向上進一步朝向下方,形成為尖銳形 狀。因此,在與上述驅動電動機6的各上側傾斜面6c、6c抵接時,上述頂端部222a…… 以傾斜約45度的方式從與作為按壓方向的方向正交的截面積小的部分起依次抵接並壓 扁O此外,在該實施例2中,上述加強肋部221的一側面部221c和梯形狀臺座部221b 的一側面221d與彈性接觸片222的到該頂端部222a為止的一側面222b在寬度方向上平 齊地延伸設置。而且,如圖12中所示那樣,在該實施例2的變形肋220中,相對於厚度方向的中心 線M. L而言,分型線P. L位於偏置於厚度方向一側面222a側。接著,說明該實施例2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的作用效果。在這樣構成的實施例2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中,除了上述實施方式和 實施例1的作用效果之外,首先,按殼體212的成型順序進行說明,在構成該殼體212的上、 下側驅動器殼體213、214被注塑成形時,如圖12中(a)所示,用組合的成型模具G、H等。特別是在上側驅動器殼體213中,分型線P.L沿著上述加強肋部221的一側面部 221c和梯形狀臺座部221b的一側面221d與上述彈性接觸片222的一側面222b形成為平 齊狀,即使複雜的形狀也能夠利用比較簡單的模腔I形狀的各組合成型模具G、H等來構成。在上述組合成型模具G、H合模的狀態下,注射作為形成上述殼體212的材料的熔 融樹脂J時,如圖12中(a)所示,因為上述各一側面部221c、221d和222b大致平齊,所以 熔融樹脂J的流動方向的流動阻力小。因此,能夠使該熔融樹脂J順利地流入到用於形成上述薄壁狀的彈性接觸片222的頂端部222a的模腔I的深處部即內部的形成頂端部222a的部分。而且,此時,與彈性接觸片222的頂端部222a的對應位置設有分型線P. L。因此,從組合成型模具G、H之間的氣體排出良好,而且,直到形成上述頂端部222a 的尖銳形狀的細微部分遍布有熔融樹脂,使組合成型模具G、H的模形狀精度能夠反映到上 側驅動器殼體213的薄壁狀的上述變形肋220……的各彈性接觸片222的形狀精度上。此外,上述殼體212構成為在組裝時,組合各注塑成形而成的上、下側驅動器殼 體213、214,將上述驅動電動機6收納在內部電動機收納凹部15內。此時,上述彈性接觸片222、222……分別與上述驅動電動機6的各上側傾斜面6c、 6c抵接時,上述頂端部222a……以傾斜約45度的方式從與作為按壓方向的方向正交的截 面積小的部分依次被按壓而壓扁。而且,在該實施例2中,以從上述尖銳形狀的頂端部222a……被大致完全壓扁直 到上述驅動電動機6的上側傾斜面6e、6e到達上述梯形狀臺座部221b狀,上述半形狀圓弧 的彈性接觸片222、222……依次被壓扁。因此,在施加有振動的情況下等,通過一次的按壓力,所有的彈性接觸變形部分被 壓扁,進一步減少喪失彈性反力的可能,能夠使支承穩定性良好,並能夠長期保持減振效^ ο以上,參照附圖,詳述了本發明實施方式和實施例1、2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 振構造,但是具體的構成不限於該實施方式和實施例1、2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 造,不脫離本發明的要旨的程度的設計變更包含於本發明中。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和實施例1、2中,在殼體12中的上側驅動殼體13中,列舉 了設有三對共計6個變形肋20、20……或220、220……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是不特別限於 此,例如,也可以在下側驅動器殼體14或上、下驅動殼體13、14的雙方設有上述變形肋20、 20,只要具有突出設置且與電動機外殼6a的上側傾斜面6c、6e或下側傾斜面6d、6f抵接的 彈性接觸片22……,就不特別限定變形肋20的形成位置、形狀、數量和材質。此外,上述變形肋20的與上述驅動軌道電動機6的上側傾斜面6c、6e抵接的角度 被設定為左、右傾斜約45度,但是不特別限定於此,只要與設於電動機外殼6a的上表面部 6g或下表面部的左、右側緣的上側傾斜面6c、6e等或下側傾斜面6d、6f等抵接,就可以是以 任何的角度、在任意位置與電動機外殼6a抵接的變形肋20……。
權利要求
1.一種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設有殼體,其由上側驅動器殼體和下側驅動 器殼體組合而成;電動機支承部,其用於支承設於該殼體內的驅動電動機;傳遞部,其用於 向從該殼體向外部突出設置的輸出軸傳遞該驅動電動機的旋轉力,在上述上側驅動器殼體 和下側驅動器殼體上一體地形成有與上述驅動電動機的電動機外殼外側面抵接而支承該 驅動電動機的上述電動機支承部,其特徵在於,上述電動機支承部從上側驅動器殼體或下側驅動器殼體突出設置,具有用於與上述電 動機外殼的上側傾斜面或下側傾斜面抵接的彈性接觸片。
2.根據權利要求1記載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其特徵在於,上述驅動電動機的上述電動機外殼為外周面中形成有平面部的形狀,從正面看,在上 表面部或下表面部的左、右側緣上呈倒角形狀地形成一對上述上側傾斜面或下側傾斜面。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記載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其特徵在於,上述電動機支承部具有一體地設於上側驅動器殼體或下側驅動器殼體的角落部的加 強肋部,將上述彈性接觸片從設於該加強肋部的傾斜面突出設置成薄板狀。
4.根據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記載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其特徵在於, 在設有上述電動機支承部的上側驅動器殼體或下側驅動器殼體的殼體外側面部的、位於在與電動機軸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排列有該電動機支承部的延長線上處設有用於 在組合了上述上側驅動器殼體和下側驅動器殼體的狀態下進行卡定的卡定片,並將該卡定 片設置為能夠彈性變形的方向為沿著該驅動器的延長線的方向。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組裝容易、能夠減少製造成本,使組裝後的支承穩定性良好,能長期保持減振效果的驅動器裝置的電動機減振構造。在組合上側驅動器殼體和下側驅動器殼體時,設於上側驅動器殼體的變形肋的彈性接觸片與電動機外殼的上側傾斜面抵接,在電動機收納部內的希望的位置支承驅動電動機。因此,在組裝驅動器裝置時,即使不像以往那樣採用粘接帶,也能夠在殼體內固定驅動電動機,能使作業工序數和零件數減少。而且,在組裝後,因為彈性接觸片一邊彈性變形一邊吸收由熱膨脹造成的變形、從上側傾斜面施加的振動,所以能夠使支承穩定性,長期保持減振效果。
文檔編號H02K5/24GK102075026SQ20101029592
公開日2011年5月25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27日 優先權日2009年11月20日
發明者川端知宏, 森和明, 田中馨, 高橋英之 申請人:康奈可關精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