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中水六循環燒水壺的製作方法
2023-05-06 18:53:31 1
專利名稱:火中水六循環燒水壺的製作方法
專利說明 所屬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加熱技術領域,涉及一種火中水六循環燒水壺。
背景技術 目前,公知的歷史性、傳統性家用熱水壺,一個壺底,加熱路線在水壺的外部,爐火浪費在爐具上和空間,水壺體容易被煙火燻黑,三大技術指標很低。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火中水六循環燒水壺,能使水壺體熱利用有效率達到百分之百,水壺底與爐火的接觸面增加一點七倍,燃料燃燒效率六次循環加熱,節能快速。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該火中水六循環燒水壺,包括外壺體、外壺體外表的保溫殼,壺頂部位提手、手柄、壺蓋、壺口、外壺體中部位壺咀、壺咀內的餅形圓門、凸塊、支耳、軸,呈合頁式連接。一個壺底的熱水壺,壺底向上移位四分之三與外壺體內的壺體連接,外壺體內周圍分布六個長條薄板凹形煙筒,下端與外壺一底周圍邊分布間隙相等的六個煙火入口邊連接,煙筒凹形邊與外壺體內的壺體連接,煙筒出口位於外壺體外上端頂部,呈一形,活動式風門,與壺咀方向呈一致外壺一底邊沿二個弧形口上下連通,外壺一底下的凹形底呈圓形,邊沿與外壺體內的壺體連接,外壺一底,凹形底的弧形口由連接件連通,頂端與外壺一底連接,下端與凹形底連接,外壺一底中央部位直徑二公分的內壺口與內壺內膽頂端相連接,內壺體下端與外壺二底連接,內膽下端與內壺底連接,上端與凹形底外壺一底連接,內壺體與內膽一公分之間間距燃燒區連通外壺一底,內壺體呈瓶形,下端內膽與內壺體之間水管連通內膽,外壺體內水中,壺底中央10公分直徑圓孔爐火入口連接內壺體周圍一公分間距燃燒區。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外壺體的外表全部用保溫殼保溫,外壺體的熱利用有效率百分之百,實現保溫加速,爐火與壺底接觸面擴大有內壺底、內壺體、內膽、外壺一底下的凹形底,增加一點七倍,燃料燃燒效率達到六次循環加熱,外壺與內壺的水同時循環加快熱水速度。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圖2為圖1中的A-A剖視圖 圖3為圖1中的B-B剖視圖 圖4為圖1中的C-C剖視圖 圖中1.保溫殼、2.外壺體、3.壺咀、4.凸塊、5.圓門、6.提手、7.壺蓋、8.手柄、9.弧形口、10.外壺二底、11.圓孔入口、12.內壺底、13.內壺體、14.內膽、15.燃燒區、16.凹形底、17.煙火入口、18.煙筒、19.風門、20.出口、21.外壺一底、22.內壺口、23.水管。
具體實施方式
在圖1中,保溫殼(1)、外壺體(2)、外觀呈矮圓柱形,壺咀(3)、凸塊(4)、圓門(5)、提手(6)、壺蓋(7)、手柄(8)、弧形口(9)、外壺二底(10)、圓孔入口(11)、內壺底(12)、內壺體(13)、內膽(14)、燃燒區(15)、凹形底(16)、煙火入口(17)、煙筒(18)、風門(19)、出口(20)、外壺一底(21)、內壺口(22)、水管(23)。
在圖2所示實施例中,保溫殼(1)在外壺體(2)表面與外壺體(2)、壺咀(3)、圓門(5)、壺蓋(7)、提手(6)、手柄(8)的外表相連,外壺一底(22)在傳統的壺底向上移位四分之三與外壺體內的壺體連接,外壺一底(22)周圍邊沿分布六個間距相等的煙火入口(17)與煙筒(18)下端連接,煙筒(18)凹形邊與外壺體(2)內的壺體連接,煙筒(18)上端與外壺體(2)外上端頂部的出口(20)相連接。
圖3所示,壺咀(3)下端與保溫殼(1)、外壺體(2)連接連通外壺體(2)參閱圖1、壺咀(3)上端出口內的凸塊(4)、圓門(5)、支耳、軸、呈合頁式與壺咀(3)內體連接,參閱圖3外壺一底邊沿的弧形口(9)與壺咀(3)方向一致,與外壺體(2)、內壺體(13)內上下水連通,參閱圖1、3,凹形底(16)呈圓形,頂端邊沿與外壺一底(21)連接,凹形底(16)中央圓孔邊與內壺體(13)頂端相連接。
在圖4所示的另一個實施例中,參閱圖1、4,外壺體(2)、外壺一底(21)、凹形底(16)、內壺口(22)頂端邊與外壺一底(21)中央圓孔邊相連接後的外壺體(2)內,內壺體(13)內連通,內壺體(13)呈瓶形,頂端與凹形底(16)中央圓孔邊相連接,下端與外壺二底(10)中央10公分直徑的圓孔入口(11)邊連接,內膽(14)頂端與外壺一底(21)中央圓孔邊連接,下端與內壺底(12)圓形邊連接,內壺體(13)與內膽之間間距一公分燃燒區(15)、與煙筒(18)下端的煙火入口(17)、煙筒(18)、出口(20)連通,水管(23)與內壺體(13)、內膽(14)下端連接連通外壺體(2),內壺體(13)內。
本實用新型火中水六循環燒水壺使用時,水從壺口(24)流入外壺體(2)內,經過弧形口(9)往下入凹形底(16)下的外壺體內,連通內壺體(13)、內膽(14)的水管(23)流入內壺體(13)內,水從壺口(24)流入外壺體(2)內的同時從內壺口(22)入內壺體(13)內,形成水循環,適合液化氣灶具,家用煤火爐使用,加熱時,放在爐具上,爐火從外壺二底(10)、煙火入口(17)入內,向內壺底(12)加熱的同時,爐火從內壺體(13)、內膽(14)之間燃燒區(15)向上,對外壺一底(21)加熱,凹形底(16)同時受熱,爐火入外壺體(2)內各煙筒(18)下端的煙火入口(17)進入煙筒(18),從外壺體(2)外上端的出口(20)排出,風門(19)左右移動,最佳調控,外壺體(2)外表的保溫殼(1)阻止壺外低溫吸熱,同步保溫加快熱水速度。
本實用新型火中水六循環燒水壺,採用保溫殼(1)保溫,阻止壺外低溫吸熱,提高水壺體熱利用有效率達百分之百,設計將傳統的熱水壺一個壺向上移位四分之三,用內外壺結構,外壺一底(21)下的凹形底(16),內壺底(12),內壺體(13),內膽(14),煙筒(18),擴大爐火與壺底接觸面一點七倍,從外壺二底(10)中央的煙火入口至出口(20)六次循環同步加熱,內壺體(13)、內膽(14)之間燃燒區(15)更有獨特之處,一火兩用,循環水路線結構。
權利要求1、一種火中水六循環燒水壺,包括水壺外壺體(2),在外壺體中部的壺咀(3)、外壺體頂部的壺口(24)、壺蓋(7)、提手(6)、壺咀內的餅形圓門(5)、凸塊(4)、支耳、軸、在外壺體(2),壺咀(3),壺蓋(7)、提手(6)、圓門(5)、外表面的保溫殼(1),其特徵在於外壺體(2),壺咀(3),圓門(5),壺蓋(7),提手(6)的外表有保溫殼(1),壺咀內的凸塊(4),支耳、軸、餅形的圓門(5),水壺體分為外壺體(2),內壺體(13),向上移位四分之三的外壺一底(21),外壺一底下一公分間距的凹形底(16),外壺一底與凹形底之間間距的燃燒區(15),外壺一底內分布六個間距相等的煙筒(18),煙筒下端的煙火入口(17),外壺體上部頂端分布六個間距相等的出口(20),風門(19),外壺一底(21)與外壺體(2)連接處的弧形口(9),外壺體下端外壺二底(10),中央爐火圓孔入口(11),內壺體(13),內膽(14),呈瓶形,內壺體(13)上端連接凹形底(16)下端連接水管(23),外壺二底(10),內膽(14)上端連接內壺口(22),下端連接水管(23),內壺底(12)。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火中水六循環燒水壺,其特徵在於內壺體(13)、內膽(14)之間燃燒區(15)同時向外壺體(2),內膽(14)內水中加熱,水管(23)連接內壺體(13),內膽(14)。
專利摘要一種火中水六循環燒水壺,包括水壺外壺體,向上移位的外壺一底,凹形底,水壺下端外壺二底、壺底中央爐火圓孔入口、外壺體上部位煙氣出口、壺嘴、圓門、提手、壺蓋、手柄、外壺一底邊上下水連通的弧形口,外壺體內壺體周圍分布六個間距相等的煙筒,外壺一底,凹形底下內壺體、內膽、水管、內壺底、內外壺結構,適合家用煤火爐,液化氣灶具上使用,水入壺內,經內壺口,弧形口向下流入外壺體內,水管、內膽,形成水循環,外壺體熱利用有效率百分之百,水壺底與爐火接觸面增加一點七倍,燃料燃燒效率四個燃燒區六次循環加熱,保溫殼阻止壺外低溫吸熱,七綜合同步加快熱水速度。
文檔編號A47J27/21GK201153857SQ200820001749
公開日2008年11月26日 申請日期2008年1月8日 優先權日2008年1月8日
發明者戴啟雲 申請人:戴啟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