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鏟運機的液壓卷纜裝置製造方法
2023-05-06 14:55:06 1
電動鏟運機的液壓卷纜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電動鏟運機的液壓卷纜裝置,包括油箱、液壓泵、減壓溢流閥、液壓馬達以及單向閥,所述減壓溢流閥具有減壓閥路和溢流閥路;所述液壓泵的吸油口與所述油箱相接,所述液壓泵的排油口通過第一管路與所述液壓馬達的進油口相接,所述液壓馬達的出油口通過第二管路與所述油箱相接,所述減壓閥路串接於所述第一管路,所述溢流閥路的出油口通過第三管路與所述第二管路相接,所述單向閥串接於所述第二管路以阻止液壓油由所述油箱倒流,其中,還包括串接於所述第一管路上的換向閥。採用本實用新型的電動鏟運機的液壓卷纜裝置,能夠減小鏟運機前進時的電纜受力。
【專利說明】電動鏟運機的液壓卷纜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動鏟運機領域,具體來說,涉及到一種電動鏟運機的液壓卷纜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電動鏟運機是地下礦山最主要的運載設備,它以異步電動機為動力,依靠拖拽的三相電纜供電,可以雙向行駛。電動鏟運機可以通過液壓卷纜裝置實現電纜的收放,即電纜一端固定,另一端纏繞在鏟運機後機架由液壓馬達驅動的捲筒上,並經捲筒內孔中的滑環將電流導入鏟運機。
[0003]參見圖1,現有技術中,電動鏟運機的液壓卷纜裝置包括齒輪泵1、減壓溢流閥2、液壓馬達3、單向閥4以及油箱5,減壓溢流閥2具有減壓閥路21及溢流閥路22,其中減壓閥路21具有減壓進油口和減壓出油口,溢流閥路22具有溢流進油口和溢流出油口。齒輪泵I的進油口與油箱5相連,齒輪泵I的出油口通過第一管路7與液壓馬達3的進油口 B相連,液壓馬達3的出油口 A通過第二管路8連接至油箱5,其中,減壓閥路21串接於第一管路7上,溢流閥路22的出油口通過第三管路9與第二管路8相接,單向閥5串接於第二管路8上從而防止液 壓油從油箱5倒流。
[0004]當電機啟動後且電動鏟運機尚未行走時,齒輪泵I也同時啟動,液壓油從油箱5被吸出,通過減壓溢流閥2減壓後供給至液壓馬達,驅動液壓馬達的輸出軸轉動,從而帶動輸出軸上的捲筒卷纜。
[0005]當電動鏟運機前進時,由於電纜的拖拽,液壓油經液壓馬達3的出油口 A進入進油口 B (此時,液壓馬達3起到液壓泵的作用)。當液壓馬達3的進油口 B處的壓力高於減壓溢流閥2的溢流壓力時,減壓溢流閥2的溢流閥路22接通,液壓油經單向閥4回到油箱5。
[0006]當電動鏟運機後退時,電纜的拖拽力消除,液壓油經齒輪泵I加壓後,進入減壓溢流閥2,經減壓溢流閥2減壓後進入液壓馬達3驅動液壓馬達3的輸出軸轉動,從而帶動捲筒卷纜,由液壓馬達3的出油口輸出的油經單向閥4回油箱5。
[0007]現有技術中,無論電動鏟運機處於前進還是後退狀態,電纜一直都處於繃緊狀態。尤其是鏟運機前進時,電纜受力更大,電纜需要克服液壓系統的拉力,才能夠實現放纜功能。在此種工況下,電纜使用壽命非常短,維護成本增加。
實用新型內容
[0008]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動鏟運機的液壓卷纜裝置,其能夠使得電動鏟運機在前進時不捲纜,從而減小電纜的受力。
[0009]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電動鏟運機的液壓卷纜裝置,包括油箱、液壓泵、減壓溢流閥、液壓馬達以及單向閥,所述減壓溢流閥具有減壓閥路和溢流閥路;所述液壓泵的吸油口與所述油箱相接,所述液壓泵的排油口通過第一管路與所述液壓馬達的進油口相接,所述液壓馬達的出油口通過第二管路與所述油箱相接,所述減壓閥路串接於所述第一管路,所述溢流閥路的出油口通過第三管路與所述第二管路相接,所述單向閥串接於所述第二管路以阻止液壓油由所述油箱倒流,其中,還包括串接於所述第一管路上的換向閥,所述換向閥有四個油口以及至少兩個工作位置,其中第一油口及第二油口與所述第一管路相接,第三油口設有堵頭,第四油口通過第四管路與所述第二管路相接,當所述換向閥處於第一工作位置時,所述第一管路處於不通的狀態,所述液壓馬達的進油口與所述第四管路接通;當所述換向閥處於第二工作位置時,所述第一管路處於接通的狀態,所述第四管路與所述堵頭相通。
[0010]優選地,所述換向閥為三位四通換向閥,所述換向閥還具有所述四個油口均處於不通狀態的第三工作位置。
[0011]優選地,所述換向閥為電磁換向閥。
[0012]優選地,所述液壓泵為齒輪泵。
[0013]本實用新型的電動鏟運機的液壓卷纜裝置,在連接有液壓馬達的第一管路上設置換向閥。當電動鏟運機處於前進狀態時,換向閥使得第一管路不通並且液壓馬達的進油口與出油口之間形成一單獨迴路,這樣,液壓馬達沒有接受來自液壓泵的驅動力,從而不對電纜進行卷繞;當電動鏟運機處於後退狀態時,換向閥使得第一管路接通,此時,液壓馬達能夠接受來自液壓泵的驅動力,從而對電纜進行卷繞,完成收攬工作。本實用新型的這種液壓卷纜裝置,結構簡單,並且能夠保證電動鏟運機前進時不捲纜,因此,減小了電纜的受力,延長了電纜的使用壽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現有技術中電動鏟運機的液壓卷纜裝置的連接示意圖;
[0015]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電動鏟運機的液壓卷纜裝置的連接示意圖,其中換向閥處於
第一工作位置;
[0016]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電動鏟運機的液壓卷纜裝置的連接示意圖,其中換向閥處於
第二工作位置。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以及工作原理等作進一步的說明。
[0018]參見圖2、圖3,電動鏟運機的液壓卷纜裝置,包括油箱5、液壓泵1、減壓溢流閥2、液壓馬達3以及單向閥4,其中,減壓溢流閥2具有減壓閥路21和溢流閥路22。液壓泵I的吸油口與油箱5相接,液壓泵I的排油口通過第一管路7與液壓馬達3的進油口 B相接,液壓馬達3的出油口 A通過第二管路8與油箱5相接,減壓閥路21串接於第一管路7,溢流閥路22的出油口通過第三管路9與第二管路8相接,單向閥4串接於第二管路8以阻止液壓油由油箱5倒流。液壓泵I可以根據實際的使用需要進行選擇,例如齒輪泵等。減壓溢流閥2中的減壓閥路21用於對液壓泵I輸出的液壓油進行減壓,溢流閥路22用於維持液壓馬達3的壓力穩定。
[0019]為減小電纜在電動鏟運機處於前進狀態時的受力,本實用新型的液壓卷纜裝置還包括串接於第一管路7上的換向閥6。如圖中所示,換向閥6有四個油口以及至少兩個工作位置,其中第一油口 P及第二油口 A與第一管路7相接,第三油口 B設有堵頭,第四油口T通過第四管路10與第二管路8相接。
[0020]當電動鏟運機處於前進狀態時,換向閥6處於第一工作位置,如圖2所示,第一油口 P與第三油口 B相通,第二油口 A與第四油口 T相通,第一管路7處於不通的狀態,液壓馬達3的進油口 B與第四管路10接通。此時,液壓泵I輸出的液壓油不會供給到液壓馬達3,液壓馬達3不受液壓泵I的驅動力。由於單向閥4需滿足一定壓力(即大於彈簧的彈性力)方能打開,故液壓馬達3的進油口 B與出油口 A藉助於第一管路7、第四管路10以及第二管路8連接成液壓迴路,電纜拖拽液壓馬達3的輸出軸使得其轉動,此時,電纜僅受較小的、來自液壓馬達3的輸出軸的反作用力。
[0021 ] 當電動鏟運機處於後退狀態時,換向閥6處於第二工作位置,如圖3所示,第一油口 P與第二油口 A相通,第三油口 B與第四油口 T相通,第一管路7處於接通的狀態,第四管路10被堵頭堵住,也即第四管路10不起實質作用。此時,液壓泵I輸出的液壓油經過減壓溢流閥2減壓後輸入到液壓馬達3驅動其輸出軸轉動,進而帶動捲筒卷取電纜。由液壓馬達3出油口 A輸出的液壓油經單向閥4回到油箱5,以便實現液壓油的循環。
[0022]作為優選,換向閥6選擇為三位四通換向閥,換向閥6還具有四個油口均處於不通狀態的第三工作位置。也就是說,換向閥6為中位機能為O型的三位四通換向閥。
[0023]此外,上述的換向閥6優選為電磁換向閥,其不通電時處於第一工作位置,應用於電動鏟運機的前進狀態;通電時能夠切換到第二工作位置,應用於電動鏟運機的後退狀態。
[0024]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描述,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知道,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的基礎上,可以對本實用新型作出多種改進,這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動鏟運機的液壓卷纜裝置,包括油箱、液壓泵、減壓溢流閥、液壓馬達以及單向閥,所述減壓溢流閥具有減壓閥路和溢流閥路;所述液壓泵的吸油口與所述油箱相接,所述液壓泵的排油口通過第一管路與所述液壓馬達的進油口相接,所述液壓馬達的出油口通過第二管路與所述油箱相接,所述減壓閥路串接於所述第一管路,所述溢流閥路的出油口通過第三管路與所述第二管路相接,所述單向閥串接於所述第二管路以阻止液壓油由所述油箱倒流,其特徵在於,還包括串接於所述第一管路上的換向閥,所述換向閥有四個油口以及至少兩個工作位置,其中第一油口及第二油口與所述第一管路相接,第三油口設有堵頭,第四油口通過第四管路與所述第二管路相接,當所述換向閥處於第一工作位置時,所述第一管路處於不通的狀態,所述液壓馬達的進油口與所述第四管路接通;當所述換向閥處於第二工作位置時,所述第一管路處於接通的狀態,所述第四管路與所述堵頭相通。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鏟運機的液壓卷纜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換向閥為三位四通換向閥,所述換向閥還具有所述四個油口均處於不通狀態的第三工作位置。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鏟運機的液壓卷纜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換向閥為電磁換向閥。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鏟運機的液壓卷纜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液壓泵為齒輪慄。
【文檔編號】B65H75/44GK203796649SQ201420177821
【公開日】2014年8月27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11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11日
【發明者】付旭東 申請人:阿特拉斯科普柯(南京)建築礦山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