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新風機的熱交換管道的製作方法
2023-05-02 10:54:06 2

本實用新型涉及換氣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於新風機的熱交換管道。
背景技術:
當前,隨著全球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全世界均極重視節能減排。根據相關統計數據,全社會總能耗中約有30%直接用於人類所居住的建築,而在建築能耗中約有50%用於採暖空調系統,人類出於健康與舒適度的基本需求,每小時一般需要30m3/h以上的新風量,夏天室外高溫新風或冬天室外低溫新風將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才能冷卻到或加熱到房間所需要的舒適溫度範圍。故如何回收從室內排放的空氣熱能是現在新風研究的重點。
如專利號為CN201436495U的專利,該專利公開了種具有高效能量回收功能的雙向新風換氣機,主要由換熱器,以及均與換熱器相連接的排風管和新風管組成,其特徵在於,還包括一端經排風管位於換熱器內部,另一端位於換熱器外部的冷凝水連接分配管。本實用新型在人字形波紋板式換熱器的內部還設有一條冷凝水連接分配管,能充分的利用空調的冷凝水來進行熱交換,從而回收廢棄的冷熱能量。
該專利的缺點在於:排風管和新風管是兩根管,在汙風在排風管中流動時,也會損耗一定的熱量,從而導致汙風的熱量不能很好的被回收利用。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用於新風機的熱交換管道,通過在管道本體內設置傳熱板將管道本體分隔成新風道和排風道,從而汙風在排風道中流動時也會與新風進行熱交換,從而使汙風的熱量被更好的回收利用。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用於新風機的熱交換管道,包括管道本體,所述管道本體外設有隔熱層,所述管道本體內設有用於將管道本體分隔成至少兩個通風管道的傳熱板,所述通風管道包括新風道和排風道,所述排風道和新風道呈間隔設置。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汙風從排風道內排出,新風從新風道內流入新風機內,在汙風和新風流動的過程中,由於隔熱層的作用,汙風的熱量不會散發出去而是通過傳熱板傳遞給新風,從而使汙風的熱能可更好的傳遞給新風,使汙風的熱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通風管道設有兩個,所述傳熱板呈波浪狀設置。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傳熱板呈波浪狀設置,可以增加兩個通風管道之間的接觸面積,從而加快兩個通風管道之間的熱傳遞,使汙風的熱能可以更好的被新風吸收。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傳熱板兩側均設有換熱翅片,所述換熱翅片沿管道本體軸向設有若干個。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從而增大了兩個通風管道之間的接觸面積,從而加快兩個通風管道之間的熱傳遞,使汙風的熱能可以更好的被新風吸收。且換熱翅片對氣體有一定的阻力,可減慢氣體在通氣風管道內的流速,從而加長其在通氣管道內的流動時間,使新風可以吸收汙風更多的熱能。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換熱翅片呈傾斜設置,且位於所述傳熱板兩側的換熱翅片的傾斜方向相反。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從而使換熱翅片的傾斜方向可以沿氣體流通的方向傾斜,從而不會對氣體產生擾流,使氣體可沿其原本所需方向運動。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管道本體和傳熱板均由金屬製成。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金屬導熱,從而可使通風管道之間的熱量可以更快的進行傳遞,且可方便管道本體和傳熱板的固定。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管道本體內壁沿其軸向開設有固定槽,所述傳熱板嵌設於固定槽內且與固定槽呈過盈配合。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在將傳熱板安裝到管道本體內時,只需將傳熱板對準固定槽,插入固定即可,從而方便了傳熱板和管道本體之間的固定。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傳熱板兩側側壁上均固設有用於密封固定槽的密封條,所述密封條與固定槽側壁呈過盈配合。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密封條確保了汙風不會通過固定槽和傳熱板之間的間隙流到新風內,從而保證了新風的清潔乾淨。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管道本體兩端均固設有法蘭盤,所述法蘭盤固定套接於管道本體外壁。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可通過法蘭盤將兩個管道本體進行連接固定,方便了管道的安裝。且可自由方便的調節使用該管道的安裝管的長度。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管道本體一端設有插接管,所述插接管外壁等於管道本體內壁。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從而使兩個管道本體之間連接的更加緊密,減小了氣體從兩個管道本體的接縫處洩露的可能性。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插接管外壁沿其周向設有密封環,所述密封環沿插接管軸向設有若干個。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從而使插接管和管道本體呈過盈配合,使插接管和管道本體更穩定的連接在一起。同時增大了兩個管道本體之間的接觸面積,減小了氣體從兩個管道本體的接縫處洩露的可能性。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通過設置保溫層和傳熱板,使不同通風管道內的氣體熱量可進行交換,從而使新風吸收到汙風的熱量,對汙風熱量進行更好的回收,從而節約了能源;且管道本體之間可相互連接固定,方便了使用該管道的安裝管的長度調節,且管道本體之間氣體不易洩露。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一的剖視圖;
圖3為圖2中A處的放大圖;
圖4為實施例一的剖視圖(主要用於體現換熱翅片);
圖5為圖4中B處的放大圖;
圖6為實施例二的剖視圖;
圖7為實施例三的剖視圖。
附圖標記:1、管道本體;2、隔熱層;3、固定槽;4、法蘭盤;4.1、螺紋孔;5、插接管;6、密封環;7、傳熱板;8、密封條;9、通風管道;10、排風道;11、新風道;12、換熱翅片。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一:
如圖1所示,一種用於新風機的熱交換管,包括管道本體1。管道本體1截面呈方形設置。管道本體1由合金鋁製成。如圖2和圖3所示,管道本體1外壁設有隔熱層2,隔熱層2由保溫橡膠製成。管道本體1內壁沿其軸向開設有固定槽3,固定槽3設有兩個且沿管道本體1中心呈對稱設置。
如圖1所示,管道本體1兩端外壁均套設有法蘭盤4,法蘭盤4呈方形設置,且法蘭盤4上開設有螺紋孔4.1。法蘭盤4的端面與管道本體1端面位於同一平面。如圖4或圖5所示,管道本體1一端固設有插接管5,插接管5與管道本體1一體成型,插接管5與管道本體1之間的連接處成圓弧型過渡。插接管5外壁等於管道本體1內壁。插接管5外壁沿其周向設有密封環6,密封環6沿插接管5軸向設有若各個。
如圖2或圖3所示,管道本體1內設有傳熱板7,傳熱板7兩端分別嵌設於固定槽3內且與固定槽3呈過盈配合,從而使傳熱板7固定連接於管道本體1。傳熱板7呈波浪狀設置。傳熱板7由合金鋁製成且傳熱板7將管道本體1分隔成兩個通風管道9。兩個通風管道9分別為排風道10和新風道11。如圖4所示,傳熱板7兩側側壁上均設有換熱翅片12,傳熱板7兩側側壁的換熱翅片12均呈傾斜設置,且傾斜方向相反。換熱翅片12沿管道本體1軸向設有若干個。
如圖2所示,新風在新風道11內流動的同時,汙風在排風道10內流動。在隔熱層2的作用下,汙風和新風的熱量均被鎖在管道本體1內。由於合金鋁可導熱,故汙風的熱量可通過傳熱板7傳遞給新風,從而使汙風的熱量得到充分的回收利用。且在新風和汙風流動過程中,換熱翅片12的傾斜方向與氣體的流動方向相同,可起到導流的作用。
如圖4和圖5所示,當管道本體1之間需連接時,可將一個管道本體1的插接管5嵌設入另一個管道本體1內。由於插接管5外壁等於管道本體1內壁,當插接管5插入管道本體1內時,密封環6與管道本體1內壁呈過盈配合。再結合法蘭盤4使兩個管道本體1法蘭連接,使兩個管道本體1連接固定穩定。
實施例二:
實施例二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於:如圖6所示,管道本體1內設有兩塊傳熱板7,兩塊傳熱板7一端重合且位於管道本體1一側。兩塊傳熱板7另一端位於管道本體1另一側,從而將管道本體1分隔呈三個通風管道9。傳熱板7通過焊接固定連接與管道本體1。三個通風管道9,包括一個排風道10和兩個新風道11。排風道10位於兩個新風道11之間。從而增大了汙風和新風在流動過程中,汙風和傳熱板7的接觸面積,從而使新風可吸收更多汙風的熱量,對其熱量進行更好的回收。
實施例三:
實施例三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於:如圖7所示,管道本體1內設有四塊傳熱板7,各個傳熱板7之間間隔90°,傳熱板7一端位於管道本體1中心且另一端抵接與管道本體1內壁,從而將管道本體1分隔成四個通風管道9。傳熱板7通過焊接固定連接與管道本體1。四個通風管道9包括兩個排風道10和兩個新風道11。排風道10和新風道11之間呈間隔設置。從而增大了汙風和新風在流動過程中,汙風和傳熱板7的接觸面積,從而使新風可吸收更多汙風的熱量,對其熱量進行更好的回收。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僅局限於上述實施例,凡屬於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