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充電裝置製造方法
2023-05-02 06:42:11 2
一種充電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通信【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充電裝置。所述充電裝置包括夾持機構、驅動機構、充電單元及判斷模塊,所述充電單元具有兩個充電電極,所述夾持機構用於夾持電池,所述驅動機構驅動所述充電單元的兩個充電電極分別與所述電池的兩個電極相接觸,所述判斷模塊用於判斷所述電池的兩個電極的正負極,根據所述電池的兩個電極的正負極,所述充電單元通過所述兩個充電電極對所述電池進行充電。在夾持機構夾持電池後,驅動機構驅動充電單元上的兩個充電電極與電池的兩個電極相接觸,在接觸後,判斷模塊判斷電池的兩個電極的正負極,根據判斷結果,充電單元配置其兩個充電電極的正負極使其與電池的正負極相對應,然後再對電池進行充電。
【專利說明】
一種充電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通信【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充電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現有的技術中,充電器中的兩個充電電極已設定為正負極,在使用充電器對電池進行充電時,需要與電池的正負極一一對應,現有的充電器大致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某一類型電池的專門充電器,也就是該充電器只能單一地對某一類型的電池進行充電,通常該充電器設有一個與電池的外形相適配的凹槽。第二種,萬能充電器,也就是該充電器可以對多種類型的電池進行充電,通常該充電器先將電池夾持,再手動撥動撥針,分別與電池的正負極相接觸,其中撥針的所代表的正負極也是已設定好的。
[0003]現有的充電器存在以下缺陷:1、使用充電器充電時需要用戶區分電池的正負極,將電池的正負極與充電器的已設定好的正負電極一一對應後再接觸進行充電,2、使用萬能充電器需要手動撥動撥針與已設定好的正負電極一一對應後再接觸進行充電,操作較繁瑣。
實用新型內容
[0004]針對現有技術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充電裝置,在對電池進行充電時,不需要人為區別電池的正負極以及自動使兩個充電電極與電池的兩個電極相接觸,旨在解決現有的充電器在充電時需要人為區分電池的正負極及手動撥動撥針與電池的電極相接觸的問題。
[0005]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技術方案是:
[0006]一種充電裝置,包括夾持機構、驅動機構、充電單元及判斷模塊,所述充電單元具有兩個充電電極,所述夾持機構用於夾持電池,所述驅動機構驅動所述充電單元的兩個充電電極分別與所述電池的兩個電極相接觸,在所述充電單元的兩個充電電極與所述電池的兩個電極相接觸後,所述判斷模塊用於判斷所述電池的兩個電極的正負極,根據所述電池的兩個電極的正負極,所述充電單元通過所述兩個充電電極對所述電池進行充電。
[0007]進一步地,所述驅動機構包括導軌、設於所述導軌上的滑塊及驅動所述滑塊在所述導軌上滑動的驅動單元,所述兩個充電電極設於所述滑塊,所述驅動單元驅動所述滑塊在所述導軌上滑動,使設於所述滑塊上的所述兩個充電電極滑動,以至與所述電池的兩個電極相接觸。
[0008]進一步地,所述滑塊包括第一滑塊、第二滑塊,所述驅動單元包括第一驅動單元、第二驅動單元,所述兩個充電電極分別設於所述第一、第二滑塊,所述第一、第二驅動單元分別驅動所述第一、第二滑塊滑動,使所述兩個充電電極分別與所述電池的兩個電極與接觸。
[0009]進一步地,所述兩個充電電極中的每一個充電電極均包括兩個導電單元及設於所述兩個導電單元之間的絕緣體,所述兩個導電單元之間不電導通,在所述兩個導電單元與所述電池的電極相接觸時,所述兩個導電單元之間相電導通以判斷所述兩個充電電極中的充電電極與所述電池的電極相接觸。
[0010]進一步地,所述判斷模塊根據所述電池的兩個電極的電勢高低判斷所述電池的正負極,所述充電單元配置所述兩個充電電極的正負極,使其與所述電池的正負極相適配。
[0011]進一步地,所述夾持機構包括相對布置的兩個伸縮臂,所述兩個伸縮臂中每一個伸縮臂均包括套筒及套設於所述套筒的彈性件、伸縮件,所述彈性件的兩端分別頂靠所述套筒、所述伸縮件,所述兩個伸縮臂的所述伸縮件分別頂靠所述電池以夾持所述電池。
[0012]進一步地,所述伸縮件具有伸出所述套筒的第一端,所述一端設有防劃件。
[0013]進一步地,所述防劃件呈弧形。
[0014]進一步地,所述夾持機構包括相對布置的兩個柔性件,所述兩個柔性件呈弧形。
[0015]進一步地,所述充電裝置還包括限位件,用於限制所述電池插入所述充電裝置內的位置。
[0016]根據上述的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一種充電裝置的有益效果:在夾持機構夾持電池後,驅動機構驅動充電單元上的兩個充電電極與電池的兩個電極相接觸,在接觸後,判斷模塊判斷電池的兩個電極的正負極,根據判斷結果,充電單元配置其兩個充電電極的正負極使其與電池的正負極相對應,然後再對電池進行充電,為此,用戶在使用本實用新型的充電裝置對電池進行充電並不需要用戶人為區分電池的正負極,以及也不需要和使用現有的萬能充電器一樣,要手動撥動充電器的兩個充電電極與電池的兩個電極相接觸,本實用新型的充電裝置上兩個充電電極與電池的兩個電極相接觸為自動進行,減少用戶操作,提高用戶體驗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充電裝置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18]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夾持機構的示意圖;
[0019]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驅動機構的立體圖;
[0020]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驅動機構的立體圖;
[0021]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充電電極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充電單元配置兩個充電電極的正負極的電路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
[0024]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充電裝置,包括外殼1,所述外殼I內設有夾持機構2,所述外殼I具有開口 11,所述夾持機構2夾持的位置大致位於所述開口 11的下方。
[0025]電池100從開口 11處插入所述充電裝置內,所述電池100插入到所述夾持機構2的夾持位置時,夾持機構2將所述電池100夾持,以便所述充電裝置對所述電池100進行充電。
[0026]所述夾持機構2包括相對布置的兩個伸縮臂21,所述伸縮臂21包括套筒211、彈性件212及伸縮件213,所述彈性件212和所述伸縮件213套設於所述套筒211內,所述彈性件212的兩端分別頂靠所述套筒211的內底側、所述伸縮件213伸入所述套筒211的一端,所述伸縮件213受到縮入所述套筒211內方向的作用力時,所述伸縮件213擠壓所述彈性件212向所述套筒211的內底側移動,撤消該作用力時,所述彈性件212的彈性恢復力使所述伸縮件213向伸出所述套筒211的方向移動。
[0027]具體地,所述彈性件212為彈簧,所述伸縮件213為圓柱體。
[0028]相對布置的兩個所述伸縮臂21中的兩個所述伸縮件213的間隙小於所述電池100的厚度,用戶將所述電池100通過所述開口 11插入到所述夾持機構2的夾持位置時,擠壓兩個所述伸縮件213分別向左右移動,當用戶插入在所需的位置時,鬆開手,兩個所述彈性件212的彈性恢復力分別使兩個所述伸縮件213分別頂靠所述電池100,從而夾持所述電池100。所述伸縮件213具有伸出所述套筒211的第一端2131,所述第一端2131設有防劃件214,所述防劃件214主要是由柔性材料組成,避免在夾持所述電池100時對其造成損傷。
[0029]進一步地,所述防劃件214呈弧形,對所述電池100插入到所述夾持機構2的夾持位置具有導向作用。
[0030]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所述夾持機構2為相對布置的兩個柔性件22,具體地,所述柔性件22為矽膠。
[0031]所述柔性件22夾持所述電池100的夾持面呈弧形,對所述電池100插入到所述夾持機構2的夾持位置具有導向作用,兩個所述柔性件22之間的間隔同樣小於所述電池100
的厚度。
[0032]如圖1和圖3所示,所述外殼I內設有驅動機構3,所述驅動機構3包括導軌31、滑塊32及驅動單元33,所述滑塊32設於所述導軌31上,所述驅動單元33驅動所述滑塊32在所述導軌31上滑動。所述外殼I內設有充電單元4,所述充電單元4具有兩個充電電極41,具有地,兩個所述充電電極41與所述充電單元4通過導線連接,使其與所述充電單元4電導通。
[0033]兩個所述充電電極41設於所述滑塊32上,所述驅動單元驅動所述滑塊32在所述導軌31上滑動,從而帶動所述滑塊32上的兩個所述充電電極41在導軌31上滑動,以至兩個所述充電電極41與所述電池100的兩個電極相接觸。
[0034]為了使所述充電裝置適用了不同類型的電池,對兩個電極之間不同距離的電池都能夠進行充電,如圖4所示,所述滑塊32包括第一滑塊321、第二滑塊322,兩個所述充電電極41分別設於所述第一滑塊321、所述第二滑塊322上,為了分別驅動所述第一滑塊321、所述第二滑塊322在所述導軌31上滑動,所述驅動單元33包括第一驅動單元331、第二驅動單元332,所述第一驅動單元331、第二驅動單元332分別驅動所述第一滑塊321、第二滑塊322在所述導軌31上滑動,使所述第一滑塊321、第二滑塊322分別與所述電池100上的兩個電極相接觸。
[0035]如圖5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充電電極41包括兩個導電單元411和設於兩個所述導電單元41之間的絕緣體412,在空閒狀態時,兩個所述導電單元411之間不電導通。
[0036]在所述充電電極41與所述電池100上的電極相接觸時,所述充電電極41的兩個所述導電單元411均與所述電池100上的電極相接觸,此時,兩個所述導電單元411之間相電導通。兩個所述導電單元411之間是否電導能,用於判斷所述充電電極41與所述電池100的電極是否相接觸。當判斷到所述充電電極41與所述電池100相接觸時,使驅動所述充電電極41在所述導軌31上滑動的驅動單元33停止工作。
[0037]為了使所述電池100通過開口 11插入在所述外殼I內的合適位置,所述充電裝置還包括限位件6,用於限制所述電池100插入所述充電裝置內的位置。
[0038]所述限位件6可以是一擋板,設於所述外殼I內,在所述電池100插入所述外殼一定深度後,所述擋板與所述電池100抵接,阻擋所述電池100繼續向下移動。
[0039]所述限位件6還可以是一電池帽,所述電池帽蓋設於所述電池沒有電極的一端,在所述電池100插入所述外殼一定深度後,所述電池帽與所述外殼I抵接,阻擋所述電池100繼續向下移動。
[0040]所述外殼I內還設有判斷模塊5,在所述充電單元4的兩個充電電極41與所述電池100的兩個電極相接觸後,所述判斷模塊5用於判斷所述電池100的兩個電極的正負極。
[0041]在兩個所述充電電極41分別與所述電池100的兩個電極相接觸後,所述判斷模塊5根據所述電池100的兩個電極的電勢高低判斷所述電池100的正負極,具體為,檢測到所述電池100的兩個電極中電勢高的電極為正極,電勢低的電極為負極。根據所述電池100的兩個電極的正負極,所述充電單元4配置兩個所述充電電極41的正負極,使其與所述電池100的正負極相適配。
[0042]如圖6所示,所述充電單元4配置兩個所述充電電極41的正負極具體為:兩個所述充電電極41通過第一單刀雙擲開關42與所述充電單元4的正極相連接,兩個所述充電電極41通過第二單刀雙擲開關43與所述充電單元4的正極相連接,這樣就可以根據需要對兩個所述充電電極41的正負極進行切換。
[0043]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充電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夾持機構、驅動機構、充電單元及判斷模塊,所述充電單元具有兩個充電電極,所述夾持機構用於夾持電池,所述驅動機構驅動所述充電單元的兩個充電電極分別與所述電池的兩個電極相接觸,在所述充電單元的兩個充電電極與所述電池的兩個電極相接觸後,所述判斷模塊用於判斷所述電池的兩個電極的正負極,根據所述電池的兩個電極的正負極,所述充電單元通過所述兩個充電電極對所述電池進行充電。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充電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驅動機構包括導軌、設於所述導軌上的滑塊及驅動所述滑塊在所述導軌上滑動的驅動單元,所述兩個充電電極設於所述滑塊,所述驅動單元驅動所述滑塊在所述導軌上滑動,使設於所述滑塊上的所述兩個充電電極滑動,以至與所述電池的兩個電極相接觸。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充電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滑塊包括第一滑塊、第二滑塊,所述驅動單元包括第一驅動單元、第二驅動單元,所述兩個充電電極分別設於所述第一、第二滑塊,所述第一、第二驅動單元分別驅動所述第一、第二滑塊滑動,使所述兩個充電電極分別與所述電池的兩個電極與接觸。
4.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種充電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兩個充電電極中的每一個充電電極均包括兩個導電單元及設於所述兩個導電單元之間的絕緣體,所述兩個導電單元之間不電導通,在所述兩個導電單元與所述電池的電極相接觸時,所述兩個導電單元之間相電導通以判斷所述兩個充電電極中的充電電極與所述電池的電極相接觸。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充電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判斷模塊根據所述電池的兩個電極的電勢高低判斷所述電池的正負極,所述充電單元配置所述兩個充電電極的正負極,使其與所述電池的正負極相適配。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充電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夾持機構包括相對布置的兩個伸縮臂,所述兩個伸縮臂中每一個伸縮臂均包括套筒及套設於所述套筒的彈性件、伸縮件,所述彈性件的兩端分別頂靠所述套筒、所述伸縮件,所述兩個伸縮臂的所述伸縮件分別頂靠所述電池以夾持所述電池。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充電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伸縮件具有伸出所述套筒的第一端,所述一端設有防劃件。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充電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防劃件呈弧形。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充電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夾持機構包括相對布置的兩個柔性件,所述兩個柔性件呈弧形。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充電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充電裝置還包括限位件,用於限制所述電池插入所述充電裝置內的位置。
【文檔編號】H02J7/00GK204068329SQ201420404486
【公開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22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22日
【發明者】林金存, 豐睿 申請人:宇龍計算機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