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插秧機載苗板的移動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23 20:59:21 5
專利名稱:一種插秧機載苗板的移動機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插秧機,特別是涉及一種插秧機載苗板的移動機構,屬於農 業機械領域。
背景技術:
現有的插秧機載苗板的移動機構通常包括移動架、載苗板和導軌,所述載苗板可 沿導軌移動,所述移動架包括一根橫向的移動棒和固定在移動棒二端的二個載苗板支撐 臂,所述移動棒與插秧機機頭內的動力部傳動連接,所述二個載苗板支撐臂遠離移動棒的 一端分別與載苗板的二端固定,通過動力部帶動移動架,進而通過移動架上的載苗板支撐 臂帶動載苗板沿導軌作水平的左右往復移動。採用這種方式的插秧機載苗板的移動機構,當載苗板在載苗板支撐臂的帶動下移 動到插秧機的左右極限位置時,載苗板支撐臂已經移出到插秧機的導軌之外,在實際操作 中載苗板支撐臂極易碰到旁邊的農作物或其它障礙物,造成插秧機實際操作寬度要大於機 體寬度,不利於插秧機的操作。
實用新型內容為克服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在實際操作中載苗板支撐臂不會碰到 旁邊的農作物或其它障礙物的插秧機載苗板的移動機構。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插秧機載苗板的移動機構, 包括載苗板、移動架、導軌和動力部,所述載苗板置於導軌上並可沿導軌作往復移動,所述 移動架包括一根移動棒,所述移動棒的二端分別固定有二個載苗板支撐臂,所述動力部內 設有傳動軸和傳動塊,所述傳動軸和傳動塊之間傳動連接,所述傳動塊還與移動棒固定,所 述載苗板包括左板和右板,所述左板和右板之間有載苗板間隙,所述載苗板間隙中設有移 動臂B,所述左板和右板固定在移動臂B上,所述二個載苗板支撐臂的遠離與移動棒固定端 之間還固定有補強棒,所述補強棒的中部還固定有移動臂A,所述移動臂A的另一端與移動 臂B固定。所述二個載苗板支撐臂之間的距離小於載苗板的寬度。採用了本實用新型的插秧機載苗板的移動機構,由於移動架與載苗板之間通過位 於移動架中部的補強棒、移動臂A和移動臂B進行依次固定,使得移動架的整體寬度可以制 成比導軌的長度尺寸小,當載苗板在載苗板支撐臂的帶動下移動到插秧機的左右極限位置 時,載苗板支撐臂還沒有移出到插秧機的導軌長度之外,克服上現有插秧機上的載苗板移 動機構在實際工作中因載苗板支撐臂移出到插秧機機體寬度以外而碰到旁邊的農作物或 其它障礙物,不利於操作的缺陷。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0009]圖2是現有技術的插秧機載苗板的移動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載苗板,2-移動架,3-導軌,4-傳動軸,5-傳動塊,6-移動臂A,7_移動臂 B, 8-動力部,11-左板,12-右板,13-載苗板間隙,21-移動棒,22-補強棒,23-載苗板支撐臂。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好的敘述本實用新型的插秧機載苗板的移動機構與現有技術的區別,這裡 先對現有技術的插秧機載苗板的移動機構作簡單的介紹如圖2所示,現有技術的插秧機載苗板的移動機構,包括載苗板1、移動架2、導軌 3和動力部8,所述載苗板1置於導軌3上並可沿導軌3作往復移動,所述移動架2包括移 動棒21和二個分別固定在移動棒21 二個軸端的載苗板支撐臂23,所述動力部8內設有傳 動軸4和傳動塊5,所述傳動軸4和傳動塊5之間傳動連接,所述傳動塊5還與移動棒21固 定,所述二個載苗板支撐臂23的另一端分別與載苗板1的二端固定,插秧機在實際工作過 程中,載苗板1在移動架的帶動下沿導軌3作左右的移動,當載苗板1在向左移動到圖2中 的極限位置時,左側的載苗板支撐臂23的垂直投影已經移出到導軌3的左端部外,同理,當 載苗板1向右移動到極限位置時,右側的載苗板支撐臂23的垂直投影也移出到導軌3的右 端部外。造成在插秧機實際工作過程中,插秧機的操作寬度大於機體寬度。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插秧機載苗板的移動機構,一種插秧機載苗 板的移動機構,包括載苗板1、移動架2、導軌3和動力部8,所述載苗板1置於導軌3上並可 沿導軌3作往復移動,所述移動架2包括一根移動棒21,所述移動棒21的二端分別固定有 二個載苗板支撐臂23,所述動力部8內設有傳動軸4和傳動塊5,所述傳動軸4和傳動塊5 之間傳動連接,所述傳動塊5還與移動棒21固定,綜上所述,與現有技術的插秧機載苗板的 移動機構基本相同。本實用新型的創新點主要在於在於所述載苗板1包括左板11和右板12,所述左板 11和右板12之間有載苗板間隙13,所述載苗板間隙13中設有移動臂B7,所述左板11和右 板12固定在移動臂B7上,所述二個載苗板支撐臂23的遠離與移動棒21固定端之間還固 定有補強棒22,所述補強棒22的中部還固定有移動臂A6,所述移動臂A6的另一端與移動 臂B7固定。所述二個載苗板支撐臂23之間的距離小於載苗板1的寬度。也即是移動棒21的 長度小於載苗板1的寬度。具體的寬度差以移動架2帶動載苗板1沿導軌3移動到左或右 極限位置時,載苗板支撐臂23在垂直位置的投影位於導軌3的範圍內為宜。由於載苗板1分為了左板11和右板12,通過移動臂B7把左板11和右板12固定 在一起,固定在載苗板1的移動臂B7和移動架2上的補強棒22之間通過移動臂A6固定住, 當插秧機工作時,移動架2在傳動軸4和傳動塊5的帶動下左右移動時,移動架2帶動載苗 板1同時沿導軌3作左右移動。由於本實用新型的插秧機載苗板的移動機構中的載苗板1 和移動架2隻通過中間的一根移動臂A6連接固定,移動架2上移動棒21的長度可設計成 較短,使得二個載苗板支撐臂23之間的距離可以大大縮短,這樣,當插秧機工作時,移動架 2在傳動軸4和傳動塊5的帶動下左右移動時,移動架2帶動載苗板1沿導軌3移動到左或 右極限位置時,通過對移動棒21長度的設計,使得載苗板支撐臂23在垂直位置的投影位於導軌3的範圍內,插秧機的操作寬度就是導軌3的寬度。所述傳動軸4和傳動塊5之間傳動連接可為齒輪齒條傳動連接或螺杆螺母傳動連 接。當然還可以通過類似的其它傳動方式傳動連接,這裡不再一一描述。所述移動臂A6與移動臂B7之間的固定方式可為螺栓固定或焊接。當然還可以採 用類似的其它固定方式,這裡不再一一描述。所述左板11和右板12在移動臂B7上固定方式可為螺栓固定或鉚接固定或焊接。 當然還可以採用類似的其它固定方式,這裡不再一一描述。
權利要求一種插秧機載苗板的移動機構,包括載苗板(1)、移動架(2)、導軌(3)和動力部(8),所述載苗板(1)置於導軌(3)上並可沿導軌(3)作往復移動,所述移動架(2)包括一根移動棒(21),所述移動棒(21)的二端分別固定有二個載苗板支撐臂(23),所述動力部(8)內設有傳動軸(4)和傳動塊(5),所述傳動軸(4)和傳動塊(5)之間傳動連接,所述傳動塊(5)還與移動棒(21)固定,其特徵在於所述載苗板(1)包括左板(11)和右板(12),所述左板(11)和右板(12)之間有載苗板間隙(13),所述載苗板間隙(13)中設有移動臂B(7),所述左板(11)和右板(12)固定在移動臂B(7)上,所述二個載苗板支撐臂(23)的遠離與移動棒(21)固定端之間還固定有補強棒(22),所述補強棒(22)的中部還固定有移動臂A(6),所述移動臂A(6)的另一端與移動臂B(7)固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機載苗板的移動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二個載苗板支撐 臂(23)之間的距離小於載苗板(1)的寬度。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插秧機載苗板的移動機構,包括載苗板、移動架、導軌和動力部,載苗板可沿導軌作往復移動,移動架包括一根移動棒,移動棒的二端分別固定有二個載苗板支撐臂,動力部內設有傳動軸和與移動棒固定的傳動塊,載苗板包括左板和右板,左板和右板固定在移動臂B上,二個載苗板支撐臂還固定有補強棒,補強棒的中部還固定有移動臂A,移動臂A的另一端與移動臂B固定。採用了本實用新型的插秧機載苗板的移動機構,由於移動架與載苗板之間通過移動臂A、移動臂B固定,移動架的寬度較小,當載苗板在移動架的帶動下移動到插秧機的左右極限位置時,載苗板支撐臂不會移出到插秧機的機體之外,不會碰到旁邊的農作物或其它障礙物。
文檔編號A01C11/02GK201690774SQ20102021899
公開日2011年1月5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7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7日
發明者徐嶽平, 石田伊佐男 申請人:浙江小精農機製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