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車站屏蔽門、安全門轉換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23 16:46:21 5
專利名稱:地下車站屏蔽門、安全門轉換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城市軌道交通地下車站,特別涉及一種地下車站屏蔽門、安全門轉換裝置,能滿足地下車站節能、通風、排煙各種運營模式的需要。
背景技術:
站臺門系統作為現代化地鐵工程的重要機電設施,安裝在車站站臺邊緣,將站臺公共區與隧道軌行區安全隔離。根據列車的長度及列車門的位置和尺寸進行對應布置,與列車門對應設置滑動門。軌行區無列車時關閉,當列車進站停穩後,接受信號開門指令開門上下乘客。車站全高站臺門系統主要有如下兩種結構形式全封閉屏蔽門、全高安全門。全封閉屏蔽門,由滑動門、固定門、頂箱、上部封板、支撐立柱等部分組成,將站臺公共區與軌行區完全隔離,形成封閉空間,減少站臺公共區與軌行區之間的氣流交換,降低了環控系統的運營能耗,並且能減少噪聲及活塞風對站臺候車乘客的影響,改善乘客候車環境,多用於空調季節較長的地區,如廣州、深圳等地區。該方式在非空調季節不能利用區間隧道的活塞效應,需要由車站送/排風機對公共區進行通風換氣,保證乘客候車的舒適性,耗費電能較大。全高安全門,由門體、頂箱、上部百葉、支撐立柱等部分組成,將站臺公共區與軌行區進行安全隔離,上部百葉處可形成空氣對流交換,多用於空調季節比較短的城市,在過渡季節和非空調季節,可以通過列車活塞作用引入外界新風對站臺送風,減少空調能耗,如北京、瀋陽地區等。該方式在空調季節,由於未能將站臺公共區與區間隧道完全隔離,相互之間氣流交換量較大,需要配置更大容量的空調機組,以保證公共區乘客候車的舒適性,耗費電能較大。目前,國內對於解決全封閉屏蔽門和全高安全門的缺點所採用的方法是在站臺全高門體上部封板處設置電動百葉和電動風閥所組成的轉換裝置。該裝置可以實現,地鐵地下車站空調季節和非空調季節的車站環境通風模式的轉換的功能,達到對空調能耗的節約。轉換裝置靠站臺公共區側採用電動百葉,軌道側採用電動風閥,百葉和風閥容易堆積灰塵和雜物,給車站運營維護帶來不便。同時,軌道側設置電動風閥必須在列車停運時進行檢修,也給緊急情況下站臺防災(例站臺火災排煙)帶來隱患。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地下車站屏蔽門、安全門轉換裝置,能方便地實現屏蔽門、安全門轉換,以滿足通風、空調等各種模式運營要求。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如下本實用新型的地下車站屏蔽門、安全門轉換裝置,包括沿有效站臺邊緣設置的門體、頂箱,以及設置在站臺公共區上方的站臺吊頂,其特徵是所述頂箱與上部土建梁之間設置通風通道,在位於站臺公共區一側設置遮蓋通風通道的上部門裝置,上部門裝置由間隔設置的活動門裝置和設置在相鄰兩活動門裝置之間的固定門扇構成。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活動門裝置開啟時,門體、頂箱形成安全門,而當活動門裝置關啟時,上部門裝置與門體、頂箱構成屏蔽門系統,因此能方便地實現屏蔽門、安全門轉換;由於活動門裝置與屏蔽門系統完全獨立,能保證較大的開啟空間,快速開閉,因此能滿足通風空調各種模式運營要求,並方便運營維護。
本說明書包括如下兩幅附圖圖1是本實用新型地下車站屏蔽門、安全門轉換裝置的安裝方式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地下車站屏蔽門、安全門轉換裝置的結構式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地下車站屏蔽門、安全門轉換裝置中活動門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中示出零部件、部位名稱及所對應的標記門體1、頂箱2、上部土建梁3、站臺吊頂4、活動門裝置5、固定門扇6、通風通道10、活動門扇12、拉杆13、支撐杆14、門泵15、左肢臂16a、右肢臂16b、轉軸17、圓形螺母18。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參照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的地下車站屏蔽門、安全門轉換裝置,包括沿有效站臺邊緣設置的門體1、頂箱2,以及設置在站臺公共區上方的站臺吊頂4。所述頂箱2與上部土建梁3之間設置通風通道10,在位於站臺公共區一側設置遮蓋通風通道10的上部門裝置,上部門裝置由間隔設置的活動門裝置5和設置在相鄰兩活動門裝置5之間的固定門扇6構成。固定門扇6兩側面兼作活動門裝置5的門框。活動門裝置開啟時,門體1、頂箱2形成安全門,而當活動門裝置關啟時,上部門裝置與門體1、頂箱2構成屏蔽門系統,因此能方便地實現屏蔽門、安全門轉換。參照圖2和圖3,為能保證較大的開啟空間,並能快速開啟、關閉,所述活動門裝置5宜採用由門扇12、拉杆13、支撐杆14和驅動裝置構成的外擺式門裝置。參照圖3,所述驅動裝置包括門泵15、轉軸17和圓形螺母18,左肢臂16a、右肢臂16b間隔安裝在轉軸17上,轉軸17左端通過支座固定在上部土建梁3上,右端與門泵15轉軸相連。帶動門扇12運動的左肢臂16a、右肢臂16b的前端通過支撐杆14與門扇12連接,拉杆13、支撐杆14和門扇12構成四連杆機構。驅動機構通過轉軸17和左肢臂16a、右肢臂16b驅動門扇12,使其在鉛垂面上做近似平行移動,並通過轉軸17、圓形螺母18產生左右運動,從而完成門扇12開啟和閉合鎖止定位。由於活動門裝置與屏蔽門系統完全獨立,能保證較大的開啟空間,快速開閉,因此能滿足通風空調各種模式運營要求,並方便運營維護。驅動裝置採用電控氣動方式,安裝在上部土建梁側面。轉換裝置機械部分、驅動及控制部分與屏蔽門系統完全獨立,根據通風空調系統不同工況模式要求,可在就地通過集中按鈕或車站通過綜合監控系統下達指令完成模式轉換。參照圖2,所述驅動裝置設置在靠軌側,且位於站臺吊頂4之上。以上所述只是用圖解說明本實用新型地下車站屏蔽門、安全門轉換裝置的一些原理,並非是要將本實用新型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體結構和適用範圍內,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應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屬於本實用新型所申請的專利範圍。
權利要求1.地下車站屏蔽門、安全門轉換裝置,包括沿有效站臺邊緣設置的門體(1)、頂箱0),以及設置在站臺公共區上方的站臺吊頂G),其特徵是所述頂箱( 與上部土建梁(3)之間設置通風通道(10),在位於站臺公共區一側設置遮蓋通風通道(10)的上部門裝置,上部門裝置由間隔設置的活動門裝置( 和設置在相鄰兩活動門裝置( 之間的固定門扇(6)構成。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車站屏蔽門、安全門轉換裝置,其特徵是所述活動門裝置(5)是由門扇(12)、拉杆(13)、支撐杆(14)和驅動裝置構成的外擺式門裝置。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車站屏蔽門、安全門轉換裝置,其特徵是所述驅動裝置包括門泵(15)、轉軸(17)和圓形螺母(18),左肢臂(16a)、右肢臂(16b)間隔安裝在轉軸(17)上,轉軸(17)左端通過支座固定在上部土建梁C3)上,右端與門泵(1 轉軸相連;帶動門扇(12)運動的左肢臂(16a)、右肢臂(16b)的前端通過支撐杆(14)與門扇(12)連接,拉杆(13)、支撐杆(14)和門扇(12)構成四連杆機構。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車站屏蔽門、安全門轉換裝置,其特徵是所述驅動裝置設置在靠軌側,且位於站臺吊頂(4)之上。
專利摘要地下車站屏蔽門、安全門轉換裝置,能方便地實現屏蔽門、安全門轉換,以滿足通風、空調等各種模式運營要求。它包括沿有效站臺邊緣設置的門體(1)、頂箱(2),以及設置在站臺公共區上方的站臺吊頂(4),所述頂箱(2)與上部土建梁(3)之間設置通風通道(10),在位於站臺公共區一側設置遮蓋通風通道(10)的上部門裝置,上部門裝置由間隔設置的活動門裝置(5)和設置在相鄰兩活動門裝置(5)之間的固定門扇(6)構成。
文檔編號E06B7/02GK202325097SQ20112030988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24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24日
發明者何建枝, 劉伊江, 肖鍵, 蘇平安, 陳永江 申請人: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