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治具的製作方法
2023-05-23 21:21:56 1

本申請涉及零件加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加工治具。
背景技術:
傳統技術中常常需要採用加工治具定位待加工的零件,進而便於對該零件進行後續加工。該加工治具上通常加工多個定位孔,各定位孔的尺寸與待加工的零件的尺寸保持一致,以保證待加工的零件能夠插入該定位孔內,並相對於該定位孔固定。
由上述內容可知,製造上述加工治具時,需要對應待加工零件的規格一一加工多個定位孔,導致該加工治具的製造過程比較繁瑣。
技術實現要素:
本申請提供了一種加工治具,以簡化製造該加工治具時的操作。
本申請提供了一種加工治具,其包括治具本體和定位螺杆,所述治具本體上開設定位孔和螺紋孔,所述定位孔與所述螺紋孔相連通,所述定位螺杆用於與所述螺紋孔螺紋配合,所述定位螺杆的一端為工件定位端,所述工件定位端用於伸入所述定位孔內,所述定位孔的孔壁包括至少兩個定位面,所述工件定位端的端面與各所述定位面形成工件夾持空間。
優選地,所述定位孔的軸線與所述螺紋孔的軸線相垂直。
優選地,所述定位孔的孔壁包括第一平面孔壁和第二平面孔壁,所述第一平面孔壁和所述第二平面孔壁相連接,且兩者上均形成所述定位面。
優選地,所述第一平面孔壁和所述第二平面孔壁相垂直。
優選地,所述第一平面孔壁和所述第二平面孔壁之間形成夾角,所述螺紋孔的軸線與所述夾角的角平分線相重合。
優選地,所述治具本體的外表面包括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相連接,所述第一平面與所述第一平面孔壁相平行,所述第二平面與所述第二平面孔壁相平行。
優選地,所述治具本體的外表面還包括第三平面,所述第三平面連接於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之間,所述螺紋孔開設於所述第三平面上。
優選地,所述定位孔的孔壁還包括第三平面孔壁,所述第三平面孔壁與所述第三平面相平行,所述螺紋孔的兩端分別貫通至所述第三平面孔壁和所述第三平面。
優選地,所述定位孔為貫通孔,所述定位孔的貫通方向為所述工件夾持空間的延伸方向。
優選地,所述治具本體上還開設治具固定孔,所述治具固定孔用於固定所述加工治具。
本申請提供的技術方案可以達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請所提供的加工治具通過定位螺杆的工件定位端與定位孔共同形成工件夾持空間,由於定位孔的孔壁包括至少兩個定位面,使得不同規格的零件放入定位孔內後,可以調整定位螺杆在定位孔內的配合位置,進而保證零件能夠被可靠地夾持於定位孔內。製造該加工治具時,加工單個定位孔就可以滿足多種規格的零件的夾持,使得需要加工的定位孔的數量明顯減少,因此該加工治具的製造過程比較簡單。
應當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後文的細節描述僅是示例性的,並不能限制本申請。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申請實施例所提供的加工治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加工治具的俯視圖。
附圖標記:
10-治具本體;
100-定位孔;
100a-第一平面孔壁;
100b-第二平面孔壁;
100c-第三平面孔壁;
101-第一平面;
102-第二平面;
103-第三平面;
104-治具固定孔;
20-定位螺杆;
200-工件定位端;
30-工件。
此處的附圖被併入說明書中並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請的實施例,並與說明書一起用於解釋本申請的原理。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的實施例並結合附圖對本申請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如圖1和圖2所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加工治具,其包括治具本體10和定位螺杆20,治具本體10上開設定位孔100和螺紋孔,該定位孔100與螺紋孔相連通,定位螺杆20用於與螺紋孔螺紋配合,定位螺杆20的一端為工件定位端200,該工件定位端200用於伸入定位孔100內,該定位孔100的孔壁包括至少兩個定位面,工件定位端200的端面與各定位面形成工件夾持空間。
治具本體10可採用塊狀結構,定位孔100可採用盲孔,該盲孔的底面可以用於支撐待加工的工件30。工件定位端200的端面位於定位螺杆20的徑向上,定位面可採用曲面,整個定位孔100則可設置為橢圓孔或者其他形狀的孔;當工件30放置於定位孔100內後,工件定位端200的端面和各定位面均與工件30接觸,以此形成至少三個作用點,進而提供夾持力。該加工治具可以用於夾持圓柱狀部件。
上述加工治具通過定位螺杆20的工件定位端200與定位孔100的孔壁共同形成工件夾持空間,由於定位孔100的孔壁包括至少兩個定位面,使得不同規格的零件放入定位孔100內後,可以調整定位螺杆20在定位孔100內的配合位置,進而保證零件能夠被可靠地夾持於定位孔100內。製造該加工治具時,加工單個定位孔100就可以滿足多種規格的零件的夾持,使得需要加工的定位孔100的數量明顯減少,因此該加工治具的製造過程比較簡單。
具體實施例中,定位螺杆20的軸線可與定位孔100的軸線形成一定的夾角,以使得定位螺杆20施加於工件30上的作用力相對於工件30的軸線具有一定的夾角。但此種結構下,定位螺杆20施加於工件30上的有效作用力較小,因此定位孔100的軸線與螺紋孔的軸線相垂直。此時,定位螺杆20向工件30施加的作用力基本全部作為夾持力實現工件30的夾持,以此提高工件30的夾持強度,從而提高工件30的加工精度。
可選地,定位孔100的孔壁可包括第一平面孔壁100a和第二平面孔壁100b,該第一平面孔壁100a和第二平面孔壁100b相連接,且兩者上均形成前述的定位面。採用第一平面孔壁100a和第二平面孔壁100b後,無論工件30的形狀如何變化,第一平面孔壁100a和第二平面孔壁100b均可以與定位螺杆20可靠地形成三點式夾持結構,以此保證工件30的夾持力度。另外,採用此種定位孔100,還可以簡化定位孔100的加工工序。
上述第一平面孔壁100a與第二平面孔壁100b之間可形成一定的夾角,該夾角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設置,例如20°、30°、40°、70°等等,為了使加工治具可以夾持更多規格的工件30,第一平面孔壁100a和第二平面孔壁100b相垂直。如此設置後,第一平面孔壁100a和第二平面孔壁100b之間的空間較大,因此兩者之間可以容納的工件30的尺寸範圍有所拓寬,以此達到前述目的。
上文提到,第一平面孔壁100a與第二平面孔壁100b之間可形成一定的夾角,螺紋孔的軸線相對於該夾角可任意設置,一種實施例中,螺紋孔的軸線可與該夾角的角平分線相重合。此時,螺紋孔的軸線與第一平面孔壁100a和第二平面孔壁100b之間的距離相等,也就使得定位螺杆20施加於工件30上的作用力均勻地分布於第一平面孔壁100a和第二平面孔壁100b上,以使工件30受到的作用力更加均衡,防止工件30因局部受力過大而出現變形。
使用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加工治具時,通常需要精確定位該加工治具,而加工治具的定位位置將決定前述第一平面孔壁100a和第二平面孔壁100b的位置,也就決定了工件30被夾持於該加工治具上以後所處的位置。當治具本體10的外表面的結構任意設置時,加工治具的定位精度不容易掌握。有鑑於此,治具本體10的外表面可包括第一平面101和第二平面102,該第一平面101和第二平面102相連接,第一平面101與第一平面孔壁100a相平行,第二平面102與第二平面孔壁100b相平行。此種結構下,第一平面101和第二平面102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與第一平面孔壁100a與第二平面孔壁100b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保持一致,因此,定位加工治具時,即可根據第一平面101和第二平面102進行確定,以此更加方便地實現加工治具的定位。
進一步地,治具本體10的外表面還可包括第三平面103,該第三平面103連接於前述第一平面101和第二平面102之間,螺紋孔開設於第三平面103上。在第三平面103上加工螺紋孔時,由於第三平面103可以提供較大的面積,因此更加便於加工螺紋孔,同時能夠提升該螺紋孔的加工精度。
更進一步地,定位孔100的孔壁還可包括連接於第一平面孔壁100a和第二平面孔壁100b之間的第三平面孔壁100c,該第三平面孔壁100c與第三平面103相平行,螺紋孔的兩端分別貫通至第三平面孔壁100c和第三平面103。此結構中,螺紋孔的兩端均位於平面上,使得螺紋孔的加工精度更高。同時,第三平面孔壁100c與第三平面103之間的距離比較均勻,使得兩者之間的結構強度比較均衡,也有利於保證螺紋孔的結構強度。
當然,前述第三平面103與第一平面101和第二平面102可以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若干個平面間接相連。同理地,第三平面孔壁100c與第一平面孔壁100a和第二平面孔壁100b可以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若干個平面間接相連。
可替換地,定位孔100還可選用貫通孔,該定位孔100的貫通方向為工件夾持空間的延伸方向。此處,工件夾持空間的延伸方向為工件30裝入該加工治具時的進入方向,一般地,該方向即為定位孔100的軸線方向。當定位孔100設置為貫通孔時,在定位孔100的貫通方向上,工件30在該定位孔100內的定位位置不受限制,因此當工件30的長度尺寸存在較大的變化範圍時,可以通過調整工件30在定位孔100內的位置,保證工件30可靠地定位於加工治具中。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加工治具可以直接放置於工作檯上,也可以藉助其他定位件實現加工治具的定位。為使加工治具具有更高的定位可靠性,可以在治具本體10上開設治具固定孔104,該治具固定孔104可以與螺紋緊固件等配合,以此固定加工治具。具體地,該治具固定孔104的數量可以為多個,以使加工治具的固定強度更高。另外,治具本體10上開設治具固定孔104的部位相比於其他位置可以具有更大的厚度,使得治具固定孔104處具有更高的結構強度,以便於提高加工治具的固定可靠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申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申請,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申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申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申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