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能有效緩解交通壓力的建築物的製作方法
2023-05-23 06:42:56 1
專利名稱:一種能有效緩解交通壓力的建築物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建築物的設計與建築技術領域,具體是涉及一種能有效緩解交通壓力 的建築物。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發達,生活水平、個人收入的日益提高,汽車已經越來越 融入人們的生活當中,汽車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汽車的銷售量呈直線性的增長,交通阻塞 的現象越來越突出,尤其是在一、二線大中城市更為嚴重,而現有建築物的建築模式佔地面 積大,且為了拓寬道路還要縮減現有的步行道、花園,而停車位更是一位難求,顯然這已經 不符合社會的發展和需要。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不足問題,提供一種佔地面積小、能有效緩解交通壓力 的一種能有效緩解交通壓力的建築物。
本發明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所採用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能有效緩解交通壓力 的建築物,包括傳統的地基和建築體,地基通過承重柱建設有建築體,所述承重柱間設置有 行車道。
所述在承重柱間設置有行車道外,還設置有停車場、房屋中的一種或兩種。
所述承重柱二層以上設置有露臺。
所述露臺與地面間設置有空間連接行車道或人行連接步道中的一種或兩種。
所述每個建築體露臺之間有路、橋向連接。
所述露臺設置有停車場、行車道、人行步道中的一種或多種。
本發明所述的一種能有效緩解交通壓力的建築物是綜合利用一層空間和二層的 露臺。可以設計成單個樓體與周圍道路向結合。即在露臺和地面行車道間設置空間連接車 道,使其地面的車輛可以直接開上露臺,露臺上可以設置多個停車位。本發明所述的一種能 有效緩解交通壓力的建築物也可以建設在十字等交叉路口,利用二層露臺作為行車道路, 減少地面行車道的交叉路口。同時一層的空間,可以根據周圍道路的情況,在承重柱間設置 行車道,使其車輛可以在樓體下通行。另外,在承重柱間亦可以設置行車道的同時,設置多 個停車位。在一層空間位置,亦可以根據需要,設置多間房屋,加以利用。
本發明所述的一種能有效緩解交通壓力的建築物是根據建築物的規模、承重等, 在打好的地基上建造一個以上的承重柱,承重柱高度根據建築物規模來確定;在各個承重 柱柱離開地面之上處(根據需要確定離地面高度),建立橫向框架,並使各個承重柱之間形 成的橫向框架成水平狀態;然後以此橫向框架為基礎,按照傳統的建築方式向上完成建築 物,從而達到建築物的首層在地面以上懸空或部分懸空的目的,使首層下方懸空部位可作 為行車道、步行街、花園、停車位或以上之間的各個結合。並且在建築物外建造與建築物相 連的露臺,可以作為停車場、花園、行車道、步行街或以上之間的各個結合,露臺與地面之間用斜坡道、橋(空間連接行車道)相連。相鄰建築物露臺之間用空中天橋、路(露臺連接行車 道)相連接,這樣就起到了立交橋的效果,可以作為完整的交通路線。在露臺與地面之間用 樓梯、電梯連接,行人可以通行。
本發明所述的一種能有效緩解交通壓力的建築物結構簡單合理,易實施,在基本 不改變傳統建築模式的情況下就能達到目的。具有佔地面積小、能有效緩解交通壓力、設計 方法科學等優點。
圖1本發明所述的一種能有效緩解交通壓力的建築物一種實施方式結構示意 圖。
圖2本發明所述的一種能有效緩解交通壓力的建築物一種實施方式結構示意 圖。
圖中,1一行車道;2—建築體;3—露臺;4一承重柱;5—空間連接行車道;6— 人行連接步道;7—路、橋;8—房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提供一種能有效緩解交通壓力的建築物。
一種能有效緩解交通壓力的建築物,包括傳統的地基和建築體2,地基通過承重柱 4建設有建築體2,承重柱間設置有行車道1。本實施例中設置有四個建築體,建設4個建築 體的有效緩解交通壓力建築物。
在承重柱4間設置有行車道1外,還設置有停車場(圖中未視),停車場是利用設置 行車道後的剩餘空間。
承重柱4 二層以上設置有露臺3。
露臺3與地面間設置有空間連接行車道5和人行連接步道6。
每個建築體露臺3之間有路、橋7向連接。
露臺3設置有停車場、行車道和人行步道,在設置行車道邊路設置有人行步道,利 用行車道和人行步道後的剩餘空間設置有停車位。
本實施例中所述的空間連接行車道5與地面周圍的地面行車道向配合,使其車輛 可以行駛到露臺上,可以在露臺上按道路標線行駛。例如,地面行車道不允許車輛後傳,則 可以讓車輛上行之露臺,然後轉向行駛,併入後傳車道。本實施例所述的綜合建築的露臺和 各種連接行車道可以有多中行車方式組合,起到立交橋的作用。
實施例2。
如圖2所示,提供一種能有效緩解交通壓力的建築物。
一種能有效緩解交通壓力的建築物,包括傳統的地基和建築體2,地基通過承重柱 4建設有建築體2,承重柱間設置有行車道1。本實施例中設置有四個建築體,建設4個建築 體的有效緩解交通壓力建築物。
在承重柱4間設置有行車道1外,還設置有停車場和房屋(圖中未視),房屋建設在露臺的下面利用除行車道的剩餘空間,停車場是利用設置行車道和房屋後的剩餘空間。
承重柱4 二層以上設置有露臺3。
露臺3與地面間設置有空間連接行車道5和人行連接步道6。
每個建築體露臺3之間有路、橋7向連接。
露臺3設置有停車場、行車道和人行步道,在設置行車道邊路設置有人行步道,利 用行車道和人行步道後的剩餘空間設置有停車位。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 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披露的技術範圍內,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及其 發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能有效緩解交通壓力的建築物,包括傳統的地基和建築體(2),地基通過承重 柱(4)建設有建築體(2),其特徵在於所述承重柱間設置有行車道(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能有效緩解交通壓力的建築物,其特徵在於所述在承 重柱(4)間設置有行車道(1)外,還設置有停車場、房屋中的一種或兩種。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能有效緩解交通壓力的建築物,其特徵在於所述承重 柱(4) 二層以上設置有露臺(3)。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能有效緩解交通壓力的建築物,其特徵在於所述露臺 (3)與地面間設置有空間連接行車道(5)或人行連接步道(6)中的一種或兩種。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能有效緩解交通壓力的建築物,其特徵在於所述每個 建築體露臺(3)之間有路、橋(7)向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能有效緩解交通壓力的建築物,其特徵在於所述露臺 (3)設置有停車場、行車道、人行步道中的一種或多種。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能有效緩解交通壓力的建築物,涉及建築物的設計與建築技術領域。本發明所述一種能有效緩解交通壓力的建築物包括傳統的地基和建築體(2),地基通過承重柱(4)建設有建築體(2),所述承重柱間設置有行車道(1)。本發明所述的一種能有效緩解交通壓力的建築物結構簡單合理,易實施,在基本不改變傳統建築模式的情況下就能達到目的。具有佔地面積小、能有效緩解交通壓力、設計方法科學等優點。
文檔編號E04H14/00GK102031892SQ20101057842
公開日2011年4月27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8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8日
發明者孟凡科, 林南 申請人:林南